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2024-04-23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共8篇)

篇1: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尤其是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意义重大.不论是电信通讯、芯片设计等工程实践,还是原子物理、天文观测实验等理论研究,以及激光测距、卫星定位等航天军事技术,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多种测量方法.在阐明插值原理之后,依次介绍了直接计数法、扩展法、时间幅度转换法、游标法、抽头延迟线法和差分延迟线法等主要方法.然后对影响测量的几个因素,包括非线性和不定态作了讨论.针对这些不良影响,还探讨了一些提高精度和稳定度的方法,比如非线性校正、PLL(Phase Lock Loop)和DLL(Delay Lock Loop)技术.最后,对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前景作了展望.

作 者:张延 黄佩诚 ZHANG Yan HUANG Pei-cheng 作者单位:张延,ZHANG Yan(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3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黄佩诚,HUANG Pei-cheng(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

刊 名:天文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ASTRONOMY年,卷(期):24(1)分类号:P111 P127.1关键词:天文观测设备与技术 时间间隔测量 综述 TDC 插值法 扩展法 游标法 延迟线法 差分延迟线法

篇2: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综述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在众多领域已经获得了应用,加何提高其测量精度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电子计数法测量原理与误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电子计数法的.原理误差进行测量,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给出了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作 者:孙杰 潘继飞 Sun Jie Pan Jifei 作者单位: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刊 名: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MEASUREMENT & CONTROL年,卷(期):15(2)分类号:O63 TP273.5关键词:时间间隔 原理误差 内插 时间数字转换 时间幅度转换

篇3: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电子学方法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的技术和原理有多种,从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精度的时间测量,其测量分辨率最高可以达到几个皮秒量级,但该类时间测量电路其动态范围一般比较低;另一类为大动态范围高精度时间测量电路。不同的应用场合对时间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介绍了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即在低动态范围与大动态范围均可得到较佳结果的非门延迟法,此方法为时间数字化(TDC)的一种。

1 非门延迟的工作原理

1.1 延迟线工作原理

抽头延迟线法与差分延迟线法是随着近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抽头延迟线法,也叫时延法。从概念上说,它比较简单。在早期,用同轴线来实现延迟线,但是为了实现高精度测量,需要数目众多的抽头,因而电路庞大,使得这个技术在当时无法推广。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这种方法被移植到集成电路上,得到迅速推广。抽头延迟线是由一组延迟单元组成的,理论上这组延迟单元传播时延相等,都为τ。而时间间隔的测量就是通过关门信号Stop对开门信号Start在延迟线中的传播进行采样实现的。抽头延迟线法的结构多种多样,下面以其中一种为例介绍[1,2]。

图1是由专用的延迟单元和采样单元实现抽头延线法的电路原理图。一个延迟时间为τ的单元,总是配合一个触发器FF(Flip-Flop)。这里FF是上升沿触发而非电平触发,时间间隔T开始时Start的上升沿在延迟线中传播,结束时用Stop的上升沿对触发器进行采样。触发器电平为高时最高位的位置就决定了测量结果,通过译码实现从时间到数字的转换。但要实现精确测量,输入触发器时钟端的Stop信号的时滞必须很小[4]。

该方法原理简单,但所设计传输门的长度随测量时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长延迟线的制作和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这种技术常常只是作为内插的基础。在此技术基础上设计改进的方法有锁相环(PLL)法[5]、延迟锁定环(DLL)法、延迟锁定环阵列、进位链延迟法等,在各种设计中都得到一定的应用。但此类方法设计较复杂,需要仔细的布局布线以保证所有单元的延迟相同以及每个单元的输出互连电容匹配,且应充分考虑环路的稳定性。

1.2 延迟方法

在各种门电路结构中,非门是工艺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门电路[3],在不考虑工艺差别的情况下,电流通过一个门电路所用的时间应为最短,本文选择非门电路作为传输线的延迟。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减少延迟线长度,降低设计复杂度,利用数字电路中奇数个非门通过自身延迟则可组成一个闭环振荡器的结论,在该振荡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一个时间测量电路。

启动信号Start高电平触发,启动非门振荡器振荡输出高频频率信号,该信号经过多次分频后进入频率计数器。当停止信号Stop进入时,触发停止振荡器并锁存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结果信号。该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结果信号进行合成计算后即可得到时间值。

由于CMOS门延时振荡器与工艺参数、供电电压和温度高度相关,因此这样的振荡器需要经常校准以减小误差。该电路中设计了校准电路,校准电路以精确的32.768 kHz时钟作为参照,每次测量前先测量精确的32.768 kHz时钟。

