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林作文

2024-05-11

一片树林作文(共14篇)

篇1:一片树林作文

关于那一片树林的作文

在我们学校的附近有许多棵高大的树木,在四季里,凑成了四幅四季多姿多彩的画。

春天,到处生机勃勃。一棵棵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就像含羞的.小鸟小心翼翼地把头伸出那暖和的窝。那绿油油的叶子,在风婆婆的吹拂下,在风中翩翩起舞,舞蹈的快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枝叶郁郁葱葱,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像一块块翡翠射出绿的光,和太阳金色的光相互交错着。一颗颗成熟的果实从树上落下,就像流星从天而降。一棵棵树就像一把把绿伞,无私地为人们遮阴挡雨。

秋天,落叶纷飞。黄黄的叶子落到了树妈妈的怀抱里,风婆婆吹着地上的叶子,叶子在地上打着旋儿。不一会儿,又落到了地上。叶子在地上拼成了一块块美丽的图案,让人赏心悦目。

冬天,大地一片苍白。大地爷爷长出了白白的胡子,树木戴上了白帽子,穿上了白衣裳。雪姑娘在天空洒下一片片雪花,装点着这一棵棵树,也装点着世界万物。

这一大片树林一年四季非常地美,小仙女把这四季的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观赏它的美丽。

篇2:一片树林作文

我是生活在江南的一片树林,也是这里近半个世纪的见证者。我还清晰地记得,很久以前,这里静谧、和谐,是大自然母亲对我的恩赐。放眼望去,蓝蓝的天空下飘浮着几朵白云,绵绵的群山,绿绿的田野,身边清清的河水,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身上徘徊,花儿装点着我的`美丽,他们都是我可爱的同伴。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着我,我的孩子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鸟儿飞来和他们嬉戏,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蝴蝶在他们身边飞舞,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好不热闹。傍晚,夕阳亲吻着我的脸颊,微风轻抚着我,花儿散发出阵阵清香,送我进入甜美的梦乡。我的生活一直这样平静、安详。

直到有一天,几个人踏进了这里,我隐隐约约听见他们说:“这可是块难得的宝地呀,不好好lsquo;利用rsquo;它,还真可惜了,不如……”我想他们大概是欣赏我们的美丽,赞美大自然母亲伟大的杰作吧!却不知道,我们的命运将从此改变。

几天后,许多卡车开进来了,跟着进来的是一些人,其中包括曾经“赞美”我们的那几个人。当我还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时,其中一个人一声“动工”,只见巨大的机器开始运作,发车阵阵噪音,鸟儿被吓得飞走了,花儿不忍地低下了头。那些机器把巨大的“魔爪”伸向我的孩子们,那一双双“魔爪”撕碎了孩子们的身体,那一个个残缺的身体分明还滴着血,那一张张惨白的脸上还挂着泪,那一阵阵痛苦的呻吟至今还在我耳边徘徊。他们哭喊着:“妈妈,救我……”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一辆辆卡车运走,却无能为力,心仿佛被撕碎一般,滴着血……

如今,我向远处眺望,看见的是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楼房,气势恢宏的工厂,车水马龙的街道……鸟儿不再回来了,鱼死了一河,睁眼的,没睁眼的,河水乌黑,荡漾着腐臭的气息,水草疯长,张牙舞爪的,河堤上是几根粗大的排污管……

蓝天黑了。群山秃了。土流失了。水变质了。鸟儿消失了。

……

我越来越感到体力不支,我还能为大自然母亲守住最后一丝绿色吗?我越来越寂寞,心灵河肉体的煎熬让我明白,我快不行了!谁能救救我?谁能找回我过去平静、安详的生活?

