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作文素材之范文

作文素材之

作文素材之朗读者节选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之前为大家推送过了《朗读者》中一些经典开场白(详见阅读原文),今天则是整理了《朗读者》中的“金句”。

这些句子,或朴实或优美,只读一遍,便获益终生…… 第一期【遇见】

0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02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0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04如果美丽只是简单的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董卿

05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张梓琳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06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许渊冲 第二期【陪伴】

0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0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郑渊洁

0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林清玄《百合花开》

04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 ——梭罗《瓦尔登湖》 第三期【选择】

01有人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很享受这种若隐若现当中左右徘徊,这是我表演的语境,也是我的选择。——王千源

02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

真不次于在犯罪。——王千源

03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秦玥飞等朗读迟子建的《泥泞》

04可以说脚踏大地,泥泞,我相信一定会磨砺他们的青春,让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华,这光华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 ——董卿

05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麦家

06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奶奶的星星》

07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康震点评《陋室铭》

08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董卿 第四期【礼物】

01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礼物》

02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额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03她叮嘱我;“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倪萍朗读《姥姥语录》

04其实,当一个人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也带不走的,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心底里存下来的那些记忆。——董卿

05所说五大博物馆,就是包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冬宫(又名阿尔米塔什博物馆),正好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正好一个国家一座。所以我开玩笑说:“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是不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单霁翔

06这句话背后其实自有真意,没有一个强大的自信的文化,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的强国。——董卿

07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第五期【第一次】

01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是升华,很多时候个人的第一次也带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国家的记忆,就让我们去感谢这些机遇,也感谢赋予了这些机遇的我们的伟大的时代。 02有些东西你认定为能做的东西,要坚持,而坚持下去,我觉得就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王学圻

03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选自《平凡的世界》

04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不后悔”,努力去做吧。——董卿

05董卿:“许老师的这人生的第一场属于您的音乐会,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到您七十岁那年才……”

许镜清:“也不晚,我想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董卿:“对,只要开始去做了,永远为时不晚,而且也许在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候。”

06说着说不着不在于话语量,而在于特别最根本的那一句话,这个是臧克家先生写的,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其实书和电影都是为了让那些应该再活一回的人,重新在书和电影里,永远地活下去。——刘震云 07我觉得京剧是乡音,既是故乡的声音也是祖国的声音。——王佩瑜 第六期【泪水】

01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让人哭的,而且让人去想的。 ——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

02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也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

我希望在座的很多,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 ——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03可能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我们可以不顾一切的、我们可以不顾虑任何的角色形象,把最真实的自己还原的那个人,还原在她的面前,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 ——董卿

04《生如夏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又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想只有非常旷达的,非常自如地来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的内还有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泰戈尔的这首《生如夏花》。——康震

05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希望、勇气、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风华长存。我们也从一位科学家的眼泪当中,感受到了一个人,愿意为了理想奉献终身、矢志不渝的情怀。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董卿 第七期【告别】

01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02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03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04有时候觉得人活一辈子,跟这些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联,然后你们每一次相遇,可能就像是一次告别。他们对你并无所图,只希望你好好的。——姚晨

05我从不奢望,活在梦中那么长,从不沉溺在每个绮丽幻想,早已习惯痛苦,不再害怕忧伤,不过是换个衣箱换间房,那又怎么样。 ——《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

06堂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定地相信,除他自身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普遍存在的,那是需要靠我们坚定地追求才能获取的。——董卿引杨绛先生序言 07大自然就是这样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其实人类社会也一样;其实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什么,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曹文轩

08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曹文轩

09我记得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当中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它说,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 ——董卿献给战士的母亲 第八期【勇气】

01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02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03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04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海桑《给我的孩子》 05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李宁

06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做一个战士》

07勇气是让你能够走出家门,也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平安回来。——董卿

08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一位老人(樊锦诗),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

