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学科导论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制药工程学科导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篇:制药工程学科导论论文

浅谈财务管理学科导论的认识与感悟

【摘 要】: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以两类形式存在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所以,企业管理业也分为两个侧面,即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本文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简介、起源与发展、特点、地位与职能、专业培养目标和前景几个方面分别介绍财务管理这个学科,浅谈对其认识和

感悟,并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学科简介

财务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本金投入与产出活动。按学科分类来说,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学科,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投资学的关系密切。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属于理财学的范畴,是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工作,是研究有关资金的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学科。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学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重点探讨在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下,如何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按照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学可分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营运资本管理学、收益分配管理学等。财务管理环节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财务实践,培养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五)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更应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将理论结合创新,认清当前形势,为未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做好准备。据调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定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理财负责人,与同一层次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相比,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面临着高一层次的要求。因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会计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利用金融工具实现风险规避和企业理财、完成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从问卷调查结果看,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学生也希望能在学校学到更多的财务管理实践知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我们需要在课程学习中综合更多的实践,从而达到财务管理的综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菊波 《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

[2]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3]彭韶兵《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作者:李百玄

第二篇:计算机学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科导论;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学科导论作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认知与导学是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的教育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主要针对德,专业课的教育主要针对智,虽然“德”与“智”这两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是需要专业培养同思政培养二者相融合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研究中发现,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认为这部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深挖学科导论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积极主动课程的思政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教学理念的创新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2-3]。教学团队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因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同时深刻牢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将学生的获得作为教学输出的检验标准,明确专业课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团队的教师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学习[4]。

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学科导论这一门核心课程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将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将思政教育恰当地融人课程教学当中。教学团队深知要将学科导论专业课程和德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元素,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5]。

2)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为充分发挥学科导论这一核心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说教模式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特点,教学团队深入研究了当前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计划通过研讨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反转讲台、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加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计划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高度契合,将思政教育融人课堂中,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不断探究、总结、完善在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教学理念,牢记并贯彻习近平“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的讲话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情感教育合二为一,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为社会拼搏的动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计算机类学科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相关的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及社会责任感。

1)“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资源丰富,同时与学院、学校、企业协同搭建教育平台,为学生量身制定指导方案,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其他优秀优质工作经验案例,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坚持德育为本,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打造春风化雨育人模式。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提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致力于为本专业的学生奠定基础理论,服务于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手段,以云计算及相关知识体系为合作基础,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实施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手段、方法和过程[6]。通过探索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网络在线开放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实用型IT工程复合型专业人才[7]。

3)“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在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研究性教学、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新型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反转讲台,让学生走上“十分钟讲台”,参与教学互动[8]。此外,专门设计源于科研的科学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项目,简化问题模型,以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要技术基础,设计课程项目的题目,使得学生既能较早地接触科研,又能很好的消化课程知识。同时,教学团队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积极展开虚拟实验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核心课程群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高开放、创新的实验环境,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4)“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校外导师、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获得感。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制定“3+1”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校外企业设立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9-11]。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苏州乐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恒沁科技有限公司,均为规模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4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以学科导论为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致力于辐射带动所有计算机专业科学,深入挖掘学科导论课程中八大知识单元的德育的内涵,把思政教学融人教学大纲中,贯穿教案修订中。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的元素和内涵,实现切实增强专业+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效。

1)学科导论课程思政设计以八大知识单元为基础,“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考高理科生的现状,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只有专业技术与工作挂钩,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觉悟不高等问题特点,针对性设计学科导论的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在把握学科导论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贯穿教学过程融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激励作用,相比单纯专业性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深知,学生通过学科发展历史和中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将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油然而生为国家发展学习的激情。此外,通过计算机行业实例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不但关注专业学习,也会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关注将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主动积极展开“学科导论思政”的探索,不断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发现完善学科导论与思政元素的衔接点,致力于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两站皮”的状态,在教学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教学团队不断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作用,目标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

