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特点

2024-05-24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特点(通用11篇)

篇1: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特点

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

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一、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诗歌体裁上,陶渊明以五言为主,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他亦擅长四言,佳篇有《停云》、《归鸟》等.然而,陶渊明在当时却颇不为人所重,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

篇2: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特点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又如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傅玄上晋武帝疏说:“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王粲和刘桢的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在诗体的运用上,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在诗歌语言方面,曹操、阮瑀、陈琳诸人较为朴质,曹丕、王粲等人则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篇3:李贺诗歌中的“盛唐之音”

关健词:李贺 盛唐之音 诗歌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24-01

论及李贺诗歌特点,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雄奇险怪”、“虚荒诞幻”,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晚唐的杜牧,他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鲸吸鳌掷,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1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说:“贺诗稍尚奇诡, 组织花草, 片片成文,所得谐惊迈, 绝去翰墨畦径, 时无能效者。”观李贺诗歌,这一特点确实十分突出。当然,这只是李贺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其诗歌还具有平淡自然、风骨劲健等盛唐诗的特点。

盛唐是一个诗人陪出,诗歌极度繁荣的时代,后人在形容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时往往用“盛唐之音”加以概括。吴相洲先生把“盛唐之音”概括为四个特点: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2中唐诗人群体回看盛唐诗歌,深感好题材、好字句都已被盛唐诗人写尽,于是就别辟溪径,朝另一方向发展去。3李贺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部分诗歌确实与是卓尔不群,与盛唐诗风大异,显示出创新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离盛唐未远的诗人,李贺诗歌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盛唐诗风的影响,呈现出“盛唐之音”的特点。下面就具体论述。

一、骨力遒劲的特点

所谓骨力遒劲,“是指盛唐所普遍具有的宏伟壮丽、骨气充盈的特点。具体表现便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4从中唐诗人的整体创作来看,诗歌中具有骨力遒劲特点的已经不多,因为中唐诗人们所处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存亡,而很少有盛唐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了。吴相洲师认为“遒劲骨力的普遍丧失,是中唐前期诗歌相对于盛唐发生的最大变化。”“到中唐后期,社会稍趋安定,……诗人折精神境界也有所提高,作品中的风骨也随之加强。”并认为“其中最接近盛唐风骨的是李贺的一些诗作。”5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具有“风骨遒劲”特点的诗作。如《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理想。诗歌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语句中充满豪迈之情,有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与盛唐诗人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颇为神似。

此外,《马诗》其五也能体现出风骨遒劲的特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境界阔大壮美的图画:黄沙万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是一片片白雪,十分壮观,颇具盛唐气象。燕山之上的一弯新月,又给此景铺上一层清凉的感觉。后两句是抒发自己沟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此外,李贺还有不少诗歌或诗句都具有盛唐诗风的特点。如《秦王饮酒》:“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气势何其奔放,语言何其豪迈,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再如《走马引》:“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白虎行》:“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可谓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从以上例子来看,李贺诗歌确实充满了盛唐诗人的骨力遒劲的特点,有些诗句也丝毫不亚于盛唐诗之作的豪迈。

二、平易自然的诗风

把“平易自然”这种诗风用在李贺身上,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李贺诗歌一向是以“荒诞虚幻”而著称的,“平易自然”好像离他太远了,但如果仔细查看李贺诗歌,还是有一些诗作呈现出这种风格的。如《南园》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此诗有时光易逝、青春不在之感。一朵朵鲜红的花朵像少女粉红的脸腮一样可爱、美丽。可是花虽美丽,怎奈好景不长,日暮时分,花朵即随风飘落,凋落了一地的灿烂,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诗中将花朵比喻为“越女腮”,是化用了昭明太子《十二月启》中的诗句:“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而李贺的诗句更具灵动之感。

