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2024-05-03

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精选8篇)

篇1: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题目】

把一根绳子折4折,从中间剪一刀能剪成几段?如果折16折呢?折48折呢?

【答案】

把一根绳子折4折,从中间剪一刀后,如果将绳子抻直,发现剪的地方就变成了4个断口,与锯木头相同,4+1=5(段).同理,折16折,变成16个断口,16+1=17(段).折48折,变成48个断口,48+1=49(段).

篇2: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回答:1. 2分20秒.

提示:0.5×20×(15-1)=140(秒).

2.一条路原有木电线杆46根,每两根之间相隔12米.现在要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如果每两根电线杆之间间隔20米,需要多少根水泥杆?

回答: 2.28根.

提示:12×(46-1)÷20-1-28(根).

3.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付锯板费1元,6根木头,每根锯成4段,共要付锯板费多少元?

回答: 3.4元5角.

提示:10÷(5-1)=2.5(角),2.5×3×6=45(角)=4元5角.

4. 小明坐在火车里看外面的电线杆,从第一根到第16根共花了半分钟,如果火车时速为72千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回答: 4. 40米.

提示:7÷60×0.5÷(16-1)=40(米).

5. 甲、乙两人在长300米的公路两旁栽树,每隔20米栽一棵柳树,在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又栽上两棵梧桐树.已知甲比乙多栽树12棵,问甲、乙各栽树多少棵?

回答: 甲栽52棵,乙栽40棵.

提示:柳树:(300÷20+1)×2=32(棵).

梧桐树:300÷20×2×=60(棵).

篇3: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关键词:经编,间隔织物,床垫,应用

睡眠是一门科学, 人的一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因此睡眠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从生理学、心理学方面对人的睡眠进行研究, 以寻找使人安然入睡, 保证高质量睡眠的方法。除了以上研究外, 对于床垫材料的研究也正在积极地展开, 研究目的是设计和生产出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床垫。

1 床垫的构成以及高品质床垫材料的要求

1.1 床垫的构成

床垫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泡沫式、填充式和弹簧式。它是各种材质的组合, 根据各种材质的功能, 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图1) 。

1.1.1 中心高度抗压弹性层

床垫的核心材料, 应具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冲击的能力。较多采用优质的弹簧层和硬泡沫层, 或是粗纤维 (如棕纤维) 填充层。

1.1.2 软质衬垫层

充当隔离层, 可均匀分散床垫所受压力, 一般是隔离网、海绵、无纺布的组合。

1.1.3 表面包覆层

一般采用较为柔软、坚牢的纺织品作为面料。

简单的床垫也可以只含有面料层和弹性衬垫层。

1.2 床垫材料的要求

能让人拥有良好睡眠的高品质床垫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2.1 压力的分布

卧姿状态下, 由于人体自身的重量作用, 与床垫接触的身体部位受到挤压, 各部分的压力大小由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 而压力分布状况是影响睡眠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不管人的体重如何, 床垫都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弹性, 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能分散身体的压力, 防止压力造成血液循环不通畅而引起局部麻木和肌肉酸痛。

多项研究表明, 睡眠中受力最大的头部、肩部、臀部三点应受到均衡的承托力, 不论侧睡、仰睡、俯睡, 每一接触面都应均匀受力。太硬的床垫会使头、肩、臀之间的部位悬空, 得不到足够的支撑, 容易造成压力集中, 从而使肌肉酸痛;太软的床垫感觉柔软, 却容易使脊椎骨移位、变形, 感觉疲劳, 并有可能导致脊椎病变。因此, 最佳的床垫是在人卧床时, 床垫下陷的弧度正好符合身体的曲线, 这时人体所受的压力最小, 所以只有软硬适中的床垫才能让人睡得舒服 (图2) 。在床垫行业中, 软硬度是床垫性能的重要衡量指标。

睡眠时的人体压力分布情况和床垫的软硬程度是中心抗压弹性层和软衬垫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 气候舒适性

人体静卧时, 与床垫长时间地接触并进行湿、热交换。在湿、热舒适性方面, 理想的床垫应该具有一定的湿、热调节能力, 具体表现为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湿性和热传递能力, 能够保证人体与床垫接触部分的湿度和热量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使睡眠处于一种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

气候舒适性对整个床垫的结构设计和各层材料的选用提出了要求。

1.2.3 卫生要求

床垫是长期使用产品, 从卫生学角度而言, 对这种使用率高, 却很少清洗的产品, 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霉、防蛀, 防止病菌和螨虫的生长, 同时还应易于处理床垫表面的污物。

