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2024-04-23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共11篇)

篇1: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中央提出要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些方面来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理念,对此,检察机关要加深理解,付诸实施。要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贯穿到执法工作中去,充分考虑社会效果、社会评价、司法权威性,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这次在全省开展的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为载体,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核心的,对全院干警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司法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权威,更好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一次教育和检验,因此,搞好这次学习教育是每一个干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各种利益矛盾仍在分化调整,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相互冲撞,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司法作为党通过法律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关系的“调解器”与“稳定阀”,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对照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学以立德,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紧密联系思想实际,通过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警惕和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能为钱办案,受利益驱动,更不能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扣押,越权办案。要通过抓长效机制,尽量杜绝和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要通过专项活动探索规范办案,加大办案力度的路子、机制。

二、坚持学以增智,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经济、科技、法律、管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扬弃旧义,探求新知,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判断事物的能力、驾驭工作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树立新形势检察干警的新形象。

三、坚持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学习原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注意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三个专项治理”活动,抓住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许多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有张有弛,讲政策、讲策略、讲方式、方法、办案的艺术,这样才能够使执法办案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党委政府的理解、支持,才能保障我们的工作方向。

四、坚持学以创新,在与时俱进上下功夫。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我要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把教育整顿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整顿的成效体现到提高政治工作水平中去;要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服务全局、公道正派、甘为人梯、业务精通、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以科学的发展观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为主线提高自身素质,以“八荣八耻”观作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线贯彻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服务全局,努力开创检察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检察事业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篇2: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宣威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管彦斌

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罗干同志、***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讲话,以及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结合经侦工作实际,从端正执法理念、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入手,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战斗力,促进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警心,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活动中。通过局里和大队组织学习以及自学,本人有以下体会。

一、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学哲学结合起来。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的基础,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科学的方法。李瑞环同志曾经说过:“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就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二、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都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扬和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好作风,摒弃和改正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不良工作作风。

三、把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同遵守党纪国法结合起来。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该是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要自尊、自省、自律。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打铁要靠自身硬,只有自己不违法乱纪,才敢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才能更好的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四、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同提升干警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作为人民警察,只是懂得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需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克服单纯执法观念,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通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的学习,使自己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而且必须作到:清正廉洁,淡薄名利,公平正义,无私奉献,爱憎分明,文明执法,团结协作、依法办事等等。

五、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同提升案件质量结合起来。

篇3: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1.“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所谓“学习型”社会, 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它是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筑为基本内容, 以自由、便利、集约为基本特征, 以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进而使整个社会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1]“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自觉, 更加全面和持久。全社会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充实自我, 不断的调整和反思, 不断的更新自我, 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竞争和挑战, 才能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 学习会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成为人们主流化、主导化的生活方式, 社会的组织、管理以及服务等诸多环节都注入了更多学习化的内涵, 整个社会架构也呈现出高效、文明有序和扁平化的特征, 不再凸显诸多的“技术理性”和浮躁。

2.“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社会形态中的学习与以往社会形态当中的学习相比, 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 学习由阶段性转为全程性。传统的对学习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青少年阶段, 也仅仅局限于在学校的学习。个人一旦离开了这一年龄阶段, 离开了学校, 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终结, 开始步入真正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明显分离, 在学习中是不谈工作的, 在工作中谈学习是零散的、毫无意义的, 学习与生活不存在什么通融和互补。而在“学习型”社会当中, 虽然学习与生活之间也会有一定的界限, 但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无足轻重的。他们不会太大地影响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中的知识是需要经过生活来检验的, 生活中的经验和亲身感受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断验证和校对的。人们懂得文凭仅仅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 而在人的一生当中是需要学习和掌握很多知识的, 很多未知的领域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涉猎和学习的。因此, 关于终身学习的思想就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公民的思想和行动当中去。

(2) 学习由自在性转为自觉性。传统的学习之所以说具有自在性,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阐释:一是传统的知识学习是少数人的游戏, 主要掌握在特权等级阶层和少数群体手里, 他们通过学习知识进而获得政治上的战利品, 为他们的家族利益扩张和政治话语传播提供充分的文化知识, 前提依据。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 知识一方面的确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识是与生活严重脱节的, 因此他们学习知识的热情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上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也在学习, 但是这种学习明显是自发的、自在的。他们一方面缺乏对学习的经济投入, 另一方面缺乏自觉学习和超前学习的意识和行为举动, 因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而在”学习型”社会, 学习的性质就变得自觉和能动起来。在这样的社会当中, 人人都有学习的需求, 都渴望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来引领和更好地统帅工作。, 通过学习, 不仅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诸多的知识积淀, 也能使他们在浮躁的社会当中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因此学习就变得更加具有长久性和自觉性。

