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针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这种涉及复杂领域课程的教学,要进行教学改革,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上课积极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程更易被理解、被接受,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门课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

第一篇: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中药安全用药导论》的慕课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目的:中药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是相对片面的。课程组织开展基于慕课教学方式的大众中药安全性教育与科普。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制作的实践与经验思考。方法:通过课程中授课教师团队的研讨,对整个《中药安全用药导论》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拆解,然后将知识点模块化、单元化,形成《中药安全用药导论》课程的课程内容。组建慕课拍摄团队,对课程进行视频制作、上线发布、课程互动以及管理,并总结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果:在课程组与视频制作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课程,并已上线开展教学三个周期,从而改进互动方式和课程,使教学更有效。结论:慕课需要根据在线传播的特点,团队分工协作,合理设计与精心制作而成。《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资源将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知识的科学普及宣传,使公众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药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实践;思考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近年快速发展的网络授课形式,是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的新途径。MOOC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已经转变了教学理念,开办了MOOC课程。目前,我国高校在继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之后,大力推出系列MOOC课程,符合当前网络的高速发展趋势,为学生带来无缝学习的体验。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近年来,中药及中成药的安全问题逐年增多。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8.9万份,其中中药占17.3%。中药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学者、大众及政府的广泛关注。《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是基于当前中药应用现状,介绍中药安全性的基本理论、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警戒防范等知识,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药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题组基于MOOC建设的原理与技术特点,建设《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分析《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实践与经验。

一、《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实践探索

1.中药安全性知识点的模块化设计。中药安全性知识点的模块化设计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编制原则而设计的课程模式。《中药安全用药导论》知识模块化设计主要由授课教師团队来负责完成,以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结合MOOC授课知识碎片化及课程编制实施的要求,首先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然后按MOOC短视频展示性的要求合理分割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整合与分割形成展示模块。因此,在制作《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件之前,需要将中药安全问题作为教学核心,对中药安全性整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然后结合展示要求进行分解并绘制知识点的学习地图。(1)本课程通过纵横联合梳理,系统整合中药安全性的知识体系。(2)围绕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现、评估、理解、防范等知识要素将课程划分成七个章节模块。(3)按章节模块设计的PPT课件或多媒体课件“知识单位”构成。如常见中成药的安全问题这一章节,划分为中成药安全用药现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含有毒药材中成药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四个知识点。四个知识点形成中成药安全模块进行综合展示。

2.课程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改革。由于《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课,学生层次区别较大,既有医药专业学生,也有社会广大爱好者。因此,在课程设计前期,如何对知识单元进行布局,设计其讲解内容是课程组必须探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课程组围绕中药安全性的理论体系,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一方面,恰当地覆盖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点及基本技能,达到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考虑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选定上注意贴近生活,科普化地展示课程内容,避免由于课程专业技术含量过高,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课程组采用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慕课制作。将知识以碎片化,用简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有利于学习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足不出户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分析与实践《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采用讲述、病例分析、问题导入等方式进行授课,力求保证每个知识模块都能以生活中遇到的中药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同时,语言表述力求深入浅出,对中药安全性相关的专业基本科学原理及基本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以适应网络大众学习的要求。此外,在技术上采用视频、动画、录音、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将平面枯燥的课程知识形象化,多角度展现课堂,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提升学习质量。

3.MOOC课程团队的合作。一个MOOC课程制作团队一般包括授课教师、助教、学生志愿者、摄制团队以及技术支持团队,团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在慕课制作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团队实行两层管理制,学校负责课程建设的监督管理,下分为教师团队与视频制作团队。(1)在教师团队中,多数课程负责人需扮演多重角色,比如既是授课教师,又充当制片人,承担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授课教师与助教的培训,课程时间控制,录像及现场实拍的组织协调,视频后期制作的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反馈,等等工作。而且,授课教师团队常不止一个人,要具体到授课团队组内完成学习目标、内容设计、教学素材整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评价设计等内容,出镜的教师相当于主演,需要出镜、发声。助教则负责管理、维护和发布课程的相关信息,贯穿并引导课程的全过程。学生志愿者则在拍摄过程中充当听众,缓解在拍摄过程中讲课教师的镜头不适应感,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修改教学内容。助教和学生自愿者在课程网络发布、网络技术问题、学生学习数据的挖掘等方面给课程提供支持。(2)视频制作团队则主要负责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为使视频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常需要摄影助理进行协助或者拍摄分镜头,以利于后期的剪辑。制作技术支持团队则负责视频的剪辑,制作团队是保证视频制作质量的关键。整个课程制作中教师团队和视频团队的全程深入沟通与配合是保证课程顺利完成的重点。教师团队向视频制作团队阐释教学内容及预期表达形式;视频制作团队通过影视设计,将授课教师的想法付诸实施。两支团队在视频拍摄前、拍摄中及拍摄后的制作过程中要及时沟通,更改方案。

