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期末

2024-05-24

软件工程导论期末(共8篇)

篇1:软件工程导论期末

软件工程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20分)

1、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软件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八个阶段又可归纳为三个大的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和(C)。A、详细计划 B、可行性分析

C、运行阶段 D、测试与排错

2、从结构化的瀑布模型看,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八个阶段中,下面的几个选项中哪个环节出错,对软件的影响最大(C)。A、详细设计阶段 B、概要设计阶段

C、需求分析阶段 D、测试和运行阶段

3、在结构化的瀑布模型中,哪一个阶段定义的标准将成为软件测试中的系统测试阶段的目标(A)。

A、需求分析阶段 B、详细设计阶段

C、概要设计阶段 D、可行性研究阶段

4、软件工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C)。

A.程序设计方法学的影响 B.其它工程科学的影响

C.软件危机的出现 D.计算机的发展

5、软件工程方法学的目的是:使软件生产规范化和工程化,而软件工程方法得以实施的主要保证是(C)A、硬件环境 B、软件开发的环境

C、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开发的环境 D、开发人员的素质

6、软件开发常使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结构化和原型化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B)A、相互排斥 B、相互补充

C、独立使用 D、交替使用

7、UML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哪种软件开发方法(C)A、基于瀑布模型的结构化方法 B、基于需求动态定义的原型化方法 C、基于对象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D、基于数据的数据流开发方法

8、在下面的软件开发方法中,哪一个对软件设计和开发人员的开发要求最高(B)A、结构化方法 B、原型化方法 C、面向对象的方法 D、控制流方法

9、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预先严格定义需求的方法,它在实施时强调的是分析对象的(B)A、控制流 B、数据流 C、程序流 D、指令流

10、软件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A)A、计划阶段、开发阶段、运行阶段 B、计划阶段、编程阶段、测试阶段 C、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调试 D、需求分析、功能定义、系统设计

二.填空(20分)

21.系统流程图是描述物理模型的传统工具,用图形符号表示系统中各个元素表达了系统中各种元素之间的(信息流动)情况。

22.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评价开发一个项目是否可行。23.自顶向下结合的渐增式测试法,在组合模块时有两种组合策略:深度优先策略和(宽度优先策略)。

24.独立路径是指包括一组以前没有处理的语句或条件的一条路径。从程序图来看,一条独立路径是至少包含有一条(在其他独立路径中未有过)的边的路径。

25.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可以完成高级语言无法完成的特殊功能,如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一些接口工作。

26.在JSP方法中解决结构冲突的具体办法是(中间数据结构或中间文件)。27.详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每个模块的内部特性,即模块的算法、(使用的数据)。

28.所有软件维护申请报告要按规定方式提出,该报告也称(软件问题)报告。

29.有两类维护技术:在开发阶段使用来减少错误、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面向维护的技术;在维护阶段用来提高维护的效率和质量的(维护支援)技术。30.科学工程计算需要大量的标准库函数,以便处理复杂的数值计算,可供选择的语言有:(FORTRAN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和PL/1语言。三.判断(10分)1.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经常受到硬件的限制和制约。(√)

2.模块内的高内聚往往意味着模块间的松耦合。(√)

3.Jackson图只能表达程序结构,不能表达数据结构。(X)

上述数据流图表示数据A和B同时输入变换成C。(X)

5.软件的质量好坏主要由验收人员负责,其他开发人员不必关心。(X)

6.判定覆盖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条件覆盖也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

7.应该尽量使用机器语言编写代码,提高程序运行效率,而减少高级语言的使用。(X)

8.UML只能应用于软件系统模型的建立。(X)

9.容错就是每个程序采用两种不同的算法编写。(X)

1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无一遗漏的找出所有的错误。(X)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经济可行性

解:进行开发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评估,确定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开发。32.社会可行性

解: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存在任何侵犯、妨碍等责任问题,要开发项目目的运行方式在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现有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操作方式是否可行。

33.投资回收期

解: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

34.对应关系

解:即有直接因果关系在程序中可以同时处理。35.结构冲突

解: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结构找不到对应关系的情况,称为结构冲突。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软件维护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维护的类型有哪些?

答: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主要任务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目的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用性,延长软件的寿命。维护的类型有:改正性(错误)、适应性(环境)、完善性(功能)、预防性(新产品)

2、什么是耦合?模块的耦合包括哪些类型?