2 经编间隔织物在床垫中的应用

2.1 经编间隔织物的特性

长期以来, 海绵以其价格低廉、手感柔软丰满、重量轻、形态较稳定、回弹性好等特点在用作床垫的衬垫材料中占据着重要而稳定的地位。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 海绵制品日渐显示出其劣势。海绵垫在透气、散热性能上的缺陷以及在长期使用后的除臭、抗菌、抗硬化、抗氧化作用的功能不足, 还有不能回收利用, 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1], 使其应用受到了一些高性能新型材料的挑战。经编间隔织物就是其中的一种替代品。

经编间隔织物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见图3) , 两个面层之间存在着一个由纱线支撑的大容积空间, 可以容纳大量的空气, 这样的间隔层为织物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功能。经编间隔织物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上生产。间隔织物作为软衬垫材料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2.1.1 抗压弹性

间隔纱通常采用化纤单丝, 单丝的作用就象一根根直立的小弹簧, 能够依照人体重量、体形及脊椎骨曲线作相应的压缩, 并将压力分布到更大的空间上, 平稳均衡地承载身体的重量, 保持正常的睡姿。通过对间隔丝原料、组织的选用及脱圈板隔距的调整, 可满足不同的抗压弹性和厚度 (2~60mm) 的要求。

2.1.2 湿、热调节功能

无疑, 间隔织物所具有的巨大空气层能够调节接触面的温、湿度, 可以防止水分和热量的集聚, 透气、形成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有人称此间隔层能起到“无形的空调”作用。

2.1.3 环保性

织物的生产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材料可回收再利用。

2.1.4 设计的灵活性

可以通过织物门幅的调整来满足不同规格床垫的宽度要求, 使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减少浪费。对于两表面层, 无论是密实还是孔状的表面, 无论是采用化纤长丝或是天然短纤纱作为织物表面的材料, 组织结构和可用纤维材料的多样性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两表面的性能可以不一样, 以满足不同季节的要求。

2.1.5 功能可塑性

通过功能性纤维的使用或是各种功能性整理可使间隔织物具有阻燃、抗菌等功能。同时, 还可以考虑一些保健、医疗床垫如磁疗、远红外产品的开发, 让人们在睡眠中促进身体的健康。

另外, 经编间隔织物还具有克重小、延伸性和柔韧性好的特点, 还可以机洗,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清洁性能。

2.2 经编间隔织物在床垫中的应用

2.2.1 床垫的表层

德国Freyja床上用品公司将经编间隔织物简单地插入床垫表面带有拉练的带子中, 该间隔织物采用开孔结构, 一方面能够保存大量空气, 阻止热的积聚, 减少人体出汗, 另一方面可以将汗液排走, 因而可使人体产生非常愉悦的凉爽感。

2.2.2 床垫的芯层

荷兰床垫生产商Koninklijke Auping公司采用经编间隔织物作为可以呼吸的功能组成部分, 放置在组件下。这种巧妙的透气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一层厚度为40mm的经编间隔织物, 结构为开孔组织, 另一部分是螺旋网状的弹簧结构[2]。

2.2.3 全部采用经编间隔织物

荷兰Phi-ton公司从床垫的表层到芯层全部采用经编间隔织物, 现在又发展到生产经编间隔织物枕头, 品种有躺枕和抱枕。

3 结语

经编间隔织物在床垫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比如织物设计灵活多样、透气性好、能一次成型、可机洗、可回收利用、符合环保要求等。同时作为新型环保材料, 随着编织技术的成熟和后整理工艺的完善, 它必将在现代产业中愈来愈显示出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春红, 夏风林, 缪旭红.床垫用经编间隔织物的开发[J].针织工业, 2008, (2) .

