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红树林的作文

2024-04-22

介绍红树林的作文(共8篇)

篇1:介绍红树林的作文

假期里,爸爸妈妈带我去沙巴玩。沙巴位于马来西亚,那里虽然很炎热,但却是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

第二天,我们来到红树林,这里最有名的就是长鼻猴和萤火虫。

长鼻猴,顾名思义,就是鼻子长的猴子呗!

我们乘着船来到红树林里寻找长鼻猴,导游说:“哇,这里有一只长鼻猴!”我赶紧跑过去看,这见那只猴子鼻子拖到嘴唇上,跟动物园里的猴子的确不一样!它一边吃树叶,一边向我们招手,真可爱!

渐渐地,天变黑了,我们又乘船去看萤火虫。船驶进红树林,红树林一片黑暗,两岸的大树上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在闪烁。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红树林里住着数不清的萤火虫。每当夜晚,红树林就被萤火虫装扮得格外迷人!抬头一看,天上的繁星也一闪一闪的。看看天上的星星,再看看两岸的“星星”,我都不知道是在天上还是在红树林。

虽然离开了沙巴,但是神奇的红树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篇2:介绍红树林的作文

红树林保护区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是一个旅游区,去到那里,可以看见一片绿油油、茂密的树林,阳光返射在树叶上。一棵棵树绿油油的,刚刚下过一场雨,雨点滴在树叶上,晶莹发光。坐上小船,游向深处。小湖里面长着许多海草,海草长长的,像要把我们遮一样。您看这一起一付的山,有的像一只老鹰在展翅高飞,有的像两只小花猫在一起取长补短,有的`像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花狗在整装待发呢……远处的水倒映着山,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湖低请澈见底,水底里有各种各样的鸭卵石,鸟的叫声到处都是。

我正想着,想着,突然,“刷刷刷”一声把我的美梦惊吓了,原来,是一架小船正在飞快地游过去。

啊,多美呀!我已经被陶醉在这里了。

篇3:红树林常见虫害的概述及防治方法

1 广州小斑螟 (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3cm, 翅展1.94cm, 体灰褐色, 腹部腹面浅灰色。前翅灰褐色, 翅中部有一条大而不规则的白色中横线把前翅一分为二, 靠翅基部分顔色比较浅, 灰白色至灰黄色, 靠翅端部分顔色比较深, 灰黄色至褐黄色, 中橫线外侧的亚前缘脉端脚处有黑色鳞片形成不规则黑斑, 在亚外缘线上有黑色鳞片形成6个近似塔形小黑斑, 排成一列, 缘毛长, 淡黄色;后翅三角形, 浅灰色, 缘毛长, 淡黄色。足灰褐色, 腿节、胫节和各跗节端部顔色比较浅, 灰黄色[5]。

卵:椭圆形, 长0.8mm, 宽0.5mm。淡黄色至淡红色[5]。

幼虫:体长1.0~13mm, 体宽0.1~1.8mm, 分为初孵、低龄、中龄、高龄是个龄期, 顔色为淡红色至绿色[5]。

蛹:体长9.8mm, 体宽2.2mm;裸蛹, 蛹体细长, 刚化蛹为绿色、背脊为灰褐色, 渐渐变为灰褐色;头顶圆滑, 各腹节光滑、腹末节浇褐色, 板状, 等长臀棘6根, 半圆形排列[5]。

1.2 生物学特性

广州小斑螟一年发生7代左右, 以中龄幼虫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有明显的趋光性, 雌蛾略大于雄蛾, 雌蛾产卵23-33粒, 卵散产[5]。

1.3 为害特征

广州小斑螟主要危害嫩芽和叶片, 幼虫常在嫩叶取食叶肉组织, 使叶片只剩下表皮层, 受害严重时造成植物成片枯死[5]。

1.4 防治方法

1) 保护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类, 提高红树林及周边的物种多样性, 恢复和改善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是彻底治理红树林害虫发生的唯一手段。

2) 采用黑光灯诱捕。

3) 喷施25%灭幼脲灭幼脲III号胶悬剂1500~2500倍液, 并设法将药剂喷洒在叶片背面, 每7~10天喷施1次, 连续喷施3~4次[6]。

2 三斑广翅蜡蝉 (Ricania sp.)

2.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5~7.8mm, 翅长10~14mm, 棕褐色至黑色。复眼茶褐色或黑色, 触角刚毛状, 前胸背板极短, 中胸背板大, 坚硬隆起, 上有三条纵脊。前翅稍硬化, 宽大, 棕褐色至黑色, 上有三个透明白斑, 后翅短小, 三角形, 膜质灰黑色半透明, 翅脉简单。休止时4翅稍向下平放于腹侧。后足胫节有侧刺2个, 端刺一圈[7]。

卵:长约0.7mm, 椭圆形。孵化前乳白色, 头顶部出现两段红色线纹[7]。

若虫:虫体乳白色或微浅蓝色, 1~2龄若虫在两复眼间头顶处有两段红色细线纹。体被薄蜡粉, 胸部大, 腹末数节向上翘。腹末及倒数第二节有蜡腺, 分泌一束刚直白色蜡丝, 能作孔雀开屏状[7]。

2.2 生物学特性

三斑广翅蜡蝉一年发生1代, 以卵在多年生寄主枝条或叶背中脉组织内越冬。成虫羽化15~20天即可交配产卵, 雌虫将产卵器插入寄主枝条或叶背中脉, 卵粒十几粒至一百多粒产在一起。若虫多在早上孵化, 弹跳力极强, 稍遇害惊扰则迅速爬离或弹跳逃散[7]。

