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问题及建议

2024-05-14

应用问题及建议(精选十篇)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1

(一) 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加入WTO后, 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 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与规定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与国际规则日益趋同, 会计也不例外。从计量属性的角度看, 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我国再次提倡公允价值的运用, 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 从而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 具有深远意义。

(二) 国内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一是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发展之需。随着经济全球化, 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 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难以对其进行计量, 只有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二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助推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步趋向完善, 市场经济地位已经确立, 公允价值应用的宏观环境已初步形成。另外, 我国证券市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完善, 在运作的透明度、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程序, 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案件的处罚力度;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所有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形成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助推力。

(三) 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优越性。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优越性:一是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使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历史成本所能提供的只能是交易发生时的信息, 而利用这些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 其相关性逐渐降低, 对决策的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市场的, 强调公平交易和市场完善, 是以现在为基础的, 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 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二是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 使企业收益更加真实、全面。企业收益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一方面目前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在时间上、因果联系上以及计量单位方面都是配比的, 但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这二者之间的差额 (收益) 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 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 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 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 则这种现象可得到很好解决, 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 同时也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 体现了企业的真实收益。

二、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 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 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还不规范, 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 而且市场对上市公司也缺乏有效的管理, 会计信息虚假披露比比皆是, 应用公允价值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此外,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较为普遍, 致使资源的价格往往偏离了市场的轨迹。可见, 我国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 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二) 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 但截止到目前, 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科学依据。新会计准则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 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计量指南, 并没有单独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准则, 这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此外, 公允价值计量还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标准的方法体系, 因而不易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的全面使用。正是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中, 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 现值技术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 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利用市价代替公允价值;但无市价或市价不可靠时, 会计人员还需利用各种估价技术, 参考本质上具有相同条件和特征的另一项资产交易的现行市价和折现率等交易条件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系统地学习价值评估技术和方法, 而且需要做出更多的专业判断。况且, 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统一, 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直接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和可操作性。因此, 公允价值若要成为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计量属性, 它必须解决不同市场情形下市价如何运作以及在缺乏公平市价的情形之下, 会计人员如何通过计量模式和恰当的计量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问题。

(四)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公允价值的计量较多地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同时, 为了保证某种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 会计人员需要考虑和关注总体的经济环境、具体行业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企业自身所处的经济境况以及当前的市场条件;把握企业自身的目标、战略;估计与现金流量有关的风险。然而,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同时, 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 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另外, 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这些都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提出了挑战。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一) 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首先, 要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 但市场价格毕竟是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的, 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其次, 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使资源能够在市场上有效流动。特别是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扩大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 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 提高市场有效性, 使市场能够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更及时、更经济。

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 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 适时发布市场监测信息, 保证公允价值获取途径的通畅;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 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

另外, 要重视培育和发展独立诚信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 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对其加强监管, 规范评估规则, 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 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缺失,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无法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对于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散落于各个具体准则之中, 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 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因此, 必须制定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为有效实施会计职业判断提供指引。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 对于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需要以最近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做出判断, 力保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另外, 为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技术方法和参数选取制度。同时, 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 为了防止企业因保牌与配股等动机而利用公允价值创造利润, 在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指标考核时, 应考虑将未实现的损益与已实现收益分别考核。其次, 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有关信息的披露, 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 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获取准确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为了让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适应公允价值应用的需要,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法制教育, 要求会计人员保持职业良知, 在不违反法律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其次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理论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具体来说,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后续教育, 加强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处理方法;二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能够使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掌握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相应的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提高其科学确认能力, 保证确认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四是培养会计人员风险意识和未来观念, 能够在规则范围内灵活进行业务处理, 及时准确地取得公允价值。

(四)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控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蓄意造假、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市场监管失灵。所以, 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加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专业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监督, 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 使公允价值在掌握规则的行业规范指导下实施, 对公允价值恶意操纵者及获利主体予以严惩。应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财政、税务、审计、上级部门等管理机构须强化监督, 界定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做到各司其职, 同时应建立互动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和作用。除此之外, 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 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改善执业环境, 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 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 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查应形成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 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实施外部监管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 建立和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

摘要:我国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该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 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标志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正逐步接轨。但是,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操作难度大, 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亟待改进。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郭李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 2007.11.

[2]杨小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初探[J].财务与会计, 2006.10.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2

(张纯1 阮煜1 薛君艳1)(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712100)

摘要:主要对居住小区绿地树种选择、植物配置、栽植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居住小区绿地植物应用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居住小区 植物应用 树种选择 植物配置 养护管理 Analysis Defects in the Residential Greening and Suggestions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hoice of trees,allocation of plants ,and management of plants in residential area,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tree-planting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give some advices to resolve this problems.Keywords:residential area;plant application;choice of trees;design with plants;conserve and manage.居住小区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植物以其良好的造景功能和生态功能成为园林绿化中的首要因子。其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园林建设质量的评定,本文就居住区绿地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后期的绿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1.居住小区植物应用存在问题

1.1绿化用地或绿化率“缩水”:该现象是现代房地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建设部1993年颁布《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要求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1.2大面积的草坪铺设:不少的居住小区为了追求短期效果,不注重绿化所处地域、功能要求,大面的铺设草坪,以求达到“大而绿”的观赏效果。其虽然视野开阔、结构简单,但存在以下问题:

【7】①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为纯草坪的5倍,遮荫效果几乎为零。②空间无变化,景观单调,丧失园林复层种植结构所展示的高低错落、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③占用了居住区绿地的铺装面积,使人无法进入绿化环境空间中去,无法给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④养护管理费用高,单一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藤草组绿地的3—5倍。

1.3盲目的大树移植:为达到景观速成的目的,大树移植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做法。其虽然在景观速成营造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大树根系在移植前未进行“缩坨断根”处理,移植时主根根系及主干枝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树形被破坏,加之对新生长环境的不适应,长势衰退,成活率较低。另一方面,是以牺牲大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局部的、暂时的绿色繁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曾以“高价的城市绿化”为题报道贵州省耗巨资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古树名木大树的移植造成大量树体死亡。因此,盲目的大量应用大树移植,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成本来看,此举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4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近年来“南树北移”“北树南移”成为一种趋势,而乡土树种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植物种不活,就用仿生植物代替,景观效果大大打折。诚然此举为丰富本地景观起到了一些改善作用,但从某些方面看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少量采用棕榈、芭蕉类植物营造热带风情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大量应用①成本较高②遮荫防晒效果较差,且防尘、防污、隔音等功能大不如乡土阔叶常绿树种。③有些异地种植后需较长时间的驯化适应过程,生长势减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旦遇到异常气候,容易死亡。④还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传播。

