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2024-05-02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通用8篇)

篇1: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对杜朗口中学教学模式的感悟与思考

近段时间,全国各学校都在提倡学习《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这阵改革的春风也毫不例外地吹进了我们的校园,在我们学校校园里也掀起了一阵学习“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的热潮。在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杜朗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和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现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新做法:

1、教室结构布局的创新

传统的教室布局前面是讲台,后面是纵横排列的课桌。而杜郎口中学的任何一口教室里都是没有讲台的,前面摆放的是一张多媒体操作台,里面放有一台电脑和视频展示台;学生课桌排成六个小方阵,每个方阵由6至8张单人课桌面对面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生不是面向前方而是互相对坐。教室的四周,三面是黑板,唯有向阳的南面留有窗户。走廊里,贴近教室的墙面,也是黑板,另一面墙上,挂着学生所写出的对学习、课堂教学及人生感悟的标语。

2、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杜朗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与其它学校(传统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有这样一节初三的物理课,是三大模块中的展示课。内容是《机械与功》。展示课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对预习课中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回顾(大约3分钟时间);第二阶段,对上一节课后发下去的学案进行点评。首先,由学生上黑板写出学案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题目的题号,接着,教师根据题目数量分配至六个学习小组(这节课共11个题),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板演到黑板上(教室三面黑板分成六块,每组一块。时间大约20分钟),其间学生争论、合作、探究,直至得出结论,教师则巡视各个小组予以点拨、指导;第三阶段,先由第一小组演算的同学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疑问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主讲同学能够解答的予以解答,解答不了的同小组可以帮助解答,同小组的解答不了,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拓展、提升,依次第二题,第三题,„„。其间,班内全部同学围拢到讲解学生周围,或坐或站,或听或记,怎样有利于学习就怎么做(时间大约20分钟);第四阶段,学生讲解完毕,教师对这节课进行简要总结,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和课后反思(内容要写在学案上)。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35分钟以上。

二、感悟和思考:

1、归还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杜郎口中学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桌凳也不再按传统的纵横排列,学生以学习小组对面而坐,教室三面是黑板,上课时主要是学生讲,学生听,学生问,学生答,或站或坐,或静或动,这一切不是“做作”,不是“作秀”,而是为了适应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这些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轨。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满堂灌”,取而代之的,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是课堂的主人,由小组合作研讨、探究到演算、讲解、答疑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儿的课堂没有课前的“预设”,相反,更多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动态生成,正如杜郎口中学校园标语所写:“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则充当导演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起到指导、引领、提升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三者在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相信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崔其升校长在《杜郎口动态》(第二期)的卷首语中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这一核心理念,那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的巩固反馈,还是学校管理中环境卫生、就餐就寝的习惯养成教育,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些教育思想。特别是学校推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时间。

今天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没有了教改前 “不爱学、学不懂” 的厌学情绪,相反,个个积极参与,人人主动学习。最能反映问题的是中考成绩。通过对杜朗口中学当日的值班校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1997年以前,杜朗口中学在全县23所初中中连续10年排名在后3名,考上高中的人数一直为个位数,而且主要靠复读生。而从1998年,崔其升校长开始实施改革以来,学校中考成绩一路攀升,近三年来,学校的中考成绩保持在全县前3名,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中考成绩,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才会得到领导的支持,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承认。可见,这一切是对“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最好诠释。

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对问题的分析、论证、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还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这是科学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也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这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上课不再受约束,可以站,可以坐,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自言自语,气氛宽松和谐,心理自由放松,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信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在杜郎口中学已经成为现实。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这是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成功的经验。

3、成就教师,让课改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校拥有一支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虽然在改革之初,有一批教师对学校的教改持怀疑态度,但在学校刚性制度的强力推动下,这些教师及时更新观念,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现在,在杜郎口中学,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普通教师,观念极其一致,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杜郎口动态》第二期第三页),不惜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无怨无悔,做好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过关课、达标课、公开课、示范课人人参与,每天自我反思,真正是闻过则喜,组内教师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能面向全国各地教师执教公开课,熟练讲解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有一批教师成为课改专家,经常飞赴全国各地执教示范课、讲学、作报告等等。可以说,课改成为杜郎口中学教师发展的平台,成就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师!

