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反思

2024-04-23

《红树林》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篇2:《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奇观”这一主题单元里的课文。这篇课文我之前没教过。为此,在上课前我仔仔细细地备好了课。由于我对文本和教学设计了然于胸,加之学生反复熟读了课文,所以,课上得挺轻松。现对本课的教学细节略加梳理。

一、搜集资料,搭桥铺路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更为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红树林的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五年级的孩子在资料的筛选及整理能力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挺强的。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争着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有的说红树林是“海岸卫士”、是“地球的绿肺”;有的说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优美;有的说红树林的生命能力强;有的说红树林有护岸保堤之功。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些。

二、落实重点,渗透方法。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的孩子对提纲的概念刚接触。需要老师牵着手学法,放开手自悟。因此,在梳理完课文的脉络之后,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我以第二自然为例,教学生列提纲,再小组合作列三、四自然段的提纲。有了前面方法的渗透,第五自然段的提纲,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再指名汇报。这样扶放结合,学习效果还是明显的,当然,一部分概括能力弱的学生还需在实践中反复锻炼。

三、抓关键词句,打通壁垒 在读熟课文之后,学生找出了关键词“海上奇观”。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学生很快找出了远观近赏红树林形色味的词句。在品读自己喜欢句子的同时,我相机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海上奇观,而且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地球的绿肺”、“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保护神”„„通过这样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议一议、悟一悟,学生对红树林感悟得更深了,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了。言为心生,在快要下课时,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赞叹:“密密麻麻的红树林真是海上奇观呀!”有的学生赞美:“婀娜多姿的红树林真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呀!”还有的学生动情道:“盘根错节的红树林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呀!”有的学生还天真地说:“好想亲手摸一摸,抱一抱呀!”铃声响起,学生还沉浸其中。

篇3:《红树林》教学反思

[片段一]

开课:

教师板书课题,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生1:父亲、树林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2:为什么要用“父亲、树林和鸟”做文章题目?

师:同学们针对文章题目所提的问题很好,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结课:

师:“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父亲爱鸟, 不会伤害鸟。

师: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猎人, 他经常打鸟, 为此, 那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劝他的父亲不应该伤害鸟类。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爸爸, 我恨死了你的猎枪》)

师:请你也写一首爱鸟的诗歌或一则广告吧!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笔来准备写, 许多学生面露难色, 无从下手。不久下课铃响了, 老师出示了两则爱鸟的广告, 学生齐读, 下课。教师只字未提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二]

开课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

结课:

师:从树林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候, 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看看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父亲此时非常担忧鸟的安全, 因为这时鸟儿的翅膀潮湿, 飞起来很沉重, 很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2:我还体会到父亲此时内心很矛盾。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父亲这时内心很矛盾?

生: (思考片刻) 我从“过了一会”看出父亲内心十分矛盾, 他希望鸟儿快乐, 同时又担忧鸟儿被猎人击中, 所以停了好一会儿才说话。

师:你的体会很好。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多么热爱小鸟的父亲呀!乐小鸟之乐, 忧小鸟之忧。试试看, 能读好这部分吗?

(学生先自由练习读, 然后教师指名读, 读得非常到位。)

师:读到这里, 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生1:你真是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 对鸟这么了解。

生2:你真是一位护鸟的好父亲, 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请你说一说, 你听了他对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笑了?

生:文章并没有讲父亲是怎样护鸟的。

师:哦, 是吗?

生: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我说的没错, 父亲这样懂鸟、爱鸟, 为鸟高兴, 为鸟担忧, 他怎么可能不保护鸟呢?

(不少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你的体会合情合理。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会唱歌的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来证明吗?

