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整理)5则范文

2024-04-11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整理)5则范文(通用2篇)

篇1: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整理)5则范文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论

1.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 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对开发出的软件很难满意。

(2)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3)一般软件很难维护。

(4)软件生产效率很低。

(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大。

(6)软件成本与开发进度难以估计。

(7)软件技术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的需要。

2.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

(1)开发人员方面,对软件产品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软件产品是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造成开发中制定计划盲目、编程草率,不考虑维护工作的必要性。

(2)软件本身方面,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软件是逻辑部件,软件开发过程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论和规范指导,造成软件维护困难。

(3)尤其是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原有软件开发方式效率不高、质量不能保证、成本过高、研制周期不易估计、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更为突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怎样克服软件危机?

(1)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有效原理、概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吸取几十年来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的经验教训。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努力作到良好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相互友好的协作。

(2)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克服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作法。

(3)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好的软件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集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支环环境。

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4.构成软件项目的最终产品:

应用程序、系统程序、面向用户的文档资料和面向开发者的文档资料。

5.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

6.软件生存周期为什么划分成阶段?

(1)任何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不仅独立,而且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整个软件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2)可以降低每个阶段任务的复杂程度,简化不同阶段的联系,有利于工程的组织管理,也便于采用良好的技术方法。

(3)使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保证软件的质量,特别是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7.应该怎样来划分阶段?

(1)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尽可能独立;

(2)同一阶段内的任务性质尽可能相同;

(3)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有严格的标准。

8.软件开发模型有几种?它们的开发方法有可特点?

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型、渐增型和变换型。

瀑布型开发方法是按照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依次实施,每一个阶段有明确规定的任务。它的特点:

(1)各个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

(2)划分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尽可能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

(3)每个阶段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对其中问题通过复审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渐增型开发方法及特点:

(1)从部分需求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该系统取得经验和信息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完成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在渐增型开发下的软件是随软件开发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3)渐增型开发方法适合于知识型软件的开发,设计系统时对用户需求的认识开始不是很清楚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去丰富和完善系统。多数研究性质的试验软件,一般采用此方法。

变换型开发方法及特点:

(1)从软件需求的形式化说明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变换,得到最终的程序系统。

(2)该方法必须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和形式化技术的支持。

9.什么是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1)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2)它将管理技术与当前经过时间考验的而证明是正确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

(3)它强调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学和结构分析和结构技术;

(4)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围绕着实现软件优质高产这个目标,从技术到管理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学”这一新的学科。

10.什么是软件工程环境: 方法与工具的结合,加上配套的软、硬件支持称为软件工程环境。它能支持开发者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全面完成生存周期中的各项任务。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1.问题定义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问题定义的任务:将用户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定量化;确定研制系统的范围,明确研制的边界。

问题定义阶段的工作: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系统需求;

(2)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及保密性、资源、开发费用及开发进度等的需求;

(3)问题定义阶段的产品--系统目标与范围说明书。

2.可行性研究目的?

确定在问题定义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在限制条件下,问题能否解决。

3.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1)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的定义,在澄清问题的基础上,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2)从系统逻辑模型中,选择问题的若干种主要解法,研究每一种解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行动提出建议;

(3)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建议停止系统开发;如果问题有可行的解,应该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

4.可行性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能否实现本系统,现有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开发系统的资源能否满足;

(2)经济可行性:经济效益是否超出开发成本;

(3)操作可行性:系统操作在用户内部行得通吗?

(4)法律可行性:新系统开发是否会侵犯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是否违反国家法律。

5.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复查系统的规模和目标;

(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总结现有系统的优劣,提出新系统的雏形;(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推荐建议方案;

(5)推荐行动方针;

(6)书写计划任务书(可行性报告);

(7)提交审查。

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系统概述:说明开发的系统名称,提出单位和开发单位。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系统目标;要求;约束和限制;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准则等。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处理流程,图示说明现有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4)系统需求:主要功能;主要性能及其要求;操作要求;信息要求;限制性要求。

(5)建议系统:系统目标;处理流程;系统结构,功能,性能;系统技术可行性;投资和效益分析;操作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6)其它可选方案:与国内外同类型方案的比较;提出一两个可行性方案供论证和探讨。

(7)制定下一阶段的预算。

(8)结论性意见:由用户方、设计方和投资方共同签署意见。

第三章 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的描述工具有哪些?

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自然语言、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IPO图和需求描述语言等。

2.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准确定义未来系统的目标,确定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系统必须做什么。

3.怎样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要经过哪些步骤?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数据流图的分解过程。

4.什么是结构化分析?它的结构化体现在哪里?

结构化分析:使用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等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说明书的目标文档-需求规格说明书。

结构化体现在将软件系统抽象为一系列的逻辑加工单元,各单元之间以数据流发生关联。

5.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由哪些部分组成?

组成包括:

(1)引言:编写目的、背景说明、术语定义及参考资料等。(2)概述主要功能、约束条件或特殊需求。(3)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4)用户接口、硬件接口及软件接口。(5)性能需求、属性等。

(6)其它需求,如数据库、操作及故障处理等。

6.为什么数据流图要分层?画分层的DFD要遵循哪些原则?