答: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模块的耦合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特征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

耦合,标记耦合,无耦合/非直接耦合

3、什么是内聚?模块的内聚包括哪些类型? 答:内聚标志着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它是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自

然扩展

模块的内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低内聚—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

中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 高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4、如何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

答:1.系统用户的要求2.可以使用的编译程序

3.可以得到的软件工具4.工程规模5.程序员的知识 6.软件可移植性的要求7.软件的应用领域

5、什么是编码风格?为什么要强调编码风格? 答:编码风格包括以下内容:程序内部良好的文档(注释)、数据说明、语句构造、输入输

出和效率保障等。

因为编码风格对软件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用性很重要,所以要强调编码风

格。

六、综合题(20分)

1、某电器集团公司下属的厂包括技术科、生产科等基层单位。现在想建立一个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其中: 生产科的任务是:

(1)根据销售公司转来的内部合同(产品型号、规格、数量、交获日期)制定车间月生产计划。

(2)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日报表、周报表调整月生产计划

(3)以月生产计划为以及,制定产品设计(结构、工艺)及产品组装月计划。

(4)将产品的组装计划传达到各科,将组装月计划分解为周计划,下达给车间

技术科的任务是:

(1)根据生产科转来的组装计划进行产品结构设计,产生产品装配图给生产科,产生外购需求计划给供应科,并产生产品自制物料清单。

(2)根据组装计划进行产品工艺设计,根据产品自制物料清单产生工艺流程图给零件厂。试写出以上系统中生产科和技术科处理的软件结构图。

解:

画出生产科图的给6分,画出技术科的给4分。

篇2:软件工程导论期末

期末考核要求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学年学期:2013-2014-2 年级:2012级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期末考核100分制,具体内容和分值如下。

第一部分 课程总结(80分)

1.具体内容:

(1)需求获取和需求模型总结(20分)

(2)系统设计总结(20分)

(3)数据库设计总结(20分)

(4)软件测试部分总结(20分)

2.具体要求

(1)总结每一部分学到了什么概念和方法,对软件项目有什么样的指导,该部分在该

实际项目中有什么样的应用。

(2)每部分内容至少写500字,内容要具体。

第二部分 实际项目分析(15分)

1.具体内容:选择当前流行软件,对软件的需求和架构,采用技术,具体功能模块(子系统)划分进行分析和总结。

2.具体要求内容排版规范,清晰易读,除技术之外每部分都需使用图形进行说明,至少写500字。

(1)软件的主要架构

(2)软件所采用的技术

(3)功能模块划分

第三部分 学习心得(5分)

篇3: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

一、课程定位

现实中高校多数学生对本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把握只有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业结束后, 方才“如梦初醒”, 甚至直至全部学业结束尚不知所学专业或学科为何物[1]。通过对本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调研, 结果表明“什么是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包含哪些内容”等问题使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感到困惑,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知之甚少, 甚至是一无所知。这些导致了学生造成学习的盲目和专业思想的不稳定, 对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2]。

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 导论部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是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对于后续各专业课程具有先行先导功能和宏观统领作用[3]。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专业导论课的探索和建设[4,5]。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学生通过导论课的学习, 能够较系统、完整的了解机械工程的知识体系, 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职业能力需求等。

二、教学内容设计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入校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关切的问题, 如: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这个专业能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 主要围绕“Why, What, How”三大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为学生答疑解惑。

课程规划16学时, 设置三个篇章循序渐进的介绍机械专业, 依次为:“第一篇为什么选择机械工程?”, “第二篇什么是机械工程?”, “第三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

“第一篇, 为什么选择机械工程?”从机械专业的前景、机械工程的在各领域的成就、机械工程的社会重要性三个方面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加强、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

“第二篇什么是机械工程?”作为课程的主题部分, 由浅入深的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现代机械工程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 信息、控制、材料等相关技术和传统机械结合之后, 产生了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该篇章从传统机械到现代机械, 介绍机械与机械工程、机械工程中的数学和力学问题、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工程材料及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应用技术 (工程机械、农林机械) 等方面的内容, 给学生一个理性的认识, 启迪学生的工程思维,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三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 解答HOW的问题。从专业到职业, 指引机械专业的学生, 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之路,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新生入校后比较关心问题。

这个三个篇章内容由浅入深, 从专业到职业, 从感性到理性, 紧跟领域前沿技术, 解析专业知识框架, 进行通识性教育, 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专业学习疑问与困惑, 启蒙和指导大学新生未来四年专业学习。

