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然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较晚,导致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适应性不强,大学期间的学习安排及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

第一篇: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论文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摘 要]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进入学校后能迅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及今后的工作岗位,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和自豪感,稳固专业思想。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 键 词]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重在对本专业学生的启蒙引导,使学生步入大学校门能接受规范的专业启蒙教育,全面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前景以及在医学中的作用,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和自豪感,稳固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促进学生将来投身医学检验事业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开设专业导论课对促进学生发展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充分的教学准备、过硬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条件与资源支撑、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及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都将成为专业导论课成功开设的重要保障。

一、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新生尽早了解和认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增强其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1]。通过本课程开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了解的占比63.4%,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内容不了解的占比53.3%,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不了解的占比50%。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满足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的目的。本课程强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通过穿插一些情景案例导入与知识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尽早关注临床,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好专业基础铺垫。在普通高职检验班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卓越检验班首先开设这门课程显得更有必要。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设置

由于这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次开设,先要设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符合新生的认知规律,使新生在入校后能对本专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新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新生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具体要求,选用龚道元教授主编的2016年第1版发行的《医学检验导论》为教材。根据我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实际情况,选取的内容包括医学分类与研究范畴,医学检验形成与发展,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况、培养目标与课程,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医学检验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临床实验室管理,临床实验室有关的法律与法规,医学检验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采用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用临床案例进行多元化理论讲述,结合医院见习的教学手段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熟悉临床环境和培养工作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后期专业学习基础。早期接触临床,就是从第1学年就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去见习[2]。通常,专业导论课程都是纸上谈兵,在教室里给学生灌输一些相关知识,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以动手实践为主的专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为了帮助本专业新生更好地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后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环境,我们安排了一周的见习时间。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聘任临床导师进行见习带教和管理。主要是到二级以上医院检验科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标本的接收方法、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与患者的沟通,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对将来的医学检验事业充满信心。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3]。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这样的“单边活动”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了适应岗位人才需求,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同时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模拟演示法、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临床,灵活应用知识,促进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学习、汇报。采用学生制作PPT、撰写报告、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随机抽取汇报人员,以增加学生相互间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机会。

3.聘请一线的临床专家现场讲课,以临床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

(一)课堂教学

以医学检验形成与发展一章的教学方法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指出注意点;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熟悉相關内容,准备好医学检验形成与发展过程的PPT,进行分组汇报;展示医学上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相关视频。

课中,回顾上节课内容,检查复习效果,引出本节内容。师生互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小组讨论,以课前搜集的检验发展内容为基础,3~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分享搜集到的知识内容;总结法,教师课堂总结医学检验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通过复习课上内容,熟悉医学检验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成就,思考医学检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二)临床见习

医院见习的目标包括人文知识的内化、技术技能的观摩与尝试应用和真实情景下的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由学校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布置见习任务,医校双方教师共同确定见习安排,临床兼职教师负责教学实施,学校教师全程跟踪小组的见习过程,负责协调和见习作业的批改。见习时间为一周,30名学生5人一组,分别由六家医院专门的导师指导临床学习。了解三大常规标本的采集,各科室标本接收和处理的见习为主导,由检验专业教师负责安排,通过见习,使学生掌握医院检验科的组织框架、检验科各科室的职责与功能,知道医疗环境的设置要求、生物安全概念及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此基础上写出见习报告。

(三)评价方式

要使教育达到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就必须重塑学习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和过程考核。课程教学的重点是素养的内化,应减少闭卷理论考核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考核,通过团队完成学习情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情况,以提高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

技能考核根据学生对病人、标本的分析与处理情况,设计并进行合理可行的检验方案的能力,评判学生的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和表现,对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进行全面评估。

本课程采用多元考核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注重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同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提倡。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团队合作、临床应用、总结报告、网络测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考核形式。知识评价50%:其中过程评价占比30%,试卷占比20%;技能评价30%:其中过程占15%,技能考核占15%,标本的接收和处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评价10%:过程评价为主,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自主学习评价10%:过程评价为主,重在引导。

四、结语

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改革,一方面改变一些在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聘请临床专家亲临课堂教授课程,与学生有直接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安排学生直接到临床一线亲自观察、体验,使学生能够有直观的体会,了解临床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勤思好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最初在2018级检验实验班开设,进行试点教学,对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已经推广到检验专业的所有班级开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王跃,金家贵.检验医学导论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88-189.