感谢这世界所有的勇气,正是这些勇气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奇迹!——董卿

09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樊锦诗 第九期【家】

1、家是每一个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董卿

2、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莫尔

3、中国古人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大学》、董卿

4、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最好的家风是阅读。——梁晓声

5、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董卿

6、倦鸟归林,鱼翔潜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董卿

7、家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董卿

8、现实残酷,时间不等人。好好珍惜家人,好好再见。——王耀庆

9、当现实生活过于逼仄,物质过于贫乏的情况下,人会本能地去(书里)寻求一个超现实的所在。——梁晓声

10、读书使我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一定跟别的青年不一样,也就是说,当书本改变了你的时候,你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梁晓声

11、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雨果

12、有人说,伟大的女人是水做的——你在高处,我便退去,让你独自闪耀光芒;如果你在低谷,我便涌来,温柔地围绕你,拥抱你,给你温暖。女人是一个家的灵魂,她们用博大的心胸承载了一个家,用爱和陪伴温暖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董卿

13、我们家是分了工的:围绳以外的,我来做;围绳以内的,你去战。 ——冉莹颖

14、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山姆·麦克布雷妮

15、爱的教育,好的生活形态,真的需要好几代人一点一点地去建立。我的父亲不懂得爱,很有可能,二十年之后,我的儿子也这样说我。——毕飞宇

16、当你离开家去寻找更好生活的时候,那是你主动选择的。如果你根本就没有选择,命运让你四外飘散,那叫漂泊。两者有质的区别。——毕飞宇

17、如果人类的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它将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变得欢愉。——毕飞宇

18、什么叫凤凰涅槃?凤凰涅槃就是你得先用火把自己烧死。——毕飞宇

19、虽然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但(因为有猫)你怎么能说我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呢?——季羡林 第十期【味道】

1、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董卿

2、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董卿

3、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古龙《笑红尘之吃胆与口福》

4、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罗曼.罗兰《名人传之贝多芬传》

5、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曹雪芹《红楼梦》

6、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叶嘉莹《咏莲》

7、从年轻到老,爱情的味道一直在变。——张小娴

8、味道味道,味是指酸甜苦辣,道是指方法,到一定境界了,菜无定位,适口者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是做菜的最高境界。——2016年G20杭州峰会餐饮文化组组长 胡忠英 第十一期【那一天】

1、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的力挽狂澜的全新蜕变的那一天,但其实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董卿

2、《时间简史》超越了普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也就是宇宙观, 霍金的超人之处在于,他打通了专家和普通人之间的壁垒,

他在大学期间有两大爱好 ,一个是古典音乐,还有一个就是科幻小说。这两者让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传记文学学会创始人 赵白生

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4、《从前慢》,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倒不是说要去过多慢的日子,而是希望有这样一份能慢下来的从容与自由。——董卿

5、“明天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住一切了。毕竟,明天又会是另外的一天呢。”——选自《飘》

6、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塞纳河畔的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开场白

7、莫里说:“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 爱,是至高无上的。

没有了爱,我们就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家人不会起身告别离去,家人对你的关心,是无时不刻,而且形影不离。

如果你想体验对另外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去给予最深的爱与关怀,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

8、先行者是孤独的,他们往往没有留下姓名。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为后来者签署通行证。——舒婷 第十二期【青春】

1、 青春即使在痛苦之中也闪耀着它的光彩!——雨果

2、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说这些话的人,就是著名导演。——冯小刚

3、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董卿

4、你是我黄绸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清凉的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石康《晃晃悠悠》

5、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渴望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勃兰兑斯(丹麦)著 《人生》

6、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勃兰兑斯(丹麦)著 《人生》

7、我爱你,我想抱着你,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余秀华《给你》

8、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当我开始爱自己》

9、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如今,我称之为“成熟”。——《当我开始爱自己》

10、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那今天就让我们在或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开场白

