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

2024-05-05

间隔年(精选十篇)

间隔年 篇1

大学录取中心主任安德鲁·斯坦特表示,据大学反映,间隔年在近几年日益普遍。

悉尼大学招生负责人迈克尔·詹姆斯表示,悉尼大学支持学生在入学前休学一年。“近5年来,选择间隔年或者推迟入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圣·安德鲁教会中学校长琼·克里和布伍德区MLC中学校长巴巴拉·斯通也表示,高中毕业生选择间隔年的人数在增加。克里校长说:“念完11年级和12年级以后,学生们通常觉得很累,他们觉得应该好好休息,暂时不上学而去旅行。”

17岁的米尔斯·卡松打算去英国一年,在格罗彻斯特的国王中学当板球队和辩论队的教练。“我从来都不喜欢12年级毕业后直接去念大学,我的人生经历远远落后于学业。”

18岁的曼克斯·亨索来自罗塞尔,他打算先旅行1年,再进大学读文科。“高考太惨烈了,我需要放下学业,好好休息,尝试独立。我想去探险,也想去帮助别人。间隔年可以让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亨索通过专门组织发展中国家间隔年项目的悉尼某中介,计划去南美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志愿者工作,然后前往加拿大某学校做志愿者。

专门组织间隔年项目的安提普公司的总经理柯林·卡彭特称,今年咨询间隔年的学生增加了30%。“学生们的休学决定是理智的。预计我们将在年底送出250名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新南威尔士州。”

17岁的美拉尼·哥雷斯去年从马格德雷教会中学毕业,她计划工作6个月攒足机票钱后去美国当交流生。她在网上找到一家中介,安排她在美国家庭寄宿并在社区大学学习一年。她希望回澳后进大学修读犯罪学。“我不想高中毕业后直接去大学。当交流生的话,即使没有钱我也能旅行。否则的话旅游要花挺多钱。”

迟到的间隔年读书笔记 篇2

据说《迟到的间隔年》是中国第一本推动“间隔年”旅行概念的标志性图书,我却在我的间隔年旅行中才认识的他。关于出行,最开始的想法只是出来看看,出来找自己,在定好计划之后的几个月偶然看到gapyear的概念,顿觉给出行赋予了更恰当的主题。

当我翻开这本“迟到”的着作,初始觉得有些乏味,简单的文字,记录性的叙述,不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加上现在已经算是踏上了间隔年的“半吊子”,不免感到书中文字苍白。我想象着,如果是在计划之前看到这样的书籍我该有多么的激动,如果是在大学期间看到,那么毕业的这三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可是,一切都发生了,没有如果,我已经在路上,过去的一切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主人翁东东的间隔年花费了十三个月,走过了七个国家,一路穷游或是义工,认识了好多朋友,也遇到过坏人,出入境被为难过,也因为是中国人的身份在巴基斯坦受到过优待,最收获的是遇到了可以一起走一辈子的爱人。

阅读中索然无味之处,便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虽然经历得不多,但是回味起来甚是高兴,满满的幸福感,正是这种亲身经历过的幸福感带领我一直读下去,然后渐渐的融入到东东的旅程中去。在垂死之家的义工,才是我真正想要体验的义工形式,不为了任何的目的,只是想要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但印度,却是我不太想单独踏上的国度,所以我只有敬佩和祝福,或许可以从近处,可触及的地方开始。

对于现在的义工旅行,其实我自己是觉得有些不妥的,这种不妥是在有过一次失败和一次成功经历之后得出的。在印度遇到的失窃事件,想起在尼泊尔时坑子店长跟我讲过这两个国家共同的官僚腐化和无政府状态,深感愤愤不平却也表示无奈,只能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算是遇到了,我也应该不会有他那么坚韧不拔的走上申述之路,虽然,结果是失败了。

最后,东东走到了我熟悉的西藏拉萨,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走过的这些地儿只有拉萨是我走过的,而且是刚刚过的前一站。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景象,好像把自己带回到拉萨,刚去的几天和文杰在大昭寺前看磕长头,讨论各种洋气街道名儿;回来的几天和皓辰在拉萨闲逛拍照;听乐叔弹吉他,为蜗牛的酒吧折腾,和木头、马尾一起疯闹,好安静又好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的文字写得那么简单,我最后才读懂,是因为再华丽的词藻也写不出自己在外面流浪的心情,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你只会被文字吸引,如果你经历过,那么一个简单的字也能引起共鸣。更何况,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的收获,他更深刻的记录在了自己的心里,那是他自己的,独有的,愿意分享出来的一切只是九牛一毛,我们的故事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他说他不愿意成为一个庸人,他疑问活在高级楼盘里的人幸福吗,我们承认那是生活,但是我们却不想要那样的生活,一路上遇见的朋友过客,都有一颗最纯粹的心,不愿意被社会同化,只想要好好的做自己。

