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2024-04-1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共11篇)

篇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1、项目风险管理与持续改进思想

1.1 持续改进思想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 ISO9000 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着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

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 3 个维度,这 3 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 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 RMMM 在 SEI 中也被称作 CRM.尽管 PMMM 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 CMM.CMM 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 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 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 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 P—CMM 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 PMI 对 PMMM 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 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 CMM 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 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

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 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

。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 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 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 RMMM 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

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 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 PDCA 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 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 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 RPI 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 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 RPI 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 是可以用 CMM 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 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 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

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 RPI 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 TQM 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 RPI 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 RPI 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 RPI 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 RPI 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 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 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 RPI 收益上,来度量 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 和CMM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 RMMM 或者 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凯西。施瓦贝尔。IT 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2] Stephen Grey.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R].PMI Melbourne Chapter.Broadleaf Capital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00.[3]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best business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S].Standards Austrlia,1999.[4] AS/NZS4360(1999)[R]——Risk Management.[5] Zahran Sami.Business and cost justific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Quality and Process Consultancy “QPC”[J], UK SP96,Software Process, Brighton, Dec, 1996: 2-6.[6] 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5.[7]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ntinuous Risk Management Guidebook[R],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7.[8] Hall, Dave & Hullet, David.Universal Risk Project[R], Final Report.Feb 2002.

篇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北京华泰科信科技有限公司郭斌

中国计算机用户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认识了项目管理。正如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中所介绍的,项目管理实施中的持续改进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组织应该从哪里开始入手开始改进呢?一般来说,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基准比较后所得到的信息再因地制宜。不过,现在也有一些成熟的方式可以借鉴。目前引起业界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领域共有九个方面,下面来一一介绍。

开发有效的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可以是政策、程序、指导方针、表格和检查表,或者是这些东西的组合。好的程序文件将加快项目管理成熟过程,促进对各层次管理的支持,大大地改善项目沟通。

项目管理的动态特性及其多功能的内涵,使得组织需要大量的程序文件来指导一个项目通过一系列的阶段和时期。尤其对于大公司,挑战不仅是要为每个项目活动提供管理的指导方针,而且还要提供一个连贯的程序化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来自各部门的项目负责人能够合作和相互沟通。特别是,每个政策和程序必须保持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一致。

程序性文件的一个简单有效的粗略分类方法是利用工作分解结构的概念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概念以项目的主要生命周期阶段为主线,将主要的程序性类别进行组织,然后每一类又被细分为:指导方针、政策、程序、表格和检查表。必要时,还可以延伸出附加的步骤,以针对各种项目和运作的`职能次级单位开发政策、程序、表格和检查表。这种正规的做法适用于很大的项目,但由于增加额外的管理人员,很可能发生新的工作接口问题和额外的管理费用,所以要尽力减少政策和程序的分层。

当公司在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方面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候,项目管理政策和程序就可以被废弃,而代之以指导方针、各种表格和检查表。这样可以为项目经理提供更多的弹性。然而,达到这种程度需要较长的时间。

项目管理方法

&nbs

篇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1 存在问题

1.1 使用药物的不安全因素

各科室的抢救药品都分类清楚, 标识明显, 但治疗室的一些常用药混放在一起, 特别是药物剂型相近的多种药物混放在一起, 护士在拿药的过程中易出现错误;输液时把所输的药物写在液体本身的标签上 (如0.9%氯化钠、5%葡萄糖) , 因空地有限往往出现药名简写、签字简写、滴数不写;病人口服药发放时, 不能看着病人服药到口。

1.2 标识的不安全因素

我院床头卡长期使用转盘式塑料床头卡, 即病人饮食、级别护理为圆盘式, 可转动, 床头卡挂在床尾, 发现有时不知什么人、什么时间把它转动了, 不便护士查对, 并且塑料挂绳极易损坏, 增加护士工作量;对病人跌倒/坠床、压疮的危险因素模糊;护士对病人身份识别主要是看床头卡、叫病人姓名。

1.3 危急值报告

临床医生、检验科不重视, 护士对危急值数据掌握不够, 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在危急值范围内, 不能准确区别报告给医生, 没有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对检验数据的追踪无据可查。

1.4 隐瞒不良事件

护士是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 发生不良事件后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或陷入麻烦或被同事、领导认为无能, 害怕被责备、惩罚而隐瞒不报。科室护士长也怕科室名誉受到影响而隐瞒不报, 所以不良事件总是“零”。

2 改进方法

2.1 制定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工作的指南, 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杜绝护理差错事故, 确保护理安全的根本条件。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护理部完善补充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用药护理管理制度》《标识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重点部门工作制度》并组织全院护士学习, 使制度步步深入人心。