4、成功校长,应将发展学校当作自己的天职

教育专家朱永新在《我的理想教育》一书中说: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是一个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敢于落实的校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就是这样的一位校长。

改革之初,崔校长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一学期听课近千节。通过听课,与教师交流、沟通思想,崔校长发现教学质量低下的症结所在: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一统天下,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罐装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激不起学习兴趣;有一半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厌学,进而辍学。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崔校长带领一班人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首先,让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杜郎口中学在改革之初,由于师生及学生家长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导致教学改革进展缓慢,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为了让改革顺利进行,崔校长带领班子成员与教师交流、沟通,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改革的意义和作用,营造氛围,给师生“洗脑子”。如一进校门就能看到这样的标语:“教学过程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见解。教学方法要变生硬灌输为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教学形式变共性教育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教室里“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人生我把握”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精彩” 的标语赫然醒目;走廊里悬挂着几百幅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感言,“教改后的课堂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勇敢是成功的关键”(初二2班 安晓)“我的心情随课堂的生动而快乐,我的收获随课堂的细节而硕大,我的视野随教改的存在而开阔”(初三8班 冯海霞)等等,正是这些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得杜郎口中学的师生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为学校顺利进行教学改革作了良好的铺垫。

其次,科学制定措施,强力推行。杜郎口中学在更新师生观念的同时,制定了若干措施和规定,如学校明确提出“10+35”的课堂模式,即45分钟的一堂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突出学生的参与程度:一看课堂气氛,二看课堂形式,三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次等等。正是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才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逐渐明晰。这期间,崔校长历经了多少困苦和挫折,但他凭着对家乡孩子的满腔热爱和对教育改革的执着追求,顶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衣带渐宽终不悔”,将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当作自己的天职,最后,终于赢来了杜郎口中学教改成功的辉煌今天。

篇2: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吧?

不容置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吧?只有留给孩子一方“舞台”,他们才能尽情“舞动”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呢?

一、读书,再读书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王崧舟 是啊,“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首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即是 对文字信息的一种提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思考、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怎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读书,再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生成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如此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罗斯福总统,您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谁能想到,这诗一样美丽而精彩的语言,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之口!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狼与鹿》一文时的真实情景。该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扮演“罗斯福总统”,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读的基础,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兴致盎然的,这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吗?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到了《翠鸟》一课的学习。该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积累好词佳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于不知不觉 间积累语言呢?于是,我想到了“角色扮演”。何不让学生作为“翠鸟”进行自我介绍呢?

于是,在学生认识了翠鸟的外形,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翠鸟图片,了解了它捉鱼的特点后,我指向课件中小巧玲珑的翠鸟,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只可爱机灵的翠鸟,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没想到,自己的这一“问”,竟“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眼睛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而且,在学生“自我介绍”时,从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地高度专注,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这一刻,整个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篇3:让数学课堂因学生参与而精彩

一、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切教学活动的设定, 都应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 教师首先应该精心设计导学案,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呈现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状的过程,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理解所学知识。课堂教学时, 我们每节课的导学案都有相关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 而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和结合自己的原有基础知识选择的, 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导学案的优势, 通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阅读,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例如, 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并且对应的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 这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节的重、难点。而有些学生可以根据“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推理证明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并且对应的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那他们本节课的重点就可以放在运用这个判定来解决实际问题上。

课堂教学, 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工作应围绕学生展开, 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分组讨论,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人讲, 下面所有的学生在听, 是教师一人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 把学习任务层层分解, 内容上化繁为简, 形式上提纲挈领, 是一种高效可行的课堂教学形式。小组教学中, 小组长领导全组进行学习, 学生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结成小对子,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前, 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相传2500年前,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 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非常有意思。“同学们用砖铺成的地面有什么意思呢?”日常生活的小故事, 把学生的兴趣引入数学问题上。教师提问:看似平凡的地面, 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 你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吗? (提示: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有些学生会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各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有些同学却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合作交流既是课改的要求, 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 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三、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必须先学会发现问题。教学时, 教师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 才能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地去挖掘、去探索。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疑有惑,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释放学生的潜能, 提高课堂效率。