(3) 学习由被动适应性转为主动和超越性。传统社会形态中的学习, 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很重要的部分, 是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而存在的。人们总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抽象的、虚的任务, 它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真正的生产生活才是实的, 才是具体有效的。因此对于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 这样的认识只会使学习与实践相割裂、知识与技能相脱节;另外, 对于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顺从和模仿性, 即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经验知识, 以满足工业社会的机械化需要。而在“学习型”社会当中, 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就带有明显的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即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潜能, 知识学习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另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 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结构;“学习型”社会与以往社会形态中的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还在于其批判性和创造性, 人们不再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模仿, 而应该更多地凸显着改造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批判, 推陈出新, 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激烈竞争和文化日益变迁的需要。

二、在“学习型”社会理念感召下成就职业教育新辉煌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我国“转型”变革时期对公民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21世纪多元文化日益碰撞交融、知识爆炸与变迁日益频繁的今天, 我们全人类都理应秉持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如何在这样的文化理念大背景下加快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而富于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1. 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我国, 职业教育之所以面临边缘化的境地,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我国长期以来就有鄙视职业技能者的陈旧的人才观念, 这给职业技能人才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麻烦。直至我国“转型”变革以及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人们还是没能够彻底改变对于职业教育的疏离和拒斥心理;另外, 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片面追求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等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随处可见, 总秉持着“高学历才是一流, 职业教育是二流”的思想观念, 因此, 职业教育的地位面临诸多尴尬, 生源也面临着极大缺口。

因此, 在职业需求日益多元化、价值观念日益开放化的今天, 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更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 真正使得“人尽其才, 人人成才, 物尽其用”的思想深入人心, 真正形成“学历和文凭代表过去, 能力和素质代表现在, 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

2. 构建“全民参与, 资源共享,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流通顺畅, 和谐相处”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学习型”社会理念背景之下, 未来的教育体系必须更加广泛地满足人民对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非传统教育适龄人群的终身教育的需求和非正规教育的需求[2]。职业教育体系也同样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构建与时代同步的并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体系。

(1)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以及人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它的重要特征是市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制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既能够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融通, 又能够实现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2) 加快建立终身学习与培训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市场、依托企业、政府支持, 社会化、多层次的并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 要进一步整合成人教育资源, 构建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的职业教育社会网络;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凸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理念, 发挥其面向社会的培训功能, 为广大的初中毕业生、技术工人、流动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教育服务, 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 优化学校文化结构

这里所说的学校文化结构,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科结构、师资结构、学科监督评价结构。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走专业特色的道路, 在强化原有特色拳头专业的基础上,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 坚持以师资力量设置专业原则, 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 开设一些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 专业设置上务求宁缺毋滥, 努力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下功夫, 切不可盲目跟风, 脱离实际, 脱离职业教育办学宗旨。[3]在师资结构方面,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不合理的现状, 政府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 提供适度的政策倾斜,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技能教师进而充实师资队伍。学校也应加强师资培训进修力度, 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务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队伍, 同时根据自身财力, 邀请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来担当客座教师, 使教师队伍更趋向合理化。另外, 可以通过“课时工资”“培训指导”等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在学科监督评价结构方面,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制定合理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评价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应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 进一步鼓励并监督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 学校应该将“厚知识结构, 重技能训练, 强人文素养”[4]的理念深入执行贯彻下去, 开设一些人文社会课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培养他们自觉有效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

总之, 在我国“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 我们的职业教育既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 也同样经历着很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特殊时期, 我们只有沉着冷静、梳理思路, 用“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来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 用市场化的机制来催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用政府层面上的引导和政策激励来激发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活力, 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习型”社会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理念, 也是我国在“转型”变革过程当中对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生成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公民需要在“学习型”社会中做出怎样的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等, 然后就基于“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又快又好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转型,夹缝生存,生态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7.

[2]闵维方, 王蓉.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34-178.