《南园》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此诗所展现的是一幅自然山水图景:碧绿的春水随风荡漾,燕子在春水边盘旋,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多么灵动的景色啊!在这样怡人的景色中坐在水边垂钓,是何等的惬意。此诗不追求技巧,不刻意雕琢,完全是随心而出。虽然中唐其他诗人也有追求平淡自然的,但读来总觉的有刻意雕琢之感,如韩翃《宿石邑山中》:“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雨照,湿竹暗浮烟。”这些诗句“读来也不失平淡流畅,但总是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工巧。”6与之相比,李贺此诗就自然多了,而且意境上也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再如《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开篇从大处着手,写田野的开阔、明静,风清月白。池塘中的水又清又深。用平白的语言展示给人们一派秋夜田野风光。此诗境界幽境,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李贺作为中唐诗人,大体上已经摆脱了盛唐之风的特点,更多的是另辟溪径,而形成自己“险怪”的诗风。决定诗人写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几点是行为风范、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盛唐诗人那种“好为帝王师”的风范,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都决定了盛唐诗人们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而李贺是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都和盛唐诗人有了很大差别,虽然也有的诗歌呈现骨力遒劲的特点,但已缺少盛唐诗风的那种充盈之气。有的诗歌是平淡自然,但也缺少盛唐诗歌那种境界幽远的境界。以上只是从李贺现存诗歌中总结出除“险怪”之外的另一种诗歌特点,以说明李贺诗歌不光只有雄奇险怪,也有平淡自然、骨力遒劲的一面。

注释:

[1][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页

[2]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182页。

[3]除了诗人自身的另辟溪径,吴相洲师把影响盛唐诗风转变的原因有总结为三条:行为风范的转变、思想性格的转变、精神境界的转变。参见《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6—65页。

[4]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5]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5—187页。

篇4:盛唐诗歌鉴赏

(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

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强盛的唐朝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上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己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凛俱丰实”【2】。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3】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镇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5】。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二)、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6】;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卜何人不识君”【8】。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首先,盛唐之时,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9】;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10】

其次,唐人又有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从而使得文人士大夫能够亲历边塞,接触边塞生活。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唐代文人入幕往往可迅速升迁,故吸引了大批读书士子,而军幕中如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对士人踊跃赴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如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1】;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2】

第三,唐代军幕之主中有不少文武兼擅,好文学,喜延揽文学之士,从而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

第四,唐代君王对边塞诗的特殊爱好对士风民气的导向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唐诗的繁荣,发韧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唐太宗李世民堪称这一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慢之音”【13】“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14】唐玄宗李降基所作边塞诗也很可观,其《平胡》歌颂大唐军威:“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己立,文德愧前王”,显示了盛唐气势。此外,另有应制送张说的诗人数十名,应制诗总共多达70余首,可谓由玄宗一诗而引出近百篇边塞诗。可见,唐代皇帝的创作与提侣对边塞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文化融合性)

唐朝国力强盛、社会政治文化全而繁荣,这为唐诗的兴盛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气象万千的山水景致和名胜古迹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加之统治阶级提倡佛教思想以及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社会上隐逸思想的盛行,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理论依据。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的全而发展,提高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技巧。

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时期繁荣昌盛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他们的诗不是一般意义的模山范水,而是能情景交融,物我混一,在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关方而别开生而,独具特色。他们以较为空静虚灵的心态来体晤山水、田园等审美对象,从而创造出意象玲珑、颇富神韵的诗美境界。下文几位田园诗人为例进行探析。

(一)、孟浩然的田园诗

文学史上的孟浩然是被以隐士诗人定位的。但综观孟浩然一生行迹及其诗文,可以说孟浩然只是一个不甘在野的在野文人而己。隐逸诗人与他的行迹与心态不合。陶渊明归田之后,身心俱隐,所以他的田园诗中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欣悦,尽管他也用诗文自鸣于青史,而不甘作一粒沉默的流沙,算不上真正的隐士,但比起孟浩然绰绰有余。孟浩然四十岁之前,“隐鹿门山,以诗自适”【15】,但据他诗中流露的意思,写诗并未能使他完全自适,他在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之余,更在为出仕作准备,“昼夜颇自强,词翰颇亦工”,“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均见《书怀贻京邑同好》)这足以说明“以诗自适”以及隐居鹿门山云云,都不过是用以邀名而己。

孟浩然一生仕途不达,大半生的田园生活使他的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诗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而场圃,把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晚年隐居在景色优关的终南山,整日参禅悟道,以谈玄为乐,他的诗因而也寓于佛理。如《过香积寺》:“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整首诗禅理与诗情结合,禅理不觉其玄,而是以美的形式出现。

