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争寓言故事

2024-04-16

有无相争寓言故事(精选11篇)

篇1:有无相争寓言故事

有无相争寓言故事

从前有甲乙二僧,一为参禅。一为念佛。有一天,二人偶于途中相见,甲僧参,禅者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乙僧念佛者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二人正在执有执无,争论不已之际,忽有少年,从旁经过,耳闻二僧,论理未圆,遂语二僧曰:“刚闻两师所言,皆徐六担板耳(意即见理未周,犹如力夫负板,唯见前方,而不见左右也)。”二僧叱曰:“尔乃一俗士,安知佛法。”

少年曰:“诚然我乃俗士,然以俗事为喻而知佛法也。我本一梨园之子,於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士、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我既常住,何以争为?”甲乙二僧,相对无言,遂即息争,揖别而散。

按:“我见”之众生,总是处处自我妄执,由是而起种种邪见。所谓有见、无见、断见常见、一见、异见……一切邪见,总括有六十二见。”而六十二见,又不出乎有、无二见。《法华经》上说:“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众生之所以起我见,有无诸见,无非是对世间一切林林总总,不了其名字性空,但从缘起,皆唯实相,不落有无。《法句经》上说:“佛告宝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是有,说食与人,应得充饥。若是无,定光如来不授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不应得佛。当知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备显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无。”

要知道,一切诸法,自性不舍,名字不灭,由是,菩萨随顺世间,不舍于行,如愿所作。所以经上往往说:“不动实际,建立行门,不坏假名,圆通自性。”

学佛法者,最忌情见用事,妄起执著,胶柱鼓瑟于有无,系缚生死于三界。要能于法融会贯通,方能得其受用。

篇2:有无相争寓言故事

【拼音】hù tōng yǒu wú

【简拼】htyw

【近义词】投桃报李、有无相通、取长补短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通:往来。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主,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英文翻译】each supplies what the other needs

【成语正音】无,不能读作“wù”。

【成语辩形】无,不能写作“勿”。

【产生年代】古代

篇3:有无相争寓言故事

1.认识生字:啄、蚌, 学写:弱, 读准字音:夹、禁、鹬、喜、齐、捉, 理解词语:威胁、毫不示弱、相持、喜笑颜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懂得遇事要互相谦让, 否则会两败俱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发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24课, 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一个故事———鹬蚌相争。板书, 指生读, 齐读。

2.认识鹬和蚌吗?它们长什么样?

(1) 出示图片, 一起看看。

(鹬:长长的嘴, 是水鸟, 平时翱翔在天空, 所以看字形是鸟字旁, 平时啄食水里的小动物。蚌:有硬硬的壳, 平时躲在河底的泥沙里。)

(2) 书上也有一幅这样的插图, 除了鹬和蚌, 还有谁? (渔夫)

(3) 画面中的渔夫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4) 看到这些, 你有什么疑问?

【点评:“学贵有疑”, 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要点,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敢问、善问, 既巧妙地引入下文, 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起了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 检查词语

1.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读读书, 这次读书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读完了, 不知道这些词语大家掌握了没有, 我们来读读。

啄肉、夹住 (读了这两个词语我们想想怎样就是啄。谁来做个“啄”的动作?“夹”又是怎样的?谁能学着蚌的样子演一演?) 用尽力气、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点评:一般说来, 对于文中词语, 大多数教师会尽量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注重让学生读准确。在本课的词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注意到了这一点, 更使人眼前一亮的是, 她还利用词语本身的“动作性”“表情性”和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 加上动作模拟读“啄”“夹”,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 不仅加上了动作、表情, 甚至在朗读时还注意了语气、语调的变化, 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词语教学变得生趣盎然。】

3.同学们知道渔夫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捉住了鹬蚌)

三、创设情境, 表演动作

1.鹬和蚌怎么会被渔夫一齐捉住呢?读读1~3自然段, 然后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1) 自由读书, 小组讨论。

(2) 交流:鹬和蚌一个在天上, 一个生活在河底, 它们怎么会待在一起, 被渔夫一齐捉住呢?

