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2024-04-23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精选10篇)

篇1: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 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 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教学用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 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3.反馈练习

1.物体 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4.一个物体 受到的重力 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课后习题

课本第49页练习3-5。

篇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1、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

2、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3、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1、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实验、会归纳、会总结出结论。

3、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1、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3、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

具】小车、长木板、定法轮、细线、钩码、托盘。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课前导学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____,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这两个力的合力为____

3.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都受到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4.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_____.5.阅读课本48页最后几段,找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

1.做图8.2-2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归纳结论:作用在_____

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

__,方向

__,并且在_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经典例题

例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

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C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D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思路引导:A:书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______,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_,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________上,所以它们不是平衡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_,这两个力大小_______,所以它们不是平衡力;C:书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_,书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它们______平衡力;D书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这两个力大小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上,所以它们_____平衡力.例2.如图所示,用F=20N的压力把重10N的物体压在墙上,物体保持静止,则与压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N;与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_N

思路引导:根据题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右的压力,使墙受到一个压力,同时墙施加给物体一个向左的_________,同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由于物体静止,所以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__________,根据平衡力的特点,大小是_______.3.画出下列物体所受到的平衡力。

(1)吊在天花板上静止的电灯。(2)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3)向左匀速行驶的汽车。

三、课堂检测

图11-50

1.如图11-50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

2.某同学静立在磅秤上,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人的重力与磅砰对人的支承力

B.人对磅砰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承力

D.磅秤的重力与人的重力

3.起重机的起重臂下面挂有一个重力为5.0×104N的重物,下列关于钢丝绳受的拉力F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时,F=5.0×104N

B.匀速上升时,F>5.0×104N

C.匀速下降时,F<5.0×104N

D.重物静止或匀速运动时,F始终等于5.0×104N

5.下列物体中,正在受平衡力作用的是()

A.正从地面腾空而起的火箭

B.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

C.沿光滑斜坡下的小球

D.在水平直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6.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7.水平地面上重50N的物体大水平方向受5N的拉力作用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

A.在水平方向受的阻力是50N

B.在竖直方向受的支持力为5N

C.在竖直方向受的压力为5N

D.在水平方向受的阻力为5N

8.某工地的起重机要吊装一个工件,该工件重1200N.当起重机以2m/s匀速吊着工件上升时,起重机的钢绳受到的拉力为

N;当起重机以5m/s速度匀速吊着工件下降时,钢绳受到的拉力为

N,拉力的方向为

;当起重机吊着工件以4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工件受到的拉力为

9、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稍重一点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某同学认为: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机械能可能会增大。你认为他的观点是______的(填“正确”或“错误”)。

四、课堂小结。

篇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现行的几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应该是老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老师.但笔者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材,有六处内容就值得我们探讨.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中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叙述了三个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每个步骤配了一个插图,如图8.3-3所示.

按图8.3-3所示的情况来看,步骤2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这句话和插图表示的意思不一致.因为改变和放在木块上的砝码连起来,就说明了木块上原来就放有砝码,然后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数量.比如,木块上原来有一个砝码,后来放上两个砝码或更多的砝码,我们就可以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但从教材的插图看,第一个插图没放砝码,第二个插图放了一个砝码.所以步骤2就不能叙述为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

要使实验步骤与插图表示一致,有两种修改方法:(1)实验步骤不变,第一个插图画有砝码;第二和第三个插图画同样多的砝码,但砝码数量要与第一个插图不同;(2)插图不变,实验步骤2可以这样叙述:在木块上放上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教材的插图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然会使学生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摩擦力》中的结论

《摩擦力》中的结论是这样叙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样的结论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说明条件.

教材叙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比如,一个重10 N的物体在水平粗糙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100 N的物体在绝对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这两个物体的摩擦力.这种情况,接触面受到压力小的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

另外,教材在叙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比如,一个重100000 N的物体放在的玻璃上,一个重10N的物体放在木板上,一个人先后来推这两个物体,在玻璃上的物体他推不动(摩擦力大),在木板上的物体他轻而易举推起来(摩擦力小).这样,在较光滑表面上的物体,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的条件.

