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分析

2024-04-23

骆驼祥子分析(精选6篇)

篇1:骆驼祥子分析

骆驼祥子人物分析

《骆驼祥子》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祥子、虎妞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祥子是《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小说首先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祥子的勤劳、刚强、俭朴和本分。他是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由于他“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无法生活下去,18岁就跑到城里谋生。“凡事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都做过了”。经过比较和选择,他决定以拉车为职业。他年轻力壮,“像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他得买车!”想起买车来,他眼红心亮,因为挣出一辆车来,就可以不受拴车人的欺负,就能赢得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自由地位。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早出晚归,风里雨里,不顾疲劳,拼命地拉,没命地奔驰。祥子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没有任何嗜好。为了多节约几文钱,他平时亏待自己,不敢吃好的;有时跑得口干舌燥,胸口发辣,他也舍不得买包稍好的茶叶喝两碗茶“补气散火”,甚至得了病他也不愿意花钱买药,“自己硬挺着”。整整三年,祥子多拉快跑,省吃俭用,终于用血汗钱买上了漆板上映得出脸的新车。

热爱劳动,不怕吃苦是祥子的本色。当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的一段时间,虎妞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他进行控制,不准他出去拉车,怕给她丢脸。不拉车的日子,他精神萎靡,坐立不安,像生了大病。虎妞打算出钱买车吃车份,他的回答是无论如何也得拉车。他觉得用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

祥子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车碰坏了,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在思想进步的曹先生给了他一点较好的待遇和同情时,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曹先生传讯、看门。在自己积蓄遭到侦探的敲诈时,他宁肯承担一切损失也不做于心有愧的事。

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本来他在洋车夫中沉默寡言,平日很少跟他们交往。可是当它看到并不认识的小马儿祖孙的悲苦境遇时,一声不响地买了十个包子,送到他们老小面前,并且心里觉得这样做痛快。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小说中的祥子像骆驼一样沉默,不大讲话,但他也有沉默中爆发的时候,这表现了他性格中反抗性的一面。当他对黑暗现实,并不一味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为了买车,他忍受这人们的驱使和白眼,但他的忍受是有限度的。杨宅的主人蔑视他,他便愤然辞职;孙侦探敲诈他,他也敢于“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紧了拳头”。而对于他一向不冲撞的刘四爷,他也以报复的心情把他赶下车来。这样的祥子也像个正常人了。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又老又丑又会闹腾”而又并非一无是处的独特的女性。她是车厂主刘四唯一的女儿,一个三十七八的老姑娘,长的丑,脾气又泼悍,但她自己也是遭到社会无情伤害的一个牺牲品。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帮着父亲经营车厂,她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也养成了一身男性化的“光棍”气。她喜欢祥子,虽然采取了卑鄙的诱骗手段才与祥子结合,但是她知道,祥子不可能爱她,不采取这种手段就不可能爱她,不采取这种手段就不可能得到祥子。她有不少显见的人格缺陷:粗俗,好享受等等。但是她对待祥子的本意不是恨,而是爱;只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已经被她从属的阶级局限和鄙俗观念弄得扭曲畸型了。此外,由于长久的压抑,她拼命想从祥子那里夺回失去的青春的快乐,这种变态行为成了导致祥子心力憔悴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对祥子打算靠自食其力生活的限制使祥子感到这种独立自由生活的愿望和信念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虎妞最后的悲剧也不是以她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在她和刘四以金钱利害为中心的父女关系中,刘四是属于统治地位的。在这场矛盾中,虎妞成了失败者、牺牲者,她错估了在金钱关系搏斗中的严酷无情,最终没有逃脱出洋车夫的家庭所面临的悲剧命运。虎妞的人物形象是多棱多义的,她的性格中,泼辣、豪横、乖戾、狡黠都颇突出,也不无率直、苦涩和堪怜之处。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虎妞。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廊里,她甚至是比祥子还要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以祥子为核心,除了虎妞,还塑造了其他许多人物。