幸存的孩子曾问我:“妈妈,我们为人类默默地付出那么多,如今却换来这样的下场,为什么?我们的付出值得吗?”我只是不语,静静地注视着远方。

篇3:借自然景色一片,走出作文的樊篱

人都是爱美的, 美能引发人无限的思绪, 引发写作的源泉。美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自然美、人情美……能把对美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写入文章, 必会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于是, 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把自然的美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来, 作好素材积累。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 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列宁也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 “生动的直观”其实就是感性认识。也就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 再到实践,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客观规律。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从何而来?它就来自生活, 来自对生活的发现。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平常多观察天气、观察景物, 然后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 并要做到生动、形象。如果遇到天气的突然变化, 就算正在课堂上, 也可停下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突来之景。一天, 正上着课, 突然乌云密布, 暴雨将至, 室外景象突变。我立刻抓住时机,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想想高尔基的《海燕》, 再动笔将眼前之景描绘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突然, 刮起一阵狂风, 远处的乌云黑压压的一片, 犹如千军万马, 直向我们奔来, 有不可阻挡之势。这时, 狂风卷集着乌云, 越来越近, 越来越低, 像要吞噬掉眼前的一切。最后, 终于像一口锅似的把我们给罩住了。伴随着电闪雷鸣, 雨哗哗的下来了……”又有一次, 正讲着课, 有两只小鸟在窗外的树叶间上下鸣叫, 我在里面讲着, 它们在外面和着。学生见此情景, 就笑了起来。我于是干脆停下课来, 问学生:“感受到春意了吗?”并让他们把所见所感写下来。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正上着课, 忽然, 耳边传来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 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了, 老师也不例外。只见两只鸟儿在嫩绿的树叶丛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互相追逐着, 多么温馨呀!一树的春意, 一树的春情——一片的生机。”这样,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但由于平常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景物并不很多, 所以学生的积累就不广泛, 甚至很有限。这时, 我们可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媒体, 给予学生一个广泛的认知范围。收集一些景物图片及视频, 播放片断, 学生观察写作。由于眼前有形象可感的景物, 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再空洞无物、苦思冥想了。学生只需要将眼前所见生动地再现, 这就比让他们凭空作文来得容易, 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他们对眼前的东西能够把握了, 在无形中产生了获得成就感的愉悦。有了这些“人工”景的辅助, 学生领略的自然美更广泛了, 其审美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

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投入, 深层次地认知体验。写作时利用自己的积累学会想象和联想。

理性思考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 感性认识便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

不少学生只会看表象, 不懂得如何去发掘表象背后的实质,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思想性不高。这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 展开想象和联想, 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 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有一次, 我让学生描绘一下教室窗外的一丛灿烂盛放的紫荆花, 然后问他们:“看着这美丽的花丛你会想到些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想到了花的海洋;有的说想到了我们灿烂的花季像花儿一样美丽;有的说想到了一个与花有关的故事……而我则进一步加以引导:你是否想到了那中考“战场”及战后的灿烂笑容?你是否想到了鲜花背后的汗水?你是否想到了它们因团结而灿烂?或者是否想到了社会的繁荣及原因?……如此一想, 学生就很自然地会抒情、会议论了, 思想层面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实践提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作文里。

我们知道,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并没有完成, 还必须把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通过实践, 能够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文里, 也就完成了写作的质的飞跃。

有学生在叙述自己违纪的经过与感悟时, 就是利用环境的变化来衬托“我”思想转变的过程。“今天早上刚想出门的时候, 看看外面, 哗!天怎么暗下来了, 还‘呼’地刮过一阵‘黑旋风’。今天不会有什么倒霉事发生吧?”这样开了头, 然后写了自己回校后的违纪经过, 点了“倒霉”二字, 随着事情的败露, “天越来越暗了, 还起风了,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心里的那块乌云也快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了。”老师找“我”谈话后, “我”意识到, “错了, 不可以一错再错, 刘备说得对:‘勿以恶小而为之。’酒, 会越酿越醇;错, 会越垒越高。”“这时, 太阳出来了, 乌云散开了, 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一席话而豁然开朗了……”

篇4:这里有一片树林

盛夏的北京,8月5日晚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厅举行了2007(第三届)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开班典礼和音乐会,主办单位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和晁浩建声乐中心。应该说这是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11位声乐演员都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其中何纯梁,李爽,阮余群,黄华丽等可以说已经处于我国青年歌唱家的顶级水平。其余的演员也显示出正在迅速提高的水平和舞台上的竞争力。大师班外籍专家加阔莫·巴特里诺(GIACOMO BATTARINO)的钢琴独奏为音乐会增添了光彩,而艺术指导张佳林、徐秀莹以及邓垚钢琴伴奏像音乐之旅中的飞机和大船,载着、托着、引领着歌手们出色地完成他们的航行。

晁浩建声乐中心的日常教学和每年举办的大师班和音乐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中西兼及中西交汇。学生中既有杨阳,也有王宏伟,这次音乐会上既有阮余群、何纯梁、张博等的咏叹调,也有郝亮、陈万的民歌风演唱,黄华丽更是一位横跨中西的军旅歌唱家。

西方传统歌唱最主要的优势可以发挥人体最大潜能去挥洒、控制人声表现音乐及韵味美。中国传统歌唱的优势在于中国审美的语言美,润腔美。中西兼及是手段,而中西交汇、创新,才是目的。

这场音乐会上的男高音何纯梁、李爽,具备难得的戏剧性声音,在学习西方整体共鸣、高音的头声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功力,在唱难度大的选段时已经能够有把握,声音已经产生了激动现场观众的效果。张博的歌唱能力年年有进步,在较大的抒情男高音这一声种上也已成型,他会有一个光辉的前途。金勇和陈昕能唱到这个程度也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台阶,会逐步达到更大的辉煌。