生:我从父亲为鸟儿担忧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 (板书:因为爱……) 因为爱, 父亲才会如此为鸟儿担忧。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个“爱”呀!你还可以说———

生1:因为爱, 父亲能从摇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因为爱, 父亲能从前方的林子里闻到鸟味。

生2:因为爱, 父亲能从鸟的叫声中听出快乐来。

生3:因为爱, 父亲说话才这样轻声, 生怕惊动了树林中的鸟。

生4:因为爱——

(学生动情地读着, 说着, 同时也被感动着。)

师:是啊, 这是爱, 这是真正的爱!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对鸟的真切了解, 道出了鸟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 现在你们明白文章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了吗?

生1:现在我明白了, 文章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 是为了突出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

生2: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去探求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通过学文, 我们在了解父亲、敬佩父亲的同时, 不禁为他爱鸟的真情所感动。同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相比,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以后不捉鸟了。

生2:我以后不戏弄小动物了。生3:我再不吃野生动物的肉了。……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如果我们也像父亲爱鸟一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 那么在尊重他 (它) 们, 了解他 (它) 们, 接近他 (它) 们的过程中, 就能得到种种快乐与启示, 得到真正的朋友。

分析与思考:

上述两种结课同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展开, 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怎样结课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呢?

1.结课要与开课相互呼应, 真正体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这一过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像圆圆的靶心, 吸引着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两位老师开课时都引导学生就文章的题目质疑, 这很好。然而第一位教师开课引导学生质疑, 结课却未释疑。第二位教师, 结课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 抓住中心句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用“因为有爱”巧说句子, 使学生历经整个解疑的过程, 实实在在理解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 涉浅水者观鱼虾”。

2.结课要回顾全文, 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受到思想教育。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 教学情为先。”是的, 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片段一, 结课时老师“另起炉灶”, 让学生朗读与课文联系不紧的诗歌和写广告。学生与文本似乎隔着一堵墙, 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无法理解“父亲”爱鸟的痴情, 自然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 思想教育犹如贴标签。片段二, 结课时教师照应开头, 回顾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过了一会”这个词, 结合上下文, 使学生体会出“父亲”对鸟儿的担忧, 悟出“父亲”一生最爱鸟这一中心,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句, 用“因为爱”这一句式说句子, 并用煽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爱“父亲”之所爱, 忧“父亲”之所忧, 使爱鸟、护鸟不再是口号, 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意识。

篇4:《秋天的树林》教学反思

美术活动《秋天的树林》我们学习点彩画,用点彩画的方式来表现出秋天的树林,让幼儿们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点彩画的基本绘画技巧,能够通过学习绘画出更多的作品,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先用水粉笔蘸白颜料在蓝色纸上绘画出不同高、矮、粗、细、远、近的树干,表现出树林的层次性;再用点画的方法来画树叶,尝试用柠檬黄、橘黄、土黄等黄色系和橘红、朱红、大红等红色系的颜料来变现颜色的变化。我们点画的时候先用一种颜色点树干周围,把树叶点得多一点,点的速度快一点,然后再从里往外把空白的地方点一点,让点点连在一起。有的地方还长出了另一种颜色的树叶。我们还可以画一些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小小的,缓缓的.,落在地上。

瞧,孩子们画的金秋的树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微风吹来,叶子们像一个个小精灵飞舞着离开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地面上,有红的、有黄的、有橙的,五彩缤纷,把大地妆点得更加美丽。

篇5:《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次,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习。再次,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用各种不同方式表扬、鼓励学生。比如,用眼神、动作、激励性的语言等。

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篇6:《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1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二、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本篇课文,虽没有明说父亲的爱鸟之情,却处处流露着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护。如果只是在读课文之后大方向设置问题“父亲爱鸟吗,为什么?”,孩子难免会“手足无措”。抓关键语句,本身就是课标要求的孩子应掌握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无论什么课文,这种方法都是直接有效的,而且应长期贯彻在课堂上,成为孩子自觉掌握并使用的阅读方法。本节课,孩子们就理解的非常好,甚至在交流环节,孩子们不仅仅原搬照读课文语句,还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提到“父亲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可以体现父亲非常爱鸟懂鸟,因为他的动作非常认真仔细,一遍一遍的,好像生怕错过了鸟。诸如此类的优秀发言还有很多。