将32.768 kHz的时钟引入到Start/Stop引脚,启动测量基准时钟电路,测量两个上升沿之间的时差,结果存储在结果寄存器中,则单个门延迟的平均时间τ为:

M1:频率计数器值

M2:分频值

M3:振荡环所计值

X1:分频次数

X2:振荡环非门数

通过内部运算即可得到单个门延迟的平均时间。在每次测量前先测量基准时钟,再测量需测时间则可得到较佳的精度,该电路在不同的CPLD芯片中得到的延迟时间不同,在ALTEAR公司的MAXII系列中的EMP570T-100C5大约为250 ps。

2 仿真实验结果

将精确的32.768 kHz基准时钟通过该电路,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基准时钟上升沿触发启动振荡器,振荡输出频率约为750 MHz的时钟信号,经过多次分频后进入频率计数器。频率计数器计数结果为(0x057B),级联分频器分频值为(0b1001),振荡环所计值为(0b101)。理论计算得出每个门延迟为226.480 6 ps。

用频率为4 MHz的待测时钟信号通过该电路,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频率计数器计数结果为(0x000B),级联分频器分频值为(0b0111),振荡环所计值为(0b101)。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T=(M1×X1×2×X2+M2×2×X2+M3)×τ(ps);仿真计算得出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249 808.101 8 ps。与理论值的差为-191.898 2 ps。

仿真实验显示,该设计的分辨率优于250 ps,考虑到干扰、温度影响和器件差别,其测量分辨率应优于300 ps。在大测量范围应用中只要增加频率计数器的计数长度则可,且不影响频率分辨率。

3 误差分析

通过振荡环仿真结果局部放大图5可以看出,振荡环内部非门的延迟并非为等延迟电路。因为CPLD内部的逻辑互联并非等延迟线,所以非门串联时的时间长度无法一致,由仿真波形观察结果已说明内部编译为非等延迟线,但QuartusⅡ平台在CPLD综合仿真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门及互连进位链间的延迟,该烧写文件下载入CPLD运行结果与仿真结果几乎一样,故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将仿真结果中每个门的延时比例带入运算过程中进行运算。

通过观察图5的局部放大图,三个门的延迟约为200 ps、220 ps、250 ps,比例关系约为0.8:1:1.2;以上仿真中由精确的32.768 kHz基准时钟通过该电路,理论计算得出每个门延迟为226.480 6 ps。即三个门的延迟分别约为181.184 5 ps、226.480 6 ps、271.776 7 ps。改进后的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T=(M1×X1×2×X2+M2×2×X2)×τ+▽τ(ps);Vτ=a·(181.184 5+226.480 6+271.776 7)+b×(226.480 6+271.776 7)+c×271.776 7(ps);a、b、c:振荡环所计的三位数值abc。

改进后用4 MHz的待测时钟信号通过该电路,仿真计算得出信号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249 853.397 9 ps。与理论值的差为-146.602 1 ps。可见通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精度。

4 实验测试结果、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

将32.768 kHz的基准时钟接入该电路,同时将待测信号接入该电路(以4 MHz的频率信号为例),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误差约为±20 ppm,改变测量基准脉冲的个数和外部环境温度,通过实验测试结果得出,将32.768 kHz的基准时钟接入该电路,与仿真的数据比较发现,实验数据在仿真数据之间略有波动;待测脉冲、基准脉冲的个数越多得出单个门延迟越精确;随着温度升高,单个门延迟时间变短;温度变化时,基准时钟与待测信号变化趋势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关系。

图6为不同温度下的单非门延时。由图6可以看出,温度越高非门延迟时间越短,理论上温度越高,电子的活跃程度越大,非门延时间变短,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不同温度时非门延迟时间不同,故为了得到稳定精确的测量结果,不能使用相同的非门延迟,因此每次测量待测信号时先测量32.768 kHz的基准时钟,通过基准时钟计算出单个非门的延时时间,再测量待测信号,这样则可消除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图7为不同温度下先测基准时钟、再测待测信号所测得的待测信号时间,通过此方法可以消除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图8为不同测量脉冲数下的单非门延时,由图8可以看出,连续测量基准脉冲数越多,得到的单次非门延迟越接近于理论值。这是由于在对基准时间进行量化的过程中存在舍掉余数误差,通过测量多个时钟脉冲的方法减小了舍入误差,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同理,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的待测时钟脉冲数越多,得到的数据经计算得出的待测时钟脉冲时差与理论值越接近。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次连续测量求平均的方法减小误差。例如,将该设计应用在超声波流量计中,可以连续测量8次回波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实际应用中该方法效果良好。