1.5重建筑轻植物:即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失衡。园林植物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韵和季相、色相变化,不同的布置组合形式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装点人们的生活空间。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达到最佳景观效果需一段时间,因此为适应房地产商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在原本硬质景观突出绿化空间不足的基础上生搬硬套亭台楼阁、雕塑小品、假山叠石。一方面形成无主次节奏或与环境格调不一致的效果,另一方面占用了原本就不足的绿化空间,且其施工建设又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景观更难发挥作用。

1.6植物造景形式单一,无特色:大部分的小区绿化,好像其中心绿地都在克隆,形成少量乔木+少量灌木+大面积草坪的绿化形式,结构单一,空间层次效果差。宅旁绿地统一的修剪整齐的绿篱,中间加几株修建整齐的黄杨球,观花植物几乎都是月季,少其他花卉类植物。由于楼前绿化方式一样,难以辨别不同楼号。有些从草皮灌木到乔木全部修剪的整整齐齐,时间一长,使人容易厌倦,也容易导致植物的老化。再有一种情况,则是大杂烩,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不同层面的植物,根本找不着何是基调树,何是主调树,给人一种相对混乱的感觉。原因在于没有根据小区所处位置和居住人群的年龄、职业等提炼小区的文化内涵,因此造成小区绿化无特色、无文化内涵、绿化无新意。

1.7 没有做到适地选树:即没有使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绿化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应了解绿化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如土壤肥力、酸碱度等,保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分条件,如不适宜的酸碱度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种就是不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喜阳植物栽植到阴面,将不耐水湿的松柏类植物栽植在水边,或不考虑几年后乔木大树荫对下方灌木、花卉生长的影响,或将植物种植过密,导致互相竞争,影响正常生长,难以保证预期的景观效果。如刺槐、丁香两种植物的花香会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配置时应将两种植物各自丛植、片植。

1.8 栽植养护管理不到位:由于“重设计、轻养护”,养护管理投入资金少,人员水平低等影响,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较多,杂草丛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如种植时工人种植技术不熟练,责任心差,有些将水泥碎石添于土层之下,当树木根系生长时,接触到水泥等碱性物质,便呈现叶片黄化等病症;缺乏修剪、除草、治虫、浇水、防冻等一系列的养护工作,影响了绿化效果。有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人为破坏还比较严重。2.居住小区植物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植物应用在树种选择、配置上做法是否恰当,关键是看这是否符合综合性、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经济性的原则。

2.1 功能上的综合性:即保证植物生态功能和造景功能的充分发挥,要做到两者兼顾、平衡,不能因此失彼。

2.2 生态上的科学性: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丰富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并做到软质景观为基础,硬质景观为辅。

2.3 风格上的文化性:植物景观一样具有文化内涵,应根据小区的文化内涵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发挥不同种类在文化气氛营造上的作用。如梅兰竹菊、玉堂富贵就是有代表性的树种。并在景观营造上,使各地段有所差异区别,营造不同特征、不同文化的小区绿化。

2.4 配植上的艺术性:利用不同植物的姿、色、香、韵,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景观的营造;如“强调和对比”原则在植物色彩搭配上的运用,“韵律和节奏”原则在植物平面和立面景观营造上的应用;“多样统一”原则在植物同属不同种上的应用。

2.5 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植物种类选择和景观营造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不能以景观需要为由作“高价绿化”,在保证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及后期管理成本。3.居住小区绿化植物应用的改进措施

3.1 植物群落多样化:居住区绿化应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小区为出发点,通过增加植物层次,植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形成乔、灌、藤、草、花有机搭配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保证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上的合理性、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生态型小区的出现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直接体现。根据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将乔、灌、藤、草、花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根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增加植物群落对有限空间的利用。可选用具有防风、降噪、抗污染、吸收有毒物质作用的树种和香花树种,使乔木和灌木、速生树和慢生树、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形成春花(白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夏荫(五角枫、广玉兰等),秋实或彩叶(银杏、马褂木、栾树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黄杨等),利用居住区外高中低特点,低层建筑可实行屋顶绿化,山墙、围墙可用垂直绿化,小路和活动场所可用棚架绿化,阳台可以摆放花木等,增加绿量,保证小区的绿化率。

3.2 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乡土树种是经大自然淘选的本土最适宜的树种,其耐贫瘠、抗风、耐旱、抗病虫等特性可使绿化养护管理更为简便,尤其重要的是当中的许多品种能在城市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如银杏、雪松、龙柏、无花果、合欢、月季等树木和花草。因此,只要种植得当,即栽植地的环境条件符合树种的生理需求,就能最大程度发挥特性,达到栽种目的。因此普遍的绿化种植还是应以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此外,特色乡土植物发掘和使用对建造特色园林,创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3 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多采用青年期树种,因其种植后,恢复生长所需时间短,生长势强,满足一定的造景要求,经3-5年,即可进入壮年期,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且避免了大树移植造成的成活率低和快速进入衰老期的问题。如确需对少量古树名树进行大树移植,应提前进行“缩坨断根”处理。

另外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确定种植位置,满足树木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做到适地适树,还应考虑群落生长一段时期后相互对光线、水分、养分等的竞争问题,保证群落中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大乔木下可种植珍珠梅、构骨、忍冬等耐荫灌木;采用乔灌草多层次结合,使其根系分布在土壤不同的深度,考虑树木间的株行距,减弱根系的竞争现象,保持和谐共存,共同发展。3.4 创建有特色的居住小区:小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或特定的周边环境,小区绿化要体现于之相适应的小区文化,不同树种的选择,不同的植物造型,形状各异的小品都能创造出不同的小区文化,“杨柳抚岸”能突出临河小区的特色;“碧草茵茵”体现出现代小区的气息,竹丛中一块天然巨石,漫步其中,回归自然之意则油然而生;密植中的漫步道,给人以幽深宁静之意。小区绿化应根据小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因地绿化,合理配置植物,恰当选用小品,避免“雷同”和“仿效”。克服“欧洲风”和“南方热”,让居住区绿化设计富有个性,别具特色,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居住小区。

3.5 植物配置采用多种形式

3.5.1 点、线、面相结合:平面布置形式以规则为主的混合式为好,树木花草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除道路两侧种以成行成列的树冠宽阔,遮荫效果好的树木外,可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转变成曲线,打破成列住宅群的单调和呆板感。以植物布置的多种形式,丰富空间的变化,并结合道路的走向、建筑、门洞等形成对景、框景、借景等,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3.5.2 各具特色: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绿地在同一基调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树种,如玉兰院、桂花路、丁香路、樱花路等。植物配置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选用垂柳、玉兰、海棠、樱花、碧桃、百日红、腊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石楠、三叶草等。植物多丛植、孤植、坛植和棚架等。

