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2024-04-26

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精选14篇)

篇1: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红树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时从哪儿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培养列提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 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 浏览全文,用学过的方法精读重要部分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2. 感受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教学方法:精读法、合作法。教具准备:课件或教学插图。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板题《红树林》,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根据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红树林?

二、导学新课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测。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二)学习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说说红树林给自己的感受。(适时板书)2.学生交流。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4.小结:列提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后,快速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三)学习课文2、3段。

1.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世外桃源——红树林的?(远观 ——近赏)

2.从这两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四)小组互相比赛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hã rìlì xuàn lì duō zǐ shì wài tiáo yuán()()()dōng chě xī lā pò tǔ ãr shēng kuáng fēng â làng()()()2.在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浸没(mãi mò)树冠(guān guàn)刹(shā chà)那间 ... 栅(zhà zhǎ)栏 倘(shàng tǎng)若 抵御(yù xiâ)...

四、课堂小结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课后好好读一读,你会受益匪浅。

五、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2.感受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红树林呢? 2.反馈交流,整体把握。

二、导学新课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3.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4.全班交流。

5.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一名记者、一位游客,此时此刻你就在就在海南红树林里游览,谁来试试能把这些神奇美丽的景观介绍给大家。6.拓展:你知道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奇观: 吉林雾凇、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食、海市蜃楼、极光等。(师生就自己了解的现象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

弯曲的()()的仙境()的土质

神秘的()()的身躯()的幽香 庞大的()()的树冠()的世界

2.文中的哪个段落或者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抄写下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1.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的确是海上的世外桃源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比如:云南的玉龙雪山、虎跳峡、最有特色的溶洞,四川的冰瀑布奇观等。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课后可以通过书籍、网络去感受感受。

2.作者仅仅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和赞美红树林吗?(体会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3.同学们,我们应该做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的奉献,造福于人类。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红树林

看到海底森林 梦幻

绿浪翻滚

绚丽神奇 纵横交错 默默奉献(远近观看)幽香淡淡 顽强拼搏

扎根生长

爱上红树林 毫无所获

七、教学心得(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感悟)

篇2: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1、读懂课文,了解内容,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感悟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对比《灵泉》《珍珠泉》的写法,体会状物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比《灵泉》《珍珠泉》的写法,体会状物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重点研讨。再读课文进行积累。课外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读通了句子,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乐趣)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这么神奇美丽的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板书:乐趣)下面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说说这小小的灵泉给我们带来了那些乐趣?

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选择方法的情况。指导个别生的学习方法。(根据巡视情况,在老师心中确定学生汇报顺序)。

学生进行汇报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在汇报时要向大家介绍清楚你运用的是什么学习方法;你体会的是哪一个句段;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每组汇报完,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汇报时学生会涉及到课后的重点理解的句子,对于体会不到位的句子,教师要及时地引导)

1、它喝了一口水,很快地用脚爪揩揩嘴,“吱吱,”它说,“好甜的水,好甜的水!”(小松鼠会说话)

表达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突出灵泉带给我们的看小动物的.乐趣。

评价总结:喝了灵泉的水,小松鼠能说话了,通过小松鼠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泉水的灵气。

2、“鹊!鹊!鹊!”它这是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山喜鹊会说话)

评价:喜鹊想告诉他的同伴什么啊?

总结:看看他们喝了灵泉的水,连叫声都是那么动听。我们看到这么可爱的山喜鹊多高兴啊,更加喜欢我们村的灵泉了。

3、鸟儿们喝了水,会到这块草地上来做游戏。(鸟儿们会做游戏)

评价:怎么这么高兴呢?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高兴啊?透过小动物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灵泉的灵气,感受到了这眼泉水的魅力。

4、投影这三句话,体会拟人的作用。

有感情的朗读,说说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句分别把小松鼠、山喜鹊、鸟儿们当成人来写,这样写使句子更形象、生动、更有趣味,表达出喜爱之情。)

5 、离泉水不远有一块草地,茸茸的嫩草,缎子般闪着绿光。

(把草地比喻成闪着绿光的缎子,突出了草地的平坦,草长得好,颜色嫩绿。)

连泉水边的绿草都这样鲜亮,难道也是喝了灵泉的水。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导: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比喻拟人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体会,体会不到,教师通过换种说法来比较作者的写作妙处。