四、个性发展, 勇于展示

课堂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课堂上, 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 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 展现个人知识的风采,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 课本中有一个探究:有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桥拱, 当水面在m处时, 拱顶 (拱桥洞的最高点) 离水面2m, 面宽4m。当水面下降1m时, 水面宽多少米? (提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找出题中一些相关点的坐标, 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该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学生带着问题首先进行组内合作探究, 说出解题思路,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甲展示:以水面所在的直线为X轴,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建立坐标系……

小组乙展示: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 以最高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小组丙展示:以水面在m处时, 水面与桥洞的左交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学生对此产生疑问: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会不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呢?

教师引导:各组依据所见的坐标系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求出当水面下降1m时, 水面宽多少米? (各小组纷纷动起手来, 寻求问题的答案)

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 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收集学习信息为诊断补救做准备;充分质疑、释疑, 让展示走向深入。当然, 在课堂上, 学生走向讲台将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使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让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不仅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改革, 更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追求高效课堂的改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 敢于发言, 大胆质疑释疑, 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存在而精彩。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 填鸭式的教学不再是我们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统的集中于讲授数学知识内容转变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 敢于发言, 大胆质疑释疑, 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参与而精彩。

篇4: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关键词:三主五步;课程改革;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因课改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始终认为,课改的变革最终还得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成与败。之后我才认识到这个想法是错的,我的想法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我们经历两年自主学习的课改,停滞不前的当下,“三主五步”课改的春风再次沐浴着整个校园,进入了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在课改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慢慢地转变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背手听课的乖孩子,而是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在短短一学期的课改实施过程中,学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拥有了自由的空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课改后的课堂中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表的快乐与轻松。在我和学生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这应该就是课堂的春天吧!

课堂因课改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改驱走了旧陈俗,教育迎来了艳阳天,遥望今后的课改之路,或许我们仍像刚学步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辛苦。总之,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啊,课改路上的我,无时无刻不忍受着“旧我”与“新我”的碰撞。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信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反思中调整自己,走好自己的课改之路,与课改共同成长!在课改的广阔天地中坚定地跋涉,高效课堂——这新世纪教育的曙光一定会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一定会让学生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篇5: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叶圣陶老先生有相似之处,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实现了预设的生成目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并且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精心预设下的灵光乍现。

二、偶发资源,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还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令老师比较意外的答案。此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是运用所谓的“教师机智”敷衍塞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错失捕捉偶发性课堂资源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敏感度适当放手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之前,我预设了两个课时。从字词的认识到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美中让学生感悟家乡人们朴质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作者家乡人们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的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我提到“理所当然”的意思时。我以为孩子们会用字典里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可是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必须的。”听到这个小男生的回答后,又有几个学生说:像我们每天都要上学一样,像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此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诧异也非常喜悦。诧异于他们想象力之丰富,喜悦于他们给我的这节课带来了我预设范围之外的活跃氛围。因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是乡亲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呢?”的问题。A生说:“如果有人来作者的家乡旅游,家乡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样他就不会掉入水中。

B生说:“如果有小朋友要过河,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蹲下身来背他过河。

当同学们络绎不绝的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群多么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啊!”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跟着去赞扬家乡的人们来。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有个孩子突然说:“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家乡人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今天起我要帮助板上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另一个学生说:“我要主动帮助我的同桌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闹极了!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被涨红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品质并激发他们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热情,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导,只是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出来,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却在孩子们的活跃氛围中自然生成。生成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释放。

三、感受体悟,精彩生成

预设应当按照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成。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萌发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模仿描写春天的雨。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句句美妙的文字:春天的雨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少女,踏着那轻盈的步伐,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春天的雨好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她把桃花染成了粉红色;把油菜花染成了黄色;把小草和绿叶都染成了绿色。。。。。写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们都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激动不已。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预设教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

四、案例反思

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进展,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对话,思维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原有预设的范围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课堂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

