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爱孩子读后感

2022-11-15

第一篇:父母如何爱孩子读后感

《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读后感

拿到书,第一个读者竟然是儿子。他才不到九岁,竟然看得津津有味。成墨初老师的书,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边看,还一个人大发感慨:我要是生活在美国就好了。因为美国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快不快乐,而不是成绩怎么样。 孩子的话当然也只是一点片面之解。这本书并无意对所谓完美的美式教育和可恨的中国教育做出对比,也并非要建立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西式教育的神话。它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个字:爱。 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年代,在物质和技术掌控之下的碎片化生存里,人的存在是可怜的,危如累卵。只有爱是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之所以能与世界为友,并和铺天盖地的负能量抗衡的唯一“秘密武器”。这一点,不仅是中国人需要,美国人也需要;不仅是教育孩子需要,孩子的教育者更需要。 所以,《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是一本不分对象、年龄、阶层、地域、国籍,适合所有人anyone去细细品读的书。因为,它命中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同时也是最大的难题——爱!

第二篇:父母怎样爱孩子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有三点,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再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意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第一大关键,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才能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莫过于没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心理学大师荣格 01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你是不是就倏地一下消失了?

你的微信昵称,变成了XX妈XX爸。 你的微信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 你的夜晚娱乐,变成了上育儿论坛。

你的周末休息,变成了跟着孩子上补习班。 无论参加什么样的聚会, 你三句话就会扯到孩子身上。 更不要说你的朋友圈了,

你的朋友圈里,孩子是永远的主角: 孩子在学英语,孩子在上奥数, 孩子又过级了,孩子又得奖了。 你就这样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孩奴”, 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 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离你的期待总是差了那么一大截, “问题出在哪里呢?”你不明就里。 02 7月,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 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都是书呆子,采访后才发现他们个个都超好玩。 陕西文科状元向远方特喜欢健身, 所以没事就练器械、打球、爬山, 那身材,健得真是堪比超模。 福建理科状元陈汜玄喜欢写作,

所以平时超爱玩诗社、玩辩论、玩剧本。 贵州理科状元查致远热爱文艺, 唱歌、跳舞、朗诵、演奏样样拿手, 所以他成了学校电视台的台长。

第二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他们都回答:“好象也没怎么教育啊。” 第三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 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 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 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 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 付出与回报是如此的不成比例? 03 有位妈妈终日愁眉不展, 因为儿子不听话、不爱学习。 她在儿子身上花了很多心血, 但儿子始终改不了各种毛病。 她只好去求教星云大师。

“我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星云大师问:“您影印过文件吗?” 妈妈答:“影印过。” 星云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妈妈答:“当然改原稿。” 星云大师说:“这就对了。孩子的积习,一般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孩子的积习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 04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我大学同学张敏(化名),

孤僻、自卑、敏感、暴躁、小心眼, 正因毛病多多,她没什么朋友。

有一次,她跟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吗? 她说:因为我成长在一个很坏的家庭。 “我爸妈每天都为鸡毛小事吵架, 什么今天没去缴水费啊, 什么地板滴了一滴油啊, 每次吵架都摔东西, 摔完东西就开始揍我。

我六七岁的时候,有次吃饺子,

我妈问我用哪边牙齿在吃,我说左边, 她立马就扇了我两个大嘴巴, 所以到现在我都不敢吃饺子。 高考结束后,我做了一个离子烫。 回家就被我爸打得满身血印, 他还问我是不是要去做鸡„„” 所以,那时张敏就想:

“我以后一定不能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辙, 一定不让孩子过和我一样的日子。” 但不幸的是,张敏失败了:

“我结婚后,好像有撒不完的怨气,

瞧着老公和孩子,总是这不顺眼那不顺眼。 于是讽刺、挖苦、骂人、摔东西,

做的时候没意识,做完之后恨不得剁了自己, 警告自己一百遍要改,可一到明天还这样。” 我朋友讲过他一个发小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发小跟父亲去书店看书, 他看上了一本童话书,很想买。 于是父亲趁人不注意的时候, 一下就把最后一页价签撕掉了, 然后迅速把书塞进了他口袋里。 所以,他长大之后,