像一个“土混混”出身的车厂老板,是祥子的老板和虎妞的父亲。他对待车场工人在表面的客气下掩藏着实际的凶狠。而他对待自己的女儿也毫无亲情可言,只是剥夺女儿的青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女儿寻求婚姻的自主时,他就露出了自己凶狠的本来面目,不但把她和祥子全都赶出家门,还完全断绝了父女关系,使虎妞在绝望中死去。大学教授曹先生,是小说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这个形象艺术上显得单薄,虽然老舍在他身上花费笔墨挺多,却不像祥子和虎妞那么立体,那么完整,给读者留下那么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一个大学教授,有点“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明知识分子,是祥子的主人中“最好”的一个。能把祥子“当个人对待”。当祥子想重新振作时,第一个想起他来,赶忙去找他,请他帮忙出主意。但是,不难看出曹先生给予祥子的一切,不管出自多么真诚的好意,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祥子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他不可能救祥子的命,也改变不了祥子堕落的堕落的命运。

小福子,一个本质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女子,是旧中国市民社会底层劳动女性命运的缩影。19岁就被她的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被抛弃后回到家里,为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忍辱负重当了暗娼。她和祥子一家是邻居,在交往中她和祥子产生了感情,虎妞死后她才敢表露出来。可是“贫穷”成了他们结合后的致命障碍,祥子终于离她而去。她最后沦落为最下等的娼妓,因不堪忍受蹂躏,自尽身亡。她的命运是贫穷家庭少女的普遍命运,让人同情。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祥子为核心,塑造了祥子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小说也写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刘四爷的精明强干;虎妞的泼辣、精明;曹先生的思索斟酌…这些和骆驼祥子的性格相映成趣,不失为老舍先生自感最满意的作品。

篇2:骆驼祥子分析

读过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祥子的悲欢离合,祥子的苦辣酸甜,还有祥子从要强到堕落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对祥子这个人物角色的印象很深。

祥子要强。他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为了自己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车。他不在乎买到车的时间离自己有多远多长,认为自己混出个头是早晚的事,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坚持住!祥子从来是孤言寡语的,和同行们也不亲近,所以他要人看得起自己,就算拉车也要混出点名堂来。在他拉车的人生旅途中,有几次不幸被病魔袭击,一病就是个十天八天的,甚至几个月!就算病得全身瘫软、拉车靠的双腿都站不住脚,祥子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有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认为这点病不算什么,他还能走路,还能拉车。祥子,就是那么自信,要强。

祥子勤劳。从小就生在乡间,加上没爹没娘的,祥子吃过很多苦,也就磨练了他能勤劳能干的性格。他的目标就是拉上包月,挣更多的钱,把钱凑够了再买辆新车,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钱就能挣得更多,接着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祥子,就是这么想的,他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地拉着车,不怕出汗、不怕累、不怕毒太阳、不怕冷风吹,不管严寒酷暑,他就这么辛辛苦苦,勤勤劳劳地拉着车,一天攒它个一毛五分的,好不容易攒够了一百块钱,就已经过了三年了,祥子,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洋车,这是他辛勤劳动后得到的丰收。在人和车厂,他也停不下来,总要干点什么。同行们都在一旁说说笑笑,只有祥子一人在帮刘四爷干活,他们却认为祥子想巴结刘四,巴结虎姑娘,因此谋取私利等等,可他们不知道,勤劳干活儿不只是祥子的习惯,已变成一种性格了。

祥子忍气吞声。他向来不善言语,不与同行们交谈,没有知心朋友,祥子心里的任何委屈,任何欣喜,任何苦恼,都没有地方倾诉。因此同行们也常常误解他,认为他是自命清高,不屑于和他们交往,便处处为难祥子。但祥子并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仍然默默的做着他应该做的事。面对同行,他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解释自己的一言一行,只能憋在心里,只能用自己拉车的成绩来告诉他们,也只能用拉车的劳累来使自己忘记那些屈辱。虎妞逼祥子娶亲,他是千百个不愿意啊!虎妞,一个虎头虎脑的丑姑娘,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自己的名誉,欺骗祥子说有了他的孩子,多么大的屈辱,成婚后虎妞也常常压迫祥子,这他也忍了。