第二篇:作文素材之巴金

不朽巴金·轨迹--百年旅途中的雾雨春秋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出生—26岁)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父李镛为官多年,颇有田产。父亲李道河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巴金随父母在任所居住。母亲陈淑芬思想开通,品性善良,对巴金的影响非常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巴金开始阅读传播各种新思想的书报,接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

1927年,从上海赴法国,途中写《海行杂记》。旅居巴黎等地,开始写《灭亡》。1929—1930年(25岁),第一本小说《灭亡》出版,完成《俄罗斯十女杰》。译作颇丰。

暗夜里呼唤光明(27岁—37岁)

1931年,继续在上海从事著译,写中篇《新生》、《雾》,4月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家》,在《上海时报》连载,第一次刊出当日,获悉大哥李尧枚自杀。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复仇集》。“九一八”事变后,写诗文控诉日本帝国主义。

1933年,结识鲁迅、茅盾等一批文学朋友,与郑振铎等筹办《文学季刊》。《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全部完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日军偷袭上海,巴金写诗文呼唤抗日救亡,后收入《控诉集》。《呐喊》杂志创刊,巴金任发行人。11月上海沦陷,蛰居租界继续写作。

1941年,回成都探访亲友,再到昆明探望萧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文化人转移到桂林。

黎明前的探求(38岁—44岁)

1942年,在桂林写散文《灯》,从桂林到重庆,得知曹禺正在改编《家》为话剧。

1943年,译完屠格涅夫的长篇《父与子》,写杂文《一个中国人的疑问》,与英国神父赖治恩就道德问题论战。在重庆,曹禺改编本《家》连演100场爆满,打破战时重庆话剧演出纪录。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文艺界各种政治性活动。11月回上海,与郑振铎、李健吾等筹组中国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

沉浮二十余载(45岁—72岁)

1949年,赴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全国文联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

1954年,在京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对社会、文化工作提出批评。 1955年,主编的《文艺月报》因不转载关于批判胡风的材料,被批评为政治错误。

1956年,当选为上海作协主席,10月14日,主持鲁迅墓迁葬仪式,并讲话。

1957年,在京出席中国作协创作规划会议,期间与赵丹、方纪等受到毛泽东接见。与靳以同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创刊。开始编辑《巴金文集》

1958年,从姚文元在《中国青年》发文开始,以拔白旗为名的批巴运动持续了七八个月。《巴金 1

文集》陆续出版。

„„„„

1966年赴京参加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会。在武汉受到毛泽东接见。8月,被北京来的红卫兵抄家,萧珊被打伤。

1967年,上海文化系统举行全市批斗巴金电视大会。被遣送到松江参加劳动。

1972年,萧珊病逝,被准许留在上海。

1973—1976年,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

讲真话(73岁—89岁)

1977年,恢复正常政治权利。《家》重印出版,再次畅销。

1978年,开始为香港《大公报》写“随想录”

„„ „„

还能拿起笔(90岁—95岁)

1994年,第三届“巴金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巴金全集》第24至26卷出版,至此全部出齐。 1995年,汇集了《随想录》以后重要作品的《再思录》出版。

“我为大家活着”(95岁—101岁)

1999年,春节期间肺部严重病毒感染住院,对周围的人说“我为大家活着”。中科院命名1997WA22号小行星为“巴金星”。现代文学馆新馆竣工。

„„ „„

2003年,为庆祝巴金百岁华诞,巴金铜像在四川落成。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

2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文革”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文革”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巴金,这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少爷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他19岁的时候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从四川老家出走。1927年,巴金跑到巴黎,想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他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8年回到祖国之后,巴金进入了他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巴金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晚年又再度在其中投入大量心力,其中的心事,只有巴金自己知道。十年浩劫中,巴金却被当做“大毒草”受到猛烈的批判。在巴金的生命走向末年的时候,他倾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了《随想录》,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以及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并且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

第三篇:作文素材之苏轼

人物事略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风波》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我嘛,怎么都行。’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 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