2.3 危害特征

三斑广翅蜡蝉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嫩枝、叶背和嫩芽吸食汁液, 使植物营养不良, 树势衰弱, 常导致落花落果, 严重影响产量。雌成虫将枝表皮割破, 把卵产于寄主组织中, 常导致枝条枯死, 影响新梢抽发[7]。

2.4 防治方法

1) 栽植不宜过密, 保持通风透光和排水功能;合理配置, 不宜单一树种连片种植;冬季剪除受害虫枝并集中清理烧毁。

2) 在成虫盛发期用网捕杀, 可减少其产卵危害。

3) 保护天敌, 增加生物多样性, 通过改善红树林自身生态系统来防控害虫。

4) 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乐果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 并用粘土封孔。

3 绿黄枯叶蛾 (Trabala vishnou Lefebure)

3.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平均28.93mm, 翅展56~91mm, 橙黄色, 前翅近三角形, 中横线明显, 灰黑褐色, 亚外缘线由8~9个黄褐或灰黑褐色斑点组成波状纹, 前翅中室有1个近肾形的黑褐色斑, 中室至后缘具有1个大型黄褐色或红褐色斑纹;腹部黄褐色, 其末端密生黄褐色长绒毛。雄虫体长23.73mm, 翅展39~61mm, 黄绿色或绿色, 前翅内、中横线明显, 呈深绿色, 内侧嵌有白色条纹的绒毛, 腹部较细, 尾部长有绿白色长绒毛[8]。

卵:椭圆形, 长1.73mm左右, 灰白色, 表面黏有稀疏橙黄色或黄白色绒毛[8]。

幼虫:刚孵化幼虫体呈淡黄色, 后变为黑绿色或黄色, 头壳褐红色, 额部具有“山”字形斑纹[8]。

蛹:长椭圆形, 气门黑色, 蛹体背面红褐色至黑褐色, 腹面乳黄色[8]。

3.2 生物学特性

绿黄枯叶蛾一物发生4~5代, 无明显越冬虫态。成虫夜间活动, 且有趋光性, 白天一般静伏在叶片背面或树枝、树干上。成虫夜间羽化, 当晚可交尾, 次日晚上产卵, 每雌可产卵164~298粒[8]。

3.3 危害特征

绿黄枯叶蛾幼虫取食较嫩叶片, 被食叶片部位员圆形或椭圆形网状, 严重时奖叶片吃光, 残留叶柄,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开花结果, 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

3.4 防治方法

1) 人工捕杀群集幼虫。

2) 采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3)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4) 保护和利用寄生性天敌寄生蝇来进行防控。

4 吹绵蚧 (Icerya sp.)

4.1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椭圆形, 橘红色, 背面隆起, 被白色蜡粉。雄成虫体橘红色, 较瘦小, 体长2~3mm, 翅展5~7mm, 翅狭长, 深紫色[9]。

卵:长椭圆形, 橘红色, 包藏在卵囊内[9]。

若虫:椭圆形, 1龄雌雄无区别。2龄体覆薄层蜡粉, 体毛变化较多, 雄虫体狭长而活泼, 蜡质物较小, 体色较鲜明。3龄雌虫, 背面布满白蜡质物, 3龄雄虫开始具附肢及翅芽, 并于枝条裂缝或杂草及松土中作绵状白色薄茧, 再次脱皮后即在其中化蛹[9]。

蛹:橘红色, 长3~4mm, 被有白色蜡质薄粉, 外裹白色蜡丝茧[9]。

4.2 生物学特性

吹绵蚧一年发生2~3代, 以若虫和部分雌成虫越冬。若虫2龄逐渐迁移至枝干阴面群集危害。繁殖力强, 产卵期长达1个月, 每雌可产卵数百粒, 多者达2000粒[9]。

4.3 危害特征

吹棉蚧主要以雌成虫或若虫群集在叶芽、嫩芽、新梢及枝干上, 刺吸植物营养, 引起大量落叶落果, 甚至全株枯死, 其排出的“密露”可使寄主植物诱发煤污病[9]。

4.4 防治方法

1) 栽植不宜过密, 保持通风透光和排水功能;合理配置, 不宜单一树种连片种植;冬季剪除受害虫枝并集中清理烧毁。

2) 保护和引放天敌, 主要有大红瓢虫、澳洲瓢虫、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

3) 重点防治1代若虫, 在初孵若虫期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喷洒, 每7天喷施1次, 连续喷洒3~4次。

5 咖啡豹蠹蛾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5.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26mm, 翅展42~58mm;雄蛾体长11~20mm, 翅展26~47mm。体灰白色, 具青蓝色斑点。雌蛾触角丝状, 雄虫触角基半部, 双栉齿状, 端半部丝状。触角黑色, 上具白色短绒毛, 胸部具白色长绒毛, 中胸部板的侧有3对由青色鳞片组成的圆斑;翅灰白色, 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斑点, 处绷有8个近圆形青蓝色斑点。腹部被白色细毛, 第3~7腹节背面及侧面有5个青蓝色毛斑组成的横列。第8腹节背面几乎为青蓝色鳞片所覆盖[10]。