6、积累。

刚才理解的句子多好啊,让我们再读读,记住它。

7、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表达了作者喜爱泉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结:作者在描写灵泉是怎样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

通过泉水给我们和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这样的间接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课文 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灵泉带给我们的乐趣?给课文划分段落。

一、1-2,二、3-8,三、9

结合我们的理解,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我们上山砍柴采蘑菇时,就到这里休息喝水;树林里的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动物常到这里喝水聚会。

(指导学生合并两个意思:一我们在灵泉干什么,二小动物们来这里干什么。来归纳这段的意思。有时间让学生写一写)

导语:作者通过描写灵泉给我们和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抒发了喜爱家乡的情感。作者吴然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情感,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资料:

五、拓展对比。

出示吴然资料:

吴然的文章很透彻,他的为人,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梦都汇集在他的文章里。在吴然的作品中,水是出镜频率的明星。吴然爱水,水在他看来是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吴然说自己并非智者,但从小就爱水。他的作品中有《一碗水》、《珍珠泉》、《抢春水》、《五百里滇池》、《海埂浪花》、《清碧溪》等许多关于水的咏叹。

导语:像水的吴然,他笔下的水美轮美奂,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各不相同,回忆《珍珠泉》,和《灵泉》进行对比 ,看看他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灵泉:位置乐趣:自己和小动物抒发喜爱之情侧面描写

珍珠泉:位置样子:整体和水泡抒发喜爱之情正面描写

学生回忆,

对比:

灵泉重在写乐趣,通过泉水给我们喝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这样的间接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珍珠泉重在写样子,通过对珍珠泉样子和水泡的直接描写来抒发喜爱之情。

小结: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写景的文章,在吴然的笔下却同样是那样的灵动,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同样的爱家乡的情感。

七、指导题目的含义。

这篇课文作者吴然起名叫《一碗水》,而编者在编入教材中改名为《灵泉》,这两个名字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为什么。

小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题目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原题目朴素自然,体现小的特点,改题目灵动鲜活,体现灵气的特点。我们都喜欢这个题目,看来题目也是文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六、作业

推荐书目:《抢春水》、《五百里滇池》、《海埂浪花》、《清碧溪》

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更加了解作者吴然,了解他笔下的云南。

篇3: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一、合理选择综合性教学主题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教学的核心,通过主体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综合能力。如果缺乏主题,语文教学活动就会显得零散,失去方向。教师设计语文活动主题时应从学生现实生活中选取主题,注重贴合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如讲解《燕子》时,学生对小燕子十分感兴趣,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展开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语文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带有“燕”字的故事、成语、春联、歌词等。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辞海、词典,查找诗词歌词和对联,到各个班级搜集人名,到购物商场搜集含有“燕”字的品牌名字。学生经过这个活动,从教材走向了生活,拓展了知识,并且加深了对学习中语言积累的运用,体验了中华文化瑰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搜集的资料,有的制作了“燕”字成语收集卡;有的组织了“燕子”知识大考察的有奖竞赛活动;有的小组展示了表现燕子生活的图片和音频,十分引人入胜;有的小组排演了“小燕子学艺”的话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展了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合作精神[1]。

二、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合作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个体和集体发展的需求。对于如今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导致很多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与他人完成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首先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班级学生可以根据特长、兴趣和个人意愿自由组合,但是教师需要特别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指的是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接近;组内异质指的是组内成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学习互补性。教师还应该注重小组组长的选拔和培养,需要选择合作意识强、反应敏捷、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学习组长。教师可以对学习组长进行定期培训,教会学生组内合作方法和策略。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只有教师落实了任务,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分工。如果不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那么小组间的合作就会处于闲散状态,做得好、做得坏都不会有人过问,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就会流于形式,根本实现不了互相促进和集思广益的目标,导致学生如同“南郭先生”一样,坐在一起聊天乱扯,好像看热闹一样[2]。

三、避免随意性的语文综合教学

讲解诗词《惜时》时,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时间的飞速及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努力进步。在学生感悟时,教师随之提出问题:同学们想想以前浪费的时间,是不是觉得可惜呢?以后要怎样做呢?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以此开展关于珍惜时间的综合性活动,从而充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了解以前的状况,并且开始逐渐学习,不断努力。教师开展综合性活动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以及后期发展规划,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奋斗,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并且了解时间的重要性,不断努力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学习内容引发一些联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感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师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不能随意,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针对性开展,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延续到了学生社会和生活多个领域,为学生自主探究及学习作品提供了广阔舞台,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发挥潜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发展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实现了综合素养的提升,显而易见,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长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性教学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小学五年级是小学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积极思考综合性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作者结合小学语文五年级综合性教学的提点,阐述学科融合、组织综合性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等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葛海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2016(1):32-33.

