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2024-05-24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通用11篇)

篇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 以及1L、1ml 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知识结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课时划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2课时

5.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检测…2课时

篇2: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9—52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包括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的初步认识等。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培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

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首先我们来一个口算小练习,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口算:

1.6×50 0.52+0.15 0.9÷0.15 3.8+4.7 0.6×0.04 8-5.7 7.2+0.6 2.6-0.52 1.4×60 [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口算能力。

二、自主探索,巩固算理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笔计算这样一道题:21.45÷15

① 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4 3 个 个 十 百

分 分

之 之

一 一

↑↑ 1.4 3 15)2 1.4 5 1 5 6 4 →64个十分之一 6 0 4 5 →45个百分之一 4 5 0 ② 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小组讨论:

A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B 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C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③ 全班交流,逐步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④练习:

42.84÷7 117÷36=3.25 1.69÷26=0.065 3.2 5 0.0 6 5 36)1 1 7.0 0 2 6)1.6 9 1 0 8 1 5 6 9 0 1 3 0 7 2 1 3 0 1 8 0 0 1 8 0

0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商中间有零是怎样处理的?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

谈话:请同学们在来试算一下这道题:56.28÷0.67 ①这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 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有何变化?

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学生讨论尝试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84 0.67)56.28 53 6 2 6 8 2 6 8 0 先让学生尝试,再集体分析、订正。②计算:10.44÷0.725

被除数、除数要同时扩大1000倍,此时,被除数小数点应移到哪里? ③ 练习:20÷4.8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总结。这样巩固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解决运算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1、学生独立计算: 58.6÷11 谈话:所得到的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数。

大家看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指着上题的数字2和7)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并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点:

⑴重复出现的数字是接连依次不断的; ⑵小数的位数有无限多;

⑶用省略号来表示无限多的小数位数。

2、解决除不开的问题。

在复习时,我们已经求过积的近似值,大家想一想: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点是,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积以后再取近似值。)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今后做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商是循环小数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例如,上题的商,可以保留两位小数,也可以保留三位小数。板书:

保留两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3 保留三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27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一道商是循环小数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取商的近似值,并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回顾整理了本单元的所有知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1、口算:

25+5.28 3×1.6 1÷0.01 4.8÷0.8 1.5÷0.5 0.26÷0.2 8-7.96 0.125+0.875 1÷0.25 1-0.4×1.3 3.4×99+34 80÷1.6 0.7×16-16×0.2 4.8×0.2×0.5 0.3÷0.15÷2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4.05+4.5)÷2()4.05 5.08×1.01()5.08 3.9÷0.98()3.9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通过口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通过比较大小提高估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四则运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自主尝试,探索知识

谈话:仔细推敲每一部分中的概念,认真加以辨析。1、9.749保留一位小数是9.8。()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乘数。()

3、两个数相除商是7.2,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则商是()。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5倍,则商是()。

4、在除法中,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乘以0.1,则所得的商不变。()5、0.63÷0.5商的位数是()。

A.二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

6、妈妈用0.8元买了4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元。1元能买()千克白菜。A.0.2

B.5

C.3.2

7、小毅上周练习了4天慢跑,他一天中最远跑了3.3千米,最短跑了2.4千米,那么4天中,小毅一共跑了()千米。A.4~8千米 B.8~13千米 C.于16千米 8、15.78÷3.3的商与()的商是相等的。A.157.8÷3.3 B.1578÷33 C.1.578÷0.33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并且在独立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把握知识的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

三、计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谈话:想想有关小数计算的法则和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注意审题,细心计算。15÷0.06 0.054÷3.6 0.6×[(52.05 [设计意图]提高计算能力需要加强练习的力度。这里设计一组计算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本单元所学计算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要仔细读题。1.对比练习:

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每次比计划多运0.4吨,照这样计算,几次可以运完? 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要求6次运完,这样实际每次应比计划多运 多少吨? 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指名请两、三个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王老师为学校购买一些篮球,第一次买回15个,第二次买回同样的篮球29个,两次付的钱数相差641.2元,王老师第一次付了多少元?

3、推销员每工作1小时可以挣6.5元,另外,每做成一次交易他可以得2.5元的奖金。某个星期他共收入212.5元,其中做成了7次交易,他这个星期工作了多少小时?