卵:椭圆形, 长0.85~0.9mm, 宽0.75~0.8mm, 杏黄色或淡黄白色, 孵化前为紫黑色, 卵壳薄而表面无饰纹[10]。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5~2mm, 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8~32mm, 头橘红色, 头顶, 上颚, 单眼区域黑色, 体淡赤蓝色, 前胸背板黑, 较硬, 后缘有锯齿状小刺1排, 中胸至腹部各节有横排的黑褐色小颗粒状隆起[10]。

蛹:长圆筒形, 雌蛹长16~27mm, 雄蛹14~19mm, 褐色。蛹的头端有1个尖的突起, 形似鸟喙, 色体较深, 腹部第3~9节的背侧面, 甚至腹面有小刺列, 腹部末端有6对臀棘[10]。

5.2 生物学特性

咖啡豹蠹蛾一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被害枝条的虫道内越冬。刚羽化的成虫爬至树枝交叉处, 经22~30min飞翔转移, 羽化后当晚即可交配。交配后的雌虫, 经过5~8天开始产卵, 产卵多在夜间, 单粒散产, 也有呈块状。产卵场所多在树皮裂缝、伤口或腐烂的树洞、天牛危害的坑道边沿和其幼虫危害的虫道内每雌产卵203~817粒[11]。

5.3 危害特征

初孵幼虫就地取食卵壳, 进而蛀食树木韧皮部, 往往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绕枝条蛀一环道。由于输导组织破坏, 造成枝条很快枯死。

5.4 防治方法

1) 保护天敌, 咖啡豹蠹蛾的天敌很多, 如小茧蜂、黄蜂、黑蜂等, 应加以保护。

2) 人工防治, 发现咖啡豹蠹蛾危害小枝条时剪除虫枝烧毁, 若受害主干或较大枝条不便剪除可用铁丝刺杀虫道内的幼虫和蛹。

3) 药剂防治, 向有新鲜虫粪的蛀道内插入含有80%敌敌畏乳油100倍的药棉签或直接注射药液, 并用粘土封孔, 防治幼虫效果可达90%以上[11]。

6 褐袋蛾 (Mahasena colona sonan)

6.1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约15mm, 翅展23~26mm。全体褐色, 有金属光泽, 翅面无斑纹。雌蛾蛆奖, 无翅无足, 体长约15mm, 头小, 淡黄色, 体乳白色[12]。

卵:椭圆形, 乳白色[12]。

幼虫:体褐色, 胸部各节背板淡黄色, 背板上有不埁则的黑斑2声, 侧视大致排列呈两行[12]。

蛹:体长20~25mm, 雌肾尾端有刺3根[12]。

6.2 生物学特性

褐袋蛾一年发生1代, 无明显越冬状态。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取食, 8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 9年上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 10月中下旬初孵幼虫出袋, 幼虫期长达10个月, 其中6~8月是幼虫危害盛期[12]。

6.3 危害特征

褐袋蛾幼虫啃食植物叶肉, 使受害叶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状斑;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 残存秃枝光干,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开花结果, 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

6.4 防治方法

1) 人工摘除可见到树冠上的袋囊。

2) 采用黑光灯诱杀。

3) 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 并用粘土封孔。

4)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7 白缘蛀果斑螟 (Assara albicostalis)

7.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5~9.7mm, 翅展15.5~18mm。体黑褐色。头顶被褐色鳞毛, 触角褐色具环纹, 触角鞭节中后端为灰白色。胸、领片、翅基片棕褐色, 前翅底色黑褐色, 前缘灰白色, 内横线模糊不清, 外横线明显、细锯齿状与翅处缘线平行, 灰白色, 内侧镶褐色边, 肩角处有一三角形褐色斑, 中室内有1个黑斑, 中室端有2个小黑点, 外缘灰白色, 缘毛灰褐色;后翅淡褐色, 半透明, 缘毛淡褐色。胸足基节至胫节棕褐色, 跗节基部褐色, 端部灰白色;中足胫节距基部灰白色, 端部褐色[13]。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 0.2~1 0.4 m m, 体宽2.3~2.5mm。浅灰半透明, 表皮柔软光滑, 可清楚看到体内褐色器官, 刚毛疏少, 腹部各节背面一对灰色小毛片。头部和前胸背板浅褐色, 臀板浅褐色[13]。

蛹:长8.0~8.8mm, 蛹宽2.6~2.9mm。褐色, 头部复眼及腹部末节黑褐色。头额部微突。各腹节光滑无刺突破;腹部末节微尖但末端圆滑无刺钩[13]。

7.2 生物学特性

白缘蛀果斑螟一年发生4代左右, 以幼虫和蛹越冬。第一至第三代虫历时48~66天, 越冬代历时180天。每年4月至5月, 出现一个危害高峰期, 而7月至10月则有一个明显的低值期[13]。

7.3 危害特征

低龄白缘蛀果斑螟幼虫主要危害胚轴及花萼细胞组织, 较少进入轴髓细胞组织中危害。常在花萼内结茧化蛹[13]。

7.4 防治方法

1) 保护天敌及食虫鸟类, 改善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增加物种多样性。

2) 在成虫发生期, 采用诱虫灯诱杀白缘蛀果斑螟成虫。

3) 喷施25%灭幼脲灭幼脲III号胶悬剂1500~2500倍液, 每7~10天喷施1次, 连续喷施3~4次。

8 荔枝异形小卷蛾 (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8.1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形。体褐色, 下唇须前伸, 第二节长, 末节向下倾斜;前翅前缘钩状纹隐约可见。雌蛾体长9.9~10.1mm, 翅展20.3~20.8mm, 静伏时前翅端部向腹部紧贴, 蛾体成棱形;雌蛾翅肩片及前翅褐色, 最显著的特征是近臀角外后缘上有一半圆形的紫褐色斑。雄蛾体长8.7~9.0mm, 翅展16.8~17.2mm, 静伏时前翅端部向外伸展, 蛾体成三角形, 静伏状近似螟蛾科成虫。雄蛾翅肩片及前翅淡黄棕色, 顶角有褐色斜斑, 后缘亦有褐色长条斑[13]。