篇3:骆驼祥子分析

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之前, 都会设定一个理想的目标, 并按照这一目标来筹划与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个“理想的目标”, 便是人类为自己的实践活动设定的标准, 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有一个标准, 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实际上,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译界似乎在“什么是翻译的标准”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二、回顾传统

传统的翻译标准是以追求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为宗旨的, 不管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 还是西方著名学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即“译文应该把原文的思想完全传达出来;译文的风格和表达形式应该和原文一样;译文要如原文一般流畅” (泰特勒, 1790;陈德鸿、张南峰, 2000:11) 、奈达的“功能对等”——通过比较原文读者对原文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对等来评判译文的优劣 (奈达, 1993:116) , 都是以原文为中心, 力求译文达到与原文的对等。然而这类标准都是基于一种天真的假设前提之下, 即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的;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的;作者与译者是完全价值中立的;语言是透明的, 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的, 所以译文与原文是完全可以达到等值的 (吕俊, 2006:63) 。而且“忠实”这个标准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所谓忠实是应当忠实于作者的风格还是作品的内容?如果原文写得晦涩难懂译文也要遵从原文吗?所以“忠实”这个标准拥有广泛的拥护者却也备受批评。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 解构主义大潮汹涌而来, 对“忠实”这个翻译标准进行了无情的解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受到来自外部及自身的影响, 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后殖民主义理论则反驳了文化平等的假设, 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 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 更是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 翻译难以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哲学阐释学及接受美学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推翻了意义确定论, 它们认为意义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并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而不同。然而, 解构主义解构“忠实”翻译标准以后, 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缺陷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合适的翻译标准。那么, 翻译真的无标准可依了吗?

三、新的翻译标准

吕俊教授受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启发, 遵循交往理性, 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 作为翻译的底限标准。既然“忠实”“信”的最高标准无法达到, 坚持最低标准会使翻译活动更具科学性。翻译的这三个最低标准分别是: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下面就结合E-van King翻译的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Rickshaw Boy) 来对这三个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是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 所谓客观意义上的知识, 是“完全独立于任何人自以为是的知识, 也独立于任何人的信仰、赞成、维护或者行动的意向”, “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 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戴维·米勒, 2000:45) 知识的客观性问题, 是一切理解活动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任何理解和解释的活动都称为不可能。翻译活动, 其实是“人类文化间借助符号所进行的交流活动, 它包括了对信息的接受、译解、加工、创制这样的复杂过程。它绝不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 更不是一种机械复制和模仿, 它是一种对话性活动, 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 (吕俊, 2006:237) 。翻译过程是原作者和译者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交流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原作者与译者的前理解不断碰撞交流, 两个视域的冲突与碰撞也是在所难免的, 此时知识的客观性便是我们评判译文对错的首要标准。例如, 据此我们可以说下面的几处译文是错误的, 因为它们违背了知识的客观性。

打扮好了, 一共才花了两块二毛钱。近似搪布的一身本色粗布裤褂一元, 青布鞋八毛, 线披儿织成的袜子一毛五, 还有顶二毛五的草帽。

Evan King的译文是这样的:

All told, it cost him two dollars and twenty cents to get fitted out again.A jacket and trousers of unbleached coarse cotton cloth cost one dollar;a pair of black cloth shoes were eighty cents;cheaply woven socks were fifty cents;and three was also the big-brimmed straw hat that cost twenty-five cents.

我们注意下划线的部分, 凭借数学知识我们可以算出, 原文中的共花了两块二毛钱是一元、八毛、一毛五和二毛五构成的, 而划线部分的译文把原文中的一毛五 (fifteen) 译成了五毛 (fifty) , 明显违背了知识的客观性, 因此是错误的译文。类似的情况, 在文中还出现多次。例如, 刘四爷要借钱给祥子买车, 说到利息时:

“借给你?一分利, 别人借是二分五!”