2.2 健全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依据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病人安全目标及新文书规范的要求, 护理部及时捕捉护理动态进行质量标准的更新, 修订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2.3 补充护理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不仅是护理质量控制的需要, 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护理工作流程能减少缺陷、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管理, 实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此, 护理部补充了《意外脱管应急预案及流程》《预防病人跌倒/坠床工作流程》《压疮管理工作流程》《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护理流程》。

2.4 修订分级护理制度

随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实施, 等级护理的内涵不断加深, 外延不断扩大, 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我院护理部根据国家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重新对我院的级别护理进行修订、细化内容, 使护理人员能根据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更准确地把握级别护理, 保障病人安全及基础护理服务到位, 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5 完善标识管理

2.5.1 更换床头卡

床头卡均为有机玻璃制作, 钉在病人床头, 尺寸9 cm×14 cm, 双层, 分3格, 一格为病人的基本信息卡, 一格为饮食卡 (饮食种类分低盐饮食、低脂饮食、高蛋白饮食、低糖饮食、流食、半流食等) , 根据病情选用;另一格为翻身卡, 内容有时间、卧位、护士签字。既便于护士查对、记录翻身时间, 又便于病人掌握哪些食物应该吃, 哪些应该少吃。

2.5.2 输液标签和口服发药本

输液标签采用不干胶标签, 内容包括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执行人、执行时间、配药人、配药时间、医嘱内容、滴数、日期。内容全面, 便于护士查对。口服发药本一式两份, 内容有具体的时间、用法、用量、护士签字, 要看着病人服药到口, 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2.5.3 腕带标识

对昏迷、意识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病人、进入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待产妇、新生儿及儿科所有住院患儿均使用腕带标识, 提高护理人员对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5.4 高危药品特别标识

在治疗室内固定一个柜子分类存放常用药, 高危药品用一个特殊的塑料盒子放置, 并且用大号红字作醒目标识, 避免错拿错用。

2.5.5 设计多种护理标识

对每个住院病人进行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 及早辨别高危险病人, 做“小心坠床”“小心跌倒”的警示标识;对每个住院病人进行Braden评分, ≤18分的病人建立床旁“翻身卡”, 同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恰当的床旁护理措施和相关预防护理措施并实施, 对于留置尿管、胃管等各种管道的病人制定“记出入量”“小心滑脱”的标识。

2.6 危急值报告

“危急值”指病人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的某种检验结果[4]。首先把危急值数据印发到各科, 各护理站建立危急值登记本, 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时应复述内容, 确认无误后做好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日期、时间、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报告者、接听者及汇报医生, 及时将报告内容提供给医生, 遵医嘱迅速给予病人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措施来挽救病人生命。

2.7 激励不良事件上报

护理部早在2005年就总结多年临床压疮预防与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认为增加透明度是管理者实事求是的明智之举, 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上报制度。鼓励科室或个人可以以不同方式上报科室或全院的护理安全隐患和重大护理缺陷, 如报1例给予科室绩分奖励5分, 个人绩分奖励10分等。如果已经发生不良事件, 要求24 h上报, 一式两份, 一份留科室, 一份报护理部, 要求科室写出原因分析、紧急救护措施、一般护理措施, 以避免同类事件再发生, 并在绩效考核中奖励科室1分。目的是鼓励挖掘隐患,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消除瞒报。

2.8 体现人性化关怀

护理管理既要“严”字当先, 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质量管理、对病人的人性化管理, 忽视了对护理人员管理的人性化, 我院护理部为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 在质量评价过程中杜绝现场提问护士背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流程等, 注重护士工作的实际过程、病人的护理感受, 确保了护理人员上班期间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减轻护士精神压力, 让护士在严谨有序的工作环境中轻松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2.9 奖惩分明

护理部每天安排护士长夜查房;各科护理质控小组每周重点抽查本科室工作完成情况, 每月科室护士长和科室质控成员进行全面检查;护理部每月对重点部门检查、对各科室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完成情况进行抽项检查;护理部及五大质控组每季度对照“标准”内容, 全面考核各科室护理质量完成情况, 衡量科室管理绩效并汇总上报信息科, 给予奖惩兑现。主要以激励为主, 提高护士积极性,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管理工作。

3 小结

总结多年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过程, 其实质充分显示了人性化的指导理念和具体的实践体验。病人满意、护士满意、医院满意等综合效应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细节管理, 保持持续改进, 并认真总结经验, 制定更合理、更符合护理专科特点的护理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田玉凤, 李茶香, 梅幸福.警示录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0A) :2607-2608.