4.MOOC课程的发布。课程制作完成后,需要利用发布平台进行发布。目前,国内有很多在线视频内容点播服务商也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些视频点播服务商通过完成各种设备的接入,包括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机、户外传媒等。“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中国大学MOOC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资源服务,具有资源浏览、搜索、重组、评价、课程包的导入导出、发布、互动参与和“教”、“学”兼备等功能。《中药安全用药导论》在中国大学MOOC进行在线发布,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庞大,个性化自主选择较为丰富,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发布、学员学习及教学效果评估。

5.教学互动及评价。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者开始系统学习时以观看MOOC平台的教学视频为主,遇到问题时可查看平台上的相关教学资源或者在讨论区中讨论,同时教学团队可以借助当前常用的沟通软件QQ、飞信、微信、MSN、微博、电子邮件等进行讨论和学习。尤其是微信或QQ对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沟通软件也是课程自我宣传的重要途径,能够较好地提升课程的传播范围。

对于教学评价,MOOC网提供了形成性成绩评价,既有平时的作业和测验,同时也有期中或期末测试。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在课程中内嵌测试与考核内容,学习者需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作业、参与学生互评,获得相应的形成性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才是完整的分数,这对学习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学习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二、《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的困难

1.学生知识背景差异较大。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学生广泛,知识基础与学术背景差异较大,课程组较难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也难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调整教学内容,容易导致设计的课程内容太过基础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教学成效评价有待完善。慕课在线实时的学习评价方式具有方便、快速的优势,然而慕课的教与学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教学质量反馈及学分认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目前网络MOOC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均采用在线的无监督评价方式,即学生在线完成视频学习、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及考试,网络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成效评价。这种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而通常网络学员的自控能力不强,导致大范围的抄袭时有发生。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了解存在一定的盲点,也不能很好地评价和反馈教学成效。(2)由于目前慕课学习评价的开放性,课程学分主要是慕课平台授予,学生课程修习与学分尚未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如果试图打破当前慕课学分的认证生态,可能冲击中国教育部对大学课程大纲、学分规定、学历与学位颁发等的统一管理模式。因此,慕课教学成效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促进慕课的学习管理、学习质量评价、学习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的协调发展。

3.教学互动效果较差。慕课平台虽然可以利用讨论社会、QQ、微信等软件,实现师生互动、互评、在线问答等功能,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缺乏集体听课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实时地互动。在传统线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可以动态了解到哪些学生成绩优异、学习比较主动,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在MOOC学习中,如果单纯的只是线上学习与讨论,而不参加线下的讲授与交流,很难像传统的班级授课那样建立真实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网。而且,由于视频制作需要一定的周期,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互动及时调整,较难达到传统课堂教学实时互动的效果。

三、《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的制作建议

1.以学习需求为中心。課程开发和设计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通过教学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在课程开始之前,开展课程测评问卷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项目建设中,课程组基于多年校本教学的学习调研问卷以及网络调研问卷,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药安全合理用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员来源多样,因此不仅要考虑课程面向社会广大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顾及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

2.加强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难实现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开展MOOC教学的同时开展传统院校的班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MOOC课程教学互动的不足。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互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回归和帮助MOOC在线互动。《中药安全用药导论》开课三期,每期都有同步的在校班级授课。作为授课教师通过线下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来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在MOOC互动社区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帮助线上学生的学习。线上、线下教学互动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讨论

MOOC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使得相关高等教育机构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MOOC在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在逐步改进,能够将学生变为更好的学习者和参与者,同时MOOC教学也是教师发展的新动力,是教师在新时代开展教学活动的新使命,将有利于促使多样化的课程开发与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医药类课程是中医院校的特色课程,同时受到社会大众的日益关注。开展中医药类课程的慕课教学,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探讨,将开辟中医药类课程教学的新篇章。因此,制作优质的中医药类MOOC课程资源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如何将优质资源制作成既有中医药类课程的专业性,又有适合网络共享的科普性的慕课课程,是未来中医药教育资源建设的聚焦点。本课题组织制作团队,对传统中医药特色课程《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的制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总结了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王莉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版权特征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4,(7):86-89.

[3]闫智勇,马超英,耿耘,等.MOOCs背景下药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12-113.

[4]吴炜,吴笛,夏彦恺,等.慕课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93-497.

[5]卞尧尧,杨丽丽,严姝霞,叶然,王庆,徐桂华.“慕课”对中医教育的影响与展望[J].中医药导报,2015,(24):114-117.

[6]谈博,操红缨.慕课在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7):74-75.