分层的目的:便于逐步细化、结构清晰。画分层的DFD要遵循哪些原则:(1)父图与子图之间数据要平衡。

(2)分解的深度和层次达到使加工足够简单、易于理解的基本加工为止。

(3)区分局部文件和局部外部项(局限于数据流中某一层或某几层的文件和外部项)。(4)不要把控制流作为数据流。(5)忽略琐碎的枝节。

(6)每个数据流要有一个合适的名字,尽量使用现实系统中有具体意义的名字。

7.系统流程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

系统流程图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工具,数据流程图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

系统流程图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抽象的描述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信息流动的情况。

数据流程图从数据传送和加工的角度抽象的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数据处理的工作状况。

8.数据字典包括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

数据字典是描述数据流图中数据的信息的集合。它对数据流图上每一个成分:数据项、文件(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和外部项等给以定义和说明;它主要由数据流描述、加工描述和文件描述三部分组成。对用户来讲,数据字典为他们提供了数据的明确定义;对系统分析员来讲,数据字典帮助他们比较容易修改已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

9.描述加工逻辑的工具有哪些?

判定树、判断表和结构化语言等。

第四章 总体设计

1.系统设计包括哪两个阶段?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2.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软件结构的设计,确定系统的模块及其模块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模块?模块具有哪几个特征?总体设计主要考虑什么特征?

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可以单独命名且可通过名字来访问。

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参数传递)、功能、内部数据结构(局部变量)和程序代码四个特性。

概要设计主要考虑输入、输出(参数传递)和功能两个特性。

4.什么是模块化?模块设计的准则?

模块化是按规定的原则将一个大型软件划分为一个个较小的、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模块。

模块设计的准则:

(1)改进软件结构, 提高模块独立性:在对初步模块进行合并、分解和移动的分析、精化过程中力求提高模块的内聚,降低藕合。

(2)模块大小要适中:大约50行语句的代码,过大的模块应分解以提高理解性和可维护性;过小的模块,合并到上级模块中。

(3)软件结构图的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要适当。一般模块的调用个数不要超过5个。

(4)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5)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

(6)模块的作用域应在控制域之内。

5.变换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

变换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传入路径、变换(加工)中心和传出路径。6.变换分析设计的步骤?

(1)区分传入、传出和变换中心三部分,划分DFD图的分界线;(2)完成第一级分解:建立初始SC图的框架;(3)完成第二级分解:分解SC图的各个分支;

(4)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

7.事务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

事务型结构由至少一条接受路径、一个事务中心与若干条动作路径组成。

8.事务分析设计的步骤?

(1)在DFD图中确定事务中心、接收部分(包含全部接收路径)和发送部分(包含全部动作路径);

(2)画出SC图框架,把DFD图的三部分分?quot;映射“为事务控制模块,接收模块和动作发送模块.一般得到SC图的顶层和第一层(如果第一层简单可以并入顶层);

(3)分解和细化接收分支和动作分支,完成初始的SC图;

(4)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

9.比较层次方框图与结构图是的异同?

(1)层次方框图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 结构图描绘的是软件结构。

(2)二者都采用多层次矩形框树形结构。层次方框图的顶层矩形框代表完整的数据结构, 下面各层矩形框依次代表上个框数据的子集;结构图

是在层次图的每一个方框内注明模块的名字或主要功能,方框之间的直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用带注解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

第五章 详细设计

1.详细设计的目的? 为软件结构图(SC图或HC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2.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 编写软件的“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人员要完成的工作:

(1)为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 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写出模块的详细过程描述.(2)确定每一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3)确定模块结构的细节,包括对系统外部的接口和用户界面,对系统内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以及关于模块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及局部数据的全部细节.(4)为每一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以便在编码阶段对模块代码(即程序)进行预定的测试.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详细设计中所有模块都使用单入口、单出口的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4.比较面向数据流和面向数据结构两类设计方法的异同? 相同点:

(1)遵守结构程序设计“由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原则,并以其为共同的基础;

(2)均服从“程序结构必须适应问题结构”的基本原则,各自拥有从问题结构(包括数据结构)导出程序结构的一组映射规则。

不同点:

(1)面向数据流的设计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在分析阶段用DFD表示软件的逻辑模型,在设计阶段按数据流类型,将数据流图转换为软件结构。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以数据结构为基础,从问题的数据结构出发导出它的程序结构。

(2)面向数据流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软件的最终SC图,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程序的过程性描述。

5.比较Jackson方法和LCP方法的异同?

Jackson与LCP设计方法都是以数据结构为出发点,以程序的过程描述为最终目标,设计步骤基本相似。它们的主要差别是:

(1)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其中LCP方法中的表达工具Warnier图

比Jackson设计方法中的表达工具Jackson图有更大的通用性;(2)Jackson方法的步骤和指导原则有一定的灵活性,而LCP设计

方法则更加严密。

6.详细设计的描述工具应具备什么功能?

无论哪类描述工具不仅要具有描述设计过程,如控制流程、处理功能、数据组织及其它方面的细节的能力,而且在编码阶段能够直接将它翻译为用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

第六章

编码

1.编码的任务?

使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把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为用语言书写的源程序(源代码)。

2.对源程序基本要求?