对以上男高音有三点建议:1、戏剧性男高音如果想获得高音区最充沛的音响,换声要比抒情男高音要早一点,在有分量的作品中,小字二组的f就要关闭完全进入头声,不要贪恋这个音开放式演唱的亮度。2、外口型不要开得过大,特别是中声区和第一高音区,不要把声音向前推。3、中声区要彻底的去掉舌根多余的力量或舌面多余的张力。

阮余群仅是五年级学生,在音乐会上方法使用这样成熟,很难得。她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掌握住声音在体内的平衡,使声音在体内较好振动,获得共鸣。她几乎没有把哪一个音孤立甩出去、推出去的时候。两段咏叹调,角色的性格、心情都较为鲜明。如果说缺点,最高声区的延长音有时还有不当的力量混入,致使不能唱出自己最好的音色。

两位民歌风男高音,唱得很动听也都稳定地形成了自己的平衡。希望在民族风格上涉及更多的地域特点,也要以西方作品学西方的歌唱方法,学得广了、多了、自己消化了,还会有新的提高。

其他两位女高音甘露露、程晓洁精彩的演唱,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我很欣赏甘露露《春江花月夜》中的“鸣”字,能不能把这个字上发声的模式更多地用到其他字上?我也很欣赏程晓洁《夏季里……》中结尾音跳高八度的“啊”字,这个字咽喉的成型,声带和呼吸的对抗和平衡做得较好,能不能在其他字、其他音、哪怕很短的音符都这样做?

西方传统歌唱积淀很深,技术含量很高,西方歌唱家也不见得都掌握好了,我们的学习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但绝对不能止步。比如我们一个高音孤立的感觉找到了,也对了,但怎样以各种方式,从中声区连接到这个音就未见得行。强音行,但有时弱不下来,弱音似乎能唱,但再强时,强不起来。这个字可以,那另外一个字未见得行,声音行了,语气还不对,等等,这就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目前民族声乐人士,学某一种民歌多,学戏曲、曲艺不够,学属于雅文化的京剧、昆曲更是不够,韵味靠积累,靠长期熏陶,没办法突击。我们向中西双方面学得深度都不够,交叉融合就更不够。向双方都学得多一点的黄华丽、吴碧霞交叉融合也是远远不够。

篇5:一片树林教案(最终版)

分主题一:树林里

活动八:一片树林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树叶做模型的方法画树林。

2.培养热爱森林、保护森林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

1.尝试用树叶做模型的方法画树林。

活动难点

1.培养热爱森林,保护森林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准备活动

1.幼儿绘画《小鸟的家》 2.小鸟图片,树林范例画一幅。3.水彩笔,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小鸟为什么哭泣

1.教师出示小鸟图片,模仿小鸟的哭声,提问:小鸟为什么哭了?请幼儿猜一猜小鸟哭泣的原因。

2.教师告诉幼儿小鸟泣的原因:因为森林里的树木都被人们砍光了,小鸟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所以它非常的伤心。

二、交流讨论

1.激发幼儿为小鸟重新安家的愿望。教师:我们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小鸟呢?启发幼儿想到:画一片树林送给小鸟。

2.教师出示森林范画,请幼儿观察:树木,由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许多树木生长在一起,就成了一片树林。3.请幼儿看幼儿绘画《小鸟的家》

(一)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先用棕色水彩笔在纸上画出树干树枝。

(二)用左手压树叶固定在树枝上,右手用绿色水彩笔画树叶的形状。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深绿色或浅绿色的树叶。用同样的方法画许多树木,便成了树林。

三、画一画:给小鸟安家

1.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大胆作画,可提示幼儿在画完森林之后,添画几只回家的小鸟或其他小动物。

篇6:中班美术《一片树林》活动反思

中班美术《一片树林》活动反思

当电视机里葱葱郁郁的树林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都惊呼出声音,大家对树林很有兴趣,于是我顺势说出今天的绘画主题——一片树林。绘画的注意点有:首先,我们要让树从地上长起来,由近到远画大小不同的三批树,遇到画过的地方用跳一跳的方法来避开;其次涂色,我们采取黄、淡绿、深绿的接色法,靠近太阳的部分用黄的,然后慢慢变深;最后进行添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多数孩子们都能放手去尝试了,在创作过程中,我没有给予太多的干预,基本上都是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篇7:读《一片小树林》心得体会

读《一片小树林》心得体会

今天我读了《一片小树林》这本书,文中描写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杨瑞清,一个优秀毕业生为了教育事业不愿在城市工作而是扎根农村30年做了一名农村教师。有调进城市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为了孩子们能有好的教育都一一放弃了。他把一个只有15亩地、白墙黑瓦的一排平房、周围都是水稻田的小村,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占地300多亩、20个班级、5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新校舍、体育馆、纪念馆、行知基地等现代化设施的新型农村小学,当年为了打制课桌椅而种下的小树林,今天则吸引了世界各地来参观的外国学生在这里漫步留影。杨校长为了能让农村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正因为有了杨校长这样的辛勤园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了希望,有了前途。

篇8:拓宽作文的一片新天地

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 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发散思维, 自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 创新离不开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 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出新形象, 这样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 浮想联翩,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思路更广阔。 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 我们才能飞上蓝天, 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把无意的感念引导到有意的创作上, 凭借某一个词、句、段或某一景物、某一感受进行扩散思维,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 以此指导作文。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章都留有补白部分,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一个有力训练点。 抓住这个契机, 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的作文何愁不创新呢?