篇4: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关键词:气体间隔器 爆破参数 作业效率

中图分类号:T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77-02

穿孔爆破工作是露天矿生产的首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爆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铲装、运输、排废、二次爆破等后续生产环节能否正常进行,应用气体间隔器不但可以实现分段装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二次爆破,降低炸药单耗,提高爆破质量,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以前大陡山露天矿的生产特点

大陡山露天矿1979年开始建设,1981年正式基建,1986年投产。采用电铲铲装、汽车运输,推土机辅助排废的生产工艺。岩石为大理岩、灰质白云岩,局部网状矿,矿石中等稳固,F=5-8。矿岩断层、裂隙发育,下部有坑道和大小不等的采空区,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中深孔爆破质量。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块率高,二次爆破增多,根底、岩墙也时有发生。2008年8月引進了一种新型爆破器材---气体间隔器,2009年9月15日第一次爆破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之后,开始在生。

产中试用至今。这种新型的爆破器材不但可以实现分段装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还可以降低炸药单耗提高爆破质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气体间隔器的试用

(1)在第一、二次试用时爆破参数使用常规爆破参数,仅在装药过程中使用分段装药,下段药量为70%,上段为30%,每个孔减少20~30%的炸药量,主要指标见表一、二。

(2)在第三、四次试用时调整爆破参数,孔距、排距均由5.5~6.5m调整为7.0~7.5m,在装药过程中同样使用分段装药,下段药量为70%,上段为30%,每个孔减少25~26%的炸药量,主要指标见表3、4。

3 新老爆破技术参数四次大爆破对照表及装药结构图

4 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在大陡山露天矿通过四次试用气体间隔器238个,第一、三、四次试用爆区为大理岩,第二次试用爆区为灰质白云岩,局部大理岩。从爆破效果上分析,采用气体间隔器爆破后爆堆归整,大块率由0.5%降至0.2%,根底减少,块度较为均匀;爆破时产生的飞石比常规装药方法抛掷距离缩短;安全性好,操作简便;但矿岩过于粉碎,矿岩隔矿工作难度过大,贫化率提高。为使岩石不过于粉碎,从第三次试验爆破开始,及时调整了部分技术参数(增大排距和孔距),减少钻孔数量,使大爆破炸药单耗从0.26~0.29kg/m3降低到0.19~0.21kg/m3。四次爆破共节省粉状乳化炸药8612kg,折合爆破成本65967元,而气体间隔器的成本为21182元,则直接净创经济效益为44785元,达到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使爆破后矿岩块度均匀,方便电铲铲装,减少二次爆破。另一方面,由于充填物减少,炸药量降低,在获得同等爆方量时,钻孔进尺量减少,大大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通过四次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篇5: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今天教研室杨老师来校听见习老师课。对小张来说是一次小考。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课堂的条理是比较清楚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达到。在课堂上,张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学生对于间隔排列的三种规律能够准确的描述,并能运用这种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然课堂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个问题时,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抛出去了,导致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才有指向性,我想如果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问题来问,先问“你怎么知道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因为学生刚才已经整理了数据,不难就会想到用数数,比出谁多谁少,然后教师再问“如何不去数,直接看图能看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从而更好的理解“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觉得整节课教师上的有些急,这是一节探索规律的课,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从而由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但是这节课教师扶持的`比较多,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探索,给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第三点在课堂的最后应该有小结,老师应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一次明确今天所学的规律是什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6: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列火车长200米,它以每秒10米的速度穿过200米长的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共需要_______时间.2.某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客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客车长105米,每小时速度为28.8千米,求步行人每小时行______千米? 3.一人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沿铁路步行,一列长144米的客车对面开来,从他身边通过用了8秒钟,列车的速度是______米/秒.4.马路上有一辆车身为15米的公共汽车,由东向西行驶,车速为每小时18千米,马路一旁的人行道上有甲、乙两名年轻人正在练长跑,甲由东向西跑,乙由西向东跑.某一时刻,汽车追上甲,6秒钟后汽车离开了甲;半分钟之后汽车遇到迎面跑来的乙;又过了2秒钟,汽车离开了乙.问再过_____秒后,甲、乙两人相遇.5.一列火车长700米,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900米的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要_____分钟.6.一支队伍1200米长,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行进.队伍前面的联络员用6分钟的时间跑到队伍末尾传达命令.问联络员每分钟行_____米

7.一列火车通过530米的桥需40秒钟,以同样的速度穿过380米的山洞需30秒钟.求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米/秒,全长是_____米.8.已知车长182米,每秒行20米,慢车长1034米,每秒行18米.两车同向而行,当快车车尾接慢车车头时,称快车穿过慢车,则快车穿过慢车的时间是_____秒.9.一座铁路桥全长1200米,一列火车开过大桥需花费75秒;火车开过路旁电杆,只要花费15秒,那么火车全长是_______米.10.铁路沿线的电杆间隔是40米,某旅客在运行的火车中,从看到第一根电线杆到看到第51根电线杆正好是2分钟,火车每小时行______千米.二、解答题