(二)、王维的田园诗

王维一生居官,从21岁考取进士,到终尚书右垂,王维一生都在食君之禄。而且王维不但食君之禄,还因为乡愿而摸索着应运食过安禄山之禄,不过从此“终于因为自己的软弱和世故付出了道德上自我否定的代价,这样的否定在封建的道德立场上,足以毁灭一个士大夫所有的尊严和存在理由”【16】。衣食无忧的王维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边塞、游侠以及田园诗。王维既在政治上限于复杂的人事而难以驰骋,就只有退回精神领域,在自由的文字世界里随心所欲。因此,如果单从娱心这一角度说,王维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要单一许多。

王维的诗反映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类:1.表现对农村田园的纯粹欣赏和真诚向往。例如:《渭川田家》【17】

抖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锥雄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看到斜阳残照,穷巷牛羊,野老倚杖,牧童晚归,再加上野雄春蚕,麦田桑叶,还有背着锄头的农夫们相见时的温馨唠磕,这一切不但使诗人情不自禁地羡慕闲适隐逸,而且更使诗人忘情地赋诗言志。

2.表现遗世逸身的保和思想。王维的思想历程,不外乎几乎所有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轨迹:青年时期以儒为名,积极进取,以最大限度地得君之禄并得己之名,这就叫兼济天下;中年之后,洞穿世事,儒家靠边,释道抬头,遗世逸身,理有所据,这叫独善其身。庄周魏网江湖之论,在盛唐两大田园诗人身上都得到了有趣的体现:孟浩然是一边歌颂田园,一边窥探魏网,王维却是一边食着君禄,一边站在魏网之上眺望田园,两位诗人都怀着赤子之心在向往着自家领地之外的风物,情怀那样赤诚可感。

(三)、储光羲的田园诗

储光羲诗歌淡古直朴,与王维诗的高华精丽有别,有孟浩然诗的疏淡却不及其深远。祖咏虽诗风近王维,而其玄却远不及;常建则另辟蹊径,风格与王维、孟浩然迥异,开中晚唐冷静、幽僻、萧瑟的格调。

例如:“浅诸荷花繁,深塘菱叶疏。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相和歌辞采莲归》)【18】寥寥几句就描摹出了江南农村美轮美奂的田园风情:陂塘或浅或深,荷花菱叶或繁或疏,陂塘之中,小舟之侧,春燕翻飞。瓷器此情此景,甚至让诗人浮想联翩:浪中海童能语,流下鲛人可居。又如:“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笛。为惜鸳鸯鸟,舟童轻轻动画挠。”正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总体而言,储光羲田园诗在后世文坛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如前述沈德潜所 谓“储太祝有其朴实”,孙映违的“闲婉直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19】 明代钟惺、谭元春则认为:“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上。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只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 【20】储光羲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地位由此可见。

三、(李杜诗歌的文化融合性)杜甫的山水田园诗

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特殊地位,他“诗圣”的形象早己深入人心,提及他的诗歌,人们往往注意它诗史的一面,以及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棋语)的巨大艺术成就,而对他大量的田园诗却重视不够。

尽管按照学界对唐代的四分法,杜甫被划入盛唐,但从杜甫的人生遭遇和复杂心态来看,盛唐的杜甫身上己经明显露出了中晚唐寒士诗人们落魄的影子 事实上从初唐到晚唐,文人们在当时的遭遇不过是大同小异。因为天赋诗才不等于天赋吏才,这从之前的王绩、王维、孟浩然以及李白等人身上己得到佐证。但天真的诗人们不这样认为,他们一出道就对自己期许过高,自恃诗才,以为王侯之位唾手可得,殊料一番较量下来,个个垂头丧气。杜甫也同样,他窃比程契,自视甚高,半生追随王朝政权,希翼一展宏图大略,好致君尧舜,导化风俗。结果,追来追去,只追到肃宗一个左拾遗的小官,还没有坐稳即被肃宗疏远,贬为地方官,其实地方官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导化不了一国就导化一方嘛,至少也不违背大济苍生的宏愿,无非苍生人众少些而己。可奇怪的是官吏们一离开权力中心,离开皇帝,竟无一例外地感到绝望沮丧,好像济苍生只能凑到皇帝身边济去,济一方民众就不能算“济”。