综合上面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这样叙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引出压强概念”的叙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有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编者的意图是用“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这句话来引出压强的概念,而从这句话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物理学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从压强的概念可知).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和取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两种方法.上面的叙述没有说明在物理学中就用“应”字,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应”是表示一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强调在物理学中,那肯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这样就错误了.

上面的内容正确的应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或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可以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这样叙述内容过渡才顺畅、自然.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图10.2-2,这个实验先测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力,用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实验步骤是错误的.

因为在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后把水倒掉,再来测出空桶重力时,空桶内壁有少量的水附着,这样使空桶的重力偏大,从而使被测物排开水的重力偏小,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这个实验如果把图10.2-2中的顺序甲、乙、丙、丁改成丁、甲、乙、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测出来的结果误差也较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有义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5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的“图11.1-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材是强调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F,而教材把这个力的作用点画在货物的重心上,这样画力的作用点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在物体上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画在实际受力的地方(教材的图7.1-4就是这样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的题目.如果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不容易画,例如,[HJ1.55mm]用手压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表面,要求画出手对物体压力的示意图(由于物体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不好找,所以不好画).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根本画不了,例如,一个正方体放在地面上,要求画正方体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要画在地球的重心上,这样根本画不了.

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同时画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这时候为了方便研究力,[TP8CW04.TIF,Y#]就可以把这些力的作用点集中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教材的图8.2-4乙、丙、丁三个图就是这样画).教材只强调货物受到叉车向上的作用力 ,也就是要求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笔者认为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叉车对货物具体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货物的底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没有什么可争议.

6“图11.1-3”力不做功的实例

图11.1-3有这样叙述: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笔者认为,说乙图的力没有做功,那是无可厚非的.但说甲图所有的力没有做功,那就要看情况.

因为提滑板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滑板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过距离,所以提滑板的力确实没有做功.但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固然很小,但也存在),手的推力就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这样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时,手的提力没做功,手的推力有做功.因此教材说甲图所有的力没做功是错误的.

如果编者在图中的叙述写上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忽略空气阻力).或单纯强调向上提的力没做功,例如图11.1-3甲、乙两图向上提的力没有做功.想一想,向上提的力为什么没做功.这样叙述就无可挑剔了.

教材的叙述要严密,要事无巨细、无懈可击.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 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察图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⑵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F 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篇5: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

1、演示实验要注重过程教学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演示实验的创新,主要应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了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实验时要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出现的现象,留出一定的时间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如在《光的传播》一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应用,而对现象是否清楚,是否有说服力,对探究问题的方法过程不够重视。这种做法没有突出实验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把过程突显出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突出实验过程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就相当于看热闹,只是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某些满足而已,没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我在《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身进行体验,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物理的课程内容。比如有关对光源的认识,我除了通过多媒体将生动的画面,如:太阳从东方升起、都市夜晚的霓红灯、大海深处的水母等展示给学生外,还让学生利用自己课桌的蜡烛、手电筒、激光灯、火柴等器材自己制作光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演示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开始采用了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来探究这个问题,虽然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后来听课的老师讲,这个实验有一些弊端:一是现象不是非常明显,虽然为了便于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在水中加了些牛奶,但操作时激光灯的位置放不好,还是会影响现象的观察。二是虽然实验时我也找了两个学生参与,但由于参与面太小,降低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后来我把往水中加牛奶改为用蚊香向倒放的烧杯中放烟,并且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使现象明显、观察清楚,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人曾总结过: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一做.这说明动手做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次做,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三、变写实验报告为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将器材开放,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然后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这样就把以往学生抄实验报告改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如在讲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等,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于器材,我表扬了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我肯定了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验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学会坚持原则,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变学校实验为社会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而八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了视野,为此,光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到社会、社区和家庭。例如,让学生调查社区中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如何防治,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观察家中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利用可乐瓶子做有关大气压和浮力的试验,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这些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和学生自己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视野。

篇6: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篇7: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篇8: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1.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

A.N

B.Pa

C.J

D.m/s 2.一位中学生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他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A.1.2×103P a B.1.2×104Pa C.1.2×105Pa

D.1.2×106Pa 3.下列做法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软包装饮料的吸管有一端被削尖