三、教学模式探讨

专业导论课内容主要是以介绍为主, 以学生了解或比较熟悉为深度, 具有难度不大但信息量大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 以上述三大篇章为索引, 结合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 教学团队由多位资深教授及副教授组成, 结合各自的科研方向开展, 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 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 紧靠机械工程发展和专业的前沿。通过理论和案例的结合, 学生能够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机械, 了解机械工程的工程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辅以实践教学环节, 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机械设备间。通过感性接触后, 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印象和理解。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同步进行了网上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建立了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网站, 提供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大纲、课程教案、多媒体教案、课件实例、师资队伍介绍、教学录像等。为学生远程网上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四、总结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经过两年的实践表明,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较系统、完整的了解机械工程的知识体系, 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调动了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热情。同时, 学生对于未来的求学或择业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有利于更好地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朱福兴, 李惠娟, 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常熟理工学院学报[J].2011 (12) .

[2]张文生, 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论坛[J].2012 (33) .

[3]丛娟, 机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2016 (01) .

[4]陈国金, 张建辉.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机械学科导论课为例, 大学教育[J].2015 (09) .

篇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性质、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把握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导论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以下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粗略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要深入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3)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4)电磁波与无线电: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全貌,以及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5)通信技术与通信网: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7)互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知道相关的名词术语。(8)控制科学与工程: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9)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10)数字媒体技术:学習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了解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知道数字媒体制作的过程和工具。(11)图像信息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关系。(12)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

2 教学初探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在以下多个方面开展了本课程的工作:

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本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完整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文字教案等,选用及时和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适应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以及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的教学参考资料。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电子教学课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在选择新颖、全面、正式出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讲授,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考核上:注重平时,期末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老师规定考核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基本材料,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搭建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

3 结束语

专业导论是将涉及内容很广的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但对历史和未来都有精简扼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它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学科群体,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光电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某些信息应用技术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而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内容、概念,以及技术进步和今后发展,对大学新生是必要的。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项目资助: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2AZ10)、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10C104)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0XKF01)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衍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凤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5] 张运九,吴勇,薛光辉,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6]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 黄军校.基于CDIO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3).

篇5:《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期末论文

课程论文

姓名:陈格格学号:201230410021班级:2班联系电话: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在密密麻麻的专业志愿中一眼就挑中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是我的兴趣所在,化学、生物,一直都是我喜欢并且擅长的学科;“科学”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严谨、深入的一面;“工程”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好的发展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字当头,食品领域的知识当真应是无穷无尽的。我的理解是,这门学科研究所有关于食品的知识,最终我们可以参与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等一系列的工作。然而我身边的人大多数都对这门学科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有的人谈到这个专业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是个吃货”,有的人将这门学科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混为一谈,甚至有人直接问我:“你们这个专业学完了毕业出来能干嘛啊?”

由于周围人的不了解,甚至是个别人的误解,导致我身边的同学有不少人都想转专业,我想这都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学科的不了解导致的。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喜欢建筑、法学、金融这样的学科,因为家里人、朋友或者自己本身认为那些学科更加有用甚至更能赚钱。但在我看来,赚钱并不是我们学习一门学科的真正目的,如果把赚钱当成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相信你的成就也就只能到达赚到钱为止了。

首先,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确实有不少都是“吃货”,他们出于对食品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确是很幸福的事;其次,食品质量与安全是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内的内容,但这门学科研究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它更多地是偏向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这一复杂的过程,综合性更强,也更实用;最后,相信能把这门学科学好的人,一定是全面发展、热爱食品的人,这样的人,何愁找不到工作呢?当然,若是眼高手低的话,相信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也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这么多门学科,这么多种工作,相信能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绝非易事。如果能了解到这些,那些说这门学科毫无意义、简单易学、就业困难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根本就是基于自身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

它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设备、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化学等。在学校里,我们只能学到这么多,而在实际的生产运用中,还会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这门学科同样属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之一,看来想要学好,还真需要足够的热情。

不过即使是学了这门专业的人,也有不少人诟病这门专业的本科生起薪低,工作环境差,就业没前途。但我相信不止这一个专业存在着这一问题,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就业问题,没有百分之百所有人都能找到高薪、环境好的工作的专业,这不单单与行业的大环境有关,更与个人的能力、机遇的把握有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食品行业其自身的发展前景: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不再仅仅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了,它被新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人们对于方式、用料、健康、营养等方方面面都开始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正是顺应了人们新时代的需求。

2、我国地大物博,本身就具有多种菜系,人们自古以来就对“食”十分讲究。中国除了拥有十分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更是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试问,谁能不买食品呢?再加上人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对于食品的消费定然是只增不减。