2.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一个小男孩抓住了“曾经”这个词。“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另一个男生立刻说到。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

3.“递进式”的课堂结构。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

三、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并没有得到课堂上的落实。

本课的课堂时间都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下功夫,至于在感受本课类似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上时,没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而是当做课后题单独分析,然后草草布置成课下积累作业,让学生摘抄。本来孩子们就刚经过前两个单元“习作练习”密集练笔,为什么不给孩子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语言呢?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我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第二部分(从“童年时“到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教学反思《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不足之处:

1、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2、朗读的太少。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在教学中,首先,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次,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习。再次,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用各种不同方式表扬、鼓励学生。比如,用眼神、动作、激励性的语言等。

在教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能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5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我和父亲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爱护,因此在教学时,要多多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感悟父亲话中蕴含的情感。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多读多想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二、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

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三、借助课件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1.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2.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发言不大积极。

3.朗读的太少。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7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仔细的翻阅了教师用书,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问题有:①质疑课题,“父亲”

“树林”“鸟”三个词并列,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内容。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④课文插图,图上有什么人?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画面上有鸟吗?你有什么感受?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但是对于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己的理解很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我想我应该再教一教学生如何去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课文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板书在黑板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写,之后的课文内容教学,学生需要随时回到这一句话上。

接着(1)自由朗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找到以后,学生齐读思考①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没有鸟的?②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父亲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提的问题:①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提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说出“幽深”的大意。但是感受却很少,在学生没有感受的情况下,我应该再让学生读,仔细的读,分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等。另外,这里应该再加入一个仿写,多个修饰语连用,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因为我本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忽略了给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在课堂的机会。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我主要是想通过两个词语“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从父亲的神态、动作来体会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通过学生做动作,读句子,孩子们能够体会出父亲观察的认真,仔细。

第八自然段“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就能判断出有鸟儿。)那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找到之后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对于学生说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很恼火,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感觉,我也是非常苦恼,前后我去查找一下,如何教学此类问题。

接着读15-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从父亲的对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另外,在14、15、16自然段,有一个语文知识。幸好提前备了课,不然就错过了。

第20自然段,朗读思考①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③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先让学生说说猎人的特点,说了之后再假设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说说“我”感到高兴的原因。

课文上完以后,我没有总结,应该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另外,课后习题也没有讲,在讲课后第一题时,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课后第二题,加点部分让学生先说感受,再仿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言。

常常反思,我这堂课上得生硬,把我备课的问题一板一眼的提出来,没有语文味道,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过渡语没有仔细设计,问题设计不连贯。但是值得表扬的是,我仔仔细细的备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列如围绕中心句教学,句段抓关键词,多读重点语语句,自然段的问题设计怎么连贯等等。要提前备好课,多学习。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阅读它,仿佛自己也会回归到一个孩子。更喜欢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享受童思的飞扬,童言的奇妙。今天,教学《父亲、树林和鸟》,随着文本,我们来到了一个雾蒙蒙的树林。很安静。有“我”,有“父亲”。

“我”看不见一只鸟飞也听不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有不少鸟。“神”的是父亲刚说鸟要唱歌了,果真就听到了鸟的歌唱。父亲还说鸟有鸟味,父亲还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候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鸟的专家,鸟的知音,鸟的爱好者。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

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板书了“父亲鸟”,要求中间加一个词语。

孩子们说出了“父亲爱鸟。”“父亲喜欢鸟”。“父亲关心鸟。”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满意。这时,骆思佳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可以加了解,父亲了解鸟。”

“了解!真是一个好词!”。于是,我们牵着“爱”的情脉,踏上“喜欢”的林荫,去寻找一份“关心”,一份“了解”。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是呀,我们相信‘我’不仅仅是一个爱鸟者,还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位鸟的知音,鸟的朋友。”