4、小明带了35元钱到游乐场游玩: A 海盗船的票价是20元;

B 海盗船的票价比碰碰车票价的4倍多2元; C 蹦床的票价比海盗船的票价的2倍少10元; D 海盗船的票价比飞天摩轮票价的2倍少10元;

请同学们帮小明选择,小明可以玩哪几种游戏项目呢?(通过计算说明)

(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2)独立列式计算(3)全班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和针对性的。从选择、计算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渗透了本单元的知识点,这样有效的巩固了学习成果。

篇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三、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发愤 乐坛 享受 不屈不挠

B. 码头 撕裂 游厉 人山人海

C. 赠送 沉寂 残生 波涛滚滚

四、按要求答题。(20分)

1.请你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a.扶老携幼( ) ①带, ②提着, ③拉着手。

b.惊叹不已( ) ①完成, ②停止, ③已经。

c.严阵以待( ) ①等待, ②对待, ③停留。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倾诉 倾注

①好久不见,大家在一起尽情地( )。

②妈妈将毕生的精力( )于教育事业。

增强 增进

③他为( )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④知识( )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分)

心( )诚服 ( )臂一呼 ( )经风霜

夜以( )日 互通( )( ) ( )定自( )

4.照样子,写词语。(3分)

①化险为夷(含有反义词)

②奇珍异宝(含有近义词)

③浩浩荡荡(AABB式)

5.按要求写句子。(6分)

①阿炳非常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②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比喻句。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题练习

一、填空:(45分,每空3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把60升水倒入一个长为6分米,宽为2.5分米的长方体水箱内,正好倒满,这个水箱

深()分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4.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和是()厘米。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19立方米=()立方分米

1450毫升=()升=()立方分米

3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7.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5.1平方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

8.一根长方体木料长3米,现在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自己了48平方分

米,原来这个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18分,每题3分)

1.把1立方米的`再放入木料全部锯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排,长是()厘米。

A、100000B、10000C、1000000D、1000

2.用一根长()的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

方体框架。A、28厘米 B、56厘米C、126平方厘米D、90立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A、64平方厘米B、96平方厘米C、216平方厘米

4.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5.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是()。

A、一样大B、表面积大C、体积大D、不好比较

三、判断:(10分)

1.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体长a米,宽b米,高h米,高增加2米后,新的长方体体积比原来增加2ab

立方厘米。()

3.把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在地面上,占地面积是1平方厘米。()

4.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5.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五、解决问题(27分)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0.2米、高0.1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6分)

2.有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里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平放时里面装了7厘米深的水,如果把这个容器竖起来放,水的高度是多少?

3.在一个长为10米、宽为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铺好后要在地板上涂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篇6: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填空

1、某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是—2℃,全天温差是9℃,当天的最低气温是℃。

2、某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是3℃,最低温是—8℃,当天的温差是()℃。

3、某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是—2℃,最低温是—9℃,当天的温差是()℃。

4、丫丫从学校出发先向西走了30米,又向东走了50米,超市在学校的()方向()米处。

5、在某种味精的袋上标有“200±5克”,说明这袋味精的重量不低于(),不超过()。

6、电梯从1层上升到7层,然后有下降了3层,现在电梯在第()层。

7、在—5、+32、—0.7、8、—6、3、0、2.5这些数中,正数有()个,正整数有()个,负数有()个,负整数有(),自然数有()个,整数有()个。

8、向东走—5米表示向()走()米。

9、如果超市在学校的南偏东60°方向上,也可以说成超市在学校的()偏()()度方向上。

10、如果图书馆在教学楼的北偏西30°方向上,那么教学楼在图书馆的()偏()()度方向上。

11、方程27—3x=6的解是()。

12、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3,最小的数是()。

二、判断

1、整数包括正整数和负整数。()

2、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3、38×4÷38×4=1()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超市在学校的北偏东45°方向上,也可以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偏北45°方向上。()

三、选择

1、方程2x=1的解与()的解相同。

A2X—1B4x=2Cx÷2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x米,高6米,面积24平方米,()。

Ax=4Bx=8Cx=6

3、如果2x+1=9,那么6x+1.5x+1等于()

A30B75C31

4、姐姐有24枚邮票,比弟弟的3倍少9枚,弟弟有多少枚?列方程为()

A3x—9=24B3x+9=24C24—3x=9

四、解方程

4.5+3x=16.542x+25x=13454—6x=30

84—4x=242x—97=34.24.5×6+4x=41

49—4x=171.6x=6.418x=90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倍比38少11,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的5倍少15,这个数是多少?

六、列方程解应用题

1、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2、猎豹最快每小时大约跑110千米,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大象每小时能跑多少千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92平方厘米,它的底是32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4、每千克苹果2.4元,买3千克桃子比买5千克苹果多花5元,每千克桃子多少元?

5、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9小时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36千米,已知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红红买6支圆珠笔和4个练习本,一共用去12元,每个练习本的售价是1.5元,一支铅笔多少元?

