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2024-04-24

(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通用14篇)

篇1:(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教师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 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P36页的第2题

No:2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 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篇2:(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三台小学陈渊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篇3:(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 保卫中国安全, 派出志愿军 赴朝进行 的正义战 争。1950年10月8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 (今丹东) 、长甸 (diàn) 河口、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 进入朝鲜作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 ,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 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 歼敌5万余人, 于12月6日收复平壤, 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初步扭转了战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 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歼敌1.9万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愿军再次发动第四次战役, 歼敌7.8万人。4月11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 由侵朝美军第八军军长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 志愿军又取得了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共歼敌8.2万余人。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 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 同中朝代 表签订了 《关于朝 鲜军事停 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 其中美军39万人, 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 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 击毁和缴获敌 军各种作 战物资无 数。至此,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朝鲜停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返回祖国。

篇4:(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篇5:(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教学关键: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多媒体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 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 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② 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教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2.回答问题。(1)这是什么统计图?(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篇6:(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学习内容:教材P42―43整理与复习(一)

学习目的: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3、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关系。

5、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一节“整理与复习(一)”课,对我们前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整理与复习:

1、回忆知识点。

提问:前四个单元,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板书,如下所示:

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乘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学会正确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观察物体学会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学会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重量

三、千克、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换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四、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连乘

教师指出:我们还学习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讨论疑难点。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哪些问题是学习上的.难点?

指名口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我还不太清楚。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再认识。

3、体会成长的快乐。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取得哪些进步?

指名口答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我了解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

学生只要能简单地说出自己在某方面取得的进步,教师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4、学法指导。

指出:我们每学完一些知识都要进行整理和复习,进行知识的疏理,整理时要回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你感到还弄不太清楚,通过回忆、交流、请求别人帮助及适当的练习等形式深化认识。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把计算结果和题中相应的数用线连接起来,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口述答案。

2、第2题。

让学生口述自己家中的一个物品并估计出它有多重,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口述的同学是否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4、第3题。

第(1)、(2)、(3)这三个问题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板书,并让板书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第(4)个问题要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多提一些有实际意义,或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课内解决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内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教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四、全课总结:

篇7:(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长方体

(二)(课本第41-55页)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第一学段)特征,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本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体积和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及换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等。

1、在比较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才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容积的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重视对测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教材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生活中相应体积的物体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体积、容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感受1m³³、1分米³、1厘米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观察、操作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长、宽相同时,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同时,越宽体积越大”、“宽、高相同时,越长体积越大”。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教材接着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记下长、宽、高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4、在实验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探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活动。教材先引导学生制定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教材中呈现的两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案,都是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展开的,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水面上升的空间大小,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理解和应用它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要注意借助实物模型建立体积单位的观念。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多让学生举例说明,加以区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割长方体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些橡皮泥或萝卜等易切割的物体做成课本的长方体形状进行切割演示,说明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然后再根据课本和教参所提供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实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再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而结合底面积的概念,总结出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也提供了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方法,可让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引导,并要注意加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

篇8:(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结构分析

小学英语新课标强调, 以“贴近生活”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为突破点。本节课的教学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这一单元的课题是《Shopping》, 根据课题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购物”。通过分析教材, 我设立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说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名称, 能表述如何在商店中购物, 能读懂商品价格, 并将商品价格转化为文字信息, 能制作简单的购物单。本单元共四课, 第一课共三个环节, 分别是Look and listen, Listen and learn, Work with your friend。第一课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语境, 使学生能听懂对话, 读懂并会表述商品价格, 能进行购物活动的交流, 能表演课文内容。其中第一环节Look and listen是利用图片展现一个商店购物语境, 学生通过看图, 听对话, 在语言和图片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 从而了解对话所表达的意义, 再通过角色表演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英语学科特点、课本的教材结构的分析,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听懂、会说本篇对话;

(2) 能听懂、会说新单词:Walkman、brand、prefer、hundred、test.