杜甫既在盛唐政坛上走得口渐窘迫,除了落得“到处潜悲辛”(《奉赠韦 左垂二十二韵》)的结局外,似乎别无所获,而且看来又毫无柳暗花明的希望,身心俱疲的杜甫不得不把目光从政坛转向田园。

(一)、大庇天下的胸襟和情怀

尽管杜甫忧国忧民、大庇天下的抱负最终迫于客观时势和个人命运,也不得不成为纸上豪情,但至少他对黎民苍生有这份情肠在。即便是在田园诗这种纯粹怡情娱心的诗歌领域里,杜甫也没忘记对自己之外的苍生的关爱,种水稻他能想到“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21】,稻谷只要够吃即可,仓不必满也不必漫,遗留下的稻穗就散与众人。种药也如此:“药许邻人剧,书从稚子擎。”(《正月三口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作为一家之主,除了天赋诗才外,诗人还能种地以糊口,种药以挣钱,而诗人却允许邻人来掘自己辛苦种下的用以养家的药材。此外,还有枣子之类:“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其一),不但如此,诗人的情肠还要惠及昆虫:“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稻子成熟了,诗人得筑场打稻,但他在筑场时竟不忍心毁掉蚂蚁的窝穴,这份善心虽多少有些迂,却实在也迂得可爱。

(二)、对田园风物的喜爱和沉醉

尽管杜甫的转身入田园是迫于无奈,但不可否认,同其他田园诗人一样,杜甫对田园风物的喜爱和沉醉也是出于文人天性。只是由于诗人七岁时即能“开口咏凤凰”(《壮游》),长大之后文才又颇似班扬,所以诗人自然升腾起无穷的功业之望。但诗人意气风发的在江湖上行走一圈之后,却沮丧地发现功名杳如天上的寒月,而拖家带口的生计之愁早己消磨尽昔口的年少轻狂。似班扬的文章之才除了带给他半世浮名之外,并没有给他的仕途带来实际帮助,继之而起的滚滚狼烟又彻底粉碎了诗人的从政幻想,诗人不得不无奈地同政坛分手“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送樊侍御》)。

(三)、隐而难安的郁闷和不甘

徜徉田园的杜甫,虽然在田园诗中极力表现了归隐田园的诸多乐事以及自己的出世心境,但诗人隐而难安的郁闷和不甘还是很明显地从诗中传达了出来: 诗人在《秋尽》一诗中直抒胸臆:“不辞万里常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但诗人怀抱不能“得好开”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万里长为客”吧,诗人青年时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如今又己转入田园消遣岁月,此情此景怎不让诗人伤感?尽管诗人也在诗中表露出“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屏迹三首》其一)和“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独酌》)的清高,但诗人随后又说“寒应见鸳鹭,回首忆朝班”(《自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四),见乡野鸳鹭陈列之状而能忆起“朝班”,说明诗人的恋网之心未退。不但如此,诗人还在((晴二首》其二尾联说:“回首周南客,驱驰魏网心。”两句在诗尾显得如此突兀,诗中并不见作者对心存魏网的周南客的责备之意,相反,倒是表现出了诗人自己欲罢不能的恋网之心。诗人一方面说“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自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一),好像退守田园是诗人意欲洁身自好的主观选择,但诗人在《秋野五首》其二中又说:“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很明显,诗人之所以甘守贫病,只是因为荣华易生是非,若荣华无是非,恐怕诗人仍然想要追求荣华了,致君尧舜倒在其次。诗人自谓志大才高,不料颠簸半生竟一无所获,因此,诗人的心情是沮丧而矛盾的,集中表明这种矛盾心态的诗作,当属《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中说: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剧,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诗的前六句写的是美丽诱人的田园之境,似乎诗人己沉醉其中,乐不思身外了,但结尾诗人忽然又写道:“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这两句乍一看,颇似前 六句的升华,即面对如此优美宁静的田园之景,诗人很后悔将大半生时间都耗在惨淡的仕途之上而没有徜徉其中,致使结果既辜负了美景又辜负了自己。但若结合诗人生平行迹,结尾两句自当别论。诗人一生关心国计民生,青年时的抱负虽然像李白的一样过高,而且由于性格时势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但它却是诗人一生的热望。不料半生下来,诗人只能辗转幕府以谋生计,这不能不使诗人觉得委屈:既没有饱享素昔喜爱的田园之美,又没有实现平生理想,实在是“深觉负平生”呵,但如果诗人白头之后趋的是相府而不是幕府,那么诗人所写的田园诗内容肯定要高雅、单一多了。