该设计在测量过程中以精确的32.768 kHz作为基准时钟,该基准时钟一般采用晶体振荡器,晶体振荡器的稳定误差通常约为±20 ppm。因此,可通过选用频率稳定度更高的晶体振荡器(如±5 ppm)以提高测量精度。但该振荡器的价格比±20 ppm的高许多,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本文介绍的微时间测量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芯片面积,降低了设计难度,而且达到较高的频率分辨率。这种方法的提出,在低成本且对短时间间隔的测量有较高精度要求的场合,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改进设计,优化内部逻辑结构,选择更快速度的CPLD,该设计可达到更高的频率分辨率。如需达到100 ps以内的分辨率,可通过此方法设计定制专用的ASIC电路。该设计在一般的应用场合如超声波流量计、红外测距中已经得到实际运用,使用效果良好,测量稳定、精确。

摘要:介绍一种宽测量范围的高精度时间测量电路的实现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CPLD内部优化的非门延迟线设计,实现了对时间的精确测量;通过不问断精确校准,保证了在不同温度下的测量精确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该设计能够达到300 ps的测量分辨率,不同温度环境下测量准确可靠。

关键词:微时间测量,TDC,门延迟,温度校准

参考文献

[1]宋健.基于FPGA的精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张延,黄佩诚.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J].天文学进展.2006,24(1):1-15.

[3]TDC-GP2 Universal 2 Channel Time-to-Digital Converter acam-messelectronic FEB,2007.

[4]于建国,陈明,周渭,等.精密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改进.宇航计测技术[J],2003,23(3):15-20.

篇4:高精度时间测量电路与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时间测量方法,讨论了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所采用的电路与实现技术。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实现皮秒(ps)级的时间测量,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

关键词:时间测量;TDC;抽头延迟线法;游标法;电容充放电法

引言

时间作为一个基本物理量,在空间探索、高能物理、遥感遥测以及对流量、距离的测量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的时间测量是指对一个时间段的量度,也就是要完成从开始信号start到结束信号stop之间的时间间隔测量。通过电子电路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的方法有多种、此类电路的名称也很多,包括时间间隔表(TIM)、时间数字化器(timedigitizer)、时间计数器(TC)、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等,目前比较常用的名称是TDC。TDC电路有不同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抽头延迟线法、游标法及电容充放电法等。

基于时钟脉冲的时间测量

最简单的TDC电路就是通过时钟信号对要计量的时间范围进行采样计数,根据计数值来计算时间值,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计数法,其时间计量的最小分辨率是用于计数的时钟周期。为了提高测量分辨率只能提高时钟的频率,但由于超高频率时钟信号的生成和稳定传输都比较困难,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很难实现ps级的精密测量,这一弱点使得它无法在需要精密时间测量的场合使用。但这种方法经常可以和后面介绍的其他测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

基于抽头延迟线法的时间测量

抽头延迟线法的原理是使被测量的开始信号通过延迟线进行传输,通过抽头信号探测它在被测量时间段内传递到的位置,从而判断时间测量的结果。相邻抽头之间的信号延迟时间就是测量的最小分辨率。在电路中实现时,延迟线一般是通过延迟单元构成的,测量的分辨率就是这些单元的延迟时间。在集成电路中、通常采用的电路单元是反相器,目前常用的集成电路工艺条件下这个延迟时间可以做到大约101~102ps量级,对于大多数测量来说,这样的分辨率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

一种基本的抽头延迟线法时间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在抽头处使用停止信号对经过延迟线传输的开始信号进行采样,根据采样结果Q0~Qn(温度计型编码)就可以知道开始信号经过被测时间段传递到的位置,由此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延迟时间τ计算出被测的时间间隔。抽头延迟线法的量程由延迟线的长度(延迟单元的数量)决定。这种结构是构成很多时间测量电路的基础,通过与其他技术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用电路形式。

基于游标法的时间测量

时间测量也可以采用类似机械游标卡尺的方法。它使用两条延迟线,其中单元的延迟时间分别为τ1和τ2,τ1和τ2之间有微小但固定的延迟差别,通过这两条延迟线分别对开始信号与结束信号进行传递、检测开始与结束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什么时候重合,通过重合点的位置即可得到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时间差。基本的游标法时间测量电路原理如图2(a)所示,其中通过触发器采样进行开始与结束信号是否重合的比较。另有一些设计中采用了专门的信号重合检测电路代替触发器,一种信号重合检测电路形式如图2(b)所示,根据这种电路的两个输出信号输出1和输出2可以判断信号到达的先后次序,实现重合的判断。

在基本的游标法时间测量电路中,当检测到经过延迟线传输后的开始与停止信号在某点发生重合时,在Tstop-Tstart<τ1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