Evan King译为:

“I’ll lend you money-at one per cent interest.For other people, it’s two per cent.”

一分利是one percent, 二分五却是two percent, 不知是否译者的笔误。文中还有类似错误, 举例如下:

要是别人这么一棱棱眼睛, 虎妞至少得骂半天街;对祥子, 她真是一百一的客气, 爱护。她只撇了撇嘴……

译文是:

If anyone else had looked at her like that Tiger Girl would at the very least have cursed him for half a day, but toward Happy Boy she was truly one hundred and one points polite and solicitous.With only a suggestion of a sneer on her lips...

译者把原文中的“一百一”即一百一十 (one hundred and ten) 译成了one hundred and one显然是错误的。文中还有一处也是明显违背了知识的客观性, 如下:

到下午, 一切都齐备了, 只等次日厨子来落座儿。刘四爷各处巡视了一番, 处处花红柳绿, 自己点了点头。

译者的译文如下:

By that afternoon everything was in readiness, and only await the coming of the cook on the following day to prepare the tables.Fourth Master had gone all over the place on a tour of inspection:everywhere the flowers were red and the willows green, and he nodded his head in approval.

这是准备腊月二十七给刘四爷过寿过程中的一段, 时间和地点分别是腊月二十五的北京。原文中“处处花红柳绿”意指明媚的春天景象, 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此处描述的是为给刘四爷过寿将院子布置得到处都是鲜艳的颜色。而译者却直译到成“到处都是红的花绿的柳”, 我们知道腊月的北京是不可能有开放的花和绿色的柳树的, 这里明显不符合知识的客观性, 因此是错误的译文。

除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外, 还应该保证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理解和解释都是个体性的活动,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 每个读者在阅读前都有自己的先有、先在、先识的前理解基础, 每个文本也有存在着空白与不定之处, 通过阅读文本与原作者进行交流, 不同的读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见解, 译者首先是读者, 他们必然根据自己对原文不同的理解而创作出不同的译文。然而读者的理解并不是任意的天马行空的, 如果每个读者对文本都可以任意理解和解释的话, 对话交流活动就无法进行了, 翻译活动也是如此。因此, 读者的个人理解还是应该以社会理解为参照, 注意人类之间解释的共性与普遍性。事实上, 有些译文的译者对原文中一些空白和不定点的解释就可以为人所普遍接受, 而有的则不行, 就出于上述原因。

例如, 《骆驼祥子》中祥子遇到侦探被侦探敲诈后前往王家的车夫老程处避难, 老程安慰祥子给祥子递烟时的一段话:

今天, 祥子觉得老程完全可爱了。坐在那儿, 说不出什么来, 心中可是感激, 亲热。刚才, 立在中海的桥上;现在, 与个熟人坐在屋里;变动的急剧, 使他心中发空;同时也发着热气。

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 指着破皮袄说:“祥子抽烟吧, 兜儿里有, 别野的。”别墅牌的烟自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

译者的译文是这样的:

But tonight Happy Boy felt that Old Ch’eng was altogether lovable.Sitting there, Happy Boy could not say anything, but his heart was grateful and filled with warmth.Just a little while ago he had been standing on the bridge over the Central Sea;now he was in a warm room with a familiar person.The scene had shifted with such pressing speed that it had made his mind become suddenly empty and his head hot, as if with fever.

Old Ch’eng had crawled back under his warm covers, and pointing to the tattered fur-lined gown that he had shed again, he said, “Have a smoke, Happy Boy.There are cigarettes in the pocket-‘County Villainies.’”From the time that“County Villa”cigarettes had come into existence they had been called“County Villainies”by the rickshaw men, perhaps because of the two similar sounds.They had known more of villainy than of villas.