卵:0.3~0.4mm, 扁平、中央略突起, 黄色[13]。

幼虫:高龄幼虫体长1 2.6~1 3.1 m m, 体宽2.4~2.6mm。背面粉红色, 腹面黄白色, 头部和前胸背板褐色, 毛片灰色, 肛上板灰黑色, 臀栉无[13]。

蛹:长9.0~9.6mm, 宽2.8~3.0mm。褐红色, 头额部较圆滑。腹末端圆滑无刺钩, 末端常卷曲[13]。

8.2 生物学特性

荔枝异形小卷蛾一年发生5代左右, 以幼虫或蛹越冬。羽化成虫爬出茧室, 在胚轴上停留, 傍晚成虫活跃, 具有趋光性。雌蛾配对后第3天产卵, 卵散产, 33~38粒[13]。

8.3 危害特征

荔枝异形小卷蛾幼虫主要危害胚轴及花萼细胞组织, 使植株不能有效繁殖后代[13]。

8.4 防治方法

1) 保护及引放天敌, 在成虫产卵始、盛期, 繁殖释放松毛虫赤眼蜂2~3批, 每次每株放蜂1000~2000头, 可有效控制荔枝异形小卷蛾的发生和危害。

2) 采用黑光灯诱杀。

9 柑橘长卷蛾 (Homona coffearia)

9.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0mm, 翅展16~28mm。头顶有浓黑褐鳞毛, 下唇须向上翘达到复眼前缘。前翅底色浅褐色至暗褐色, 基部有黑褐色斑纹, 前缘中央前方斜向后缘中央后方有深褐色宽带, 顶角深褐色。后翅近三角形, 淡黄色, 基部色淡, 外缘有灰黄色长缘毛, 顶角附近缘毛灰黑色[14]。

卵:椭圆形, 长为0.8mm左右, 淡黄色[14]。

幼虫:黄绿色或乳白色, 头部、前胸背板及前足、中足黑色, 后足褐色, 具臀栉[14]。

蛹:长8~12mm, 黄褐色, 蛹背面中胸后缘中央向后突出, 末端近平截状, 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 中间4根较粗[14]。

9.2 生物学特性

柑橘长卷蛾一年发生6代左右, 以中龄幼虫在老叶粘接的虫室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雌蛾在羽化出来后第4天开始产卵, 连续产3天, 产卵数量为70~204粒。幼虫受惊动后即向后弹跳或左右翻滚, 吐丝下坠逃跑。成虫多数静伏树枝条上或叶背面, 遇惊扰则迅速飞跃[14]。

9.3 危害特征

柑橘长卷蛾初孵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和花序, 并常吐丝奖数叶片缀合在一起, 身藏在其中危害。中龄幼虫也会蛀入果实中危害, 老熟幼虫在叶包内或老叶上结薄茧化蛹[14]。

9.4 防治方法

1) 保护或引放天敌, 在柑橘长卷蛾卵始盛期、盛期各放一次松毛虫赤眼蜂, 每株植物每次放1000~2000头, 同时注意保护红树林中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卷叶蛾长距茧蜂、中国齿腿姬蜂、中华草蛉、蜘蛛等天敌。

2) 在成虫发生期采用糖醋液 (糖:酒:醋的比例为1:2:1) 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9.4.3药剂防治,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1 0 迹斑绿刺蛾 (Latoia pastorlis)

1 0.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9mm, 翅展28~42mm。翠绿色, 前端有一撮棕褐色毛。前翅翅基有浅褐色毛, 外有深褐色晕;后翅浅褐色[15]。

卵:扁椭圆形, 长为2.19mm左右, 宽为1.39mm左右, 初产时乳白色, 后转为乳黄色。卵壳上覆胶状物质且透明, 有光泽[15]。

幼虫:幼虫刚孵化时呈乳白色, 背中线浅黄色, 第2天体色开始变为浅绿色, 背中线呈淡紫色, 虫体具有毒刺;2龄幼虫为翠绿色, 背中线为紫色, 虫体毒药刺增大[15]。

蛹:卵圆形, 初为黄白色, 到后期变为棕褐色[15]。

1 0.2 生物学特性

迹斑绿刺蛾一年发生4代左右, 有世代重叠现象, 以蛹在茧内越科。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 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 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受惊时成虫作短距离飞行;雌成虫一般在结茧树枝叶片或周围附近叶片上交配、产卵, 产卵量为35~183粒[15]。

1 0.3 危害特性

迹斑绿刺蛾幼虫取食无瓣海桑叶片, 形成缺刻、孔洞, 严重时可将整张叶片或枝条上全部叶片吃光, 影响树木生长或导致树枝枯死[15]。

1 0.4 防治方法

1) 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 药剂防治,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3) 保护天敌, 增加物种多样性, 从面改善红树林自身生态系统的控制害虫的能力。

1 1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 (Lasiogna thacelliferaMeyrick)

