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2024-05-10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共11篇)

篇1: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时从哪儿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培养列提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 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 浏览全文,用学过的方法精读重要部分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2. 感受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教学方法:精读法、合作法。教具准备:课件或教学插图。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板题《红树林》,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根据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红树林?

二、导学新课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测。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二)学习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说说红树林给自己的感受。(适时板书)2.学生交流。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4.小结:列提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后,快速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三)学习课文2、3段。

1.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世外桃源——红树林的?(远观 ——近赏)

2.从这两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四)小组互相比赛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hã rìlì xuàn lì duō zǐ shì wài tiáo yuán()()()dōng chě xī lā pò tǔ ãr shēng kuáng fēng â làng()()()2.在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浸没(mãi mò)树冠(guān guàn)刹(shā chà)那间 ... 栅(zhà zhǎ)栏 倘(shàng tǎng)若 抵御(yù xiâ)...

四、课堂小结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课后好好读一读,你会受益匪浅。

五、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2.感受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红树林呢? 2.反馈交流,整体把握。

二、导学新课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3.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4.全班交流。

5.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一名记者、一位游客,此时此刻你就在就在海南红树林里游览,谁来试试能把这些神奇美丽的景观介绍给大家。6.拓展:你知道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奇观: 吉林雾凇、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食、海市蜃楼、极光等。(师生就自己了解的现象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

弯曲的()()的仙境()的土质

神秘的()()的身躯()的幽香 庞大的()()的树冠()的世界

2.文中的哪个段落或者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抄写下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1.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的确是海上的世外桃源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比如:云南的玉龙雪山、虎跳峡、最有特色的溶洞,四川的冰瀑布奇观等。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课后可以通过书籍、网络去感受感受。

2.作者仅仅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和赞美红树林吗?(体会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3.同学们,我们应该做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的奉献,造福于人类。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红树林

看到海底森林 梦幻

绿浪翻滚

绚丽神奇 纵横交错 默默奉献(远近观看)幽香淡淡 顽强拼搏

扎根生长

爱上红树林 毫无所获

七、教学心得(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感悟)

篇2: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 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xiaoxue.xuekeedu.com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 想象能力。)

xiaoxue.xuekeedu.com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xiaoxue.xuekeedu.com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xiaoxue.xuekeedu.com

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练习写作

1.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3.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4.习作练习。

三、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篇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师:今天, 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位著名作家最新创作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发阅读资料, 内容附于本文“备课笔记”中) 。

生: (笑) 马老师, 这篇文章不是你写的吗, 你怎么说自己是著名作家呢?

师:我每一次写作, 都会把自己当成著名作家, 这样我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思考, 精心创作, 仔仔细细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所以, 每一个同学写作文的时候, 都要把自己当成小作家, 要对自己有信心, 只有这样, 你才能写出佳作来。下面, 请同学们听我来朗读自己的大作吧!

(朗读《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

师:“……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我刚才读的这几个自然段, 交代了我对狐狸看法的转变, 写到了读书要读出新意, 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接下来我要读的这三个自然段, 列举了三个故事, 大家要仔细听。这三段文字里, 不仅概括了故事原本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 还写出了我对这些故事的独一无二的理解。请同学们一边阅读, 一边用笔画出我对这三个故事的全新理解。 (师继续朗读文章)

师:大家对我写到的这三个故事都很熟悉吧?《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 《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而《列那狐的故事》讲的是惩恶扬善的道理。我想, 这些标准答案大家早已从课堂中学习到了, 不过, 我联系生活, 深入思考, 却有了崭新的发现。现在, 请同学们说一说, 在《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里, 哪个句子是我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话, “我以后对人说话的时候, 可要多多注意”。

师:概括含义的句子要说得清楚、准确, 这句话说得并不明白, 要多多注意什么呢?你再想一想。

生: (阅读, 思考) 那是这句话吧:“语言, 真的很神奇, 它既能让和善的人大发脾气, 一脚把你踢出十万八千里, 也能让谨慎的人放松警惕, 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你。”

师:这回说对了, 这句话才是我对这个故事含义的独特感悟。你们看, 狐狸之所以从乌鸦的嘴里骗出了美味的肥肉, 正是因为它的话说得十分动听。从这个角度来想, 语言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视呀!现在, 谁能来说一说, 我对《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含义的独特感悟是哪句话?