总之,作为一个半生漂泊的诗人,杜甫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要更丰富一些,其特征也较鲜明,即善写繁密之景,善叙琐屑之事,善抒恬淡之情。杜甫很多时候只将注意力放在田园风物本身上,写景即入眼所见,小大无遗;叙事即从头至尾,不厌其烦,抒情却似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杜甫诗中不是没有诗人自我,只是诗人将自我缩小再缩小,小到几乎退出画面,而这一点,正是唐人写作田园诗的初衷。

盛唐于历史长河虽上不到五十年,然而实为中国封建时代一最高峰也。社会高度繁盛,诗歌极度辉煌。经准备和酝酿达百余年,始形成盛唐诗歌“风骨与声律始备”之特征。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谓盛唐诗歌:“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然而能复其挺秀。”中国诗歌至此终于达到中国诗歌之颠峰。

参 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2】杜甫.忆昔 【3】元结.间进士第三 【4】杜甫.饮中八仙歌 【5】洪迈.容斋随笔·续笔 【6】高适.九曲词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高适.别董大 【9】新唐书·王勃传 【10】李白.与韩荆州书 【11】杨炯.从军行 【12】王维.少年行 【13】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序 【14】李世民.执契静三边

【15】刘响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一,文苑下,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050页。【16】许憬漩,论土维的仕隐精神,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4期。【17】王维著,陈铁民校著,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18】储光羲著,储光羲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孙映连,全唐诗流派品汇,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页。【20】钟惺,谭元春著,张国光、张业茂、曾大庆,校点,唐诗归(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页。

【21】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北京:中华书局,1962.张鑫同学: 你好!

论文初稿粗览,问题很多,请按照我的批注认真修改。

因为是论文指导,所有的一切都跟你们做毕业论文是一样的。所以,除了修改,还有两点请务必注意:

第一,注意格式,我已经用“文档结构图”把论文格式略微修改了一下,但是请再粘贴网路上的东西时,把格式改过来。

篇5:李贺诗歌中的“盛唐之音”

谈到李贺诗歌特点,人们经常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李贺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

论及李贺诗歌特点,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雄奇险怪”、“虚荒诞幻”,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晚唐的杜牧,他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鲸吸鳌掷,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1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说:“贺诗稍尚奇诡, 组织花草, 片片成文,所得谐惊迈, 绝去翰墨畦径, 时无能效者。”观李贺诗歌,这一特点确实十分突出。当然,这只是李贺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其诗歌还具有平淡自然、风骨劲健等盛唐诗的特点。

盛唐是一个诗人陪出,诗歌极度繁荣的时代,后人在形容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时往往用“盛唐之音”加以概括。吴相洲先生把“盛唐之音”概括为四个特点: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2中唐诗人群体回看盛唐诗歌,深感好题材、好字句都已被盛唐诗人写尽,于是就别辟溪径,朝另一方向发展去。3李贺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部分诗歌确实与是卓尔不群,与盛唐诗风大异,显示出创新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离盛唐未远的诗人,李贺诗歌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盛唐诗风的影响,呈现出“盛唐之音”的特点。下面就具体论述。

一、骨力遒劲的特点

所谓骨力遒劲,“是指盛唐所普遍具有的宏伟壮丽、骨气充盈的特点。具体表现便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4从中唐诗人的整体创作来看,诗歌中具有骨力遒劲特点的已经不多,因为中唐诗人们所处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存亡,而很少有盛唐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了。吴相洲师认为“遒劲骨力的普遍丧失,是中唐前期诗歌相对于盛唐发生的最大变化。”“到中唐后期,社会稍趋安定,……诗人折精神境界也有所提高,作品中的风骨也随之加强。”并认为“其中最接近盛唐风骨的是李贺的一些诗作。”5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具有“风骨遒劲”特点的诗作。如《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理想。诗歌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语句中充满豪迈之情,有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与盛唐诗人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颇为神似。