1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mm, 翅展15~17mm。黑褐色, 头部有扁平鳞片, 触角线状。前翅宽外缘略平截, 有明显基斑和中带, 二者之间有淡色横带。后翅淡灰至暗褐灰色。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狭长, 抱器腹有凹陷的颈部。雌性处生殖器交配孔周围有一椭圆形环毛[16]。

卵:扁圆形, 0.5mm左右, 初产时乳白色, 后转为橙黄色。卵壳透明, 具网状纹, 有光泽[16]。

幼虫:初孵幼虫为淡黄色, 逐渐转变为淡黄绿色, 后变成深绿色。老熟幼虫体上有白色刚毛多根, 臀足向后伸长似钳状[16]。

蛹:长为7~8mm, 淡褐色, 蛹外有白色薄丝茧, 尾端着数根倒钩毛, 近羽化时体色也转为暗棕色[16]。

1 1.2 生物学特性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一年发生11~12代, 世代重叠, 以2~3龄幼虫在枝叶上卷叶越冬。成虫多在晚上羽化, 羽化1~2天后即可交配产卵, 每雌平均产卵76粒, 最多产卵172粒。成虫昼伏夜出, 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受惊扰后迅速逃离[16]。

1 1.3 危害特征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主要危害顶芽, 吐丝将顶芽附近的嫩叶不规则地粘结在一起, 取食叶肉。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老叶上, 先用丝将叶缘粘包成饺子形, 并在其中结茧化蛹[16]。

1 1.4 防治方法

1) 保护和引放天敌。在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该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采用黑光灯诱捕.

3) 药剂防治,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1 2 考氏白盾蚧 (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

1 2.1 形态特征

成虫:长0.8~3.32mm, 宽0.4~2.76mm。雌成虫长梨形或圆梨形, 雪白色, 壳点2个, 居蚧壳前端, 黄褐至桔褐色, 第一壳点色淡。雄成虫介壳白色, 蜡质, 长条形, 只有一个壳点, 位于介壳前端, 黄褐色, 背面略见一条纵脊[17]。

1龄若虫:卵圆形, 长0.2 8~0.7 6 m m, 宽0.22~0.7mm, 淡黄色[17]。

2龄若虫:长0.78~1.4mm, 宽0.48~1.14mm, 具1个壳点, 介壳加厚, 略微透明[17]。

1 2.2 生物学特性

考氏白盾蚧一年发生6代, 世代重叠严重, 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雌成虫与若虫多固定在叶片正面和背面, 偶尔在茎上和枝条上分布, 每只雌虫平均产卵量约为72.3粒, 最高达133粒, 雌成虫寿命45天左右, 雄成虫羽化不久后即死亡[17]。

1 2.3 危害特征

考氏白盾蚧主要危害叶片、绿茎或枝条, 受害叶常布满白色蚧壳, 并出现黄白色斑点或斑块, 失去光泽, 导致落叶、生长衰落、花小而不艳或不开化, 重者停止生长以致死亡, 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17]。

1 2.4 防治方法

1) 保护和引放天敌, 考氏白盾蚧的天敌种类很多, 如中华草蛉、尼氏钝绥螨、闪蓝红点唇瓢虫、岭南黄蚜小蜂、盾蚧长缨蚜小蜂等对该虫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 在初孵若虫期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喷洒, 每7天喷施1次, 连续喷洒3~4次。

3) 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 并用粘土封孔。

1 3 蜡彩袋蛾 (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

1 3.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3~20mm, 乳白色至黄白色, 圆筒形。雄蛾体长6~8mm, 头胸部灰黑色, 腹部银灰色, 前翅灰黑色, 基部白色, 后翅白色, 边缘灰褟色[18]。

卵:椭圆形, 长0.6~0.7mm, 米黄色[18]。

幼虫:头胸腹节的毛片以及第八至十腹节背面为灰黑色, 其余为黄白色[18]。

蛹:雌蛹体长15~23mm, 长筒形, 全体光滑, 头、胸及腹末均为黑褐色。雄蛹体长9~10mm, 黑褐色, 腹部第四至第八节背面前缘和第六、七节后缘各有小刺一列[18]。

1 3.2 生物学特性

蜡彩袋蛾一年发生1代, 以幼虫越冬, 成虫于4月中下旬羽化, 新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危害。雄幼虫7龄, 雌幼虫8龄。雄幼虫期306天, 雌幼虫期323天[18]。

1 3.3 危害特征

蜡彩袋蛾幼虫取食枝叶, 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 残存秃枝光干,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开花结果, 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

1 3.4 防治方法

1) 人工摘除可见到树冠上的袋囊。

2) 采用黑光灯诱杀。

3) 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 并用粘土封孔。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mL/L液喷杀幼虫, 每15天喷杀1次, 连续喷杀3次。

1 4 结论

篇4:神奇的红树林

一、简介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

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

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

红树林里的动物主要是海生的贝类,常见的有筛目贝、砗、栉孔扇贝、糙鸟蛤和马蹄螺、凤螺、粒核果螺和几种寄居蟹。在红树林水域有多种浮游生物,常见的硅藻有根管藻、角毛藻、半管藻、辐杆藻、三角藻、圆筛藻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则有新哲水蚤、波水蚤、真哲水蚤、丽哲水蚤、隆哲水蚤、真刺水蚤、胸刺水蚤、平头水蚤等。红树林内枝叶等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各种浮游生物的滋长,随之而至的是浅海鱼群在红树林带的洄游和出没。