生:“其实, 如果让凶狠的老虎与狡猾的狐狸比一比, 虎霸王更是罪大恶极, 早就应该被枪毙”。

师:在总结文章含义的句子中, 一般不提到文中的人物或事物, 它应该是一个做人或做事的道理。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原本的含义, “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而没说“依仗老虎的势力欺压小动物”。

生: (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句:“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只要你做到知己又知彼, 就能够谋划出降服他的妙计。”

师:对, 就是这句话!理解这样的故事时, 你们要善于联系生活, 在生活当中, 就有一些人依仗别人的权势胡作非为。但是, 换个角度来思考, 也有许多大人物栽倒在小人物的手里。对一篇文章提出新的见解, 并不是说大家可以瞎想, 你们提出的想法要合情合理。现在, 请大家来说一说在《列那狐的故事》里, 我明白了什么全新的道理?

生:“拥有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 危急时刻可以自己救自己。”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总结文章含义的技巧。我写这篇文章, 也有一个目的, 你能发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吗?

生: (思考) 应该是中间这句话吧:“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

师:这句话确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不过, 最简洁的概括句并不是这句话。

生:“读书就像把种子埋进地里, 你的大脑就是决定种子命运的那片土地”,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 是这句话吗?

师:总结文章含义的句子, 一般不使用修辞手法, 常常直接明了地说明作者的意思。你先说一说从这篇文章里, 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读文章时, 要自己动脑筋, 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要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师:所以, 这句话是……

生: (恍然大悟) 我找到了!“不做人云亦云的奴隶, 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属于你的那片土地必将创造奇迹。”

师:这正是我想告诉同学们的话, 你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不要仅仅满足于理解了文章的正确含义, 还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因为你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让你感受最深的, 让你最难忘的。

埋下一粒思考的种子

师:为了考查大家的分析理解能力, 请大家阅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师范读, 讲解翻译) 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 有的同学可能早就熟悉这个故事了, 可是, 我问问你们, 这个叶公到底喜不喜欢龙呢?

生: (争论) 喜欢!不喜欢!

师: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以写龙。”到处画的都是龙, 叶公当然喜欢龙了。

生:叶公见到真龙, “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肯定是不喜欢龙。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文中先写叶公喜欢龙, 又写叶公害怕龙, 这鲜明的对比, 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句话, 他喜欢的是“似龙而非龙者也”。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而是假龙。读到这里, 你明白这篇文章要表达的含义了吗?请大家注意, 理解文章, 概括含义的时候, 要联系生活, 不要局限于叶公和龙, 叶公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爱吹牛的人!

师:他的屋子内外到处都画着龙, 人们都以为他真心爱龙呢,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说他是爱吹牛的人, 很有道理。但是, 我们先别忙着下结论, 老师举两个生活中的事例, 你们听听。比如我, 站在讲台上大讲学雷锋, 我的偶像是雷锋, 我要做当代的活雷锋。放学了, 出了校门, 我遇见一位老奶奶, 艰难地拎着两筐青菜, 累得东倒西歪, 差一点儿撞在我的身上。我怕蹭脏了自己的衣服, 赶忙躲得远远的。嘴上说学雷锋, 真需要学雷锋的时候, 我却逃跑了。嘴上说得可美了, 实际行动却做不到, 这种人就是生活中的叶公。再比如, 某些官员的办公室里高高地挂着条幅:“大公无私”, 可是他们心里想的却是“损公肥私”, 这种人也是生活中的叶公。如果我们不用“爱吹牛”这个词儿, 谁能用更准确的词语概括叶公这种人的特点呢?

生: (纷纷回答) 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两面派!谎话连篇!……

师:很明显, 这篇文章是在批评讽刺这种人。如果概括含义的话, 那就是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的人。 (板书:言行一致)

师:《叶公好龙》的故事创作于两千年前的汉朝, 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情。孔子有个博学的弟子, 名叫子张, 他听说鲁国国王鲁哀公到处招纳天下人才, 并且宣扬自己渴望人才, 珍惜人才, 重用人才, 便千里迢迢赶到鲁国求见鲁哀公。不成想, 鲁哀公整天忙着吃喝玩乐, 没工夫召见子张。子张耐心地等了七天, 又闹心地等了七天, 终于识破了鲁哀公的真面目, 原来, 他宣扬自己爱惜人才, 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其实, 他对人才根本就不感兴趣。于是, 子张让仆人传话, 给鲁哀公讲了《叶公好龙》的故事。这就是《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听了“子张应聘”的故事, 同学们应该更清楚地理解《叶公好龙》的含义, 鲁哀公就是和叶公一样的人, 子张是在拐弯抹角地讽刺鲁哀公。