间隔年去年哪里? 篇3

向导

斯瓦尔巴——朗伊尔

喜欢科学?又爱旅游?还想过过爱斯基摩人的生活?那你真应该去北极圈的斯瓦尔巴。被冰雪覆盖的斯瓦尔巴岛美轮美奂,更是寻找化石的好地方,因为人因稀少,所以很多化石保存完好。就在几年前,挪威的科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巨型的海上恐龙化石。这里的植物化石,多到很容易就能发现,而且可以随便就带回家,前提是你愿意并且拿得动的话。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北的教堂和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北极狐。如果你愿意,在那里做个向导,既不会太辛苦,又能让你充满成就感,因为那里经常会有北极熊出没,枪是向导的必备品哦,这样的间隔年还能不让你充满各种回忆?

时长:4周~1年

不能错过:“末日仓库”

斐济

南太平洋上的斐济是水清沙幼的天堂,但对当地人来说,这里仍有许多不方便。所以需要你来“添砖加瓦”:斐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都很落后。所以,你可以去帮助建造学校、诊所、村镇礼堂等各类基础房舍。此外,如果你是游泳高手的话,还能在斐济第二大城市劳托卡教当地岛民游泳——不是所有本地人都会游泳的。你的到来,说不定能缓解当地的游泳教练荒。

摄影旅游

尼泊尔,加德满都

如果你痴迷摄影,就一定会梦想有朝一日去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地方拍片。“Global Crossroad”组织就在尼泊尔提供这样的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可以比一般游客更加深入当地生活。即使你没有摄影经验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可以与与位资深摄影记者一同探索、发现、记录尼泊尔。

时长:1~2周

不能错过:纪念品

滑雪教练

美国,科罗拉多州

传奇色彩的韦尔长久以来一直定位于“美国最佳度假村”,它不仅是美国国家残疾人运动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户外娱乐治疗中心。数以千计的残疾儿童、成人都在这里享受运动的乐趣。当然,在他们身后要有一群专业的志愿者时刻陪伴保护。你可以在这里和一位残疾朋友结成队子,半天的时间教他滑雪课程,剩下的半天自由支配。这里除了滑雪之外,还有几座画廊、博物馆、热气球俱乐部、狗拉雪橇、滑冰、冰球、雪地摩托车等诸多娱乐设施。如果你走运,或许还能专业的滑雪运动者一较高下。

时长:4周或更长

不能错过:15所大学

日本,福岛

2011年,日本遭遇了大规模的海啸,甚至因为海啸引发了核电站泄漏。无数因海啸失去父母的孤儿需要人们的帮助。各个孤儿院也需要许多的全能志愿者,在这里你不仅需要洗衣做饭、教书,有时候你还需要表演节目或者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在闲暇时,你可以欣赏福岛花园般的美景。福岛县被称为“水果的王国”,街道两旁种满了各种水果树,到了春天,桃花、梨花、苹果花开放,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一片粉红色的花的海洋中。福岛县的温泉也十分多,以会津高崖温泉、会津东山温泉最为有名,单纯性碱性温泉可以治疗神经痛、筋肉痛、关节痛等疾病。

时长:2周左右

不能错过:泡温泉

卢旺达

虽然在卢旺达当志愿者听上去很艰辛,却可能让你收获满满。毕竟多灾多难的卢旺达需要帮助。你可以参加GVN(环球志愿者组织)的卢旺达项目。

在卢旺达,你可以跟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玩耍,鼓励那些不幸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好好地生活,更可以帮助当地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妇女摆脱贫穷。

时长:2周或者更长

不能错过:火山公园

中国,四川

在长达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内,它只能栖身于一个狭窄的铁笼内,看不见阳光也嗅不到泥土的芳香,连转个身也成为奢侈的事。这就是遭遇“活熊取胆”的月熊的命运。你或者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参加亚洲动物基金会的“拯救月熊”项目。目前,救护中心的国际志愿者队伍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自费来到成都市新都区龙桥,日夜照顾被解救的月熊,为月熊打开牢笼,也打开了自己生活中无形的铁笼……闲暇时,漫步成都,“天府之国”古老的东方文化定能让你沉醉。