[2]胡丹.安全文化在泌尿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12A) :3178-3179.

[3]王斌全, 赵晓云.护理管理者的发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563.

篇4: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持续改进的体会

【关键词】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2-02

高危药物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我国一直以来高危药品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然而每家医院的高危药品从数量、标识、高危药品的划分到管理方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1]。通过一年多以来,我科高危药品管理办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以及对周边医院的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改进前的管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1.1.1将高危药品分类后固定基数,班班交接。我院药剂科统一制订高危药品目录,我科高危药品有:肾上腺素、多巴胺、地西泮、氨茶碱、东莨菪碱、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专柜放置,固定基数各10支,班班交接。

1.1.2 存在问题 基数难以固定,我科是儿科,其中氨茶碱及10%氯化钾注射液因患儿用量小,如统一配药时很容易多出基数。交接班费时,由于品种多,交接次数多,每日三班交接,至少需花费5分钟/次。存在潜在风险,护理人员为了保持固定基数、减少交接班清点数量而将多余的药品另外放置以供日常使用。据非正式了解多家医院多个部门日常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私下均采用此方式,从而达不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1.2 改进后管理方法

1.2.1 规范种类 结合上级医院检查指示,药剂科重新归类高危药品目录,我科涉及常用的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种类精简后易于管理。

1.2.2 专柜存放 将高危药品分类后专柜放置,内外均给与醒目标识,设置红底黒字“高危药品”提示牌,不固定基数,所有高危药品均放于专柜内,因儿科用药特殊,剂量小,集中配药时10%氯化钾注射液很容易多出基数。

1.2.3 专人检查 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将高危药品按效期先后排列存放于专柜内检查并签字,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1.2.4 强化高危药品管理意识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高危药品知识,要求人人熟悉科室高危药品的管理规定,掌握药物作用机制、用途、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时间、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人人知晓高危药品管理目的及重要性,均养成随时专柜存放的意识。

1.2.5 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 对于名称及包装相似的药品加强管理,全科护理人员高度重视,互相提醒,并分柜放置,给予醒目标识。

2 结果 通过半年的追踪检查及暗访发现,改进后的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易于被护理人员接受,护士均能随时将高危药品放于专柜内,标识随时保持醒目状态,无用药差错发生。减少了交接程序,不仅能真正达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目的,而且能真正达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3 体会

高危药品是指那些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临床工作中护士是药物使用的最后执行者,如果稍有疏忽,给患儿使用出错,将会直接造成对患儿的伤害,有时甚至是难以弥补的危害。

3.1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规范了高危药品种类后我科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10%氯化钾注射液,两种药品外包装盒颜色鲜明,专柜放置后,易于辨认。按效期排列后,避免了护士因工作繁忙,为取药、用药快捷往往不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用药,易造成药品过期的现象。[3] 尤其对于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加强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由于药品批次不一、生产厂家不一,药品的包装形态各异,我科对于同种药品包装改变后以及形态相似的药品,初次领药的护理人员负责告知全科每一位护士。例如批号为1112241的氢化可的松和批号为1210301的小儿氨基酸安瓿极度相似,且安瓿上均有“氨基酸”字样,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我科要求分柜放置,且均给予醒目标识,人人知晓,配药时养成习惯与身旁的人二人核对,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未发生配药差错。

3.2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加强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减少了护理差错发生 高危药品集中专柜放置后不固定基数,让护士不再有无法固定基数的担忧而将高危药品私下“藏”着用。我科属基层综合医院儿科,无中心配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配液量大,且每组液体大多为30-50ml,配液护士配液时需注重速度,不然无法保证责任护士续瓶,如药品混放很容易在繁忙时出现差错。病房药品管理中暴露的問题,不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它潜在的可能是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4]。进行了专柜集中放置、效期排列有序后确保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提升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水平。

3.3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实际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强,护士易于接受。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检查、排列并签字,护士长每周五大检查一次,不再需三班交接,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云坤,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3.2

[2] 许薏萍,把护士还给病人的做法与设想[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3): 58-59

[3] 陈丽芳,彭幕莲,杨建群.病区药品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940.