[2]沈钦海,秦召敏.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8.

[3]徐建,许雨乔.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6):449-451.

◎編辑 张 慧

作者:黄静芳,沈冬

第二篇:法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分析

[摘 要] 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然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较晚,导致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适应性不强,大学期间的学习安排及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促进其学业和未来职业规划,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法医学;法医学导论;实践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为导向的法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ZC255);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M2020069);2018 年度济宁医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法医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18001)

[作者简介] 党 珍(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法医物证学研究;王业全(1982—),男,山东枣庄人,博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

随着我国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迫在眉睫。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出专业建设的优势和水平[1]。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2]。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全面介绍了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培养过程、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学、法医临床学、刑事科学技术及法医学前沿技术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通过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专业特色,培养职业认同感,明确未来自身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3]。

一、法医学专业導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学习方式转变的过渡适应期[4,5];学生选择法医学专业大多是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或书籍等媒介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传统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按照通识课程、桥梁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法医学专业课程来设置,法医学专业学生基本要在大四才开始专业必修课学习,除法医学概论课程外,前三年对法医学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接触,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法医学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尽快转换角色缩短专业学习适应期。

二、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

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法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法医学基础知识、典型案例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等不同主题来展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和组织师资团队授课。

(一)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及相关知识,摆脱传统思维对法医学专业的固化形象,提高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认知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主要包括法医学专业发展概况、培养方案解读、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病理、法医临床、刑事科学技术等基础理论、应用前景及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用CBL及PBL教学法,以经典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法医学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司法鉴定中心,初步认识法医工作性质,熟悉法医工作场所、环境,了解法医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明确司法鉴定人的基本责任及义务,让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激发新生对法医专业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内在学习动力[6]。

(三)整合优质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团队主要以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法医学专家为主。强化知名法医的引领作用。法医学教师团队都是集教学、科研、鉴定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7]。“双师型”教师经过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铺垫,在司法鉴定中心技能实践平台上,通过现场带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培养目标。

三、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反馈及实践效果调查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5级(46人)、2016级(54人)、2017级(55人)、2018级(50人)法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2016级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2017级、2018级在大学第一学期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共16学时,1学分。

(二)调查方法

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开设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及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205份,收回率10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其中,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

(四)结果

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法医学各学科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有70%的学生不了解,甚至1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经过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63.81%的学生基本了解,甚至4.76%的学生比较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

法医学导论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88.2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07%)或有必要(31.22%)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其中以已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年级的意愿更为迫切(95.23%),远高于未开设的年级(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课后心得体会以及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2017级、2018级发放问卷105份,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100%。

四、讨论

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有效衔接了从个人认识到专业认知的过渡。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概况以及学科布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需求度较高(95.24%,见表3)。在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之前,学生对法医学专业了解比较片面甚至完全不了解,而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认同感大大提升(89.52%,见表3),为后期基础医学及临床桥梁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法医学专业学生制定订单式教学方法,采用CBL、PBL等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知名法医进课堂的形式,結合实际案例剖析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85.71%,见表3)。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读与剖析,学生课上互动效果较好,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较强,初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80.00%,见表3),提升了专业英语学习兴趣(86.67%,见表3),为科研素养的培养提供前提保障。

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法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大学五年学业的整体规划。学生通过早现场实践、多现场实践、反复现场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责任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综上所述,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水平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怡.如何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11-16.

[2]叶懿,陈帆,王勇庆,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现场实践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1):843-845.

[3]崔文.我国法医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3):153-156+162.