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学科 五年级教学 写作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为目的,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教学的多元化和生活化越发地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巧妙地利用教材,学习文章写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五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提出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写作教学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学生的教学兴趣,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针对语文写作教学来说,更加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写作教学的开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讲解《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时下的玻璃样式的观察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希望改进成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提问艺术”,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整实行才能够被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利用课文的特点,科学地设置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段落中有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在反复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作的优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和动作呢?大家可不可以也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此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水平。

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语文的写作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更是会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所以说,教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讨论,分享写作经验,谈一谈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进行留白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如教师在讲到《珍珠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文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问一问学生,如果自己养了一只珍珠鸟,会和它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假如个别同学对于珍珠鸟没有什么了解,那么就想一想自己家养过的其他的小动物,它们和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呢?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和想象流于笔触,表达出来。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锻炼,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情感的真谛,完善写作教学的形式。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道具。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图片,就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通过给学生放送网上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来相互提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讲到《慈母情深》时,我们就根据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能看到课文中的文字,更能体会出真挚的感情。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到了五年级的阶段,正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不仅需要教师多年的经验进行探索,更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写作教学是语文综合运用的最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程度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写作的成绩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善于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而不是将其看成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1).

篇5:小学五年级语文《冰城》优选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过程与方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哈尔滨冬夏美丽的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哈尔滨美丽的句子。

难点:置身其中,感受冰城的美丽。

教学媒体

投影:哈尔滨的风光

课前学生准备

收集哈尔滨的资料(风光、历史)。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的图片。

(1)说说哈尔滨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美丽、迷人、温暖、热闹、粗犷

(2)介绍哈尔滨。

2.出示课题:冰城

二、整体感知。

1.师巡视。

自由读课文。思考:

我最喜欢哈尔滨的( ),因为( )。

在组内交流感受。

2.给课文分段。

(总分总)

第一节中“天鹅顶上的一颗明珠”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

三、精读课文。

1.师指导。

(描写了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

指名读3—9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哈尔滨的哪些冬景?

默读第五节,如果当时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好壮观、好气派、栩栩如生、耀眼夺目)

有感情地朗读。

5.学6—9节。出示:

(1)不只在公园内,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2)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前夕,为什么是人们最兴奋、最繁忙的日子?

6.学生进行质疑。

如:为什么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呢?

抓住问题中的“温暖热闹”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哈尔滨的冰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冰光、灯光辉映在一起,让人置身于仙境。)

7.指导朗读。

四、实践活动

在了解了哈尔滨的冬景之后,想想我们生活的上海哪个季节是最美丽的,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写出自己认为它美丽的原因,也可为自己的文章配上精美的图片。

板书设计

10 冰城

夏天 迷人

美丽城市 感到骄傲

篇6: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灼、凸、咝”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下激光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13 激光)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习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

(1)学生速读课文3~5自然段,填写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片段)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损伤灼伤凸透镜咝咝声钢花四溅轴承啪啪声地震

2.指导写字:损溅轴啪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做比较,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

……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说明文让我们领略了激光的神奇与奥妙,其实在自然界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你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善于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拓宽视野,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好的发明与创造。

篇7: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红树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 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xiaoxue.xuekeedu.com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 想象能力。)

xiaoxue.xuekeedu.com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xiaoxue.xuekeedu.com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xiaoxue.xuekeedu.com

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练习写作

1.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3.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4.习作练习。

三、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篇8: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一、加州英语标准写作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 写作策略 (Writing Strategies)

(注:书写技巧写作部分在一至四年级时已具体提出, 故五年级之后没有继续提出。)

(二) 写作练习 (Writing Applications)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加州英语标准五、六年级写作部分之共同特点

加州英语标准制定的目的是期望所有学生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 并且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 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工作, 以正式公民的身份参与民主政治, 理解本国的文化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贡献, 能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有相似之处。具体到写作标准部分, 两个标准的共性在于:

第一, 重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在五、六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达需要, 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加州英语标准也指出“用增添、删减、巩固、澄清、重排单词与句子的方法编辑修改草稿, 使文章观点更鲜明、意思更清晰。提高段内与段间组织及思想的一致性”。可见,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加州英语标准的写作部分都明确地对书写、行款、标点、作文修改等方面作了常规的要求, 注重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第二, 重视学生写作基础的训练。在五、六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次数、字数提出了量化要求, 并指出:“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写完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加州英语标准也提出:“学生会写记叙文、说明文、劝说文和描述性的文章, 每种风格不少于500字至700字。”在提倡多写的同时, 两个课标还从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组织、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等方面对基础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 重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表现出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交流信息、传达思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美国英语语言学科的基本导向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 这在加州的写作课标中得以体现。如:“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形式……使读者感兴趣, 并清楚地陈述目的”等。同时五、六年级分别要求学生写研究报告、劝说文等, 体现了从写作目的和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思想。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加州英语标准五、六年级写作部分之个性差异

中美两国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 核心学科的学术标准由各州负责编写。加州英语标准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背景也不尽相同, 两个课标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 在结构安排方面:加州英语标准写作部分从写作策略和写作练习两部分提出具体的能力指标。写作策略是作文方法的使用或活动方式, 它包括制定作文计划, 安排作文时间, 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等等。加州六年级写作策略突出“使用各种有效的、连贯的组织形式。包括:比较、归类、空间顺序排列、重要性排列或者高潮排列 (climactic order) ”。可见, 加州英语标准明确提出了写作方法, 目的是通过写作活动, 在写作策略的指导下使学生形成写这一类作文的能力。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没有划分结构, 只是逐条阐述。相比之下, 加州写作标准结构明确, 写作策略表述具体、清楚, 便于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写作的系统过程, 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知识, 形成写作能力。

第二, 在写作目标的设计维度方面: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 、写作过程中习惯的养成与素材积累 (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基本的写作技能 (如“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能根据表达需要, 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等方面提出要求, 体现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加州写作标准则更侧重于从认知结构和写作技能方面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规定 (如“利用可感知的细节和具体的语言去发展情节和人物特征”) , 并没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方面提出要求, 这是因为一方面加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是内容标准, 重点说明在英语语言艺术学科中学生应当学会的内容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标准只提出学生“以正式公民的身份参与民主政治”, 没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第三, 在文体习作方面: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意淡化文体, 本学段提出“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 初中阶段才根据文体分类提出“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日常应用文”的要求, 意在摆脱繁琐的文体知识对学生写作活动的束缚, 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习作空间。加州英语标准则要求五年级开始写记叙文、读后感、研究报告、劝说文, 六年级增加写说明文, 并就每一类文体提出具体的写作策略,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要点。不止加州英语标准, 美国大多数州《英语语言艺术内容标准》或《课程框架》都在小学阶段安排不同文体的习作, 较我国来说, 其文体习作时间早, 写作类型丰富。可见, 两国课标在处理文体问题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篇9:小学五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了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相信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写出第一次眨眼和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 “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书: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 栖 湿 情感美:秋思

篇12: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丰富语言文字。

3.感受文中所述情境,理解对联含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题 写上,签署:题名、题字、题壁、题诗、题辞。

艘 量词,指船只:三艘轮船。

骤 急,疾速,突然: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

蔬 可做菜吃的植物:蔬菜、菜蔬、布衣蔬食。

蚌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蚌胎(指珍珠)。

碑 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

2.会写的词语:

题联、一艘、河蚌、石碑、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细浪如银、狂风骤起、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3.解词: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简短的语言文字中却有着“好一幅湖光月色图”的美景,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文章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郑板桥的身临其景,从而生发一种深深的情感,近而写出一副好对联。

2.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景美物丰情深的境地,从而理解对联所抒发的情感。

3.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郑板桥“触景生情”的对联所包含着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作者对景美物丰情深的身临其境的描写语句为突破点,充分想像感受郑板桥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感受对联带给我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郑板桥为什么题联赠渔民?对联内容是什么?……

2.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4.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质疑问题。

(1)郑板桥所题对联内容是什么?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2)小组内交流理解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汇报所学内容。

“半湾活水千江月”——“郑板桥端坐船头,……脱口吟道”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这是一幅怎样的湖光月色图?