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

素材运用精彩片段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词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同上】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同上】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同上】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1.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相逢一醉是前缘。 【鹊桥仙】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2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和秦太虚梅花】

9.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绝命诗】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慧崇春江晚景】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同上】

1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4.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5.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第四篇:作文素材之规则

一、何为规则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二、例文

向规则低头

人是离不开规则的。规则一般是在道德层面上的某种约束,需要人们精神的自制、意志的自觉去遵守,而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准也正是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如不要践踏草坪、乱倒垃圾、在公共场合吸烟等。(第一步定位:立论。提出观点:人是离不开规则的。) 中国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循规蹈矩,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几个大学生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分别写上“男”“女”的字样,然后就躲在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样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德国人,看到“男”“女”的标志后,都毫不犹豫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时“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进入“女亭”。甚至这所大学的校长来这里打电话,也默默地排在“男亭”的队伍里。

大学生们十分惊讶,想不到德国人竟然呆板到这种程度。他们问校长,我们总觉得您平时很傲慢,怎么也和普通学生一起排队?校长平静地耸耸肩膀:在规则面前,再高傲的人也要低头的。(第二步定位:入据。举德国人打电话的事例,为观点“人是离不开规则的”找到了历史依据。) 这位校长的话让我深思。中外道德水准和文明习惯应该差别不大,可为什么偏偏在遵守规则这个问题上相去甚远?关键在于我们对规则的认同和敬畏感不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人是活的,不应死守规则,因而漠视规则,甚至贪赃枉法。(第三步定位:结承。对上文所举事例进行分析总结,指出现实生活中漠视规则,贪赃枉法的现象,转入下文。)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的法律法规该是大规则了吧,但仍有人不屑一顾,铤而走险。某巨贪在省政府任要职两年多,平均每天敛财超万元,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试想,连法律法规都视如儿戏的人,在他们眼中哪能还有那些无关痛痒的规则!(第四步定位:迭据。联系现实社会中贪赃枉法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本文的观点。) 假如真有世人所谓的天堂和地狱,我想,能上天堂的人必定是遵守人间规则的人,到了天堂,他们也该是遵守那里规则的典范,否则也会被贬下地狱!

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有许许多多,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自制和自觉,更缺少在规则面前低头的敬畏精神。(第五步定位:归纳。针对前面的两重论据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在规则面前应有低头的敬畏精神。) 简评:本文在联想列据之后进一步联系

实际进行推选式论证,突出了“人是离不开规则的”的观点,论证有深度,有现实意义。第三步定位的结承恰当,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三、素材积累:

1、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二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2、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着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

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3、她是一位真正的医者,温润却坚韧,温和而坚定。医者的责任让她知难而上,她打破虚假,还原真相。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她不惧怕死亡,用生命还医疗行业一片纯洁的天空。

陈晓兰,一个与假劣医疗器械斗争了10年的白衣天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用规则作盾,以正义为枪,划破了企图阻挡阳光的那抹阴霾,驱散了模糊时代精神的尘埃。同事笑她傻,面对巨额的红包、封口费竟然丝毫不动心,反而默默承受黑心商人的打击报复;家人骂她傻,为了取得证据,竟不惜假扮病人,以身犯险,以身试针。

可是她说:“既然身穿白大褂,就不该对不起医生这两个字。”神圣的医德让她无法眼看着黑心商人用假劣医疗器械欺骗病人而默不作声,纯净的良知让她无法忽视病人被病人被病魔折磨后却得不到治疗的痛苦。于是,她选择站起来,去戳穿那些肮脏的谎言,为维护白大褂的纯净。

这不是不知变通的愚昧,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落魄,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毅,虽然这条路很难走,可她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为社会找到了方向。

