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运的坏孩子读后感

2024-04-16

走运的坏孩子读后感(共6篇)

篇1:走运的坏孩子读后感

让孩子一生走运的二十个秘诀【父母必读】(2012-10-29 17:40:10)

转载

育儿 ▼ 标签: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让孩子一生走运的二十个秘诀【父母必读】

一位普通的韩国主妇(朴贤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结了20个让孩子走运的秘诀。如今,她的孩子从世界著名大学UCL毕业后,已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十大银行UBS的上员。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掌握了这些秘诀?

1、宽容而温暖地包容孩子

就算孩子犯了错,也要用宽容的心原谅他,用温暖的话包容他。孩子确信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爱时,才会自己有信心,运气才会发芽。

2、拥有具有信念的教育哲学

害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强迫孩子学习不愿学的知识,会削弱孩子的意志。

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

3、帮助孩子拥有梦想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孩子拥有了梦想,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4、信任孩子

不管孩子拥有怎样的梦想,都要暂时相信孩子能实现这个梦想,母亲不断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被成长的好运气包围。

5、引导孩子拥有具体的梦想

有了梦想,就帮助他们对这个梦想有一个具体的勾画,围绕这个梦想启发他的具体行动。

不要给孩子留下强迫印象。

6、母亲是学习的辅助者

如果想让孩子走运,母亲首先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同读书,拥有可以与孩子共享的经验。

7、忍耐是最基本的内容

不要唠叨,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要为孩子创造能够自觉变化的环境,开心地等待他的变化。

就算偶尔孩子做一些不合心意的事,也不妨放任他一次。

8、做话语祝福的传达者

母亲要成为给孩子传达祝福的人。接受“话语祝福”长大的孩子会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机会往往与运气联系在一起。

9、让孩子有目地旅行

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旅行孩子能培养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战精神。

10、让孩子独自判断

让孩子独自判断眼前直面的情况是最好的训练。就算无法相信,也要认可孩子自己的决定并鼓励他们。

11、让孩子承受一定的痛苦

孩子感到痛苦时,想去扶他们的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走他们的人生路。

告诉孩子,人生是独自决定的。

12、眼界放开

树立很大的梦想,让孩子通过梦想独自成长,在广阔的世界成长的过程就能抓住最好运气。

13、不要把父母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父母不要混淆贪心和梦想。不要忘了父母只是孩子实现梦想的辅助者。

14、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靠一个人和力量,决不能得到幸福获得成功。缺乏社会性的孩子既不能取得成功也不会幸福。

15、有时让孩子以失败为目的挑战

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告诉他们这只是失误而不是失败,孩子会通过失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视野。

16、懂得享受的人才能成功

为了实现梦想必须经历痛苦,从痛苦中寻找快乐。成功的关键在于怎样享受和忍受困难的过程。

17、训练让孩子区分优先顺序的方法

定下行动顺序是在训练判断力。从小开始让孩子自己选择玩或学习。

18、鼓励比赞扬更重要

赞扬只是评价孩子所做的事情的结果,但是鼓励会增加孩子更好地做事的意志。

19、让孩子很坦然地接受失败

如果已经尽了最大的力,即使失败,也要让孩子满足。

20、鼓起勇气拿起笔

拿起笔以信的方式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告诉他,不管是书信还是邮件都没关系。

篇2:走运的坏孩子读后感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叫玛萨的女孩,她最喜欢说的话是:“她真走运啊!”但事实看来却并非如此,因为她只开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玛萨每天都微笑地坐在柜台后面,闲暇之余会编一些小饰物挂在店子里,谁喜欢就廉价买走。一天,艾美斯被一个玛萨编的绿色笔袋所吸引,玛萨觉得自己很走运。每一天,玛萨只要碰到好一点的事情,都会觉得自己很走运。后来,从外地旅游归来的艾美斯想去看看玛萨,可是她已经与世长辞了。当艾美斯问道:“玛萨有没有去爬山时。”新店主显然非常吃惊。这时,艾美斯才知道了真相。原来,玛萨是个下肢瘫痪的女子,整天坐在特制的椅子上看守小店。当她晕倒时,许多人来扶她,可玛萨却说:“谢谢,我真走运啊......”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读后感《《一个走运的人》读后感---张婧格》。