源程序要求:正确可靠、简明清晰、效率高。(1)源程序的正确性是对程序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2)源程序的简明清晰,便于验证源代码和模块规格说明的一致性,容易进行测试和维护;

(3)对于大多数模块,编码时应该把简明清晰放在第一位;

(4)除了编码阶段产生源代码外,在测试阶段也需要编写一些测试程序,用于对软件的测试。

3.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1)名字说明:程序中使用对象的名字,能为编译程序所检查和识别;(2)类型说明:定义对象的类型,确定该对象的使用方式;

(3)初始化:为变量提供适当的初始值或由系统给变量赋一特殊的表明未初始化的值;(4)对象的局部性:程序中真正需要的那部分才能访问的对象;(5)程序模块:控制程序对象的名字;

(6)循环控制结构:如FOR语句、WHILE-DO语句、REPEAT-UNTIL语句等;(7)分支控制结构:如IF语句、CASE语句等;

(8)异常处理:为程序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意外事件提供检测和处理上的帮助;(9)独立编译:能分别编译各个程序单元。

4.选择程序设计语言需要考虑的因素?

(1)选择用户熟悉、便于用户维护的语言。

(2)选择目标系统的环境中可以提供的编译程序所能选用的语言。(3)选择可以得到的软件工具,能支持程序开发中可以利用的语言。

(4)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目标系统应用范围,如实时应用选择Ada语言或汇编语言,系统软件开发选择C语言或汇编语言,软件开发中若含有大量数据操作则选择SQL、dBASE等数据库语言等。

(5)选择程序员熟悉的语言。

(6)选择标准化程度高、程序可移植性好的语言。

(7)根据算法与计算的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选择。如对于系统程序和结构复杂的应用程序,选择支持数组、记录(或结构)与指针动态数据结构的Pascal语言或C语言。

(8)根据实时要求系统需要的响应速度和效率选择相应的语言。

5.编码风格的指导原则。

(1)源程序:包括适当的标识符、适当的注解、程序清单的合理布局与清晰;

(2)数据说明:数据结构或数据类型的说明次序标准化;变量名称尽量有意义;对复杂的数据结构在注解中要说明在程序设计中实现这个数据结构的方法。

(3)语句的构造简单明了:不要为节省空间将多个语句写在同一行;尽量避免复杂的条件及“非”条件的测试;避免大量使用循环嵌套和条件嵌套;括号的使用是为了使逻辑表达式和算术表达式的运算顺序清晰直观。

(4)效率:考虑程序运行的时间存储器效率、输入/输出的效率;在处理程序正确性、清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先求程序正确后求快;先求清楚后求快;保持程序简单以求快;书写清楚,不为“效率”牺牲清晰。

6.第四代语言(4GL)应具备哪些的特征?

(1)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能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存取、查询和其它有关操作;(2)能提供一组高效的、非过程化的命令,组成语言的基本语句,编程时用户只需用这些命令说明“做什么”,不必描述实现的细节;

(3)能满足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为此,语言中除必须含有控制程序逻辑与实现数据库操作的语句外,还应包括生成与处理报表、表格、图形,以及实现数据运算和分析统计功能的各种语句,共同构成一个一体化的语言,以适应多种应用开发的需要。

第七章

软件测试

1.软件测试的基本任务?

软件测试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发现软件错误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是尽可能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成功的测试方案是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

2.测试与调试的主要区别?

(1)测试从一个侧面证明程序员的失败;调试证明程序员的正确;

(2)测试从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从不可知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3)测试有计划并且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不受时间约束;

(4)测试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5)测试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执行要求程序员进行必要的推理;

(6)测试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件下完成;调试由了解详细设计的程序员完成;

(7)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由工具支持;调试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3.人工复审的方式和作用? 人工复审的方式:代码会审、走查和排练和办公桌检查; 人工复审的作用:检查程序的静态错误。

4.什么是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它着眼于程序的外部特征,而不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测试者把被测程序看成一个黑盒,不用关心程序的内部结构。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处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且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性。

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等价分类法、边沿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和因果图等技术。

5.什么是白盒测试?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 测试者了解被测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对程序的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是否一致。

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路径测试技术和事务处理流程技术,对包含有大量逻辑判断或条件组合的程序采用基于逻辑的测试技术。

6.路径测试技术中几种主要覆盖的含义?举例说明? 语句覆盖:至少执行程序中所有语句一次。

判定覆盖:使被测程序中的每一个分支至少执行一次。故也称为分支覆盖。条件覆盖:执行所有可能的穿过程序的控制路流程。

条件组合测试: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每个判定中的所有可能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7.等价分类法的测试技术采用的一般方法?举例说明?(1)为每个等价类编号;

(2)设计一个新的测试方案,以尽可能多的覆盖尚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有有效等价类被覆盖为止。

(3)设计一个新的测试方案,使它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有无效等价类被覆盖为止。

8.软件测试的一般步骤? 单元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测试。

9.比较集成试的两种方式的优劣? 非渐增式测试方式:分别测试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组成所要的程序。该方法编写测试软件工作量大,模块间的接口错误发现得晚,错误定位较难诊断,总体测试有的错误容易漏掉,测试时间相对较少,可以并行测试所有模块,能充分利用人力,加快工程进度。

渐增式测试方式: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该方法利用已测试过的模块作测试软件,开销小,较早发现模块间的接口错误,错误定位往往和最近入的模块相关,对已测试好的模块可在新加入模块的条件下受到新的检验,测试更彻底,需要较多的测试时间,不能并行测试。总的来说,渐增式测试方法比较好。

10.软件测试的策略?

