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作文指导之

2024-04-28

管建刚作文指导之(共6篇)

篇1:管建刚作文指导之

管建刚作文教学讲座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这实际上也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一个内容。人家问我,你进行作文教学革命,革了哪些命呢?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的确革了不少的命。其中有一条,我革了观察的命。我认为观察对于作文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我在来的路上,我一直在看夏中义的《大师们是怎样写作的》。他里面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个观点,大师们的写作不是通过观察来写的,不是的。这是我们引进前苏联的教学,一直以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严重的误区。我新了写的一本书《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这本书我写了六年,这本书是我所写的书当中,写得最为艰难的一本书。

我刚才上了讲评课,讲评重于指导。是我的作文教学的一次革命。以往的教学是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我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而我倡导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我把它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

为什么我要重视讲评?为什么我要革作前指导的命?

第一,我认为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老师们知道吗,阅读教学时一个文本,就是课文,对吧?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个是教材上的,布置什么作文;一个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那么这两个文本如果说一定有一个轻一个重的话,我个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以教学对象的一个命题为教学的“本”的话,那叫以本为本。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为本,那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第二,我之所以认为讲评作文指导很重要,因为这是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他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学生写的怎么样,我再根据学生写得怎么样来教。这样老师的教就能切进,切入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作前指导下的学生是空的,是虚无的学生,这个学生是他想当然的学生,这个学生我认为是一个空对空的学生。而作后讲评学生的作文已经写出来了,你看了学生的作文,这个时候你就面对着一群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学生。他是面对面的,实打实的。

第三,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出来的。作文能力不是靠写出来的。如果作文能力只要靠多写就能解决作文的话,这太简单了。我们一声令下,每人每天写500字,可是你却发现,你每天让学生写500字,还是有不计其数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他没有进步。学生为了凑字数他会写“太太太太太麻烦了”,写了很多的太。他把字数凑满了500字。写文章在于数量的多,多写不等于能提高作文水平,甚至在我们这里学生已经多写了,我们现在的孩子,要写大作文,要写小作文,要写考试作文,要写考试训练作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会让他写周记,稍微变态一点的老师会让他写日记。当然这话有点开玩笑的成分,为什么?写日记,我们的老祖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果你这个老师能坚持做到每天写日记的,你让学生写,可以理解。自己都做不到,让学生写,那就有点变态了。所以凭心而言,让学生写周记的这样一个稍负责的老师教学时,学生每星期至少写两篇作文,一个人,一个星期能写两篇作文,我认识已经是多写了。他多写了为什么写不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多改,只有多改,他才能写好作文,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这个很简单。打个比方,我们训练运动员,我们绕着大会堂,跑三圈,休息一会,再吊儿郎当跑三圈,再休息一会,再吊儿郎当跑三圈,休息一会,你说,他跑了九圈,有进步吗?没有。那怎样才有进步呢?我像赶集一样跑8圈,拼命地跑,跑到最后的时候跑不动了,不行,再给我跑,往死里跑,跑死你。这个时候潜能就会激发出来。因为他这种跑就是进入他的体能最近发展区域。作文要进入他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一个道理。如何进入他的作文最近发展区域,唯一的方法就是改。不是写。如果是写的话,他每个字都写得吊儿郎当,他的写就是在原地踏步,是低水平重复。

怎样进入他的潜能发展区域?几乎除了修改,没有第二条路了。怎么改呢?我们说四个同学讨论改一改,那是骗人,那是自欺欺人,那是掩耳盗铃。我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一诸葛亮”,如果真的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一个诸葛亮的话,全中国发展臭皮匠行业。我们的伟大复兴就很容易的事情了。不可能的,对吧?几个小孩子坐在一起,相互说说,说不出来的,说不到点子上的。这个是需要教的。让他们学会改,怎么改“高帽子”病,“长尾巴”病,他们知道改了,这个什么时候教?讲评课的时候教。你根据学生的作文出现的一类病,把它总结出来,那么学生以后就不会犯这一类病。这就是讲评的要义。这种江平就是真真切切,切中学生实际状况的,是教一次有一次进步的。实际上我自己在家里教师的时候,我不会教这么多内容的,最多一节课,一个星期上一个病,第二个星期休息,复习这个病。我一个学期一般情况下,我上六到七个病。一年上十四五个病,我现在总结出的,二十五种语言的病,我要分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教给学生。不断地把前面的消化,把前面的消化。使知识成为他的用语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

(讲评课的)第三个环节,有一个指导或者说训练。其中指导和训练今天讲到的“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寻找内心的曲折点”内容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里面。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我为什么要革观察的命。

我们苏州有一个办作文培训班的,办得很好。他的校长跟朱永新是好朋友。他在苏州办了十年了,声望很高结果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每年都会评选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初中段、高中段作文竞赛的冠军。他发现,几十个冠军,几乎都是女生。于是,今年年初,他组织了一场讨论。话题叫做女生更具有作文优势吗?叫我去当嘉宾主持。那么女生真的有很多优势吗,真的有很多优势。

我们先看高考。2011年高考文科状元:河北省高媛,女;重庆罗诗语,女;贵州黎玥,女;湖南何一帆,女;安徽丁洁,女;陕西范梦辰,女;广东赖绮玫,女;浙江两位并列王子君、朱娴静,都是女,北京三位并列梁倩、伊思昭、朱竹,三位都是女生;福建两位杨帆、谢若嫣,女;江苏孙曦,女;河南王盼,女。还有一些省份没有公布状元,因为教育部下令不能炒作状元。在我能搜素到的文科状元中男女比例非常不协调,17名女生,7名男生。而且很有意思的,凡是有连个三个并列的都是女生,男生全部靠边。这就很有意思了。

有意思的还不在这里,我们再看“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最高奖,从创办至今一共有33部作品获奖。我们来看看比例:男作家:29个,女作家:5个其中有一本书是夫妻合著的。其实不能讲五个,只能将4个。因为有一个人获得了两次茅盾文学奖——张洁。男性作家没有重复,女性作家张洁重复了。所以要是不厉害,女生要是厉害起来就无法无天。

再来看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鲁迅文学奖就是诗歌,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这些归鲁迅管。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所以长篇小说,他管不了。我们以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为例,短篇小说3男2女,中篇小说3男2女。比例基本接近。那就很奇怪了。从这个中间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道道。

是什么呢?写作文,男性作家他的优势在哪里,女性作家的优势在哪里,男生写作优势在哪里,女生写作优势在哪里?基本可以分析出来了。男人的写作优势在与宏观把握,所以长篇小说你看,男性作家见长。女人的写作,往往是空间不大,细腻见长。所以才发现高考中为什么女生作文比男生好,因为高考作文只要800个字。多了来不及的。而男性的长处在于8万80万个字。所以,男生不由感叹一声:英雄无用武之地啊,高考!更有一些男生到了高三拼命地写书,出版书,他的长处不在这里。那么女生的800字正好,女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也不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女生仿佛出了娘胎就是那么敏感的。女人的敏感是天生的,真的,男的在外面稍微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你回到家里,你会发现女人的鼻子,比警犬还灵敏。

男孩子还有一个优势是什么呢?逻辑的思辨,这个逻辑的思辨他不是一开始就有逻辑思辨的。这个逻辑思辩需要到一定年龄,它才会爆发出来。所以你看小学里班干部,女生居多,到社会上做局长的,做校长的,男生居多。那么我讲这些东西,跟我讲这个观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他会写情书了,他的情书往往比他的作文写得好。原因在于,一个人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敏感。他谈恋爱的时候开始变得敏感。他谈恋爱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着那个人,一个人当他一直想着心里的那个事情的时候,他一直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他就变敏感了。

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家的测试: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测试。我们这开大会,开大会的时候进来一个白人,白人在跑。后面又冲进来一个黑人,白人跑。黑人拿着枪。忽然之间枪声响了,整个会场乱成一团糟。白人跑到后门又出去了。黑人又开了一枪,又冲出去了。这样一个情况,主持人讲,各位先生不要惊慌,刚才只是一场测试,我们安排的。测试的时候,就让人说当时的情况,结果,只有一个人的错误率在10%以内,10个人的错误率在50%以上,18个人简直一派胡言。就是他说的几乎都不是刚才的真相。这些人都是什么?这些人都是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最善于什么,最善于观察。他观察你的表面,猜测你的内心。但是在这个实验里发现:在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即便是心理学家,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他的观察也是不可靠的。

于是托尔斯泰讲过一句话。“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们经常做一件事情,一件愚蠢的事情:来一个同学,请下面的学生,写这个人的外貌。托尔斯泰讲,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是不可能的,这是托尔斯泰正儿八经写出来的。托尔斯泰讲“你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不可能描写这个人,你只可能描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写,这个人眼睛大如铜铃,你说真的眼睛大如铜铃吗?只是一种印象。有的人写,说他的嘴巴大得像河马,这就是写的印象。什么是印象,印象就是内心的反应的东西。换个意思就是说,人最重要的写内心的反应。

原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现在在上海交大,夏中义老师说:“即素材的美学价值主要不取决于印象所含的表现性,而取决于它的统觉性;不取决于素材所含的事实可能有的重大社会意义,而主要取决于作家对此事实的感受强度。”

比如说7月23日发生重大事情,温州高铁动车事故。这件事情,我们大都来讲,可能觉得是一个大事件。旁边那个玩溜溜球的小男孩,你问他,7.23是什么事情?你告诉他,7.23死了很多人。“嗯!”然后他专心致志地玩他的溜溜球。写作这个东西,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宏大不宏大,而在于这件事情,在你内心的反应,情感刺激度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刚才那个小男孩,你要他写玩溜溜球,和让他写7.23大事件,哪一个事情更能写好?肯定是玩溜溜球。这就是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搞了一个很重大的活动,班级里搞了一个活动,可是你回家让学生写日记的话,是不是很多学生没有记这件事情。关键是这件事情没有在他内心产生情感的冲突。

前苏联的作家爱伦堡说过,“如果作家的艺术在于善于观察人,那么医生和侦查员、教员和列车员、党委会的书记和统帅就是最优秀的作家了。但是并非如此。因为作家的艺术自傲在于善于观察自己,才正确地否定了‘观察力’的陈腐概念。”观察自己什么,不是自己在不在,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福建孙绍振教授很清说:“自我观察应该成为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正如外部观察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一样)。”写作的人应该进行自我观察,搞科学的人应该进行外部观察。