篇5:持续改进的方法

2、许多的小幅度

3、连续的和增量的

4、逐步的和稳定的

5、涉及每一个人

6、集体主义、团队奋斗和系统方法

7、传统的诀窍和达到最新的技术发展水平的目标

8、维护和改进

9、强调较小的投资,但非常努力维持

10、向人员倾斜

11、争取更好结果(能力)的过程

篇6: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法措施

强化流程管理制度,降低资金、业务风险。

2、规范标准

以更清晰的部门职责界面、运营规范对外服务。

3、数据量化

以数字化客观化的形式评估内外部及合作方运营能力,统筹运营需求价值。

4、提升效率

较早在部门内开展IT化及流程优化工作,致力于提升人员效率。

5、严谨细致

篇7: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概念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给出了质量改进的定义:质量改进“市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而“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就项目而言,任何一个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要对其所进行的项目 实施过程和管理进行或多或少的改进,这些改进可以成为质量改进。但是,这样的改进往是就事论事的改进,是离散的被动的。这样的改进不能称为持续的改进。关于持续改进的定义是,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就一个组织而言,为了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组织应不断改进其产品的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持续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就一个项目来说,只有坚持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改进项目质量,才能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持续改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持续改进是项目永恒的追求、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活动。二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原则

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原则是持续改进的原理及其实践内容的本质体现,同时也为正确应用持续改进的理论和方法,有效进行持续改进的实践提供指南。持续改进是过程的改进、持续性的改进、积极的改进、预防的改进、这是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1 过程的改进

项目的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项目的质量是由使用它的顾客的满意度来确定的,但项目的质量却取决于形成和支持它的过程次熬过和效率。顾客的不满意和需要的改变,意味着对项目及其服务质量改进的要求,而项目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则要求形成及支持他的过程的质量改进。即使在质量要求一定的情况下,形成项目和服务及其质量份的过程自身仍然有必要进行改进,以提高项目和服务形成过程的质量。质量管理过程的质量改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根本是过程的质量改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是通过持续改进过程而实现的。2持续性的改进

质量改进是在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泌尿的持续活动。持续性的改进是客观要求。任何一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变化,项目是环境在变化,技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都决定着项目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形成和支持项目和服务的过程质量必须随之变化和提高。顾客社会通过项目的持续改进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项目和服务;组织通过持续改进而获得更高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法发展能力。

持续改进是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的。改进是以现有水平为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现状,提高水平;对改进的成果应予以巩固,并使其稳定,改进才算成功。满足于现状,就不可能有改进;有了改进,但改进的成果未被充分的稳定和巩固,改进也不过可能成功。3 积极的改进

改进是持续的、无穷的,改进的机会也是无穷的。抓住了改进的机会,改进才可能发生。所以,质量改进工作应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并抓住机会,促使改进的发生,而不是坐等机会的出现。

改进的机会存在与项目的各项活动之中。已出现的问题和尚未出现的潜在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都是改进的机会所在。对于已出现问题,应立即进行分析,而不能坐视不管;对于尚未出现的潜在问题,应积极的去感受、发现、分析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发现或创造改进的机会。

改进的机会存在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之中。已存在但尚未发现或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期望是一类改进机会,组织需要积极的去了解、寻找,以诱发改进来予以满足;目前不存在或顾客尚未意识到,但现在或将来是必然的潜在需求和期望,则可能导致一类重要而无限。的改进机会。

改进的机会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中。项目和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技术水平有关。项目的生产技术质量需要改进,改进也需要的科学技术作基础。所以,现有或将来会出现的科学技术都会给项目的改进带来机会。4 预防性的改进

持续改进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在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的检验和补救。单纯的事后检验和补救,只能是已产生的质量损失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质量损失,更不能杜绝类似的质量损失的再发生。这种补救措施的改进,如返修、返工或调整既不能保证在原有质量水平上的稳定,更不能保证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持续改进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消除减少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既进行预防性改进。这种改进是永久性的、根本性的。

三 项目质量持续改进需要的环境条件

项目质量持续改进需要在适应的环境条件中进行,也就是说环境条件应有利于项目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而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是指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影响员工的能动性、满意度和业绩,进而影响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二在这些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中的人的因素。1 对组织管理者的要求 1组织管理者的领导和支持

无论是投资方、使用方还是承包方,其最高管理者对持续改进的认识具有决定意义。认识正确,就会对所有的改进活动给予支持并领导工程项目的持续改进活动,从而使持续改进成为组织的一个基本目标,形成一种基本任务或要求。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持续改进中应做到:(1)明确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围绕项目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各相关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应明确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并讲这些目的和目标融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之中。

(2)贯彻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各相关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通过各种形式向所有 的项目参与者传达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并不断地将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并不断地将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具体化,作为任务下达到有福安部门直至相关人员。(3)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持续改进涉及到项目的每个参与者,任何人的工作都存在可以改进的方面。而作为项目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加以改进,以形成人人思改进、个个想改进的良好氛围。