篇6: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2009年11月5日上午第二节课,从初二(1)班教室传出悠扬的歌声,该校青年教师陈小玲正在组织学生学习《纪念白求恩》,只见一位女生刚用歌声抒发完心情,几个男生就登场用小品的形式展示白求恩舍命救伤员的故事……这只是该校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中的一个片断和缩影。在这场课改行动中,该校从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从思想上动员。在教育局下达文件后,该校就于9月28日召开了“深化课改动员大会”,伍西员校长和分管领导在会上作了动员,使全体老师深刻地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和学比教更重要、放开比管住更重要等,让全体老师从内心真正动起来。

从制度上落实。学校先后出台了《泗溪中学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实施方案》、《创新课改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泗溪中学教学常规落实暂行规定》等,以此作为指导课改、规范课改、督促课改的法则,让老师有章可循。从监督上保证。教导处人员随时突击检查老师是否按课改要求上课,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做到“一天一典型”。每天树一个课改典型,抓一个不改典型,然后当场公布,并对优点和缺点作深刻点评。

从舆论上渲染。“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参与我快乐”、“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走在泗中楼梯口、走廊、教室,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黑板报、墙报、橱窗里贴的是课改的照片,写的是课改的信息;校园广播读的是有关课改的文章。身在泗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课改氛围。

从反思上提高。教导处适时地找一线老师谈话,了解课改中遇到的难题,与他们商量解决的办法,以此来指导以后的工作。并且要求老师每天都写教后反思,及时记录下当天上课的成败,到目前为止,每位教师的心得达到了一万字以上。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系到课改的成败。领导和老师经常找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呼声,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写在走廊的黑板上,老师每天都要关注来自学生的心声。

篇7: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差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难免有错的准经验的或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于是,对于学习中的“差错”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由纯粹的否定转而采取了更为理解、包容的态度,并力图去发现其中的积极成分。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我十分赞同,差错是一种教学资源,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尝试、开放探究必然生成比以往教学更多的差错,所以,如何看待差错,怎样运用差错,怎样把课堂学习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就是实施新课程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课堂没错会怎样? 有一次,笔者去外地参加教研活动,观摩一位老师教学四年级的《设计租车方案》,那节课设计得十分精巧,视角很独特,给我不少启发。课进展得“非常地”顺畅,整节课,老师没出一个错,学生也一个错没有。

课似看山不喜平。下课后,我个别地问一名男孩:“这节课,你们学过了吗?”那男孩仰头看着我,眼睛里充满着不理解,他小声地回答道:“这是第三遍!”那神情似乎在说“这您还不知道吗!都是这样啊。”

一堂课,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差错,我们首先要怀疑这节课的真实性:“是不是第一次讲?是不是作秀?”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个错,而且确实是第一遍讲,不是第二遍,更不是第三遍,那又怎么看呢?” 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个错,那请问这样的课还有上的必要吗?可能确定的教学内容已经存在于学生“已有发展区”内;可能是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在表演,不是没有差错,而是学生的差错没有暴露出来。如果学生对一个学习内容,出教室时和进教室时是一样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质疑这节课的有效性与价值。

因此,不管是从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上考察,还是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审视,我们要说“课堂无错要不得!”我自己上课和听课时,就特别关注课堂上有没有学生真实的差错,出现差错后教师该如何应对。

二、我们对“差错”的认识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哲人、教育家关于错误的格言警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海)“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中去学习。”(恩格斯)这些著作和警句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人们错误的价值。一般而言,错误分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和社会行为中的错误。传统的错误观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更倾向于将错误看作主观故意的行为错误。现代错误观将认知错误和行为错误区别对待,更倾向于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我们这里说的差错主要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1.学生对“差错”的认识 学生们是怎么看待差错的?课堂上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差错吗?他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差错?他们又是怎么对待别人差错的?„„2004年5月,我们就“差错观”、“课堂学习差错资源化现状”等设计了一份共11个项目的调查问卷。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42.0%学生认为差错意味着失败,17.4%的学生把差错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值得关注的是中年级男生和中高年级女生选择耻辱的比例较大,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接近1/3。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差错的。差错便是正确的反面,由差错引起的联想大都是“失败、耻辱”一类负面的体验。在调查中发现,当学生发言出错时,67.9%的学生希望通过老师提示自己来发现和纠正;19.2%的学生希望能自己请求其他同学帮助;12.9%的学生希望老师直接告知答案。而52.3%的学生们认为,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发言出错采取的最多的方式是直接告知答案,立刻纠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差错处理的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2.我们对“差错”的认识