孙绍振教授还这样说,“没有一定的内部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只有内部自我观察才能把外部观察效应向人物心灵深处推进。”这就是我说,为什么我讲人的内心世界,重于你外在的观察世界。

刚才我讲到的唯一一位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张洁,她就讲了一句话,“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我们学校有一句话,是在太好了太棒了,这句话标语是“学问是心灵的眼睛”为什么要长学问啊?为什么读课外书能提高他的水平啊?因为让他有了心灵的眼睛。

我们来区分一下,外部观察和内在印象写出来的文字的不同。这是台湾的名模,林志玲。我们男老师可以多看一眼,(众笑)。身高1.75米;体重50公斤;肩宽41cm;胸围86cm;腰围61cm;臀围91cm。这是科学观察。是去量的,可是你的作文用这样的语言写,是写不好的。我们老祖宗写一个人,写着个人美,早就有语言,他的语言是这样子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是可以量出来的吗?这是用一张试纸到她脸上去对比,是白的还是红的吗?不可能的。这是什么,是内在的印象,一种感觉。写内在印象和感觉的语言,才是那么的美。

一、“敏感力”训练

那么内在内部人的心灵的敏感,它就是先天的,同时我认为也是可以训练的。我是这样训练的:

1.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心理活动,人的内部语言,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要他明白。比如说走钢丝,走20厘米的一条道,我现在就走,肯定能走。但是把它移高,叫我在上面走,我能走吗?我肯定走不了。我怎么会走不了的?因为我内心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内部语言,我走之前会想:我会掉下去,这么高,一会死,不死残废了更难过。还不止这点,你再走的话,你会产生无穷多的内部语言,是这些内部语言吓得你不敢走上去。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讲的是有一个人判了死刑了,征得死者的同意给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他关在一个黑屋子里,让他把手伸出来。给他放血,跟他说你这个死法是最不痛苦的。于是他伸出来,那么就给他割了一下,割了一下之后,就听见“滴答滴答”的血流出来了,其实是水龙头的声音。第二天,他死了。而且所有死的面相是失血过多而死。这是一个科学实验。是一个很残酷的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死刑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把自己吓死的过程当中,它内部有多少话,产生了多少语言。不计其数的语言。它内部产生不计其数的语言,这些不计其数的语言产生的能量把他给杀死了。人是有很多很多的内部语言的。我们总是习惯于看外部的花花绿绿的世界,而忘记了去看自己内部的波涛汹涌的内部语言。

2.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怎样去体察内部语言?我经常用的一个方法,猜谜。比如说,我让学生猜一字:十八口。

学生说杏,还有说呆。我说要的不是你的答案,我要的是你的内部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

有的同学说,那管老师很简单,十八就是个木,木下面放个口就是杏。

我说你这个说法,人人都说得出来的,你内心的想法,肯定比你刚才想的更细致,可是你没有捕捉到你内在的细致。

他不明白。不明白我就给他写。

我说你刚才说一个十一个八就等于一个木,那么我说,一个十一个八这个等于木吗?

他说,不是,不是的管老师,八一撇是放在十的左下方,那是放在十字的右下方。

我说,那你刚才你没说这一点。

他说,一个十,我把八一分为二,撇在十的左下方,捺放在右下方。这样就成了一个木字。

我说你刚才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

他说管老师是这样想的。

那么你一开始说的时候没有这么说呢?

疏忽了。

这就对了。

发觉自己内部的语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两个字:疏忽。你脑子明明就是这么想的,但是你就疏忽掉。而这个本领是可以训练的。训练到他想的时候不疏忽掉。

比如说谜语:一条小狗四张嘴。

有的说管老师这是个“器”。

怎么是个“器”啊?

一条小狗就是个“犬”,四个口,那不就是个“器”吗?

我写给他看,我说这是个“器”吗?(板书:将四个口放于犬字下方。)这是个什么字啊?

哦,不对不对,管老师。一条小狗就是一个犬字,四张嘴就是四个口,一个放在左上角,一个放在右上角,还有一个左下角,第四个是右下角。这样就成了一个“器”字。

我说刚才你内心一刹那想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是的。

这样子你想一想,你内心一刹那是这样想的,为什么你刚才想我姐说的时候你没有抓住这一个细节呢?

我们经常讲写作文要细节,其实外在的一个动作的细节是很容易捕捉的,而内在的念头的细节,这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第三个谜语:九十九。

学生有的是猜的出来的,有的是猜不出来的。都没关系,才出来的写猜出来的过程,猜不出来的写猜不出来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精彩。

学生例文1: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九十九,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减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这就是内心细致的捕捉,这个是猜出来的,猜不出来的也同样啊:

学生例文2: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怪字。九、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刚说过,一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他猜不出来,猜不出来把你的内心也写出来,同样精彩。

这是我经常进行的一个训练。

我们有的时候写文章,他写不好原因是他只知道写外在的看到的听到的,他不知道原来人的内在还有比看到听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人的心灵世界。比方这个同学:

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啊!终于想出来了,原来如此,这题目也不是那么难嘛!我写完了作业是那么高兴,仿佛天变亮了一些,那一片乌云也消失了,彩虹也回来了。

这里想了什么呢?一个字都不讲。还有个同学: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为什么写这么一点?他说管老师,我就是做啊做啊做啊,又不能讲话,又不能钻来钻去看,我只能写自己做啊做啊做啊,检查啊检查啊,好了,交上去了。于是他只能写这么一点字。

3.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还有一个同学写溜冰:

我看着,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换上溜冰鞋,高兴地走入场内。还没站稳,我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前连续滑了几下,身子一仰,手向后甩了一圈,摔倒了,我又站了起来,又摔倒了。我又站起来,就这样我就学会了溜冰。

他就写这么一点结束了,他说管老师,我学溜冰我身子一仰,我划几下,摔跤了,摔跤了我就站起来,站起来又摔跤了,摔倒了我又站起来,然后就是这么学会了。我就是这么学会的,你叫我怎么写呢?我就是这么写的。他们不知道人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内部世界。

你看有个同学,他写的:

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100个字结束了。你看如果写了内心,把自己内心感觉捕捉出来,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会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个小时的网呢。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

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你看当你进入了内心的感觉,把内部语言捕捉出来之后,他的语言就不是干巴巴的,它就是湿润润的,所以当我们写,学生的语言,说他干巴巴,所有的干巴巴,只有一个原因他没有注意自己的内部的语言。只有外在的看到的那点东西,听到的那点东西。

我经常做的一个训练,“吹气球”

我就买了一个气球,然后到班级里面吹,我吹得很大很大,跟学生约法三章,不能叫,不准有任何声音,我吹到这个同学那里,我故意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他吓得要死,在吹到哪里,有吹得很大很大,我会把全班走一遍。气球还没有破。到最后还是下了一点狠心,“嘭”把它吹破了。学生不能够说话,眼睁睁的看着气球在他面前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我要他干嘛?体验自己的内心,然后把它写出来。

气球越吹越大,管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眼前的红气球一个色了。管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王剑鑫那儿了。王剑鑫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管老师朝我走过来了,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我估计,此刻她心里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我们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为什么我读前面这段话,大家没有会心的一笑,后面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后面部分是他内部的语言。精彩的往往是他内部的语言的捕捉啊!

4.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我还进行一个训练,叫推理。人是活在推理中的,认识推理的动物。而人的推理我们都习惯的把他忘记,比如说,外面下雨,我们很自然地跑过去把衣服收进来了。这里是有推理的,我好不容易洗好的衣服,把他淋湿掉了,我等会还要重新洗过,多麻烦那,正是在这一刹那之间做出了推理,并进行了判断,你的衣服挂在里面,太阳出来了,你就挂出去,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事实上你一定在推理。

如果,人能将内部的推理捕捉出来这对他写作的推动是非常有益的。

这是我在我们学校老师们上拍到的话,我们办公室里有空调。

“轻轻的带上我我给你贴心的温暖”

“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这是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门上写的留言。我就用这张留言,让学生去推理: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经过推理将它写成作文。我们同学的片段:

教导处的门上,贴着一张淡绿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这办公室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会是杨老师冻成冰棍吗?不可能,杨老师三位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正好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凉,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最靠近门,如果门打开,浦老师就是第一个受寒风招待的人!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总是跑得最带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那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不,他可没有这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

李老师?不可能。这纸条是最近出现的,这阶段,忙着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是浦老师写的吗?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从时间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很浪费电,浦老师是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这是训练他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将内部的语言条理化,并且写出来。

5.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第五个训练,训练我们的矛盾的心理。人普遍地有矛盾的心理。为什么说人普遍地有矛盾的心理,因为人生充满着选择。比如说早上你出门的时候,有时候你都忘了你自己作出了选择,比如说出门时穿哪件外套呢?这时候你就在进行一场选择,你穿哪双鞋子呢?这就是一场选择,中午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三个菜,你这个筷子伸过去时,夹哪一个菜呢?看起来我就很随意地吃,夹了这一个菜,其实你一定是经过选择之后,你才是夹这一个菜。这个世界只要是丰富的,那么你一定是选择的。除非你只有一双鞋,你没办法选择,如果你有三双鞋,你就有选择。除非你只有一碗饭一个菜,只能这么吃,如果你有两个菜你就会有选择,你这一次先夹这个菜,还是先夹那个菜。

有选择就有矛盾,但是我刚才所讲的这个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内部的这种选择,都是被我们忽略掉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忽略掉的捕捉出来,那就是细致,那就是细腻,那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因为忽略掉的东西,被你重新挖掘出来,那就是你挖掘、捕捉到了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的东西。你想到了,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是这样想的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错就是这样的。

我考了90分,90分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过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这个时候你是讲还是不讲呢?