Tstop-Tstart=(n-1)x(τ1-τ2)其中n是经过的比较级数。

这种测量方法的分辨率是两条延迟线中延迟单元的时间差,即(τ1-τ2),在电路设计时要保证τ1>τ2。其量程由延迟单元数量和τ1、τ2共同决定。可以看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比抽头延迟线法更高的测量分辨率,前提是保证用于测量的两条延迟线中的单元有稳定的延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常常通过PLL或DLL来产生具有稳定延迟的延迟线。

基于电容充放电法的时间测量

基于电容充放电法的时间测量是利用恒流源在被测量时间段内对一个电容充电,之后的处理方法又分成两种:一种测量方法是利用两个恒流源,其中一个用于电容充电,另一个用于电容放电但是比充电恒流源小得多,开始测量时在被测时间段内用充电恒流源对电容进行充电,然后用放电恒流源对刚进行充电的电容进行放电,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的比值决定了充电时间与放电时间的比值,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被测时间段的放大。经过放大的时间可以采用分辨率更低也更容易实现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方法的原理如图3所示,图中左上角给出了进行充放电的波形。这种方法要求用于充电的恒流源I1远大于用于放电的恒流源I2,假定I1与I2的比值为K。可以看出:

Tr/T=(I1-I2)/I2=K-1

所以被测量时间段的放大倍数是由I1与I2的比值K决定的。这种测量方法的分辨率由充放电恒流源的精度、电流大小的比值和用于放电结束判断的电压比较器精度共同决定。

另一种测量方法是在被测时间段内完成电容充电后,直接使用ADC对电容上的电压值进行转换,根据转换结果即可计算出充电的时间。它的原理如图4所示。与前面通过放电实现时间放大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可以完成更高速的测量。它的测量精度由充电恒流源和ADc的精度决定。

其他类型的时间测量

在时间测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电路形式。例如,文献[6]采用了时间间隔放大电路来完成时间的放大,从而实现精确时间测量。这种时间放大电路形式如图s所示。通过它的放大可以把一个微小的时间间隔信号放大成一个比较容易测量的信号、从而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按照[6]中的介绍,它具有类似普通放大器对电压的放大功能,可以实现对时间间隔的放大。

结语

篇5: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编队卫星的状态测量方法综述及可行的高精度星间基线测量方案研究

基线高精度测量是编队卫星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从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综述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编队卫星状态测量手段,然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编队卫星基线的表示方法和卫星编队飞行的.特点,提出了2种可行的基线激光测量方案,并对它们各自的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这2种方法均能实现高精度的基线测量.

作 者:刘洋 易东云 王正明 Liu Yang Yi Dongyun Wang Zhengming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长沙,410073刊 名:航天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年,卷(期):24(3)分类号:V4关键词:编队卫星 状态测量 基线 激光

篇6: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地籍测量;现代测绘新技术;精度控制

引言:现代测绘新技术对提高地籍测量的精度控制有很大帮助,相关实践证明,如何控制地籍测量的精度是地籍测量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地籍测量主要是通过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组成的控制网,对地籍进行测量。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籍测量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就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做了如下分析。

一、现代测绘新技术

地籍测量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操作水平,而且在具体测量过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多,比如:地籍的环境、测量的设备、纵横交错的建筑物等等,这就使得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籍测量的工作流程,并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合理的操作。地籍测量开始前要先对周围地形进行分析掌控,以便后期的测量工作能顺利进行。在选择地籍测量方法上,要根据周围的地形、环境以及信号强度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详细分析测量点,同时地籍测量的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处理。目前我国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RTK技术,另一种是数字化技术。其中网络RTK技术比较依赖CERS系统,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距离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从而提高地籍测量的精确度,工作量比较小;而数字化技术则是现代测绘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实现对地籍环境的数据化分析,从而满足不同环境、不同地形地籍测量的具体要求。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也具有高级自动化的优势,但我国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技术还不够完善,很多技术和方式方法还处于发展阶段,只是在小范围中进行应用。

二、影响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对城市地籍测量造成了很大干扰,影响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精度控制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工程不断增加,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潮阶段,各种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的每个脚落,这就不但增加了地籍测量的精确度,而且加大了地籍测量的工作量;第二,地籍设施越来越密集,比如:城市管道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地籍测量环境造成很大难度,很多隐性地籍设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完成;第三,地籍测量技术愈发多样性,不同测量技术的测量时间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地表的物理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等等,以上这三个因素是目前影响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的主要因素。所以实际测量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地籍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测量技术,从而保证地籍测量的精确度【1】。