(4)培育一种勾通、合作、发挥自我的环境。在项目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所有人员都要严格执行标准、规程和计划;另一方面,又应给予员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权利。这就需要创造一种发挥自我的环境。但应注意到,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一项改进都可能涉及到众多方面、众多人员、众多因素,这就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勾通、合作环境。无论是勾通、合作还是发挥自我的环境,都需要有关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培养。

(5)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围绕着项目质量,改进什么,如何改进,这不是盲目的,应该是有计划、系统的惊醒。这就需要领导者和管理者认真进行质量改进策划,一时质量改进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6)为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人力、设备、材料、场地资金等资源。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实践等均应在质量改进的策划或质量改进计划中体现出来,并按计划及时提供,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7)测量、评定和激励。树立“改进无过错”的思想,鼓励改进。对改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应及时调整,寻找解决办法。对改进结果及时加以测量、评定,成功的加以奖励,不成功的帮助总结经验查找原因。

(8)巩固成果。持续改进不是就事论事,每次改进的成果都应该作为项目在今后运行中的基准。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及时将质量改进的成果纳入有关标准、制度或规程之中,以巩固改进成果。

2组织管理者应以身作责

管理者应参与改进,持之以恒的支持和领导带进,并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尊重个人的环境:应为持续改进提供相应的资源。

2创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持续改进的文化环境要求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其核心是强调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3应在持续改进的内部环境

(1)充分吸纳和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转变管理观念。(2)创建与各相关方共享利益理念机制。

(3)树立培养以有效和高效方式做事的观念和习惯。(4)倡导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创新意识。4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并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质量改进目标明确了质量改进的方向,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是进行质量改进的前提。质量改进目标一般具有一下作用: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工程项目进展过程中,不同的相关方、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质量改进目标。四 项目质量改进措施 1 质量预防措施

(1)经理部应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潜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能出现的不合格项目,应制定防止再发生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3)量通病应采取预防措施。

(4)在的严重不合格项目,应实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经理部应定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2质量纠正措施

(1)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人员、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问题,应分析原因,质量纠正措施。

(2)对已发生或潜在的不合格信息,应分析并记录结果。(3)对检查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或不合格报告提及的问题,应有项目在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判定不合格程度,制订纠正措施。

(4)实施纠正措施的结果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验证并记录;对严重不合格或登记质量事故的纠正措施和实施效果应验证,并应报企业管理层。(5)项目经理部或责任单位应定期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篇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大量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何处理工程中繁多的信息,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难题。灰色系统理论[1]可以对随机分布的看似复杂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找到隐藏在数据内部的规律,并利用找到的规律对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进行预判。GM(1,1)模型是其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模型。

本文利用微粒群算法[2]对GM(1,1)模型进行优化,得出改进模型,应用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管理当中,得到了精度更高的预测值。

1 改进的GM(1,1)灰预测模型

设等间隔时间序列x(0)有x(0)={x(0)(1),x(0)(2),…,x(0)(n)},为了减弱x(0)数列排列的随机性,通过x(1)(k)=i=1kx(0)(i)的累加,得出x(0)的一次累加数列x(1)={x(1)(1),x(1)(2),…,x(1)(n)}。

由于一般情况下累加后的数列基本上呈指数曲线分布[1],因此求解下列微分方程:

dx(1)dt+ax(1)+b=0 (1)

就可利用上述序列对后期的数据进行预测:

x^(1)(k+1)=[x(0)(1)+bae-ak-ba(k=0,1,2,n) (2)

还原模型,可得预测值:

{x^(0)(1)=x(1)(1)=x(0)(0)x^(0)(k+1)=x(1)(k+1)-x(1)(k)(k=0,1,2,n)

(3)

此模型即为灰预测的GM(1,1)模型。

对于经典的灰预测GM(1,1)模型,先通过差分的形式替代微分形式,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来得参数a,b。本文则利用了改进的灰预测算法,即用微粒群算法[2]对模型误差值进行优化,这里预测值的平均绝对值误差为:

Δmean=1nk=1n|x(0)(k)-x^(0)(k)x(0)(k)| (4)

Δmean值的大小决定了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因此Δmean越小,模型的预测精度就越高。当把min(Δmean)作为优化目标值的时候,利用微粒群算法[2]搜索得到的最优min(Δmean)值对应的ab值就是需要求解的预测值的参数。此时灰预测模型的求解参数问题就变为微粒群算法中的二维寻优问题。基于上述思想,本文用编制的matlab程序,通过改进的灰预测方法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投资与进度的预测问题。并与传统灰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进行比较。

2 改进型灰预测模型的应用

某工程计划在15个月完工,其合同总造价为4 000万元。表1为该工程2007年2月~10月的实际基本投资情况以及完成挣值情况。

万元

以表1为该工程2月~10月投资、完成挣值以及合同变更数据,以2月份为第一个月,当工程进行到第k个月时,已完成实际的总投资额为AC(k),已完累计挣值为EV(k)。