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心中的想法。“星期天,我要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我要买一些鸟的书来看,来了解鸟的习性。”“树林没有了鸟儿,天空没有了鸟儿,这个世界不再美丽了。”“我们可以成立红领巾护卫队,解救受伤的小鸟……”

孩子们的话语是稚气的纯真的,祝愿他们能把课堂中升腾出的一份份美丽情愫积淀起来,然后饱蘸心灵的笔墨,将生命里的“爱”字书写得越来越醒目。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写自然美的,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秋天的雨》与《大自然的声音》在篇章结构和段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听听,秋的声音》与《大自然的声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表达的诗意主题却是一致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带刺的朋友》在写作心理上,也是一致的。

教材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以同一个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性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掉。教材是拿来用的,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得到长足发展,让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的润泽,充满创造的活力,创造性使用教材,只要逻辑清晰,目标科学而明确,教师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实践。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就已经揭示了主题——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简单的语言,却氤氲着令人心动的情感美——这种情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给予人的美好馈赠。但这种情感美的传达,又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来完成的;表现出情感美的,是语言文字,是细腻生动的语言文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还有父亲深情地介绍树林里的鸟的句子,都将读者带进了故事中,和“我”一起疑惑,和“父亲”一起发现、懂得和享受。

我是早自习才告诉学生今天要上这篇课文的,小朋友们在早自习自由读了这篇文章,课上我们又齐读了三次,文章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学生们初次接触难度不小。在第一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组词、积累四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组词对学生来说小菜一碟,但是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却有难度,如“幽深、兀立、惊愕、凝神静气”等。

教学环节:梳理主要内容

每当我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茫然,这节课上,小涵飞快地举手说:讲了父亲和鸟。小宇说:讲了父亲和我去看鸟。小宣说:黎明时候,父亲和我去树林里看鸟的故事。其他同学默不作声。后来告诉他们要讲清主要内容,就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大家才有所头绪。

重难点解析: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很喜欢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很了解鸟?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许多相关句子,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对于句子里的含义有些却不明了。如:“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文中少有对树林和鸟的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父亲的一举一动来“暗示”的,这就更需要学生深入语言文字身处去探寻了。而这,正是此文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学生对于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还是不太熟练,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回到上文找答案,只是当我把问题分解了一步步问的时候才得出答案。但知道了这个层面,对于“父亲此时也是最快活”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学生也能脱口而出时因为父亲了解鸟,爱护鸟的原因。

篇7:北海防护林场红树林良种繁育初探

林木良种是指通过选育获得的性状有一定程度提高的繁殖材料, 它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红树林良种是指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红树植物繁殖材料, 优良遗传品质表现在速生性和抗逆性等方面, 当前获得红树林良种的主要途径包括引种和选种两种方式。

国际上关于红树林恢复与保护项目很多, 但在恢复造林技术和引种方面研究很少,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国家红树林是作为海洋环境生态系统而存在, 进行恢复也只能在被破坏的原址上用原来的种类造林。另一方面红树林湿地与城市扩展用地以及海水养殖用地相冲突, 营建红树林获得的直接收益不用来做房地产或者搞养殖, 因此红树林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更谈不上什么良种化。1999~2005年由澳大利亚南十字大学、泰国皇家森林部、越南国立大学共同实施的“红树林基因多样性与繁殖”, 也试图在红树林良种化技术上做尝试, 这一项目取得了两项成果, 一项是白骨壤DNA标记技术, 另一项是微繁殖 (组培) 技术, 但对大多数红树植物来说组培繁殖还是很困难的。鉴于当前红树林良种化研究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 国营北海防护林场红树林良种繁育主要采用引种和种源选择方式作为培育红树林造林良种的基本技术。

2 材料与方法

2.1 引种及种子园

2.1.1 选种

选种包括优良品种的选择以及优良地理种源的选择两个方面。对处于海防林并沿的红树林造林来说, 适宜华南大陆沿岸生长且树形高大, 防浪护岸效果好, 生长迅速的红树植物种类均可筛选列入引种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无瓣海桑、红海榄、木榄、秋茄、银叶树等。对同一种类还要进行不同地理种源的筛选试验。