3.5.3 注重季相和色彩变化: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选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滤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景物色彩构图,对比色向配置的景物能给人以强烈醒目的美感,邻补色给人以清雅和谐的感觉,协调色一般以蓝、黄橙或橙、绿紫二色配合均可获得良好的协调效果。

要体现春、夏、秋、冬景的植物景象,尤其是春、秋的季相。在同一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如可将雪松、油松、云杉、白皮松、银杏等散植于草坪中,四周配以丁香、连翘等花灌木,路边配置萱草、紫花地丁,地被菊及草木花卉等地被植物,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

3.5.4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宅旁绿地,植物的配置不能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通风;植物的配置要发挥绿化在卫生防护等方面的作用;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活动区要有植物进行分割,以避免干扰;绿地以敞开式为主,居民可以自由地出入,种植不得妨碍交通;儿童活动区树种选择上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如杨柳、银杏(雌株)、悬铃木等;要考虑高层居民俯视的绿化效果。3.6 加强施工与管理

施工前应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建立现场测量控制图,组织图纸会审。施工时,要确保草木随起,随运、随散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根部暴露时间,以利成活。起苗前适量修剪树枝。运到工地后存放于阴凉潮湿处以防日晒风吹,或暂时进行假植。将落根树种包裹材料打开,放在沟内,根部盖上土,并保持湿润。带有土球及草袋包装的植物,用土、稻草或其他适当材料加以保护。栽植前检查坑的大小、深度是否与根系、土球的规格标准一致,不符合的应进行修整。栽植时保持树木上下垂直,树干弯曲时应使树顶与根部保持在一垂直线上。行道树的弯部应在向路的一侧。最后进行种植和回填土。栽植时注意树木形状,把丰满美观的一面栽在迎面。定植后进行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用细面土封住树盘以免水分蒸发或土表开裂透风。头一次灌水后注意扶正树身以免歪倒,大苗应设支柱。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植物长势的好坏关键在于管理,因此植物种植成活后,应对草坪进行定期的除草提纯,对树木要及时剪去徒长枝、枯枝、内膛过密枝,及时摘心,以保持树木具有丰满完美的树冠。定期观察苗木长势,做好苗木除虫和施肥工作,保证苗木叶色翠绿。关注天气预报,在寒害和大风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寒害来临前用稻草或草绳将不耐旱树木主干包扎起来;在树干基部以上1.5m处涂白,降低昼夜温差,杀死害虫。地被植物加盖薄膜。大风来临前加固树木支柱,删减密枝、注意绿地排涝等。

为了避免人为破坏,可以采取宣传、报道等方式来提高小区居民爱护绿地、爱护家园的意识,为绿化长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4.结束语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绿地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因此植物的应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改善生态环境,遵循植物造景的原则,确立居住区环境以植物为主的观点,从功能、生态、文化、配置、经济上的要求入手,因地制宜地设计不同的景观效果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不断总结创新,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参考文献:

[1] 沈钦明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探讨•林业勘察设计 2005(1):75-78 [2] 徐 彤 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之我见•科技咨询导报 2007(3):129 [3] 王 利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种植浅析•现代农业科技 2006(2):91-92 [4] 马荷素 北方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河北林果研究 2002,17(4):352-354 [5] 杨承清 居住区绿化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6):1044-1059 [6] 杨祖山等 居住小区绿化刍议•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20(1):186-188 [7] 陈自新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6)[J]•中国园林 1998(6):55-56 [8] 辛转雷等 居住小区绿化初探•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49-151 [9] 苏血痕 园林植物应用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广东园林 2006,28(5):1-4 [10] 刘桓名 走出误区——浅谈居住区绿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2(3):31-33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应用

在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写入基本准则中,并且在具体准则中大量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自愿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自愿买卖的成交价格。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具有计量信息及时、充分、相关性强,以及能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现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不便于操作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作为新会计准则体系组成部分的操作指南还不够完善,缺乏对具体操作的规范性说明。准则中规定,在资产减值测试中,计算某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选择折现率时,应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在估计替代利率时,应充分考虑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金额及其时间的预计离散程度、资产内在不确定性的定价等因素;替代利率在估计时,可以根据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由于缺乏全面、统一的指南,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

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取得具有一定的难度

具体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条件都有相应的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因公允价值与公平市场的交易价格是一致的,在国外已发展成为各种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的趋势,但很多会计要素可观察的市场交易价值却难以获得。可靠性不足的问题源于市场信息的多样性、估价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由于资产种类繁多,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不同,加上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从而造成了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缺乏活跃市场的资产交易价格的判断条件等问题。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在实际中,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易确定,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3.公允价值的信息取得成本较高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通常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可靠性要求。可靠性程度要求高,实施成本就会高;可靠性程度要求低,则实施成本就会较低。二是公允价值信息取得的难易程度。若存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标价,公允价值信息较易取得,实施成本就会较低;若不存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标价,市场价格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则实施成本就会较高。在选择公允价值获取方法时,要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判断。对一些价值变动影响不太重要的资产负债项目,或者说公允价值信息相对不太重要的行业,如工商企业等,可采取获取成本较低的公允价值获取技术,如直接以账面价值代替其公允价值;而对一些价值变动影响较为重要的资产负债项目,如股票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选择获取成本较高的公允价值获取技术。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尚不是很高,企业大多数资产、负债项目无法直接取自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标价,通常只有通过资产评估的方式才可获取能得到广泛认可的公允价值,这样会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

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制定便于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细则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形成便于操作公允价值计量细则。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2.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所以当前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如二手房地产交易的房屋咨询、房屋交换等专业服務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另外,还应加快各种金融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和协调,通过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条件。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运用,这为会计人员提供了通过职业判断进行选择的机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获取准确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的评估还将主要依靠专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以考虑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因此,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能尽快地掌握对其的具体运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我国会计领域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时间还很短,在具体操作上经验还不丰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操作规则,充分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甄改芳.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审计月刊,2007,(1).