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今天, 我们既然已经阅读了《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标准答案。那么不标准的答案, 常常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我想请大家联系生活, 大胆思考, 你对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哪些全新的理解。大家认真思考, 然后把你们想到的含义用一句话写出来。 (师指导巡视, 生笔答)

师: (许多学生面有难色, 师提示) 我先来做个示范!刚才我们理解的标准答案是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的人。要想挖掘到全新的感悟, 就要换角度思考, 既然生活中有口是心非的人, 那么, 我们就要小心上当受骗 (板书:小心受骗) 。我想, 子张经历了这件事以后, 他的最大收获也是这个。

生:我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不应该爱慕虚荣。

师:你能不能解释解释自己的想法?

生:龙是高贵的象征, 他说自己喜欢龙, 到处画龙, 可是真龙来看他, 他却吓跑了, 这说明他喜欢的只是龙的高贵, 说明他很虚荣。

师:说得真好!龙多神气呀, 叶公把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用龙做装饰, 的确虚荣! (师板书:爱慕虚荣) 还有谁想来讲讲自己的理解?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不一定是不喜欢龙, 真正的龙长得那么吓人, 谁能不怕呀?

师:哈哈, 我同意你的观点。那我们站在龙的角度来想一想, 你说的这个观点应该怎么概括呢?龙出门前也不照照镜子, 自己长得那么难看就已经犯错了, 还跑出来吓唬人, 是不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呀? (板书:自知之明) 也是从龙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全新的感想。龙不在天上好好呆着, 却跑到人间来, 下来之前也不说给叶公发个短信, 约好见面的时间, 它做事可真是莽撞!

生:是不是告诉我们做事儿不要莽撞, 要懂礼貌?

师:对呀! (板书:不要莽撞) 哪位同学还有其它想法?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遇到事情太慌张了, 所以他错过了与龙见面的机会。

师: (点头) 说得不错, 叶公不够冷静, 所以错失了与偶像见面的机会, 这是告诉我们, 要遇事冷静。 (板书:遇事冷静)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可能只是喜欢画龙, 他喜欢的是画中的龙, 而不是真龙。就像我们都喜欢可爱的米老鼠, 但是并不喜欢生活中的真老鼠呀!

师:那些画在纸上的龙和刻在柱子上的龙, 都可以称作艺术作品, 叶公喜欢的就是艺术作品。这画上的龙肯定要比真龙漂亮, 着重刻画龙的英俊潇洒, 而把龙的丑陋之处都给美化了。因为艺术作品源于生活, 也高于生活嘛!米老鼠虽然还具有老鼠的特征, 但是却被它的创作者描绘得非常可爱。看来, 艺术的魅力真是无穷呀! (板书:艺术魅力)

(继续挖掘全新感悟, 师引导点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每一个全新感悟的后面, 如果能够加上一件生活中的事例, 把它们写下来, 就是一篇很棒的读后感。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阅读中, 都能做到抓住重点, 准确理解, 又能够联系生活, 独立思考, 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那你的阅读写作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希望大家记住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当你读书时, 就像是把一颗种子埋进了土地, 而这颗种子只有用你的智慧才能浇灌它。我相信, 只要同学们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颗种子一定会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备课笔记

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狐狸是个坏东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第一次认识狐狸, 是在故事书里。故事书里的狐狸总是虚情假意, 满肚子坏主意。谁要是敢说:“我爱狐狸!”那么, 他一定跟狐狸一样臭气扑鼻。

于是, 我和大家一起, 一起鄙视一只又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直到有一天, 我读到一首儿童诗, 我的嗅觉发生了变异, 觉得狐狸不那么臭了, 反而散发着一股香气。那首诗中写道:“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活该, 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我喜欢你, 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有趣。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 喜欢你。”

我们的大脑属于我们自己, 我们不该被书本牵着鼻子傻乎乎地走来走去, 怎么能它说东就是东, 它说西就是西?哼, 再高深的文章, 也是人写的, 它有什么了不起!