三、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

(一)电磁感应测量法

电磁感应测量法是地籍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现代测绘新技术,其测量原理通过电磁感应设备射出电磁波对地籍设施进行探测,根据选择的电磁波频率参数来检测相对平行小间隔的地籍环境,在具体测量过程中要先对需要测量的建筑物和现场环境进行科学勘探,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倾斜线法,能够正确有效测量出地籍的相关数据,电磁感应测量法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最好使用高频率脉冲进行测量,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地籍测量的精確度。

(二)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技术和地震成像法

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技术和地震成像法主要应用在平面环境及其深度测量中,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技术主要应用在地籍的位置测量中,比如:水泥水管位置测量、涵洞位置测量中。此方法对地籍测量技术有很高要求,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度,其主要缺点是无法测量出被测建筑的深入和广度。而地震成像法主要应用在地下工程测量中,其优点是能够正确测量出地下工程面积和深度,但容易受到地质条件和脉冲的影响。

(三)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法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法也是现代测绘新技术之一,主要应用在非开挖的管道测量中,就城市中心地籍测量而言,容易受到环境、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测量过程中,需要放置比较长的测量线,在不同环境和地质环境下测量的数据精度也有要一定差异,高密度电阻率的电极能够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观测信号,然后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能够准确的分辨出非开挖管道的位置、方向、范围【2】。

(四)磁场梯度测量法

磁场梯度测量法能够准确有效的测量出环境相对复杂的地籍数据,可以精确测量地籍位置和深度,磁场梯度测量法检测地籍数据的准确度,主要由地籍工程和设施的孔隙决定,所以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测量方法来确定管道和地下井的位置,从而降低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磁场梯度测量法在地籍测量中都需要其他测量技术辅助完成。城市地籍状况能很好的反映目前城市发展和运行状态,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好地籍测量的精度,对城市建设的合理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地籍测量在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现代测绘新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测量的精度,本文结合理论实际,首先分析了我国地籍测量中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状态,并提出影响地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精度控制的方法,希望对我国地籍测量精度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新. 简述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113-114.

[2]王霞. 地籍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4,28:40+44.

篇7:重视晚餐与睡眠间隔的时间

1.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钙质,它在人的机体代谢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小肠吸收利用,并输送至全身构成人体的组织;另一部分未能被吸收,经肾小球过滤进入泌尿道排到体外,成为尿的成分之一。人体的排钙高峰期为饭后4~5小时,所以,如果晚饭太迟(即晚饭后不到4小时就睡眠休息),排钙高峰期将正值睡眠期,这时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趋向缓慢进行,尿液形成的速度也趋缓慢,尿液中的钙质就会蓄积于输尿管和膀胱,继而沉淀下来。长期如此,积聚的钙质将结成块,成为不易排出人体的尿路结石,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等,甚至并发膀胱刺激症的急性发作等泌尿系统疾患。

2.“吃饱了就睡”是有些人的习惯,这无异于“睡以待病”。因为若晚饭后不久就睡眠,全身机体大部分系统组织开始进入代谢缓慢的“休整”状态,而被食物大量扩容、积滞的胃肠道却被迫仍处在“紧张工作”的蠕动之中,以致造成机体部分状态不平衡,不但影响了睡眠,更易导致消化不良。“吃饱了就睡”还会因部分蛋白质在肠腔蠕动减慢中延长了停留时间而不能被消化吸收,致使在大肠内受到厌氧菌的作用,而产生胺酶、氨、吲哚等有毒物质,将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和对大脑的毒性刺激。

3.饱食晚餐不久就睡眠,使本来晚上活动少的机体热量消耗更低,进入体内的淀粉在转化成热量过程中,也会因血液中的血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浓度增高,促使大量分泌的胰岛素将其直接化合成脂肪积聚于皮下及其他部位,使人体肥胖。相对过多的热量又可引起血胆固醇增高,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这类过多的胆固醇被运载到动脉内壁堆积起来,就为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晚饭后充盈的胃肠会对其周围的器官造成压迫,这些器官“被压迫”的信息和消化系统餐后紧张工作产生的信息一同上传给大脑,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活跃起来,会影响到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若此时正值人的睡眠期,则易诱发各种各样的噩梦,造成人的疲劳,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疾病。

早起早睡是许多人尤其是老年朋友们的好习惯,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因此就忽视晚餐与睡眠时间的间隔关系。相反,老年人体质较差,更有必要将之安排好,以求安康无患,延年益寿。

篇8: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三维活动控制系统;交通事故摄影测量;严密平差

1.引言

上一篇:影视学习笔记下一篇:需卦感悟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