[2]张惠平.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辽宁经济,2008,(5).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4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人, 其中手机网民用户数量已达到5.94 亿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 提升至88.9%[1]。同时,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也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发展。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2014 年, Google play和i OS (i Phone操作系统) 应用商店中应用的总量分别达到143 万款和121 万款, 在2014 年都实现了至少50% 的增长[2]。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移动终端应用的丰富多样,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有关手机安全状况报告:2015 年第二季度, 共截获Android移动平台新增恶意程序样本550 万个, 平均每天截获新增手机恶意程序样本近6.04万个。累计监测到移动端用户感染恶意程序6 573万人次, 平均每天恶意程序感染量达到了72.2 万人次[3]。目前,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严重威胁。

1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问题

移动终端的身份可识别等特性, 使得移动终端用户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除了用户信息与隐私的安全隐患外, 主要是恶意应用带来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威胁到用户对移动办公、移动支付等功能使用的应用。

1.1 恶意应用

由于大量的移动应用商店对应用产品的安全检测、准入审核等存在安全漏洞, 给移动终端用户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未经安全检测的恶意应用非法访问用户的业务, 并产生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源消耗、系统破坏、诱骗诈取、和流氓行为等安全危害[4]。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CNCERT) 的监测数据和通信行业报送数据:2015 年8 月, 境内702 万余个用户感染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 恶意程序累计传播次数266 万余次, 抽样检测的98 638 个移动互联网App中有21 个恶意程序, 涉及22 个恶意URL (统一资源定位) 下载链接[5]。

根据有关手机安全状况报告:2015 年第二季度, 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 占比高达80.5%;其次为恶意扣费 (14.5%) 和隐私窃取 (4.5%) , 这三类恶意程序占总量的99.5%, 其余类型的恶意程序新增量只占到0.5%[3]。

1.2 信息与隐私窃取

由于移动终端在办公、支付等业务功能方面的不断拓展, 同时, 相比传统互联网终端, 移动终端的属性更加贴近个人、更具私密性, 涉及的信息及个人隐私也更有商业价值。因此, 这给对信息及隐私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移动终端的信息包括:短信及通讯录、通话内容、支付信息、位置信息、记事本及用户文件等。目前这些涉及工作、生活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正在越来越快地暴露出去, 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最大安全隐患。

同时,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趋势, 也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引出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云存储服务使得信息集中存储, 信息及隐私泄露问题更加严重;云应用业务使得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规模更加空前;通过对收集的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 甚至影响国家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6]。

1.3 信息骚扰

信息骚扰是指未经用户同意向用户推送或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拒绝接收的各类广告、诈骗等骚扰信息。骚扰内容主要有:商家促销、普通广告以及违法或诈骗等信息;骚扰形式包括:短信息、互联网社交信息及邮件等形式。相比传统互联网的信息骚扰, 移动终端的唯一性使得各类骚扰信息的传播更加准确、更具欺骗性。信息骚扰的泛滥, 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电信运营商对垃圾短信的打击管理和手机安全软件对骚扰信息的智能识别, 垃圾短信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同时, 互联网社交工具的流行, 也使得人们对短信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因而利用移动终端应用进行骚扰信息推送的趋势正在上升。

1.4 系统安全

移动终端的系统安全是指由于移动终端系统存在的漏洞而被恶意代码利用产生的安全问题。现有的Android和i OS两大系统中, 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 使其很容易被攻击或植入恶意代码进行操控, 同时, 终端厂商对Android系统的定制化开发, 也使得其系统安全问题进一步复杂化;i OS相对较封闭, 但大量用户的“越狱”行为破坏了i OS的安全机制, 给设备应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的兴起, 物联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其节点和数据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传统互联网安全防御的边界, 潜在的漏洞缺陷或安全问题使物联网的脆弱性更加凸显。

2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对策

移动终端应用安全不仅涉及应用与数据的安全, 还涉及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硬件及其相应接口的安全, 其安全体系框架如图1 所示。现选择重点介绍如下:

2.1 应用的检测审核机制

移动应用商店应建立完善对移动应用的检测与审核机制, 加强对应用产品的安全监测, 提高应用产品的安全准入的门槛。政府层面则需对应用市场进行规范管理, 并由应用商店承担应用产品审核、发布的安全责任。

根据移动应用软件的危害来源, 移动应用存在的安全风险有:终端侧风险, 如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捆绑恶意操作等;通信网络侧风险, 如监听或远程控制等;系统接口侧风险, 如使用非法API避开权限验证等[7]。

对于移动应用商店检测来说, 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恶意代码检测、内容过滤和权限使用检测。

2.2 应用的签名认证机制

建立移动应用数字签名认证机制是实现软件可追溯体系和移动互联网可信应用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 大多数第三方认证技术采用PKI (公钥基础设施) 认证体系来保证认证过程的可靠、安全。移动终端系统通过签名验证对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签名情况验证并识别移动应用的开发者、应用发布渠道以及应用检测机构信息, 为用户下载、安装可信的应用软件提供指引。

在移动应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认证需求[8]。对移动开发者身份认证, 确保移动开发者信息可信并建立移动应用溯源体系;对移动应用发布渠道认证, 可以帮助用户选择通过安全、可信渠道发布的移动应用,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盗版和恶意移动应用的传播;对移动应用检测机构认证, 可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明确应用的安全等级和检测机构, 提供应用的可信度。

2.3 构建移动终端应用安全检测的基础设施

加强对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研究投入, 建立移动终端应用的漏洞库及安全检测、预防的基础设施, 为产业界和社会提供移动终端应用信息安全漏洞分析和风险评估服务。

构建面向移动终端应用安全检测的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移动安全客户端、恶意软件研判系统和漏洞库。移动终端安装安全客户端, 恶意软件研判系统采集客户端的用户投诉并获取疑似样本, 通过对疑似样本的自动化分析, 并与国家权威机构合作完成恶意软件的审核认定工作[9]。最终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检测、分析, 感知安全风险, 实现主动防御。

2.4 构建移动应用架构下的云服务安全体系

构建移动应用架构下的云服务安全体系, 就是从数据保护、用户隐私、内容安全、运行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基于云端服务的安全体系。强化云端服务的安全管理, 确保信息加密、信息隔离, 防止信息滥用和隐私泄露;强化云端服务的安全防护, 应用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安全防护技术。

依据信息公开的程度, 在云端存储的数据信息分为:用户个人信息、群组信息、公开信息, 并区分为个人隐私、群组隐私和关联隐私, 其中关联隐私是指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隐私。当前, 基于云端服务的数据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是导致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10]。

3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为保障移动终端应用的安全, 除了建立检测与审核、签名与认证机制, 构建安全检测与预防的基础设施和移动应用架构下的云服务安全体系外, 还需要尽快制定完善的与移动终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强移动互联网产业各方的协作, 鼓励对移动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创新, 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操作系统为基础, 构建面向移动终端应用安全运营为目标的可控安全防护体系。

摘要:从恶意应用、信息与隐私窃取、信息骚扰和系统安全等方面, 分析了移动终端应用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建议。

关键词: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2) [2015-10-1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新浪科技.Google Play开发者和应用数量首次超App Store[EB/OL]. (2015-01-15) [2015-10-19].http://tech.sina.com.cn/i/2015-01-15/dociawzunex8985555.shtml.