篇4: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政法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司法行政机关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涉及广大干部群众、各行各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人民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水平,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马列主义有关国家与法的理论和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思想和理论成就。其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贯穿于我国的立法、司法、执法工作中,也同样贯穿于法制宣传工作中。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在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只有造就一支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法队伍,政法机关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采取多种形式,从司法为民的高度认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司法实践、推动司法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司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宗旨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举措。司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一环,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防线。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作用,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司法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和归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司法岗位作为为民服务的平台,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司法为民是继党的十六大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后最高法院提出的司法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和落实,是对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本质概括。“司法为民”这一论句揭示了司法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司法工作理论创新的重大起点。

三、紧贴中心工作,从党的领导高度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依法治国是宪法规定的治国方略,它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依法治国方略是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服务的,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路径;另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上,才可能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依法治国方略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路径。只有在党的领导、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基础上,才可能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法制宣传工作应当充分突出这种辩证关系,并且通过坚持和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5: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公安执法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公安行政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公安执法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公安执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职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公安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公安执法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安执法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公安执法

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

篇6:法制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我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这是其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xx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xx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xx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篇7: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体现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在此指导下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提出,反映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确保各项执法活动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坚持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消防部队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措施来抓,对广大消防官兵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官兵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大局观念,坚决摒弃传统陈旧的执法观念和习惯做法,牢固树立与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消防部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官兵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防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消防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消防部队干部及官兵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努力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使命。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深刻地感悟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同时,也使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这是其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消防部队肩负着灭火救援、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火灾形势稳定等工作任务和重要使命,其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决定公安消防队伍必须实行正规化建设,实施统一、规范、严格的管理,才能促进消防队伍形成优良的警容风纪,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强大的战斗力,也是确保严格、公平、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学习,让广大消防官兵形成爱岗敬业、一心为党为民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牢固树立消防官兵爱党、为民、勤业的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追求任务的认真及时执行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篇8: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一) 和谐社会理念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指出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农村问题, 尤其是环境问题。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主张, 而且国家环保总局已更名为国家环保部, 这一系列举措都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所以农村的环保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保护农村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

和谐社会重点强调的是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关系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 要努力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工作。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里着重要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 需要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独立开来,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 健全农村环保执法机构, 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理念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法制建设缺位, 立法方面比较滞后, 法律体系不健全, 执法机构也不健全, 没有坚强稳固的执法机构, 法律的贯彻实施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公众参与, 不论是干部或是普通农民都缺乏环保法律意识, 缺乏执法监督, 从而导致执法力度不够。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坚持科学的立法理念

我国的农村环境法制在立法上要一改传统的法律伦理观和立法理念,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 要从思想理念上研究借鉴西方环境立法的经验, 切实保护好农村的环境资源。在制定环境法的最终目的方面, 各国规定是有所差别的, 多数国家主张环境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 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即“目的二元轮”;也有的国家规定环境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类健康, 即“目的一元论”。笔者认为“目的一元论”的环境立法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物, 在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环境思想发展的需要, 因此, 中国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所面临的问题是应当从目的的理念上逐步树立生态利益优先的现代环境价值观, 在环境基本法的立法上, 将保护目标扩大到未来世代人类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上来。

(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制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并系统发展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环境法制思想, 系统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想, 也称之为“环境保护与发展关系论”。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和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看,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环境将会有很大改观。同时, 要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具体实施。

(三) 从农村环境保护的特殊处立法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这是由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因此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 从改进农村具体的生活结构入手, 利用鼓励性条款促使农民采取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在村乡级以下干部中设立环保机制, 将环保纳入到政绩考核指标中。坚持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保护环境。健全农村的执法机构, 增加执法人员, 加大资金投入, 这就需要政府的宣传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 设立用于农村环境建设的专项积金。

将公众参与的原则落实到农村。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 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 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公众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各项环境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及建设项目、区域开发等决策和实施情况的意见, 从而实现对环境事务的参与。有利于环境立法、执法的完善。广大农民如果能以听证、提供意见、行政诉讼和社区会议等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参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其他环境要求;参与环保法令的执行;以社区组织等方式参与污染的调查、监测和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以公民投票和行政诉讼等方式参与决定高度污染性质设施的设厂和大型开发项目的建设。如果这些方面能尽快得以解决, 那么, 中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将很快得以改善, 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将会很快实现。

所以,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 任何一个环节的建设好坏都关乎全局的成败, 环境问题是和谐社会理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 而农村环境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占大部分国土面积的农村地域, 对整个国家的生态面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抓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搞好农村的环境建设,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关良.中国农村法治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金瑞林, 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张力刚.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学考察[J].政治与法治, 2002 (3) .

