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2024-04-26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共10篇)

篇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一、方程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把握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两边同时进行乘法或除法运算时必须考虑特殊的数字0。注意验证。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8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二、确 定 位 置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难点:

用数对实际情境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四、教学安排:

3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三、倍 数 和 公 因 数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会求1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10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会求1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10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难点:掌握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安排:

6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认识分数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

10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五、找 规 律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展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

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安排:

9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七、统计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八、分数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过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安排:

5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

难点:

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倒过来推想”策略合理解题步骤。

四、教学安排:

5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十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十、圆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安排:

10课时

第十册数学第十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十一、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安排:

5课时

篇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方程

一、教学内容:

一、方程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把握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两边同时进行乘法或除法运算时必须考虑特殊的数字0。注意验证。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8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一、教学内容:

二、确 定 位 置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难点:

用数对实际情境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四、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三单元倍数和公因数

一、教学内容:

三、倍 数 和 公 因 数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会求1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10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会求1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10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难点:掌握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安排:

6课时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四、认识分数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

10课时

第五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五、找 规 律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展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

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安排:

9课时

第七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七、统计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八、分数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过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安排:

5课时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

难点

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倒过来推想”策略合理解题步骤。

四、教学安排:

5课时

第十单元圆

一、教学内容:

十、圆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安排:

10课时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十一、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安排:

篇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篇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篇5: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师恩难忘》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时一位能编故事讲课文的田老师,表现了自己对老师难以忘怀及对老师无比尊敬和感激之情。

《陶校长的演讲》是写陶行知先生围绕每天四问的中心议题,要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每天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长足的进步。

《古诗两首》叙述诗人寻找隐士没能见面的失落、失望之情,还描写了牧童愉快的生活和活泼的性格,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10个字也要求会认读,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会运用“即使„„也”等关联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师恩难忘”的单元主题。

5、学会运用典型事例具体生动地描写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特点。要求叙述有序,事例具体、生动,有代表性。

6、以“师恩难忘”的单元主题为主线:

①、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教诲之恩,铭记心田,抒发了尊师之情;

②、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谆谆教诲,激发鞭策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这四个方面不断的进步;

③、感受诗人寻找隐士没能见面的失落、失望之情;

④、感受牧童的喜悦之情。

【课时安排】

习惯养成教育

3课时

《师恩难忘》

3课时

《陶校长的演讲》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3课时

合计1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科学的志趣。

《变色龙》:凭借课文的语言,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金蝉脱壳》: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目标】 学会本单元23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金蝉脱壳》

四、五小节。会用“名副其实”、“绘声绘色”说话和造句。

4积累歇后语。

5学习看图说话。

情意目标:1 感觉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知道只要留心观察自然,就可能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进而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学重点:1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意境美。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意。

【课时安排】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课时

《装满昆虫的衣袋》

2课时

《变色龙》

2课时

《金蝉脱壳》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3课时

合计14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推敲》: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伊索寓言》:知道三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月》、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情意目标:1 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

【课时安排】

《成语故事》

2课时

《推敲》

3课时

《嫦娥奔月》

2课时

《读书莫放拦路虎》

1课时

《伊索寓言》

3课时

推荐好书

1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3课时

合计1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在大海中永生》以“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三个段落组织全文,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教学时要注意:

1、全文的语言像诗歌般整齐、抒情,内涵丰富,所以课前学生一定要对邓小平的生平主要功绩有所了解;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师的语言渲染来带着学生入情入境;

3、重点教学段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要课内外相结合,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对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读好,背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过高尔基何他儿子“种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父子深情以及他的教子有方,全课主题词“爱”。教学时要注意:

1、抓课题题眼“和”,理解是讲两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2、主要问题:他们两个的关系怎么样?(感情很好,深爱着对方)从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分别教学两个事件)第一件事侧重细节指导,在读读找找说说中感悟,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父亲赏花时流露出来的对儿子的情感。第二件事重点放在对信中几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与推敲上。

《艾滋病小斗士》写了一个非洲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艾滋病,同时又关心他人的感人故事。全课的思想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斗士本身,另一方面是通过小斗士拓展开去,那就是关于人类对天灾的认识问题。教学时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挺”(与“坚持”比较,个人品质)“轩然大波”(现实对他们的不理解)“坦然”(面对艾滋病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关心”(这是他的勇敢之处,伟大之处,对自己,更在于通过自己关心别人)“呼吁”(在有关场合代表小朋友向全世界全人类呼吁)“梦想未来”“静静地”(面对死亡的态度,与前文相联系,进一步体会“坦然”)

【教学目标】、学会本单元16个生字,认读13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在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科学地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5、努力规范用字,克服错别字。、口语交际《新闻发布会》。

情意目标:1学习伟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科学地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习伟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课时安排】

《在大海中永生》

2课时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课时

《艾滋病小斗士》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2课时

合计11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莫高窟》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则用浅显的文字具体刻画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学会本单元21个生字,认读8个二类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黄山奇松》第2自然段,《莫高窟》2到4自然段。、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学习写景的一般写法。