(1)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2)必要时用等价类划分法补充测试方案。(3)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方案。(4)对照程序逻辑,检查已设计出的测试方案。

(5)根据对程序可靠性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逻辑覆盖标准,再补充一些测试方案。

第八章 软件维护

1.为什么说软件的维护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一般很难检测到所有的错误,其次软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随用户新的要求或运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软件的修改或完成功能的增删等,为了提高软件的应用水平和使用寿命,软件的维护是不可避免的。

2.软件的维护一般分为哪几类?

改正性维护:满足用户对已开发产品的性能与运行环境不断提高的要求,进而达到延长软件寿命的目的。

适应性维护:对程序使用期间发现的程序错误进行诊断和改正的过程,配合变化了的环境进行修改软件的活动;

完善性维护: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增加新的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建议而进行的工作;

预防性维护:为了改善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而修改软件的工作。

3.影响软件维护的因素有哪些?

开发方法:采用模块化详细设计文档有助于理解软件的结构、界面功能和内部流程;开发过程中严格而科学的管理规划及清晰可靠的文档资料对发生错误后的理解与纠错是至关重要的;开发过程中模块的独立程度越高,对软件修改越容易,对软件的改进和移植越方便。

开发条件: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水平决定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和维护的效率;开发过程中使用标准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标准的操作系统接口,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在测试过程中用例的有效性,可极大地减少软件存在的错误;其次使用规范化的文档资料可为维护提供更好的依据。

4.软件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一般来讲,维护人员对开发人员写的程序及文档,理解都比较困难,对维护工作不会喜欢;

(2)维护持续时间都很长,在开发人员不在现场的轻快下,维护软件通常是很困难的;

(3)绝大多数软件在设计时对将来的软件修改都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多,尤其未能在设计中强调并认真解决好模块的独立性,使软件的修改既困难又易发生差错。

5.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1)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2)文档描述符合要求、用户文档简洁明确、系统文档完整并且标准。

6.软件价格应该计入维护成本吗?为什么?

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软件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不同应用领域的维护成本差别也很大。一般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开发成本若干倍。因此软件价格中应该计入维护成本。

第九章 软件工程管理

1.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1)费用管理: 对软件开发进行成本核算,使软件生产按照商品生产的规律办事。包括:以简单、科学方法估算软件开发费用,作为签定开发合同的根据;管理开发费用的有效使用,即用经济手段来保证产品如期按质完成。

(2)质量管理: 按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确保各个开发阶段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全部按软件工程的规范进行,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3)配置管理:通过对于程序、文档和数据的各种版本所进行的管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4)项目管理: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的内容组织和实施软件的工程化生产。最终目标是以合理的费用和进度,圆满完成计划所规定的软件项目。

2.软件项目有哪些特点?

(1)软件项目与其他任何产业项目不同,它是算法、思想、概念、组织、流程、效率、优化等的融合体;

(2)开发软件项目产品,在多数情况下,用户给不出明确的想法和要求。

(3)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及其相关的文档资料常常需要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又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且这些问题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发现。

(4)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文档资料是不可缺少的,但工作量又是巨大的,往往也是人们不愿去作的。

(5)参加软件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而很难完全避免的人员流动,对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离开的人员不仅带走了重要的信息,而且带走了工作经验。

3.软件成本估算的一般方法?

自顶向下估计:首先估算出项目总的开发成本,然后在项目内部进行成本分配。由少数专家参与,依靠他们过去的经验,将要开发的软件与过去开发过的软件进行”类比“,以估计新的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作量和成本。

自底向上估计:将开发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子任务又分成子子任务,直到每一个单元内容足够明确为止;把各个任务单元的成本估计出来,汇合成项目的总成本。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

4.为什么在软件开发中,不能用简单增加人员的方法来缩短开发时间?

大量软件开发实践说明:向一个已经延迟的项目追加开发人员,可能使它完成得更晚。因为当开发人员以算术级数增长时,而人员之间的通信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往往”得不偿失"。

5.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产品运行:正确性、风险性、效率、完整性、健壮性和可用性;

(2)产品修改: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测试性;

(3)产品转移: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互运行性。

篇2: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整理)5则范文

1.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2.概括的说,软件危机包括两方面问题:如何开发软件已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3.软件危机的典型表现: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软件的质量往往靠不住;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不及深入的趋势。

4.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在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存在这么多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有关。

5.在实践过称中或多或少的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和技术,这可能是使软件问题发展成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

6.软件不同与硬件,他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部件而不是物理部件。

7.软件不同于一般程序,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估摸庞大,而且程序复杂性将随着程序规模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

8.软件本身独有的特点确实给开发和维护带来一些客观困难。9.对用户要求没有完整的认识就匆忙着手编写程序是软件开发功臣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10.一个软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被遗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把软件经历的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为生命周期。

11.软件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程序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够适当的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图文资料。

12.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13.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是吧工程应用与软件;研究前面所提到的途径。

14.软件工程的本质特性:软件工程关注与大型程序的构造;软件工程的中心课题是控制复杂性;软件经常变化;开发软件的效率非常重要;和谐的合作是开发软件的关键;软件必须有效地支持他的用户;在软件工程领域中通常由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体另一种具有文化背景的人创造产品。