2.1.2 采种育苗

在繁殖体 (种子与胚轴) 成熟季节组织采收、贮运和消毒育苗。红树林繁殖体既微小的种子 (如海桑科植物) , 也有小型的隐胎生繁殖体 (如桐花树、白骨壤) , 更有大型的显胎生繁殖体 (如红树科植物) , 针对不同类型繁殖体要采用不同的采收贮运与育苗方法。一般情况下以种子进行育苗首先要进行种子的消毒与催芽, 然后散播于苗床, 待幼苗长出2~4对真叶后可以移植支育苗袋。而隐胎生或者显胎生繁殖体可以直接点播插植于育苗袋里育苗。容器苗圃设置于潮水能够淹没的中内潮滩上, 防寒措施是当前红树林引种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

2.1.3 定植造林

红树林造林定植密度, 根据所用造林材料与潮滩的植被、潮汐条件和土壤条件等生物及环境特征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 生长较缓慢的红树林如白骨壤、秋茄、桐花、木榄、红海榄等的造林株行距为0.5~1.0m×1.0~2.0m, 速生树种无瓣海桑的造林株行距为2m×2~3m。为了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成林, 造林后需要加强幼林抚育工作, 即在造林后的3~5年内, 开展施肥促长、防敌害生物、防人畜破坏等方面的工作。

2.1.4 建种子园

由于对优良品种选择不同地理种源进行育苗和造林, 经过生长和自然淘汰后能够存活并且生长优良的品种所组成的种子园, 可称为林木育种学上的改建 (去劣) 种子园, 这类种子园在改良程度上比初级种子园有所提高。对种子园要加强管护、施肥促长以及防治敌害生物。

2.1.5 子代测定

改建种子园建成后要进行子代测定对各亲本的配合力作出评定, 以决定去劣留优, 进一步提高种子园的改良效果。红树林子代的评估应该选择生长速度和抗逆性等方面的指标。

2.2 采种母树林

基地所建采种母树林均是在原有红树林林分的基地上改建, 经过3个技术步骤, 即林分调查、抚育管理、采种 (繁殖体) 。

2.2.1 林分调查

对采种区的红树林资源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种群类型、资源量、繁殖体产量以及生境条件、敌害生物情况等, 为采种母树林的选择与经营提供基础资料。

2.2.2 抚育管理

选择红树林林分状况良好, 无病虫害、单株树形良好、结实率高的林分改建为母树林;加强抚育管理, 对采种林分进行适当的抚育追肥等, 为采种林分创造优良生长环境。加强管护, 禁止人畜对采种的母树的破坏。密切监测敌害生物动态, 准确预报及时防治, 积极探索敌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2.2.3 采种

根据生产需要组织采种, 采种时避免过渡伤害树体。种子调运及时且措施得当, 避免调运过程中对种子的伤害以及有害生物的传播。保留部分繁殖体让其自然掉落扩散, 以利于种群的自然增殖。

2.3 优良种苗繁育

对于种子极为微小的海桑类植物, 很难直接在营养袋中播种培育容器苗, 而是先要在苗床上播种育苗, 然后再进行移苗种植到营养袋中, 其余步骤同上。对优良红树林品种的育苗, 通常是培育容器苗, 育苗技术方案如下。

2.3.1 繁殖体

(1) 收集。

人工收集掉落潮滩上或者摘取母树上成熟的繁殖体, 洗净并暂存于阴凉处。

(2) 繁殖体检验。

感官判断繁殖体的色泽和大小形状, 以判定其成熟度, 完全成熟繁殖体占到90%以上。有成熟度不够、畸形、严重损伤、虫蛀、变质或者其它不利于发芽情况者为不合格, 不合格繁殖体不能用于育苗及造林繁殖体计数:随机抽样数个样品称重计数, 按样品重量推算繁殖体的个数。抽样样品总重量一般情况下应占待检繁殖体总重量0.5%~3.0%。