3、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作为我们发展食品行业的经验,相信我国的发展速度一定不会让人失望,并且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4、如今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常常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我国的食品行业急需一批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篇6:信息对抗导论(期末总结)

1.根据广义信息模型,阐述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指外部世界现象,系统中的数据和人掌握的知识或情报等。

外部世界现象和人为消息通过观测,转换和整理可以得到数据,数据通过分析和理解可得知识或情报,然后在进行应用(形成图)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独立性,转移性,相对性,变换性,时效性,共享性。

3.信息对抗,信息化战争,信息作战,信息战的定义及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信息对抗:指围绕信息利用展开的攻防斗争,其目的是取得信息优势,即通过能力竞争或攻防斗争是自己在信息利用方面比竞争对手处于占优地位,为取得竞争最终胜利奠定基础。信息化战争:以信息为主导地位的战争或冲突 信息作战:在信息战中采取的行动方法 信息战:通过信息利用和攻击,信息防御等信息对抗行动,夺取信息优势,为达到战争或冲突的最终目的奠定基础。相同点:四者形成的基础相同,都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都是以信息,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为基础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层次也有高到低

信息化战争:以信息为主导地位的战争形势 信息战:以夺取信息优势为目的的作战样式

信息作战:在信息战中采取的信息利用,信息对抗行动方法

4.信息优势的地位和决定要素是什么?

地位:在主导机动,精确交战,聚集后勤,全维防护中,信息优势是实现以上四种作战概念和提交各种参战力量,协同行动聚焦效果的前提

决定要素:1.信息利用(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表达,理解和运用)。

2.信息防御(包括保护,攻击检测,攻击后恢复)。

3.信息进攻(包括破坏,扰乱和窃密)。5.信息对抗从哪些方面扩大了战争的范畴?

信息对抗从战争空间,范围,时间,强度方面扩大了其范畴,使其空间向太空发展,范围向民间发展,时间向连续状态发展,强度向强弱两级扩展

第二章 信息对抗形式与特征

1.军事信息战六种作战形式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1)心理战:其目的是通过操纵信息影响地方的思维推理能力,过程和结果。欺骗,物理摧毁,信息攻击和电子战都可用来辅助达到心理感知目的

(2)军事欺骗:其目的是通过物理电子和信息示假行动误导敌方对己方的意图和能力的感知或掌握

(3)作战安全:其目的是通过作战和技术安全措施为信息系统的物理成分,人员和信息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4)电子战:其目的是通过电磁频谱扰乱和破坏敌方的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其中的信息(5)物理摧毁:其目的是通过释放储存的能量破坏物理设施

(6)网络战: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工具和操作技巧扰乱和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网络及其中的信息 2.信息安全的三个特征和对应的三种攻击方法是什么?

特征:保密性,真实性,畅通性。

相对应的攻击方法:窃密,扰乱,破坏。3.信息供给作战模型包含哪三个层次?每层的作战意图是什么?

模型的第一层为抽象的主观层,其攻击意图是控制防守方的感知,心理,意志和决策等。第二层为信息层,其攻击意图为通过窃密,扰乱和破坏信息影响敌人的主观感和决策。最底层为物理层,其攻击意图是破坏计算机和通信设施及其支持系统等。4.信息战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原理:在信息域内采用多种攻击方法,破坏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畅通性,从而控制敌人的主观世界和物理世界。

特征:在“赛百”信息域内进行攻防斗争 第三章 情报战

1.按作用层次,情报分为哪三类?举例说明。战略或国家情报:外国的政策,政治局势等 作战情报:

战斗计划,军事条令等 战术情报:

军事平台,军事单位等

2.情报获取分为哪6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功能是什么?

1)计划:政府和军事决策者在高度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定义制定政策和战略及军事决策所需的知识。2)收集:按计划指派人员或采用技术措施完成收集任务。

3)处理:以收集的数据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对数据添加索引和进行组织,并不断监视和分析收集的数据能否满足计划的要求。

4)分析:用演绎推理方法对分类组织的数据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能回答所关心的问题。5)产品:即情报,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后的结果。

6)应用:把情报产品分发到用户,由用户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从中评定以前的情报的准确性。3.情报获取系统体系包含哪几个部分?

航天情报系统,航空情报系统,地面情报系统,网络情报系统 4.情报站的特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特点:保障性,全局性,防御性,全时性,全域性,抽象性

地位:情报战是战争的先导;情报战为作战力量建设和战争准备提供指导;情报战的重要地位也是由战争实践决定的。

第四章 心理战与军事欺骗

1.主观域作战的特点及其与客观域作战的关系是什么?