[4]邬红梅,施红英,宁博,等.基于OBE理念的预防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1031-1034.

[5]沈翠珍,傅婷婷.本科护理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0):117-118.

[6]党珍,刘增甲,侯森,等.法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76-77.

[7]党珍,刘增甲,李长征,等.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群的构建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736-739.

[8]陈海华,秦建中,李显朋.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获得感调查分析——以济宁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998-1001.

[9]刘夷嫦,刘国庆,张敏,等.基于提高法医学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1):88-90+95.

作者:党珍 刘奇 刘增甲 李长征 王业全

第三篇:高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如何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将这些抽象内容融合与运用,使之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笔者经过不断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高职 发酵工程 酶工程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研究者不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宽广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巧妙地协调、沟通、决策、处事、激励等方面的能力和艺术。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教育研究者开始将眼光投向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该专业的人才也必将极大地提高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不但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着重阐述了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案例介绍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力求体现食品学科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

1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以基因工程为先导,以发酵工程、酶工程为核心,包括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食品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技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将该课程定位于指导学生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同时培养他们成为将基础生物技术熟练地应用于食品加工中高级操作人才是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另外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介绍生物技术,即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菌种分离保藏技术、工业培养基的配制技术、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的种子扩大培养技术以及酶的生产和分离纯化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等,了解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 课程整体设计及实施

首先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中的相关重要历史事件,食品生物技术基础及该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展与展望。目的是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正确的定位。

接着依次重点介绍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结合具体生产实例对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多样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教学中达到教-学互动、有的放矢。

具体的说就是在介绍基因工程时首先从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入手,论述基因工程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及技术基础,重点介绍基因的研究发展和基因的现代概念,基因研究和基因工程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在基因工程操作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克隆载体的结构特点与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等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因工程核心内容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即不直接解决学生在学习关键环节所遇到问题,而是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作为实例,来一步步推导结果,如Avery用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分子、Meselson和Stahle设计巧妙的实验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让学生掌握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实验设计, 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

在进行细胞工程的教学中,尽量多地把生产实际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中进行讲授,以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细胞工程在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性。并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以相互间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果。具体做法是在理论课结束时,都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来进行提问、讨论和交流,例如在教授细胞融合技术的时,首先举出一个企业实验中细胞融合操作的事例,接着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导致融合失败的原因:温度、pH值、溶液纯度等,适时地发动学生讨论和各自观点的争辩,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也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

在酶工程的教学中,围绕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讲授。由于本章内容不仅涉及酶学的基础知识,还涉及生物技术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酶的生产和应用为教学的主线。在课堂讲授时注重强调各学科的知识与酶的生产和应用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加深对酶工程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酶工程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感知的内容,无法使其得到直接的体验,从而加大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因此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本部分的讲授中显得尤为重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对当前企业实际设备和操作有了认识和了解。

在发酵工程的教学中,注意坚持“少而精、宽基础”的教学理念。按照发酵工艺过程典型的工艺过程(菌种→培养基→种子扩培→发酵过程控制)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围绕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基因工程产物、动(植)物细胞培养这四大典型的发酵过程来选择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对发酵过程有较深入的认识,并了解发酵工业控制的特点及共性,掌握发酵过程中过程优化与放大的基本概念。

在其他各章的教学中,本着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将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的教学按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微生物的分类分别进行了概念化的介绍。并结合“三鹿奶粉事件”等学生熟识的社会问题,就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进行了课堂讨论,利用生物技术食品的检测技术和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等知识分析了事件背后的操作漏洞和缺失,实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最后,《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快结束时,有必要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内容自定,题目自拟,参考文献不能少于20篇。课程论文将作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字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中要求淡化高深的理论教育,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面向生产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宗旨。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要以实践环节为核心,理论教学来辅助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雪莲,季建莉.浅谈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5-47.

[2] 陈健旋.构建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职业指导体系的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2.

[2] 金鹏.高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08(10):229.

作者:史文玉

上一篇: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论文下一篇:浅谈农村教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