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2024-04-25

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共10篇)

篇1: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试论网络语言与传统书面语言的冲突与对策

网络语言稀释了传统书面语言的准确、精炼,丧失了传统书面语言的意蕴、意境和韵律美,打破了传统书面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作为当代一种重要交际工具,要在使用范围、教育引导、建立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调节控制力度,使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 者:王祺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16)分类号:H1关键词:网络语言 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

篇2: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史春莲

一、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冲突

1.主观上的高定位与客观上的低定位的冲突提及教师,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许多赞美之词,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不管言者是出于景仰还是同情,教师均信以为然,但实际上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却并没有这么高。

2.强调自我价值、注重自我发展与外在功利的冲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长期的脑力劳动中慢慢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点:比较强调自我价值,注重自我发展。他们多少有一些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的一大乐事、幸事。

3.重感情、重友谊、渴望学校管理民主化与学校管理中人性缺失的冲突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士为知己者死”“愿报知遇之恩”的思想,至今仍对教师有着影响。教师愿意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和才华发挥出来,希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渴望民主,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的发展愿意出力流汗、建言献策,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同时,他们渴望学术自由,希望在学术问题上,在教材、教法等教学改革问题上,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空间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4.劳动的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

教师的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只是传授人类现成的知识,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不能算是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教师劳动的极大误解。

5.教育惩戒中过与不及的冲突

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中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以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教育惩戒在目的、手段、方式和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体罚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管理对策分析

要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心理冲突,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等应从教师管理理念与方式、教育立法与执法等方面多做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把教师的和谐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如遵守纪律等)(论文范文 )而迫使教师个体就范。其次,要把教师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其人格和个性,以积极的眼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要知人之情、养人之长、念人之劳、量人之难、帮人之过;要多一分宽容,少一点苛刻;多一分赏识,少一点批评;多一分期待,少一点怀疑。教师的心就像敏感的琴弦,只要倾注真情,便会得到期望的回响。

2.根据教师的职业和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管理

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不能要求工作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过多的竞争会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压力,制造紧张。应尽量减少在教师中开展类似于“劳动竞赛”的评比活动,因为精神生产不仅起点不同,而且很难做到精确的量化。

第二,教师的职业需要相对稳定。对教师成长的研究显示,教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随意“上岗”和“下岗”,“安定雇用”方式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如果教师整天面临“下岗”的威胁,怎么可能有动力去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呢?当然,“安定雇用”不等于“铁饭碗”。

第三,不要给教师工作确定单一的硬性指标,或单纯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工作的`优劣。教育、教学上搞承包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单纯按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来考核教师是极端功利化的短视行为,是不科学的。

第四,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强行规定、推广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应允许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对教师备课进行大力改革。“八股文”式的教案不是为了运用,而是为了应付检查,不但劳民伤财,还助长了抄袭风和浮夸风。教案或简或繁,应该由教师自己来决定。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第五,对教师的“坐班制”进行改革,机关人员那样的“坐班制”并不适合教师。教学、教辅、后勤等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作范围不同,所以上下班的时间没有必要一刀切。尤其是教师的劳动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需要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许多老师聚在一起备课的效率并不一定高,效果未必就好。

3.制定、完善教育法规

谈到教育惩戒,学校和教师具有惩戒权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教师履行教育惩戒的权利有其合法性,但是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却不强,实践中常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加快制定学校惩戒制度方面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细化惩戒的范畴。

篇3: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一、时间冲突

以2016年考研为例,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5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2016年2月中旬,各院校陆续公布初试成绩。3月上旬,34所高校自划线公布。3月底至4月上旬,34所自划线院校复试。4月上旬至4月底,国家线院校陆续开始复试。因此,考研学生的只有在2016年1月至3月上旬的时间较为充裕,可以准备考研之外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事宜,而这段时间正是学期期未和寒假时间。内蒙古各大学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日期为2016年03月22日,复试考试时间为4月1-2日,在此期间,研究生考试过线考研生则要准备复试考试,即4月份以后才有时间准备毕业论文事宜。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化学工程工艺专业本科生在3月10日完成毕业实习,3月11日开始毕业论文/设计,4月20日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考虑可知,考研学生以读研为主要要务,在复试之前都需集中精力准备复试,只有4月3-20日共约18日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设计。考研生根据现实一般都选择做毕业论文,而没有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只能选择让学生做综述论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本科生需要做好文献资料整理、撰写内容提纲和组织综述内容等,并确保格式无误,重复率较低,时间上不够充足。