虽然玛萨的下肢已经完全瘫痪,但是即使这样,她仍每天以微笑待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即使,她要死时,都说:“我真走运啊!”玛萨你是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女孩:平凡是因为,你只开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不平凡又是因为,你每天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每天以微笑面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你都积极面对你的生活。玛萨你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每天以微笑待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不要因为一点不如意就不开心。

篇3:面对孩子的坏脾气

“乖!爸爸保证不会疼的。如果你答应爸爸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周末再领你去游乐园,怎么样?”

反应之二:为了能让胆小的儿子变得勇敢一些,爸爸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地训斥孩子。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你看看!

别人,你怎么就这么胆小?赶紧给我安静点。不然我!可走了,听到没有?”

反应之三: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医,害怕疼。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们就回家吧,下回再来。”

爸爸带孩子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当众大发脾气,甚至攻击医生。“我讨厌看医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瞧瞧其他孩子,各个都能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却像个胆小懦弱的逃兵,这让爸爸感到丢脸,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平时上班时间紧,好不容易提前预约好门诊并请了假,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反应:

很显然,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可取

反应之一的家长类型:

缩小转换型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安抚,好让他配合治疗,目的在于把孩子的情绪“大事化小”,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于这类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例如,孩子害怕时,家长通常会非常漠然和无动于衷道:“多大的事儿?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至于吗?”他们总是试图用轻描淡写来淡化孩子的情绪,并且迫不及待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长,还动不动取笑孩子的情绪:“胆小如鼠,爱哭鬼……”边嬉笑边给孩子挠痒痒,试图用这种满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来逗孩子破涕为笑。

缩小转换型家长把情绪分为好坏两种。他们认为喜悦、快乐与幸福等情绪是好情绪,恐惧、生气、愤怒、悲伤、孤独和忧郁等情绪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这些负面情绪。

孩子对应性格: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没有被正确引导,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出对错,容易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

我们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饮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或是干脆逃避问题。

反应之二的家长类型:

压抑型

压抑型家长同样不重视孩子的情绪,不认同负面情绪,而且往往会对孩子的情绪给予更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情绪,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因此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

压抑型家长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绪本身,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当孩子哭时,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会哭的原因,而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让警察把你带走!”用这样的话来威吓孩子,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孩子对应性格:孩子通常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

反应之三的家长类型:

放任型

不同于前两种家长,放任型家长倒是能认可、接受和包容孩子的情绪,但顶多止于这一步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能给出较好的建议。不会帮他们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例如,孩子在玩耍时和伙伴们打了起来,气呼呼地回到家。这时,家长会说:“嗯,这事听起来是挺让人气愤的,生气了难免会打到别人。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没受伤吧?”

孩子对应性格:孩子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丝亳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由于他们习惯于无所节制地宣泄各种情绪,却没有表达和处理学习的机会,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欠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回应孩子的情绪呢

正确的反应: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进一步开导孩子,好让他在今后面临相似矛盾和痛苦时,能够独立摸索出解决的方法来,最终做出最佳选择。“你是不是担心看牙医会很疼啊?其实,爸爸小时候也特别害怕看牙医。”

正确反应的家长类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除了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之外,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例如,带孩子看牙医时,孩子因为担心会疼而感到害怕,家长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这种害怕心理。但不会退步妥协,说“干脆我们回家吧”,而是明确地告诉孩子,其实他也同样对看牙医怀有恐惧心理。这就与孩子形成了纽带,让孩子明白:“看牙医可能会感到害怕,这种感觉很正常,并不丢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样勇敢一些,坦荡一些。”想到这里,孩子可能也会忍不住发问:“爸爸小时候如果不想去看牙医,那怎么办?”这时爸爸给出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和对今后积极护齿的建设性意见:“那时爸爸呀,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心里默默数到十。而且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刷牙,不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看牙医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觉得我们一定有办法战胜它。”这时孩子就容易勇敢面对:“要不,爸爸你陪着我吧!这样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证以后一定每天都认真刷牙。”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