利用表1的投资与进度数据,通过GM(1,1)模型就可以预测到下一个月的工程已完成投资额AC(k+1)和已完工程挣值EV(k+1)。

此时由工程投资进度月报表可以得出k个月的实际投资AC序列:

AC(0)=(AC(0)(1),AC(0)(2),…,AC(0)(k))。

挣值EV序列:

EV(0)=(EV(0)(1),EV(0)(2),…,EV(0)(k))。

由于利用灰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时,原始数据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即距离预测值时间间隔越短的数据,对预测精度的影响越大。所以灰预测模型存在长期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

本文采用等维递补[3]的方法选用预测数据,即在预测中保持原始数据的个数,每次预测时优先利用与预测数据时间间隔最短的数据。

本文在每次计算时,保持原始数据的个数为5个,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保证数据的平滑性,以期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如对数据列(x1,x2,…,xn),两端的数据处理方式为:x1=(3x1+x2)/4和xn′=(3xn+xn-1)/4,中间数据处理方式为:xi′=(xi-1+2xi+xi+1)/4。

在微粒群寻优过程中将按上述方式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作为x(0)(k),设定粒子数N=100,ab作为微粒群中的两个位置分量,最大迭代次数5 000次。将min(Δmean)作为微粒群算法的优化目标值进行求解,得出预测精度最高时的参数ab

图1,图2为改进的灰预测算法预测结果与经典灰预测方法求得的结果与实际投资与挣值额的比较。可以看出,越到后期,本文提出的算法精度越高。

从图1与图2的计算结果可知,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改进灰预测模型与经典灰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预测结果与原始数据比较接近。因此,该模型对后期工程投资进度的预测应该是可信的。

最终,通过本模型的计算可知,11月份的预计总投资额与完成挣值分别为:

AC(6)=2 838.1万元。

EV(6)=3 481.2万元。

11月份成本偏差为:

3 481.2-2 838.1=643.1万元。

成本偏差率为:

643.1/3 481.2=18.47%。

假设11月份的计划完成金额为3 500,则进度偏差率为:

3481.2-3500.03500.0=-0.54%

从上述11月份的预测结果分析可知,工程总投资比预期节约18.47%,工程投资控制比较理想,进度稍显落后,但工期可控,后期可采取措施适当加大投入,以提高工程总体进度。

3结语

经典GM(1,1)灰预测方法虽然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预测精度有待于提高。本文将改进型灰预测模型应用于工程项目的投资与进度预测中,计算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于经典灰预测模型有了明显提高,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可以比较准确的对项目投资与进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摘要:利用误差最小原则,引入微粒群算法对GM(1,1)模型预测精度进行了优化,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对工程投资与进度进行预测与分析,通过与实际数据以及经典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可知,改进的灰预测模型能够明显的提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的比较好。

关键词:灰预测,微粒群算法,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5-130.

[2]Shi Y H,Eberhart R.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C].USA:IEEE Press,1998:69-73.

篇9: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1、施工管理的任务和过程

对于公路施工的管理,也就是对公路施工的过程加以合理组织、科学指挥、调节以及监督,最大程度的节省物力、人力和财力,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公路施工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任务:

1.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本单位所承接的所有任务。

1.2持续调整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关系,合理使用和指挥施工力量,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发展生产力。

1.3不断创新和进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坚决履行合同以及上级的指示。

1.4合理使用各种器械和材料,主动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5因地制宜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调节和监督,要协调好施工單位和其它各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2、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对于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视,清楚的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较短,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善。公路建设里程的增加,施工单位的复杂性,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在有限的工期内,要顺利完工为项目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施工周期长,市场形势变幻莫测,对工程的进度以及成本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计划,能够实行动态监管,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下面对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2.1项目管理的不稳定性

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项目管理计划,但是由于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会对施工材料的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在此状况下如果继续使用既定的管理计划,将会对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有所影响。众多的施工单位同时参建,人员、机械、材料等的调配,需要强有力的管理组织进行协调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效的落实。随着工程的不断开展,现场状况也随时发生变化,所以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2.2政府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公路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载体,所以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政府应该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管,以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明显,没有采取有效的是市场化管理模式,在项目施工中的管理作用不明确,对工程的监督不利,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