也会下意识做出父亲类似的行为。 比如趁着人多的时候逃公交票, 比如逛商场的时候偷吃各种食物。 他的生活习惯也充满了父亲的影子, 比如吃饭的时候会把好菜埋在碗底, 用饭盖起来,先吃桌上菜碗里的。 他也常常为这些毛病而羞愧: “我一直努力不要像我父亲那样, 可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像他?”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 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 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所以星云大师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 05 今年小学开学时, 我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

很多家长都为子女教育头疼不已: “我简直拿孩子没有办法。” “完全不是我期待的那个样子。” 班主任在家长们发言之后,

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好老师重在方法,好父母重在活法。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活得精彩。 父母自己活好了,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班主任的这句话,

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另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

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 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是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别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活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06 很多人知道高晓松是音乐奇才, 却不知道他是超级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 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 高三时,他就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 他没去,最后考了清华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当时是清华最牛的系, 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

但高晓松竟超了录取线60多分。 你知道高晓松学习为什么这么牛吗? 他爸是清华教授,他妈是建筑学家, 但他们平时并不管高晓松的学习, 他们只是自己超爱学习和钻研,

所以在这种氛围下,高晓松自己就养成了学习和钻研的习惯。 这几年,高晓松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 《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 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说:高晓松怎么这么博学啊? “从小我家里就有好多书, 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 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因为父母超爱读书、超爱做读书笔记, 所以高晓松也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 你知道高晓松为何能成为音乐奇才吗? “因为我很小的时候,

便跟着喜好音乐的母亲油印乐谱。”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07 潘石屹是个很阳光、乐观、善良的人, 他说他的这一切,

都来自于“父母的形象遗产”:

“我爸爸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 受了很多折磨挨了很多整, 但他永远是乐观的。

有一次,他穿着一个袖子的衬衫, 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 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 他说被‘民兵小分队’打了。 但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他在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 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 让我从小就学会了要积极乐观。 还有一次,他们在造纸厂干活时,

一个滑轮掉下来,砸断了一个农民的腿。 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

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 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送医院。 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

工厂的人说:那就写借条,借200块。 我爸站起来,帮农民写了一个领条。 工厂的人问: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 我爸说,你这200块钱,

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 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个领条。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也特别大, 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人要善良。”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为人处世。 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阳光、乐观、善良传给孩子: “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 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为父母的形象, 不仅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 也是长存于孩子一生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08 1962年,钱锺书和杨绛, 带着女儿钱媛去饭店吃饭。 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

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 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媛说:“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 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 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 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 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媛,

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 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

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 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最是叛逆,

但钱媛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 钱媛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 “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 是我们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父母不恩爱的人,

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恩爱家庭的三倍, 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恩爱家庭的五倍。 “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彼此恩爱,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往往会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 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 09 作家晚情讲过一段记忆:

小时候,父母带她去看电影时, 都会好好的精心准备之番, 妈妈会把她的头发全梳到后面, 然后再编织成两个小辫, 然后再给小辫扎上蝴蝶结, 然后再戴上精美的玻璃发卡, 然后一家人都换上好看的衣服, 手拉手地走向电影院。

这样的讲究,让晚情学会了如何生活。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电影的名字。 这种经历,锻造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晚情会经常买些花插在花瓶中, “即使它们明天就凋谢了,

可这一刻的美丽仍然可以愉悦我的生命。 我还会把礼物藏在家里, 给老公和儿子一些惊喜。 那是爸爸妈妈教会我的, 即使再穷,再失败, 也要学会偶尔脱离现实,

去享受精神世界,享受与美有关的时光。”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给他灌输什么, 而是他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 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 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 父母有多懂生活,孩子就有多爱生活。 10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

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子弟。 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家: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 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 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

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 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是啊,真正的教育,

不是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 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

第三篇: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一)

我的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觉得他们对我的爱真是非常伟大。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夜里,我和爸爸妈妈在睡觉,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我哭了起来,然后妈妈把我抱了起来,一摸我的身子,在发热。妈妈赶忙拿出体温计给我量体温,测了一下,再拿出来一看,“哎呀,不好!都烧到三十九度多了。”爸爸妈妈马上把我裹进一条小被子,快速地把我送往第一医院。到了医院的急诊楼,经过医生的检查,然后给我打吊针。针一扎进去,我就痛得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妈妈急忙轻轻地拍我,就像在对我说:“彬彬,别哭了,一会儿就没事了。”吊针一直挂到第二天早晨,爸爸妈妈都没有休息。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医生说:“烧得太重了,一下子退不了,得住院观察几天。”这次住院,将近住了一个星期。在住院的一个星期里,因为我反复发烧,爸爸妈妈请了假来照顾我。过了几天,我的烧总算退了。出院后,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家里,一个星期下来爸爸妈妈非常辛苦,而且第二天他们又得上班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教育之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二)