15.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坚持进行阶段评审;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结果应能清楚的审查;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承认不断该井软件工程的必要性。16.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得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

17.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之为范型。18.方法学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19.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它采用结构化技术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运用。

20.面向对象方法学与传统方法学相反,它吧数据和行为看成是同等重要的,他是一种一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方法。

21.棉线对象方法学的要点: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的软件构件;把所有的对象都划分成类;按照父类与子类的关系,把若干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对象彼此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

22.传统方法学强调自顶而下顺序的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23.面向方法学开发软件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多次反复迭代的演化过程。

24.面向对象范型的优点:降低了软件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理解性,简化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促进了软件重用。25.面向对象方法特有的继承性和多态性,进一步提高了可重用性。26.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组成,每个时期又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

27.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确定软件开发工程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目标应该采用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估计完成该工程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工程进度表。

28.软件定义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

29.开发时期阶段组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

30.维护时期的树妖任务是使软件持久的满足用户的需求。31.最基本的测试是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

32.通常的维护活动: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3.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的任务工作步骤。

34.把过程定义为: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

35.系统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36.过程定义了运用方法的顺序、应该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软件件质量和协调变化所需要的管理措施,以及标志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任务完成的里程碑。37.瀑布模型一直被广泛采用的生命周期模型,仍然是软件工程中应用的最广泛的过程模型。

38.瀑布模型的特点: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推迟延迟的观点;质量保证的观点。

39.瀑布模型的优点: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严格的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40.所谓快速原型是快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他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端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41.快速原型模型的主要优点:不带反馈环,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线性顺序进行的。42.增量模型也称渐进模型。

43.增量模型的优点:能在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产品;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44.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可以把它看作是在每个阶段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模型。

45.螺旋模型的优点:对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的强调有利于已有软件的重用,也有助于把软件质量作为软件来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减少了过多测试或测试不足所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螺旋模型中维护只是模型的另一个周期,在维护和开发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46.喷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模型之一。47.“喷泉”这个词体现了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迭代和无缝的特性。

48.Ratioanal统一过程是一种完整而且完美的软件过程。49.RUP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一个二维的生命周期模型。50.RUP九个核心工作流:业务建模;需求;分析与设计;实现;测试;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

51.RUP工作阶段:初始阶段、精化阶段、构建阶段、移交阶段。52.极限编程:是敏捷过程中最富盛名的一个,“极限”含义是指把好的开发实践运用到极致。

53.微软过程生命周期: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稳定阶段、发布阶段。

54.面向对象方法=对象+类+继承+用消息通信

可行性研究

1.典型的可行性研究过程步骤: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导出新系统的高岑逻辑模型;进一步定义问题;导出和评论供选择的解法;推荐行动方针;草拟开发计划;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2.系统流程图是概括的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他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组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程序、文档、数据库、人工过程等)。

3.系统流程图基本符号:处理(矩形)、输入输出(平行四边形)、连接(圆形)、换页连接(向下的五边形箭头)、数据流(箭头)。

4.面对复杂的系统时,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分层次的描绘这个系统。

5.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图形化技术,他面会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6.数据流图是系统逻辑功能的图形表示。

7.数据流图符号:正方形(或立体型)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圆角矩形(或圆形)代表数据变换的处理;开口矩形(或两条平行线)代表数据存储;箭头代表数据流,即特定数据流动的方向。8.数据存储和数据流都是数据,仅仅所处的状态不同,数据存储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数据,数据流是处于运动中的数据。9.画数据流图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它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另一个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10.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11.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没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就不严格,然而没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也难以发挥作用。12.数据字典4类元素的定义组成:数据流;数据流分量(即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处理。

13.数据字典中记录数据元素的下列信息:一般信息;定义;使用特点;控制信息和分组信息。

14.数据元素组陈的方式:顺序、选择、重复,可选。15.“=”:等价于或定义为;“+”;和(即连接两个分量);“【】”:或(即,从方括弧内列出的若干分量中选择一个),通常用“|”号隔开供选择的分量;“{}”:重复;“()”:可选。

16.数据字典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

17.卡片形式书写数据字典:开片:名字、别名、描述、定义、位置。

18.软软开发成本主要表现为人力消耗。

19.估算技术:代码行技术;任务分解技术;自动估算成本技术。20.成本/效益分析地第一步是估计开发成本、运行费用和新系统将带来的经济效益。

21.通常用利率的形式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22.通常用投资回收期衡量一项开发工程的价值。所谓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投资所需要的时间。23.衡量工程价值的另一项经济指是工程的纯收入,也就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之内系统的累计经济效益与投资之差。需求分析 1.软件系统的综合要求: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你想需求;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这是软件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采用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3.复杂的数据由许多基本的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结构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4.访谈是最早开始使用的获取用户需求的技术,也是迄今为止仍然广泛使用的需求分析技术。他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访谈。

5.软件系统本质上是信息处理系统,而任何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功能都是把输入数据转变成需要的输出信息。

6.结构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而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7.面向团队的需求收集法,称为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这种方法提倡用户与开发者密切合作,共同表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素,商讨不同方案并指定基本要求。

8.面向团队的需求方法的优点:开发者与用用户不分彼此,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即时讨论并求精;有能导出规格说明的具体步骤。