此处文中有不定点, 文中“别墅”牌的香烟被老程说成“别野”牌的, 因为汉字“墅”和“野”字形很像, 另外因为老程和祥子都是洋车夫, 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没有文化, 可能是不认识别墅的“墅”字, 也可能是故意讽刺那些住别墅的“老爷”们。译者也故意将“villa”译成“villainies”, 并加注释以解释;“villa”和“villainies”不仅字形相近读音相近, 且“villainies”一词用在此处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因此译者此处的理解是合理的, 其解释也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此处是译者翻译的成功之处, 然有些地方的译文却令人觉得译者的理解不合理, 其解释也令人无法接受。例如:

他没有什么模样, 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 圆眼, 肉鼻子, 两条眉很短很粗, 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 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 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 被驴啃了一口。

译文是这样的:

There was nothing special about his features——what made him likeable was the spirit in his expression.His head was small, his eyes round, his nose fleshy, his eyebrows very short and very coarse, and his head always shaved clean of hair.There was no surplus fat on his jowls, but his neck was almost as thick as his head, and his face was everlastingly as red as if it had just been slapped.A large scar between his right ear and cheek bone shone with special brightness——once during his childhood when he had fallen asleep under a tree a mule had taken a bite out of him.

原文说祥子“没有什么模样”, 译者译成了“There was nothing special about his features”即他长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看原文我们就能看出, 先不说祥子的肉鼻子、又粗又短的眉毛、几乎与头一边粗的脖子, 单是颧骨与右耳之间的一块被驴啃的疤, 就已经很引人注目了, 怎么还能说祥子的长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显然是理解得不合理, 其解释也没有普遍有效性, 通过阅读原文人们大多不会得到与译者相同的见解。虽然各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因为有着不同的前理解基础, 但是各人理解也不能完全与众不同, 因为个人的前理解中所包括的知识大部分是带有普遍性的共性的知识。

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是强调文本对译者的制约性, 因为翻译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解释活动, 它不是完全自主性的活动, 有文本的定向性与框架的制约性 (吕俊, 2006:244) 。因为翻译不同于创作, 译者不能像原作者那样任意发挥, 因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只是一个中介人, 他的作用是把原文所表达的东西传达给读者, 在许多读者看来, 译著就等于原著。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 应尊重原文文本的框架结构, 尊重原文文本的定向性。而Evan King在《骆驼祥子》的翻译过程中就篡改了结局, 原作中虎妞难产死去、小福子自杀、祥子自甘堕落的悲剧结局被改成了祥子与小福子幸福结合共同寻找自由生活。译文如下:

This girl, this quiet figure lying there without complaint, was his life.She must not die.He could not let her die.Nor could he leave her here, in all the stench and rottenness of this vile hole.He had to have her:without her he would go on stumbling blindly down the road of One Pock Li and so many others;with her at his side, they would both have a chance.

……

Suddenly he knew what he meant to do:no one could stop him!

With the quick movements he lifted the frail body up, folding the sheet without it, and, crouching to get through the door, he sped as fast as he could across the clearing into the woods.

In the mild coolness of summer evening the burden in his arms stirred slightly, nestling closer to his body as he ran.She was alive.He was alive.They were free.

此处就是不尊重原文的定向性, 因此也引起了老舍先生的极端不满。原作的定向功能和框架结构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 作为译者, 我们必须给它以尊重, 否则我们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创作了。

四、结语

吕俊教授提出的翻译的三条新的标准, 是一个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标准。其打破了传统的一元的翻译标准, 使得翻译有多元性可能;采取最低限定标准, 而不是传统的最高翻译标准, 是引导译者怎么样去翻译而不是规定译者必须翻译成什么样, 允许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允许不同理解和解释的存在。因此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又极其科学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Lao She.Rickshaw Boy[M].translated by Evan King.New York:Reynal&Hitchcock, 1945.

[3]Lao She.Camel Xiangzi[M].translated by Shi Xiao-j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1.

[4]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吕俊.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的探讨[J].外国语, 2007.

[6]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7]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 2004, (6) .