7、买一套西服共用了180元,已知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价钱的2倍,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过关训练题(新苏教版)

一、填空。(33分)

1、在42÷3=14中,3和14是42的()数,3也是42的()数。

2、50和25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0和11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60的因数有()个,其中质数有()个,合数有()个,

奇数有()个,偶数有()个。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是(),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4、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39,这三个奇数分别是()、()、()。

5、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30,它的最小倍数是()。

6、1082至少加上()就成为3的倍数,至少减去()才是5的倍数。

7、在()里填上合适的.质数。(6分)

14=()+()39=()×()

25=()+()57=()×()

40=()×()×()×()

60=()+()=()+()

8、一个数既是72的因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9、已知m和n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且m÷n=6,那么m和n的最大公因数

是(),最小公倍数是()。

10、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14,这两个数是可能是()和()。

11、如果A=2×3×7,B=2×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12、一个三位数,它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百

位上的数是合数且是奇数,这个三位数是()。

二、判断题。(6分)

1、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至少有2个。()

2、1是所有自然数(0除外)的因数。()

3、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4、在24的因数中,是素数的只有2和3。()

5、两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篇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数出这6个面分别是什么?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1、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的长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观察演示过程,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篇8: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我爱广东》这一课是选自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生活语文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爱广东》第三课《我爱广东》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认识欣赏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来学习生字词: 环境优美,并用我爱____ 造句,让学生知道广东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度智障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低年级学习, 能认读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简单的句子,但词汇量贫乏,对词语的理解还是依靠图文对照的形式。

【设计理念】

1.生活化。将字词句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景色图片的观察来了解哪些地方美,并引导、总结什么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真实体验。在欣赏各地景点时,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游览,并找出自己认识的、漂亮的图片,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4.培养学生初步利用电脑搜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

2. 能用 “ 我爱 ___” 来进行表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电脑搜索图片与视频,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广东省几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读理解词语环境优美,能用“我爱____”来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优美的意思,并能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适用】

课件分教师用和学生操作两部分,教师制作博客网站http:// blog.sina.com.cn/u/3580134777提供给学生课堂上搜索游览。

多媒体课件主要流程用Activ Inspire制作,课件运行的硬件是能运行中文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为了使课件充分发挥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辩率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 软件采用全中文界面,全部使用鼠标操作,简单灵活。

教师用课件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导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点击城市名认读词语来达到复习导入的目的。新授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点击地图上的城市名进入相应城市旅游景点来观察、感受、领悟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并会用“我爱________ 来”进行正确的表达。巩固检查部分:通过学生在白板上自己动手组句、读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课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广东地图上找出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并分别点击进入教师设计的主题网页页面。第二部分是句子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复习导入

出示广东省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读词语找出广东省有哪些城市。(学生通过点击地图来认读词语,达到学过的词语会运用的目的)。

教师:广东省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去游览。

3.学习新知

(1)感受

指导学生在自己小组的电脑课件广东省地图上找出广州,并用鼠标点击进入教师博客广州白云山景点介绍页面。

引导学生在网页上欣赏白云山风景照片,并说说看到这些照片的感受。

教师:你可以用一个你知道的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学生会根据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来真实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两个词来告诉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并说出觉得哪些地方漂亮?(每个学生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可以指出自己心中认为漂亮的景色图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导性。)

教师归纳学生指出的山、水、树、草、花等,并总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

教师:今天我们用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看到的风景:环境优美(板书)

读词语[集体读、个别读(读词读开火车游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指出心中认为漂亮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读词语,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老师纠正学生发音。

(2)领悟

教师:我们刚才游览了广州的白云山公园,现在我们再走进珠海去看看。

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找出珠海,并点击进入珠海渔女像网页页面。

教师:大家来到珠海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珠海渔女像,各小组去看看吧。这次老师有个任务给大家。

给学生布置游览任务: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并用爱来说一个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游览网页。

教师:珠海渔女像这个地方怎么样?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词语怎么来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理解环境优美的含义。

教师:你们想去这个地方玩吗?如果用爱来说一个句子,你怎么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说出句子:我爱珠海。

(3)学生分组自主学习

教师:我们生活在哪个城市?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去游览吧?

引导学生通过电脑自己进入深圳景点介绍网页页面 。

教师给三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 。

第一小组:指出自己认为的环境优美的景点图片 。

第二小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

第三小组: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深圳是一个__ 的城市, 我爱___。

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起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内化学到的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视频,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广东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老师带同学们走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去游览吧。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智障学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可能会有些累,精力也不能太集中,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感受,从而达到学生对词语内化和运用的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电脑搜索欣赏了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用句子表达:我爱广东。(板书)

4.巩固

(1)三个小组的学生在电脑上读词语,并组句,教师指导。

(2)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读词语并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3)分给三个小组字卡,组成句子,并展示。

5.总结延伸

篇9: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篇10: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篇1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上一篇:优秀的作文开头结尾段落下一篇:小学老鹰捉小鸡看图写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