时长:2周或更长

不能错过:各种美食

美国,罗得岛

自1993年起,就有志愿者们加入了这个看守灯塔的项目。志愿者每天的工作从早晨7:30开始:7:30志愿者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记录当日的天气情况。早晨8:00,升旗。还需要把岛上的风力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调试准备好。当然,还有打扫卫生等等……等到游客进入灯塔景区,你则化身为售票员。

时长:1周即可

不能错过:古城风景

数说间隔年

25万

据“间隔年”起源国英国统计显示,每年平均有25万英国人加入到“间隔年”项目中,体验这“多出来”的不平凡一年。

女60% 男40%

据统计,独立旅行女子人数历来比男子高,比例约为6:4。在志愿者服务性质的项目中,比例甚至达到67:33。

间隔年 篇4

露天矿山石灰石的开采, 设计台阶高度一般为15m, 钻孔倾角为75°, 炮孔直径为Ф165mm。选取PVC管的外径为Ф110mm。在爆破过程中, 根据炮孔内部的实际情况, 合理使用PVC管。使用情况如下:

1) 若炮孔内没有水, 对炮孔作适当处理后, 采用一根约3m的PVC管进行中间间隔 (一次间隔) , 直接放入孔内。如图1所示。

2) 若炮孔内有水, 且当水深大于2m时, 需将水排出至小于2m, 截取2m长的PVC管直接放置于孔底;在第2次间隔时, PVC管的长度只截取1.5m, 在管一端钻2个孔, 穿好铁丝, 用绳子系在钢丝上, 将PVC管慢慢放入孔内。其装药示意如图2所示。

在装药前, 先用一只塑料袋装少许灰渣盖在PVC管的上部, 以防止装入的炸药漏入管内。

效益:

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优秀 篇5

在书的封面上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他即激励着我们这群有着远足想法的人去行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也在变着,只不过这个变是在无形中的,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在变得社会化,而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看着东子的行程路线,觉得他真的很牛本,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路线来说一本书绝不能完全的将其展示出来,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话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只有我们真正的踏上旅途我们才能体会到。

看着东子姐姐写的序,虽然忘记了上面具体的内容,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姐弟之情。虽然每个姐姐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姐姐真的很幸福。

salina的: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似乎道出了慈善的真正意义: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慈善应该是再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个提高并不是给你的一个慈善证什么的,而是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提高。我想慈善就是应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慈善。

曼谷街头那只虽然腿残,但是有人给安装上了“义肢”、猫狗的那份和谐、化缘的僧旅......这些都折射着这里的和谐。在仁爱之家的第二条不成文的规定上面所说的不许给病人任何特殊的照顾,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这一条跟老子的无为而治一样。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对东子的信任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对于东子的远足的探索中,其中有对信仰的描述,在其中的一句话是:连我自己都欺骗的时候,没人能帮的了我,可是就是有好多的人明天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问下自己,今天你欺骗自己了吗?对于信仰的问题,东子认为所谓的神之类的东西是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祈祷的对象而已。我也是无神论者,我也相信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只要我们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要是没成功的话,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当然,我们努力并不是一味的用蛮力,而是应该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感触就是这么深了,或许下次再重新读的时候会有新的心得。现在似乎有点明白那句话了:我们必不可以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便是我们重回起点,并且对起点有初次般的了解。

第二篇:

昨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完了最后一章,合上书,思绪良多。

相比较石田裕辅《不去会死》里在轻松诙谐谈笑风生中经历的人生沧桑世事万千,孙东纯在这个书里经过13个月经历6个国家体验到一切却更让我沉思和感同身受。东东不是在旅游,不是“游”,而是体验、感受、亲历以及融入当地的一切,并且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在经历中找寻他自己要在间隔年里找寻的东西。最后他心态改变了,重回正常人生活后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局是很完满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圆满不是么?像他遇到的那个Norriko,旅行了13年依旧在行走,而且说在旅行中永远找不到答案;像家宝,这个皈依了上帝的女孩子也一直在行走,并且继续行走;还有他在西藏遇到的几个人,那个满口宣扬“儒家思想”,但却在一次喝酒后失声痛哭说对不住父母亲的男子……每个人都在寻找,都试图在旅行中寻找让自己内心平静并可以执着追求的东西,只是很多人不像东东这样幸福,对于他已经是完成式,而对于其他很多人这是个“ing”,而且不知道何时何日可以完成,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完满。