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有一种爱只知道付出„„这种爱就是父母的爱,是我们永远贴心的爱。这种爱是妈妈一个甜蜜的亲吻,这种爱是爸爸一双有力的大手,这种爱是妈妈温暖的臂弯,这种爱是爸爸宽厚的双肩。这种爱就是包裹着我们的亲情的爱。

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腿摔伤了。两个膝盖摔得全是血,妈妈看到被吓得说不出话来,爸爸看到了连忙把我抱起送到医院去。妈妈也跟着去了。在车上的时候我不住地在呻吟,妈妈一直安慰我说:“不疼啊,不疼,妈妈给吹一吹。”我抬头发现妈妈的眼睛里全是泪水。到医院了,医生说我要住院进行治疗。叫爸爸先去交住院费。妈妈就把我抱病床上,说:“你快休息一下吧!”我点了一下头,就闭上了眼睛。因为我已经很累了。在我住院的这段时间,妈妈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爸爸为我四处奔波,我想吃什么,不论路途多么遥远爸爸都会为我买来。每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总是那几样单调的东西——热腾腾的早点,妈妈布满红丝的双眼,爸爸疲惫的身躯。这几样东西虽然单调但是饱含了妈妈和爸爸对我的爱。当我康复出院的时候,我看见爸爸和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亲情是人间最灿烂的阳光,亲情是春天绚丽的鲜花,亲情是冬天温暖的毛衣。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三)

每个人的父母都很喜欢自己的孩子,当然,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下面,我就来讲讲父母对我的爱吧!

有一次,我生病发烧,整个脸都红彤彤的,烫的跟个小火炉似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大喊:“宝贝!我回来了!”可没人答应她,她便疾步走到我的房间里,看到我脸红的像个熟透的苹果一样,就知道我发烧了。妈妈不顾疲倦,急忙抱着我往医院赶。外面下着大雨,妈妈全身上下都湿了。到了医院,妈妈不知从哪来的力气,抱着我飞快地冲向儿科。“检查出来没什么事,只要打一针就会好。”医生说,妈妈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还有一次,我做完所有的作业,闲着没事干,就到平时很少去的同学家里玩去了。俩个人玩的太开心了,这一玩尽忘记了早点回家,天渐渐黑了下来,爸爸有点不放心,就出门找我。他把以前带我去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我。爸爸急的额头冒了汗,便掏出手机给所有认识的同学家长打电话。得到的结果让他更担心了!妈妈焦急的说:会不会掉河里了,这一说爸爸吓坏了,赶忙跑到河边找。当我回到家时,妈妈又高兴又生气,爸爸看见我就说:“到哪玩去了?下次可不能这样了。”接着恨恨地训了我一顿。妈妈说:你爸爸就差没报警了,我看爸爸怒火冲天的样子,知道他找不到我一定吓坏了。

总之,父母的爱实在是太多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第四篇:父母错爱会耽误孩子一生——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说起爱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爱孩子。其实不然,怎样爱孩子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一门艺术。也许有的家长听了此话不屑一顾:“爱孩子嘛,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儿,还徐璈什么学问和艺术啊。”也有父母会困惑茫然:“我那么爱孩子,为什么还打动不了孩子的心呢?”

事实上,爱孩子并非像老母鸡护小鸡那么简单,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深不可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爱和是否会爱。

·原因与分析

第一,从家长角度分析:大人们工作忙,挣钱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很少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以为只要管孩子吃饱、穿暖,要什么给什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案例

一)。

家长平时太忙,无暇顾及孩子,但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又愧欠孩子,家长们常用的办法是“爱不够,钱来凑”,有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如案例三),把孩子宠坏了。

家长在爱孩子方面有如下误区:

误区

一、惟有“读书高”。这是家长最普遍的心态。有位家长和我说:“我认为孩子的惟一任务就是读书,只要书读好了,什么家务事都不用他做。”但事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有这样的想法,结果是许多孩子书也没有读好,家务事更没有做好。