4、遵循法律规则的律师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的人。

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起,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着,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5、今天,如果有人大叫“吃亏了,买到了注水牛肉!”别人一定会说他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已对注水肉见怪不怪了。事实上,从红心鸭蛋事件到不少食品行业被指添加苏丹红,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多家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霸王洗发水被检出超标二恶烷,从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制作到日化行业秘密曝光,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 【相关链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哈佛大学图书馆不慎遭遇火灾,使这所

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未来的社会是规则性的社会,对于规则,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会尊重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运用规则,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改变规则。

——辛向阳

生活不能没有规则。规则就是人生的红绿灯。这看起来是在限制,实质是在保护。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如果没有控制,整座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崔鹤同

四、例文导引:

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曾记得在一次世乒赛上,一名瑞典选手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着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规则与一切私利、人情和善良的愿望决不是一回事,它在理性的王国里应该成为绝缘体,成为我们思想原野上的一道坚固的长城。当然,在某些时候,它也不是不能兼顾,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兼顾了两者,让马谡在人情的沐浴下,为了“军令如山”这条规则慷慨赴死,其家小则按月享受禄粮而让马谡“不必挂心”,而这一切都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失火案中,校方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体现了这一点。

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400本书毁于一旦,学

校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庆幸的是,有一本

极其珍贵的书在着火前一天被一名学生带出图书馆,躲过了这场劫难。我们从感情上会认为这位学生应当受到褒扬,甚至应当给予什么奖励,但事实上,校方在对这位同学归还图书的行为作出表彰的同时,宣布了给予他开除学籍的决定,原因是他违反了该图书

馆的书不能带出的规定。

这件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进一步说明,在规则面前人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阜阳劣质奶粉”、“红

心蛋”等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的决不是颠覆规则,玩弄手段,恰恰相反,是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是要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正如经济学家所说:“市场经济越完善,法规应该更健全,市场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烈。”一些投机者为趋利而违规的行为,只能是饮鸩止渴,割肉补疮,终究要在文明的光辉下塌陷。

规则是最坚硬的石头,让一切试图亵渎它的人束手无策;规则是最芬芳的花朵,让一切坚守它的人分享到成功的蜂蜜。规则,让人别无选择,人们除了爱它,就是更爱它。 何成方圆

何成方圆?答案好简单,君不闻先秦人已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老的汉漠拉比法典开始了人类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严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统;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基石;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始令蜀国三军一心,敌于强魏。而项羽乱封诸候,天下叛之。古来兵法之首必须严明军纪,如周亚夫细柳治军,不难看出规则的重要。

然而,以之规矩,定成方圆乎?武王伐纣后封天下诸候,姜尚封于齐,改革旧制,变易风俗,不半载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上任,政令繁琐,无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闻此叹曰:鲁国日后服北面事齐。果然齐国跻身春秋五霸。鲁国却被人称之:周礼尽在鲁矣。国力每况愈下。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可见,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

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即使今天我们描述死守旧制的“墨守成规”,也是当年墨子针对公输班攻城新法的创造之举。

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神州。真理正是我们需要的规则,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需要规则的真谛,“上胡不效法先王”是我们突破规则的有力依据。当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了唐诗庄重的笔法,宋代词章缠绵后世,我们也应明白突破规矩的重要。

何成方圆,以之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

尊重规则,享有幸福的权利

遥远的蛮荒年代,当部落首领将有限的食物按照年龄长幼在部族中分配时,文明与规律携手走进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当战乱的阴霾遮蔽了文明的光辉,当人类从战争与失序再次走向和平和安宁时,规则始终贯穿其中,从小曾因为野蛮的攻击而被摧毁,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文明的体现,是对人性最温和的关怀,文明永存而规则不灭!