对于大多数人,每日吃饭上班,下班睡觉,攒钱买车买楼,结婚生子,平平淡淡直到生老病死,这才是正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轨迹。就像东东遇到的那个一直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做玉石生意的中国中年男人。找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不如就随了大众,平淡正常的生活一辈子。这种不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怕的就是在两种之间。就像那众多旅人,就像我。

当工作稳定,婚姻稳定,亲人朋友都稳定了的时候,内心反而是最不稳定的时候。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么?这就是我想要的爱人么?这就是我这一辈子要追求的东西么?如果不是,那我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这一生该如何走下去?在哪里继续?追求什么?……

迷茫的人更想找寻,于是这世界多了很多旅人,多了很多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藉着行走、找寻或者祈祷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也是我现在的状态,即将开始我的信仰,亦或不久之后也即将踏上我找寻的旅程。

因为我不是那个中国商人,我也是和家宝、亚瞳一样的人,并且我也希望像东东一样幸运。

第三篇:迟到,但终究还是到了

你有迷离的失落吗

你有挣脱的欲望吗

你有远走的梦想吗

一直保持着激动的心情看完《迟到的间隔年》

感慨那么多眼泪那么多喜悦那么多欣慰那么多

一个人一个背包一张银行卡就这样即刻启程

我想说这是我一直想要体验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日子

因为在当下我感受不到乱世浮华间那种浩茫的大气

因为在当下我体会不到灯红酒绿间那种纯净的唯美

在路上我可以找寻陌生世界里更真的自己

在路上我可以碰见陌生世界里更多的感动

在路上我可以会面陌生世界里更纯的友谊

我这么这么期待着自己的某一天也能够那样地走在路上

书中东东在印度做义工的那段曾让我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而激动万分

在“垂死之家”他感受着生命的如此轻薄的重量让我之为撼然

因为对生命的辩证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对印度有着极度的向往虽然不仅仅是源于这本书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我想要去感受宗教的力量

因为在我生命中一直未曾有过强烈的宗教思想冲撞

第四篇:

最近,一个小学同学和我分享了“间隔年”的概念。“间隔年”的概念是从国外发展起来的。摘自百度百科上的概念

间隔年(Gap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在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因为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天涯侠医》,突然一股强烈的兴趣涌上心头。然后就使劲去找相关的资料,后来看到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书像是一本游记,但读着更像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读的过程中,除了跟着作者体验那特殊的旅行生活,更多的会让你反思自己,反思生活。

羡慕作者放弃美好工作和生活的勇气,羡慕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羡慕作者一路上的传奇际遇。读完最大的感慨就是羡慕。这样反思自己,羡慕别人就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敢去做的事情。

有时,我们也应该会有出去流浪的念头。但是思来想去,更多的是被现实,不!应该说是被自己打败了。我们总是考虑的太多,意志不够坚定,借口总是会有的。不敢去冒险,不敢去放弃,所以我的生活始终风平浪静,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体验着作者那一幕幕的挫折和艰险,总是在内心深处责问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做不到就一遍一遍的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感觉自己是个懦夫。

希望能有个多彩的人生,却又不敢去尝试;希望自己能有个美好的明天,却又不愿意去努力。人们的抱怨应该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迟到的间隔年”,只要勇敢的用心的去做,我相信,我们的间隔年应该都不会算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思;少一点羡慕,多一点行动,相信我们会无怨无悔。

祝福作者,祝福有行动的人

第五篇:为青春寻找一个迟到的答案_读了《迟到的间隔年》有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看着身边的同学、同事忙忙碌碌地生活,各自围绕着不同的球心转动,他迟疑、迷茫。香车美人、灯红酒绿,这些是自己最终的幸福吗?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从3个月到10个月,足迹辗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尔、西藏,在路上他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当地人民,最终邂逅了自己的真爱_日本女孩沙弥香。在印度,他遇见一个又一个热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分文不取地照顾那里的病人。在巴基斯坦,他遇见颓废的法国青年,却对心中的上帝有着清楚的印象;在西藏,他遇见善良的边巴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第六篇:

看完了作者图文并茂的著作,文字虽平淡无奇,确久久不能平静……

我也是个喜欢旅行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人会有一种惰性,一种不想再去追求生活以外的东西的惰性。有时候是为了寻找,有时候是为了逃避。人们都会觉得自已按步就班的生活很窒息,行走只是在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出去见识世界,一种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一种新鲜感,一种反叛的心态。而作者是代表另一种群体,去寻找一个答案,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远离家去,从泰国到印度,去了6个国家,花了13个月,做过义工,经历过生死的考验……

作者用心走了13个月,书中记录的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异域趣闻,而是灵魂的洗涤,精神的砥砺。

作者真实的用心地通过旅行思索生命和人生的写照。有几名话很值得思考。

作者说:“旅行以及义工等等都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Nirriko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第七篇:

08年,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在磨房、天涯等论坛大热,两年后,它出了书,直接推动了“间隔年”概念在网上走红。有人追随作者孙东纯的足迹,也踏上了异国旅途,而且豪情万丈,“时间不是问题!学生有假期,我们有五

一、有国庆、有春节,没有了我们有年假,没有年假了我们提要求,老板不同意我们辞职。金钱不是问题!在路上,一切的开支并没有我们想像中昂贵,只要你有节省的决心和执行的勇气,甚至,没有钱也可以上路。”当然,也有人有心无力,只能临渊羡鱼,为自己未曾拥有过的间隔年黯然神伤。

间隔年是英语GapYear的音译,本来是指学生毕业之后先不忙着找固定工作,而是做一次为期一年的长途旅行,途中以打零工、做志愿者等等方式换取食宿。在被社会塑造成螺丝钉之前,先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移植到别处,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发现自己。

孙东纯的间隔年,是在毕业两年之后。他这时已经在广州谋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天对着电脑上班,工作强度不算大,上司为人很好,收入尚佳,在单位得到重用,周末跟朋友兜风爬山吃饭唱K,回家弹吉他听音乐看碟上网……多么安定滋润的状态。但他想去旅行兼做义工。于是他请了3个月的假,带着一张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出发了。

因为许多始料未及,3个月的假期变成了13个月的长途旅行,辞职也成为必然。走过了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他没多少钱,没什么规划,一点小计划也总是被突发状况改变,走一步看一步,边走边怀疑这场旅行有何意义。这怀疑与追问几乎贯穿他的整个间隔年。大部分时间,他乐于孤身上路。

为了省钱,有时候过得像苦行僧,住便宜的多人间,或者借助在别人家里。旁人这样描述他,“他乱发披肩,胡须垂胸,身着一件肮脏的T恤衫,还扛着迟到的间隔年读书笔记 一把吉他!”那是因为在印度被小偷光顾过,警察抓到小偷的时候,钱已经被小偷买了吉他,要不回钱来,他也就只好带着吉他上路。

旅途中,欣赏自然风光、旅游名胜,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泰国泰姬陵,他甚至因为票价太高根本没有进去。这会让大多数旅游者愤愤吧:浪费资源,都到了门口还不进去,这算什么旅游。

本来就不是旅游,是旅行。逃离喧嚣,寻找意义。

在恒河边上,这个80后的年轻人终于肯定了自己的间隔年是有意义的,“虽然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得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情却踏实平静许多。”

旅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人印象最深的是3个女人。

第一个,是跟孙东纯一起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仁爱之家”当义工的日本女孩沙弥香,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第二位,是个修女。那是孙东纯参加义工面试时,一直微笑的修女收起了笑容,问他最后一个问题:“whydoyoucomehere?”他很坦然地回答“Iwannahelppeople”,修女却笑了,对他说:“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

别给自己贴金了。你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来,是为了自我救赎。需要帮助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第三位,是已经旅行了15年的老驴友,日本的女人Norriko。15年间只回过日本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她热爱的是老挝北部临近越南一个在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那里的农民依然用水牛农耕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人生的问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旅行归来的孙东纯的确多了选择。他没有回到广州谋生,而是去了日本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小城,跟新婚妻子沙弥香一起生活。职业是在一家语言机构担任中文老师,也为国内的一些杂志撰稿。

他的旅行本来很容易被常识质疑:辞职旅行13个月,除了徒耗时间和金钱,有什么明显用处和收益吗?辞职去读MBA充电,就是常识中“很有用”的选项,而辞职去旅行?会被指责说“不成熟”,“不现实”,“不负责任”。

孙东纯的美满结局解决了这个问题,皆大欢喜。让在路上的人,和不想上路的人,都觉得对人生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这也许正是出版商看中他的原因。归来的他是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的:畅销书作者、寻找到爱情的旅行者……

这完美结局虽是事实,但却像个容易误导旁人的美丽谎言。因为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旅行也许一无所获,没有人找你出书,也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爱情。孙东纯问那些羡慕他的“成功”而开始间隔年的网友:如果我现在依然单身、混在广州,和以前一样为工作、生活、汽车和房子劳累奔波并且前途毫无起色,是否还有人乐意为了“青春无悔”而出行呢?