红树林里还有各种岛类,多半属水鸟和海鸥一类,也有一部分陆栖鸟类出没于红树林带。在发育良好的红树林还偶有野猪、狸类及鼠类等小型哺乳类出没其间。红树林里也招致了某些蜂类、蝇类和蚂蚁等栖息。它们对红树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起着一定的作用。

红树植物是群落中的主要生产者。其花、叶、枝条散落泥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又为底栖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因而红树林和其他树林一样,碎屑食物链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红树林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因而保护和发展红树林是开发热带及亚热带沿海资源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特性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

1.胎生现象

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2.特殊根系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

3.泌盐现象

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三、分布

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红树林的分布虽受气候限制,但海流的作用使它的分布超出了热带海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红树林到达百慕大群岛,在亚洲则见于日本南部,它们都超过北纬32°的界线,在南半球红树林分布范围比北半球更远离赤道,可见于南纬42°的新西兰北部。

全球热带海岸的红树林在外貌、结构和成分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是由热带海岸盐土所决定的一种生物群落。亚洲红树林在种类方面最复杂;热带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的红树林,在科属方面与亚洲的类似,只是种不同,而且区系成分比亚洲的简单些。非洲西海岸的红树林与美洲的是同一种类;同澳洲的红树林则更接近于亚洲。

中国红树林共有37种,分属20科、25属(另有资料为16科20属31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强。无论是种类和分布范围,在太平洋西岸,中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见潮间带生态)。随着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红树林本身的作用,红树林常不断向海岸外缘扩展。红树林植物对盐土的适应能力比任何陆生植物都强,据测定,红树林带外缘的海水含盐量为3.2~3.4%,内缘的含盐量为1.98~2.2%,在河流出口处,海水的含盐量要低些。红树林植物是喜盐植物,通常它们不见于海潮达不到的河岸。例外的现象也有,红树林主要成分之一的桐花树就可以在中国广东的黄埔一带河岸残留下来。温度对红树林的分布和群落的结构及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达30米,组成的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在热带的边缘地区,如在中国海南岛,红树林一般高达10~15米。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可不足1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也减至1~2个种。

四、效益

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广西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新记录。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海堤被海浪冲跨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跨,经济损失就小。许多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1982年,华侨郭春秧特地从南洋带回"秋茄树"等三种红树林种苗进行育种栽

植。

篇5:深圳的红树林作文

红树林环境优美,是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地方。无论是早晨还是晚上,那里都人山人海,有的老人在那儿打太极拳,有的年青人坐在石板凳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享受着清凉宜人的风。有的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放飞自己的自由。

如果你站在栏杆旁,向远眺望,你会看见许多水鸟在蓝天中飞翔。向下望,你会看到那片沙滩,对,那就是鸟儿们的栖息地。偶尔你也会看见那些鸟蛋和鸟粪,不要瞧不起这些鸟粪,它可是红树生长的好肥料。

红树林一到早晨五、六点钟,大海的浪潮就向红树林猛扑过去,将红树给淹没了,但红树林并没被这些浪潮夺走自己的生命,依然那么顽强地生长着。听爷爷说,红树就是利用着这些海水作为自己的食物,才能这样不断繁殖下去。如果你远望红树林,当大海的波浪涌向它时,就会在红树之中形成一条锯齿一样的银边。同时,红树林也会像一条巨大的彩带向你招手。

据说红树植物的用途很广。能滋养鱼、虾,用于建材、制药、抗污染等。所以人们称它为“海滨之宝”。同时它们对调节热带气候和防止海岸侵蚀也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栏杆后也有些草和树木,这些四季常绿的花草和树木把红树林衬托得更美丽,让人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

篇6:西湾红树林的作文

在西山的旅行中,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来到红树林,一说起红树林啊,我真是感触极深,什么矫健的猎鹰、聪颖的猴子、神秘的蝙蝠等等这些动物你都能从红树林中寻找到它们的身影。

我从小就喜爱水、树木。西岭雪山的茫茫雪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在这兰卡威的小岛上还有这奇迹般的丛林,今年的一次旅行让我自己亲身的体验到了红树林的那种美丽。

篇7:美丽的红树林作文

我们到那里后,便被那里的风景吸引住了,心情一下子高兴起来。走进去,一片片的红树发出美妙而动听的轻快音乐,一片片的黄叶如蝴蝶一样。听人说,东寨港红树林总面积二万六千多亩,分布着红树林的十一个科十八个品种,全国60%以上的红树品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今天一来,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些树都长在海上,而且长得很茂盛,就像一把把撑天大伞。

走过长长的走廊,我们坐上了小船,在一位老爷爷的引路下,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们除了饱览红树林的壮丽景观以外,我们还看到许多鸟,所以红树林也是鸟类的天堂。这里栖息着一百二十多种鸟类,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最令人神往的还是红树林的旖旎风光。坐在船上,微风习习吹来,烈日当空而照,显得那里非常非常美丽。过了一会儿,我把双手伸进海里,顿时,我感觉手冰凉凉的,舒服极了,海清澈见底,我便伸手在水里玩,可好玩了!水抚摸着我,感觉舒畅极了!