作者:林志健 张冰 张晓朦

第二篇:引导发挥学生主动性增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摘 要 针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这种涉及复杂领域课程的教学,要进行教学改革,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上课积极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程更易被理解、被接受,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门课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

1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效果探讨目的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是一门多学科汇聚交叉、知识面覆盖较广的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安全学科体系中的科学观、认识论、方法论及社会原理和经济原理,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中容易导致叙述过多、学生很难直观理解的问题。此外,课程还具有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多、联系困难等特点。作为认识安全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认识安全工程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没有本课程基础知识作铺垫,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将不全面,不会上升到理论高度,今后很难更好地从事安全工程专业工作。另外,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方便其他专业了解安全工程方向的内容、方法和技术等,是一门面向多行业、多学科、跨行业的课程。为了适应学生今后就业需求,认识不同行业中的安全知识、安全本质必不可少。为了促进学生对安全的本质认识和安全技术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扩大学习范围,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进行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在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抽象的学习内容、扩大了专业的范围、艰涩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单一。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主体行为的认知,这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兴趣。

2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主导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范例式教学,学生在“范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掌握相同规律的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不止是复述式的学习,使学生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造的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它认为人的身上存在很多不协调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地方,使人的学习能力下降。把这些不协调的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一体功能,提高学习能力,且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的组合。暗示教学法注重教师授课的情绪,要有快乐、丰沛、热情、自豪的精神状态。当使用双重交流技术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渗透高期望的信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信。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案例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能够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的变化。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才能使学生有参与意识,有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或去揭示知识内涵,达到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与教学过程是大学学习的基本原则。人不应该只是通过外部灌输知识来塑造,而应该在内部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重视自身的参与。学生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要比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不断构建认知和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学生自我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3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措施

教学实例贴近现实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很全面。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及时准确了解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和现状。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最新的技术资料,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情况向学生做介绍。并对最近发生的案例进行跟踪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教师专业特长 每个授课教师在安全工程专业上都具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使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表面,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讲授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尽力提高学习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事先预习使学生能够回答难易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增长兴趣。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参观和电教的手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模拟各种情况,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师生之间问题互动、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等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自由的想象空间,有效改变课堂氛围。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融洽师生关系,能从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

自主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要学得好,就要有充分的学习兴趣,有成就感,掌握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学生可以主动查找资料,回答问题。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有互相学习、互相鼓舞、互相讨论的机会,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和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要针对课堂的讨论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4 结束语

改进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改变目前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平铺直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互相讨论,提高学习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认知更专业,提高对专业的理解。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让学生百分百地接受,也不能照搬照抄。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情况,总结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素质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要努力掌握安全工程专业最新最专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向有经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请教,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理念,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中。■

参考文献

[1]何启林.“安全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出版社:社科版,2010,4(4):104-110.

[2]李勇,吴斌,骆有庆.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3-85.

[3]徐精彩,马砺,邓军.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2,22(4):567-569.

[4]赵昌木.浅谈美国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兼论对我国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4(6):16-20.

作者:王雪峰

第三篇:《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上,该课程存在理论性强、課程抽象、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等缺点。为响应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转型发展;应用型学院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1 引言

2016年,经上级部门批准,我院获批重庆市“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学院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院要求课程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本文在响应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下,结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1.1学院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概况

“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积极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主线,立足重庆、面向西部,以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学院学科专业方向优化、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我院服务地方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在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紧密对接信息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IT行业企业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将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学院。

1.2《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性质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和国家软件考试的考试大纲核心内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主要从软件开发的需求调研、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等各个阶段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在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也称为《软件工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建立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和规范化意识;能运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模型、方法和过程开发项目的初步能力;具备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掌握软件与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生命周期模型与软件过程模型;掌握结构化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掌握有关软件的评审、测试与维护,项目计划与项目管理方法;能用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

1.3《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软件工程导论》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理论性强、枯燥,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课程抽象,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学习后感觉比较茫然;由于在校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当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人手困难;在编制软件工程的文档时,学生缺乏工程化、规范化的指导,编制的文档粗糙、不规范。这一现状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

人们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如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授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1];以“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实施为背景,提出多层次阶梯型教学目标、基于案例的虚拟需求方监督、过程与综合性双重考核方式等解决方案[2];以案例库为导向的现代软件工程案例库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更接近企业和社会需求[3];以及针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4]。

2《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在我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这一背景下,并结合软件工程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开展的。其教学改革的目标为:

1)夯实基础知识。该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该专业后续还有《软件过程与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工程》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仍要保持该课程的“基础性”,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教学改革要突出实践性。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响应我院向应用型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现在的课堂教学多数是单向“教”的过程,而学生的“学”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改革应改进《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

4)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教学改革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学生初步学会用工程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开展软件设计和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团队协作精神。

3《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1 课程设置和学时的修订

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定位为专业主干课,采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5]。