我们以为,课堂差错资源化,就是把课堂差错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变“差错”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这正好符合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克相生,相反相成。

课堂学习差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如果说对某些教学资源而言,有效利用与闲置不用的区别是1与0的差别的话(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不用的后果是浪费了这一资源,等于没有这一资源);那么对错误这一资源而言,则是+1与-1的差别。因为课堂上的学习错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教学带来困难或是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充分地加以利用,则可以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改变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这就使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化变得更为重要。

当我们对差错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差错了。我在课堂上是期待着学生的差错的,就像西班牙的斗牛等着看到红布,我觉得那样才兴奋,才有挑战,才是拷问和提升自己功力的时候,才是到了帮助学生发展的时候。

三、我的“差错资源化”实践

怎样实现课堂差错资源化?简单地说是通过对课堂中学生的差错作出恰当的反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差错资源化的要义:(1)尊重学生的劳动;(2)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3)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增强对错误的免疫力。(5)发展学生的反思力;(6)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

如果一节课上,学生的差错思维敢于暴露,暴露出来之后,同学们心领神会,个别学生的差错化成了全体学生的经验,出错的学生得到了尊重,能体面地坐下,那么,我们要说这样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是绿色的、共生的,是我们向往的、新课程下应该追求的课堂。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课堂风格,其中,关于如何对待差错,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常常通过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是创造的开始”。开始是我讲,后来我把有关书籍借给学生,例如,北京出版社的《科学失误的故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学家与错误》、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大师的创造与失误》,让学生利用“课前精彩两分钟”轮流讲。

我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研究让大数学家欧拉犯错的“36军官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渐渐明白了要善待差错,作业本上的“×”号,是“此路不通”的路标,“有待攻克”的碉堡,“加倍努力”的乘号,是资源丰富的矿藏。

有老师问:“那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差错,是为他辩解,还是要指出?”我认为:宽容、接纳学生的差错,并不是要为学生辩解,而是要善意地指出来,请学生来反思,组织同学来解读,教师再加以善解。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但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虚荣的需要,还是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真正的自尊来自于超越了失败的成功。无论学生对或错,都不作实质性评论,只是连声夸“你真棒!”并不是新课程的真义。对差错的故意“含糊”,是教师的失责。

差错是把双刃剑。直面学生的差错,会让学生不好受。但不好受正是差错的可贵之处,起到的是醍醐灌顶的透心功效,会激发学生求真的心向。不过,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也从来没有全盘的错误。

老师要做的是“吹尽黄沙”,学生“始得金”。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我不认同有的学者提出的 “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的说法。只有“肯定”和“否定”的都是具体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对待差错。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差错,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不是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苛求正确,无异于给学生戴上“紧箍咒”,于无形中造成对创新的压力,导致学生因循守旧,甚至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模仿造假。罗杰斯先生就曾指出,只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才能创造。2.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学生探究前安排有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十分“到位”乃至“越位”的提示或暗示。以往的我们为什么要采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呢?是因为夸美纽斯说过:“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错误。”他建议过我们教师“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想扫除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顺利地“探究”出结论?还是因为学生顺着老师搭设的台阶,拾级而上,沿着老师指引的窄窄的巷道,独自前行,在不容回旋的空间里,一定会得到正确的、老师想要的答案,课就会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运行?是由于我们潜意识中的对学生的不放心,是由于我们好为人师的惯习,还是由于我们对课堂上生成的差错的惧怕,惧怕出乎意料,惧怕处置不当,也就是由于我们专业功力的不够?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理论指导。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复杂度、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品质和创造型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来自失误和来自发现的快乐。

