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24-04-27

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选6篇)

篇1: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______________,对它_______________,并要它_______________。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人大代表的职权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_________________。它是在_________________集中和集中指导下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__基石的_________________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锋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锋队。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执政基本方式。

8.我国的政党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是_____________重要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形式。(性质)

人民政协围绕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首要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行使_______________的制度。自治机关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的坚实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的宗教政策,依法_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积极引导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适应。

篇2: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他的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部分权力。

(3)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A、立法权:即制订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B、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的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D、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权力。

2、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权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每届任期五年。

产生:人大代表的产生有两种方式: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间接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直接选举。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了解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表现: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代表人民执行权力。对不称职的代表可依照法律程序罢免。

人民代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中央统一领导,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4、说明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A、科学执政含义: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小知识点: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政治来保证实现。有利于保证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小知识点:A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三个代表”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科学反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D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决不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

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1)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它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关系:(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4)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如何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7)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2)原因: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

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第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优越性: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第二,有利于保障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第三,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小知识点:(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容?

(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3)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4)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篇3: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

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我们以前提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建设, 偏向于物质文明建设, 这种小康是不全面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特别是以前相对比较薄弱的体现政治文明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们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 如果单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 也很难取得实效。如在有些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地方, 村党支部比较难以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权在村委会, 村党支部要依靠民主来规范村委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 要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入手, 如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票制”、探索村委会执行角色与监督角色分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 的作用等农村基层民主的方式, 扩大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影响, 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基础, 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 村干部整体上还比较少, 而且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等现象, 如果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他们的智慧、力量集聚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去, 才会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践证明了的凝聚人心、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

近几年来推行的民主听证会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表明,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既是推进基层民主、体现村民自治精神的过程, 同时也是统一群众思想认识、集思广益推进工作的过程。

二、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 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部分村社干部简单地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的认识, 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 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 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 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 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 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 影响威信。第二, 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 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 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 很多群众和干部不愿民主、不敢民主、不懂民主。

2. 村民自治各项制度不完善。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村民自治活动, 农村基层政治建设, 村委会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和健全, 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虽然已制定出来并制度上墙, 但有的制度很不完善, 需要充实完善, 特别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不一致的要坚决纠正;有的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如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了, 但是没有注意记录, 或者记录不全, 有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有记录, 但会议形成的决议和讨论的事项没有记录;村委会有专用记录本, 但不写在专用记录本上, 而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这与村民自治活动的要求不相符。因此, 今后要按照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要求, 切实完善和坚持各项制度, 使村民自治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村务公开没有坚持开展, 流于形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务公开已成为村民非常关注的敏感问题, 目前村务公开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没有建立档案、存档制度。村务公开栏有内容, 有数字, 但普遍没有保留档案, 每期公开的内容, 要么抄在一张纸片上, 要么抄在笔记本上, 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存档。 (2) 公开的内容不规范。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务和经济活动, 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都要公开, 但村委会公开的内容普遍只有村财务收入情况, 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有的村甚至只把公开栏当作财务栏来使用, 其他项目没有公开, 特别是领导任期目标, 年度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等内容没有公开。 (3) 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在实行村务公开过程中, 确定公开的内容, 事先没有征求群众意见, 没有经监督小组审核并签署意见;公开的时间、次数、结果也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加以改进。 (4) 公开的方式不规范。有的只公开规章制度, 没有公开办事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特别是涉及到收费项目, 有的公开了, 但不在显眼的位置, 不易被人发现, 也就不便于群众监督了;有的制度虽然上墙, 但规格大小不一, 影响美观和统一;有的字体太小, 并且久挂不换, 发黄、变质等;有的甚至放在办公室里, 群众根本看不到, 更谈不上群众监督了。 (5)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光讲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但没有文字材料, 也没有档案记录, 公开的内容、时间、次数没有受到群众的监督, 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公开栏, 有的虽然建立了公开栏, 但内容没有上墙, 有的甚至没有公开内容, 所有的这些问题, 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不断的完善, 村民自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4. 部分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 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 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 很显然, 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5. 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 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 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 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 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还有, 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 (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 , 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 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 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过程中就表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升自治主体的政治法律素质, 塑造广大村民的现代民主政治人格。要及时提升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村民对村级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自己的政治责任感。而且要对当前村民的政治心理进行正确的规范、控制和引导, 过滤、消解可能导致价值冲突的观念性隐患, 调适并维持个体参与的方向、强度、平衡性, 为个体参与村民自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整合不同层次的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形成推动村民自治健康运行的合力。要整合当前乡村不同群体不同结构的政治法律文化, 及时引进乡村社会外部的现代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发掘和提炼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同村民自治制度相融合的资源, 增强村民政治行为、政治理性和政治情感的统一性, 尽可能减少乡村政治法律文化与村民自治运行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摩擦性, 弥补转轨时期村民产生的心理失落感, 为村民自治在乡村的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 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不断拓宽民主渠道。

