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2024-04-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通用14篇)

篇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学习心得

2015年1月7日

陈建华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民族富强,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GDP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处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印记。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旅游景点里中国人的形象在暗淡,这就是放纵意识形态无序发展造成的精神文明缺失。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但实际中我们一只手中的物质文明已经太重,不得不放下精神文明的那只手,而让两只手共同去抓住物质文明。当我们两只手轻松地提起了沉重的物质文明前行时,却发现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价值标准、没有了是非观念,环境被破坏、矿产被过度开发等等,让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孤独的一群生物。

在经历了大跃进式的经济发展后,在无序的物质尘埃中,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重视起来,当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响亮提出时,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快感,而对精神文明呲之以鼻,是否还继续放纵我们自私自利、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呢?屋

/ 3

子里太沉闷,于是打开窗户透进了新鲜的空气,但是空气中的灰尘也飘落在了窗前的茶几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关上窗户发一通牢骚,而是应该用抹布擦拭上面的灰尘。改革就好比推开窗户,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是落在茶几上的灰尘需要我们用精神文明去擦拭,然而现在我们除了看到那些到处发牢骚的人,却看不到身体力行的人。在那些人眼里,只要是中国的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外国的都是至宝,这就是精神文明缺失,是我们丢失了衡量价值的标准。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员工无形之中被指向业绩为王的道路。只要签单我们甚至可以忽略掉他身上的任何缺点,还要大为表扬、树立典型。这是畸形的价值观,是有碍于社会发展,更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有责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职责。目前公司组织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而且还要长期持续下去。有人觉得这年头学这些没用,觉得这些都是政治洗脑,有这类思想的人还是很多的,越是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加强精神文明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公司、部门、同事去帮助他、影响他。只要当世界上还有国家存在,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况且,公司下发的精神文明基础知识无关乎政治,是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素养。

当然这些精神文明基础知识仅仅是理论,是对日常行为的文

/ 3

字归纳,熟烂于心并不等于就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但当我们迷失在物质文明中的时候,的确需要将这些文字拿在手里去指引我们前行。否则无法实现自我蜕变式的素养提高,因为我们把错误重复了一千遍,当作了真理,一切都习以为常了。每天早上楼下的停车就暴露出很多问题,有些员工为了自己的出入方便,堵在路口停放。里排的车位少有人先停放,都习惯直接停放在外排。和谐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希望实现的,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行为。

相信经过学习员工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即使是勉强应付地学习),但是与实际要求差距甚远,而且必然有很对员工对这个精神文明知识学习有抵触情绪,这需要公司开展更多的形式来进行精神文明提高的工作。这是一项长期的事情,长久形成的习惯与思维,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社会的氛围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精神的追求。公司可以在各项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方面加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在精神文明建设初期需要以这些制度形式去执行与引导。精神文明无法像签单那样带来直观的利益,但思想的统一与完善恰恰是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搞昙花一现式的形象工程,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公司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3

篇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一论述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深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在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深入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捍卫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程度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牢牢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坚持和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己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厉惩治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不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地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深入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开展党内监督。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夯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通过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事前政务听证和咨询、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丰富群众监督的形式和途径,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人民当家作主。

篇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任何进步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 归根到底要以创建、发展和完善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为目的, 同时, 需要有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来规范和规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从理论上概括出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它将政治列入了精神文明的表现。党的十六大报告,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规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的时间也不过60年左右的时间, 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文明, 它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充分展示、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 就需要我们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而建设的起点, 则在于我们弄清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详细地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清醒地看到, 虽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 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 以及一些具体的执行性制度, 这对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人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同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一些新的领域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 还有一些己有的制度性规定已经不符合现有的形势要加以修正。

(二) 党政官员腐败现象滋生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先进新型的政治文化观念, 还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 更需要培养文明高效的政治实践行为。