此外,《马诗》其五也能体现出风骨遒劲的`特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境界阔大壮美的图画:黄沙万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是一片片白雪,十分壮观,颇具盛唐气象。燕山之上的一弯新月,又给此景铺上一层清凉的感觉。后两句是抒发自己沟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此外,李贺还有不少诗歌或诗句都具有盛唐诗风的特点。如《秦王饮酒》:“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气势何其奔放,语言何其豪迈,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再如《走马引》:“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白虎行》:“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可谓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从以上例子来看,李贺诗歌确实充满了盛唐诗人的骨力遒劲的特点,有些诗句也丝毫不亚于盛唐诗之作的豪迈。

二、平易自然的诗风

把“平易自然”这种诗风用在李贺身上,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李贺诗歌一向是以“荒诞虚幻”而著称的,“平易自然”好像离他太远了,但如果仔细查看李贺诗歌,还是有一些诗作呈现出这种风格的。如《南园》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此诗有时光易逝、青春不在之感。一朵朵鲜红的花朵像少女粉红的脸腮一样可爱、美丽。可是花虽美丽,怎奈好景不长,日暮时分,花朵即随风飘落,凋落了一地的灿烂,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诗中将花朵比喻为“越女腮”,是化用了昭明太子《十二月启》中的诗句:“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而李贺的诗句更具灵动之感。

《南园》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此诗所展现的是一幅自然山水图景:碧绿的春水随风荡漾,燕子在春水边盘旋,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多么灵动的景色啊!在这样怡人的景色中坐在水边垂钓,是何等的惬意。此诗不追求技巧,不刻意雕琢,完全是随心而出。虽然中唐其他诗人也有追求平淡自然的,但读来总觉的有刻意雕琢之感,如韩翃《宿石邑山中》:“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雨照,湿竹暗浮烟。”这些诗句“读来也不失平淡流畅,但总是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工巧。”6与之相比,李贺此诗就自然多了,而且意境上也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再如《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开篇从大处着手,写田野的开阔、明静,风清月白。池塘中的水又清又深。用平白的语言展示给人们一派秋夜田野风光。此诗境界幽境,令人回味无穷。

篇6:诗歌 建安歌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篇7:建安诗歌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篇8: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篇9: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长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第二种是概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又如: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园景光未满,众星灿似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第三类虽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傅玄上武帝疏说:“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锺嵘《诗品》);王粲和刘桢的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在诗体的运用上,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在诗歌语言方面,曹操、阮瑀、陈琳诸人较为质朴,曹丕、王粲等人则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建安诗歌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锺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呛之词”(锺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篇10:建安诗歌代表作

这是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太康”(公元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严说本于梁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此论,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而严羽则明确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等为代表的诗体,即其所谓“分明别是一副语言”。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众多的作家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宋书·谢灵运传》)。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不过每个作家仍有独特之处,“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其他如张协以造语新颖,“巧构形似之言”著称。左思则在太康诗风中独树一帜。其诗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不失汉魏遗风。

篇11:浅谈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论文

长期以来,人们对贾岛诗歌中那些描绘穷愁潦倒的生活状况、诉说怀才不遇的怨愤心情一类的作品表现出极大地关注,而相对忽略了浪仙其他特色与风格的作品,以至于在对贾岛做出总体评价时产生了较大的偏差。一提起贾岛,映入脑海中的不是骑着小驴推敲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孤独苦吟者,就是联想到“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的穷酸落魄相,要么就是因“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一类的僻涩诗句怀疑贾岛心理或审美上出了什么问题,再就是总有人不理解像这样一个被后人视为行为怪异和性格孤僻的人怎么会写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或“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诸如此类的诗句来。其实,这种偏见和误解古已有之。晚唐司空图说贾岛:“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 苏东坡以“郊寒岛瘦”论贾岛,欧阳修、严羽等人亦以“寒虫”、“虫吟草间”相讥斥。现通行的几本文学史和研究专著谈及贾岛时的评价也大同小异,常以“僻涩寒瘦”、“奇险瘦硬”、“孤峭僻涩”、“荒凉寂寞”等词语来概括贾岛的诗风。通观贾岛的作品,其实不仅题材各异,风格也并不统一,所以用简单的印象和词语进行概括难免失之偏颇。在诗歌研究史中,对于那些特别有个性的诗人,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于其个性特点而遗漏其余,研究贾岛诗歌作品时也应当观其全人全诗,尤其是要关注那些能够摆脱时代的束缚、别具一格的部分,深入本体、知人论世地加以观照,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一个全面、真实而生动的贾岛。