5 指导青年教师发展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工程人才为目标。在以思政为基础的学科导论的课程建设中,要寻找学科导论与思政的结合点,把思政教育融人专业课堂中。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准备课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各个知识单元、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求教师关注时事新闻,学习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其次,教师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团队带头人在本学科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水平,在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进一步加强、推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提升教学团队甚至学院、学校青年教师的综合实力,教学团队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为目的的,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要接受思政的教育,坚定成为党执政的支持者,然后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思政专题培训等,提升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对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挖掘,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教师是课程思政过程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以上三者的分离,然而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法,旨在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了解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形根源,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路。“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安排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到团队负责人的科研团队,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到国际顶尖研究团队3-6个月短期研修,或者到国内中科院及985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按照学校對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订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将定期举办新教师专题研讨会,鼓励新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授风采观摩课等,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定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把课程思政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开展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6 开展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强调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自然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做法在以前是未曾关注的,之前专业课和思政课程是各自独立分开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个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如何把思政更好地融人课程中。

1)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合理的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出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可继续改进和发展。而教育评价是构成业务学习,反馈业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范围是多元化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加到评价体系中来。评价应该侧重发展性,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评价结果更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教研活动,结合教育评价中的各项反馈,不断优化、完善、加强课程思政的艰涩。

2)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成员及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制定一系列学习计划并展开学习研讨会,包括学科导论等专业课程如何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高效协同效应的途径和实践等问题,使教学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成熟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都具备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精力,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具备深刻理解挖掘隐藏在学科导论八大知识单元中的思政元素,揭示和提炼渗透在知识链中的逻辑规律。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努力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注入教案编写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保证教学的新颖性和正确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华,贺武华,陈建华,以学生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学科导论课的两翼追求[J].教育学术月刊,2014(7):100-104.

[2]韩小雅,张广,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28-29.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l.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4]闫绪娴,孙国强,新生专业导论课特点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173-175.

[5]谭苏燕,章庆娥.课程思政背景下国家认同感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97-98,159.

[6]胡蓉,赵全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6):159,163.

[7]张静,尚海龙,李荣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1):43-45.

[8]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9]谢昆,向朝春,陈立万.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要点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23):53-55.

[10]赵冰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63-65.

[11]孫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27(5):162-165.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姜艺(1974-),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朱俊武(1972-),江苏扬州人,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软件和教育信息化。

作者:姜艺 朱俊武

第三篇:《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上,该课程存在理论性强、課程抽象、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等缺点。为响应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转型发展;应用型学院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1 引言

2016年,经上级部门批准,我院获批重庆市“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学院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院要求课程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本文在响应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下,结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1.1学院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概况

“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积极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主线,立足重庆、面向西部,以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学院学科专业方向优化、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我院服务地方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在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紧密对接信息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IT行业企业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将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学院。

1.2《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性质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和国家软件考试的考试大纲核心内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主要从软件开发的需求调研、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等各个阶段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在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也称为《软件工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建立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和规范化意识;能运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模型、方法和过程开发项目的初步能力;具备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掌握软件与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生命周期模型与软件过程模型;掌握结构化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掌握有关软件的评审、测试与维护,项目计划与项目管理方法;能用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

1.3《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软件工程导论》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理论性强、枯燥,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课程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学习后感觉比较茫然;由于在校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当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人手困难;在编制软件工程的文档时,学生缺乏工程化、规范化的指导,编制的文档粗糙、不规范。这一现状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

人们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如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授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1];以“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实施为背景,提出多层次阶梯型教学目标、基于案例的虚拟需求方监督、过程与综合性双重考核方式等解决方案[2];以案例库为导向的现代软件工程案例库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更接近企业和社会需求[3];以及针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4]。

2《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在我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这一背景下,并结合软件工程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开展的。其教学改革的目标为:

1)夯实基础知识。该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该专业后续还有《软件过程与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工程》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仍要保持该课程的“基础性”,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教学改革要突出实践性。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响应我院向应用型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现在的课堂教学多数是单向“教”的过程,而学生的“学”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改革应改进《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

4)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教学改革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学生初步学会用工程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开展软件设计和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团队协作精神。

3《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1 课程设置和学时的修订

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定位为专业主干课,采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5]。

《软件工程导论》最初开设在第5学期,但由于后续需开设《软件过程与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并且学生在第7、8学期有毕实习、毕业设计环节。所以开设在第5学期相对较晚,导致学生后期课程紧张。经研究,把《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开设在第4学期。在该课程的前期,开设《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建模与分析》等课程,以保证该课程开设时有相应的基础知识。