充分感受景色之美。

“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告诉郑板桥……真是”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呢?充分感受物丰情又深。

5.饱含深情朗读这副对联及与相对应的描写。

6.课外拓展。

收集整理更多的对联,讲一讲对联中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 景美

情浓

一粒沉沙万斛珠 物丰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人物简介——郑板桥

篇13: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优选教案

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凸显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 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广泛运用, 为个性化、自主性及交互式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实施的舞台, 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得以高效进行。下面我就从学生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即“自主、合作、展示”来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模式整合, 让课程改革如虎添翼。

一、信息技术促进“活动单导学” 模式中的自主活动高效开展

1.选择更自主

自主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板块。当信息技术被引入学科教学后, 学生的选择更自主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 发挥灵性, 张扬个性, 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生活, 这才是有价值的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 所有学生都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这种开放的、立体交互的学习空间, 每一位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而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才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比如《月光启蒙》的专题学习网站“民间文学”栏目中提供了“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这三个场景, 每个子栏目又分别提供了学习导航、配乐朗读、相关解读、拓展链接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 不受外界的束缚, 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品读, 还可以基于主题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阅读,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和语言的生长。

2.探究更深刻

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 这一建构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学习平台, 提供了大量资源, 储备了海量信息, 这为学生深入探究作了铺垫和准备。在一个专题的覆盖下, 学生可以广泛浏览知识信息, 利用相关的信息, 完成深化理解和自然拓展的学习任务。如视听的赏析, 对学生感悟歌谣内涵、涵泳文本语言、丰富情感体验起到迁移、引导和暗示作用, 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本课中的难点之一是对“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中两个“长”不同内涵的品味。可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中“黄河故道”的视频、“莲花落”图文并茂的拓展介绍, 为学生搭建走向深刻理解的平台, 帮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 实现意义的建构, 深化对“长”内涵的领悟, 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拈连”这种修辞的味道。

3.时空更广泛

信息技术应用让教学时空变得更为广泛。交互式电子白板、专题学习网站环境下的“活动单导学”, 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 除了将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 还做到了向生活、社会延伸, 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教学本课前, 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与合作, 利用网络开展调查、收集民间文学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交往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现自我的成就感;课后, 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作后续研究, 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家乡的民间文学”电子小报或电子幻灯片, 将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成果在“班级博客”内展示出来, 进行交流与分享, 还可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张贴展览, 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同时均可发帖评价。广泛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延伸,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建构了“活动单导 学”模式中立体多向的合作网络

1.打破传统小组建制

传统的小组合作, 组员相对固定, 并且一般仅限于组内合作。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合作的主动性, 更降低了合作的最大效率。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 网络技术的运用, 使学习小组的串联线性关系变成并联网状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话题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这样, 小组之间既相对固定, 又可以重组, 由“组内通”变成“组组通”, 甚至实现“全球通”, 大大提高了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本课“品歌谣”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听了母亲歌谣后的感受的, 小组内合作后, 甲组可将研究成果, 如圈画重点词语的批注、母亲清唱歌谣的音频打比方、通感的修辞的妙用等通过智慧课 堂软件再传送到乙组分享交流。此时的思维碰撞, 不仅仅局限于原先小组内成员的观点。网络的即时、全面的呈现, 既让学生表达了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浏览到其他小组甚至班上其他成员的观点, 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形成更完整的意义建构。打破传统的小组建制, 学生的学习协作面更广, 这样的组际间共同研讨的合作更为深入。学生通过对话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强对探究问题的理解, 促进探究目标的达成。

2.优化合作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运用, 丰富了合作的内涵:合作不仅是叽叽喳喳的有声合作, 同时还有无声合作, 可以说“这里的合作静悄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这种深度的互动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默契。有时看上去很宁静, 但内在的激情暗涌是最让人愉悦的。学完全文, 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孙友田所写的原文题目为“月光母亲”, 编者却换成“月光启蒙”, 比较两个题目, 你更喜欢哪个?说说原因。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学生在“在线论坛”中畅所欲言,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还可以在同伴的发言下跟帖、交流, 在无声的、深层的情感、思维的碰撞中达成了更为高效的合作, 深化了对“启蒙”内涵的领悟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信息技术搭建了“活动单导 学”模式中多元展示平台