主观域作战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战对象、作战直接目的和手段上

特点:以感知、心态、意志和信息方面的抽象活动为主,如心理威慑和欺骗等斗智斗勇行为。关系:主观域作战时以客观域作战形式为依托或辅助,并对其有指导作用。2.心理战的含义及基本要素是什么?

军事信息战中的心理战,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外国听众传递信息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影响外国听众的心态以及判断力,愿望和士气,来影响外国政府,机构和个人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总体作战目标的支持。心理战的两个基本要素:消息和传播媒体。3.心理战宣传的五个大致步骤是什么?

1)感知2)记忆关联3)思维4)情感5)意志 4.军事欺骗的含义及基本原则是什么?

军事欺骗包括故意使地方决策者错误理解己方能力,意图和行动的所有活动,其目的是使敌人采取有利于己方的行动(包括不采取行动)。

基本原则:向敌人隐真示假。

第五章 电子对抗

1.有源干扰与无源干扰的区别是什么?

有源干扰:干扰能量是由雷达本身以外的其他辐射源产生的,又称积极烦扰。无源干扰:干扰能量是由非探测目标对雷达波的散射产生的,又称消极干扰。2.简述反辐射武器的原理。

通过侦收,识别,跟踪目标雷达的波速,并顺着波速飞向雷达天线,直至击中天线。3.简述DS通信方法的干扰原理。

信号频谱中干扰信号的频谱,在对信号进行解阔后,得到了展宽,消息信号的频谱得到了压缩(还原),对信号滤波后,干扰信号的频谱(或功率)大部分被滤除了,而消息信号的频谱得到了保留。4.为什么说DS通信方法具有保密通信能力。

DS系统用伪码对信号源信号进行扩频后,信号频谱变成了低密度功率谱,要侦察扩频后的信号(即DS信号),侦察接收机必须要有足够的频带和足够的灵敏度,扩频伪码码率越高,DS信号频谱越宽,其截收难度越大,即使截收了DS信号,若不知道扩频伪码序列,也无法选择正确的解扩伪码序列进行解扩,还原出信号消息,所以,DS也是一种保密通信的方式。5.为什么P码具有保密性?

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解扩后才能提取导航信息,进行定位和时间等计算,而要解扩卫星的P码扩频调制信号,不仅需要知道N位或Ni位P码序列,而且要知道当前卫星使用P码序列的那一段进行扩频调制,并要将接收机当前解调用的P码段与卫星使用的P码进行同步,P码序列是不公开的,所以,P码具有保密性。6.简述GPS的SA和A—S措施及其目的。

SA措施:是指通过抖动星钟(δ—过程)和扰动星历数据(ε—过程),达到降低C/A码标准定位服务精度的一种人为措施。

目的:削弱敌军的利用。

A—S措施:通过将P码和密钥W码进行模2求和,形成Y码(Y=P﹢W),对P码加密。目的:使敌方设计的P码接收机再不能直接定位。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对抗

1.网络安全漏洞的含义是什么

漏洞是指硬件,软件或使用策略上的缺陷,他们会使计算机遭受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2.网络安全漏洞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1)计算机发展速度过快(2)大型软件的复杂性(3)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 3.网络探测,攻击,防御工具的作用于类别是什么 探测工具:用于探测网络的漏洞或脆弱点 类别:(1)扫描软件(2)口令攻击软件(3)嗅探器

攻击工具:能够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系统拒绝服务,破坏系统的数据或在系统内造成安全隐患 类别:(1)电子邮件炸弹(2)蠕虫和病菌(3)计算机病毒(4)特洛伊木马(5)逻辑炸弹(6)后门 防御工具:用于对网络攻击进行预防和检测等 类别:(1)信息完整性检测工具(2)防火墙(3)日志工具(4)日志审计工具 4.网络作战模型分为哪三个层次?各层次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最高层是抽象的感知或心理层,其意图是控制目标方的感知

中间层是信息层:向上传递信息和知识,影响人的感知,也控制物理域中的目标 最底层是物理层

5.网络攻击模式分为哪6个步骤

(1)刺探和网络映射(2)渗透(3)用户访问(4)根目录访问(5)利用系统资源(6)侵害系统资源

第七章 新型硬杀伤武器

1.目前,定向能武器有哪几类?