(3) 现在我们明白了鹬啄蚌的肉, 蚌才夹住了它。读读第一自然段, 看看当时的情景。指生读。

2.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好不好?想演好可不容易, 需要我们赶紧读书, 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再想象当时的情景, 你们一定能表演得很好。

(1) 自由读书。

(2) 如果读完了, 读懂了, 可以边想象边和同桌表演表演。

(3) 我们来表演表演,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对照课文想一想他们演得好不好。

(4) 他们演得好不好?谁能结合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

(5) 我们来问问鹬和蚌:鹬啊鹬, 你被它牢牢地夹住, 心里怎么想的?它要啄你的肉啊, 蚌, 你又是怎么想的?

(7) 看到此情此景, 同学们, 你们想对它们说什么?

【点评:借助“表演”创设情境, 走进角色, 启迪智慧, 巧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想表演好, 学生不仅要把文本内容再现出来, 把角色的语气、表情、动作展示出来, 还要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的内心,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者有机地将表演与朗读、理解课文结合起来, 以演促读, 以读助演, 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3.鹬和蚌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快来读读2、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它们说了些什么?你来说说鹬的话?

(3) 你来说说蚌的话?

4.究竟怎样才能把鹬和蚌的话读得更好呢?其实书上有些词语已经提示了我们, 同学们再来读读书, 看看能不能把这些词画出来。

A鹬:威胁

(1) 什么是“威胁”?

(2) 那你赶快学着鹬的样子要挟要挟、吓唬吓唬蚌。自己练练。

(3) 谁来读?引读“鹬用尽力气, 还是拔不出嘴来, 便威胁蚌说———”

(4) 同学们注意, 我们如果把这个感叹号换成句号好不好?自己读读看。

(5) 看来, 从这一个小小的感叹号, 我们就能感受到鹬的威胁, 读的时候语气就应该重一些。谁再来读读鹬的话, 可要注意这个感叹号啊!

(6) 听了鹬的话, 蚌又是怎么说的?你刚才画了哪些词?

B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1) 从这两个词中你能看出什么? (不服输、很高兴、很得意)

(2)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蚌的话。引读“河蚌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地说———”

【点评:在学生的读书实践中教师鼓励他们巧妙寻找提示语, 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读出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情感。】

5.看来, 鹬和蚌谁也不服谁, 谁也不让步,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2、3自然段。

(1) 同桌两人分角色读, 一人读鹬的话, 一人读蚌的话。

(2) 哪组同桌愿意给我们读读?老师读旁白。

四、精读感悟, 理解寓意

1.同学们, 就这样, 蚌和鹬相持着, 谁也不让谁。 (板书:相持) 那结果又如何呢?读读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书。

(2) 结果怎么样?

(3) 为什么被一齐捉住了? (板书:筋疲力尽一齐捉住)

(4) 什么是“筋疲力尽”? (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

(5) 为什么会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

就这样,

十分钟过去了, ________。

一个小时过去了, ___________。

两个小时过去了, __________。

……

它们会说些什么?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6) 就这样, 十分钟过去了, 鹬说———, 蚌说———

一个小时过去了, 它们俩———

两个小时过去了, 鹬说———, 蚌说———

【点评:利用文章空白巧妙创设情境, 适时拓展, 引发学生的想象, 激活思维, 使学生深入其境, 激发情感体验。】

2.看到轻而易举就被捉住的鹬和蚌, 渔夫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板书:渔翁得利)

3.听了渔夫的话, 鹬和蚌又会明白什么呢?

【点评:理解寓意, 是寓言教学的难点。初步读懂课文故事之后, 教师并未直接发问:“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如果这样, 会给三年级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 最后往往是教师给出结论。现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性的对话情境, 巧妙地让学生在对话中轻松地悟出了寓意, 这样化难为易, 切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 思想教育顺势而为, 无雕饰、外加之嫌。】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你看, 鹬和蚌互不相让, 才导致了两败俱伤一齐被捉的结局。当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 应该赶紧想办法解决, 不然就会像这则寓言中所说的———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同学们, 现在被渔夫捉住的鹬和蚌, 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大家写一写后面发生的故事。学生习作。

篇4:新鹬蚌相争(寓言剧)

[画外音]天气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太阳暖暖地照着,河蚌蠕动着斧足来到岸边 ,张开了两片蚌壳。

河蚌(惬意地):很久没有这样好的天气了,这下我可以晒晒太阳啦!