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这些是我们过去因为追求“效率”而被压制的,也是教育的致命缺陷。我们可以想想:为何总有人提出“教育为何是无用而有害的”?为什么有人愤慨地喊出“学校死亡”“取消学校”的口号?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我就更应该道法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让学生自由地呼吸,给学生出错的时空。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们总会给学生足够的铺垫。开始是知识的铺垫,先要给学生复习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包括注意点;后来是给学生铺垫转化的方法。但前不久我再上这节课时,没有了铺垫,在创设出情景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再顺着学生的猜想,组织探究,最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两条相邻的边相乘的孩子叫了起来“华老师,您误导!”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笑得更加开心。他说我“误导”,有三个条件:一是他有误,二是我导了,三是他醒悟了。因此,我噙着泪花说:“哈哈,我不是误导,而是导误!”(参阅2005年第3期《小学数学教师》上的《“华老师,您误导!”》。)3.让差错显露出可贵。

正确的认识需要得到自身实践的回馈,才能成为信念。如果学生知道了差错是有价值的,自己也大胆地犯了错,并且坦诚相告了,但最后没有得到尊重,没有看到自己差错的价值,没能看到老师闪光的眼睛,没能看到同学恍然大悟的神情,那么,它就会怀疑正确的认识,强化原先错误的认识。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那些差错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差错”的意见之后,一只只小手次第举了起来。是同学的“差错”撞击出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同学更快地走向了“正确”。

差错除了具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等功能。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错得好!”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头禅;有学生自主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是我课堂上常见的风景。鲁迅先生曾说:“我们先前的批评方法,是说:这个苹果有烂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抛掉„„此后似乎最好还是添几句,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这岂止对文艺批评来说是至理名言,我们对待学生的差错不也应该这样吗?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从学生九十五分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仅有的五分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九十五分错误。而后,再进一步地回过头来追寻产生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拿出来“苹果”的烂疤就会越来越少,自信心和主动性就越来越强。笔者教学《“我会用计算器吗?”》《认识分数》等课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参见2005年第9期《人民教育》)

四、差错资源化的原则 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善败者不亡。”问题是“善”的文章怎么做?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差错资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非预设的,但总体说来,非预设的一般会更多些。并不是所有的差错都应当作为课堂资源利用,也不是所有可以作为资源的差错都要当堂处理,是否当堂利用差错资源,要看是否服从和服务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何提高当堂分析差错资源性质与教学目标相关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把握差错性质的能力。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把握越具体、越细化,捕捉差错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辨别差错性质的能力越强,临场调控的能力就越强,差错资源化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差错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二)激励性原则

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我有这样的认识: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用“阳光心态”来观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但是,不怕出错,允许犯错,不等于鼓励和提倡犯错。少犯差错仍然是一条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学生在尽最大努力避免出错的前提下所犯的错,才可能最具有教育价值。

(三)主体性原则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即让出错者本人通过有意识的监控,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或者通过教师或同伴的部分暗示,从而自己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事实上我们发现,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纠正的方法,表面上看用时少,但实际往往收效不大。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一方面,这是学生的普遍期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并且可以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不越俎代庖,只应是一个帮助者。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采取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差错进行自评,对一些普遍差错、典型差错,要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他评与互评,以便调动集体智慧,辨明是非,共同提高。

(四)有效性原则

就一节具体的课而言,判断课堂学习差错是否实现了资源化,可以考虑:(1)是否留给了学生真正探究的时空?(2)学生是否敢于敞开、表达自己的差错?(3)新差错是停留在原有差错的类型、层次上?还是出现新的变化,引起新的思考?(4)差错能否吸引全体师生参与研讨?(5)对差错的处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曾经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道数学题学生做错了,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是做错了。谁笨?” 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功底不够。因为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做教师的就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我们对待学生的差错,是不能用“粗心”、“马虎”等词来打发的。例如,有学生计算出24×3=92,他可能是怎么思考的呢?可能是3×4=12,2+1=3,3×3=9,所以等于92;也可能3×4=12,2×4=8,8+1=9,所以等于92 ;还可能是把3和4交换了位置,于是23×4=92。如果我们关于“错”之所以为“错”分析得越深,那么学生关于“对”之所以为“对”也就认识得越透。