间隔年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植,结果会有三个:一是找到新的土壤,健康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更有第三种,找不到也回不去,像沙漠中随风滚动的草,在新与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间隔年简史 篇6

1960s: Where It All Began

The origination of the “gap year” concept came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youth travel and cultural exchange was discussed amongst governments as a useful tool to create more of a global understanding to prevent future global wars. However, the first gap years actually started in the UK in the 1960s when the 1)Baby-Boomer generation in the midst of 2)the Swinging Sixties headed off to India on the 3)infamous 4)Hippie Trails, inventing the independent travel market. And in 1967 5)Nicholas Maclean-Bristol set up Project Trust, an educational 6)trust, and sent his first three students to Addis Ababa, inventing the gap year volunteer 7)placements market. These have been the two key elements to the gap year market ever since—“independent travel” and “volunteer placements.”

1970s: The Pioneers and the Growth

Australian Graham “Screw” Turner, based in London in 1973, loaded a 8)double-decker bus with the first paying customers and drove them to Kathmandu. They arrived three weeks late. Top Deck Travel, the company he founded, still exists today. In the same year a young Brit by the name of Tony Wheeler headed off on an 9)overland trip across Asia. His need for basic travel information inspired the book 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and was the first 10)title under his Lonely Planet brand, which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travel guide publisher. With a tour company and self-help travel advice, the independent travel market was born. In 1979 another Australian, Dick Porter, founded 11)STA Travel to bring in the final piece of the puzzle. It was a 12)high street travel agent for students and youth (those under 26) with which he was able to develop global youth travel as he opened student travel agencies around the world.

1980s: Steady Growth

In the UK in the 1980s the Baby-Boomers were settling into family life with their young children and so traveling les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were influenced by the obsession for money, careers and wealth. The housing market 13)crash meant fewer funds available for parents to fund youth travel. Steady UK and global growth continued as STA Travel opened up 14)branches around the world.

1990s: The Boom

A combination of the Baby-Boomer’s children reaching 18 (whose parents encouraged world travel as they did in their youth), the UK coming out of recession and new, exciting, colorful media channels to bring gap year products to market resulted in an explosion of activity in the UK as gap year travel and gap year volunteering took off pre-, during, and post-university. Demand grew, prices for air travel fell, and the roots of it becoming a 15)rite of passage were set.

The modern gap year pioneers came in the form of Tom Griffiths and Peter Pedrick who brought the gap year market onto the web in 1998 with the launch of www.gapyear.com. The two pioneers have invented products, 16)offerings, phrases, and concepts that form the skeleton of the global gap year industry seen today. Known as the gap year 17)guru, Tom Griffiths is recognized as a global authority on gap years and acts as a media spokesperson around the world.

根据字典的解释,“间隔年”指的是在人生两个主要阶段之间的一段延长了的过渡时期——青年人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之前,用一年时间去工作或旅行。下面一起来看看间隔年的发展简史:

20世纪60年代:起源

二战后的十年里,各国政府开始提倡青年旅行和文化交流,从而有效地增进全人类间的共识,以防止世界性大战再次发生。这就是“间隔年”概念的缘起。不过,第一个真正的“间隔年”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正处于“激情动荡的60年代”中期的婴儿潮一代前往印度,踏上那臭名昭著的“嬉皮之路”,由此开辟了“独立旅游市场”。1967年,尼古拉斯•麦克莱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一个教育信托基金——“事业信托”,并把他的头三位学生送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从而开拓了间隔年志愿者职位介绍市场。自此,“独立旅行”和“志愿者职位介绍”成为了间隔年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20世纪70年代:开拓者与发展