[8]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 2000, (3) .

[9]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 1999, (2) .

篇4:《骆驼祥子》作品人物塑造分析

关键词:骆驼祥子;人物塑造;老舍;祥子;虎妞

《骆驼祥子》是著名剧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辛勤而且多产的作家之一。《骆驼祥子》在人物塑造上较为完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者采用朴实无华的描述和细致的心里描写,着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让人物活起来。如祥子如何爱车,为买车如何省吃俭用,拼命奔波,买到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妙幻想,以及为攒钱再买车而不惜抢座、讨价还价所引起的内心矛盾等,都写得有声有色,真实感人。

祥子是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怀着强烈的生活愿望,想凭借自己的力气和意志,买上一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不受车主剥削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他得买车!”但是,吃人的社会是无情的,来自各方面的邪恶势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祥子的希望:第一次,他遭到兵匪的祸害,不仅把刚买的新车丢掉,连命也几乎赔上;第二次,又因为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牵连,被孙侦探敲诈了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第三次,妻子虎妞的死,迫使他卖掉唯一赖以糊口的人力车。在遭受第一次打击以后,他也还抱着坚强的决心,早起晚归,不顾疲劳,拼命的抢座,奔驰,“象一只饿疯的野兽”。但当他遭到特务的敲诈之后,他的生活信心骤然跌落,精神状态也起了极大的变化。

虽然他对再买一辆车还未失去最后的希望,可是,他已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他好象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给他个混一天是一天。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活儿就做,手脚不闲着,几转就是一天,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虎妞的死和小福子的上吊,毁灭了他最后的一点生活欲望。他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借此维持他那毫无生趣的生命。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刻根源,在于他是生活在一个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而这个社会是不给劳动人民以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要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被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作者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对它的批判是有力的。但也应该指出,祥子的走向堕落,固然是那个社会为他安排的道路,但顽强而又无效的个人奋斗,也加深了他的悲剧性质。作者在对中国作为彻底否定,对祥子的强烈生活欲望表示深切关注的同时,也对他通过个人奋斗求得生活改善的幻想进行了批判。

虎妞是剥削阶级中的一个成员,她帮助刘四管理车厂,对车夫发泼耍刁,威风凛凛,靠着那种市侩作风管理车夫,处理事务,把车厂治理得井井有条。她虽然喜欢车夫祥子,却时刻没有把主人的架子放下来,动辄对他怒骂训斥,缺少女性的温柔体贴。她生性懒散,好逸恶劳,害怕吃苦,习惯于剥削阶级的生活作风。她为了和祥子成亲,和刘四闹番了脸,在失去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仍然游手好闲,也不许祥子去拉车,她不能忍受祥子每天流过臭汗躺到她的炕上。她过惯了不劳而获的生活,非常畏惧劳动者吃苦受累的贫困生活。

虎妞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剥削阶级妇女的地位。她是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地位的反差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态,虎妞无法逃避命运对她的规定,像许多剥削阶级的妇女一样,虎妞最终被社会所吞噬,悲剧性地结束了她的一生。虎妞这一形象的塑造,以其鲜明、独特、耐人寻味的个性化手段,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旧中国剥削阶级女性真实可信的形象。

小说围绕祥子、虎妞,还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处于对立地位的两种人:一种是被吃者,如有了自己的洋车却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流落街头的老马;有了妻室儿女却不得不更加苦奔的大个子;打死自己的老婆,逼女为娼的二强子;为了养活自己的弟弟被迫出卖肉体的小福子。另外一种是吃人者,如阴毒狡猾、剥削成性的车厂主刘四,愚弄、压榨、诱骗祥子的陈二奶奶、杨太太、夏太太,敲诈祥子的孙侦探等。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对老舍的创作来说,也显示了他的独特的风格。这部书的结构与故事发展,也是非常严谨的。虽然除了开端几章,叙述骆驼与祥子的关系,说明怎样把骆驼二字加在祥子这个名字上面的历史,似乎有些松散,但小说始终是围绕着两个线索而展开的:其一是祥子的好强,他希望自己有一辆车子,车子成为他的理想,他不断地在为完成这个理想而生活,而奋斗,以至于失败和堕落,这是属于他内心的一面。总之,全书结构严谨而又单纯,以祥子在希望中挣扎,幻灭中堕落为线索,通过他的全部動作,把笔峰伸展到下层社会各个角落,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老舍通过对祥子的同情,从而抒发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抗议,使作品产生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篇5:骆驼祥子人物分析(推荐)