2.3管理不规范

在施工现场,参与的施工单位众多,交叉工序错综复杂,所以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协调工序的衔接与交叉施工的安排。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是施工现场主要的管理要素,要优化各个岗位的人员配置,做好机械设备的进出场时间安排,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缺乏项目管理制度规范,没有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导致工序衔接不恰当,在交叉施工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于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不善,人员配置不均,机械设备闲置,养护不到位,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过关,现场乱堆乱放,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2.4招投标制度不规范

公路工程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对于工程的质量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所以要选择实力与信誉良好的承包企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可以对施工企业实行公开竞选,从而选择优秀的施工企业。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不规范,评标方法不合理等,甚至有些招投标中还会有暗箱操作,严重的损害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对项目施工的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3、提高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制度管理

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路工程的特性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相应奖励制度,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制度上保障工作人员的切实利益。此外,还要健全监督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情况。技术操作规范。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促进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有效性。

3.2加强人本管理

在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中,人本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人本管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建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施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责任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高效管理。现阶段,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项目施工的管理体系,以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参建人员的各项工作,确保施工项目顺利开展。

3.3加强成本管理

公路成本造价直接关系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加强对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在云南省某公路修建过程中比目标成本降低了低了 90.4万元其原因是由于与主材料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使得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比计划的要小得多;同时,对项目对材料的管理也做得较好,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材料费用;加强成本管理,内容包括:(1)建立健全项目财务核算机制;(2)结合会计及成本,完善核算;(3)结合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加强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的否决制。

3.4加强质量管理

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使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控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质量不仅是指工程的质量,也包括该项目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包括质量管理活动体系运行的质量,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立足市场的根本,靠质量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增效益,生存发展。一是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明确质量与责任的关系,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组织,使每个工作人员干有目标,做有标准。二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人、材料、机械、方法及环境五方面因素。三是重视试验检测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工程项目每项工程逐步检测,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基本环节。一个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要用试验控制好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控制工程材料质量;第二控制施工参数;第三试验贯穿施工全过程:第四试验验收关。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结束语

公路的质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好公路的质量。在进行公路施工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各个不同种类工程的特点,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以及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管理体系。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质量管理模式;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只有良好的技术实力以及物质基础,却缺乏成功的管理模式,体制不健全,必然会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叶林平.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2(38).

[2]杨华波,刘春华.探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

篇10: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各环节当中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投资阶段要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能够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保证施工质量达到建设要求。设计阶段要对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方案符合施工要求,保证工程结构以及施工设备的合理性。总而言之,要建立有效的施工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把控,确保施工进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最后在竣工验收阶段,相关监理以及技术人员要保证验收质量,对细节进行重点检查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2.2施工人员的培训与鼓励

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于比较复杂的施工流程而言,各流程环节都对人员的工艺要求不同,因此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鼓励,指导施工方合理的配备施工人员,让工人具备比较娴熟的操作工艺,然后完成培训,并不断的鼓励施工人员,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有效的提升施工质量。

2.3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

施工进度也是有效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建设期间,要掌握好施工进度,不能为了进度忽略施工质量,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如果发生变动,则要加强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从而有效的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施工成本,为企业争取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动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从各方面综合把控,从而有效的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业.试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1):30-31.

[2]巫立增.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8(01):80+84.

[3]胡立虹.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11):154+160.

篇1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追踪方法学的定义

追踪方法学(Tracer Methodology, TM)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利用真实患者就医经历来分析评价医疗服务系统质量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系统内获得的医疗、护理和服务经历进行追踪。

◆追踪方法学的发展

追踪方法学一词最初是从生物学示踪研究衍生而来,2004 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引入的一种新的评审方式,2006 年正式成为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的评审方法。在 JCI 评审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 年我国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也引入了追踪方法学这一创新性评价工具。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标准(第 4 版)将追踪方法学应用的比例从旧版的30%提升到70%,成为JCI 医院评审中最主要的评价方法。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第二轮医院评审,对被评审医院是一种挑战,评 审者 50%~60%的时间用于实地检查。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

追踪方法学强调的是现场的(on-site)评估,即在医院评价现场调查过程中,评价者通过收集各种来源的数据,分辨优先关注流程(priority focus process,PFP),从而聚焦于医院的重要区域以开展评价,追踪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服务经历。同时追踪方法学检查可以让调查者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提出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追踪方法学步骤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方面:①评价者以面谈以及查阅文件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和如何做系统性的风险管理;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访查第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各个计划的落实程度;③在访查过程中,各个评价委员会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

◆追踪方法学的类型

追踪方法学有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两种类型。但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评审专家在个案追踪过程中,一旦在某环节发现了问题,就会转入系统追踪,分析出现的问题是某个人的问题还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系统追踪着重系统的风 险管理。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疗不良事件并非全是因为个人的疏忽或缺乏训练,75%的医疗问题来自于系统失误。