11.一个人站在铁道旁,听见行近来的火车汽笛声后,再过57秒钟火车经过他面前.已知火车汽笛时离他1360米;(轨道是笔直的)声速是每秒钟340米,求火车的速度?(得数保留整数)12.某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客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钟,客车长105米,每小时速度为28.8千米.求步行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一人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沿铁路边步行,一列长144米的客车对面而来,从他身边通过用了8秒钟,求列车的速度.14.一条单线铁路上有A,B,C,D,E 5个车站,它们之间的路程如图所示(单位: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A,E两站相对开出,从A站开出的每小时行60千米,从E站开出的每小时行50千米.由于单线铁路上只有车站才铺有停车的轨道,要使对面开来的列车通过,必须在车站停车,才能让开行车轨道.因此,应安排哪个站相遇,才能使停车等候的时间最短.先到这一站的那一列火车至少需要停车多少分钟? ———————————————答 案——————————————————————

一、填空题

1.火车过隧道,就是从车头进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止.如图所示,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的总距离为:隧道长+车长.(200+200)÷10=40(秒)答: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共需40秒.2.根据题意,火车和人在同向前进,这是一个火车追人的“追及问题”.由图示可知: 人步行15秒钟走的距离=车15秒钟走的距离-车身长.所以,步行人速度×15=28.8×1000÷(60×60)×15-105 步行人速度=[28.8×1000÷(60×60)-105]÷5=1(米/秒)=3.6(千米/小时)答:步行人每小时行3.6千米.3.客车与人是相向行程问题,可以把人看作是有速度而无长度的火车,利用火车相遇问题:两车身长÷两车速之和=时间,可知, 两车速之和=两车身长÷时间

=(144+0)÷8 =18.人的速度=60米/分 =1米/秒.车的速度=18-1 =17(米/秒).答:客车速度是每秒17米.4.(1)先把车速换算成每秒钟行多少米? 18×1000÷3600=5(米).(2)求甲的速度.汽车与甲同向而行,是追及问题.甲行6秒钟的距离=车行6秒钟的距离-车身长.所以,甲速×6=5×6-15, 甲速=(5×6-15)÷6=2.5(米/每秒).(3)求乙的速度.汽车与乙相向而行,是相向行程问题.乙行2秒的距离=车身长-车行2秒钟的距离.乙速×2=15-5×2,乙速=(15-5×2)÷2=2.5(米/每秒).(4)汽车从离开甲到离开乙之间的时间是多少? 0.5×60+2=32秒.(5)汽车离开乙时,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5-2.5)×(0.5×60+2)=80(米).(6)甲、乙两人相遇时间是多少? 80÷(2.5+2.5)=16(秒).答:再过16秒钟以后,甲、乙两人相遇.5.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要4分钟.6.队伍6分钟向前进80×6=480米,队伍长1200米,6分钟前进了480米,所以联络员6分钟走的路程是: 1200-480=720(米)720÷6=120(米/分)答:联络员每分钟行120米.7.火车的速度是每秒15米,车长70米.8.1034÷(20-18)=517(秒)9.火车速度是:1200÷60=20(米/秒)火车全长是:20×15=300(米)10.40×(51-1)÷2×60÷1000=60(千米/小时)

二、解答题

11.火车拉汽笛时离这个人1360米.因为声速每秒种340米,所以这个人听见汽笛声时,经过了(1360÷340=)4秒.可见火车行1360米用了(57+4=)61秒,将距离除以时间可求出火车的速度.1360÷(57+1360÷340)=1360÷61≈22(米)12.火车=28.8×1000÷3600=8(米/秒)人步行15秒的距离=车行15秒的距离-车身长.(8×15-105)÷15=1(米/秒)1×60×60=3600(米/小时)=3.6(千米/小时)答:人步行每小时3.6千米.13.人8秒走的距离=车身长-车8秒走的距离(144-60÷60×8)÷8=17(米/秒)答:列车速度是每秒17米.14.两列火车同时从A,E两站相对开出,假设途中都不停.可求出两车相遇的地点,从而知道应在哪一个车站停车等待时间最短.从图中可知,AE的距离是:225+25+15+230=495(千米)两车相遇所用的时间是:495÷(60+50)=4.5(小时)相遇处距A站的距离是:60×4.5=270(千米)而A,D两站的距离为:225+25+15=265(千米)由于270千米>265千米,因此从A站开出的火车应安排在D站相遇,才能使停车等待的时间最短.因为相遇处离D站距离为270-265=5(千米),那么,先到达D站的火车至少需要等待:(小时)小时=11分钟