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

在《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不要听信花言巧语, 我还认识了语言的魔力。“亲爱的乌鸦大婶, 您好啊?”“您的孩子们好吗?”“您的羽毛那么漂亮, 您的歌喉那么动听, 您唱几句吧!”狡猾的狐狸一共说了三句问候的话语, 一句比一句更有魔力, 谨慎的乌鸦终于中了狐狸的诡计, 张嘴唱歌, 肥肉落入狐狸的嘴里。语言, 真的很神奇, 它既能让和善的人大发脾气, 一脚把你踢出十万八千里, 也能让谨慎的人放松警惕, 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你。我以后对人说话的时候, 可要多多注意。

在《狐假虎威》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是那么的卑鄙, 我还知道了, 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只要你做到知己又知彼, 就能够谋划出降服他的妙计。其实, 如果让凶狠的老虎与狡猾的狐狸比一比, 虎霸王更是罪大恶极, 早就应该被枪毙。狐狸坐在它的背上在森林里转来转去, 也算为动物众生出了一口恶气。

在《列那狐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惩恶扬善的道理, 我还知道了, 拥有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 危急时刻可以自己救自己。当猎人们把列那狐围追堵截在城堡里, 这只机智的狐狸竟然老老实实地趴上墙壁, 把自己伪装成一块普普通通的狐狸皮, 在精明的猎人的眼皮底下躲过了一场致命的打击。面对强敌,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勇气, 死拼到底的结果只能是光荣地死去。有时, 我们也要学一学狐狸的诡计。

同样的种子, 撒进不同的土地, 收获也会各异。如果那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 再精良的种子也不会生长出一颗麦粒;如果那里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秋天的收获就会让每个人的脸上洋溢喜气。同样的道理, 读书就像把种子埋进地里, 你的大脑就是决定种子命运的那片土地。不做人云亦云的奴隶, 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属于你的那片土地必将创造奇迹。那里不仅会长出金灿灿的麦粒, 还会有七色花绽放美丽, 甚至还会长出一只只散发智慧芳香的小狐狸。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篇5: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片树林,(板书树林)大家看到树林,脑海里浮现什么画面呢?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这片树林生长在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补充板书)。

2、红树林是红色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下红树林的美景吧!

(出示红树林方面的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看了红树林的美景,了解了红树林的由来,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1.首先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并找找红树林那些特点最吸引你,写写自己的感受。

2.  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指明生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该段读出来。

(师询问其他同学,看是否有人喜欢该段,并按生所选的段落精读讲解。)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1)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2)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解释词语:婀娜)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这一段写的是哪里的红树林?(远处的红树林)

板书:远观红树林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

这段作者又是写哪里的红树林?(红树林的深处) 板书:近赏红树林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图片)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找找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红树林的,并画出来。

3.汇报第4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胎生繁殖)

板书:胎生繁殖

(2)那现在大家请把自己当做一颗小红树苗,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繁殖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从大家的介绍中看出了红树的什么特点呢?(生命力顽强)

4.汇报第5自然段:

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1)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呢?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2)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红树林

远观红树林

近赏红树林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篇6: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第一单元

预习提示: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义。

3.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 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作者描绘的意境。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 指导读古诗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先分组再全班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②齐读。

③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情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五.课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说说下面字词的意思。

怜:        屐齿:

扣:        柴扉:

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人(   ),诗的前两行(                 )

(               )后两行(             )(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             )(             ),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情景是(                            )。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通俗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解释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的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读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阴?(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明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 、寻”这叫动态描写。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五、画一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古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丽     静态

人  可爱     动态

课堂检测:

1.组词

疏(  )      经(  )

蔬(  )      径(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  )(  )(  )(  )这些景物描写了(  )季节的景色,前两行(  ),后两行写(   ),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对(      )的喜爱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

撰稿人:灵宝市第一小学     王  霞

审验人:灵宝市第一小学     李小云

篇7: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阅读提示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酒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篇8: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篇9:北师大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篇10: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_《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文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_《“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人们

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

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

果断命令

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

镇定自若

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

篇11: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

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先写作者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重点写了“修鞋”和“付钱”两部分内容。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指导,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其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活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三环节,下面,我就这三大环节详细地说一说:

一、导入新课,预习探究。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修鞋”,让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对路边修鞋人的印象,引出课题“修鞋姑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话,再与本课的主人公修鞋姑娘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深入阅读文章的兴趣。

2、预习探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先写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修鞋的经过,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倒叙,并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环节二、品读体验,合作交流。

老师以“这究境是个怎样的姑娘,值得我走遍长街寻找”一句过度到这一环节。按照前面分成的"修鞋“和”付钱“两部分来品读学习。

1、品读”修鞋部分。这一部分抓住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和作者对待姑娘态度变化两条线索来学习。这样设计是因为本文中对修鞋姑娘的描写是重点,要重点品读,而作者态度的变化也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心灵,抓住这两条主线,也就从要本上理解了姑娘的品质。

上一篇: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下一篇:应届毕业论文致谢信集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