[4]中国反网络病毒联盟.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描述格式[EB/OL]. (2015-04-27) [2015-10-19].http://wenku.baidu.com/view/42ab6cf3a0116c175f0e48f5.html

[5]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EB/OL]. (2015-09-23) [2015-10-19].http://www.cert.org.cn/publish/main/upload/File/2015monthly08.pdf

[6]刘权, 王涛.云计算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 2015 (3) :4-6.

[7]杨正军, 落红卫.移动应用软件安全风险度量化研究[J].互联网天地, 2014 (3) :30-33.

[8]董霁, 袁广翔, 马鑫.数字认证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互联网天地, 2014 (3) :41-44.

[9]林鹏, 潘洁, 黄芳, 等.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模式下信息安全框架研究.电信技术[J], 2015 (9) :14-19.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5

浅谈数字教育资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渠县宝城镇第二中心学校

吴小川

【内容提要】: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地运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和应用水平,有利于数字化资源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教学应用 重要性 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应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是当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金却不能很好地将资源有效利用时,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是教育部“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本质所在,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具体要求。

2、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能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数字资源的特点是图、文、声、画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轻松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教学,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再现方面,都难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而数字资源可以使无形的知识变成可感的声音,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使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4、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字资源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光芒四射,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日新月异。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有效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优化教学环境、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应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墨守成规,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对新领域花费的精力不足。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已经习惯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书本知识,能应付考试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学习。

2、存在教学点数字资源设备的使用只为应付检查而做秀的现象。很多学校将教学点数字资源设备作为摆设,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消极使用。

3、技能生疏。对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敬而远之,望而生畏。很多上了年纪的教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少,平时嫌麻烦,课堂教学几乎不使用课件之类,只会点最基本的开机、关机操作,更不要说下载资源,制作课件了。

4、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贫富不均”。有的学科、教师经常使用,游刃有余,有的学科、教师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尤其是老教师主动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的意识差。

5、教学任务重,不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一般是学校促一促,教师学一学,培训多少学多少。

6、教学点数字资源相关设施的有限配置,制约了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资源的作用。

1、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点数字资源培训的效果。组织业务熟练的教学骨干,通过制作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应用培训课件,讲座、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令教师耳目一新,学有榜样。

2、技术扶持,有些设备不宜驾驭,有时还会出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动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心,打退堂鼓。为此,学校应组织技术人员以热情服务树立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信心,使教师由敢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到熟练运用到创新地运用。资源不怕使用坏,就怕闲置放坏。

3、充分调动老师应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把教学点老师的应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认识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究竟有什么,怎样用,用了有什么效果,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用。兴趣是无穷的动力,要把工程实施好就要使使用者有兴趣,有了兴趣广大教师才会主动努力做好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政策激励,通过技术考核、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措施,促使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考核成绩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表中,作为评优、聘任依据。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4、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学校严格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课,以课堂作为演练的舞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并择优上公开评比课,以检验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于实际教学中的水平。举办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要求每位教师上交多媒体课件,推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广泛运用。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经费情况,分、有计划的购置教学资源设备,增大设备的覆盖面,有设备才可能用,没有设备用什么。新建专用教室,配齐课桌凳;或者实施“班班通”工程。

6、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①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直接利用相关资源,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

②服务于教研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及教学研讨,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培养。

③经常开展教学点数字资源活动,如课件展示汇报会、数字资源应用经验交流会活动等等,多方面促进教师边学边用,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为教学服务。

④开辟教师沟通渠道,关注教师职业幸福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除困惑、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6

关键词:电子白板;优势;不足;功能

一、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作为一种与信息化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电子白板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势:

1.交互式电子白板容易对材料展示过程进行控制,教师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有利于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的充分发挥,更贴近教师的常态化教学。

2.交互白板技术使得以前色彩单调的黑板变得五彩缤纷,既可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

3.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快捷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对多媒体材料进行个性化编辑和展示,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更灵活。

4.电子白板功能强大,课堂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可以供学生作为复习资料,或者为学校教研和教师个人自我提高提供素材;也可以供下节课、下学年或在其他班级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二、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白板使用不多,教师普遍参与度不足

(1)电子白板使用教程的培训力度不够。参加区、市、县三级的培训名额非常少,我校虽然进行几次校本培训,但培训的对象多为语文和数学的任课教师;(2)我校任课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4

周岁,一些中老年教师思想保守,对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技术比较排斥,不愿意学习。

2.使用电子白板功能简单,理解层次表面肤浅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校很多教師对电子白板的使用过程不够熟悉,在使用电子白板教学的过程中,播放展示功能使用得最多,如播放图片、视频、ppt等,甚至个别老师只把电子白板当作展示台。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隐藏、实时、涂色、录像功能等都没能被很好地应用。

3.过分依赖电子白板课件,“内容”“形式”本末倒置

随着电子白板的普遍应用,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前制作课件、课中操作课件”上,忽视了课前研读教材和对教材的挖掘,课堂上教师忙于辗转于课件之间,游离于学生之外,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听”“看”“讲”“想”和“做”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更不要说照顾到全班各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了。这种重形式而轻内容“本末倒置”的做法,只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4.片面地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手段

电子白板直观教学功能强大,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以图形、动

画等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过度强调直观教学,反而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能力退化。因此,不需要每节课都进行直观教学,电子白板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放弃常规的教学手段。

三、对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加深对电子白板的科学认识

要通过校本培训和内控机制,更新全校老师的观念,使所有老师认识使用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能为教学提供更多样的情境和生活背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让所有老师特别是中老教师逐渐接受并认可电子白板这个新生事物。

2.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熟练掌握电子白板的功能

开展电子白板带头人的培训与管理。电子白板作为新兴的教学技术,老师们接受、使用它也必然有一段艰辛的过程。学校可以以“点”带面,从愿意用、尝试用的少部分老师入手,发挥这些“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3.紧扣教材、合理取舍,加强对电子白板的选择使用

电子白板不是万能的,需要有取舍、有选择地加以应用。它作为一种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去应用这个工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看到电子白板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高效,同时又要主动防范电子白板应用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有效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软件的管理,避免教师重复劳动