误区

二、惟有“开心好”。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负担不重,部分年轻家长只图自己惬意,不想花太多心思和精力去管教孩子,觉得只要让孩子开心就好,所以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尽量满足孩子。一位孩子尚在读小学的家长说:“如今只有一个孩子,宠点娇点也算不了什么。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我们也懒得给他做规矩,自己乐得省心。因为一给孩子做规矩他就不开心,我们心也烦,所以想想也犯不着。”

还有的年轻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干脆把孩子丢给老人教养。结果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有部分不会尊重别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自由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误区

三、惟有“攀比强”。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日益向好,部分家长助长了社会上一些攀比之风。有位家长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说:“我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读书,所以文化水平低,为此吃了不少苦。我发誓不能再让孩子走我这条路了,所以我觉得只要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些家长有什么名牌或高档玩具就买什么,有什么英语班、书画班、音乐班、奥数班就送孩子去参加。结果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愿却不得而知。

第二,从孩子的角度分析:

1、从孩子具有冒险心理的角度讲:

少年时期,是最富于幻想,最具有冒险精神的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各种媒介的影响下,少年儿童喜欢模仿,寻去刺激,只想找点新鲜好玩的事干干,干完了自认为所谓的“大事”,却不知道已经触犯了法律。或者说,即使知道自己犯了法也无所谓,因为他们中有一种人是法盲,还有一种人认为反正父母有钱或有社会关系,出了事可以摆平(如案例一)。

2、从孩子的依赖性角度讲:

由于现在生活条件较好,孩子不愁吃,不愁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位属于“啃老一族”的孩子说:“我觉得反正父母有钱,我不需要上班挣钱,乐得在家里享受现成的。虽然我暂时没有工作,但父母生我养我,总不能不管我吧。”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少数独立能力差的孩子就在家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慢慢地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缺乏爱心,没有责任心,对什么都无所谓(如案例二及背景资料提到的“啃老族”)。

3、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角度讲:

少年时期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往往只体会自己的感觉,不顾别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很容易伤害他人。不易体会到父母对他无私的爱,以及为这些爱所付出的心血。

有些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有钱的孩子如此,家庭没钱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宁可自己过得百倍艰辛,也不让孩子“吃苦”)。有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私欲膨胀,不知道爱惜,不知道爱惜,不知道节约,更不懂体谅父母。如案例三中的孩子教训母亲的话“从明天开始,你们都要省着花钱,因为这钱是我的。”和案例四中的孩子不肯让母亲尝一下自己吃剩下的吓,还明确表示虾只属于他。

有位家长感叹道:“我们父母尽心照顾自己孩子的生活,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琢磨孩子的爱好,有时说话也加倍小心,但不知什么时候你就上了他所谓的“自尊”,他就误解了你,你对他的好就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的好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放松一些就上网没完,真是的,做父母难呀……”·方法与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是花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去顺应孩子,去关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时间、有价值的精力去帮助孩子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1、让孩子体验挫折

现在城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尤其是和祖辈同住或请祖辈帮助带孩子的人家,更是呵护有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个孩子曾和我说:“从小全家都护着我,我提什么要求他们几乎都能满足。如果不能马上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学孙悟空大闹一通,他们拿我没办法,最后还是得满足我。”如此一来,孩子的私心不断膨胀,变得霸道无理取闹起来。

还有,现在不少孩子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比如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长时间不开心,回家就对大人发脾气。此时大人应好好与孩子沟通和共情,谈自己小时候同样遇到过此类事件,并教育他该如何对待。要不然无原则哄着他和让着他,不想让他体验挫折,长此以往,宠坏孩子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些挫折,使孩子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事事一帆风顺,碰到困难和问题不要逃避,要敢于面对,用于解决。让孩子明白有许多人生经历每个人必须要自己面对,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2、爱在心里要有“度”。

爱在心里要有“度”,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如何爱。下面就说几个事例。

①、把爱藏起一半。这是一位懂得怎样爱孩子的母亲所讲的意味深长的话,很精彩。对孩子“要把爱藏起一半”,意即要求父母亲学会节制地爱、理智地爱。如果父母为了疼孩子,从孩子小时起就什么事儿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什么时候都不想松手放开,那么一旦孩子大了,离开了父母,到那时父母的爱将会鞭长莫及,最后受害吃苦的还是孩子。