或者是:

我得了一百分,但有一道题批错了,讲还是不讲呢?这就是训练他将体验模拟内心的矛盾,并将它写出来。

6.突如其来的内心体验

人的内心有很多时候是不可重复的。它是一刹那的反应,要善于将一刹那反应的内心的东西召唤捕捉出来。我经常做一个很损人的事情。比如说,我进教室,突然之间我把作业本往讲台上“嘭”一扔,然后说:“你们气死我了!”然后什么话都不说,整个教室里安静地不得了,过了两三年分钟,我自己忍不住笑了。我说,把刚才内心的话,都给我写出来。刚才的那个事情是假的。我经常干这种缺德事,真的。在最近一段时间,学生对我的警惕放松了,我又来一个,我说,最近布置作业很糟糕,放学布置作业,老是闹哄哄的,害得有些同学没听到,现在先布置作业。

第一项作业,把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一遍。(这是最长的两篇背诵课文。)

第二项作业,按老规矩,预习新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三项,挑一本最近读过的课外书,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项,(听好了,第四项,我没马上说,我等了三五秒钟才说出来。)刚才的作业,假的。

然后要学生写,就是这么点点事情,我要求学生写500字以上。看看学生的片段。

“第一项作业,把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一遍。”

不,不是吧?抄课文,这两篇的背诵内容挺长的,可怜我的手啊,恐怕,我的手要断了,真希望我的手腕骨扭伤,让我别抄,oh,天哪,抄死人啦,我想去申请,我发高烧,受严重抽筋。管老师你开恩吧,放宽一点,让我们双休日抄,抄五遍都行,别在今天啊,今晚我得熬一夜,您就饶了我们吧,我给您拜年啦!

中间省略第二三项。

“第四项,”管老师,你太过分了,那么多作业,是不是被魔鬼附身了呀,郁闷,郁闷。估计,下面的话,我是听不见了。

“以上作业全是假的!”

什么?没听错吧?怪不得呢,哪来那么多作业。管老师的“恐吓作业”,演得还真惟妙惟肖,把我们全给蒙了。慢着,让我想想,管老师这么“演”的目的何在?肯定是练习写作文!

你看,我就是说了四句话,布置四道作业题,他竟能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大家看了,还觉得蛮好玩,功夫在哪里,他捕捉了内心啊!一个人当他善于捕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芝麻大的事情,都能洋洋洒洒。

7.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要写自己真的内心是这么想的,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内心反应是不一样的。要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内心的反映,我每带一届学生,多会做一个叫“一次特殊的听写”(的活动),听写什么呢?听写班上10个同学的名字,听写完了写成一篇作文。我就报10个名字,你就要写成一篇作文。

学生习作片段1:

“陆梓晗,陆梓晗。”

这痴呆女耳聋了,人家叫她,她都不知道。耳朵真有毛病了,还是装的?装得挺像的,管大一连叫了她几遍,都没反应。惹了管大,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正要回头去叫她,一看大家都在写,我才明白过来,原来,管大让我们默写同学的名字,真是的,就算要默写,也跟我说一声呀,害得我冤枉陆梓涵。不过,那些不全怪管大,要怪就怪我,谁让我理解能力那么差。

这是这个同学听到陆梓晗,他内心的反应,它是忠于自己的反应。

学生习作片段:2:

“第一个,陆梓晗。”

什么,陆梓涵?哦,明白了,肯定是叫陆梓涵上去拿什么东西,或是讲什么事吧。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陆梓涵没上去,连管大也没再叫她,到处看看,发现每个人都低着头在写什么东东。我顿时明白了,管大在叫我们默写同学的名字。

这是第二个同学的内心反应。

学生习作片段:3:

“第一个,陆梓晗。”

啊,怎么还没让我抱冤完,就默写了。告诉你,说不定将来我出了名,这些抱怨都可能会变成名言的。“陆梓晗”,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记住每个字的意思不就好了:“陆”就是一个人在揪着别人的耳朵,在不停的敲击;“梓”就是一个工人在大树底下辛苦地工作;“晗”就是传说中的泰坦独眼巨人,把太阳含在了他的大嘴巴里。看吧,一点也不难,难的就是你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这个同学的内心。写内心,无比重要的原则就是:忠于自己的想法,不管无所谓对和错,只有是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习作片段:4:

“孙小湉——”

孙悟空他二叔的女儿的儿子的表叔的姨妈的侄子的女儿啊。管大,孙悟空会被气死的,你怎么可以直接叫她的“官印”呢?来,教教你,叫“小湉湉”„„

他一边在默,有谁知道,他的内心琢磨的是这个玩意儿。可是你们想想看,一个小孩子,他默写的时候会不会琢磨这些玩意儿,会的!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啊!

学生习作片段:5:

“孙小湉”

啊,同学都在埋头苦写,原来是默写名字啊。管大这个小兔子,竟来默写这个,我,我早知道就让老妈取个超级难写的名字,让全班同学都默不出来,看某些人还敢不敢笑话我!

对啊,他的名字太简单,全都不难写的。老师挑一个难一点的,他心里会不会怨他老妈,名字起得太简单了呢?要让学生写出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的话,同样是一个名字孙小湉,内心感受的不一样,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写人的内心,捕捉自己的内心最核心的元素。

8.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这一点老师回去就可以用的,而且坚持一个学期,就会大有成效的。这一条很简单跟一个不是人的东西对话。什么意思呢?每个星期选一天,我当时选择的是星期二,每个星期二让学生跟一个不是人的东西对话。看见一个茶杯,你就跟茶杯说话。

你怎么长这个样子的呢?人家都是长的方的圆的,你这个家伙,又方又圆,长得像个怪物,管老师怎么喜欢这个怪物的呢?

见到什么就和他说话,每天布置,和这个怪物说话,说5分钟,不要停。今天跟茶杯说完了,明天跟鼠标说,跟鼠标说完了,跟镜子说,跟镜子说完了跟音箱说。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东西,每天找一个跟它说。实际上,他说的东西就是看到这个物体后内心一刹那的反应。说了一段时间之后,让他产生对话,你跟杯子说,杯子要跟你说,杯子不会说话,杯子说的话,都是你这个人内心的反应。这个学期,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就会极大的丰富他的内部语言。敏感他的内部语言。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到了我的学校,偶尔看到一个小男孩,看到树叶掉下来了,神经兮兮地弯下腰,把树叶拿起来,对着树叶喃喃自语,那你估计就可以说这肯定是管建刚教出来的学生。

老师们,有一个人说过,谁说的我忘了。他说,这个世界上,看到一张树叶能拿起来对着它看了说话的人有两种:一个叫儿童,一个叫作家。不是疯子,你们猜错了。然而我非常遗憾地发现,今天已经很少看得到儿童看到一片落叶拿起来看他的人了。这招人人可以用。随时随地可以做,做到一个学期,发现你们学生真准啊,我这样做了十来年了,我没有培养出疯子。但是培养出了好几个小小的才子,才子都是多愁善感的,不多愁善感就成不了才子,这没办法的事情。

播放《草房子》中大雨片段。

你有没发现,导演他运用了这场雨,用得非常好。前部分,这场风雨,我们看到的,表达的是他内在的内心的愤怒、委屈、伤心。这场雨当中,正是在这场雨当中,在路口又发生了一个故事,是桑桑去叫纸月回来住在他们家里,纸月不愿意,后来桑校长把纸月领回来了,领回来了之后,还是在这场雨当中,是一个无比欢快的场景。同样一场雨,在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当中,他产生的外部的效果,在电影艺术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语言的表达如果他的灵感来了,那么一定会让心和外在世界的物,形成一个沟通。

9.“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我做的一个训练是让学生写短信。下雨天你的短信: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下雪天你的短信: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乌云密布的时候,能不能通过乌云写短信:

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当一个人能很敏感的借助外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敏感的。

我出示的一个作文训练题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他经过工地、垃圾场时会是怎样子的?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样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基?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她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他经过工地、垃圾场时又会是怎样子的?肯定不一样,其中的不一样是什么,是人的内在的心情。人的内在的心情会改变你对环境的感觉。

再比如说: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一路上„„

一路上看到的秋天的花草树木,好心情的情况下看到会是怎样的呢?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一路上„„

一路上经过花草树木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呢?这是敏化一个人的心灵。当他看到花草树木的时候,他会有自己的情思附在上面,那这个人就开始敏感了,就开始具备,一个作家的气质和情怀。

讲到这里,我把主题小结一下:我认为训练一个人内心的敏感,比训练一个人去观察外部的世界更重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很伟大的作家,她耳朵听不见,她眼睛看不见,她甚至不会说话,后来是经过特殊训练,学会了说话。她叫海伦凯勒。一个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那基本上可以断定他的观察力是非常弱的。因为观察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然而,她成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非常有意思,如果你上网去搜索四个字叫“盲人作家”,会出现很多很多的作家都是盲人。他们的眼睛看不见,可是他们的文字写得比眼睛睁得大大的人好的多的多,我以为之所以如此,因为他外部的眼睛关闭了之后,很有可能他心上的眼睛就睁开了。他的心灵开始敏感,他具备了作为一个很好的写手作家的条件。

篇2:管建刚作文指导之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 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咱们握握手,管老师跑了那么多地方,要找到一个姓管的同学,有多么难,你知不知道?所以请你把手握得紧一点!(握手)师:你不仅姓管,这个名字比管老师,管建刚,不知好听多少!管老师就是没生个儿子,要是我生个儿子,一定叫管弦乐。

师:我想认识的第二个同学,也是她的名字吸引了我。姜莱。姜莱在哪里?(找到学生)你是姜莱?你就是我们的姜莱? 师:请问一下你的将来想做什么? 生:我想当警察。

师:英姿飒爽的女警。每次别人喊你“姜莱”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想起将来的这个梦想?