9.快速建立软件原型是最准确、最有效、最强大的需求分析技术。他是快速建立起来的旨在演示目标系统主要功能的可运行的程序。

10.构建原型的要点是,他应该实现用户看得见的功能,省略系统“隐含”功能。

11.快速模型的特性:快速;容易修改。

12.快随构建和修改原型的方法和工具:第四代技术;可重构的软件构件;形式化规格说明和原型环境。

13.通常,模型是由一组图形符号和组织这些符号的规则组成。14.结构化分析实质上是一种创建模型的活动。

15.通过需求分析除了创建分析模型之外,还应该写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他是需求分析阶段得出的最主要的文档。16.通常用自然语言完整、准确、具体的描述系统的数据要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逆向需求以及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17.概念性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问题的数据模型,是按照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建立的模型。

18.数据模型包含三种续相互关联的信息:数据对象、数据对象的属性、数据对象彼此间相互连接的关系。19.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20.ER图(实体-联系图)包含了实体、关系、属性,通常用矩形代表实体,用连接相关实体的菱形表示关系,用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示实体的属性,并用直线把实体与其属性连接起来。21.通常用“范式”定义消除数据冗余的程度。第一范式(1NF)数据冗余程度最大,第五范式(5NF)数据冗余程度最小。22.状态转换图(简称状态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地行为。

23.状态是任何可以被观察到得系统行为模式,一个状态代表系统的一种行为模式。

24.在状态图中定义的状态主要有:初态、终态和中间状态。在一张状态图中只能有一个初态,而终态则可以有0至多个。25.事件就是引起系统动作或转换状态的控制信息。

26.状态图中,初态用实心圆表示,终态用一对同心圆表示,中间状态用圆角矩形表示。

27.活动表语法格式:事件名(参数表)/动作表达式;三种事件:entry(进入该状态的动作), exit(退出该状态的动作), do(该状态下的动作)。

28.事件表达式的语法格式:事件说明【守卫条件】/动作表达式;守卫条件为真时,状态转换发生。

29.层次方框图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多层次的矩形框描绘的数据的层次结构。

30.Warnier图和层次方框图相似,W图也用树形层次结构描绘信息,但是这种图形工具比层次方框图提供了更丰富的秒胡手段。

31.IPO图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一种图形工具,能够方便的描绘输入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32.验证软件需求的4个方面: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有效性。

33.PSL/PSA(问题陈述语言/问题陈述分析程序)系统:功能:描述任何应用领域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个数据库保存对该信息系统的描述符;对描述符施加增加、删除和更改等操作;产生格式化的文档和关于规格说明书的各种分析报告。

34.PSL/PSA系统用描述符从系统信息流、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导出、系统规模、系统动态、系统性质和羡慕管理共8个方面描述信息系统。第五章: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2>.结构设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

总体设计的9个步骤: 1>.设想供选择的方案 2>.选取合理的方案 3>.推荐最佳方案 4>.功能分解 5>.设计软件结 6>.设计数据库 7>.制定测试计划 8>.书写文档 9>.审查和复查

书写文档(形成概要设计规格说明书): 1>.系统说明 2>.用户手册 3>.测试计划 4>.详细的实现计划 5>.数据库设计结果

模块是由边界元素限定相邻程序元素的序列,而且有一个总体标识符代表它.(模块式构成程序的基本构件)根据模块数目和接口成本(模块间的联系成本)两个因素来决定模块的最适当数目.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暂时不考虑他们的细节.(抽象层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求精的过程).抽象和求精是一对互补的概念,也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抽象使得设计者能够说明过程和数据,同时却忽略了低层细节,求精则帮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揭示出低层细节。

信息隐藏原理指出:应该这样设计和确定模块,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和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局部化,是指把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在模块中使用局部数据元素是局部化的一个例子.模块独立性:使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子功能,并且和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模块的独立程序由两个标准度量:

1>.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特征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耦合

(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和特征耦合,限制公共环境耦合的范围,完全不用内容耦合)

2>.内聚:功能内聚,信息内聚,通信内聚,过程内聚,时间内聚,逻辑内聚,偶然内聚.启发式规则: 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 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

3>.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都应适当 4>.模块的作用或应该在控制域之内 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6>.设计单入口单出的模块 7>.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

层次图和HIPO图,结构图(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结构图:用尾部是空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数据,实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方法信息流类型:1>.交换流,2>.事务流 第六章:详细设计

在设计人机界面过程中,遇到的4个问题: 1>.系统影响时间(长度,易变性)2>.用户帮助设施(集成的/附加的帮助设施)3>.出错信息处理

4>.命令交互(一个命令对应单一的功能)人机界面设计指南: 1>.一般交互指南涉及信息显示,数据输入和系统整体控制,因此这类指南是全局性的,忽略它们将承担较大的风险.2>.信息显示指南:用文字,图形和声音按位置移动和大小,使用颜色,分辨率和省略

3>.数据输入指南:选择命令,输入数据和向系统提供输入

过程设计的 工具: 1.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的缺点: 1>.程序流程图本质上不是逐步求精的好工具,它诱使程序员过早的考虑程序的控制流程,而不去考虑程序的全局结构 2>.程序流程图中用箭头代表控制流,因此程序员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不顾结构程序设计的精神,随意转移控制 3>.程序流程图不容易表示数据结构 2.盒图 盒图的特点:克服了程序流程图的缺点,但自身缺点是不易扩展