(3) 能运用“What can I do for you?”、“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练习和角色表演练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能进行小组合作, 增强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游戏,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听懂对话, 能通过角色表演扩展对话内容。

2、难点:学生运用“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百位数英语的拼读。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 依据

我面对的学生是11—12周岁的学生。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占优势, 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依据英语教学直观性、兴趣性、活动性和主体性原则, 这节课我将通过看、听、说、演、练、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采用多媒体、磁带、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 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 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因材施教。借助一些直观教具,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 通过倾听、观察、比较、讨论、积极与他人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乐中学”, 又在“学中乐”。

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我将指导学生使用观察法、讨论法、模仿练习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理解对话, 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培养学生敢于开口, 积极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

(一) 组织教学, 创设氛围

演唱上单元所教的英文歌曲:“Months and Seasons”。 (既复习了旧知, 又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唱唱做做中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复习旧知, 做好铺垫

提问:“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When is your birthday?/What’s the date today?”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今天是何平的生日, 妈妈和她一起去商店购买生日礼品, 并与售货员展开交谈。引出课题:Shopping。 (由于情境贴近生活,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 结合生活, 学习新知。多种形式, 练习巩固

1、多媒体展示图片 (何平和妈妈走进一家商店, 与售货员进行交谈) ,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提问:“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对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又设置了悬念, 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播放磁带中的前四句对话, 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先学习几个生词:walkman、brand、prefer。只需听懂、学会发音和理解含义, 下一课时将专门学习。 (主次分明, 着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3、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听懂每句话的意思。

这里, 可用苏格拉底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重点学习句型“Which…

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多媒体演示各种实物:水果、玩具、文具, 让学生练习说“你更喜欢什么?” (利用直观教具, 通过替换练习, 突破了教学难点。)

5、采用多种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读, 互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分小组读, 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习对话。

(在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保持振奋、饱满的学习情绪, 提高了合作意识, 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6、采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后四句对话。

展示图片, 听磁带, 多媒体展示对话, 学习生词“test、hundred”、理解句子含义, 多种形式练习巩固。

(五) 角色游戏, 巩固知识。运用句型, 扩展对话

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 即五个“商店”, 每组由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其它学生充当顾客。顾客可以到任何一家“商店”“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教师到各组去指导, 同时教师也当顾客, 购买物品。 (通过分组的角色游戏, 学生所学语言在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和扩展, 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 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了展现,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小组分工合作,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篇9:(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篇10:(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更是退避三尺,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呈现方式及练习题的简单重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运算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去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数学的源头,又是计算数学的归宿。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生活场景,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及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本节课中,学生学得比较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还培养了他们在观察、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我感觉在教学中进行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起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应该尽量做到题型丰富、层次合理,努力做到好中差兼顾。

篇11:(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向和位置》教学分析稿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55页:信息窗1,两个红点问题,“自主练习”第1-8题。

二、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二是

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安排一次《实际测量》为内容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测量角度、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知道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能识别简单的线路图。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因为本单元要通过方向和距

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涉及到角度,因而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概括、联系转化,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知识,解决问题。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线路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和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军营生活为素材,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体会到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对教材呈现的轮船和灯塔的场景图,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从方向角度描述灯塔1和2和轮船这三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让学生自然切入新知的学习。

在课始阶段,可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一组“嫦娥一号”照片,引言:11月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顺利进入月球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嫦娥一号”地面发射的那一刻起,工作人员就全天候对它进行

跟踪观测,确定其位置,因其位置的精确与否是成功的关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那么如何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呢?又有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确定位置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确定位置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引出新的方向词。本单元先后教学四个方向词,它们是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词是人们约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变化。

例1联系原有经验,航海情境图上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教材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引出了两个新方向词。在原有方向知识基础上认识新方向词,有助于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北偏东即正北往东偏些,北偏西即正北往西偏些。理解了北偏东、北偏西,再认识南偏东、南偏西就容易了。