1973年,居住在伦敦、人称“螺丝钉”的澳大利亚人格雷厄姆•特纳驾驶一辆双层电车,载着他的第一批客户,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由他建立的“顶层旅行公司”至今仍然存在。同年,年轻的英国人托尼•惠勒经陆路游走亚洲。对旅行基本资讯的渴望激励他写下了《穷游亚洲》一书,这成为后来他所创立的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社——“孤独星球”所出的第一本书。在旅行社和自助游指南的共同作用下,独立旅行的市场诞生了。1979年,另一名澳大利亚人迪克•波特创办了STA旅行社,为这一事业的发展画上了决定性的一笔。STA旅行社是一家专为学生和青年(26岁以下)服务的商业旅行服务中介,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这让波特得以推动全球青年旅游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婴儿潮一代开始组建各自的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减少了旅行,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沉迷于金钱、事业和财富。住房市场的危机意味着父母能提供给孩子旅行的经费变少了。不过,随着STA旅行社在世界各地开设分店,英国和全球的间隔年事业还在继续稳步发展着。

20世纪90年代:繁荣时期

婴儿潮一代的孩子们即将满18周岁(他们的父母鼓励他们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到世界各地旅行),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也从萧条中走了出来。崭新的、令人兴奋而又丰富多样的媒介渠道把各种间隔年产品推向了市场。于是,大学前、大学期间,以及大学之后的间隔年旅行和间隔年志愿服务活动在英国蓬勃发展。随着需求增长、机票降价,间隔年已经被确立为一条“成长必经之路”。

高效养鸡“间隔喂料法” 篇7

1. 肉种鸡间隔喂料法。

对于肉种鸡来说, 早期体重达标除了公鸡有些困难外, 母鸡比较容易。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 第一周就可以使母鸡体重达标。但鸡具有较强的择食性, 如果一次性加料过多, 鸡吃饱后就开始挑食, 会造成浪费。所以在种公鸡的育雏中期至限饲阶段可采用间隔喂料法, 将采食时间相对集中, 以减少撒料浪费。方法是将全天的喂料量分次投喂, 第一次可以适当的多一些, 供鸡采食1小时以上, 采食完后暂时停料, 让鸡饮水或自由活动, 使其有一个短暂饥饿的过程, 等待下次加料。这样每次喂料后鸡都会积极采食, 并相对加快采食速度, 减少因择食造成的撒料浪费。

2. 商品肉鸡间隔喂料法。

饲养商品肉鸡更强调采食量和料肉比。一些肉鸡养殖户为了快速育肥, 往往不限量供食, 一味地让鸡自由采食, 导致因择食造成的撒料浪费现象更严重。建议除了第一周自由采食外, 第二周开始就有意识地通过人为管理干涉其采食习惯。在自然光照的情况下, 可在天黑时关灯2~3小时让鸡休息, 而后开灯让其采食, 天亮前再次关灯2~3小时, 天亮时开灯, 中午也要关灯2~3小时。这样形成规律后, 鸡将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每次关灯前和开灯后都会有一个采食高峰, 既加快了采食速度, 提高了采食量, 又减少了浪费。

3. 蛋鸡间隔喂料法。

蛋鸡前期的体重达标是让管理者很头疼的工作, 间隔喂料法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育雏中期减光阶段的操作方法和商品肉仔鸡基本相同, 到育成期光照时间固定后, 可以在中午停光2~3小时, 使鸡有一个休息、饥饿的过程。对于产蛋期, 中间时段不能停光, 但鸡在天亮后、下午2~3点、天黑前2~3小时会有3次采食高峰。为此, 养鸡户可以遵循其规律, 采用3次饲喂。这样不但可加快采食速度, 提高采食量, 而且料槽会有空槽时间。因为鸡都喜欢采食较大颗粒的饲料, 不间断供料会使底部的粉料采食少, 而粉料中沉淀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长期如此易造成营养缺乏症。

3. 采用间隔喂料法应注意的问题。

(1) 因为此法会加剧鸡的抢食现象, 所以要求提供充足的采食位置, 保证鸡有同等的采食机会。

(2) 提供充足的饮水, 并按要求在喂料前先供水半小时 (特别是当天第一次喂料时) , 避免鸡因饥饿而加快采食速度导致暴食发生。

(3) 鸡体重不达标或采食速度较慢时, 须放慢减光的速度, 多提供采食时间。

(4) 鸡在较大应激 (如断喙、免疫等) 和疾病情况下不能用此法, 需自由采食。

(5) 对于肉种鸡, 当鸡群的吃料速度快于3~4小时时, 不能再采用此法, 应采取限饲程序将全天的料量1次性投喂。

误入带电间隔致使高压伤人 篇8

2009年11月14日,刚喝完喜酒的李某,兴冲冲地带人去高压室停电检修油3线路。当时断路器已断开,需要进行验电、挂接地。李某一边对大家讲中午喝喜酒时的热闹场景,一边拿起验电器,却误入带电的油2间隔。他刚伸手,只听“啪”的一声,应声倒在地上。经过救治,李某身体虽已康复,但是由于双手被油2开关柜的10 kV高压电击中,被电弧大面积灼伤,经过多次植皮,仍然留下了疤痕。