1.展示主体更全面

展示环节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外显的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提供高 效生动的展示平台。为了落实新课标的10分钟写字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环节, 学生迁移练笔, 在“检测反馈单”上用钢笔书写完后, 拍照、上传至教师端, 教师可以将多名学生所写片段在同一版面上对比展示、集中点评, 可以单独放大展示, 可调整大小, 可凸显重点字词, 还可以进行批注、修改。专题学习网站中“猜谜语”栏目提供了很多妙趣横生的谜语,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显身手, 系统会即时判断正误并统计到教师端。此过程全部纳入过程学习评价体系, 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

2.展示形式更多样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在汇报展示“品歌谣”这一活动时, 一般就是单一地对着屏幕朗读五首歌谣, 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展示内容精彩纷呈, 展示形式也更多样了。本课中“品歌谣”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 小组成员将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音频上传至教师端, 呈现于电子白板上, 学生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方式 (轻声吟唱、打着拍子、家乡话读等) 读出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韵味。比如学生将专题网站中《小老鼠, 上灯台》的音频一播放, 全班同学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富有浓厚乡音乡韵的家乡童谣更是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孩子们在趣味盎然中感受歌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这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直观性强、极具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激其情, 引其思。多样的展示内容丰富了学习情境, 引发学生创新出更多更妙的展示方式, 让学生很轻松地到达了既定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要教的内容不是“认知”, 而是“体验”。因而,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要借助技术手段用优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文资源, 提供丰富、良性的语言刺激, 最大可能地激发每个孩子的语言潜能和语言灵性。“说谜语”部分的对话写得非常传神, 学生绘声绘色地给这段动画进行配音。随后, 我又引导他们回到文本, 扣住文中提示语进行评价,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谜语的有趣、母亲的慈爱, 顿悟出母亲用谜语启迪了“我”的智慧。总结全文及写法后, 我用flash动画呈现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激活了学生的回忆, 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不断引发、促进其言语图式的建构,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并拓宽言语生活的空间。从学生写出的那一段段精美短小的“细描摹抒真情”的片段中可以感受到, 信息技术与阅读课堂自然、适时、巧妙、无痕的整合使学生更出色地完成了言语实践的活动。整节课, 学生们多样的展示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

3.展示平台更多元

理想的教学, 应该“如丰子恺作画, 粗粗几根线条, 却有立体感”。理想的展示活动, 同样应该立体丰满、摇曳多姿, 展示平台应是多元的。从展示载体看, 比如投影、网络、电子白板、电子触摸屏、平板、视频交互系统等。如在本课的教学中, 学生可利用白板的隐藏、拖拽、圈画等功能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专题学习网站的“留言板”,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畅谈阅读感悟, 抒发心声;生生、师生之间可通过“智慧课堂”软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传送、共享、 切磋、评价;“班级博客”是学生后续研究成果的展现平台。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为课堂搭建多元的展示平台, 让“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让每一个学生展示个性, 使阅读真正成为探究式的个性化行为。

篇14: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学习策略

授课现状分析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也顺应了这一变革。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在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不能有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带着学生就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把课文读熟,把课文里的汉字会写,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效地利用了课内资源,把书本上的知识都教会学生,但是在课外资源方面完全没有涉及到。如此一来,就把语文这个本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视野的学科变成了死板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语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六年级是小考的重要阶段,所有科目都系统性复习,因此五年级的综合性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对考试要考的内容的题型进行多次练习,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丧失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在语文学科上有天赋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做法和目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

整合资源,提升素质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学质量。课改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的成果也不仅仅是靠成绩单来体现,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想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要使得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共同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课堂走出去,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之中,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和书籍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由一个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或者思考,引入文章的学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利用网络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比如,讲到像《春》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春天的存在,也可以让学生把去春游看到的景象写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同时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综合培养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会做题,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主要角色,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制定特别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进步更快,这样,就要多表扬。同时,教师要转变思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出去,在平时对同学的培养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将语文的学习分板块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分成阅读课、听力课、书法课、写作课等,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效地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某些偏科的同学,鼓励他们不掉队,共同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对综合素质培养十分有用。比如,教师可以用英语翻译古诗,或者将古诗翻译成英语,都是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各方面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基础知识学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升学;小学素质培养的不好,会影响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习惯。所以,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更是巨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的重大举措,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转变,导致有些方面实施得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素质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陈天伟.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2]张鸽.小学语文综合课的自主学习要素与基本方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反思下一篇:yl品牌小家电元旦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