学校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外,还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和参与校内外学生活动。我校一个年级有5至7个班级,如果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自己制作课件,会造成重复劳动,增加教师负担。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件制作室,组成课件制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旺牛.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2]史鹏飞.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思考[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

资产减值准则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篇7

一、资产减值准则中减值计提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二十二条规定“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总部资产和商誉分摊至某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 该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应当包括相关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分摊额) , 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 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 (包括商誉) 的减值损失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如可确定的) 、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如可确定的) 和零。因此, 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 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二、现行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 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计提减值的步骤。按照现行准则的规定, 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计提减值的步骤如下:

1、计算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

2、根据确凿证据计算确定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

3、比较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①若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 仍以账面价值计量;②若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 则说明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发生减值,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金额。

4、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的商誉的价值;然后按照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5、若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如可确定的) 、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如可确定的) 和零, 则资产减值计提结束;若抵减后的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上述三者之中最高者, 则应以上述三者之中最高者为限计提减值准备, 超出部分则由其他资产继续按照各资产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直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金额分摊完毕为止。

(二) 计算过程举例

[例1]长江公司有一条产品生产线, 由甲、乙、丙三部机器构成, 成本分别为800, 000元、1, 200, 000元、2, 000, 000元。使用年限均为10年, 净残值为零, 以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各机器均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但整条生产线构成完整的产销单位, 属于一个资产组。2014年该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有替代产品上市, 到年底, 导致公司该产品的销路减少40%, 因此对该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

2014年12月31日, 甲、乙、丙三部机器的账面价值分别为400, 000元、600, 000元、1, 000, 000元。估计甲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250, 000元, 乙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350, 000元, 丙机器无法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整条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5年。经估计其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及其恰当的折现率后, 得到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 200, 000元, 由于该公司无法合理估计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公司以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其可收回金额。

在本例中, 由于各机器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所以将该生产线作为一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该生产线的账面价值为2, 000, 000元, 可收回金额为1, 200, 000元, 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 由此可以判定该资产组发生减值, 公司应当确认减值损失800, 000元 (2, 000, 000~1, 200, 000) , 并将该资产减值损失分摊到该资产组中的各单项资产上, 具体分摊的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表1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 机器甲本应分摊减值损失额为160, 000元 (800, 000×20%) , 但是由于机器甲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250, 000元, 所以只能计提减值150, 000元 (400, 000-250, 000) ;由于机器乙在经过两次减值损失分摊之后的账面价值为356, 250元, 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350, 000元, 则最终分摊减值损失243, 750元;机器丙由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都无法合理估计, 则完全按照账面价值所占比重分摊减值损失406, 250元。

(三) 资产减值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1、减值计提之后的结果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违背谨慎性的要求。

在表1的计算中, 机器甲计提减值损失后账面价值减记至了可收回金额250, 000元, 但是机器乙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350, 000元, 在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无法可靠估计的情况下, 应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其可收回金额, 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350, 000元, 则应计提减值准备250, 000元, 但事实上该资产按照账面价值所占比重只计提了243, 750元的减值准备, 少计提了6, 250元 (250, 000-243, 750) , 而该部分减值准备则分摊给了机器丙, 由此就会造成机器乙在账面上未真实地反映其可收回金额, 违背了资产的定义, 同时虚增了资产价值, 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要求;同时, 机器丙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分摊了本应由机器乙分摊的减值损失, 低估了资产价值, 也违背了谨慎性的要求。

2、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五条规定相冲突。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该规定中要求“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而通过表1的计算可以看出, 按照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以资产账面价值所占比重分摊减值的情况下, 若抵减后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如可确定的) 、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如可确定的) 和零”, 则被视为结果合理, 从而会导致机器乙“资产的减值损失计提不充分, 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的结果, 这一结果很显然与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相冲突。

3、计算过程过于繁琐。

通过表1的计算不难看出, 为了将资产组的减值损失额分摊至各单项资产, 共进行了两次分摊, 而经过两次分摊之后, 由于各单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正好符合“抵减后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如可确定的) 、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如可确定的) 和零”的规定而结束了资产减值的计提, 若是第二次分摊之后仍然不符合该规定的要求, 则需要继续进行分摊, 计算过程繁琐而又难懂;而如果需要计提减值的对象是一个资产组组合, 则减值的计算过程将会比例1更加复杂难懂。

三、解决建议

(一) 简化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

为了简化资产减值的计算过程, 同时使反映的资产价值更加谨慎、客观, 应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计提减值损失时, 先将可收回金额能够确定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未分摊完的减值损失再在可收回金额不能可靠确定的其他资产之间按照比例进行分摊。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

2、根据确凿证据计算确定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

3、比较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①若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 仍以账面价值计量;②若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 则说明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发生减值,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金额。

4、在商誉、可收回金额可确定的资产、可收回金额不可确定的资产之间分摊减值损失金额:①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的商誉的价值;②将可收回金额可确定的资产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③将扣除上述①、②所分摊减值之后尚未分摊完的减值损失金额, 按照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可收回金额不能可靠确定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直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减值损失金额分摊完毕为止。

(二) 计算过程举例

[例2]业务资料仍然沿用[例1]的资料, 减值损失分摊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通过表2的计算可以看出, 企业该资产组整体的减值额不变, 仍为800, 000元, 但机器甲和机器乙在计提减值之后账面价值分别为250, 000元和350, 000元, 与其可收回金额一致, 符合了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同时, 机器丙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为400, 000元, 比改进计算方法之前少了6, 250元 (406, 250-400, 000) , 即原来按比重分摊情况下机器乙未分摊而由丙分摊的部分, 由此各单项资产在账面上的价值更加真实、严谨;而通过表2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 该计算过程显然比表1要简单、易懂。

摘要:资产减值的计算是会计学习和实务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减值的计算则更是会计学习和实务操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现行的资产减值计算方法不仅难懂,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改进资产减值计算方法, 不仅可以简化计算, 还可以消除准则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冲突。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201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 (2015年版)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5.