在学时分配上,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一直为48学时,但实践学时从16个学时调整为32个学时。具体为:2016级、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为48个理论學时+16个实践学时;2018级变更为48个理论学时+32个实践学时;2019级软件工程本科生仍按2018级的方式设置。这一变更主要是响应学院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大实践学时,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2 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的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板块:1)概述,关于软件工程的诞生、基本原理、生命周期及软件过程。2)结构化方法,从软件生命周期分阶段介绍相关方法。3)面向对象方法,从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方面介绍相关方法;4)软件项目管理,介绍有关软件度量、进度计划、质量保证等项目管理知识。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课堂枯燥乏味的缺点,在课程授课时采用新的信息化工具——“雨课堂”进行教学。通过“雨课堂”进行课堂的学生签到和点名;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采用“雨课堂”设置一定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课堂上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答题,并用手机给答对的同学发“红包”以活跃课堂的气氛。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可以避免单向的教师授课,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堂在线答题记分也督促了学生课堂听课,并强化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雨课堂”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出勤、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其考核比重占10%。

3.3 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院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上机实验课+课程设计。

上机实验课是根据理论课的课程进度,在每次上机课上,布置相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完成。总的说来,上机实验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采用软件工具进行软件设计。该课程的实践学时现为32学时,实验任务一般有:数据流图、实体一联系图、软件结构设计等,主要采用微软的Visio工具进行软件设计。通过该方式,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所学知识更具有可操作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表1是《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实验设置。

课程设计由老师给定几个项目案例,给学生软件文档编制的模版,要求学生按照文档编制的规范和要求,编制软件工程中的文档,如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及总体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一般在期末进行,一般设定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采用工程化、规范化的方法开展软件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要求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总的考核原则是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变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融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为响应考核方式改革的要求,以及《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特点,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上机实验考核+期末试卷考核。平时上机实验考核是在每次上机课上考查学生的上机实验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是在期末以笔试试卷的方式考核,而且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60%。由于软件工程偏理论性,试卷中一般有考查基本概念的题目,如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而对于软件工程这种工程性学科,这种考核方式意义不大。

为此,对考核方式改革为以过程化考核为主,具体为:课堂考核(占10%)+上机实验考核(占30%)+平时测验(占40%)+期末课程设计(占20%)的方式。1)课堂考核在课堂上以“雨课堂”方式考核学生课堂答题情况;2)平时上机实验考核仍然是考查学生的上机实验作业情况;3)平时测验是将原来的期末试卷考核分解为三次测验,在教学进度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小测验,主要是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靠平时的理解即可答题,学生不需花太多时间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而且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4)期末以课程设计的方式考核。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在从课堂教学、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开展考核,课堂考核促进学生加强平时学习,理论考核学生不需死记硬背,实验考核体现动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的工程性,相比传统方式更为合理。从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上可以看出新的考核方式重视基础,突出实践性和工程性。

在考核工具上,在考核的各个环节均采用“雨课堂”进行,即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堂答题的自动记分,采用“雨课堂”进行上机实验作业、课程设计的提交和批阅,采用“雨课堂”进行在线测验、批改、自动记分和汇总。采用“雨课堂”进行考核,实现了考核的电子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夯实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大实践学时、设置有效的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及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来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该课程理论性强,学习过程枯燥,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雨课堂”,有效提高了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肖淑苹,孙亚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8):165-166.

[2]王辰尹,衣杨,面向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改关键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8):27-31.

[3]王静.以案例库为导向的“现代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Jl.教育教学论坛,2018(16):139-141.

[4]韩业红,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l.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4):65-69.

[5]张海藩,牟永敏.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通联编辑:王力】(上接第119页)

3 结束语

此次对云计算辅助教学下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推进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应用领域,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并且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此次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模块单一、教学活动趣味性较低等,今后还需要在该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郡,李梅,孙健敏.“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56(4):33-35.

[2]谢敏,双修海,池素双.混合式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4):127-132.

[3]朱振荻,李红波,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5):208-210,230.

[4]冯姝彬,马秀,帅菲等.攀枝花学院混合式学习应用调研分析——基于学生视角[J].智库时代,2019,68(25):152-153.

【通联编辑:张薇】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AZH084,18XJC880002);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研究(cstc2016j cy-jA0419);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49)资助;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6XLB006,16XZH07)资助

作者简介:冉瑞生(1976-),男,重庆市万州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机器学习、科学计算;冯骥(1986-),男,博士,天津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张守贵(1974-),男,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作者:冉瑞生 冯骥 张守贵

上一篇:食品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