(3) 消毒。

根据繁殖体可能感染病害或虫害的具体情况采用高锰酸钾或多菌灵或氟虫腈等低毒、广谱、高效农药进行消毒, 防止育苗早期的病虫害。

2.3.2 苗圃地

苗圃地应选择在拟造林潮滩附近的中内潮滩, 育苗袋宜用中等大小的袋子 (10cm×20cm) , 营养土为潮滩盐土或壤质土添加肥料, 育苗施肥量因树种而异。装好营养土的育苗袋按每10个1行码成畦, 畦周边用土板做成护栏。

2.3.3 育苗与管护

将消毒处理后的大型繁殖体植入袋中, 大型胚轴插植深度为胚轴长度的1/3~1/2, 大型种子全埋入土中, 小型胚轴插入1/2以上以防潮水冲刷。苗圃周围用竹 (木) 条围栏, 防家畜等的危害。及时清理清理苗圃内潮水推来的杂物, 注意防治敌害生物。苗圃依靠潮汐海水的周期性灌溉, 如叶片上附着污泥太多影响到光合作用, 可用淡水冲洗。

2.3.4 苗木检验

苗木检验工作限在原苗圃进行, 苗木检验允许范围, 同一批苗木中低于该等级的苗木数量不得超过5%, 检验结果不符合检验要求规定的应进行复检, 并以复检结果为准。检验结束后填写苗木检验证书, 凡出圃的苗木均应附苗木检验证书, 向外调运的苗木要经过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2.3.5 苗木出圃

通常1年苗就要出圃造林, 但如果为了特殊的造林要求, 也可以培养2年苗或3年苗。不管育几龄苗, 出圃时都要对苗木的产量和质量进行调查。苗木产量调查:以垄长×垄宽计算各垄育苗袋数, 各垄育苗袋数之和即为苗圃总育苗量。

合格苗产量=苗圃总育苗量×出苗率×合格苗率。

苗木的分级一种是用基径和苗高两个代表性指标, 用欧氏距离逐步聚类, 将它们分成大致相同的自然类群, 将苗木分成Ⅰ、Ⅱ、Ⅲ级, 其中Ⅰ、Ⅱ级为合格苗, Ⅲ级为不合格苗。另一种为常用的经验分级:大于基径、苗高均值的为Ⅰ级;两项指标均值至当地用苗最低标准的为Ⅱ级, 其余为Ⅲ级苗。

3 结语

国营北海防护林场在红树林良种繁育实践中发现, 海水盐度是影响红树林种子发芽率的关键, 不同红树林种子的耐盐性不同, 无瓣海桑种子发芽的海水盐度在10以下, 尤以2.5~5.0最为适宜, 红海榄胚轴萌根的最佳盐度条件为20左右的高盐度;围网是播种及幼苗期必需采取的措施, 可以抵御随海漂浮的杂物对苗床的覆盖及对幼苗的缠挂;在冬春季, 还要防止低温对苗木的危害, 当气温低于7℃时, 用薄膜封床保温, 两端各留空隙以让海水在羁床内畅流, 预防发生冻坏幼苗。另外, 在种质资源保存方面, 通过红树林林分调查发现, 当前北海市禾沟片红树林有81.7hm2, 主要种群有秋茄、桐花和白骨壤, 可作为种质资源库加以保护。在引种方面, 一年生人工林只有21.2hm2, 长势不太好。在引种造林中只有无瓣海桑表现不错, 尚有123株平均高达4m以上的人工林, 红海榄和木榄等种类的引种造林工作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莫竹承, 梁士楚, 范航清.广西红树林造林技术的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2]廖宝文, 郑德璋, 郑松发.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缪绅裕, 陈桂珠, 李海生.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骆驼祥子分析下一篇:商务礼仪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