许学夷曾描述了诗歌发展史中这样一个现象:“初、盛、中、晚唐之诗,虽各不同,然亦间有初而类盛、盛而类中、中而类晚者,亦间有晚而类中、中而类盛、盛而类初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诗源辨体》卷一四) 这其实告诉我们特定时代与诗歌风貌之间并不总是那么和谐一致,而这些不安分的音符恰恰就是诗歌发展史中的亮点所在。身处中晚唐之交的贾岛也有类似的表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诗歌中具有开阔境界的一类作品,这类诗歌是贾岛诗集中璀璨的一页,后人常以具有盛唐气格对其进行称誉。贾岛诗中常有境界浑阔之诗句,如常被人称道的《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谢榛评曰:“韩退之称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佳句,未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气象雄浑,大类盛唐。” (《四溟诗话》卷二) 明王世贞亦云:“置之盛唐,不复可别。” (《艺苑卮言》卷四) 许学夷评曰:“贾岛五言律虽多变体,然中如‘飘蓬多塞下’、‘归骑双旌远’、‘数里闻寒水’、‘闽国扬帆去’四篇,尚有初、盛唐气格,惜非完璧。” (《诗源辨体》卷二五) 纪昀曰:“天骨开张,而行以灏气,浪仙有数之作。”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六) 贾岛之《送李骑曹》一诗亦有同工之妙。“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李怀民曰:“无此奇笔,如何匠得塞垣景出。此与王右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正变之分,而发难则显同。”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朔色”二句下评语) 整诗明朗开阔,气势飞动,而不失雄浑壮阔之感,较之右丞之作,境界不减,而萧瑟凄凉之气充斥其间,李君所谓正变,正当言此。李泽厚评论唐诗风貌的变化时说:“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李泽厚《美 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但身处中晚唐之交贾岛的这类作品,萧瑟诚然有之,但并不见退缩,反而具有盛唐诗歌之浑阔,显然没有完全受时势与气运通行规律的制约。又如《送杜秀才东游》:“东游谁见待,尽室寄长安。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匣有青铜镜,时将照鬓看。”后人论此诗时常称道其颔联,谓之“清硬” (陆时雍《唐诗镜》) 、“次联雄健,直追盛唐” (岳端《寒瘦集》) ,依我们看来,次联清硬的确有之,但雄健却无从谈起,雄健一语当属“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一联,与前诗气运如出一格。

盛唐气象是诗歌史中一个近乎完美的丰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气运的衰残,其浑融完整的境界难以再现。“以诗名世,杰出于贞元、元和之后” (王远《长江县贾岛祠堂诗碑后序》) 的贾岛能以少数篇章和只言片语触及其间,已属难能可贵,而贾岛诗作中还有一些通篇浑成、气势流畅的作品,则更为人们所忽略。如《逢旧识》:“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此诗通篇一气贯通,无残破隙裂之痕,气势流动,感情跌宕起伏,意气风发,读之有朗健之感。又如《送李廓侍御剑南行营》:“走马从边事,新恩受外台。勇看双节出,期破八蛮回。许国家无恋,盘江栈不摧。移军刁斗逐,报捷剑门开。角咽猕猴叫,鼙干霹雳来。去年西甸邑,犹滞佐时才。”当然,贾岛此类通篇浑融、境界开阔的诗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相对集中于送别友人赴边的作品之中,此类作品贾岛往往写得感情激荡,其中描写边地特有风光景致的篇章,尤为动人心魄。如《送友人游塞》:“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迥碛沙衔日,长河水接天。夜泉行客火,晓戍向京烟。少结相思恨,佳期芳草前。”贾岛常借此送行之作抒发自己胸中的激愤,表达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因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埋藏在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借此而发为慷慨之音,气盛而言宣,故能做到通篇浑成,一气贯通,与其平日的冷漠与抑郁判若天壤。诗中所描写的边塞景致也浸染其苍凉壮阔的色彩,加之贾岛特有的凄寒氛围,显得既雄壮又苍劲。又如“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 (《送陈判官赴天德》) 、“连沙秋草薄,带雪暮山开” (《思游边友人》) 、“边日沉残角,河关截夜城” (《送徐员外赴河中》) 、“云入汉天白,风高巧黄” (《送友人如边》) 等,均是融苍凉于浑阔的写景佳句。“贾浪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 (方岳《深雪偶谈》) 正因为贾岛生于边地,长于边地,对塞上景致在熟悉的感观之上又加以深刻的体认,故景显雄阔,意显苍凉,超人意表,与直白描绘和凭空想象自不可同日而语。