高功率微波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等离子体武器等 2.阐述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的特点

定向能武器:一是以光波传播的速度把高能量射束直接射向目标,因而在攻击目标时不需要提前量,只要瞄准目标就能命中,有极高的命中率,使敌人难以躲避。二是射束指向控制灵活,能快速的扫掠战区内的特定空间,并瞬时指向任何位置上的目标,因而可快速改变指向并同时攻击多个目标。三是射束能量高度集中,一般只对目标本身某一部分或目标内的电子设备造成破坏或杀伤,因而可避免大量的杀伤平民和破坏环境。四是武器发射时无声无形,因而具有很好的隐蔽性,突然杀伤力大,能给敌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五是定向能武器既可以用于进攻,也能用于防御。

电磁脉冲武器:以核爆炸时产生的或用电子方法产生的持续时间极短的宽频谱电磁能量脉冲,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

第八章 信息安全防御

1.描述信息安全的PPDR模型。4个要素:策略(Policy),保护(Protection),监察(Detection),反应(Response)

保护,监察和反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安全循环,在安全策略和指导下,使网络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2.一个完整的密码通信系统包括哪些要素。明文消息空间M(即消息m);密文消息空间C(即密文c);密钥空间K1和K2(即加密密钥k1∈K1,k2∈K2,私钥体制下K1=K2);加密变换Ek1(Ek1表示在密钥k1作用下的变换);解密变换Dk2。3.简要叙述RSA算法的过程。

篇7:通信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1.室内传播模型:覆盖范围小,环境变动较大,不受气候影响,但受建筑材料影响较大。典型模型包括路径耗损模型多重断点模型等 2.室外宏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架设较高、覆盖范围较大时所使用的一类模型。

实际使用中一般是几种宏蜂窝模型结合使用来完成网络规划。

3.室外微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的架设高度在3-6m时,多使用室外微蜂窝模型。

特点:1.频谱资源有限 2.传播环境复杂

3.存在多种干扰

4.网络拓扑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请给出光导纤维结构。工作窗口和将之应用于通信场合时的优势?

光导纤维的结构:画图光线是由涂覆层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完成信号的传输,包层与纤芯的折射率不同,将光信号封闭在纤芯中传输并起到保护纤芯的作用。外边还有涂覆层。

工作窗口:石英光对特定的波长的光波的传输损耗要明显小于对其他波长的光波,这些特定的波长就是光纤的工作窗口。

窗口分为三个1。0.8-0.9um最低耗损2.5db/km,采用是石英多模光纤,主要应用于近距离通信。2。1.31um最低耗损0.27db/km,采用石英单模光纤3.1.55um最低耗损0.27db/km,采用长距离传输系统。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主要优势:1传输频带宽2传输距离长

3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4保密性好节省大量有色金属

6体积小,重量轻

7需要经过额外的光/电转化过程

四请给出同步技术原理,分类和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同步技术是指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故称为定时。在数字通信中,按照同步的功用可以将同步技术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振同步,和网同步。

1、载波同步:载波同步是指在相干解调时,接收点需要提供一个与接收信号中的调制载波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这个载波的获取成为载波提取或载波同步。在模拟调制以及数字调制过程中,要想实现相干解调,必须有相干载波。因此,载波同步时实现相干解调的先决条件

2、位同步:位同步又称为码元同步。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任何消息都是通过一串码元序列传送的,所以接收时需要知道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以便在恰当的时刻进行取样判断。这就要求接收端必须提供一个为定时脉冲序列。该序列的重复频率与码元速率相同,相位与最佳取样判决时刻一致。提取这种定时脉冲序列的过程即称为位同步。

3、帧同步:在数字通信中,信息流是用若干码元组成一个帧。在接收这些数字信息时,必须知道这些帧的起止时刻,否则接收端无法正确恢复信息。对于数字时分多路通信系统,如PCM39/32电话系统,各路码元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隙内传送,形成一定的帧结构。为了使接收端能正确分离各类信号,在发送端必须提供每帧的起止标记,在接收端检测并获取这一标志的过称,成为帧同步

4、网同步:在获得了以上讨论的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之后,两点间的数字通信就可以有序,准确可靠的进行了,然而,随着数字通信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多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构成了数字通信网,显然,为了保证通信网内各用户之间的可靠地通信和数据交换,全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时钟,这就是网同步的问题

三请给出数字调制的定义。ASK.FSK和PSK的原理和波形?

数字调制:是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载波,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为数字带通信号的过程。ASK(振幅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浮动的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频率和初始位置保持不变

FSK(频移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的幅度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

PSK(相移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相位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

五请给出市话呼叫接续示意图及解释?