C.刀钝了用磨刀石磨一磨

D.将水平地面上的长方体砖由平放改为竖放 4.以下实例中,利用增大压强的办法工作的是()A.大型拖拉机安装履带

B.将菜刀磨得很锋利

C.滑雪时穿滑雪板

D.骆驼长着大脚掌 5.小明在下列情况中,对支承面压强最大的是()A.双脚站立在地面上不动时

B.在走路时

C.靠坐在沙发上时

D.平躺在席梦丝软床上时

6.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把书包带做得宽些,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7.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动物身上的各种器官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生存的环境。我们所了解的以下事例中,有减小压强功能的是()

A.啄木鸟,长有细长而又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

B.人口腔里的牙齿根据咀嚼功能的不同,分出了切牙、尖牙等 C.骆驼的体重比马的体重大不了一倍,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 D.大象长有两个大耳朵,不仅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能用于散热

8.某同学在水平道路上骑自行车,当车胎发生慢漏气时,车胎对地面的压强将()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好确定.9.将一个质量为20N、底面积为0.05m2的长方体平放在某一水平桌面中央,水平桌面的面积为0.8m2,则长方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

A.2.5 Pa

B.25 Pa

C.40 Pa

D.400Pa 10.一封闭容器装满水后,静止放在水平面桌面上,如图甲所示,对桌面产生的压力与压强分别为F1、P1;当把容器倒放在桌面上如图乙所示,静止时对桌面产生的压力与压强分别为F2、P2.则()A.F1=F2,P1>PB.F1=F2,P1

C.F1>F2,P1=P2

D.F1

1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岸边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1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13.如图所示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沿竖直方向(见图中虚线)截去 一半,则剩下的半块砖与原来整块砖相比()A.对地面的压强不变 B.对地面的压力不变

C.砖的密度减小一半 D.砖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不变

14.如图,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把物体A向右移动一点(不落地),则物体A对桌面的 A.压力和压强都不变,B.压力不变,压强变大

()

C.压力变大,压强不变.D.压力和压强都变大

15.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则两手指所受压力_____________,压强___________.16.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看:磨刀时,刀两侧表面磨得很光滑是为了______,刀刃磨得很薄是为了________;大型平板挂车装有多组双车轮,目的是为了______压强;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目的是为了________摩擦。;人用针缝衣服,用的针尖要锋利,是为了_______对布的压强;人手指上带顶针是为了__________对手指的压强. 17.拖拉机的履带由一块块的金属板连接而成的,每块金属板上都有一两条凸起的棱,金属板的作用和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凸起的棱的作用和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小红的妈妈在超市买了很多食品,她用塑料袋提着回家,没走多远就感到手被勒得很痛。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给她提一个建议:

,这是利用改变

(“增大”或“减小”)袋子对手的压强。

19.一块长方体橡皮,重为0.3N,侧放于水平桌面上时,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10-3m2。它对桌面的压强是

Pa。若沿ab方向竖直向下切去一块,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橡皮的密度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0.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地面(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4:1,则平放和竖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2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 ____________,显示压力作用的效果。比较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2.小王同学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2m2,请根据图中某些情况下的压强数值估算:(1)小王同学的重力。(2)小王同学平躺时与床面的接触面积。(3)小王同学背着重力为40N的书包行走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篇9: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难点:

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讲授新课:

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

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

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

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

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

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

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

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

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

“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寻找资料,了解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使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举行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班会活动和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

附录:

一、典型材料

论自由

究竟什么是自由呢? 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别人,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 不:法律禁止这样做。

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 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 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对人忘恩负义呢? 不:社会舆论谴责这种行为。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吃喝或者拒绝饮食而不致严重后果呢? ;

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

(摘自:《伊加利亚旅行记录》 自我保护八要领

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青少年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其中重要的有8条:

1、记住可依赖的成年人的名单、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帮助。

2、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比如让我们去打群架、赌博、看黄色录像等等,我们坚决不要去,并劝说朋友也不要去。

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趴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

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

5、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6、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带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

7、遭到坏人绑架、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要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反击。如果坏人过于凶狠,一般不要与其硬拼,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

8、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份特征和其他一些突出的特征,以有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二、活动设计方式。

1、“拍案说法”:

活动目的: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报导也屡见报端。通过这一活动,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并进一步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活动方式:

可以在每节课之前进行,也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活动步骤:

步骤一:全班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以自愿组织的形式组成不同的小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方式,去寻找有关未成年人受侵害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并制作成各种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步骤二:在新课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案例。步骤三: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简短思考,并简单谈谈自己从这个案例所得到的教育和启示。

2、模拟法庭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体会法庭的严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

活动步骤:

1、课前准备:

(1)提供诉讼典型案例

可以为前面提供的材料中的被虐女童母亲节状告父母,也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案例。

(2)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3)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如适用什么诉讼程序、涉及的有关法律根据、诉讼请求的根据、辩驳对方的证据等)。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2)法庭辩论。(3)审判长宣判。

审判长宣布审判活动结束。

课堂小结:

扮演者结合自己的角色,说明审理中受到的制约,说明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如审判长的审判手记、原告胜诉的依据、被告败诉的教训、辩护律师的作用和辩护依据等)。

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如对法律的理解,对诉讼程序的理解,参加旁听的体会,对诉讼参与人表现的评价等)。

由老师归纳同学意见,对此次活动作出一分为二的具体总结。

3、社会调查

调查题目:社会撑起保护伞——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步骤一

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各组有明确的调查项目,各组选出组长负责此次活动。第一组调查当地(或者本市)的影剧院、公园、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出售门票是否对中小学生优惠;第二组走访当地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这里为未成年人提供哪些教育活动,了解其设备、场所是否安全等状况;第三组调查当地图书和音像市场,了解对未成年人有益或者有害的图书、音像制品的状况;第四组调查当地的游戏厅,看其是否有“非节假日未成年人谢绝入内”的告示,调查中小学生进游戏厅的情况。

步骤二

具体准备。各小组商量具体办法,征得家长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制订安全措施。步骤三

利用课余时间,分头调查。记录、汇总本组调查情况,由组长整理出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提纲。

步骤四

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利用社会上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利的各种资源; 如何避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国家制定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的社会保护有什么意义。步骤五

篇10: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01、在直角△ABC中,斜边AB=2,则AB2+BC2+CA2=.

0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为1:2:3,它的边为4cm,则最小边为cm.

0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cm,9cm,则它的周长为cm.

04、一块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为800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m.

05、△ABC的三边长分别是15、36、39,这个△ABC是三角形.

0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为5:12:1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07、三边之比为3:4:5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4cm2,则它的周长为cm.

08、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cm,底边长为12cm,则其底边上的高为cm.

09、△ABC中∠C=900,∠B=300,b=2cm,则c=cm.

10、如图,AB=AC=10cm,AD⊥BC,∠B=300,则BD2=.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1、是勾股数的是.

A4,5,6B5,7,12C12,13,15D21,28,35

12、在长为3,4,5,12,13的线段中任意取三条可构成个直角三角形.

A0B1C2D3

13、两条直角边为6cm,8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为cm.

A1.2B2.4C3.6D4.8

1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条直角边多2cm,另一条直角边为6cm,则斜边的长为cm.

A、4,B、8C、10D、12

15、如图,AB=AC=10cm,CD⊥AB,∠B=150,则CD=cm.

A、2.5B、5C、10D、20

三、解答题(共50分):

16、一块长方形土地ABCD的长为28m,宽为21m,小明站在长方形的一个顶点A上,他要走到对面的另

一个顶点C上拣一只羽毛球,他至少要走多少米?(8分)

17、在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现在要向顶点B处爬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BC=1cm,

则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8分)

18、有一块四边形草坪,∠B=∠D=900,AB=24m,BC=7m,CD=15m,求草坪面积.(8分)

19、小明想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他发现旗杆顶上的绳子BD垂到地面还多CD=1米,当他把绳子的

下端D拉开5米到后,发现下端D刚好接触地面A.你能帮他把旗杆的高度求出来吗?(10分)

20、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3)(8分)

21、小琳家的楼梯有若干级梯子。她测得楼梯的水平宽度AC=4米,楼梯的斜面长度AB=5米,现在

她家要在楼梯面上铺设红地毯。若准备购买的地毯的单价为20元/米,则她家至少应准备多少钱?

(10分)

上一篇:龙滩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措施下一篇:2023春节期间安全消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