如讲完《马拉松》一文后, 我布置了一个补白片断:“菲利比斯在跑向雅典的过程中, 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同学们, 可以自由想象, 要注意结合的社会现实, 路、交通工具、人本身的情况等进行大胆创新的想象, 只要合理就行。 ”这样, 既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 又是有根据的想象, 避免天马行空。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你瞧:“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出发, 他摇摇晃晃地向前奋力跑去, 突然, 前面有几个滑滑的小水坑, 他一不小心, 一下子摔倒在地, 身上的伤痛, 饥饿和疲劳一下子袭击着他。 他有气无力地趴着, 神志不清地站了起来, 用着最后的力量极力地向前跑去, 他摔了一跤又一跤, 身上沾满了尘土, 伤口又裂开了, 痛得直打冷战……”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想象的翅翼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引导实践, 激发创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捕捉灵感, 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一一劳动、参观、采访、竞赛……缤纷多彩的场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 写作兴趣就自然来到身边。很难想象, 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 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对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 并参与实践, 做到触类旁通, 由此及彼, 从而拓宽视野, 获取丰富感性的生活素材。有了深厚的生活根基, 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 无从下笔。 如在教学《动物找工作》时, 我在教学前先布置学生了解自己的亲人做什么工作? 怎么找到工作? 在找工作中遇到什么麻烦? 假设自己也去找工作, 会找什么样的工作, 为什么? 你用什么特长使自己得到这份工作?并让他们利用时间进行一次模拟应聘。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他们体会到了找工作的困难, 为找工作自己应有什么样的特长, 从而为动物怎样用自己的特长找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了这样的课前实践, 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了, 有了创作的源泉, 他们个个都根据自己所扮演的动物进行合理的应聘, 并把过程写得栩栩如生。

三、仿中求“创”, 探索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作文》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教材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这就是仿写。 利用仿写指导作文训练, 对于低年级起步作文的引导, 中高年级作文的完善, 以及任何时候作文提高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仿写的用意不在于刻意模仿, 而在于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 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 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大量仿写范作, 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突破传统, 力求创新。 例如《小虾》中小虾吃食一节的描写, 动词的准确运用及表示时间顺序词的运用, 把吃食的过程和小心写得生动有趣。 根据这一精彩片断, 我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进行仿写, 出现不少较好的片断。 学生在《种树》中写道:“我先挖坑, 然后放上小树苗、扶直, 再培土、踏平, 浇上一些清水, 使它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我想:只要我精心培养, 它一定能茁壮成长的。 ”文中动词“挖、放、扶、培、踏、浇”具体地写出了小作者种树的过程, 条理清晰, 真切生动, 这样从阅读到写作, 在模仿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创新评价, 激发热情

作文评价既是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 ”让学生放手写我心, 并给予成功激励。 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 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 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 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 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 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 比如, 拿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 ”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 答案自然是“水”。 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 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 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 试想, 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脑海中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世界吗? 如果此时此刻, 我们全盘否定, 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让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真正“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必须做到“春风化雨”。