篇7:列车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列车问题

【数量关系】

火车过桥:过桥时间=(车长+桥长)÷车速

火车追及:追及时间=

(甲车长+乙车长+距离)÷(甲车速-乙车速)

火车相遇:相遇时间=

(甲车长+乙车长+距离)÷(甲车速+乙车速)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题1

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解:

火车3分钟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与火车车身长度的和。

(1)火车3分钟行多少米?900×3=2700(米)

(2)这列火车长多少米?2700-2400=300(米)

列成综合算式900×3-2400=300(米)

答:这列火车长300米。

例题2

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每秒8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2分5秒钟时间,求大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解:

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是2分5秒=125秒,

所走的路程是(8×125)米,

这段路程就是(200米+桥长),

所以,桥长为8×125-200=800(米)

答:大桥的长度是800米。

例题3

一列长225米的慢车以每秒17米的.速度行驶,一列长140米的快车以每秒22米的速度在后面追赶,求快车从追上到追过慢车需要多长时间?

解:

从追上到追过,快车比慢车要多行(225+140)米,而快车比慢车每秒多行(22-17)米,因此,所求的时间为(225+140)÷(22-17)=73(秒)

答:需要73秒。

例题4

一列长150米的列车以每秒22米的速度行驶,有一个扳道工人以每秒3米的速度迎面走来,那么,火车从工人身旁驶过需要多少时间?

解:

如果把人看作一列长度为零的火车,原题就相当于火车相遇问题。

150÷(22+3)=6(秒)

篇8:目视间隔于中国民航的应用研究

1.1 目视间隔的定义

目视间隔是为航路、终端和塔台管制空域内飞行高度6000m (含) 以下运行的航空器配备的一种飞行间隔。目视间隔可以通过管制员目视航空器或者飞行员目视其他航空器的方式保持航空器间的安全飞行间隔。

1.2 实施目视间隔的目的

目视间隔是一种以能见为手段, 面向特定空域内所有航空器的间隔标准。实施目视间隔是通过间隔委托方式将管制员单方指挥转变为双方共同决策, 局部和整体责任的明确划分有利于充分发挥飞行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管制员交通流规划的全局调控能力, 从而达到缩小管制间隔、加速飞行流量的目的。

2 美国FAA实施目视间隔的运行经验

2.1 FAA目视间隔运行模式

目视间隔是确保飞行的一种方法, 与程序及雷达管制间隔相比, FAA的规章没有为目视间隔规定具体的数值, 而是由目视间隔的实施者根据航空器的性能、尾流等级、航空器间的接近率等决定。实施目视间隔前后, 管制员必须为航空器之间配备安全的程序或雷达管制间隔。目视间隔适用于FL180 (不含) 以下的航路、终端和塔台管制区。

当飞行员能见另一航空器, 并愿意接受目视间隔时, 目视间隔的实质是将间隔责任委托给飞行员。建立目视间隔前, 管制员必须通过雷达给飞行员必要的交通咨询, 如相关航空器的方位和距离, 以便飞行员目视判明目标。接受目视间隔的飞行员有以下责任: (1) 保持不间断的空中观察; (2) 为保持间隔做必要的机动飞行; (3) 避开前方航空器的尾流间隔; (4) 当对相关航空器失去目视时, 及时通知管制员, 以便重新配备程序或雷达间隔。

2.2 实施目视间隔的益处

2.2.1 提高机场跑道容量

首先, 将保持间隔的责任授权给飞行员后, 由于管制员不需要监控相关航空器之间的间隔, 工作量将减少。管制员的任务发生转变, 从战术性的雷达引导转变为规划性的作用, 管制员将根据航空器的机型、设备、最佳剖面等组织最佳交通顺序, 提高总体运行效率。

其次, 间隔授权后, 飞行员很可能比管制员更能准确地保持被授权的最低间隔。多项事实表明, 当间隔责任由飞行员承担时, 建立接近或等同于空管部门允许的最低间隔是可能的。