·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围,用来表示方向还不够精确。教材指出“从航海图上可以看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这里的北偏东30°方向表示了轮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灯塔1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哪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轮船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准确地描述了灯塔1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这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东40°方向2千米处”的基础上画图。画图通常分两步,先画出北偏东40°方向,再在这个方向上画出相应的点。教材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的方法与体会。

·用量角器画射线。“北偏东40°”是以灯塔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方向,在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应该画出这条射线。画射线可以使用量角器,把表示灯塔的点作顶点,正

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偏东4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东40°方向。

·算出图上距离,在射线上描点。2千米是清凉岛到灯塔的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需要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平面图绘出的是线段比例尺,“鸟”选用了比较方便的算法求图上距离。算出图上距离4厘米,就能用直尺在射线上找到相应的点表示清凉岛。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说说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在现实的情境里应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李伟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三条线段组成的折线,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兔”和“鸟”描述的共同点是都清楚讲述了方向与路程,不同点在用的方向词上。两种讲述都正确,要提倡像“鸟”那样说,通过具体应用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示意图上有两个60°角,其中一个用于描述上学路线,另一个描述放学路线。

4.测定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受测量工具的限制,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不能一次就直接量得。这就需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把两点间的距离分成几段,逐段测量并相加。实践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这种方法。

·认识工具。测量较短的长度,有各种尺供选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都需要测量较长的距离,仅用尺不能直接度量,还需其他工具,如标杆、测绳等。

·测定直线。使用标杆在两点之间测定直线,是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图画表达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方法,先在A点和B点各竖一根标杆,然后在两点间的C点和D点竖标杆。要使所有标杆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一名男孩观察,女孩在调整。这样就把A、B两点间的距离分成三段测量,各段长度的总和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看懂图示的方法以后,在操场上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实践这种方法。

·步测。没有测量工具或者测量要求不高的时候,可以步测。步测需要知道一步的长度,教材指导获得步长的方法,设计了求步长的活动。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就能算出平均步长。

·目测。如果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高,还可以目测。教材讲了什么是目测,介绍了练习目测的方法。目测技术要经过大量练习才会逐渐掌握,小学生只能知道目测,进行的目测是很不精确的。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54页例1,完成练一

练和练习十二第1、2题。第二课时教学35页例2以及相应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二3-5题。第三课时教学第56页例3,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第6、7题。

实际测量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六、单元教学资源推荐

教学用书附的光盘、补充习题、练习册、数学探究 “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小学数学教学光盘资源 小数网课件共享

篇12: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下列各式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2.若,则()

A.b>3B.b<3C.b≥3D.b≤3

3已知如图1,长方形ABCD中,AB=3cm,AD=9cm,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 )

A.6cm2 B.8cm2 C.10cm2D.12cm2

(第4题)

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E=3cm,则AB的长为()

A.3cmB.6cmC.9cmD.12cm

5.下面哪个点在函数y=x+1的图象上()

A.(2,1)B.(-2,1)C.(2,0)D.(-2,0)

6.下列函数中,y是x的正比例函数的是()

A.y=2x-1B.y=C.y=2x2D.y=-2x+1

7.若一次函数y=(3-k)x-k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3B.0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1平行,且过点(8,2),那么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A.y=-x-2B.y=-x-6C.y=-x+10D.y=-x-1

9.函数y=ax+b与y=bx+a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位置正确的是()

10.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2,-1)和(0,3),那么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A.y=-2x+3B.y=-3x+2C.y=3x-2D.y=x-3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1、计算(+2)(-2)=__________;

1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cm、8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

为。

13.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20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BOC的

周长比△AOB的周长大2cm,则CD=cm。

14.一次函数y=kx+3与y=3x+6的图象的交点在x轴上,则k=

15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1,3)和B(-1,-1),则此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

16.若解方程x+2=3x-2得x=2,则当x_________时直线y=x+2上的点在直线y=3x-2上相应点的上方.