篇9:那一片杨树林

那一年的某个晚上,父亲背着刚刚懂事的我,深一脚浅一脚,踩着一路星光,来到烟雾缭绕的村委会议室,于上百十号人的吵嚷声中,排号抓阄,最终以两千八百元的竞标价,圈得一块数十亩大的成片杨树林。 那会儿,父亲属于“急红了眼”的那种人。苦于致富无门,贵的承包不起,只能从价低的里面挑了。以致在马灯氤氲的村委会议室,不顾“好心人”提醒“别为发财昏了头”,就一锤定了音:“是赔是赚,认命了。”多年以后,我终于晓得,正是父亲这次赌博式的抉择,我家才得以走出困顿。 可是那天一回到家,在母亲的质问下,父亲村公所里的英雄气明显少了三分。 女人都一样,最讲求实际。纵然你把林子发展的美好未来说得天花乱坠,她也会冷静地认定:眼下不就是一片不成啥气候的破林子么,咋能让你倾家荡产去盘得? 父亲嗫嚅了半天,也没敢解释出他的宏图壮志。母亲早就气不打一处来,脸色瞬间由晴转了阴。 我家竞得的那片林子,地处村西北,沙坡头与农田之间,属于第一道防风林。那四纵行杨木林带,在这片老杨林的外围靠北,距离三十米,算是这片老杨防风林的一个再防护。不知是地质优还是什么原因,长势要比老杨林好很多。而老杨林呢,据说主要是由于解放后田间规划,大家伙儿一股脑地上,不大注意树种品质的优与劣,杂七杂八随意种植了一些杨树苗,以致之后发展后劲不足。而今,除了林木退化,还有就是疏于林间管理,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荆棘、灌木和芨芨草。直到被父亲承包,偌大一片林子,稀稀拉拉,一眼望去,都藏不住个把人;这不,天尚未入秋,树冠就越发变小变薄,树叶开始早早泛黄,难怪成了承包会上人见人嫌的“鸡肋”。 常言道,一文价钱一文货。想当初,别人家出价高,承包的林子好,隔年报批能伐木,都能卖个好价钱,而我们就没有这个福分。前三年,没能伐卖一棵树,除了父亲,全家人的脸色都是阴沉沉的。 父亲依然话语不多,依然执着地把汗水洒在这片沙土地里。 头一年,他先在四纵行杨木林带西北挖了壕沟,把老杨林中相比长势好的荆棘苗、沙栗条,乃至山头上一簇一簇的灌木丛,统统移栽到树林靠西靠北的外面沙坡,间距两米,行距三米,呈犬牙交错状,拢共种八行,充实外围防护。这种灌木,根扎得深,耐干旱,只要给点水,衍生得特别快。不到一年,就蹿得枝枝蔓蔓,挤得密密匝匝,着实成了林木的坚实屏障。 这可是林木改造的关键一环。真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古训。从那一年起,这一块杨树林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改善。之后三年,一直不被人们看好的这块林地,渐渐长出了一片深绿,长出了一派生机。 看着这片老杨林焕发生机,母亲和全家人都开始转变态度,充盈着满满欢喜。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恒心插柳”。农闲时节,父亲将韧性十足的荆棘、沙栗条剪回家,整整齐齐码在院落墙角,一个人蹲在屋檐下,编筐编篓,挥洒他心灵手巧的手艺,成品在西厢房堆得跟小山似的。接着,通过熟人,全都运往坝下果农家,销路竟出奇得好,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是对这几年我们无法伐木赢利的一种补偿。 这一招还真是灵。由于灌木荆棘长得快又好,迟滞了风,堵住了沙,林子中的草就茂盛了许多。草多,自然就引来了成群的牛羊。放牧的人们逐渐把这片树林作为每天必经的一块牧场。牛羊们或游走吃草,或团卧反刍,久而久之,就撒下了不少牛羊粪农家肥;加之落叶年年沉积,雨雪沤过,提供了林木生长急需的肥料和养分。反过来,土质改善,也加速了林间草木的更新,什么紫花苜蓿、红豆豆苗、蒲公英、牵牛草,花团锦簇,次第生长,吸引了更多的牛羊到此大快朵颐。 承包林木第二年,政府出了政策,坝上草原禁耕禁牧了。父亲就贷款在林外扯了一道铁丝网,依沙坡走势掘出一道蓄雨渠,直通杨木林。随后在春末雨水开始丰沛之前,他到口里山脚、坝下河湾,移栽了不少刺槐、红柳、榆树、钻天杨,在自家这片杨林的空阔地带,间种了舅家给的十余株李树、山杏和毛桃。他还专门针对老杨树连年开花、长势差的毛病,经与县里林木专家沟通,特意栽种了雄杨树。 艳阳下,父亲叼着旱烟,伴着袅袅的烟雾,掰着指头叙说这些树种的功能,从它们的各自习性,讲到之间的相克相生,全都如数家珍,如同一个能征惯战的老林木专家一般。 经过大面积的补种改良,又过了几年,我家承包的杨木林,已然长得郁郁葱葱,面貌焕然一新。你且看,春季一到,桃红杏白,槐花惹眼;盛夏时节,杨树葱郁,生机盎然;秋天来了,浓桃艳李,果木飘香。村里郊外,谁见了都竖大拇指,直夸父亲有本事!屈指算来,从竞拍承包,到今天终成气候,父亲前后用了八年时间,硬是把人们所谓的杨木“鸡肋” 林,生生打造成了一个百花园,一个全家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造物主就是这样地让人琢磨不透。当初的老杨树,以前的长势慢,今天反倒成了优势。相比同类,因为有几十年的累积生长做基础,树干年轮紧密,木质更显结实。到如今渐长成材,粗的可作檩条房梁,细的可当顶梁柱;弯曲难做房梁的,全都进了木材加工场。每逢伐木,我家的老杨树就会被等在这里的木材商疯抢一空。那些间种的李树、山杏和毛桃,也业已成才。每年光是桃杏李水果外销这一项,都能赚得不少钱,可以补贴我们兄弟三人读书所需。而当初一度被人质疑的榆槐柳,更是意外之喜。这些移栽之时的濒死成木,经过父亲的精心培育,株株老树发新芽,有的甚至虬枝峥嵘,自成姿态,远远望去,蔚为大观。一次偶然机会,竟被城里一家绿化承包责任有限公司相中,当年就被高价收购。 榆槐柳升格为“观赏木”进城的那年中秋,恰逢我们全家团聚。如同石榴籽儿一样,原先一大家子,如今已派生出了四个独立的小家,连老带小共计十一口人。皎皎月光之下,大家月饼就酒“摆龙门阵”。我们几个撺掇父亲总结一下他的心路历程。父亲也不犹豫,宛如一株老当益壮的榆槐柳立定,侃侃而谈: “要说还得感谢共产党、感谢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村委会竞拍承包林木,我琢磨,就咱家恁薄的家底,与别人根本没法子掰手腕竞争。干脆剑走偏锋,最终承包了这片老杨林。对此,早先我还是心中有数的。林木整体不发脱,是因为地贫土差,而且堵在西北的沙坡风口。谁都不会看上它。根子在哪儿?疏于打理而已。只要用心,下力气改造,终究会有回报的。” 父亲酌一口酒,顿了顿,顺着思路往下说: “育材虽重要,但更要懂得识木用材。起初,咱家的林木是比不过人家的,怎么办?用现在的时髦词就是,‘改良树种,弯道超车’。老杨树,经过调配,木质明显向好;钻天杨,原本就是个好树种,价值不用多讲。桃杏李,经济作物,春华秋实,我只担心它们长不长得好。榆槐柳多是本地货,耐干旱,不怕冻,既能在其中调节杨树长势,又能发挥它们的各自特点,补足树种单一的短板。槐花榆钱都是时兴的农家菜,城里人都喜欢。更何况,榆枝柳条韧度上佳,是个编筐编篓的好材料,况且农家运输果蔬,比较之下,筐篓最好,销路不愁。所以,改良树种,这几种必不可少。不过,原先没想到的是,这几年城镇化发展迅速,这些个树种竟成了城中绿化的观赏木,搭了市场化的便车,倒是我原先不曾料到的意外之喜。” 父亲一席话,听得我们连连赞叹。培植树木,虽说只是一门小技艺,但也充满了人生智慧,可是在智慧之外,最让我们受益的,却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劳和坚韧,正是这些闪耀着淳朴光芒的汗水,催开了我们幸福生活的花朵,这也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责任编辑 王小朋