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篇8

一、美术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致使教学能力退化

很多美术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过分依赖多媒体, 每节课无论适不适合都要使用多媒体。备课的时候不是先准备教案和讲稿, 而是先做课件。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 课就无法进行下去。有些老师制作课件时把很多文字放在幻灯片里, 以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就不用再去费力地记忆、内化、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给学生。殊不知, 教师的记忆、思索正是提升自己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有些教师认为通过图像的展示, 学生观看、感受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了, 殊不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是需要教师生动地讲解。而且长此以往,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费尽心思思索如何运用准确明晰的语言来讲述、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兴趣的机制也消失了, 教师的能力逐渐退化, 势必影响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学的质量。

二、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 致使教学质效低下

一节成功的课是教师在尽可能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合适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教学过程。多媒体只是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手段之一。有些美术教师认不清多媒体的辅助位置和媒介作用, 以为上课就必须用多媒体, 要花大量的时间做课件, 而不是熟悉教学内容, 这样做显然是舍本逐末。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长此以往,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都不利。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花哨, 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有些美术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 几乎要运用上所有的制作元素, 动画、视频、音响效果,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没想到过于花哨的课件反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一些学生只注意到动画的好看、视频的刺激, 没有能够沉下心去思考要学习的内容, 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安静思考的习惯。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美术教师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多媒体,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的教学质量。

首先, 端正思想, 放正多媒体的位置。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影响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具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表现在: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新教师竞聘时, 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会成为评价的指标之一;师范生在毕业试讲验收时, 被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这些要求产生的原因无非是:老教师对新技术比较排斥, 为了督促老教师学习新技术, 也为了使新教师在教学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辅助地位还是应该看清楚。事实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多媒体只是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效果采用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 我们还有很多选择。比如实物、模型、活动等等。教无定法, 只要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只要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辅助设施都是可以采用的。

其次, 合理利用, 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录音机、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传统的教育媒体仿佛被遗忘了。很多美术教师认为选用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气派, 才跟潮流, 所以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美术教学中, 图片展示过多过滥, 展示的过程中缺少解说, 追求浅层次的氛围与效果, 都是不对的。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 还是应该被重新考虑并选用的。比如板书, 板书在教学中永远都不过时, 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书写之美, 板书也放慢了讲课速度, 使学生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在一张一弛中实现身心的平衡, 也冲淡了教学内容容量大带来的紧张感。老师根据教学过程逐步“板演”, 仅仅追随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优秀的板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反应, 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多媒体教学只有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与魅力。

再次, 关注内容, 培养学生耐心与恒心。在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倒是被多媒体里有趣的动画、视频吸引了, 但课件的动画形式使学生上课时如同看电视, 心不在焉, 影响上课的质量。而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 短暂的眼球吸引也是不够的, 很多成就的作出需要兴趣之后的恒心与毅力。过于喧嚣、热闹的多媒体课件, 不利于学生恒心与毅力的养成。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 才更能激发学生的精神需要, 思考的成就感才更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所以多媒体在使用的时候, 一定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光鲜, 而要在课程理念的统领下, 科学地、合理地使用。

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为美术教学服务有利于提升美术教师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正确地看待多媒体, 认识到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辅助工具, 而不能代表美术教学的全部, 充分利用它积极的一面, 避免它消极的一面, 让它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更为积极向上的作用。

摘要:美术课是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之一,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 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致使自己教学能力退化;多媒体喧宾夺主, 使教学质效低下;多媒体课件过分花哨, 分散学生注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针对以上问题, 认清多媒体的辅助地位, 合理利用多媒体, 与传统教学媒介相结合, 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能让它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多媒体,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正华.浅析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J].阅读与鉴赏, 2011, (06) .

[2]姜艳玲.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71 (4) :20-21.

[3]赵国宏.多媒体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9) .

[4]冯艳、王南聪、赵悦乔.浅议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安社会科学, 2011, (10) .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9

一、应用现状与发现的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灵活、自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够以较轻松的姿态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对应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做出比较详细的调查, 从学习态度、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情况、合作学习参与深度以及合作关系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上来看,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合作学习充满兴趣, 从学期前的22.7%上升到学期末的56.9% (如图1) , 合作的频率和次数增加显著。然而, 部分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54.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方式抑制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对于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活动一片茫然, 不知道“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 于是各“作”各的, 你不想与我“合”, 我不愿与你“合”, 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2. 合作学习参与深度处于较低水平

合作学习参与深度, 体现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责任或者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在合作小组学习过程中, 60.2%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做组织者”, 然而又有72.7%的学生“渴望被小组成员接受, 并突显自己的地位”。这两项数据充分体现了学生想成功想表现自己但又缺乏信心和勇气的矛盾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适当提供一些机会强化其行为。

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 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 导致个别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不仅合作毫无意义, 甚至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 组内关系相对融洽, 组间关系有待改善

合作最基本的行为是交流与沟通, 以此来加强小组内学生之间的默契, 保证学习任务完成的效率。在“遇到问题时, 我愿意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一题中, 72.2%的学生表示赞同。可见学生在合作意识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都有比较好的表现。经过统计组间关系问题的数据发现, 73.9%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会“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甚至还有36.3%的学生与其他组的学生有了矛盾冲突。由于每个小组所面临的任务相同, 在完成效果和质量上出现了竞争, 彼此之间有了明显和直接的利益冲突。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如果只是保证了小组内的融洽合作, 却忽视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战火硝烟”, 顾此失彼, 这种教学失误还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

二、建议

基于以上对现状的分析,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 这并不与合作学习的理论冲突。笔者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在互助、互补的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要掌握各种合作技能, 在小组中学会介绍自己, 懂得欣赏别人, 合理提问, 合理回答。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做到有耐性。自己发表意见的时候做到理论充足, 以理服人;意见不统一时, 学会委婉表达歧义观点, 同时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2. 保证组内有效合作, 调节组间公平竞争

由于每个小组都有着共同的学习任务, 小组之间有利益冲突, 甚至导致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学生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为了保证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保持良性状态,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布置合作学习小组任务时, 尽量具体化, 明确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方向;合作学习小组建成之后, 有具体的评分标准约束学生, 促使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坦诚相待;适时打散原有小组, 进行随机重组, 增加不同组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3. 增强教师的组织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 在合作学习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首先, 教师备课任务加重, 对于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 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授课是需要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决定进行合作学习之后, 又如何安排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这对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挑战。其次,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应当是旁观者, 而是参与者、指导者, 适时对合作学习环节进行调整, 避免因指导不当而局限了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最后, 教师之间也要有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够扩大学科之间的交流, 缩小学科之间的差距。

三、结论

根据我国实际的教育状况和人口特点来看, 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将会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将信息技术课程大班教学细化成小团队协作学习,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目前, 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对改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局限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J/OL].http://www.ahjks.net/lw/bzh.htm, 2012-5-27.

[2]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l) :5-7.

[4]郑淑贞.社会互赖理论对合作学习设计的启示[J].教育学报, 2010, (6) .

[5]梁建.谈合作学习中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 (12) .