规则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于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褊狭与丑陋,它是在极力弘扬着平等和无私。在“9〃11”事件中,当双子塔中烟雾迷漫,每一个生命都在可危的死亡边缘挣扎时,人们会自动的让出一条路让消防员在人群中通过去救助身处险境地的人,人们的行进快速而有序。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明文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的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蕴育其中,规则自然而生,幸福自然而生。

如果说规则是一张网,那么它绝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保护,它是一张有弹性的网,并在不断的完备和发展。科举制度无疑也是一种规则,在它产生的初期,是为了选拔于国有利的人才而制定的规则,它打破了选拔世袭的枷锁,给了所有的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曾是当时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文明时代,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纷纷效法,它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与为人修养的结晶。但官场的昏暗,争名逐利的风气使其不足渐渐彰显,渐渐的科举制度陷入了一种荒诞无聊的境地,所带来的尽是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正常发展的挟制。于是它终于消亡了。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破灭而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墨守成规”是—个贬义词,表达着人们地规则的深刻认识,并倡导着对规则发展与完善的追求。

规则随文明孕育而生并将与其携手共进,“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其实社会的方圆和人性的认知都包含其中,规矩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于是,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

第五篇:作文素材之之名人轶事

中学生万能经典作文素材

【人物名片】

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

首相丘吉尔眼中至高无上的“钉子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了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向军方下了一道命令,快速构筑一张空中军事防御网,军方立即付诸行动。在修建机场跑道时,免不了要征用老百姓的土地。令英国空军感到欣慰的是,民众很配合,几乎都自觉自愿地搬迁到别处。可有一条跑道在建设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一位名叫韦尔的农户任你磨破嘴皮,给出多少补偿,他都不愿意搬迁。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向军方建议:劝告不行,就强行拆迁。 丘吉尔知道此事后,立即打电话给负责建设飞机跑道的长官,说:“请你务必将跑道改建到别处,无论如何,也不能动韦尔的一砖一瓦!”这位长官听后,感到十分惊讶,首相竟然亲自过问这么小的事。不仅如此,他居然站在钉子户韦尔一边!这位长官百思不得其解,就在电话中问首相:“丘吉尔首相,不好意思,我真有点儿不明白,您为什么要这样做?”丘吉尔立即坚定地说:“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跟德国开战,不就是为了保护民众的财产不受侵害吗?如果我们现在拆了他的家,毁了他家的财产,那我们跟敌人还有什么区别?我们还有打仗的必要吗?”在丘吉尔的过问与说服下,这条飞机跑道最终改建,韦尔的房屋和土地完好无损地被保留了下来。

【名师解读】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说话办事,才是人民真正的领袖。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一位不愿搬迁的农户而改建军用机场跑道,是为官的正确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样亲民、为民的官员才会赢得更多人民的拥戴,才会被后人记载歌颂。 【适用话题】爱国 亲民 领袖品格 看问题角度 【人物名片】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师的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他说完便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认真得让人莞尔。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正因为拥有这种常人所不能及的认真精神,所以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他做老师,就是个模范的教师;一旦出家,他就是个彻底的法师。可以说,认真是李叔同人格魅力的第一特质,正是这种常人所没有的特质,成就了他丰厚人生的累累硕果。 【名师解读】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能认真做好一件事,说明他有认真的态度;当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件事,便是有了认真的境界,李叔同即是如此。李叔同认真的习惯成就了他“百世之师”的人生,我们又何尝不需认真呢?保持认真这个好习惯,认真做事,认真为人,终能成就自我。 【适用话题】认真 人格魅力 成就自我 【人物名片】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999遍写龙虎 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开设胡庆余堂药店。药店内有“癫狂龙虎丸”,因内含剧毒药品砒霜,配置时,如果搅拌不均匀就会危及人命。

当时搅拌全靠手工,没有一个药工敢承担这个冒风险的活儿。胡雪岩想了一个办法,假称药王桐君老人托梦给他,教会他制作龙虎丸的秘诀。他叫人把一间工房打扫干净,关闭门窗,只留下几个操作工,并向他们面授机宜,让药工把研得极细的药粉摊在药匾上,用木棒在药粉上写“龙”“虎”二字各999遍,每顺写一遍后再倒写一遍。这样一来,药粉自然拌透、均匀。