鹬鸟(东张西望地):我的肚子真饿呀!得找点东西充充饥了。咦,一只大蚌张开蚌壳在晒太阳,蚌肉又白又嫩,正可以让我饱饱口福!

河蚌(伸展了一下蚌肉):唔,真舒服呀!

鹬鸟(紧跑几步来到河蚌的身边,惊奇地):哟,蚌肉里什么东西这么亮呀?哦,是一颗大珍珠,可值好多钱哩!我先啄下珍珠,再美美地享用蚌肉不迟。

(说着,鹬鸟用长长的嘴,瞄准了珍珠就猛地琢了下去。)

河蚌(痛苦地):哎呀,疼死我了!好你个鹬鸟,竟敢偷我的宝贝珍珠,我叫你好看!

(河蚌连忙把两片蚌一合,就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用脚踩住蚌壳,使劲往外 拔它的长嘴,可是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鹬鸟(细声细气地):河蚌兄弟,把你的壳松一松,让我的尖嘴拿出来吧!

河蚌(嗡声嗡声地):“拿出来”?想得美!你啄我的时候为啥不这样说?以为我好欺负是不是?

鹬鸟(恳切地):我认输还不行吗?咱们乡里乡亲,你就放我这一回吧!求你了。

河蚌(嘲弄地):态度倒不错。不过,想让我放你,没门!

鹬鸟(不解地):你如果不放我,时间一长,你会干死的。这又何必呢?

河蚌(固执地):可不等我干死,你早就饿死了!

鹬鸟(无奈地):那我们就一块儿去死吧!哼!

(它们就这样僵持着,鹬鸟飞不走,河蚌也跑不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太阳渐渐偏西。这时,从远处跑来一个渔夫。)

渔夫(快活地):红太阳,下西山,鱼虾满篓把家还。嗳,那只鹬鸟怎么呆在河边不走呀?哟,还有一只河蚌呢!哈哈,我不费吹灰之力,就白得一只大蚌和一只肥鹬,运气 太好了!我说,伙伴,怎么这么死心眼呀?蚌肉吃不到就算了呗,还是保命要紧。

鹬鸟(委屈地):哪是我不想飞呀!是它死死夹住我不放!

河蚌(理由十足地):它是强盗,它想抢我的珍珠!

渔夫(喜出望外):啊?还有珍珠?太好了!我今天发大财了。我说河蚌,是命要紧还是珍珠要紧呢?你太狠了吧?想置别人于死地,可是把自己的命也搭上了,实在划不 来。

(渔夫轻而易举地捉到了鹬鸟和河蚌。)

鹬鸟(垂头丧气地):唉,完了!

河蚌(后悔地):看来我真的要没命了,早知道是这样……唉!

(渔夫回到家中,用鹬鸟和河蚌煮了一锅汤,美美地吃喝了一顿。)

篇5: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小故事大道理: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说明】

篇6: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春色,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就对了。”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禅者看来,一切东西从物质上说是有,而从精神上说又都是无,因为他们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的。对于他们来说,有还是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与做人。

王田精于医术,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惧怕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旦学会了参禅,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这就是禅!”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说:“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顾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请教您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要知道‘无’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著佛相,就是执著世相,或者执著于一个“空”字。像光涌这样无所执著,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赞叹道:“我用这个问题来考问别人,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只有你的回答最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为我的真传弟子,把我几十年的修行正果传授与你。”光涌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在仰山门下一心修身禅定,最终成佛。

佛与驴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佛,在他们的眼中佛与驴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总是脱不了俗,那又能如何获得大悟呢?