祥子最初是一个老实、好强、吃苦耐劳的下层劳动农民;可最后却变成一个贫困、狡猾、自甘堕落的市井无赖。

祥子本来自农村,很老实。他自尊好强,坚信:有了车就有了一切。于是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终于实现了愿望。祥子是一个勤劳刻苦,刚强性格,拥有美好的精神的人。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祥子还富有同情心,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从中看出,祥子拥有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可是,祥子是不幸的。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些打击,非常沉重。社会的压迫,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小福子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和喜爱的小福子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祥子本想在社会上踏踏实实的做,可却被这样一个旧社会吞噬了。祥子在这样的打击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祥子的失败,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毁灭。这些不幸使他完全变了一个人。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甚至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人。

八(1)班

篇6:对《骆驼祥子》人物与思想的分析

阅读《骆驼祥子》,给我的感受是悲哀,黑暗,和绝望。

小说以祥子为叙述中心,主要讲述了祥子如何从一个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逐步堕落成一个十足的恶人。

人物分析

祥子

最初的祥子,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政治、要强、老实、坚毅、善良、单纯、乐于助人、爱干净、执着、吃苦耐劳„„那时的他,是为所有车夫所羡慕的高等车夫。他充满活力和希望,一直为买车、过更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他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纵然处于社会的大染缸之中,身边的人大多有恶习或做许多不道德之事,他却丝毫不受污染,不屑与他们为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的他是如此可爱。

然而在他身上仍有许多不得不说的缺点。他太过单纯木讷,不懂人情世故。他不交朋友,孤立无援。他不够成熟,思想幼稚简单„„这些致命的缺点,在我看来,是使他最终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后的祥子,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重击。辛苦攒钱买的车,无缘无故被抢了;中了虎妞的计,无奈与她结婚;虎妞与胎儿离世„„这些事,一件件地如灾难一般降临在祥子头上,让他备受打击,逐渐改变。他不再如过去一半单纯善良,而是逐渐变得圆滑世故。他不再坚持过去所坚持的东西,而是和普通大众一般,变得毫无特点。

再后来,经过生活的碾压,得知小福子的死讯,祥子完完全全变了。他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恶人,没有一点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他无恶不作,借钱不还、骗、偷、不再注重仪表仪容,不再为未来做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对于过去在他心中最为重要的车,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能不拉则不拉。他甚至还负上了人命,即便如此,他却丝毫不曾有罪恶感。他已经没有了“人”的样子。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已经成为钱的附属物,一切要听它的支配。

虎妞

虎妞不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她老、丑、“像个大黑塔”。她自私,为了自己的欲望,设计引诱、欺骗祥子,毁掉了祥子的幸福。她无情,在与父亲刘四爷的关系中,她全是算计,鲜有真情;在与小福子的友情中,她狠毒冷漠;对待街坊邻居,她只有瞧不起;即使对祥子,她更多的是索取,而不是爱;她贪婪,不知节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己难产而亡。

但在虎妞身上却又很多不容忽视的闪光点。她十分精明,懂得算计。她是父亲做生意的好帮手;在引诱祥子、设计与祥子的婚姻等事情上,她算计得十分仔细,计划相当周全。她情商高,能摸透祥子的心思,妥善处理和小福子的关系。

不仅如此,虎妞身上具有一定的女性觉醒意识。她大胆、前卫、思想独立,敢于无视世俗的眼光,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能力强,是父亲不可替代的好帮手。她不同于像小福子一样的传统女性,失去自我,甘愿受男性压迫。她具有自我意识,敢于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

关于《骆驼祥子》的几点思考

1、是什么使祥子改变?