生:有些时候会。师:有些时候会是吧?我希望别人每次喊你姜莱的时候你都记得。我记得根据哈弗大学的一个研究,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从此刻开始,就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你猜有多少,只有3%。而这3%,经过哈弗大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人生成就。师:大家喊喊她的名字。生:姜莱

师:你喊他的名字,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我的将来,如果我学习努力的话,我的将来就是一片光明;如果我学习不努力的话,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和平凡人。

师:首先,普通人和平凡人是现实的;第二,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那是最好的!我非常欣赏她,当她喊道别人名字“姜莱”的时候,她想到的是自己的将来,自己的伟大。

师:姜莱——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每一个人,当你喊到“姜莱”的时候,就像她那样,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梦想。

师:我想认识的第三个同学姓蓝,好像是叫蓝伊宁。(找到学生)你真的姓“蓝天”的“蓝”,“蓝颜色”的“蓝”? 师:姓“蓝颜色”的“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有没有姓黄,“黄颜色”的“黄”呢? 师:有没有姓白?中国姓里有没有姓白的呢? 生:有。

师:有没有姓黑? 生:没有。

师:错了,这个名字很好玩,姓也很好玩,姓白的姓黑的都的。姓紫的,说不定也有。师:我还想认识几个名字,梅兰婷,吴鹿野,林嘉强,应该是个男生吧!尽管那个发型有点„„余坦悦。

师:四个女生一个男生,咱们班的男女比例就那么失调吗?是不是应证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男生的作文都不如女生?错的?希望如此,那我看看这堂作文课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如何!上课„„(师生问好)【教学过程】

一、好题欣赏

师:我为什么记住这些名字?因为他们的题目,读你们的作文,读到了他们的作文题目,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师:(课件出示)一起读。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你看了这题目,就知道他写什么吗? 生:叠被子

师:可是他不讲叠被子,他讲,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真是好题目(出示课件),读—— 生:《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师:读——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继续 生:《粽子,我来征服你》 师:还有一个 生:《我是小厨娘》

师:这些作文的题目取得真好有些同学的题目就不咋的!他做的家务是拖地,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拖地》。

师:他做的事情是洗碗—— 生:《洗碗》。

师:他做的事情是叠被子,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叠被子》

师:哪有这么给你作文起题目的呢?按照这样的理论的话,你如果姓黄,生你出来的时候爸爸看到了凳子,你就叫“黄凳子”你要是姓白,爸爸正好看到的一支粉笔,你就叫“白粉笔”。是这样起名字的吗?可是,怎么有这么多人给你的作文这样起名字呢?作文的题目应该是这样起的(课件出示),一起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粽子,我来征服你》 《我是小厨娘》

师:不要忘记这些好题目背后的作者,一起念—— 生:林彦辰、吴鹿野、林嘉强、姜莱、余坦悦 师:以后给你的作文起题目,就应该这样动脑子。

二、好词欣赏----时代感强的词

师:这次读大家的作文,不仅让我发现了这么多的好题目,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让我吃惊的好句子,让我吃惊的非常棒的字、词。

课件:原来衣服就是这么洗的,貌似很难……

----陈佑

老爸老妈最终也屈服于我,成为我最忠实的拥戴者和子民。——方隅 师:我们现在看第一句。你来—— 生:读句子

师:陈佑在哪里?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方隅在哪里?我很喜欢这两个句子,因为这几个词(课件点红“貌似”),念。生:貌似 师:“貌似”什么意思? 生:好像的意思。师:对。

生:相似的意思。

师:对,就这个意思,不说。

师:猜一猜,管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这个词?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以前还没创造出来。

师:这个词是你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我很喜欢陈佑,用了这个时代的词来写作文。写作文要用你这个时代的词。再看„„(课件点红“老爸、老妈”)读 生:老爸、老妈。师:你今年几岁 生:12虚岁

师: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吗?你12虚岁,你爸爸是不是很老? 生:是的。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老? 生:还行。

师:把你爸爸抛开,你说你妈妈还可以,那你为什么称他老妈? 生:因为这样子就会有种亲切感。

师:这个老妈并不是表示妈妈老,是不是?老爸也并不表示爸爸很老,是不是?读„„ 生:老爸、老妈。

师:告诉你,管老师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叫爸爸该叫老爸,叫妈妈该叫老妈。我估计如果我叫了老妈,我老妈会狠狠揍我的。这是你们这个时代的词,是不是? 生:是。

师:写作文应该像陈佑那样,用你们这个时代的词。你脑子中还有没有些这个时代的词? 生:神马。生:浮云。生:星座。生:给力。生:杯具。师:还有餐具? 生:杯具。生:有木有。

师:记住,写文章要用上你们这个时代的词,别人一看,才知道,哦,你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师:你是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一起读——貌似 生:貌似、老爸、老妈 3.好词欣赏----用词准确

师:王彦然在哪里?你来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碗是我洗的。”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王彦然 生读句子。

师:采访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哪个词你写得很得意? 生:写满了。

师:怎么,人家都不说,你说了干嘛? 生:还有“迫不及待”。

师:你觉得“迫不及待”比“写满”还好吗?你来 生:我觉得“写满”更好

师:可能你认为“迫不及待”好。但是,我必须告诉你,在这段话当中,作者少讲了,“写满”这个词,要合这一现象。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生:我老爸告诉我的。

师:有的时候,背后的答案不知道的为妙。读—— 课件出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_______________。师:这个“迫不及待”是不是用得好?别急嘛,迫不及待干嘛呢?想要答案。可是,这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怎么说?迫不及待地说——

生:一口吃下去,结果我的“迫不及待”变成了应该要冷静。师:他说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你会怎么说味道不好? 生:一口吃下去,我为自己的“迫不及待”付出了代价。师:这句好,不错。

生:一口吃下去,我的心情从“天堂”降到了“地狱”。师:也不错,都给你们打90分。

生:一口吃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地有这么糟糕。师:90分的句子。你来!

生:一口吃下去,我“热情的火焰”被浇灭了!

师:写这样的句子真好,可是,比你们更好的!把眼睛睁大,特别是小眼睛更要睁大。谁这么有才呢?这才女在哪里?刚才男生不服吧?传说中,女生比男生的作文好。人家才女就是才女,一起读,来!

生: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我的脸立刻变形了。师:再读快点,看看这次是女生胜还是男生胜!不过这句话不是你们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它就写一个同学的眼睛特别小,你会怎么说?

生:小得比老鼠还小。

师:老鼠的眼睛你那么仔细地看过?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笑起来几乎看不见了。师:笑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吧?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站在远处看,不知道它是睁开的还是合上的。

师:我宣布,男生胜利!因为,睁大你的小眼睛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写文章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里?你要写出这样好玩的句子,让所有看到你句子的人都为之发笑,要崇拜你这么有才的。写文章,你写的时候,美妙的语言出现得越多,越快乐,越幸福。把它当作作业来做的人,越痛苦。恨不得跳楼。

三、用词细思量----词语的节奏美

课件出示:我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生读句子 师:(点红“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你看,这句子写得好,四个字,我卷起裤脚,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一起读!生:读点红部分 师:郑梦婷,你这个四个字四个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实话实说,没有对错,只管说来。有意把它打造成四个字四个字的,还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

师:你要考虑那么长时间,管老师就要考虑你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的。师:林彦辰,你读。

课件出示:天呀!这个乱七八糟的地方是我林彦辰的温馨小窝?被子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止,枕头这儿一个,那儿一个,还有一个竟然成了台阶。生读句子

师:我尤其关注这些,请大家从“被子”这个地方开始读。(生按要求读)

师:要问和郑梦婷一样的问题,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5个字5个字;这儿一个,那儿一个,4个字4个字,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得之?(无意得之)

师:很好,这两句话特别清楚,对得那么工整,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我们班无意得之得的那么好!然而有些同学就不是无意得之,他们出了点小事故。出示:“嘻唰唰,嘻唰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地板,很惬意吧!师:我觉得这句话里,要么去掉一个字,要么加上一个字。你来!生:我觉得应该去掉最后面的“吧”字。

师: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不在痛处和痒处。生:它没说是谁一边擦地板。师:那是我给省略的。(提示学生关注红线部分)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着”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地板。师:如果要去掉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一边哼着小曲的“着”。一边哼小曲一边擦地板。

师:这样子写就不是无意了,就是故意的。如果你能这样故意的话,你的文章就会经常出现刚才那么美好。这个同学也是无意的,但是他的无意就出现了麻烦。你看出来了吗? 出示: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弄脏了—— 生:悲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少了个“被”字。师:上面有“被”字啊!

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 师:对,你发现它多了两个字。生:我的

师:去掉“我的”是吧?他可以用去掉的方式。咱们一起读!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桌子被弄脏了——

师:我估计他也是故意的,不故意能让句子变得那么对称,那么有节奏? 师:能不能加上? 生:能

师:谁说能的?你来得一下!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 师:没有“我把”的。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加上去就不对称了。

师:你把它改成一样的不就对称了吗?变成“我的苍蝇”。生:苍蝇是有生命的,是它自己的。师:你很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忧的是我把桌子弄脏了。师:可以,当你故意去这样制造的时候,你的语言会渐渐渐渐走向富有对称富有节奏的美感。师:以后要写文章要有这么一点点故意。

四、诊断“连词病”

师:你们写好的作文有没有修改? 生:没有。

出示:我装作没听见,只见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可无论我怎么刷,衣服上那一片脏兮兮的油渍始终未被刷去,依旧顽固地停留在那儿。师指名姜启越读。

师:姜启越这样的话在班里作文里面我找了好久,像这样的话实在太少了。属于稀宝。为什以呢?因为我在我们班里的作文里看到的大部分不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并师读:我先装作没听见,然后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接着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最后还是没有刷去。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在写做家务的时候,用了“先”“接着”“然后”这样的同学„„你用了吗?(连问5名学生,都说“好像用了”)师:咱们来看看。师板书:

出示:我小心翼翼地拧开煤气灶,慢慢地放上水,盖上锅盖。师:我就在想,难道学做家务就一定要用“先”“接着”“然后”吗?我就发现,这句话就一定要用“先”和“再”吗?读(学生齐读出示的句子)师:通吗?(连问4人“通吗?”)师:再来!读。生:我先烧了„„ 师:有个“先”,我的耳朵还可以。读----生:我烧了一壶热水,倒进水池里,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师:你开了个小差。你来读。生:略。

师:这句话你这样读通不通? 生:通。

师:谁说不通?