掌管胡庆余堂制药的是胡雪岩的远房亲戚,他觉得按照胡雪岩的方法搅拌龙虎丸药粉太麻烦,为了省时,就私下要求药工只写300遍。

不料这事被胡雪岩发现,他十分生气,愤怒地斥责亲戚说:“你虽为我亲,却不知我心,你图个省时,却是害我误我毁我也。”于是,胡雪岩决定将亲戚扫地出门。

胡雪岩的妻子闻讯赶来,却胡雪岩给亲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胡雪岩思虑再三,认为药业关系性命,不能容忍犯错,于是拒绝妻子的劝说,宁愿多赠送亲戚一些银两,也要将他开除。 【名师解读】医药关乎人的性命,因此在这一方面容不得一点儿投机取巧,胡雪岩坚持这样的态度制药,恰恰反映出他的严谨认真的性格和正直的品质,这是成功商人具备的品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品德。 【适用话题】良知 严谨 正直 态度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偶然在书中看到一则阎若璩“以勤补拙”的故事,内容描述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生下来就口吃,性子迟钝,进学校念书,一篇文章读了上千遍,仍然不能背诵。尽管如此,他仍坚信“勤能补拙”的道理,比其他同学下更多的工夫,直到十五岁,终于读熟了不少书。

书是读熟了,可是书中的意义还不大理解。某个冬天的夜晚,已经夜深人静,他还在思索书中的意义,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解释。四更打过了,寒气更加逼人侵骨,阎若璩浑然不觉,仍然坐在书桌前苦思积虑,最后终于恍然大悟。

此后,他变得聪颖异常,更加努力地研究经史。他集晋代学者陶弘景、皇甫谧的话,作了一副对联贴在书房的柱子上,用以自励:“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勤问深思,学而不厌,正是阎若璩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

凡有所求,凡有欲做,不管艰难大小、能力有无,只要我们朝夕钻研,朝夕精进,天下绝对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名师解读】生来迟钝,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必定一事无成;学而不厌,勤问深思,定能日益精进,大有所获。阎若璩就是最好的例证。任何时候,不要拿自己笨、能力不够当借口,只要你有一颗进取的心,有“一物不知,以为深耻”的觉悟,有“勤问深思”的品质,朽木也可雕出花,因为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

【适用话题】勤能补拙 学而不厌 毅力 可能与不可能 【人物名片】

范纯仁(1027~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 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人,范仲淹次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立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著有《范忠宣公集》。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范纯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父亲,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气度。

一代大儒程颐与范纯仁素有交往。一天,程颐去拜访刚刚卸任的范纯仁,谈起往事,范纯仁显得十分怀恋自己当宰相的时光。程颐不以为然:“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不知程颐所指何事。程颐解释说:“在你任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发生暴民抢粮事件,你本应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可你却什么也没说,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惩罚。”范纯仁连忙低头道歉:“是啊,当初真该替百姓说话!”此后,程颐又指出了范纯仁的许多过失,范纯仁都一一认错。

事隔多日,皇帝召见程颐问政,程颐畅谈了一番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大有当年范纯仁的风范啊!”程颐不甘心将自己与范纯仁相提并论。皇帝命人抬来一个箱子,说:“里面全是范相当年进言的奏折。”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那些奏折,这才发现自己前些天所指责范纯仁的事情,其实他早就进言过,只是因某些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罢了。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专程登门道歉。范纯仁哈哈大笑:“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 范纯仁常说:“懂得恕人,受之不尽。”恕,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面对他人莫须有的责备,与其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名师解读】范纯仁被人误解却谦卑认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大度胸怀——这也是古人倡导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具体表现。与其辩解,不如认错,这一做法能为自己塑造一种“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如果无法改变现状,谦卑认错也许是上上之策。 【适用话题】勇于担当 谦卑 认错

上一篇:11月份总结范文下一篇:6月6日讲练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