应用问题及建议 篇10

1资料与方法

抽查我院2011年下半年门诊电子处方, 每月随机各抽取1周处方, 共计9654张,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在抽查的9654张电子处方中, 其中问题处方1356张, 占抽查处方的14.05%;录入错误处方1014张, 占问题处方的74.78%, 用药错误处方342张, 占问题处方的25.22%, 电子处方录入错误的发生率较高, 分析原因均为医师录入电子处方时疏忽大意所致, 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

3分析与建议

3.1 电子处方的优势

电子处方具有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药品名称全部采用通用名, 有利于药师审方调配, 有效地防止了过去因医师字迹潦草或书写不规范而发生的调配差错[2]。医师录入处方后由系统自动核价, 收费员只需输入患者的挂号单据号确认即可收费, 避免了过去因收费员看错处方收错钱的现象。患者交费成功后, 药房立即接收到处方信息, 先由调配药师打印电子处方, 将药品调配好交给核发药师, 再由核发药师进行审查核对, 等患者取药时核对姓名、收据, 交代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完成发药。药师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审方、配方、核对处方, 即缩短了患者取药等候的时间, 也使处方调配差错发生率大幅度降低[3]。电子处方的信息数据在电脑上可快速查询, 通过输入门诊号或发票号可以快速查到患者所用的药品名称、数量、用法用量、处方医师等资料, 并且可以重新打印出来, 给社保患者报销提供依据。

3.2 电子处方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3.2.1 基本信息录入错误

我院挂号员挂号时只录入患者姓名, 其他基本信息都由医师录入, 医师对患者基本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录入患者基本信息时粗心大意, 造成信息缺项或错误, 如处方用药为成人用量, 患者年龄为10个月;处方用药为妇科外用栓剂, 患者性别为男性。建议医院使用门诊就诊卡, 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由挂号员录入, 并重视挂号人员的培训, 加强责任心, 做到患者信息录入的准确与完整。

3.2.2 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不规范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除特殊情况外, 应当注明临床诊断, 医师录入处方时未录入临床诊断或诊断不规范, 如结石、感冒、发热、红臀等, 导致药师无法依据临床诊断来审核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3.2.3 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1张处方中开具的药品过多, 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建议电子处方在设计时应当仅留5行可操作空行, 即在1张处方中医师只能填写5种药品, 若超量操作, 系统将立即弹出对话框进行提示 [4]。

3.2.4 处方分色管理无法实现

处方颜色的区分主要是为了突出处方的科别或药品及使用药品患者的群体特点, 防止用药错误,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院除麻醉药品、精一药品处方仍采用手工书写的红色处方外, 其余均使用电子打印处方, 使得急诊、儿科处方无颜色区分, 从而降低了医师和药师的视觉警惕性, 不利于患者的安全用药。

3.2.5 电子处方修改困难

电子处方在收费确认后, 医师不能修改, 只有做退药处理重新输入、重新缴费, 程序非常繁琐, 很容易导致医患纠纷, 所以除了数量错误引起多收或少收费需要及时联系医师修改退、补费外, 我院药师发现其他不合理处方时也只是取药后交代患者再次咨询医师。建议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安装处方自动审核系统, 对开具处方时出现缺项和用药不合理现象, 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这有助监督、促进医师合理用药。

3.2.6 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处方用药金莲花分散片;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用药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同时合并多种疾病, 医师在录入电子处方时未注意添加第二诊断, 或是患者需要自购药品, 医师没有另开具一张处方所造成的[5]。

3.2.7 用法用量不适宜

如处方开颈复康颗粒0.5 g 3次/d, 口服, 说明书为5 g 3次/d, 口服;如处方开缬沙坦胶囊80 mg 3次/d, 口服, 说明书为80 mg 1次/d, 口服。建议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对药物的常规用法用量、用药频次、给药剂量等都作预设, 避免因医师对药物不熟悉导致的一些错误。另外, 药品的某些非常规用法, 如嚼碎后服用、两药需间隔2~4 h服用、随餐同服等难以预设, 给处方录入带来了困难。建议增加“备注”栏, 医师可以在备注栏中简要说明药品用法[6]。

3.2.8 医师签名不符合规定

我院采取的是药房打印处方, 先审方发药再将当天的处方按医师姓名分类后送给医师亲自签名的形式, 虽然方便了患者, 但也加大了药师和医师的工作量, 同时因医师是轮流坐诊, 送去的处方不能及时签字返还或丢失, 给药房处方装订、保管造成一定的难度。建议把电子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处方, 以及对处方数据输入者身份的有效识别, 从而达到《电子签名法》的要求。

4讨论

4.1 加载药品咨询系统

有限的个人药学知识和繁杂的药物种类, 给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审核处方带来了困难, 建议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安装用药咨询窗口, 提供药物的说明书、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药动学、药效学、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信息, 为临床医师和药师提供实时帮助。

4.2 加载处方审核系统

系统自动审核所开药品的信息是否正确, 出现配伍禁忌、不合理用药、用量超高或超低、给药途径及给药频次不适宜等现象系统会自动给出提示, 可设计强制弹出需调整后再次确认的窗口, 以提高用药安全。

4.3 加强医师的综合素质

医师应熟悉本专科药物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 其中很重要的是责任心和电子处方的法律意识, 在录入处方时一定要审核无误后再提交保存, 大多数处方的错误都跟录入错误有关, 稍为注意一下就可以避免。

4.4 加强药师的综合素质

药师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 还须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社交沟通能力等相关知识, 才能高质量地按照“四查十对”的要求审核处方, 发现处方中潜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并及时与医师沟通, 改进用药方案。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电子处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提高门诊电子处方质量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1年下半年电子处方抽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抽查处方9654张, 其中问题处方1356张, 占抽查处方的14.05%;录入错误的问题处方1014张, 占问题处方的74.78%。结论 我院电子处方系统尚存在许多不足, 应不断完善电子处方审核系统, 加强医师和药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电子处方的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电子处方,问题分析,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敬花.门诊电子处方的质量评价与干预措施.甘肃医药, 2010, 29 (2) :206-208.

[2]曾倩, 崔金楠.电子处方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吉林医药, 2011, 32 (3) :619.

[3]曲秀君, 曹建英, 张君.我院门诊电子处方系统的应用及改进建议.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6) :262-263.

[4]赵倩, 庄贵华.某医院电子处方系统实施《处方管理办法》的分析.西北药学杂志, 2011, 26 (5) :382-384.

[5]吕迅羽, 陈念芬、陈茂玲.医院门诊电子处方的缺陷分析与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272-273.

上一篇:网络评价系统下一篇: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