我认为让祥子改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命运、时代、性格三大类。

命运

祥子的命运十分悲惨,碰上了太多倒霉的事情。他勤劳本分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却无故被抢了车;他洁身自好,却偏偏被虎妞相中;他不幸碰上侦探,无端被抢了钱;当他决定重新做人时,有得知了小福子的死讯,最终陷入深渊„„他似乎从未做过什么错事,一直本分做人,然而上天却偏偏给了他太多不公正的待遇,让他备受打击,失去希望,最终彻底堕落。

时代

文中曾多次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没有公道的世界。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祥子所处的时代实在是个糟糕的时代:战争频发,世道不安,使祥子莫名被抓走;官吏、军队贪污腐败,随意没收人民财产,剥削劳苦大众;女性地位低贱;人民生活困苦„„这些时代的黑暗,阻碍着祥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给他一次又一次重击,最终将他打倒。

性格

在我看来,祥子的性格是使他改变的重要原因。

祥子思想幼稚,头脑简单,不够成熟。这使他在面对很多事情时无法很好地解决。明知有风险,他还是带着侥幸心理出了车,结果车被没收。他带有封闭的个人主义思想,只想坚持自我,不懂人情世故,从而忽视了人际关系建设,使他几乎没有朋友。这让他在遇难时只能“孤军奋战”,无人帮助,无人支持。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祥子遇事无法正确处理,最终坠入深渊。

而性格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祥子身上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

2、《骆驼祥子》中的家庭

在我看来,“家庭”是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对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祥子 祥子生长在农村,早早失去了父母和土地。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的性格中带有农民的朴实、单纯和善良。因为过早失去父母,使他失去了许多应有的教导,致使他思想不成熟。也因为没有父母,他的婚姻没有长辈的操持与指导,从而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没有父母、没有家,使他了无牵挂,也使他孤苦无依,遇到困难无人给他安慰和帮助。这使得祥子的内心十分脆弱,一系列的打击最终使他倒下。而由此产生的对家庭的渴望,又让他贪恋家的温暖,无法狠下心离开虎妞,与小福子立下约定。

虎妞

虎妞的家庭比较特殊。她没有母亲,自幼随父亲走南闯北。这样的家庭背景使见了许多普通女性所不曾见过的世面,没有接受太多关于女性的封建伦理思想。于是她的思想不像广大封建女性那样封闭保守,她能干、大胆、爽快,敢于追求爱情。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母亲必要的教导,她在某些方面显出不正常的病态。虎妞的父亲为了自己利益,不为他张罗婚事,使她日渐衰老,浪费青春,难以出嫁。这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她去算计祥子,压榨祥子。又因为没有母亲的嘱咐与照顾,她怀孕时无人贴心照顾,没有养好胎,最终难产而死。

小福子

小福子的家庭,是较为典型的劳苦大众的家庭,男权至上,女性地位极其卑贱。不仅如此,更为可悲的是她的父亲是丧失人性的人渣。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小福子逆来顺受,甘愿卑贱。父亲把她卖给军官,她不反抗;父亲让她去卖身,她也照做;为了弟弟们,她即使痛苦至极,也没有放弃。小福子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下饱受摧残的可怜妇女,地位低贱,没有自我,可悲至极。

3、女性的力量

在我看来,老舍在书中十分重视女性的力量。

祥子因为虎妞,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因为虎妞,他备受打击,几乎失去信心;却也是因为虎妞,他得到了家的温暖和新的希望;最后又因虎妞之死,他陷入困境。小福子同样也对他有重要影响。

虎妞作为女性,有着强于男性的能力和魄力。小福子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高妈头脑精明,理财能力是很多男性所不及的。

上一篇:“绩效考核”真能提高绩效吗?下一篇:《红树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