在我国, 不少方面的制度有漏洞, 机制不健全。我们现在尚未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 都还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 有些体制已经比较完善, 有些正在完善, 有些还很不完善。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解决的基本途径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发展政治文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好社会主义, 最终过度到共产主义, 实现政治文明的高度发达, 使政治权力回归于社会之中;从近期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解决好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一) 完善党内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发展党内民主, 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又是克服党自身问题的有力对策。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关键, 以党内民主建设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发展党内民主, 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先导, 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此, 只有解决好发展党内民主问题, 才能解决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即人民主权。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 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 由人民自己来依法管理国家大事, 人民的各项权利就没有保障制度的保障, 各种义务也无法履行, 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

(二) 健全法制化制约机制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国家的方式, 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实行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也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

篇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关键词:党校;教学改革;内容;方式;制度;学风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30—0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把握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特别是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提了出来,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也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这一精神,是新时期对党校工作的新要求,对新形势下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条也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这都表明党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理论学习的领头羊、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党性锻炼的大熔炉等优势,强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基层党校承担着基层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是落实中央和地方党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工作要求的主力军,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决定》精神,主动承担相应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学工作,精心调研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在理论武装头脑、科学指导实践、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培养学习型党员,推动学习型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一、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细化教育培训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搞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问题。基层党校培训班次多、干部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把握学员的基本特点,了解学员所急、所需、所盼,坚持以用为导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让广大党员干部享受“菜单式”培训,帮助学员在党校获得自己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在抓好公共内容培训的同时,坚持分类施学、因需施教,合理确定各个班次学习的重点,使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学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吸引更多的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努力使基层党校成为当地培养学习型干部的最高学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讲坛和学术中心、成为基层干部向往的地方。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坚持在突出党校姓党,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培训对象工作所需,合理布局教学内容,推进教学内容创新,围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执政能力等为主的教育培训;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的专题辅导培训;围绕基层干部队伍知识所需,开展以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为主的培训;围绕基层思想政治建设需求,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的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廉洁勤政等方面的培训;围绕提高基层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社会舆情研判、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应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二、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解决“怎么教” 的问题,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基层党校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以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为目标,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使教学工作成为党员干部理论创新课堂、锤炼党性熔炉、充实知识场所、提高技能平台、事业发展论坛、情感交流家园,树立和打响培训品牌。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积极开展干部“菜单”选学,干部免职脱岗培训,党课下基层活动等方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授课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经验交流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的形式,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在教学中,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在课堂辅导和答疑中实现学员与教师互动,在班级研讨活动中实现学员之间的互动,在组织高层论坛交流中实现学员与领导互动,在现场体验式教学中实现理论与现实互动,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引导学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性意见建议,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党校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提高素质转变,由知识讲授型向现场调研、研究问题型转变,由单项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三、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解决“怎么管” 的问题,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学习是一种“软文化”,需要借助硬性的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才能发挥持久的效应,因此,制度和机制建设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只有促进党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党校教育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26条指出:“党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教学实施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要求党校要以推动党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始终坚持从严治校,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基层党校,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从严治校保证党校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在学员管理方面,要本着对党负责、对学员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学员管理,不断完善学习、组织、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学员在校期间始终能感受到制度的约束、组织的管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员转换角色,遵守校纪校规,严格按照党校的要求参加培训学习。特别要继续坚持考核公布制,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向组织人事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并记入干部学习档案,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培训不合格的由组织人事部门重新调训。在内部管理方面,要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行政、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断提高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解决“学习为了什么” 的问题,加强教育培训学风建设

学习只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绝不是终极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各级党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过程,转化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党组织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必须树立“问题学习”意识,倡导“行动学习”方式,打造“知行统一”平台,追求“学以致用”效应,坚持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基层党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掌握规律性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把学习收获转化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为实践中拓展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基层党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中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作用,不断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3]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7.

[4]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R].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

02-08.

[5]李源潮.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N].学习时报,2010-

03-30.

[6]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R],2008-10-29.