生:我觉得不通。没有连贯起来。

生:我认为“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在“挤”和“一”中间加一个“了”。师: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先”、“再”上。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在这里这个“再”是不需要的,这个“先”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你烧了一壶水在前面,是不是已经是先了,接下来向里面挤,是不是已经是后了?本身句子的顺序就表明了先后,这就不需要了。师板书(先 再

接着

然后

最后)

师:这些词,在写写作文的时候,要进入你用词的黑名单。这些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师:板书“连词“

师:连词和关连词一样,是文章的胶水。胶水的味道好闻吗? 生:不好闻。

师:胶水是化学物品。胶水用得越少越好。你连词用得越多,文章中的胶水味越浓。用多了连词,不该用的用了连词,这就是你写作文的一个语言的病。师板书“连词病”

师:不止这么短的可以去掉,长一点的,用了很多很多连词的都可以去掉。

出示: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接着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最后牛肉炒青椒出锅了。师:有哪些连词? 生:有“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同时”。师:完整地说一遍。师:咱们把它们都去掉。

生: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把这些连词去掉以后,这个语言就变得干净了。师板书“干净”

师:去掉这些连词,你的语言就变得干净。你写作文的语言美不美,其中有一个标准:干不干净?

师:发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里有不少连词,请你马上拿出笔来改一改。生修改句子: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修改。

师:好了的同学去掉之后读一读,看通不通。

生齐读改好文章:只见周谊拿出一袋面粉,舀出两勺(略)

师:去掉之后通吗?顺吗?去掉之后就更通更顺。这就叫语言的美。干净之美。记住这是我们语文里的一个病,(“连词病”)一起读。闭上眼睛背。

师:不到迫不得已,不用连词,不用语言的胶水。没有连词的话,真的很精彩。出示:“哗、哗、哗”,我使劲地甩动着被子,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被子已经干干净净的了。我双脚成马步,双手拿着被子,一甩,哈!被子终于变了模样,从皱巴巴变成了平缓缓,这真象人们坐电梯——可能比电梯快,来得快呀!指名陆珏瑶读片段。

师:没有一个连词吧!通吧?顺吧?美吧?

五、寻找小插曲

出示:不知是手太滑还是衣服太滑,风衣掉在了地上,我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手刚好拿住一只袖子往上一拎,我一个重心不稳,往前趴去。眼看就要撞上前面那块大岩石板了,我把手往前一挡,谁知,它又借住了弹力,反弹了回来,眼看就要来个四脚朝天了,“啊”我尖叫了起来。大概过了一秒钟左右,我“安全”地着陆了。指名王舒艺读片段。

师:读到这里,听到一个“先”、“接着”、“然后”吗?通吗?顺吗?美吗?你懂了,就是真美,如果是不懂,就是臭美。

师:这段话真好,不仅没有连词病,更重要的是她写了一个做家务的小插曲。(板书:小插曲)

师: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碰到类似的小插曲呢?说说看,生:刚擦过玻璃,又有灰尘了。

生:晒衣服,领口太小了,套不上去。生:被子太宽,难折。

生:地板上都是泡沫,滑一跤。生:用洗洁球擦碗。生:打蛋,蛋掉锅里了。

师:直接掉锅了,省了一个步骤。师:同学们,你要写要你的“做家务”,就要像王舒艺那样,要寻找小插曲,这很重要。师:要有寻找小插曲的本领。一起读,一读背。师:寻找小插曲很重要。读 生:寻找小插曲

六、放大小插曲

师:寻找小插曲还不是最大的魅力。魅力还在于“放大小插曲”。板书(放大小插曲)

师:王舒艺是怎么放大的呢?(出示红线部分)你们读,我来计时。(学生读文,师计时)师: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一秒钟的事情,你读了45妙,放大了45倍。一定要有这个功夫----放大小插曲(学生读)

出示:我右手拿起刀,左手扶着西红柿,手不能扶的太多,也不能扶太少,切的时候不要太犹豫,要干脆果断。师指名余坦悦读。

师:有没有开始切啦?还没切呢!已经写了两行半了!怪不得她的作文能写到800多字呢!出示:我轻轻用手指在蛋糕上点了一下,软软的,像是一个微型的蹦蹦床,你按下去,一放手它有弹回来。

师指名王诗雨读,其他学生不停地做点蛋糕状,数次数。

师:你那个不叫点,叫戳。生:60次。

师:这叫马蜂窝了。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本领,读 生:放大小插曲。

七、模拟小插曲

请刚才读文的几名学生起立。

师:王诗雨有一个重要的本领。写了980字。

师:是不是很期望他们公认他们放大小插曲的秘诀? 生:看作文书。

生:要找出做这件事的细节。师:更细小的动作。生:要注意观察。一个很小的细节,也可以写出很多。师:你是写的面包。你是怎么观察的? 生:按下去之后感受它弹力,然后写下来。师:更小的细节是怎么来的? 生:就是洗衣服的时候„„

师:洗衣服有很多元素,一边洗一边想怎么写作文。

师:是不是真的很难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请教他们,应该请教另外一个人。生:作文书。

师:列夫*托儿斯泰(出示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列,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损失。师:他有三本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你知道什么叫世界名著吗? 生:就是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的著作。师:这种解释叫故名思意 生:世界上举世闻名。

师: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名呢?首先第一条必须这个作者已经死了。第二,至少死满30年,他的书还在不断地流传。你知道列死了多少年了吗?到今年101年。我们来看看它中文版本有多少?(看中文版的封面《战争与和平》)

师:问谁,问他。我来讲一个列的故事。怎样让更小的细节,揪出来。有一天,列在书房里写作。女儿突然听到书房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爸爸就很害怕,爸爸从来不养狗的,是不是有野狗闯进来了。女儿一看,正看到列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叫和爬。女儿就问:爸爸干什么这样子啊?列就说我正写到一条狗走和叫,于是我就模仿这条狗走和叫。就是这个故事,你悟到点什么东西? 生:要经过亲身的经历。

师:没有一个人会变成一条狗去经历的!对不对?于是他采用一个什么办法? 生:模仿。

师:模拟。你只能像狗一样,爬叫,感觉到他的状态。

师:放大小插曲不是观察得来的,是模拟,是虚拟。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王舒艺讲的更小的动作。

师拧开了水杯的盖子。

师: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看着我一起来虚拟一下。你假想你面前有杯子。(2次)师:你发现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扭。

师又做动作:除了这个扭还有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杯子提起来。师:虚拟是不用花钱的。生:轻轻把瓶盖拧开

师:开了又合上又反方向,是不是动作更多了? 生:老师握住瓶子。师:哪只手。生:左手。

师:看活生生的人。(再看师演示)师俯下身子。师:你也做一做。生:弯腰

师:这不叫弯腰,这叫—— 生:俯视。

师:我们班有没有玩琉球?(做玩溜溜球的动作)我不会玩怎么写呢?模拟就能找到更多细微的。一起读

生:寻找小插曲,放大小插曲。

师:回家后改作文,看看你的作文里有没有 生:连词病

师:再看看有没有 生:小插曲。

师:这个故事一定要 生:寻找小插曲。师:再像**一样 生:放大小插曲。

师:放大并不一定要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去 生:模拟。

篇3:管建刚和后作文教学

许多教师知道我,大概是看过我的文章和出版的书,如《魔法作文营》(2005年)、《不做教书匠》(2006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一线教师》(2009年)、“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2010年)、《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1年)、《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和女儿谈》(2015年)、《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2016年)等。

或许你认为,我肯定从小就喜欢语文、热爱作文。不,不是的。我家不说世代为农,至少数得出的几代都是农民,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的人,怎么可能语文好、作文好?

1998年春天,偶然地,我写的一篇300字的《三月》在《吴江日报》上发表了。后来,时任责任编辑给我解密说,当年排版时,不管怎么排,总空着块“豆腐干”,怎么办?阿庆找得焦头烂额、心灰意冷之际,总算找到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写了篇300字的作文,居然来投稿。他说,文章写得一般,最大的优点是大小合适、题材合适。我以为自己很有才,一出手就发表了。《三月》《四月》发表后,办公室中的民办教师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五月》《六月》发表后,中心校的教师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发表后,校长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12个月写完,妻子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写。

我的经历告诉我,发表是最好的作文动力;蒋方舟的经历告诉我,发表是最好的作文动力。尚爱兰回顾女儿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把力量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有个叫作“发表”的东西来“诱惑”“勾引”,我们的写作会很有动力,很有激情。写作和发表是血缘关系,是婚姻关系。国家领导人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课程标准说“习作”,不是小看学生的作文,而是提醒教师,不要用成人的标准看学生的作文。那些看起来不上档次的文字,其实就是学生的作品。

我办了16年近800期的《班级作文周报》,成了学生作文发表的阵地。学生写了作文,就会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因为他们知道,作文“发表”了,同学就会看到自己写了什么,说了什么。班级是学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或伙伴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状态和生活质量。学生作文接二连三出现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其他同学必然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必然会很快乐地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曾是写作上的困难生。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却没有话语权,是非常糟糕的。人,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就是活得有尊严、有风采、有价值。《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的作文有了“发表”的机会,作文的力量被释放,生命的价值和状态被激活。

难怪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写道:“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小孩学走路,重要的是让他自己走,而不是对他走路的“指导”。小孩自己走,走得摇摇晃晃不要紧。要摔跤,赶去扶一把;扶不上,摔一跟头,爬起来就好。学走路,第一重要的不是走的技巧,而是走的勇气。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孩子走多了,尝到自己走的甜头,哪能学不会?孩子走起来了,到时再提醒,注意别撞,注意绊脚的东西,不就得了。小孩学说话,没有先教“主语谓语宾语”的。他们听得多了,咿咿呀呀得多了,自然就会说。孩子会说了,提醒哪个字发音准一点,哪句话不该那么讲、要这么讲。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要先实践后评点。“后评点”是最好的“指导”,是基于孩子实际问题的切实有用的“指导”。

学生作文写好了,教师要读学生写好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该这么写;哪段写得好,段落该这么写;哪篇结构好,结构可以是这样的……“指”出哪里有问题,是什么问题,让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来帮忙,也会使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获得潜在收益。

教师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由学生作文现状引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训练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讲评”是最好的“指导”,是有“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地“指导”。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是个“子虚乌有”,指导得再卖力,到底还是“空对空”的虚浮。

一次,贾志敏老师问叶至善先生,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教他作文的。叶至善先生说,父亲不叫我们作文,我们写好作文,父亲总是叫我们读给他听。听到好的地方,父亲说“好,我听懂了”;听到不好的地方,父亲说“我不懂,你去改,让我听懂”。叶圣陶先生教儿子作文,也是“作后指导”。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干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干的原有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制作方式,那才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