篇8:软件工程导论期末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科专业,教学方法,工程力学

0 引言

《工程力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其基本定理、推论均来源于实践, 既有较强的理论, 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传统教学强调课程本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公式的推导, 但缺少将工程实际问题简化为力学模型的实例。重视工程实例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概念, 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事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 认识到教学过程应当广泛联系工程实际, 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现综合实例的工程背景, 然后进行具体简化建立力学模型, 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因此, 自2010年开始引入“鸟巢”工程、海上大型钻井工程、海底输气管道、空客A380、海上大型风力发电等大型工程作为《工程力学导论》教学实践素材, 引导学生理解力学学科门类、研究方法、大型工程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鸟巢”工程为例, 分析其主体结构, 建立力学分析模型, 阐述其涉及的典型力学问题。

1“鸟巢”工程概述

“鸟巢” (国家体育场)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 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 共有24根桁架柱, 建筑顶面呈鞍形, 长轴为332.3米, 短轴为296.4米, 最高点高度为68.5米, 最低点高度为42.8米。“鸟巢”的工程建造难点众多, 其钢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膜结构工程、内外装修工程、防水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施工管控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 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涉及力学方面的难题诸如4.2万吨异型钢构件的加工组装、大跨度马鞍型空间钢结构屋顶临时支撑体系整体卸载、Q460超强超厚钢钢板焊接等问题。

2“鸟巢”工程的力学模型

实际工程如何简化为力学模型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鸟巢”看似复杂无序的结构简化为桁架柱和门式钢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建模能力。从“鸟巢”的鸟瞰图 (图1) 可以看出其钢结构极其复杂, 可简化为24根桁架柱及其支撑的门式钢架组成[1~3], 简化示意图如图2~图4所示。钢结构屋盖由24榀大跨度门式桁架围绕体育场内部碗状看台旋转而成, 柱距约为38m。整体结构 (图2) 按照主次作用分为主结构 (包括桁架柱, 桁架梁如图3所示) , 立面次结构和楼梯, 肩部次结构和顶面次结构。主结构构件相互支撑, 形成网格状构型, 次结构构件采用与主构件相同的外形尺寸, 不规则地分布于主结构的外表面, 从而形成体育场独特的“鸟巢”造型。主、次结构构件均为大尺寸焊接薄壁箱形截面, 在肩部大量采用空间扭曲箱形构件。

3 鸟巢工程涉及的典型力学问题

“鸟巢”工程涉及的典型力学问题可总结为静力学、材料力学两类问题, 其中静力学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的应用[4];材料力学研究工程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 分析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受力、变形的规律及其实用计算方法[5]。

3.1 大型构件吊装问题“鸟巢”工程涉及大量巨型结

构件的吊装问题, “鸟巢”工程中的桁架柱采用卧拼法, 主桁架主要采用平拼法, 即构件吊装前必须进行翻身工作。由于构件重、体型大, 翻身时吊点设置和吊耳选择难度大, 尤其吊装桁架柱时的翻身, 吊耳在翻身和吊装时的受力变化大, 必须考虑桁架柱的三向受力。而且, 在翻身过程中的构件稳定性比较难控制。分段吊装时, 桁架柱和主桁架之间存在多个管口的对接问题, 由于接口为箱型断面, 需保证多个管口的对口精度, 难度巨大 (图5、图6) 。吊装使用起重能力最大的德国利勃海尔800吨全路面汽车起重机。吊车自重96吨, 液压伸缩主臂重65吨, 加上变幅副臂、配重及起吊物件总重量近400吨, 为避免对地基造成破坏, 吊车的站位平台上铺设了一层加固钢板。

吊装大型构件需确定构件及起吊设备的平衡受力, 确定合理的吊点位置及所需吊索长度。平衡状态确定的思路: (1) 通过对被吊结构进行分析确定重心位置, 且给定吊点的位置; (2) 给定吊索在受力状态下的长度, 通过对吊索结构分析, 找到使吊索结构平衡的索力以及挂点和两吊点的空间相对位置; (3) 由吊点位置即可获得被吊结构的空间姿态及其受力状态, 进而可验算被吊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6]。整个吊装体系 (图7 (a) ) 可拆分为被吊结构和由索、滑轮所组成的索结构两个子结构组成的平衡状态的力学模型, 而整个吊装体系中吊绳传递力具有连续性。通过这两个子结构上所共有吊点的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条件来确定 (图7 (b) ) , 其中P=G, 由此形成两个子结构组成的两个平面汇交力系问题。将两个子结构中吊点的线位移约束后, 图7 (c) 与图7 (a) 中吊装体系的力学模型是等效的, 即分别在吊力P和重力G的作用下所求得的支座反力, 与吊装平衡状态下各子结构在整个吊装体系中吊点处的节点力相等, 且两个子结构的受力状态与整个吊装体系的受力状态相同。因此, 可等效地采用图7 (c) 所示的两个子结构对整个吊装体系进行力学分析。