篇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的社会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生态优化提供重要支撑。人民生活品质是反映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并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建设水平涉及人民群众对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社会发展领域方方面面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衡量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 1990 年“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如今“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我国 5575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脱贫,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6000 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要继续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除影响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体而言,应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一方面,要抓住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和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

继续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体系、机制和相关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别的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 2035

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持续发展中促进民生改善,补齐民生短板,扩大民生红利,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篇6: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刘馨

通过开展学习活动,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公信力、执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当前加强“四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种种表现,认知了增强“四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结合工作实际,着重说说执行力。

“执行”就是“做”,“力”就是能力,“执行力”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实际履行能力。通俗理解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任何事情不落实在行动上,只是“纸上谈兵”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做了才能体现出我们每个人个体和集体的差异及能力;只有不断地做和学并把学转化为做的能力,才能有执行力之说。我认为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必须解决好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就此谈一点个人在学习中的认识。

一、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对待日常工作,不要总找借口,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习惯,自动自发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才能始终充满蓬勃旺盛的精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实际出发,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在发现问题中主动思考,最终把学习体会和工作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解决问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常说,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人要有一个做人的标准,做事也要有一个做事的原则,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有制度,有措施,也有违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个做人是否诚实,做事是否认真的问题,联系到我们平时,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这样才会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才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诚实认真地执行好领导的每一项决策,要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要视服从为美德,工作中无小事,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带着情感去做,而且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对待工作,不要说不行,有时困难重重,也要坚决去执行,别人不会干的,自己要能干,别人会干的,自己要更会干。

三、提高执行力就要认真体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内涵。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奖励时,总是说,我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不得忘记的!

公信力、执行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体现,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凝聚力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是当能够担负起革命和建设的内在政治优势。”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与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民族的向心力形成合力,提升执行力才能提升公信力、向心力、凝聚力。

篇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这次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品味红色经典中的理想主义精神,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人生的理想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是关于理想的一句话:人生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实现,纵然牺牲了生命。

其实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理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而是一种“欲望”,它是人的一种需求的反映。“我要……”“我想……”,这种需求只是人对于自身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的一种渴望,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也没有考虑要如何去满足这种欲望,更不注重满足这种欲望是要有相应的付出的。简单的说,“欲望”就只是人的一种想法,而并不包括去实现它的过程。

而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跟“欲望”最大的区别是理想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欲望只是一种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是基于现实的。比如一个穷人,他想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又不愿付出任何代价,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空想,只是对财富的欲望,只有当他艰苦奋斗,勤奋工作,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时,成为百万富翁才是有可能的,才能算得上是理想。

但是,理想并不仅限于此。对财富的理想只是众多理想中的一种。理想包括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所应具备的理想应是科学的、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

建设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致的共同理想,同时还应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曾说过:“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后一种理想便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理想。它是通过每个共产党员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而得以实现的。

但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制约,但同时也应看到矛盾统一的一面。理想源于现实,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丑的事物才有了对美的追求。抗战时期,正是因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使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树立,并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是社会主义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历经磨难,不怕苦不怕累,“纵然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而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崇高的,科学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

以前的我多数时候是想要实现个人理想,这种理想主义很狭隘,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应该是为集体荣誉而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风声》中顾晓梦的所作所为深深的震撼了我,她看似柔弱的身躯却有着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论有多苦有多累也毫无怨言,就算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只因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无悔的奉献着。现在的中国已经获得了解放,我们不会面临着他们所处的困境,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篇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回顾总结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会通过的《建议》,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从战略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 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省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一是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 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二是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会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成为党的意志,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是《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把握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把握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及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这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作为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 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 列出专题进行研讨。高校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学, 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要通过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 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合理调整结构布局,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模式, 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坚持以师生为本, 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和实际问题, 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 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1等舆论宣传阵地, 着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着力宣传《建议》的新论断、新观点, 着力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做法、新成效, 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篇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回顾总结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会通过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省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一是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二是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会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把握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把握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及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高校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学,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要通过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合理调整结构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坚持以师生为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和实际问题,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舆论宣传阵地,着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着力宣传《建议》的新论断、新观点,着力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做法、新成效,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确立,高等教育在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已经十分明晰。全省高校要积极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民生性认识,把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规划纲要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篇10: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生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重视之,并把这一思想体现于政策制定中,贯彻在实际行动下。结合我局实际,体会如下:

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社会公众层面,在全区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将保税区打造成适合商建、适合人居的生态文明品质之区。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为发展主流,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新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转移。努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现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没有未来。首先要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推进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体系为指引,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节能补贴工程,大力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费资源现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行为人严惩不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继续实施,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延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篇11:党课学习理想主义精神心得体会

从我们儿时记事起,便已经有了理想的概念: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医生,利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为病患接触痛楚;长大后我要......儿时的种种想法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幼稚纯真年代里的想法,总能带给我们一丝的感动,感动于那已经随时间凋落的稚梦......虽然已逝,但仍然牵动你我的心。

何谓理想?又何谓理想主义?

“理想”是人们追求社会或事物合理性、完满性、完美性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向往和愿望。其意义在于为平淡的生活中提供美好的希望,为不完美的现实提供完满的参照,从而促使人们努力追求完美。人人都渴望美好,渴望彼此之间受到尊重,渴望这个世界在真善美的气氛下长长久久的走下去。理想是对美好的追求,是精神层次上更高的需要。他需要被满足。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如同没有车轮的汽车,他是跑不了的。

对于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的集合,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寄予美好希望并努力追求之所持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说来,理想—即对一切美好的追求,构成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精神也就是我们在追求理想时,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促使我们大学生据此采取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人生的一座灯塔。无论前方有什么在阻挡着我们,他都会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指明方向。

但就如同一座灯塔一样,我们要一刻不停地给灯塔输送灯油,他才能燃起那星星之火,点亮那燎原之势。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也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大学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并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磨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主体意识,以引导自己处理问题,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拥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首先必须是有思想的,否则的话也是平庸的,而这种“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理想主义精神所焕发的光芒。我们有必要在喧闹浮躁、变迁加速的社会环境中安静下来,宁静致远,重新思考有关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以及我们进入的宗旨和真谛,以此寻求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我们当代大学自身负有怎样的责任。

不能否认,在经院人的骨血之中和灵魂深处已经存在着理想主义精神的基因和细胞,我们之所以要“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就是因为我们要具有谋求长远发展和追求远大目标的大理想,就是因为我们要具备理想主义的坚定信念和理想主义的奉献精神。只是我们更期待这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基因和细胞能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进一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长成茂密森林,形成蔚为壮观的大气候,要让理想主义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经院人高度的理想自觉。因此,在学校党委的指挥和带领下,充分发挥基于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展强势,并充分发挥这种发展强势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和强大的推动力量,推进我校理想主义精神的高度内化,让理想主义精神成为经院人普遍的思想共识和高度的理想自觉,从而创造强大的精神合力,为促进学校的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力量,我们既是理想主义精神的最终受益人也是弘扬理想主义精神的直接推动者。理想主义精神只有在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和弘扬,我们的理想主义追求才能形成不竭的源流和长久的生命力。感受过世界历史名校浓郁文化氛围的人无不认为:那些世界名校大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内化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因此而求完美、而有教养、而更加儒雅。

作为一名党员和学生干部,我们要善于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积累,形成规范;要加强沟通与培训,做到共同提高和工作整体提升;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处理各种关系时,关键是把个体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做到敢想敢干,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使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团的岗位上切实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也应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要通过阅读学会介绍、学会评价、学会综述;在校期间要通过读书,帮助我们自己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自己认识社会、处理问题。

最后,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加强演讲和口才训练,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篇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核心价值观心得

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举措。为着力加强辖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社区形成文明进步的道德新风尚,10月9日上午,社区开展了主题为“弘扬雷锋精神、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讲堂活动。

本期道德讲堂按照自我反省;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颂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做一番点评;向“德”鞠躬七个流程进行。大家通过静思自我反省之后,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大声齐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短片观看了雷锋式先进人物的故事,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道德经典使大家明白了,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大家倾听了雷锋的故事,畅谈了参加此次道德讲堂活动的感想感悟。

篇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 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努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对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一、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必须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支撑这一判断的数字有: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 (2005年财政收入已突破3万亿元) 。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20个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专门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战略部署。