②、将爱寓于无声。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亲吻、握手、抚摸、拥抱以及目光接触等都是沟通方式。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对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励的孩子却弥足珍贵。生活中,做父母的应学会并善于运用这样“无声胜有声”的爱的语言,让它们取代令孩子们头疼的唠叨和训斥。

③、“硬”心肠的背后是什么?父母都有这样想法:只要孩子读书好、成绩好,能考上大学,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做,自己再苦再累也值。我认为这句话本身并没错,但遗憾的是,家长这种良苦用心未必都能见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书没有读好,事也没有做好。

3、让孩子学会独立

常听到许多家长不时发出感叹:“别看我儿子长得比他爸还高,可还真是个小孩,什么事都不懂,也不会体谅父母。我在他那个年龄,都已独立地工作了,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独立?”“是呀,甭说我女儿都读高二了,除了任性,遇事一点主见也没有,还都依赖着我们”。为什么孩子依赖性那么强,缺少独立主见?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可从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的房间从小就要让他学会自己整理;孩子上学有时忘记带文具什么的,不要给他送去,让他自己跑回家拿。这样他才会长记性,而且能养成不依赖他人不责怪别人的好习惯。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较好的教育和爱护。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孩子需要的不是贵重的玩具,不是鲜花,也不是蛋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泼的童年。”

①、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只有当父母不想过多地控制孩子和不刻意地“塑造”孩子时,孩子才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孩子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通道。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的负性情绪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向父母发泄。此时的家长若要把他的“势头”压下去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最差劲的做法。比较好的做法是暂时以不和孩子争辩的方式“示弱”,让他发泄,表达他的不满。等他的“激烈言辞”过后,找个适当的时机和他谈心和沟通,让他自己认识到刚才的行为举止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成熟起来。

③、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当孩子学习有进步的时候,或当孩子回家后自觉完成作业的时候,及时表扬他。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做好自己的工作,你读好自己的书,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为我们的家尽到了责任,那我们的家就是个幸福的家。”孩子听了这番话,他会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在为这个家“出力”,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理会感到高兴,有一种被肯定、被信任的感觉。此后“读好自己的书”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加以强化。请思想,它的效果能代替家长多少叮咛和唠叨啊。

我的感言: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爱”的名义下,伤害了孩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塑造孩子”的故事和香港明星成龙“刻意爱子”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第五篇:父母爱孩子 到底该保持怎样的尺度?

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上周末,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教授来到杭州,在“生命教育进家庭”教育教法培训活动上,用各种体验式游戏告诉家长、老师、学生如何爱自己,爱他人。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主办。承办单位茅以升实验学校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生命的呵护》,今年还将出新版本。“我从哪里来”“正确使用电梯”“被狗咬伤怎么办”等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都是生命教育涵盖的内容。

体验活动A:

拍气球怎么让它不落地

现场一个经典游戏,让父母把握如何爱孩子的尺度。

纪教授拿出一个气球,让家长、学生用各种方式拍打,不让气球落地,看谁的方法最佳。很多人尝试连续短距离拍打,不过效果不理想,稍不留神,气球走偏落地。现场有小男生说,“气球抛得越高,球落地时间就越长,这样就有时间调整拍打动作,节奏也很稳。”

纪洁芳当场赞扬这位小学生,“玩这个游戏,很多家长就会体会到,爱孩子是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把孩子牢牢抓在手中,孩子反而会被吓跑,聪明的家长懂得制造距离,让孩子在自由空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体验活动B:

画出自己的一生

纪洁芳在培训课上,让大家现场画一幅画,表现自己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这种绘画形式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模式,比一般的叙述模式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一位男老师用风筝代表快乐童年,用举重造型代表现在繁重的生活,用与孩子一起骑自行车,表示未来周游世界的愿望。还有老师用各种不同颜色表示成长阶段不同心情。

纪洁芳说自己在台湾上课时,曾让小学生画自己一生,甚至画画自己的墓碑,很多孩子会在墓碑上写上自己名字,还会画出天使的模样。

“其实这些都是生死教育,有的时候成人跟孩子谈死亡,没必要遮遮掩掩,让孩子认识死亡,知道这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反而能降低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更加珍惜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把每一个‘活在当下’串起来,知道我们曾经在干什么,清楚现在要做什么,这是我们要教育和告知孩子们的。”

上一篇:妇联家庭教育培训情况下一篇:反恐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