写人,语文教师常说,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写下来。列夫·托尔斯泰却说,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把他人的外貌写下来呢,你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一个人的嘴巴大得像河马,这是印象;写一个人的眼睛大如铜铃,这是印象……什么叫印象?印象就是我们看到、听到的内容,直达心底的反应。作文就是要把内心的那个反应捕捉出来,不只需要观察力,更需要敏感力。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著名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长在心灵上的眼睛叫“心眼”,才是写作需要的“眼睛”。

观察对自然科学非常重要。没有精细、准确的外在观察,就没有自然科学。作文并非如此。孙绍振先生在《文学创作论》中说:“自我观察应该成为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正如外部观察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一样)。”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是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是“自我观察”。自我观察,不是让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有多白、多粉、多嫩,也不是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有多标致、身材有多标准。它是看我们的内心世界,捕捉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一刹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内心世界。

百度一下“盲人科学家”,很少,几乎没有;百度一下“盲人作家”,很多。从小看不见、听不到的海伦·凯勒,照样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一个人心灵的敏感和丰富,是成为作家的最好条件。小学生作文,应以写生活中的事情为主。事情本质上是无法观察的。当我们想要去观察那个事情的“点”时,那个“点”已经发生、过去了。课程标准指出要“留心观察”,我认为比“观察”更重要的是“留心”。留心,主要是“心”的事,而不是“眼”。

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宇宙,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不只是诗意的言说。人的内心世界,其丰富性比外在的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内部话语,比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广阔、更博大。眼睛、耳朵的世界是有限度的,远了,我们听不见,也看不到;心里想的世界是没有限度的,我们可以想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想到宇宙的任何角落。

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儿童的说话和作文的话语并不一样,小伙伴间的语言系统和与教师交流的语言系统也不是同一个。学生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小伙伴间用的那个。按理说,作文会用最上手的那个语言来写。不过,实在奇怪,学生就是不用自己最上手的语言。他们或明或暗地被告知,嘴边的话不上档次,不能写到作文里;他们才读几年书,哪有自己的话,哪有自己的语言……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写作文的语言是从读书开始的。

儿童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干活,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想问题,用自己的嘴说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从找到自我开始。找到“自己的话”,儿童的作文才能真正开始成长。没有找到自己之前,所走的路往往连“开始”都算不上。作文教学首要做的,不是作文训练,不是作文指导,甚至不是作后讲评,而是要有足够的敏感,帮儿童找到属于他的“自己的话”。情不自禁、忘乎所以之际,最能显露真性情。写内心翻腾的话,容易情不自禁,容易显出“自己的话”。一个人的内心翻腾,是开心、兴奋居多,还是委屈、愤怒居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后者多吧。学生一拿起笔写气话、恨话,语文教师便紧张起来,紧张“思想不健康”。语文教师多是班主任,语文由此充满了“道德属性”,但别忘了,儿童有一项特权:童言无忌。

后进生为何“后进”?不是脑子少根筋,而是他的“故事”太多了。上课本应好好听课,但他会趁教师转身写板书时,从抽屉掏出馒头,咬上一大口,狠命地嚼两下、咽下去。教师转过来时,他又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的他,满头满眼地巴望着教师再转过身,好再结结实实地咬上一口。

后进生有那么多的无穷无尽的故事,可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些居然是可以写成作文的。当我们和他们说可以时,他们会满眼不信任地看着我们:“老师,你拿我开涮吧……”“马小跳”的故事不仅能写成作文,还能写成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让小学女教师杨红樱成了亿万富婆。然而,生活中的“马小跳”,听到教师要他写作文,咬着笔杆问老师:“老师,写什么呀……”

多年前,我所在班里也有一位后进生,毕业前给我留言:“我很高兴,遇到了一位伟大的作文老师。”那个后进生的敏感点、兴奋点都在“捉鱼”“养狗”“打鸟”等“坏”事上。我就说他可以写写那点事儿吧,不是非要写“敬佩的人”“环保小卫士”……

篇4:管建刚作文革命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管建刚;作文革命;作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77-02

管建刚把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大胆实践和用心良苦,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力却极大,颠覆了传统重于作业状态的作文观,颠覆了传统重于教师指导的作文观,唤醒和激励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教师意识到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一、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发表意识

大多数教师把作文教学只是当做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作文被看成是一项作业,从来不被看作是有份量、有价值的话。因此,学生敷衍完成作文自是自然。也就调动不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管老师用《评价周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学生的作文一旦在周报上被发表,会在同学、学校领导、家长中传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可以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再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作业。这也就唤醒学生自由写作。

办报伊始,管建刚就强调,这份报纸不是办给作文特长生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激励作文后进生。他连续三期刊登了一位班级公认的作文后进生的习作,第四期,管建刚碰巧有事耽搁,没能按时去印刷室拿报纸,那个后进生多次跑进办公室问:“管老师,报纸怎么还没出来?”报纸领回来,看到自己的作文又被刊登,那个学生的眼神让管建刚似曾相识“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眼神。”从此,这个后进生一跃成为班上的写作积极分子,作文再也不是他的“拦路虎”了。[3]

管老师利用周报这种形式让学生知道:写作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学生就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难事。管老师的这种作 教学实践是值得教师同行借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一是照搬不可取。要结合班上学生实际,切忌比照管老师的《评价周报》画葫芦。板块主题可以依照学生作文实际情况作调整,不一定每期都是来合影、读名言、读佳作、谈构思等版块;还有就是要考虑文稿的打印问题,如果班上学生大部分是从乡镇转来的留守孩,因而不能指望学生将作文用电子稿的形式发来办报。将作文稿拿到学校文印室去打印,也不现实,即会增加打字员的工作负担,也不能保证周报按时刊出。这就需要老师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二是必须坚持。用办报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写作,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师中其实并不鲜见,但为什么独独管建刚的报纸能够引发学生如此高涨的写作热情呢?这主要缘由管老师十多年磨一剑,坚持办周报从未停刊。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极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真话意识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但近些年来,学生习作失真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

这种作文是需要警惕的。管老师谈到作文的“造假”特别的义愤填膺: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此,管老师提出:老师要重视让学生写真作文,不允许学生写假作文。他多次在他的作文讲评课上强调,老师和同学能容忍你的声音是错的,但不能容忍你的声音是不真诚的,是虚假的。[1]

管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敢说真话,带有小学生的童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没有假成熟化和前篇一律。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那么矮,外公说我一年才长一厘米。哎,连外公都嘲笑我,我这个烦恼究竟何时能了 ”、“我妈妈不是很朴素,时常照照镜子,又涂又抹,女人嘛,总会爱漂亮”。 [2]

为什么管老师的学生能写出属于儿童自己语言的作文?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的作文就觉得老气横生、无趣、总是千篇一律?老师们不得不好好反思。在作文课上,有过强调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是否有过关于说真话的专题训练。要让学生的作文像管老师学生那样“活”起来,教师首先要做改变。一是胸中要装有重视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在讲读课中向学生反复强调这种意识,一定要纠正在学生心中作文是个假东西这种看法;二是不要光提倡,关键还在实践。教师身正为范,自己范例一篇灌入真话意识,让学生区别假话作文和真话作文,判断孰好孰劣;还可以多次设计以“讲真话,习作文”为主题的作文讲评课;三是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要扭转学生现在这种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习惯,非几个课时就可以改变,贵在坚持与耐心。四是要呵护学生的真情实意,千万不要抹杀学生言语中的脾气、个性,要欣赏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要用应试的标准去判定学生的平时作文。

三、教师要调整作文指导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作文讲评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般是“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还有一种情况是,面对大量的学生作文,有些教师不知怎么讲评。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评语难以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启发和指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管老师针对这种现象,面对作文指导,提倡“淡化指导,强化讲评”。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后讲评;并看重讲评,认为作前指导很容易成为束缚学生写作的绳索,一起审题,帮学生列出提纲, 难怪一个班级里学生写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式的。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导。[4]

管老师的讲评智慧主要是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讲评内容,抓准训练点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以评促写。讲评课分为三个部分:一、佳作赏析:激起浓厚的习作兴趣;二、集中挑刺:打下扎实的习作功底;三、变式训练:掌握多样的习作技能。[5]

管老师作文讲评的策略,让作文教学另辟蹊径,具体指出学生写作的优秀出,又实名制点出作文的毛病,实实在在让学生得到指点。这种“作后讲评”的作文指导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因此,老师借鉴管老师的作后讲评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管老师上作文讲评课的文本依托全是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要认真读学生的作文,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读学生的作文,是上好作文讲评课最要紧的前提! 学生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依托!

二、在“挑刺”环节,将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

子和作者的名字! 学生才会在下次习作时有改正,但要注意教学语言,并要事先向学生说明这不是点名批评,而是借这个机会向全班同学都做一次提醒,下次写作要更正。

三、注意“训练”环节的多样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同学作文的“亮点”出发, 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还要让学生从同学作文的“败笔”发, 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改一改、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训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

关建刚老师所提倡的这些作文教学理念:教师要强化学生作文的发表意识、真话意识,在作文指导时,提倡淡化作前指导,侧重作后讲。这具有可操作性和效果的可迁移性,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此来做,只要在借鉴时注意结合所在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都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比“真的”更重要 [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

[2]管建刚.“一个快乐的人”作后讲评[J].人民教育,2008.

[3]管建刚.作文,走向生命的对话[J].教师之友,2003.