人总是背向过去,脚踏现在,面朝未来。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学生过去的差错,而且应当医治学生现在的差错、预防学生未来的差错。为此,我们就应该像医生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义务。辨症施治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课堂差错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可以分为个别差错和普遍差错、意料差错与意外差错、合理差错和非合理差错、绝对差错和相对差错、难免性差错和可免性差错、初犯的差错和重犯的差错、无心之错和有意之错、偶然性差错和习惯性差错、知识性差错和方法性差错。划分差错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不应是一元的。对差错做详尽无遗的分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针对几种主要的差错类型应该采用怎样不同的教学策略,我尚语焉不详,有待进一步研究。

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差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我们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用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气息浸润发展着的学生生命。(7105字)

篇8: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一、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给学生提供与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景 , 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让他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学习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反证法”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王芳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时,发现马路和人行道上都是湿淋淋的,便对同伴李明说:刚才看电影时天下雨了! 李明问:你怎么知道的? 请你替王芳说明道理。”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反证法”的迹象。这时“反证法”已经呼之欲出了,接着给学生提出一个纯数学问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试着说出理由”,学生从中摸索出反证法的基本过程。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探究学习新知识。

2.善于揭示知识背景 ,介绍相关数学历史 。

让学生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时, 数学家如何思考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今天他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当年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并且出示了一道古代勾股定理的计算题:“平平湖水清可鉴,荷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列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 ”这样一来,我发现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整堂课上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课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寻找解决古代算术题的方法。学生不但探索出了知识,而且给他们心灵上带来了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探究的勇气

1.建 立和谐 、民主的学习氛围 ,可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质疑,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建立互相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思维。否则,师生关系如果僵化,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失去探究的兴趣,对于一些新发现、一些学习疑问也不敢贸然提出,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

另外,在轻松欢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能主动探究。恰当运用幽默是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会更乐于主动探究。如: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会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在讲授二次函数增减性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规律,便于探究。我是这样解释的,以对称轴为分界线分为左右两半支,然后一律“向右看齐”,观察走势是上扬还是下降,便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学生在欢乐中很快掌握了判断方法,而且主动地对开口方向不同的抛物线进行了增减性的探索,效果较理想。

2.敢 于向 “权威 ”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

探究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在已经有了的和谐氛围中,注重学生创新的鼓励。自己在平常教学中出现的小闪失,学生一旦提出,我不但接受而且对其进行表扬肯定。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他们还对课本、课外书等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渐渐的,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减少了限制,有了自由的“翅膀”,获得了探究创新的勇气。

三、留出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教师往往以一堂课内容是否按时完成作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限制学生的交流时间, 简化学生探索过程, 而这样却让学生的思维被迫中断,创新精神被扼杀。为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如《过三点的圆》一课中,引导学生得到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作圆的方法后, 给他们时间,让学生再亲自画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 并让其议一议, 想一想各三角形外心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这样一来,虽然画图、交流、探讨“浪费了时间”,但实践证明这会比教师直接演示说出结论收到的教学效果好得多,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对于提出的问题,为了“节省时间”,“不敢”给学生足够时间去考虑,一个答不出来,立即换另一个,这样会伤害学生探究积极性。对一些较难的题目,更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可以是一天,两天甚至还要多,让其充分思维和探索。

四、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学生靠自身操作和实践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 同时这种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探索、思考、想象的发展,因此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探索总结知识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如《镶嵌》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下剪一些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硬纸板图形,课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镶嵌,从中探索“镶嵌的实质”。这样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搭建探究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探究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送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探索,寻找答案。如《菱形》一课,我将问题设计成开放式,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菱形。学生通过思考,探寻的结果各不相同,思路各异。当然,在探索、尝试中学生也必然有错,这是正常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探索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六、小组合作交流、确保探究成功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胆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使不同的观点发出碰撞,引发思维冲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思维更丰富与全面。

总之,“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趋向,才能将数学知识技能内化为一种需要,内化为一种乐趣。为此,我们要精心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情境,留出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探究,为每个学生搭建发展与成功的平台,使数学课堂教学因探究而精彩。

摘要:探究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本质在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完成,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巧设留白,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问题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伏季休渔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全技术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