要进一步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两者的关系, 把两委成员的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到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来。一是村支部要自觉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村委会要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利益诉求机制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三是抓好乡镇干部驻村联户, 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联户, 民主恳谈, 绩效公示, 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的落实。四是不断优化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 提高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

3. 理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与实现基层民主的关键, 因此要坚持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并构筑二者的和谐关系[3]。具体为:第一, 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为基本原则, 厘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权范围。村党支部应起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导向作用, 对于村具体事务应由村委会自己管理。将重点放在指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 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独立开展活动。第二, 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 防止村委会背离村民意志, 独断专行。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展工作, 将村委会中成员发展为党员。要发扬党内民主, 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

4. 加快经济发展, 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 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激发政治热情,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3]冯耀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委关系及冲突解决模式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

篇4: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明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集中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实现程度。它是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总和,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1]

政治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在这个系统中,第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先导的作用,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博爱、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第二,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条文化,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没有政治制度,政治意识便没有载体,政治行为就会迷失方向,政治文明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第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最为艰难的任务,政治行为文明既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和体现,又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也要围绕着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这三方面得以全方位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于社會公共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和人类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2],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阻力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增强社会的整合力,使政治生活呈现有序的运作和发展状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启发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政治意识文明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积极心态和政治责任感,启发和培育现代政治意识,使增强公民的政治信赖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而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阻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呈现出浓重的臣民政治文化色彩,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由此在中国民众心理上积淀了以“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公民克服传统臣民政治文化的束缚,形成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

其次,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人们主动参与的意愿被遏制,习惯了被动的政治参与,使人们普遍地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畏惧心理和排斥心理。因此,培养公民参与的积极心态,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系统而又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再者,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的多样化,从而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也呈现高度的多元性,给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进程带来巨大阻力和制约,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化”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设高度的政治制度文明,就是要在依法治国、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支持。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使人们对政治现实产生认同,达成政治共识,对社会政治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使人们的政治意识倾向和政治行为相对集中并与政府目标保持一致,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向导

当下我国政治行为不文明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如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欺压百姓等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背道而驰的丑陋政治行为,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政治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造成危害。

文明的政治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促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导向机制给参与政治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以巨大的压力,从而把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最终走上规范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理性观念,逐渐形成文明的政治制度,从而最终内化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辩析[J].理论前沿,2002(04)

[4]刘占良,黄长才.论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2(10)

[5]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许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J].理论月刊,2005(09)

作者简介:

篇5: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学案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它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

2、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它的职权①行使最高权和监督权;②拥有最高权;③选举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任命其他重要的政府组成人员等。

二、依法治国

1、原因: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2、基本内容(要求)是,。

3、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和根本任务,是总章程。

4、生活在法治国家中公民应要懂法、用法、守法。(中学生该怎样做?)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著作权,肖像权,专利权,名誉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较重要的民主权利是和权。

2、公民的基本义务有赡养和扶助父母;受教育;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爱

护公共财物等义务。

3、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有:①凡年满周岁且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公民,③ 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容推卸的。

练习:

1.我和你是中国公民吗?我们可以当人大代表吗?()A是,不能B是,能C不是,不能D不是,能

2.我们能参与国家管理吗?()

A能B 当上政府官员时可以C满18周岁以后可以D被选举为人大代表时可以 3.法院、检察院、教育部,民政部、街道办事处,它们的工作都是为了什么?()A为了巩固国家政权B为了把百姓管理得井井有条C为人民服务 4.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

①因为它能够建立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②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

③加速经济的发展,兴办教、科、文卫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A①B②C③D①②③

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选举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重要的参考条件?()A学历高、长得漂亮、言语幽默。

B承诺在任期内解决的几个问题,都是我所关注的。C看起来比较正派,说话比较稳重,显得比较成熟。D提出改进工作的目标清楚,措施实在。

6.我们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什么?()A国家主席B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代表D法律

7.我不明白什么叫政治文明,但它一定有基本的标志,请告诉我是什么?()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民主治国

8.下列哪些是依法治国的体现?()

①以权代法②法律既要管民,更要管官③以人代法④办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律依据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9、什么法律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法

10、我是中国公民吗?我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吗?A是,能B是,不能C不是,能D不是,不能