[4]管建刚.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

篇5:管建刚教作文

摘自《江苏教育》2011年第1期

我的教育人生经历

(一)1991 年 6 月 19 日,我一生铭记的日子。那天,我住院了。

消息从看望我的同学那里传来:拍毕业照了,毕业联欢了,喝酒了,哭着、闹着,大家散了。

我依然住院。夏的日头又燥又长。白色的床单,白色的大褂,白色的墙。多年后,母亲说,医生曾问她:你有几个儿子? 母亲绝望地说有“两个”,医生眼里闪过一丝同情的希望。

我学会了熬药,学会了给自己打针,学会了给自己针灸。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小上班。村校长说:“小管,你教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数学。”我厚着脸皮和校长还价:“您看我这身体,能不能教一个班? ”村校长挺为难:“村小,一个萝卜一个坑,教数学至少得两个班啊。”

第二天,校长给我答复:“小管,你教一个班,五年级语文。”老实说,我压根没想过教语文。语文从小到大,没出息过。考师范,总分 640,我考了 584,总失分 56,光语文失了 28。师范里,语文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想了半天,初中看过金庸。看到什么程度呢,做梦都梦见那个一天到晚喊着“靖哥哥”的小黄蓉。后面的话自然没敢说。张老师说:“不算不算,其他呢?”我又想了半天,前不久看过琼瑶。看到什么程度呢,相思病都羞羞答答出来了。后面的话自然也没敢说。张老师说:“你要看名著,看巴金。”我真买了《家》,勉强看了 10 页,再没翻 11 页,不想看,看不懂。算了,我做数学老师去。

几乎没犹豫,我一口答应教语文。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来得轻松,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

(二)教了两年书,养了两年病,身体逐渐硬朗起来。

1994 年春天,父亲和人办厂子,赚大钱。大家很兴奋,东拼西凑了二十来万。厂办起来了,人也招了,偏偏一个产品也“产”不出来。几个合伙人成天阴着脸,少不得吵架,越吵越凶。

与其大家吊死在一棵树上,还不如让一个人死得干脆点、彻底点。并给一个人吧。谁要? 谁也不要。摸签。几个人都想,不见得我的手气那么臭。摸!摸!父亲摸到了,摸到了二十万的债务。父亲,地道的农民,贩过点砖头、石子,父亲愁得一下子矮了下去。我说:“爸,我帮你干。”干了三年,把压在心头的债务清了,一家人的脸上有了笑意。我想过辞职,想好好做生意。母亲说,万一将来你身体不好,没了公费医疗,跳黄河?

黄河那么远,死都来不及!

(三)1998 年,我对自己说,好好做你的老师吧。1998 年,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小教师。我用心做了 10 年,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我忽然明白,“十年磨一剑”,不是什么励志的话,而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一)1998 年,我的生命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二月里,心血来潮的我写了篇《三月》,信手寄给《吴江日报》。三月,办公室的王老师,拿了张《吴江日报》,满眼狐疑地走来:“小管,这《三月》是你写的? ”我一瞄,是。看着王老师的眼神,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再发一篇。四月,王老师又拿了张《吴江日报》,兴冲冲地走来:“小管,这《四月》还是你写的?”我一瞄,是。我暗自较劲,要再写出个《五月》来。

《五月》《六月》 发表后,同办公室的老师看我的眼神,变了。《七月》《八月》发表,8 月底去中心校开会,校长看我的眼神,变了。我把十二个月写完了,发表了,老婆看我的眼神,也变了。

1998 年,江苏省第 10 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吴江举行。

很庆幸,作为村小教师代表,我参加了颁奖会。似乎命中注定,我居然和全省最年轻的、当时我们吴江小学里唯一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同住一间房。晚上,房间挤满了人,找法根聊语文。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老师也能如此激情飞扬。看着只比我大五六岁的法根,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二)我从小怕作文。《三月》,不过三百多字,不是它短小精悍,而是—后来编辑告诉我,那天,版面上有个小窟窿,《三月》填上去,正合适。我对写作有了兴趣,那是前方有个“发表”的果子,诱着我。我恍然,没有发表的写作,是死的写作;有了发表,写作活了,写作的那个人活了,那个人从“发表”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已经注入了“教海探航”的血清的我,急切地想做点什么。我想让学生愿写、能写,我想到了“发表”的力量。别人办“手抄小报”,我也办,谁的作文写得好,发在“手抄小报”上。“手抄小报”,容量太小,只能发五六篇;速度太慢,起初两三期,还行,往下,一拖再拖,拖到后来,连我都不想办了。

(三)1999 年秋,我调入了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有微机房,有印刷一体机。我的“发表”梦再次点燃:将学生的作文输入电脑,简单编辑,印出铅字的“班级作文周报”,人手一张,效果会如何? 2000 年初,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出炉了,教室里一片欢腾,欢腾过后,一片安静,安静地看“班级作文周报”。两个月后,学生的劲头下降了。我得想个办法,把学生好不容易冒出来的劲头,保持住。于是

1.我搭建了“操作系统”。周一到周五,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用三五句话,简要记录当天发生的一件事儿;周六、周日,从周一到周五的记录里,选材料,写稿件;周一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我这个主编兼责编,选三分之二的稿件,敲上“初选录用章”,学生回去修改;周二,看修改情况,选出发表的稿件,敲上“终选录用章”,小助手填发“稿件录用通知单”;周三、周四,学生自行到微机房输入文字;周五,简易排版,出版。

2.我构建了“动力系统”。带班第一年,我搞“评奖活动”。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我搞“积分活动”。发表一篇作文,获得与字数相等的积分,500 字得 500 积分,800 字得 800 积分。积分可以“兑奖”。2000 积分,兑“童生”;再积 2000分,兑“秀才”;再积 3000 分,兑“举人”;再积 3000 分,兑“贡士”;再积 2000 分,兑“探花”,再积 3000 分,兑“榜眼”;再积 3000 分,兑“状元”;再积 3000 分,兑“大学士”。“积分活动”里,有“扣分”———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有轮流的“四人小组”查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要扣相应的分。所扣的分,奖给“四人小组”。也有“加分”—一个月写完一个周记本,获500加分,一个月读10万字课外书,得 100 加分,读 50 万字,得 500 加分。

带班第三年,我搞“稿费活动”。每一期,发 50 元稿费,“稿费”能到我那里“购”书。镇上没有书店,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稿费”“买”来的书,兴奋。为了让优秀生有写作对手,后进生有发表的机会,我“分版而治”,A 版“精华版”,B 版“升级版”,C、D 版“大众版”,稿酬从高到低。投稿前,学生注明投什么版。投 A 版的,A 组竞争;B 版的,B 组竞争。从而形成了“自主分层”、“流动分层”的绿色竞争。

后到市实小任教。市里,推开门就是新华书店,孩子不稀罕。我想出了“消费活动”。我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B 版 1000 字 /100 元,C 版1000 字 / 80 元。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3.我建了“助力系统”。如“优先刊用卡”、“佳句精选”、“我的名言”、“寒假专刊”、“暑假专刊”、“我的 ‘书’装帧设计大赛”、“我的‘报’装帧设计大赛”等。

(四)我用了 6 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完 整系统,2007 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有人把我这样的教学,称为“带班的智慧”。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一)2010 年 5 月,《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出版,有老师打电话:管老师,一晚上我把你的“主张”解决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全是我心里流出来的大白话、大实话。

(二)写作文,有没有技巧? 很多老师说“有”,鲁迅、老舍们说“没有”。两者不矛盾;两者不在一个纬度。有的是“文字技巧”,无的是“文心技巧”。“文心技巧”、“文字技巧”,哪个更重要? —“文心技巧”。以我目前的研究,“文心技巧”主要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作文教学。没有发表,作文就没有读者,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的;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怕也是半死不活的。

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才会和“作业”本质地区别开来。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享受到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知道,作文是有人读的,是有“读者”的,才会建立起“读者意识”,才会懂得夏丏尊说的“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有了发表,有了读者,能解决困扰语文老师的“假话、空话、套话”,你说假话,同学会站出来指正你、指责你。

“发表”,也把学生的“作文”变成了“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作品”。作家有他当下的作品,孩子也有孩子当下的“作品”。发表的有限性,促成了作文的竞争性,有竞争才有“精进意识”、“精品意识”,才能消灭“作业意识”,作者才会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

作文教学不能只看写出来的“文”,还要看写作文的那个“人”。要使学生的心灵敏感起来,要使学生思辨起来。一个心灵麻木的人,永远也写不出感人的作文;一个从不思考事件内涵的人,永远也写不出有见解的作文。成人有成人的见解,儿童有儿童的见解。

(三)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信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要有了观察,写作素材从此源源不断。我的视力比老婆大人好,我找袜子也有方法,一个抽屉挨一个抽屉找。每次都是视力比我差的老婆先找到,你说气人不气人。

很高兴地看到,“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被越来越多的人彻底否决。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上激起了什么。写作文,要写出心灵之湖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浪花”。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一个是内在的心灵世界。比起教学生睁大眼睛、耳朵去“观察”外在的世界,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心灵的世界,更重要。

“留心观察”四个字,重在“留心”,而非“观察”。老婆找家里的东西,总比我快、狠、准,秘诀是,她对家里的东西留心。不“留心”,不“用心”,不将你的“心”“留”在所“观察”的“桔子”上,你把桔子捏烂了、嚼出渣来了,写出来的,照样干巴巴。“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部条件,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眼睛好、视力强、听觉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观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发现”。

肖复兴说,“感受”重于“观察”。“感受”是内在的。歌德认为,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口五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不是耳朵的活、鼻子的活—“内在的发现”重于“外在的观察”,这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一。

(四)“作前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写什么”;二是“指导学生怎么写”。前者,担心学生没东西可写。实际上,不是学生没东西写,而是我们从没有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那点“破事”,那点“小心眼”、“小心事”。只要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儿,哪会没东西呢? 后者,“文心技巧”第一,“文字技巧”第二。假设解决了“文心技巧”,那么,“文字技巧”放“作前”还是“作后”? 我选“作后”。“作前”,很

容易成为学生作文的束缚,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多的学生作文都长着一个模样,它跟强调、强化“作前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作后讲评”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即使不药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学生已经写出作文了呀。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有什么问题,我给你诊断,给你开药方,给你治,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阅读教学是“单文本”教学,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一是教材;二是学生的作文。“作前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以“教材”为本;“作后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要上好“作后讲评”,老师就要认真批改、研读学生作文,就能知道自己班上的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就能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后指导”“作后训练”,这样的“指导”“训练”,很容易切入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有艺术生命的。由此,我提出:“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

(五)《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还有六个“主张”:1.“兴趣”重于“技能”;2.“生活”重于“生成”;3.“多改”重于“多写”;4.“真实”重于“虚构”;5.“课外”重于“课内”;6.“写作”重于“阅读”。

我的作文讲评课堂

(一)陆续有一些地方,邀请我上作文课,我不好意思地拒绝。不是我保守,而是我不会“上”。大家都上“作前指导”,我只上“作后讲评”。一天,一位同志很不解地问:“管老师,你不会上课,那你研究个啥呢?” 2009 年春,沈高明先生邀我参加“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两老师一组,第一天,A 老师上“作前指导”;第二天,B 老师上“作后讲评”。这是我首次在省级活动中亮相“讲评”课。课毕,主持人走上台,对我说:“管老师,你雷倒了一大片。”

我开窍了,“讲评课”不就是“作文课”吗? 于是,我上起了“讲评课”:对方提前一周,将学生作文寄给我,我研读学生作文,备好课,去上课。2010 年春,浙江大学“千课万人”组委会邀请我上课。课后,老师们发来了很多互动短信:

“号得准。治得妙。作文讲评课还可以这样上!不虚此行!那样的‘套话病’,我们是不是都曾作为经验传给学生?今日听来,如芒刺在背,却亦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的展示,开膛剖肚的诊断,四十分钟,管老师带孩子们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头脑风暴!作为老师的我亦受益匪浅!”