两旁的红树林非常迷人,几十多棵粗壮的大树落下了黄黄的叶子,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风一吹,它们便像小小的舟一样游了起来,它们好像要比哪片叶子游得快,不是这片游得快,就是那片游得快,真是热闹极了!葱郁的树木被风吹得跳起了舞,双手摆动着,一摆,几十片叶子就“哗啦啦”地跳进水里。一路饱览的风光太多了,但都难以忘怀。葱郁的树木,晴朗的天空,清澈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飞鸟,习习的微风全部映入我的眼帘里,好像把我们托进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里。不得不让人羡慕不已。

篇8:介绍红树林的作文

目前,研究红树林引起的波浪衰减主要有三种方法:现场测量、数值分析以及物理实验模拟。因红树林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现场测量代价较大,故现场测试数据不多[1,2,4,5,6],且相关研究主要是在测得波浪要素和红树林基本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因素对于波浪衰减率的影响的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中一般将红树林简化为刚性圆柱体,通过在波浪数学模型中引入植物引起的波能耗散系数来做计算分析[7,8,9]。该法不受观测设备和实验场所的限制,但需要红树林的准确生态几何特征参数,然而由于这些参数的实测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其结果的普遍应用。

鉴于以上原因,物理模型实验成为更常用的研究手段,且其实验结果可作为数值计算的参数。本文采用桧柏作为模型树原型[10],对比研究波浪在不同周期不同水深分别通过淤泥质滩地和红树林的消浪效果,并选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组消浪系数公式。实验结果对建设防浪林有一定指导意义。

1 实验方案

红树林消浪实验在天津大学海岸工程实验室的波浪水槽中进行,水槽长32 m,宽0.5 m,高0.8 m,最高可造波高10~13 cm的波浪。水槽进口处装配RFM—110型不规则波造波机,水槽两端均装有消浪网。影响红树林消浪的因素主要为种类组成、植被密度、树带分布方式、树龄以及树带宽度,现主要关注红树林树带宽度对消浪效果的影响。根据我国广东及海南海滩典型红树林外形特性[9],结合实验水槽的几何尺寸,确定模型的几何比尺为1∶10。为了研究红树林对波浪衰减的影响,实验中在模型树前5 cm和树后5 cm处各布置一个波高仪,实验水槽布置如图1所示。实验对同一树带宽度、同一水深、同一波浪周期的每一组波高重复实施3次实验,记录其进入模型树前和通过模型树后的波高。为模拟红树林生长的滩地环境,实验取来自天津大港的黏性粉沙质淤泥,搅拌后让其自然沉降5 d后,铺入实验段底部。

模型实验所用植物模型需结合红树林的外形特征,按一定的几何比例,采用木棒、PVC塑料圆管等制成。部分实验研究将红树林简化为刚性柱状,还有一些研究用PVC塑料圆棒做树干、塑料仿真树叶做枝叶制成的模型树进行消浪实验[11],然而这样的处理并不能如实地描述红树林的外形特征。所以现在用桧柏树枝作为模型树原型,并根据我国南海海岸红树林的几何形状将其修剪为形似红树林外形的模型树,其外形特征见表1。植物模型在刚性树干消浪实验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布置方式为矩形、交替性和梅花形。由于实验水槽几何尺寸限制,本实验选择矩形植树方式。模型树的行距和株距以两树之间树冠外延刚好接触但不刺入对方为标准,取行距和株距均为15 cm。

现主要研究红树林树带宽度对波浪衰减的影响,所选择的模型树宽度分为45 cm(4排)、90 cm(7排)和150 cm(11排),相应原型红树林宽度分为4.5 m、9 m和15 m。实验水深取刚好到达树冠底部、树冠中央和刚没过树冠即水深为20 cm、30 cm和40 cm三种。11排模型树布置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

因为波浪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4~12 s的重力波内,而我国沿海波浪周期一般为4~8 s,根据几何比尺可知其时间比尺为1∶3.16,即实验的波浪周期应在1.26~2.53 s之间。实验选择三组波浪周期,分别为1.2 s、1.5 s和1.8 s。根据实验水槽的造波条件,实验选择三组实验波高,分别为5 cm、8 cm和11 cm。

为对比有无坡度对消浪效果的影响,实验还测了坡度为1∶25的斜底上不同模型树宽度的消浪效果。各组实验的实验条件,包括坡度、水深、波浪和模型树宽度等见表2。

注:各组实验均铺有淤泥;每组实验由34=81个实验组成;第1组实验无树,相应的模型树宽度实指淤泥海滩宽度。

2 实验结果分析

随机选取水深30 cm,周期1.5 s,波高8 cm的其中一组实验,绘制波浪经过测试区域前后的波形图,如图3所示。图3(a)为平底无树滩地实验组,图3(b)为平底有树滩地实验组。由图可见,波浪在通过测试区域后波高都减小了即波浪发生衰减,而且有植物情况下衰减幅度更大。

图4为平底无树滩地、平底有树滩地和斜底有树滩地在波高为8 cm,周期为1.2 s时,波浪衰减率随水深的变化趋势。

由图4(a)可知当行进波周期为1.2 s,波高为8cm时,波浪经过不同宽度的淤泥质底床时均发生衰减,且随着水深增加而减小,主要原因为随水深增大,泥床对水波的响应减弱,非线性效应也随之减小。

由图4(b)和图4(c)可知,与图4(a)无模型树时不同,有模型树时波浪衰减率会随着水深的增加迅速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波浪是大量水质点做椭圆形运动的结果,当树冠处于波浪通过区域时,树枝的摇摆破坏了水质点的有规律椭圆运动,而且随实验中水深的增加,运动区域的树枝会越多,对波浪的破坏也就越大。

将图4(b)和图4(c)对比还可发现,有坡度时的波浪衰减率略大于平底,这可以由波浪在浅水中的变形理论解释,有坡度时,水深相对于平底时沿程减小,使得波浪的波长减小、波高增大,水质点运动变得剧烈,导致波浪在通过植物带时,带动树枝的运动更为剧烈,故其遭到的破坏越大。