[6]张国祥, 毛显强.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实施指南与应用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篇9: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一、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意识淡薄

在对成长中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将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考虑在先,并没有在意到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发挥效能。简单来讲,当前法制教育工作忽视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效能。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需要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集中开发和管理;其二,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学校缺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素质,难以切实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

2.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素质不高

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样的,资源更加多样,行为主体更加广泛,牵涉面更加多,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的融合,还需要专业化的教育资源管理人员。而当前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经验不足,法制教育方式创新还存在很多限制,仅仅依靠学校的组织和规划,在缺乏社会教育资源配合的背景下,也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切实的发挥其效能。在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沟通的不畅,造成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常常会出现的事情。

3. 缺乏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氛围

之所以说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氛围比较缺乏,是因为:其一,社会教育资源难于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相互协作的局面,也就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效能;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积极性去参与到法制教育创新实践中去,往往也难以保证其教育资源最大效能的实现;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运用经验缺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应的参照,由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需要尊重社会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1. 注重挖掘法制部门中的教育资源

我国法制部门众多,担负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社会教育资源的主力军。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制部门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做好与相关法制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专业效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邀请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并且对于法制校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形成学校与法制单位之间对口,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与法制宣传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一旦法制宣传部门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应该及时告知学校,鼓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宣传活动中去,以实现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如在市区组织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进去。

2. 开展多样化的法制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资源的生活性特点,注定了法制教育方式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依据,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使得自身的维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其二,积极利用少年维权岗,红领巾监督岗的契机,对于校园附近的小商小贩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保证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其三,以消防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开展全校的消防预警演习工作,以使得学生的消防意识得以提升;其四,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将当地审判机关的一些简单的审判活动迁移到学校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制的权威。

3. 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去进行夯实

当代社会资源中,互联网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法制教育实践中,为提升实效,我们应考虑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是当前社会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自由心,还可以保证课堂法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现实际的法律案件,由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共享,以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充分运用既有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尤其是国内外法制宣传教育,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资料,由此形成资料集合,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实现播放,使得法制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4. 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

上述内容提及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针对不同性质教育资源主体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各项教育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其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必要性;结合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特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由此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资源合作体制;总结和归纳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融合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查缺补漏,为下一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夯实的基础。

篇10: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会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2007-02-16 10:37:

4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本单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从今年4月至年底相对集中时间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和自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大家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对指导各自今后的司法实践更是不可或缺。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感到,学习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对政法人员坚持并运用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有机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

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且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适应现阶段形势需要,进一步明确执法指导思想,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必须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的头脑

从辩证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各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

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政法机关日益迫切的一项任务。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的客观存在,都提醒我们,政法机关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同时,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政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政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狠抓队伍建设,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政法干警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一些干警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需要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既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正本清源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鉴吸收了其有益的部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给我们的法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

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不从我国国情出发,主张全盘照搬照用,甚至对一些建立在资本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思想,如“三权分立”、“政治中立”等,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鉴别力。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和影响,以实现其政治图谋。

在警惕西方法治思想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政法队伍中,有的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群众观念和人权意识淡漠等。这些同样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容的。

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掉以轻

篇11: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辅导材料

共讲三个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依法治国的提出、历史意义及基本含义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其本方略;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又以修正案的形式,将其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即宪法之中。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它为改变中国社会几千年人治思想所厚积出来的专制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中国迈向法治国家的宏伟序幕,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应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必须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来管理国家,国家有关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应当依靠法律来进行调整;二是在治理国家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中,法律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是全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和依据,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

这就要求:(1)在法律制度层面,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要有科学完善、合理的法律规定,有法可依。(2)在法律观念层面,普遍守法的观念要深入人心,依法办事要成为不可动摇的原则。(3)在法律秩序层面,要正确运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在当代中国,这个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高层次是人民;第二层次是由人民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层次是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等国家机构。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依法治国主要表现在: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全国一切重大问题的权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本地区重大问题的权力。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核心地位,行政、司法机关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之间是领导被领导、决策被决策、监督被监督的关系。

第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统一领导下,各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地工作。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限的规定,要体现各国家机关之间分工负责的精神,严格按照责任分工,有效地运行,人民意志才能得到实现。

3、依法治国的实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国家机器意义上的“国”,其次是国度意义上的“国”。根据马列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治吏。在古往今来的一切国家中,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权的重点是依法制约和治理行政权力。其二,是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依法治国就是依法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依法治国的精髓是治权而不是治民。依法治国所依照的“法”主要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是法的文件、指示、领导人讲话、一些地方土政策不是“法”。

第二个大问题:准确的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具体讲,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个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

1、公民的法地位一律平等,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性别、职业、信仰等,都平等享有宪法规定权利,同时履行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因为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根基。这是因为:

上一篇:快递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爱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