我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也包含着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 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 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立场和原则, 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没有精神文明, 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是我党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专门作出的第一个决议。决议中特别强调在广大城乡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1995年10月20日, 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宣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种共建活动。1996年10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对三大群众性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调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中央还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座谈会, 分别推广了五个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一是1994年7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红旗渠所在地河南林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 研究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重点介绍了林州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脱贫致富的经验。二是1996年11月中宣部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 重点推广了湖北省竹山县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经验。三是1998年1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文登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 推广文登市立足为农民服务, 为农民办实事, 引导农民奔小康的经验。四是2000年8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辽宁省开原市召开了会议, 推广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五是2004年1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海南省召开会议, 推广了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经验。

所以这些表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更加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强调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发展, 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是一个综合概念和有机整体, 是一个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 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生产发展是基础, 生活宽裕是根本, 乡风文明是关键, 村容整洁是形象, 管理民主是保障, 展示了一幅幅现代“桃花源”的愿景。

20个字要求都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直接涉及的内容有8个字“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群众性创建活动等诸多方面, 实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它又通过其他方方面面来展示并衡量, 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表现, 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 还是农民的致富, 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 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 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灵魂所在,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部分城市的快速崛起与广大农村的发展无力是两幅不和谐却相互叠交的画面, 加上渐渐拉大的地区差距, 让人们看到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险。一组资料表明, 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 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为5∶1—6∶1, 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 这个比例是2.5∶1。有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瑞士驻华大使回国后有人问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他说, 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 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 欧洲加非洲就是中国。连老外都知道, 中国是一个“大中国, 小市场”。中国人口13亿, 只有4—5亿的城市人有现金支付的购买能力, 是一个现代消费群体, 而8亿左右的农村人现在仍属于现金支付购买能力很低的庞大的半自给群体。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表现在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 而且表现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 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资料分析: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 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人数是城市的4倍, 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中, 农村仅占38%。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多少呢?只有7%。义务教育成了谁的义务呢?本应是政府的义务成了农民的义务。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农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几乎没有改变。2004年, 农村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 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47个百分点。全国720个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7%。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没有建立文化站, 有的即使建了也是名存实亡。所以必须用统筹的观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才能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 共享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软任务, 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 而是非抓不可、非狠抓不可的事。乡风文明不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实践措施, 而是一个多元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 300多万个自然村, 我省有行政村24847个。我们不仅要着眼长远, 更要抓紧当前, 既不能急于求成, 操之过急, 又不能消极等待, 无所作为。抓硬件建设见效快, 只要领导重视, 投入资金、人力、物力, 面貌很快就会变化, 而软件建设却不是靠资金和人力物力就能轻易实现的, 难度更大的正是人的文明与进步, 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而相对于硬件建设而言, 软件建设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现在我们面临的一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 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 集体观念淡薄, 集中教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家庭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改善, 即使富起来的一些农村也是“室内现代化, 室外脏乱差”;二是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日益明显, 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 一些不良意识有所滋生, 落后文化有所抬头;三是现在农村的人群大体分三个方面:一部分在本地的企业上班, 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 留下来的多为妇女、老人和未成年人。特别是前两部分人群, 他们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可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到内容, 从对象到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求更现实, 任务更艰巨。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阐述, 研究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 2005-2-19.

[2]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9-10-24.

篇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新发展;精神空虚;社会主义

在中央隆重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提出,既是更完整更全面地诠释了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内涵,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质,是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崭新论断。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认识的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多次郑重指出: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党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他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其实质,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显然,在揭示选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时,吸收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同时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还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以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在又提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既更完整更全面地诠释了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内涵——贫穷不只是指物质,还有精神,精神贫穷同样可怕,甚至更可怕,又将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党对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

二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新论断,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断,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建党80周年“七一”讲话中,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追求的目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阐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问题,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统一起来。“实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讲到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实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每个人自由全而又健康发展的社会。

在新时期,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要求我们要关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现实问题。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2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断,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实人民的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断,有助于全面的认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社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二者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断,使我们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上一篇:温习友情小学生作文下一篇:薄暮泪光8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