2.2.2 提高安全性

实施目视间隔, 可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状况意识。目前, 飞行员仅依靠无线电传输来掌握交通情况, 不容易发现间隔缩小, 而实施目视间隔进行间隔责任委托后, 飞行员可以清楚地看到交通情况, 协助管制员保持安全间隔, 因此, 实施目视间隔可以作为额外的安全网。由于实施目视间隔可带来诸多益处, 因此FAA制定了详细的目视运行规章, 在气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量实施目视运行, 减少航班延误。

2.2.3 增加管制的灵活性

实施目视间隔时, 由于飞行员不必完成整个仪表程序, 因此管制员可以根据调配需要合理利用间隔, 加速流量。

3 影响目视间隔运用的因素

3.1 气象条件限制

目视间隔实施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 如果使用目视间隔, 已知或预测的天气条件必须能满足航空器保持在能见范围内, 直到建立雷达或程序间隔, 只有这样飞行员或管制员才能目视能见周围的交通状况, 使得航空器之间能够保持安全的间隔要求。当机场天气标准无法满足目视气象条件时, 跑道运行方式将由目视进近转变为仪表进近, 飞行间隔标准也将由目视间隔增大到仪表间隔。根据国外的经验, 由目视进近转为仪表进近, 机场通常要损失30%—40%的跑道容量, 导致航班延误。

3.2 航空器性能和机载设备

因为目视间隔实际上是飞行员在操纵飞机做一定的机动飞行来保持的。例如, 航空器的机载设备有没有测距的功能和航空器的机动性能如何。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目视间隔的建立后的保持, 特别是气象情况等条件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 需要飞行员按照管制员调配冲突的意图来做一定的机动飞行, 重新恢复在特定的空域内需要保持的间隔。在国外, 对目视间隔的最新研究就是依靠机载设备, 飞行员通过观察机载设备显示器来自行监视航空器之间的距离, 即使在天气状况很恶劣的情况下也能使用目视间隔。因此, 机载设备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更好地实施目视间隔。

3.3 责任分配

在传统的管制方法中, 管制员负责发布指令飞行员只需要执行, 但使用目视间隔后管制员把部分或全部权利委托给飞行员, 飞行员通过目视观察并做一些机动飞行来保持间隔。这样的情况下管制员把相应的责任也一并委托给飞行员。

在国外管制员和飞行员的责任划分如下:

在仪表气象条件下, 航空器按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管制员在管制空域对所有航空器实施主动管制, 并对航空器的间隔负主要责任;目视气象条件下, 航空器可以在目视飞行规则下飞行, 飞行员主要负责观察其他航空器并且保持安全间隔。在目视飞行规则下飞行的航空器主要根据典型地标和目视参考来飞行。航空器也可以选择在目视气象条件下按仪表飞行规则飞行, 是飞行员而不是管制员, 对观察和避开航空器负主要责任。

而在中国当飞行员选择仪表飞行, 即使是在目视气象条件下, 管制员而不是飞行员需对间隔负责, 并且管制员对航空器时刻存在监控的责任, 若航空器在实行目视间隔的过程中小于最小间隔, 管制员也承担了监控不力的责任。这就是为什么目视间隔在中国迟迟得不到很好使用的原因之一。

3.4 机场周围的空域环境

比如上海, 拥有两个机场多跑道, 再加上军用机场, 机场空域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机场和跑道密集地区使用目视间隔, 对于飞行员来说要求更高, 飞行员机动飞行自行保持安全间隔受到很多限制。

3.5 整体执行率

目视间隔采用管制员和飞行员共同决策的方式, 改变了原本的管制员单一决策的方式, 从而使得管制活动要求管制员和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目视间隔只有管制方法、飞行习惯、运行经验和执行率全面改善后, 目视间隔才能更充分的发挥运行优势。

4 改进措施

制定多种运行模式, 使得运行更加灵活, 真正达到使用目视间隔的目标。提高对天气的预报能力, 使得管制员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调整管制预案。完善机载设备, 制定相关规定明确指出需要使用目视间隔航空器必须配备的机载设备最低标准水平, 使得在运行中不需要再考虑设备因素。在指导性文件中做出明确的责任划分,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责任问题争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使得管制方法、飞行习惯、运行检验和执行率得到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目视间隔和进近实施指导材料[S].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文件[2008]173号.

[2]上海终端管制区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试运行方案[Z].

[3]ICAO确定间隔标准的空域规划方法手册[S].国际民航组织文件.1) OC9689--AN/953, 1998.

上一篇:毕业留言寄语:我们的友谊永远存在下一篇:用欣欣向荣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