《软件工程导论》最初开设在第5学期,但由于后续需开设《软件过程与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并且学生在第7、8学期有毕实习、毕业设计环节。所以开设在第5学期相对较晚,导致学生后期课程紧张。经研究,把《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开设在第4学期。在该课程的前期,开设《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建模与分析》等课程,以保证该课程开设时有相应的基础知识。

在学时分配上,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一直为48学时,但实践学时从16个学时调整为32个学时。具体为:2016级、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为48个理论學时+16个实践学时;2018级变更为48个理论学时+32个实践学时;2019级软件工程本科生仍按2018级的方式设置。这一变更主要是响应学院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大实践学时,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2 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的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板块:1)概述,关于软件工程的诞生、基本原理、生命周期及软件过程。2)结构化方法,从软件生命周期分阶段介绍相关方法。3)面向对象方法,从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方面介绍相关方法;4)软件项目管理,介绍有关软件度量、进度计划、质量保证等项目管理知识。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课堂枯燥乏味的缺点,在课程授课时采用新的信息化工具——“雨课堂”进行教学。通过“雨课堂”进行课堂的学生签到和点名;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采用“雨课堂”设置一定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课堂上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答题,并用手机给答对的同学发“红包”以活跃课堂的气氛。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可以避免单向的教师授课,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堂在线答题记分也督促了学生课堂听课,并强化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雨课堂”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出勤、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其考核比重占10%。

3.3 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院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上机实验课+课程设计。

上机实验课是根据理论课的课程进度,在每次上机课上,布置相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完成。总的说来,上机实验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采用软件工具进行软件设计。该课程的实践学时现为32学时,实验任务一般有:数据流图、实体一联系图、软件结构设计等,主要采用微软的Visio工具进行软件设计。通过该方式,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所学知识更具有可操作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表1是《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实验设置。

课程设计由老师给定几个项目案例,给学生软件文档编制的模版,要求学生按照文档编制的规范和要求,编制软件工程中的文档,如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及总体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一般在期末进行,一般设定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采用工程化、规范化的方法开展软件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要求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总的考核原则是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变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融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为响应考核方式改革的要求,以及《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特点,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上机实验考核+期末试卷考核。平时上机实验考核是在每次上机课上考查学生的上机实验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是在期末以笔试试卷的方式考核,而且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60%。由于软件工程偏理论性,试卷中一般有考查基本概念的题目,如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而对于软件工程这种工程性学科,这种考核方式意义不大。

为此,对考核方式改革为以过程化考核为主,具体为:课堂考核(占10%)+上机实验考核(占30%)+平时测验(占40%)+期末课程设计(占20%)的方式。1)课堂考核在课堂上以“雨课堂”方式考核学生课堂答题情况;2)平时上机实验考核仍然是考查学生的上机实验作业情况;3)平时测验是将原来的期末试卷考核分解为三次测验,在教学进度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小测验,主要是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靠平时的理解即可答题,学生不需花太多时间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而且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4)期末以课程设计的方式考核。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在从课堂教学、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开展考核,课堂考核促进学生加强平时学习,理论考核学生不需死记硬背,实验考核体现动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的工程性,相比传统方式更为合理。从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上可以看出新的考核方式重视基础,突出实践性和工程性。

在考核工具上,在考核的各个环节均采用“雨课堂”进行,即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堂答题的自动记分,采用“雨课堂”进行上机实验作业、课程设计的提交和批阅,采用“雨课堂”进行在线测验、批改、自动记分和汇总。采用“雨课堂”进行考核,实现了考核的电子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夯实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大实践学时、设置有效的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及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来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该课程理论性强,学习过程枯燥,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雨课堂”,有效提高了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肖淑苹,孙亚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8):165-166.

[2]王辰尹,衣杨,面向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改关键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8):27-31.

[3]王静.以案例库为导向的“现代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Jl.教育教学论坛,2018(16):139-141.

[4]韩业红,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l.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4):65-69.

[5]张海藩,牟永敏.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通联编辑:王力】(上接第119页)

3 结束语

此次对云计算辅助教学下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推进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应用领域,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此次研究时间有限,并且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此次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模块单一、教学活动趣味性较低等,今后还需要在该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郡,李梅,孙健敏.“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56(4):33-35.

[2]谢敏,双修海,池素双.混合式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4):127-132.

[3]朱振荻,李红波,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5):208-210,230.

[4]冯姝彬,马秀,帅菲等.攀枝花学院混合式学习应用调研分析——基于学生视角[J].智库时代,2019,68(25):152-153.

【通联编辑:张薇】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AZH084,18XJC880002);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研究(cstc2016j cy-jA0419);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49)资助;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6XLB006,16XZH07)资助

作者简介:冉瑞生(1976-),男,重庆市万州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机器学习、科学计算;冯骥(1986-),男,博士,天津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张守贵(1974-),男,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作者:冉瑞生 冯骥 张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