四威仪内不曾亏,

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

春回杨柳绿如丝。

篇7:鹬蚌相争的故事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好紧,只要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好紧,只要你的嘴这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齐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下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篇8:小学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续写

打鱼的人把鹬和蚌放在篮子里,就去睡了。听着甜甜的呼噜声,鹬和蚌知道打鱼的人已经睡觉了,鹬说:“你松开我的嘴巴吧。”蚌坚决不同意,说:“不行,我若松开你的嘴巴,你就啄我的肉。”鹬急了,说:“我发誓,我不啄你的肉。要是我啄你的肉,你就可以再夹住我。”蚌这才放心了,说:“好吧。我们商量着怎么逃出去吧。大门已经锁上了。”鹬灵机一动,说:“我们从窗户飞出去。”这下蚌着急了,说:“可是我不会飞呀。”鹬很讲义气,说:“我背你出去。”于是蚌爬到鹬的背上,他们一起逃走了。

半路上,鹬飞累了,借休息的间隙,又去啄蚌的肉。蚌也毫不示弱,再一次夹住了鹬的嘴巴。就这样,他们谁也不肯让步。结果,他们又一次被渔夫抓住了。

篇9:续写鹬蚌相争的故事

续写:

渔夫回家后,先憋了一口气再一使劲才把鹬和蚌分开,高高兴兴地把鹬和蚌放在桌子上,接着转身就去做别的事了。过了一会儿,鹬红着脸开口了:“对不起,蚌兄弟,我不应该那么固执。”蚌也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也有错,我不应该不把壳张开,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不会被捉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蚌和鹬一起说。突然鹬对蚌说:“趁现在渔夫出去了,我们逃吧!”“逃?门是锁着的,我们又不是人,怎么出去?”蚌说。“没事的,我有长嘴和大大的爪子,能打开的。”“真的?”蚌半信半疑的问。“嗯!相信我!”鹬充满自信的说。

于是,鹬和蚌就蹑手蹑脚地来到大门前,鹬先用嘴使劲地敲打着锁条,用脚瞪着门,一使劲,就把锁条给拉开了,蚌看到这一幕后,惊呆了,它想不到自己的天敌能有这么灵巧的嘴和脚。打开门以后,鹬对蚌说:“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走了!”“好,真是太谢谢你了!”蚌感动的说。

当渔夫回家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蚌和鹬逃走了!而此时的两个敌人,不,现在应该说是好朋友了!它们呢?则是逍遥自在,快乐无比!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做事一定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记住,即使再不好的.敌人,只要好好的相处,最终都会成为好朋友的!

篇10:鹬蚌相争的意思、道理、故事

鹬蚌相争的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的出处:典故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成语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寓意: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篇11:续写鹬蚌相争:鹬和蚌的故事

笼子可坚固了,是用铁做的。笼子上有个门,渔翁不开,他们根本没机会逃走。

夜晚,渔翁入睡了。

鹬想出了个办法,说:“喂!你想不想听一个好主意?”

蚌很兴奋:“说来听听!”

“你帮我砸开门,我带你飞走,怎么样?”

“好啊!”

蚌开始砸门,砸呀砸,砸呀砸,门开了。鹬立刻不管蚌了,飞得无影无踪。蚌只能“吭哧吭哧”地爬着……

鹬飞到了河岸边,心里喜滋滋的:自己不但逃走了,蚌还死了!哈哈哈……

渔翁发现鹬和蚌逃走了,到嘴的美味佳肴没了,心中很是郁闷。唉,还是要吃饭呀,只得打起精神,再次来到河岸边捕鱼。

到了岸边,他意外地发现,那只逃走的鹬正闭着眼睛晒太阳呢!他蹑手蹑脚地靠近,毫不费力就抓住了鹬,高兴地回家了。蚌呢?它还在一点一点“吭哧吭哧”地往河岸边爬,只是它不知道,这条路不是来时的路,要远多了。

历经了千辛万苦,蚌终于爬回了河岸边。而鹬呢,他正在渔翁的餐桌上面呢!

作者:海光小学三(5)班 庄文翔

公众号:读书吧

★ 小王子续写作文

★ 《秋思》续写作文

★ 《桃花源记》续写作文

★ 猫和老鼠续写作文

★ 好心人续写作文

★ 《郑人买履》续写作文

★ 续写作文初中

★ 普罗米修斯续写作文

★ 化险为夷续写作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下一篇:职业经理人第一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