1>.功能域(即一个特定控制结构的作用域)明确,可以从盒图上一眼就看出来 2>.不能任意转移控制

3>.很容易确定局部和全程数据的作用域

4>.很容易表现嵌套关系,也可以表示模块的层次结构

3.PAD图(问题分析图):是用二维树形结构的图来表示程序的控制流.将这种图翻译成程序代码比较容易

4.判断表:能够清晰的表示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应做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多重嵌套的条件选择时)5.判定树:容易绘制,易于理解,但不能判断哪些组合不可能,叶子多

6.过程设计语言(伪码):是用正文形式表示的数据和处理过程的设计工具.过程设计语言(PDL)的优点: 1>.可以作为注释直接插在源程序中间

2>.可以使用普通的正文编辑程序或文字处理系统,很方便的完成PDL的书写和编辑工作

3>.已经有自动处理PDL的程序存在,而且可以自动由PDL生成程序代码

程序复杂程序的定量度量 1.流图:只要顺序执行俄流向都能合并,忽略箭头,每个节点都是连通的(用圆表示节点代表一条或多条语句,箭头线成为边,代表控制流)由边和结点围成的面积为区域,当计算区域数时应该包括图形外部为被围起来的那个区域.计算环形复杂度的方法: 1>.流图的区域数等于环形复杂度

2>.流图G的环形复杂度V(G)=E-N+2,其中E是流图中边的条数,N是节点数

3>.流图G的环形复杂度V(G)=P+1,其中P是流图中判定节点的数目 第七章: 1.通常把编码和测试统称实现

2.所谓编码就是把软件设计结果翻译成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

3.为了使程序容易测试和维护以减少软件的总成本,所选用的高级语言有理想的模块化机制,以及可读性好的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为了便于调试和提高软件可靠性,语言特点应该是编译程序能够多地发下程序中错的错误,为了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成本,选用的高级语言应该有良好的独立编译机制。4.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标准: 1).系统用户的要求 2).可以使用的编译程序 3).可以得到的软件工具 4).工程规模 5).程序员的知识

6).软件可移植性要求 7).软件的应用领域 5.编码的风格: 1).程序内部的文档 2).数据说明 3).语句说明 4).输入输出

5).效率(通算法提高和决定的)提高效率 :

1).效率是性能的要求,因此应该在需求分析阶段效率方面的要求

2).效率是靠设计来以高的

3).程序的效率和程序的简单程序是一致的 6.讨论效率问题: 1).程序运行时间 2).存储器效率 3).输入输出效率 软件测试基础: 1.测试方法:

1).黑盒:如果已经知道了产品应该具有的功能,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是否每个功能都能正常使用。

2).白盒: 如果知道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产品内部动作是佛感召规格说明的规定正常进行

2.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进行的 黑盒测试(功能测试)3.测试步骤: 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运行

4.测试阶段的信息流: 1》软件配置 2》测试配置 5.单元测试主要使用白盒测试技术,而且对多个模块的测试可以并行的进行 6.测试重点: 1).模块接口 2).局部数据接口 3).重要的执行通路 4).出错处理器 5).边界条件

7.软件测试: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代码过程 8.程序调试:为了诊断和改正程序中错误的错误代码 9.集成测试是测试盒组装软件的系统化技术

10.验证指的是保证软件正确地实现了某个特定要求的一系列活动,而确认指的是为了保证软件确实满足了用户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11.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第八章: 软件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者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的过程

改正性维护:把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称为改正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为了和变化了的环境适当的配合而进行的修改软件的活动是既必要而又经常性的活动

完善性维护: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往往提出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建议,还可能提出一般性的改进意见

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未来的标准性或可靠性或为了给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而修改软件

软件维护的过程: 1.维护组织 2.维护报告:

⑴满足维护要求表中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工作量 ⑵维护要求的性质 ⑶这项要求的优先次序 ⑷与修改有关的事后数据 3.维护的事件流 4.保存维护记录 5.评价维护活动: ⑴每次程序运行平均失败的次数 ⑵用于每一类维护活动的总人时数

⑶平均每个程序每种语言每种维护类型,所做的程序变动数 ⑷维护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个原语句平均花费的人时数 ⑸维护每种语言所花费的人时数 ⑹一张维护要求表的平均周转时间 ⑺不同维护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软件的可维护性的定义:维护人员理解改动改正或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决定软件可维护的因素主要有: 1).可理解性 2).可测试性 3).可修改性 4).可移植性 5).可重用性

重用指同一事物不做修改或稍加改动就在不同环境中多次重复使用

以下一个方面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1).软件中可使用的可重用的构件越多,软件的可靠性越高,改正性维护需求需求就越少

2).软件中可使用的可重用的构件越多,适应性和完整性就越容易,文档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

软件系统的文档可分为用户文档和系统文档

软件文档应满足下数要求: 1).必须描述如何使用这个系统 2).必须描述怎样安装和管理这个系统 3).必须描述系统需求和设计 4).必须描述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用户文档至少包含下数: 1).功能描述 2).安装文档 3).使用手册 4).参考手册 5).操作员指南