岑参在盛唐边塞诗人中有“好奇”的特色,殷璠曰:“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卷中) 沈德潜曰:“岑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唐诗别裁集》卷一) 岑参表现在描写边塞风光作品中之“奇”主要为奇彩绚丽、色泽明亮、气韵灵动。而贾岛写边塞之“奇”则充分体现出尚意的特色,景虽是实景但却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暮色与凄凉,色调凝重,景致萧瑟,与其自身的心境和整个时代的阴暗色调显得和谐一致。但贾岛却并不安于这种阴暗,他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寂的状态,他以其特有的瘦硬和峭拔来肢解着那漫天的昏暗,试图以一种不和谐来改变这种现实,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雄浑状态下的支离、一种绚烂的生命色彩。如贾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烧”在贾岛诗句中共出现十次,除了“开酝旧烧罂”一句外,其余九句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用作动词的七句,更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力。如“山寻樵径上,人到雪房迟。暮磬潭泉冻,荒林野烧移” (《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兼谒河中李司空》) 、“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 (《送杜秀才东游》)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雪晴晚望》) 、“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 (《送陈判官赴天德》) 、“夕阳行带月,酌水少留君。野地初烧草,荒山过雪云” (《送郑少府》) ,我们观察一下以上五首诗的背景特色便可以发现,贾岛意图要“烧”尽的是“雪房”、“冻潭”、“荒林”、“落叶”、“寒 山”、“白屋”、“寒日”、“危峰”、“冈草”、“寒天”、“沙恰薄ⅰ岸衔”、“风雪”、“荒山”、“雪云”等一系列苦寒、萧瑟、衰败、苍白、冷寂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贾岛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象,如果用这类意象组成诗篇,境界无疑是苦寒凄凉的,但在贾岛的内心深处,却并不安于这样的现状,于是表现在诗歌中便有了燃烧的欲望,它代表一种追求、一种热度、一种张力,它是一种抗争、一种破坏力,表现在形象上是生动的,表现在色彩上是绚丽的,正因为有了烧的意象,沉寂的压抑才被打破,生命的力量才开始彰显,刚健与奇丽才得以迸发,雄奇壮阔的境界方得以力的支撑。

像以上这些近于盛唐之力与美之境界,贾岛或能以间道偶尔到之,但究竟不是贾岛的本色,在营建阔大奇丽的意境美方面,贾岛自有贾岛的擅场。如《马戴居华山因寄》:“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莲岳顶,河注华山根。绝雀林藏鹘,无人境有猿。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门。”李怀民曰:“二句直写得奇绝,真大法力。”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瀑流”二句下评语) 纪昀曰:“无深意而自然高爽,此由气格不同。”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 颔联有一种飞流直下的气势,中流砥柱的力度。又《送厉宗上人》:“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与前诗一样,贾岛深谙动静、高下、开合、收放的映衬之法,此诗首联开颔联合,颔联收颈联放,尾联阔大充满动感,整篇从视觉上有高下远近的错落,从听觉上有嚣静之别,故显得跌宕生动。又《寄朱锡珪》:“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扼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此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扼海丛。”正是这样一种由体验而生成的意境美。方岳云:“(岛)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理物态,毫忽体认。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 (《深雪偶谈》) 其他如“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余。远近涯寥廓,高低中太虚” (《登楼》) 、“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远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秋暮寄友人》) 等,贾岛营建开阔境界的诗作中之景联大多都具有这个特色。

上一篇:文科补习班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