3.2 桁架柱最大受力位置

“鸟巢”42000吨钢结构主要由24个桁架柱支撑, 24根桁架柱的最大外形尺寸达到25米×20米, 每根柱子有近700吨。桁架立柱之间的距离都约为38米。每根立柱向左右分别伸出两个刚架, 与对面的立柱一起承受大跨度桁架的力。“鸟巢”主桁架的双榀贯通最大跨度达到260米, 如果用传统低强度钢材, 将使钢材断面增大, 在焊接时容易出现问题, 而能适应这一要求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材“Q460E”此前在国内从未生产过。在受力最大的6个桁架柱的受力最大部位, 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种钢材在国内建筑钢结构中是首次使用。桁架上方受力最小的部分, 杆件钢板厚度则仅为60毫米。鸟巢结构中柱子与桁架的交接点, 成为柱头 (图6) 。“鸟巢”的桁架柱脚是受力最大的部位, 因此, 桁架柱脚部分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 为整座“鸟巢”钢板厚度最大值。

3.3 大跨度钢结构临时支撑卸载问题

国家体育场“鸟巢”采用临时支撑的施工方法给设计和施工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主要问题有临时支撑设计、拆撑方案制定以及拆撑过程中临时支撑和主体结构内力和变形控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须对拆撑进行全过程模拟, 预测临时支撑和主体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进而确定合理和最优的临时支撑设计和拆除方案。拆撑过程是主体结构和临时支撑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力学状态转变过程, 是荷载由临时支撑承担逐渐转为由主体结构本身承担的过程。对于主体结构来讲是加载过程, 而对于临时支撑来讲是卸载过程。在鸟巢的建设过程中, 有78根临时搭建的钢柱支撑着鸟巢的钢铁“枝蔓”。卸载, 就是将这78根支柱产生的78个受力区域, 缓慢而又平稳地卸去, 让鸟巢由被外力支撑的状态, 变成完全靠自身结构支撑。因而, 现在的支撑塔架, 对整个钢结构本身来说其实是加载。原先设立的78个受力点分布在鸟巢的外圈、中圈和内圈上, 其中外圈24个、中圈24个、内圈30个 (图8) 。为保证卸载的顺利进行以及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制定合理的卸载原则和主体结构的落架方式非常关键。经过严密计算和论证, 专家们将卸载的过程分解成7大步骤, 每一大步骤里又包含5个相似的小步骤, 总共35个环节, 保证主体结构受力状态转变缓慢。卸载前需要使液压千斤顶代替临时支撑与主体结构接触位置的支撑钢板, 便于精确控制卸载过程。卸载后, 鸟巢的钢结构会出现正常的沉降和扭曲, 如果沉降和扭曲程度在设计控制的范围内, 即卸载成功。

4 认识小结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学课程教学除了按教材教学外, 还应注意将国内外大型工程中出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 扩大学生知识面, 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7~9]。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例教学, 通过展示反映工程第一线的挂图、力学模型、工程实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 使学生对工程实物及工程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多种媒体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 学习中逐步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10]。

在课堂讲授通常以工程实例引入,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具体定理、推论的数学推导过程注重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采用课题提问, 读书报告, 大作业等方法, 加强学生理解知识, 应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例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积极性, 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钢.国家体育场设计[J].建筑学报, 2008 (08) .

[2]李兴钢.第一见证“:鸟巢”的诞生、理念、技术和时代决定性[D].天津大学, 2012.

[3]范重, 刘先明, 范学伟, 胡纯炀, 胡天兵, 吴学敏, 郁银泉.国家体育场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7 (02) .

[4]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工程力学 (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3.

[5]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工程力学 (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3, 251-252.

[6]刘学武.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 2008.

[7]王红卫, 李育文, 徐建国等《.工程力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0 (1) :39-40.

[8]刘超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州大学学报, 1999, 3:72-73.

[9]杨浩泉, 周平.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21 (2) :69-71.

上一篇:车辆申请书范本下一篇:护士1500字入党志愿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