所谓系统文档只从问题定义需求说明到验收测试计划,这样一系列和实现有关的文档

可维护性是所有软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

代码复审应该强调编码风格和内部说明文档这两个影响可维护性的因素

配置复审在测试结束是进行正式的可维护性复审

配置复审的目的是保证软件配置的所有成分都是完整的,一致的和可理解的

为了便于修改和管理已经编目归档了, 软件在工程过程模型的六类活动: 1).库存目录分析 2).文档重档 3).逆向工程 4).代码重构 5).数据重构 6).正向工程 第九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与实现解决的解决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

面向对象方法学具有以下4个要点: 1).认为客观世界是又各种对象组成,任何事物都是对象 2).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各种对象类,每个对象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

3).按照子类与父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

4).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传递消息互相联系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有: 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稳定性好 3).可重用性好

4).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5).可维护性好

由于以下因素使得面向对象方法所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好: 1).稳定性比较好 2).较容易修改 3).容易理解 4).易于测试和调试

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对象是由描述该对象性的数据以及可以对这些数据施加的所有操作封装在一起所构成的同意体

对象是封装了数据结构以及施加在这些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的封装体

对象有如下基本特点: 1).以数据为中心 2).对象是主动的 3).实现了数据封装 4).本质上具有并行性 5).模块独立性好

类就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

类是支持继承的抽象数据类型而对象就是类的实例

实例就是由某个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

消息是要求某个对象执行在定义它的那个类中所定义的某个操作的规格说明

消息由三部分组成 1).接受消息对象 2).消息选择符 3).零个或多个变元

方法就是对象所执行的操作,也就是类中所定义的服务

属性就是类中所定义的数据,它是对客观世界实体所具有的性质的抽象

对象具有封装性的条件如下: 1).有一个清晰的边界 2).有确定的接口 3).受保护的内部实现

继承是指直接获得已有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必重复定义它们

多态性是指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同样的消息既可以发送给父类对象也可以发送给子类对象

函数重载是指同一个作用域内的若干个参数特征不同的函数可以使用相同的函数名字

运算符重载是指同一个运算符也可以施加于不同类型的操作数上面

所谓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

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通常需要建立3中模式: 1).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 2).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 3).描述系统的功能的功能模型

关联是双向的,可在一个方向上为关联起一个名字,在另一个方向上起另一个名字

聚集也称聚合,是关联的特例聚集表示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享聚集在聚集关系中处于部分个对象可同时参与多个属于整体对象的构成

泛化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继承关系,是通用元素和具体元素之间的一种分类关系

没有具体对象的类称为抽象类

预定义的类约束有四种: 1).多重 2).不相交 3).完全 4).不完全

多重继承指的是一个子类可以同时多次继承同一个上层基类

依赖关系描述两个模型元素之间的语意连接关系,其中一个模型元素是独立的,另一个模型元素不独立,它依赖于独立的独立的模型元素

当对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抽象层次上描述时这些描述之间具有细化关系

细化用来协调不同模型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开发阶段不同抽象层次之间的相关性 第十三章: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贯穿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软件管理项目过程从一组项目计划活动开始,而制定计划的基础是工作量估算和完成期限估算.为了使估算项目的工作量和完成期限,首先需要估算软件的规模.度量软件规模的技术: 1>.代码行技术:比较简单的定量估算软件规模的方法.2>.功能点技术:依据对软件信息域特性和软件复杂性的评估结果估算软件规模,用功能点(FP)为单位.信息域的五个特性:输入项数,数出项数,查询数,主文件数,我外部接口数.估算功能点的步骤: 1>.计算未调整的功能点数UFP 2>.计算技术复杂性因子TCF 3>.计算功能点数FP 工作量:软件规模(KLOC或FP)的函数。单位:人月.工作量估算常用模型:静态单变量模型,动态多变量模型,COCOMO2模型.COCOMO2构造性成本模型,给出了三个层次的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模型:

1>.应用系统组织模型:主要用于估算构建原型的工作量。2>.早期设计模型:适用于体系结构设计阶段。

3>.后体系结构模型:适用于完成体系结构设计之后的软件开发阶段。

成本因素分为:产品因素、平台因素、人员因素、项目因素。COCOMO2使用的5个分级因素:项目先例性、开发灵活性、风险排除度、项目组凝聚力、过程成熟度。

工程网络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强有力的工具,用箭头表示作业(即消耗资源又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用圆圈表示事件(并不消耗时间和资源).制定进度计划的工具有Gantt图和工程网络。

机动时间=它结束事件的最迟时刻-它开始事件的最早时刻-持续时间.人员组织: 1>.民主制程序员组

2>.主程序员组(特性:专业化、层次化)3>.现代程序员组

软件质量:软件与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序.具体地说是:软件与明确的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任何专业开发的软件产品都应该具有的隐含特征相一致的程度.软件质量保证措施:(软件复审是最重要的之一)1>.基于非执行的测试 2>.基于执行的测试 3>.程序正确性证明

正式技术复审包括走查和审查.走查有两种方式:参与者驱动法,文档驱动法。审查的基本步骤:综述,准备,审查,返工,跟踪。

软件配置管理员是应用于整个软件过程中的保护性活动,是在软件整个生命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目标是使变化能够更正确且更容易被适应,在需要修改软件时减少为此而花费的工作量。

上一篇:对话语文教学名师——高考语文作文,时代风向标下一篇:暑假小学期末评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