“什么是生本课堂? 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就是最好的诠释。怎样教好作文? 管建刚老师的讲评课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就该这样引、这样教!”

(二)我的“讲评课”,很简单,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语言的欣赏。请看教学片段—

★我腹背受敌,四面楚歌,自然以失败而告终。—严恪珺

★又来了一声“咕咚”,我努力地听,奋力地找,还是一无所获。—陈航宇 师:画线部分,再读。画线部分,读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句子,是美的。再看:

●我们观赏了平时早有耳闻,却未曾见过的动物:

鳄鱼、猴子、大象、羊„„我们还做了许多平时期盼已久的事:拿草喂了羊,骑了大象„„

师:“平时期盼已久”,后面少了点字,没了节奏感,你会加吗?

师(学生答不上来):需要 SOS 吗?(生笑)

生:要。

师:平时期盼已久,却„„

生:平时期盼已久,却未曾做过的。

师:“动物”是两个字,“事”一个字,怎么改?

生:改成“事情”。(生读改后的句子)

师:这一改,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改的、炼的,正如诗人卢延让说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陈航宇、严恪珺,你们做到了,了不起。

“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对于全班同学来说,人人都写出一篇好作文,得到大家的欣赏、赞美,那不现实。好句子,努力一下,则人人都做得到。欣赏好句子,给每位学生带来表扬的可能。

第二个环节:语言的挑刺。请看教学片段

1.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这次作文写人,不少同学写到人的外貌。请看:

●他有一张可爱的脸,短短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的个子高高的,脸上两条弯弯的眉毛如月牙一般,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有一对长长的眼睫毛。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她的眉毛,刘海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个樱桃小嘴。

师:这些人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对,这就是传说中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众笑)。

2.水汪汪的大眼睛

●方方的脸上绣着一双黑色的粗眉毛,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长长的刘海下衬托着她瘦小的身躯;水汪汪的大眼睛眨来眨去的;眉毛不长不短,招人喜爱,圆圆的鼻孔特别光滑。

师:“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写了,写什么 3.水灵灵的大眼睛

●他,有着一个圆溜溜的大脑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嵌在上面,显得炯炯有神,一头乌黑的头发,把他装扮得天衣无缝。

●她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最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他常常理一头短发,水灵灵的大眼睛上,还有两簇浓浓的大眉毛。

(“水灵灵的大眼睛”下画红线,众笑)

师:(板书“大眼”,回身)蓦然回首,大眼帅哥、美女无数(众笑)——这是一种病,外貌描写的病,“大眼”病。

“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指出切实的问题。这节课治“关联病”、“我想病”,下节课治“开始病”、“然后”病,再下节课治“说病”、“大眼病”,一个病一个病地治。不期望一节课治百病,也不期望一个病能一次性治好。一学期、一学年地“浸”,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

第三个环节:作后的指导。请看教学片段

1.欣赏

师:(连续出示三句“„„这就是我的同桌”)刘琰锴的这三句话,都在每段的最后,我由此看出,他的作文设计过的。

师:(出示:镜头

一、镜头二)武隽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写之前,我想了怎么写。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用“镜头一、二”,我就用了这个方法。

师:写之前,想了一下,这就是构思。

师:写之前,你不设计、不构思,可能会成为“自相矛盾的楚国人”,请看

2.病例一

●总起: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

●总结: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学习好的同桌,我喜欢我的同桌。

生:总起句说“严于律己”,总结句却说“学习好”,自相矛盾了。

师:用你的总起句戳你的总结句,会怎样?(众笑)我们是菖菖小学,作文有了这毛病,那我们不就成了“自相矛盾的菖菖人”?(众笑)——张渝敏就处理得很好:

★我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同桌,有时他热心得像天使,有时却可恨得无法比喻!

★我的同桌,一个热心而又可恨的人。哎呀,那不就是白旭宸嘛,都是老同学了。

师:我从她的总起和总结,看出张渝敏是思前想后、瞻前顾后的,这就是构思。前面那个同学的自相矛盾,怎么办?

生:如果写“严于律己”,就不要总结;如果写“学习好”,就不要总起。

师:这是个办法。可你知道吗? 光有总起或总结,也会“自相矛盾”。请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是个很善良的人。

①同学生病第一个去帮忙。

②同学嘲笑我,她鼓励我。

③我的胳膊受伤了,她带我去医务室。

④她有时丢三落四。

⑤她有时看书低着头。

生:第四和第五,不是写“善良”,矛盾了。

师:那个同学,写之前,没有这么想一想啊。再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三心二意。

①不服输。

②不讲卫生。

③写作业三心二意。

④爱打篮球。

⑤自言自语。

⑥字迹潦草。

生:只有第三个和总结句是吻合的。

生:第六个也可以,三心二意导致字迹潦草。

师:早上,妈妈去买了鱼、肉、黄瓜、芹菜、鸡蛋、白 菜,中午做菜,是不是把所有的菜放一起煮一下?

生:不是的,要分几个菜来做。

师:对啊。那个同学的确爱打篮球,的确不轻易服输,可那要另外炒一盆“菜”,再写一篇“文”。一个人有多个特点。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有整洁的一面,也有邋遢的一面。你不要指望用一篇作文,把人的所有特点都写进去。一篇文章,写一两个就够了。

—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让人撒上草籽,任游人踩出一条条“路”来,这就是世界“最佳路径”。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的“练”,看起来无序,实际有序,它遵从的是学生写作实际需要的“序”,随学生的实际作文“踩”出来的路,灵活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评”就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三)有老师问我,管老师,你怎么就这三环节、一模式啊? 我笑笑。自知者明。我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我这一辈子,只打太极拳,把太极拳打好,把太极拳的精妙都悟出来,也不枉此生了。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一)这两年,在广东、广西、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方,我的“评讲”课,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得到了老师们的热切回应。每一次的课,我都无法试上,无法复制;每一次的课,都是“唯一”。朋友问我,你的胆子真不小,敢这样“接课”?不是我胆子大,而是,我心中有一个“作文训练系统”。

(二)欣赏学生的语言,我有自己的欣赏系统,如“亲切感”、“现代感”、“幽默感”、“含蓄感”、“节奏感”、“立体感”、“音韵感”、“新鲜感”、“书面感”、“‘勇’感”,等等。有了这个系统,第一个环节,欣赏学生的语言,我不怕。学生作文的“语病”有两类,一类是地方病,一类是全国通病。我的脑子里,有 25 个“全国通病”,如“关联”病、“我想”病、“我”病、“开始”病、“然后”病、“少年痴呆症”、“说”病、“网语”病、“感叹号”病、“大话”病、“套话”病、“今天”病,等等。有它们打底,第二个环节,语言的挑刺,我胸有成竹。

第三个环节,“作后训练”或“作后指导”。我的肚子里,装了四大类、55 个训练的“招儿”,如“心灵敏感力”训练、“现象思辨力” 训练、“描写力” 训练、“架构力”训练。一看学生的作文,一搭脉,我知道哪里好,哪里有问题。“好”或“不好”,会和我肚里的“招儿”,全自动检索、匹配。第三个环节,“作后指导”或“作后训练”,我一点也不紧张。

(三)2011 年,春暖花开,《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将和大家见面,这是我所期盼的,也是我所担忧的。期盼的是,这些年的研究又一次得到了“物化”;担忧的是,作文的“序列化”,很容易导致“僵化”。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讲评第一”,成为我的呼喊、我的呐喊。期待更多的同行、同道,一起关注“绿色环保”的“作后讲评”。(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

作者简介

篇6: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推荐: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

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四——比“真的”更重要的(2012-03-05 19:43:10)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杂谈

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考场,有30多人在作文中说,父母双亡,“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某考场,有30多人考前遭遇车祸,“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严重。一个人说假话,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是?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看重“真”作文,不许学生写“假”作文。“真”作文,能那么简单地活跃起来吗?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

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 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一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 “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 13 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五——比“多读”更重要的

(2012-03-05 19:44:56)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杂谈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

两位先生的话,语文老师们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读多少算“多读”?一个小孩子,一个月读多少字,就可以界定为“多读”了?是不是一有空就拿起书来,才叫“多读”? 曾听一位很有名望的专家说,学生读上1000万字,不会作文也难。其言若真,中国语文教学的“诺贝尔奖”,当颁发给此君。办公室的P老师,儿子书房里的书,已经过了200本,P老师自豪地说,这些书,咱儿子都读过了。以每本10万字计,也有2000万字,P老师纳闷的是,怎么就没觉得儿子作文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

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世纪80年代,只要冠上“金庸”两字,什么武侠小说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出现了很多连金庸先生都不知道的“金庸小说”。这个世纪,青春小说只要挂着“郭敬明“三个字,就能卖出知名作家都羡慕的数。有一种阅读,像“追星”式阅读,这种阅读对作文会有啥帮助呢?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

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 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定要我承认“多读”的真理性,那么,你必须答应我,“多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那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多读”,显然侧重于“量”,对于写作,更重要的是“质”。“量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质变”?“阅读”的量的积累,一定会引发“写作”的质的飞跃?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 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上一篇:企业班组宣传稿范文下一篇:坏事情照样可以变成好事情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