关键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后,务必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行为界限。明确地跟孩子讲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欢看牙医,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牙医拳打脚踢或口吐脏话。而且,对已经形成的龋齿。是不能逃避和拒绝治疗的,如果放任不理,只会让事情更恶化。

孩子对应性格: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的某种情绪显得奇怪或不好,从而遭致大人的训斥。相反,他们明白,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因为家长肯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接纳和理解自己而感到强有力的内心支持,于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贵价值。看到爸爸对自己不训斥、不反驳、不取笑、不威胁,甚至坦言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会欣慰地感觉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家长产生信赖感和信任感。家长能够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动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从中选择最佳方法,无疑都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只要肯敞开心扉,谁都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约翰·戈特曼美国婚姻与家庭问题权威专家,情绪管理训练的创始人)

篇4:没有唯一的坏孩子

他的爱她清楚。高三分班,她沦落到差班。他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屑跟她同班,不屑于提到她,私下叫她狐狸精。他们说,见过坏孩子吗?那就是唯一的一个,很经典,很强大,很特色。

他们不包括他。他替她担心,她已经破罐子破摔:躲在厕所抽烟、逃课去打牌、夜不归宿、考试作弊,三两天,名字在通告栏上出现一次。他想,她还小,总有一天,她会厌恶这种生活。等她想靠岸时,我要来得及做她最后的希望。他就是凭借这种动力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

高考结束后,他们看见她匆匆走过去,问他,还有感觉吗?他看定他们,轻轻地说,有。她是我的女神。

辗转听到这句话,她捂住脸,旁若无人地号啕大哭。

哭过之后,什么也没改变。自费上了大学,她身边又有了新的男生。她从不拒绝任何人的吻,包括他的。他的唇贴上她的脸蛋,不敢呼吸,怕呼吸吹破她的皮肤。她哧哧地笑。他吻她像吻一株圣洁的莲,而她身上裹挟着不同男人的气息,她美丽的双唇在别人的掌心纠缠啃噬时必定是两瓣燃烧的罂粟。

他懂。

周围的人都不明白他的坚持,更不知道他心里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偷看过她的日记,了解她的全部。她有一个暴躁且风流的父亲,一个软弱的母亲。她从来不穿裙子,一年四季都把身子裹进厚实的长衣长裤里,是因为身上总有接连不断的淤青和触目惊心的伤口。她曾经在学校消失了一个月,是因为她赶在母亲之前挡住了一只飞来的烟灰缸。她母亲在她身边哭泣时,她笑着安慰,幸好砸在头上,头发长长了就盖住了。她剃着平头回学校,同学像看妖怪一样看她。无助的她糟蹋自己,即使挨打也带着快意,那是她和父亲交流的唯一方式。她试图有朝一日能换来父亲的心疼和悔恨。但是,出轨的父亲如何能了解她卑微的心愿?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终于绝望了。她早已经忘记了最初的自己,蓬勃茂密,努力地让每根枝丫开出颤抖的小花。

她的日记本带着小锁,她不知道他用回形针艰难地拨开过。她就像那本带锁的日记本,冷漠,坚硬,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他想做一次回形针,不管多艰难,也要抵达她柔软的内心。他坚信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被了解的孩子。

他在信上说,不自知的人不会心疼你,心疼你的都是爱你的人。我跟你只有一转身的距离。等你转身,我等了10年。如果游戏是你的面具,你可不可以为我摘下来々

收到信她哭了,原来他一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她想起家里的抽屉里,整整齐齐码着他写给她的信、便笺、卡片和生日礼物,连初一上课随手传给她的小纸条都在。她到最后才明白,对他的感激经过岁月的风化早已变成爱情。她不过是平凡的女子,身边却一直有伟岸的男人。他们欣赏她的自信,而她的自信正是用他满满的爱堆砌起来的啊。