11.所有的公民都是人民吗?我国所有公民都受国家法律保护吗?()A是,是B不是,是C是,不是D不是,不是

12.当我们行使权利发生冲突、受到限制时,依照什么来把握自己的行为呢?()A.道德B法律C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D上级指示

13、分析题:

随着民工进城大潮,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女遇到了就学困难的问题:他们只能在私立

乃至民工自办学校上学,这些学校条件非常差,甚至是非法的,要偷偷摸摸地教和学。要读公办学校,就要收取借读费。你认为这种情况合理吗?你会有什么建议? 你的依据是什么?(可以是法律依据或者别的。)

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履行职责时行使批评建议权;③当国家机关对公民进行不公正待遇时行使依法要求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④

当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行使检举、揭发权。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的渠道和形式有 ①可以向反映情况;

②可以通过;

③可以向有关写信或拨打电话,④向有关当面反映情况。

5、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和的统一。

篇6:第三单元 政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编号:编制时间:2013年9月18日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考点导航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

5.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知识梳理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________________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区别,绝无____________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注: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汉族和个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平等原则不等于事实平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民族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但这不是没有平等权利的问题,而是享有权利充分不充分的问题。

(2)民族团结

为什么要实现民族团结?

①民族的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是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国家统一的。

②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我们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

③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____________、共同富裕、____________,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三原则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_____,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_____。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_____。

(5)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3.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我国已经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公民角度讲)

①珍惜我国已形成的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把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和的义务,与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③坚持、和的三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1

(2)民族自治地方的划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3)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和,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

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

(4)自治权:

①自治权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

②自治权的含义:是根据本贯彻执行国家、,地管理

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注:①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②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有: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变通执行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不同。就其自治权而言,自治区只是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

行政区有除国防、外交以外的高度自治权。

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客观必然性: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由我国的和决定的。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

形成的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和。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为和,是国家的集中与民

族区域自治的。

②有利于。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的事务,满足

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愿望。

③有利于。

④有利于。

5.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实行政策,依法管理,坚持的原则,积

极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和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

宗教界的和的宗教活动,制止和利用宗教进行,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

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和宗教事务不受的支

配。”任何和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上开展

对外交往,抵御利用宗教对我进行,坚决打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这既是对我国宗教的,也是我国。

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是要求,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

护,拥护,遵守、和方针政策;

③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和国家的和;

④支持他们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⑤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进行危害和的非法活

动,为民族、、和多做贡献。

注:(1)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活动。国家既不鼓励也不提倡,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2)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不但自己要不信仰宗教,而

且有义务向群众宣传无神论。

(3)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信教群众都不得在公共场所宣扬有神论,任何不信教群众也不得在宗教场所内宣扬无神论。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也不是要求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如何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1)地位及其重要性: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权利,是我国和人权的,侵犯这一

权利,必须。

(2)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①公民有,也有不信仰;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也有信仰;④有过

去而现在,也有过去而现在的自由。

(3)我国宪法规定:①“任何、和不得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的公民和的公民。”②“国家保护。”③在我国,公民

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又保护,这是

一项、的政策。

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人民是、和自己命运的。

(2)、、的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3)民主与的。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公民与的统一。

注:我国建立了哪些政治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

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

(1)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体现了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是党的„„执政方式的要求。(4)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党怎样做某事?

(1)坚持党的地位、性质、宗旨。

(2)践行“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3)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三、合作探究

1.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此观点的正确性。

(1)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加强民族团结是政府的责任。原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承担

着重要的职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3)加强民族团结是公民的责任。原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依法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依法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

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

四、体系构建

五、经典再现

1.(2013.北京卷)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是指中

华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

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理论强调了C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2.(2012.江苏卷)2011年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

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

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D

A.和睦相处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C.一律平等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2012.江苏卷)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说明了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了D

A.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B.我国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C.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D.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2012上海卷)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B

A.享有行政管理全、独立立法权和司法权B.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六、知识巩固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C

A.民族自治权B.“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C.领土完整、国家统一D.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积极开展团结进步模范村创建活动、以“爱祖国建

功业、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这是因为C

①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繁荣的物质保证

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④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3.国务院办公厅帆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主要指标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等目标。要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是因为D

A.促进民族地位发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少数民族群众享受的权利具有广泛性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4.国家宗教事务局将在2013年全面完成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备案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两

个专项工作,并按照自愿原则,基本实现宗教教职人员社保体系全覆盖。由此可见D

A.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B.我国宗教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D.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5.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制度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成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A

①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②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我国的民主形式

③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④扩大人民民主的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2011.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

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

等参与国家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

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

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

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根据:(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

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作用:(1)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使西藏自治区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

上一篇:湘波中学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下一篇:史论系导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