nlc202309090024

篇10:一片树林作文

【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的线条和图案,装饰表现树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用剪、贴、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创作。

3、体验参与线描画创作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ppt图片(包括形状不同的树和图案范例)、草地背景图。

2、白纸、记号笔、剪刀、胶棒。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树?你还知道有哪些树?

(2)教师简单小结。

2、欣赏图片,感知树的不同形状。

(1)点击课件,幼儿欣赏不同形状的树,鼓励幼儿说出树干和树冠的形状。

(2)教师小结:除了我们欣赏的这几棵树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树,(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他们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树干粗,有的树干细;有的树干直,有的树干弯;有的树冠大大的,有的树冠小小的;有的树冠是椭圆形,有的树冠是三角形……

3、讨论线描的装饰方法。

(1)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想用的线条和图案。

师:“今天我们就用线描的方法来画树,你想用什么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你们的树呢?”

(2)点击课件,出示图案,幼儿欣赏。

●出示图案一:线条相同,粗细不同。

教师提问:这个图案是用什么线条画出来的?他们有什么地方不同?

教师小结:相同的线条,可以画的有粗有细,这样画出来的图案更漂亮。

●出示图案二:线条不同。

教师提问:这个图案里,你发现有哪些线条?

教师小结: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画出来的图案更丰富。

●出示图案三:线与点的组合。

教师提问:这个图案上有什么?

教师小结:线条和点组合在一起,画出来的图案更有层次。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几幅图案,都是用一些常用的线条和点画出来的。(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小朋友在画线描画时,也可以试试,设计出更多、更好看的图案。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教师讲述创作要求:一张纸上画一棵树,把树画得大一些;画好后把树剪下来;抹上浆糊,贴到草地上。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各种图案装饰。

5、展示与评价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1)幼儿互相讨论:最喜欢树林里的哪一棵树?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表扬幼儿的创作。

篇11:一片树林作文

活动目标:

1.用手捏表现树的基本特征,并用多种综合材料装饰树叶和树林。

2.能主动与同伴商量,合作创作,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3.能大胆向同伴介绍,体验、分享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l.陶泥、操作工具及综合材料人手一份。

2.树林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活动。

(1)教师:一群小鸟飞累了,很想停下来歇一歇。但是周围烟尘滚滚,没有一棵小树!怎么办呢?你们能够帮助小鸟建一片树林吗?