图5为平底无树和有树滩地在周期和水深分别为T=1.2 s、h=30 cm和T=1.5 s、h=20 cm时,不同波高时波浪衰减率随模型树宽度(带宽)的变化趋势。由图5(a)和图5(b)可知,当淤泥质滩地上植入模型树后,消浪效果显著提高,约为无树淤泥质滩地的3~4倍,且随模型树的宽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其次,无树滩地和有树滩地的波浪衰减率,在水深和周期一定的条件下,来波波高越大消浪效果越好。主要原因是波高越大的波浪,其水质点的运动就越剧烈,当进入淤泥质滩地后,由于床面形态变化,水质点的有规律运动越容易被打乱。而当其进入模型树中,带动树枝运动,树枝的运动更使得波浪中水质点的有规律运动遭到破坏,所以消浪效果会比淤泥质滩地更加强烈。

图6为平底无树、平底有树和斜底有树滩地在水深h=40 cm,模型树宽度90 cm,不同波高时,波浪衰减率随波浪周期的变化。由图可知,在相同水深时,波高一定时,随着波浪周期的增大,波浪通过淤泥质滩地和有植物滩地时,波浪衰减率均减小。这是因为周期变大时,波长变大,波浪较平缓,使得水质点的运动剧烈程度减弱。此外,由图还可知来波波高越大,消浪效果越好,与图5结论相同。

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针对3个实验组,选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作量纲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深h,波高H,周期T,铺泥厚度δ,沿波浪传播方向树带宽度b,水密度ρ,重力加速度g。根据量纲分析的一般方法,需选取3个量纲互不相关的量作为基本量。本文选取水深h,、周期T和重力加速度g作为基本量,可以得到如下无量纲量。

可得到无量纲的表达式

由前述分析可知,波浪衰减系数k和这四个无量纲量是非线性关系,考虑到自然界中变量间常见的指数关系,故可用如下函数关系表达。

式(3)中,α与x1、x2、x3、x4为待定系数。

对式(3)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双对数函数模型,从而转化为线性形式

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到公式中各参数的值如表3所示,代入上式得到以下各实验组消浪公式。

平底无树滩地

平底有树滩地

斜底有树滩地

4 结论

选用桧柏树枝作为红树林模型,采用矩形布置分析其引起的波浪衰减特性,得到如下结果。

(1)有植物覆盖的滩地消浪效果明显好于无植物覆盖的滩地,约为其3~4倍;相同水深和波浪条件下,随着植物带宽度增加,波浪衰减率迅速增加。故实际中种植的红树林应具有相当的宽度以获得较好的消浪护岸效果。

(2)相对于平底,有一定坡度时的滩地消浪效果更好,所以在实际建设防浪林时应考虑设置一个坡度。

(3)植物模型在消浪实验研究中采用其他植被密度和树带分布方式的消浪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根据中国南海红树林的外形特征,将桧柏树枝按照一定几何比例修剪,在波浪水槽中测试不同水深和波浪条件下,波浪通过不同宽度淤泥质滩地、平底有植物滩地和斜底有植物滩地的衰减率。结果表明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消波效果约为淤泥质滩地的3~4倍;随着水深增加淤泥质滩地的波浪衰减率减小,而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衰减率增加;植物带宽度为150cm的衰减率是宽度为45 cm时的2倍,且坡度为1∶25的斜底消浪效果略好于平底情况。选取影响波浪衰减的最主要因素水深、波高、波浪周期及植物带宽度等作为基本量,将其无量纲化,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消浪系数公式。实验结果对建设防浪林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树林,波浪衰减,多元线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Quartel S,Kroon A.Wave attenuation in coastal mangroves in the red river delta,Vietnam.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7;29:576 —584

[2] Voluong H P,Massel S R.Experiments on wave motion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Nanhai,can gio mangrove forest,Sourhern Vietnam.Oceanologia,2006;48:23—40

[3] Alongi D M.Mangrove forest:resilience,protection from tsunamis,and respone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8;76:1—3

[4] Brinkman R M.Wave attenuation in mangrove forest: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field and theoretical studies.Australia,Townsville:James Cook University,2006

[5] Bao T Q.Effect of mangrove forest structures on wave attenuation in coastal Vietnam.Oceanologia,2011;53:807—818

[6] 颜学恭,曾祥培,许德新,等.长江中游防浪林效能效益分析与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30(3):51—53Yan X G,Zeng X P,Xu D X,et al.Investigation on energy dissipation benefit of wind-wave protection forests in middle reach of Changjiang river.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1997;30(3):51—53

[7] Voluong H P,Massel S R.Energy dissipation in non-uniform mangrove forests of arbitrary depth.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2008;74(1/2):603—622

[8] Suzuki M,Narayan S.Wave dissipation by vegetation with layer schematization in swan.Coastal Engineering,2012;59:64—71

[9] Horstman E M,Dohmen-Janssen C M.Wave attenuation in mangrove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fields observations.Coastal Engineering,2014;94:47—62

[10] 白玉川,杨建民.植物消浪护岸模型实验研究.海洋工程,2005;23 (3):65—69Bai Y C,Yang J M.Model test of vegetation on the bank to attenuate waves and protect embankments.The Ocean Engineering,2005;23 (3):65—69

上一篇:出国研修总结报告下一篇:海底捞读书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