◆个案追踪方法学

评审员跟踪单个患者的就医经历,以评价标准为准则来评价医院的表现。追踪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从就诊到出院期间所得到的照护、治疗和服务过程进行连续追踪。

追踪目标患者的选择(基于但不限于以下):①该医疗机构 诊治的前五大类患者;②与系统追踪如感染预防控制和用药管理 相关的患者;③在医院住院期间经 历不同科室部门服务的患 者;④新收的转院患者;⑤选当天或第二天即将出院的 患者⑥ 经急诊收入院的患者;⑦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

追踪检查患者的数量:取决于医院的规模和复杂性,现场检查的时限以及评价日程的长短。

个案追踪的实施步骤:⑪确定具体追踪项目。⑫确定追踪目标患者:评审员或检查者采取随机抽样和有意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追踪目标患者。⑬追踪途径:根据目标患者所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处理过程确定追踪途径。⑭追踪的主要内容:①与负责某患者治疗或服务的相关人员一起审查病人的记录;②直接观察对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③观察用药过程;④观察感染预防和控制;⑤观察治疗 计划的制订过程;⑥讨论各单元的数据利用—质量改进活动;⑦观察环境对安全 的影响及员工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⑧观察医疗护理设备的维护,并审核相关 人员的资质;⑨与病人或家属交谈,核实相关问题;⑩观察急诊管理和病人流程 问题,其他辅助科室的流程问题。另可能抽查 2~3 份在院病历进行检查,以核实 已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询问相关人员。与员工面谈,必要时审核会议纪要和 程序,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系统追踪时进一步探索,为其他追踪检查提供了重点方向。

在个案追踪案例中,评审员将做以下工作:①尽可能使用 医院当前医疗护理 记录跟踪医院所提供的治疗、照护和服务程 序;②评价各专科、部门、方案、服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及在所提供的诊疗和服务中的核心功能;③评价相关过程的绩 效,特别关注那些独立但相关过程的整合与协调;④识别相关 流程的潜在问题。

◆系统追踪方法学

在 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 4 版)中,系统追踪被重新分为以下四类:药品管理、感染控制、改进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设施管理和安全系统。

综合选择检查切入点:①以管理科室为切入点,如药剂科、医院感染控制科、统计室等;②以优先关注内容相关科室为切入点,如与感染相关科室(手术室、导管室、消毒供应室、ICU 等)。

对应和细化 JCI 标准中药品管理和使用、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和设施管理与安全标准,从中选择优先关注

内容。

系统追踪技巧:①收集资料:通常的做法就是座谈。例如按照系统追踪的内容选择与医护人员座谈、与患者或家属座谈;与医院管理人员座谈;在座谈中以命题问答为主,以解所需资料,从中拟定系统追踪被检查的部门和人员;②系统追踪可基于个案追踪的基础上,也可单独进行。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员会

根据需要,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同时进行,互为补充;③无论是

哪一种调查方法得到的结果,必须以会议的形式当面指出,允许

解释,就有疑义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调查,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

准确性。

系统追踪评价重点:①侧重考察落实与执行情况。所谓的系统追踪实际上是检查同一个标准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②侧重考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包括规章制度、职责、流程;③侧重考察持续质量改进,是否能够使用数据资料进行决策来改善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

◆个案追踪实例分析

例一:实地追踪一名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

例二:门诊个案追踪过程。

例三:CCU 个案追踪过程。

◆系统追踪实例分析

例:数据系统追踪过程。

◆追踪检查后制订并实施改进方案

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的结果,组织有相关临床、医技、后勤等部门科室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与分析,运用 PDCA 循环提出具体改进方案并加以落实。针对改进行动的目标,须监测是否达到预期成果,用以评价其有效性,对成功的整 改措施和良好的干 预效果,加以宣传和推广,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追踪方法学的特点和优势

①追踪方法学是以“患者”的视角来评价医院,而不是以医 院组织功能的结 构面或以管理者和评价者为中心,因此是评价

医院服务质量最直接和真实的有效 方法;②“灵活性”是追踪

方法学的关键。它使评价者的追踪流程或服务的范围 更为宽

广,进而使评审过程可以深入到一线工作员工,评估他们是如何

做出决策 的;③追踪方法学注重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评价者

通过收集各种数据聚焦于医 院的重要区域,追踪评价患者的治

疗、护理、服务过程;④追踪方法学是一种基 于科学理念而设

计的方法,有效但并不深奥,通过培训易于掌握,且可融会贯通 应用于医院管理相关工作。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意义

上一篇:中文考级试题下一篇:抚仙湖旅游开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