2 事故原因及暴露的问题

(1)李某酒后作业,在未办理工作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工作,未对设备进行认真核对,从而误入带电间隔。

(2)李某对高压设备进行作业时,未戴绝缘手套,未穿绝缘靴,从而导致触电受伤。

(3)该起事故暴露出该班组劳动纪律涣散,安全教育工作松懈,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未明确监护人,因此对现场的违章行为不能及时纠正和制止。

3 防范措施

(1)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应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学习和教育,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点分析和采取安全措施。

(2)严禁酒后作业,作业前应做好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作业时应严肃认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设备进行认真核对,倒闸操作时一人唱票、一人复诵,严格按照操作票顺序操作。

蔬菜农药安全间隔期简介 篇9

一、杀菌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7天使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3~5天使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4~7天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5~7天使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4~5天使用;50%加瑞农;58%瑞毒雷锰锌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2~3天使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3~4天使用。

二、杀虫剂

10%抵氰菊酯乳油在上市前2~5天使用;2.5%溴氯菊酯在上市前2天使用;2.5%功夫乳油在上市前7天使用;5%来福灵乳油在上市前3天使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6天使用;10%快杀敌乳油在上市前3天使用;40.7%乐斯本乳油在上市前7天使用;20%灭扫利乳油在上市前3天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在上市前5天使用;35%优杀硫磷在上市前7天使用;20%甲氰菊酯乳油在上市前3天使用;10%马扑立克乳油在上市前7天使用;喹硫磷25%乳油在上市前9天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6天使用;5%多来宝可湿性粉剂在上市前7天使用。

三、杀螨剂

昏迷患儿鼻饲及间隔时间探讨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2006年12月, 我院收治昏迷儿童80例,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1~12岁, 平均9.8岁。病毒性脑炎55例, 乙脑21例, 化脓性脑膜炎4例。予以心电监护, 治疗2~3 d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9 (SpO2) 正常。均予抗原发病, 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改善脑组织灌注等治疗, 并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情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鼻饲方法

为更好地掌握鼻饲量, 我们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流质, 两组患者鼻饲流质均用一次性30 ml注射器注入, 连续鼻饲95 d。A组为80~100 ml/次, 间隔1.5 h;B组150~200 ml/次, 间隔2 h, 有责任护士专人操作。

1.3 观察方法

鼻饲量及鼻饲后15 min内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 有无发绀、吸出痰液的性质、是否胃内返流等。鼻饲前两组患者上述情况均无异常改变, 鼻饲后如伴有呼吸频率、节律异常改变、发绀、SpO2下降甚至呼吸骤停、吸出痰液有鼻饲物, 为鼻饲反馈窒息。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鼻饲效果比较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与鼻饲前比较, △P<0.01

3讨论

A组鼻饲前后SpO2及呼吸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鼻饲后无一例出现发绀及窒息、胃液返流等情况。B组鼻饲后SpO2明显较鼻饲前降低、呼吸频率较鼻饲前增快, 两项指标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8;2.88, 均P<0.01) 。两组鼻饲后SpO2、呼吸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2;2.45, 均P<0.05) 。B组中2例吸出痰液中有鼻饲物并呼吸不规则、发绀及窒息。提示A组鼻饲量及间隔时间比较适合于1~12岁以下昏迷患儿, 特别是中深度昏迷儿童患者,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无反应, 全身肌肉松弛, 咳嗽、吞咽反射消失。因患儿胃容量相对较小, 鼻饲流质饮食量过多, 胃排空相对缓慢, 可能会引起胃液返流窒息。经本实践观察提示, 1~12岁以下昏迷患者鼻饲量以80~100 ml/次, 间隔时间1.5 h为宜。

上一篇:大学生生活方式下一篇:平原林业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