4、学习概括与具体的写作方法。、口语交际《设计公益用语》。

情意目标:1 了解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热爱祖国。

2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 学习写景的一般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写景的一般写法。

【课时安排】

《黄山奇松》

3课时

《黄果树瀑布》

3课时

《莫高窟》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2课时

合计13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第六组课文谈的是人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发明创造的。

《天火之谜》讲的是富兰克林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分段概括段意,体会的人文思想是富兰克林的敢于发现的精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个故事颇为震撼人的内心,这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比如说作者通过列数字的形式,等等。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课后作业第二题。

《诺贝尔》讲述的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

《滴水穿石》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通过例举了一些人的事例来证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样文章的写法。【教学目标】、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认读16个二类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理解成语及其中的重点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复述《天火之谜》,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学习运用课文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口语交际《健康小顾问》。

情意目标: 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概括段意,复述课文。学习写景的一般写法。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天火之谜》

3课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课时

《诺贝尔》

3课时

《滴水穿石》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3课时

合计16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内容】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

《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什么时候该链接,什么时候不链接,教师的教学要有度。

《清平乐 村居》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描写出的平静的画面与情致。

【教学目标】、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认读12个二类字,掌握二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理解成语及其中的重点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复述《林冲棒打洪教头》,背诵《少年王冕》第5自然段,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 村居》

3、会解释一些白话文的词语和古诗词的句子。

4、学习欣赏人物鲜明的特点,学会评价人物。、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

情意目标: 感受人物品质和鲜明的特点,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品质和特点。复述与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课时安排】

《林冲棒打洪教头》

2课时

《少年王冕》

2课时

《黄鹤楼送别》

2课时

《清平乐 村居》

2课时

习作指导与讲评

3课时

练习

3课时

篇6: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姓名:

得分:

一、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

()

()

()

二、分一分,涂一涂,填一填。

①这些△的三、填空

1、把20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桃的(),每份是()个。()()。()162334是()。

②这些△的是()。

③这些△的是()。

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3、3分米=

5()()米

10元=()角

9角=元()()84()分米=()厘米

厘米=()毫米

6厘米=分米 1010()

4、69支钢笔的13是()支,1时的34是()分。

5、小芳做幸运星,做了6个红色的,3个蓝色的,还有1个绿色的。红色幸运星占总数的

()()(),蓝色幸运星占总数的,绿色幸运星占总数的。()()()

五、计算 15+=

7722-=

3六、解决问题 4143-=

+=

5995119+=

1-=

810104316-=

+= 877843153+=

-= ***、一箱苹果30个,小明吃了这箱苹果的,爸爸吃了这箱苹果的,妈妈吃了

1051这箱苹果的。谁吃得最多?

2、三(3)班有36名同学,大扫除时有玻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有60平方米,王伯伯准备用这块地的瓜,蕃茄和黄瓜一共种多少平方米?

11的同学扫地,有的同学擦玻璃。扫地、擦9612种蕃茄,种黄454、冬冬看一本240页的《格林童话》,第一天看了(1)前两天共看了多少页?

(2)还剩多少页没看?

篇7: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18

为什么小于15?

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2.探索方法。

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

指明学生板演。

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反思总结

篇8: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

1.看到四篇课文题目《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我最想了解的问题是:

(1)____

(2)____

2.浏览本单元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我用了()分钟。

二读: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表达顺序。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哪几小节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的绚丽多姿?你最喜欢哪一小节?

2.《装满昆虫的衣袋》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你能简单概括一下吗?

3.《变色龙》按“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介绍了变色龙,哪部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金蝉脱壳》写得最生动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三读: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提出问题。

1.我自学了本单元的生字,重点学习的生字是:____。

2.我理解的词语有:____。

3.我重点研究的问题是:____。

四读: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读()遍,《变色龙》读()遍,《装满昆虫的衣袋》读()遍,《金蝉脱壳》读()遍。

五读:默读课文,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其他异同点。(列表)

六实践:我要研究好交流的问题,积极做好讨论准备。

1.围绕本单元主题,我能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

2.我找到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书籍、文章、电视节目、名言警句、实际事例等等。

提示:

篇9: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篇10: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

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 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能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11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 例1:认识千米 例2:认识吨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 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顿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

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例2:利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二、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从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统计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安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2: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把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减法”和“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安排一道例题教学,降低了认知难度,能方便教与学。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时间: 6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认识年、月、日 例2:认识平年和闰年 例3:认识24时记时法 例4: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 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判断平年、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是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四、教学时间: 6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1、例2:认识面积 例3:认识面积单位

4、例

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9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一共编排5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1、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例3:“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4: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例5:“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能用简单的描述一些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会用分数来表达信息。能正确运用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6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先分组再汇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体验统计结果过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上一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下一篇:重磅!中国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