17.已知一次函数y=-x+a与y=x+b的图象相交于点(m,8),则a+b=_________.

如果直线y=-2x+k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9,则k的值为_____

18.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ABP的面积为,如果关于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那么△ABC的面积是.

19(10分)计算;(1)+-(2).

20(12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BC=6,AC=8,求AB、CD的长。

21(12分)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为BC上任意一点,

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求证:DE+DF=AC

22(10分)如图9所示,某中学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ABCD,学校计划在空地上种植草皮,经测量∠A=90°,AB=3m,BC=12m,CD=13m,DA=4m,若每平方米草皮需要200元,问学校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买草皮?

23.(12分)根据下列条件,确定函数关系式:

(1)y与x成正比,且当x=9时,y=16;

(2)y=kx+b的图象经过点(3,2)和点(-2,1).

24.(12分)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

(1)求出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当x=10时,y的值是多少?

(3)当y=12时,x的值是多少?

25(12分)如图所示的折线ABC表示从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所需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1)写出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通话2分钟应付通话费多少元?通话7分钟呢?

26(12分)一农民带了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2)降价前他每千克土豆出售的价格是多少?(3)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机会与抛一枚图钉钉尖着地的机会一样大.

B.为了了解泰州火车站某一天中通过的.列车车辆数,可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

C.体彩中奖的机会是1%,买100张一定会中奖.

D.泰州市某中学学生小亮,对他所在的住宅小区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拥有空调的家庭占65%,于是他得出泰州市拥有空调家庭的百分比为65%的结论.

2.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 )

A.4B.6C.8D.10

3.在同一直线坐标系中,若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k2x的图像没有公共点,则

A.k1k2<0b.k1k2>0C.k1k2<0d.k1k2>0

4.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是()

A.8B.70C.99D.1x

5.若有意义,则m能取的最小整数值是()

A.m=0B.m=1C.m=2D.m=3

6.如图,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经过矩形OABC对角线的交点M,分别于AB、BC交于点D、E,若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9,则k的值为( )

A.1B.2C.3D.4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7.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

①AD∥BC;②AD=BC;③OA=OC;④OB=OD

从中任选两个条件,能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______________种

8.若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根式,则x=。

9.若m<0,化简=。

10.已知点A(1,y1)、B(2,y2)、C(﹣3,y3)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那么值为.

12.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______

13.当x_________时,为0.

14.当时,化简∣∣+等于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直线x=2与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分别交于A、B两点,若点P是y轴上任意一点,则△PAB的面积是 .

16.如图,在□ABCD中,∠A=70°,将□ABCD绕顶点B顺时

针旋转到□A1BC1D1,当C1D1首次经过顶点C时,旋转角

篇13:(四)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篇14: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2、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5课时

面积…………………………………………1 认识面积单位………………………………1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1 探索面积公式………………………………1 铺地面………………………………………1

第一课时 面积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内容:第42页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法:讲授法,图形练习法,归纳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

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

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

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做P44练一练。

作业:摸摸生活中的实体,感受面积的大小 附板书

面积

比面积的大小

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教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利用上节课“比较面积”的活动,将学生画的“格子”图展示。(有的学生打的是2厘米×2厘米的方格,有的同学打的是1厘米×1厘米的方格)让学生再说说昨天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方格的格子数目的大小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的信封里也有2张纸,一个上面有10个方格,一个上面有40个方格,哪张纸大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

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换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教法:直观教学法,图形练习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强记法

教具准备: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

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

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重点讨论:在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方便吗?用多大的正方形比较合适呢?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

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

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作业:同步 附板书: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正确单位。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公式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

2、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亲手摆一摆,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观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试一试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

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

5、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6、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铺地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时容易忘写面积单位。内容:第50页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作业:同步 附板书:

铺地面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公顷=()平方千米。

上一篇:和声学教学大纲下一篇:1至12党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