(2)教师:你们会帮它们建什么样的树林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幼儿边讲述边画出树的形态)

(3)教师小结:树由树干、树叶、树枝等组成。有的树是高高的、粗粗的、直直的,有的树是矮矮的、细细的、弯弯的。树叶也是各种各样的。

2.学习用手捏的方法制作树。

(1)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创作一片树林。

(2)幼儿分组讨论:要设计什么样的树林,准备怎样来制作。

(3)教师示范:先用一大块泥捏出树干,可以有粗有细、有高有矮;再捏出树枝,树枝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展;最后在树枝上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

3.幼儿分组创作树林,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每组幼儿考虑清楚用什么方法来制作,怎样做才漂亮。

4.展示作品,相互欣赏、评价。

(1)每组派一名幼儿介绍树林的制作方法,有没有遇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鼓励幼儿将自己小组的作品编成好玩的故事,教师根据每组幼儿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用自编自演故事的方式讲评作品,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幼儿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并自然地评价作品。

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 师幼共同制作、布置各种“大大小小的树”和“树的朋友”主题墙。

☆家园共育 ①在接送途中,到公园或绿化带附近散步时,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树木,亲近树木。②协助幼儿做好关于“树”的调查,用多种方式了解树。如查书、上网、看电视等。③关心幼儿园的“树朋友”,有条件的话可以同幼儿一起去植树,让小树苗伴随孩子成长。④请幼儿找出家中所有用木料做成的东西。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一直是在自主探究,而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所以孩子感觉很自由、很放松、很快乐,整个活动的气氛也很轻松,活动目标达成度也很高。

篇12:一片树林作文

走进公园,便能看见那高耸的小树林了。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踏着小树林的路,朝小树林深处走去。虽说树较少,但每一棵树都高不可及。树上有只小鸟,坐在巢里,仔细一看,就能看出下方有几个鸟蛋。又住前走,一条长桥映入我的眼帘,桥下溪水缓缓流动,这可真美!

炎炎夏日,酷暑难挡,但到小树林避暑是个不错的方式。我进入树林,热意全无。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可真凉快!抬头一看,树上的绿叶长得郁郁葱葱。鸟巢里,鸟妈妈刚街食回来,正往它的儿女的嘴里送食物呢!有只知了往树叶上爬,可没过多久就退了下来,大声嚷到:“好热!好热!”溪水渐渐减少,树在喝着甘甜的溪水,说着:“真好喝,真好喝。”

转眼间,秋风瑟瑟,树叶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美丽的地毯,踩上去“哗,哗”的响。鸟妈妈的儿女们在空中自由的飞翔玩耍,溪水波光粼粼。

突然间北风呼啸,下起了鸭毛大雪。树林里变成白色一片。鸟窝里的鸟不知到了何处。上了桥,溪中的水已全部变成了冰。原来热闹的小树林安静了下来。

公园里的小树林,真美!

篇13:一片树林作文

关键词:树叶,体验,引领,深刻

我比较喜欢写,也就十分重视写作教学,所以自认为写作指导是很到位的。后来受到教研员的启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作文教学根本不叫教学,应该叫开“两会”——开头是表扬会,结尾是批评会。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只是当了一个裁判,一个法官而已,可学生需要的是教练呀!

光知道不应该那样做,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实在是太痛苦了。幸好,在“国培”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听到了县里初中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课。这堂课带给我的不只是耳目一新,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按照教研室的布置,主题是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这位教师没有用什么“给作文穿一件漂亮的外衣”等标题来命名自己的课,而是独辟蹊径,用“一片树叶”作为标题。

在整堂课的构思中这片树叶是教学的切入点。进教室时教师手握一片树叶,导入语是把作文比喻成一棵树,把语言比喻成树叶,紧接着就让学生来说自己与手中树叶的缘分。到此,这堂作文教学课顺利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课堂气氛十分轻松。然后教师用了一段颇有文采的话来形容自己与落叶相遇的美好。我相信听教师那么煽情的话,学生和我一样都想知道到底是怎样不平凡的一个经历。

这个成功的悬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了,这正是树叶作为切入点的使命,接着是以落叶为对象的写作训练。

白板上显示了一段话:“那天清晨,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从树上落下来一片树叶,碰到我的肩膀,落到了地上。我把它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段话时纷纷笑了起来,见此情景,教师故意问:“我这段文字好吗?为什么?”学生们当然能够答出不好和不好的原因——没写出美好来。若是一般教师指导,可能到这个地方就觉得可以了,因为觉得学生有眼光了,可事实是有眼光并不表示能动手。那么我们这位教师怎么来做到真正的引导写作呢?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什么样的清晨呢?”“那片树叶怎样落下来的呢?”“我是怎样拾起来的?”“拾起来时我想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然后也是学生来回答。问答之后,就开始独立修改。通过展示表明学生们所改的的确丰富多彩。到此,教师还将实践经验总结为方法——围绕主题,追问细节。而后教师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并向学生讲解自己写作时的心理。可谓有方法的指导,还有兴趣的培养,怎能不让学生受益多多呢?