那年秋天,她决定嫁给他。他的手温暖而有力,牵着他的手有天荒地老的感觉。她第一次穿裙子,镜子里的她娴静如水,绚烂如花。

篇5:正确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老公因为工作忙,和儿子接触不多,但我告诉他,其实儿子现在好多了,他小时候脾气可坏了。记得有一次在超市里,他一会儿要薯片,一会儿要牛肉干,要了之后就拆包,拆完包又不要了,我顿时恼了,便骂了他一顿,儿子当时就趴在地上大吵大闹。

记得那天,我是把儿子扛回家的,然后一整天没理他,并且强制规定以后在超市里只允许买一件东西。可自那以后,我却发现儿子一进超市便有些怯怯的,而且想买东西的时候,也很紧张。

看到这样的儿子,我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又不免想到我自己,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不管我是不是有道理,我需要得到的是安慰和鼓励。

自那以后,我越来越关注儿子的情绪,当他哭或闹的时候,我会当他是个大人似的在一边儿安慰他,如果他还是接着哭闹,我会给他时间冷静一下。渐渐,儿子的坏情绪好了很多,偶尔也会哭闹,但时间却越来越短。

如这次,当儿子在房间呆了半个小时后,我便轻轻地敲了敲进去问他:“心情好些了吗?”儿子点点头,但还是不满意地问:“你们为什么不把我的压岁钱给我呢?”我告诉儿子,他之所以拥有压岁钱,是因为我们也给亲戚和朋友的小孩付出了压岁钱,这其实只是一种等价的交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你还小,并不懂得理财。”我告诉儿子,等他再大一点,我们会给他拨一小笔钱让他学着自己打理,不过他首先得做好理财计划。儿子一听到这儿,双眼放光地看着我,之前的不满情绪早就烟消云散了。

这几年来和儿子的相处,让我明白对于孩子的坏情绪要理解和接纳,并且要用心去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再加以引导。当我们把这些都给予孩子的时候,不但给了孩子一个发泄的窗口,而且还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充满信任的桥梁。

(据《南方农村报》)

篇6:如何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陈晓红

答:家长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最好不要第一时间去强调和纠正。很多时候,孩子刚开始只是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是随着家长的不断强调,慢慢变成了习惯。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已经形成坏习惯时,投入更多的关注来纠正和强调,结果孩子的坏行为不断得到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有时家长小题大做,过分批评孩子,也会让原本简单的“改正习惯”上升到“谁说了算”的暗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越批评孩子,孩子越不会改正。因为在孩子的内心,这种坏习惯已经变成自己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

那么,家长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时,怎么做才合适呢?

1.视而不见

当孩子偶然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忙于制止,可以先观察一下,把停止不好行为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如果家长实在无法忍受,可以暂时离开,但切记不要和孩子发生冲突。

2.说明危害

当家长没有那么烦躁时,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说明这些不好行为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如抠鼻孔不雅观,也容易造成鼻腔感染,导致鼻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家长给孩子说明不好行为的危害后,就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告诉孩子了。这不是让家长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家长在想什么。比如,孩子抠鼻孔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这样做可能是因为鼻子不舒服,但自己看着也很难受,可能会暂时离开。

4.安慰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长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孩子意识到了问题,这时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意识到抠鼻孔不好后,家长可以安慰说鼻子不舒服很正常,我也会,但是我会用纸巾擦鼻子,而不是用手抠鼻孔。然后教孩子具体怎么做,并建议孩子随身带一包纸巾。

5.鼓励孩子表达

有时候,孩子出现某些不好的习惯是因为压力较大,他想用这些行为来排解压力。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当孩子遇到压力时,可以向父母倾诉,而不是用不好的习惯来排解。

【编辑:杨子】

上一篇:丘中有麻散文下一篇:用整体薪酬方案留住关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