这只是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

我相信通过添加修饰语进行描摹的方法,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做到了,但是这位教师能够与前一个环节一脉相承,继续以“一片树叶”为对象进行教学,让“一片树叶”成为整堂课的线索,让作文指导不再支离破碎,这表明教师最终要在片段教学中完成一篇散文的指导。

果不其然,到了第三个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凝视,用心凝视,并且用抒情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看、闻、听。此时此刻,整个课堂气氛被教师优美深刻的语言推向高潮,学生们在与树叶的交流中感情也自然凝聚。然后,就是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思考付诸笔端。

不用说,学生们笔下的树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了,它上升为一种生活,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而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展示后还不忘进行总结:作文要提高档次,语言表达中,我们还要学会尽量不要“就事论事”,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形象到精神,由外在到内在。

到此,一篇有血有肉,有形象有灵魂的作文就诞生了。无形中学生既明白了具体的描写方法,也明白了怎么抒情,还能明白借物抒情类散文的基本结构,这不能不说教师指导有方啊。

接着,教师还不忘在课本中寻找印证,引导学生在诸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课文中去体会描写中的抒情议论。最后,教师还不忘巩固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三个方法小试牛刀。这样,一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学生的语言居然有了明显地提升。

不过,我更看重的是老师以“一片树叶”为载体,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意识。

篇14:一片树林作文

每一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物,从我们身边消失。我有时候做梦也会想起童年陪伴着我,给我最多幻想素材的小树林。对于每个孩子都是这样,人总是对没有被打开的藏宝箱有兴趣,我的“藏宝箱”就是那片小树林。而如今,它已永远地消失。在它消失的那一天,我生了一场大病,霎时间天旋地转。是的,别人破坏树林,我却生了一场大病,这是不是有点像心电感应?但我的童年记忆、我在童年为其倾注的情感却永远不会消失。你的心中,也有这样一片小树林吧?

1997年,我加入了生态组织,第一次探访阿里山,就被深深地震慑了。那里的温度很低,但色彩的氛围却仿若置身热带丛林。由北向南,温度渐升,我就在那里一路感受色彩的强烈变化。有一天夜晚,我走在阿里山中,没有灯光,只有星光与月光与我为伴,我瞬时体会到森林的呼吸与脉动,那一刻,我就是与这里,是一体的。然而,作为生态工作者,我做不成演讲者,我只有我的画笔。

我花了6年的时间去考证、思考、写生,才完成了《春神跳舞的森林》,《再见小树林》也花了我将近4年的光阴。有关生态主题的书往往都不被看好,也许因为太过知性,太过理所当然,所以我想画出有感情的书,有感情的故事,混合着记忆和情感的故事。人和生物如果交换位置,你就会发现,生物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痛,因为我们都和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

用心感受土地的伤痛

《春神跳舞的森林》

河北教育出版社定价:29.00元/册

——台湾环保绘者张又然的力作,甫一出版即入选2001年意大利波隆那国际童书插画奖。

台湾邹族少年阿地在奶奶去世后,带着奶奶留给他的樱花瓣,和爸爸一起重回故乡阿里山。奇怪的是,那年的阿里山特别冷,本该开放的樱花,也迟迟不见踪影。阿地怎样去拯救病重的樱花精灵呢?

母子健康:为什么会选择邹族的小朋友作为主人公?

张又然:万物有灵——邹族人对土地的看法,就是这四个字。他们不知道在阿里山生活了几千几万年,我希望在书里能传达出邹族人他们古老的智慧。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花有花仙,他们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就是这样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对万物的取用要有节制、要心存感谢。这和我们汉族不同。

母子健康:故事里,为什么拯救樱花精灵的是阿地的一颗眼泪?

张又然:现在人人都在谈环保,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因为那颗“万灵丹”不在别处,它就藏在你的眼泪里,藏在你的心里。只有你愿意从心底里感受到土地的伤痛,你才能真正做到爱护环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小树林

《再见小树林》

河北教育出版社定价:32.00元/册

——“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并入选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住在台北老旧社区的小男孩小绿,童年生活因为紧邻住家的一片小树林而充满各种神奇想象,他曾在家里不断巧遇树林中的小精灵,也曾独自翻墙进去探险。直到有一天睡觉醒来,整片树林不见了

母子健康:据说您小时候也有一个秘密基地,一片小树林?

张又然:我小时家里开了一家杂货店,里面什么都有。在我家后面有一片绿地,原本要建玻璃工厂,但一直没动工。围起来10多年,老树在里面慢慢地长,我常常在窗前面对那片树林发呆,向往去那里探险。

母子健康:您的“小树林”,让我们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上一篇:母爱的绽放作文下一篇:结对帮扶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