二、内容冲突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化学专业考试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化学专业综合一和化学专业综合二,部分专业需考数学和相应专业课程。研究生复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外国语、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面试内容由学院老师指定。研究生招生考试主要在选拔政治、英语和专业各方面成绩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考研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政治、外语和数学等非专业课程。特别是外语考试内容没有结合专业外语内容来考试,导致考研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以后,阅读和撰写英文文献遇到较大的阻碍。

而毕业论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框架的构建、论证材料的选择和形成论文初稿,实验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等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完成课题背景及意义、设计技术参数、目标、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技术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技术路线和参考文献等内容。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紧密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实验经费充足,仪器设备集全,在读硕士和博士较多,这些资源都给本校的本科考研生或保研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使这些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经历了完整的科研训练和教育,大大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总之,考研与复试的内容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目的不同,导致两者内容相差较大,而本科生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兼顾。而且在大多情形下,考研的学生都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准备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然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低下。

三、要求冲突

研究生考试与复试的目的主要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筛选一批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生,通过进一步专业学习,培养成具有一定科研素养或工程试验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及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偏重于各科目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科研方面能力要求体现较少。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能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研究生培养要求具有一致的地方,然而,这一点要求在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中体现较少。

四、对策思考

由于考研学生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部分重点高校通过提高本校免试和复试成绩比例,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然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项全面而完整的科研训练工作,其本身就具有为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这一点是研究生指导老师希望录取生重点加强的部分,这个目标上所有高校老师的目标是一致。正因为如此,提出如下建议:

1.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本科毕业课题在大四上学期就可确定。这样毕业生可以早点准备,考研生也可以在入学考试完后全身心投入相关工作。

2.改革研究生复试内容,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的考察。由于外语、数学和政治等科目的考试在入学考试中已全面考察过,复试考试内容有重复之嫌。而对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了解程度,更能体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3.合理控制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学生比例。由于研究生指导老师一般要求录取生参与毕业论文实验,普通高校应该控制一定的论文与设计学生比例,以提高部分毕业生科研经验和素质。

总之,通过上述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的分析,提出的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部分矛盾。然而,具有如何操作以保证研究生录取工作和本科生毕业工作的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在制度上提供保证。

摘要:分析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冲突,特别是时间冲突、内容冲突和要求冲突等相关内容,并结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模式,为高校面对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考研,本科毕业,冲突

参考文献

[1]张超,刘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原因浅析[J].科技信息,2009,(30):74-75.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4.

[3]贾宇波,童基均,寿萌吉,张华熊.本科毕业设计中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9,(Z1):152-153.

篇4:引发认知冲突 凸显数学的本质

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上底、下底和高。”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6厘米,上、下底的和等于这条腰的长。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上底和下底,怎么求面积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最初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犯下了诸如本文开头设问的错误。并且,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往往都是已知上、下底和高求面积,怎样在教学的起始阶段避免学生形成上述错误认识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并寻求良策。这次教学该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但被一块布挡住了,你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图中每格代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课上,学生们展开了颇有趣味的讨论。

“调皮鬼”天伟抢先说:“把这块布拿掉不就知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长多少了吗?”

我不动声色:“这是一个办法。可惜这块布不小心粘上去撕不下来,这梯形的面积还能求吗?”

教室里沉寂下来。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法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我请第四小组汇报了他们思考的过程。赵宇杰说:“我们假设了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就是6厘米,这样能求出梯形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潘悦继续说:“我们还假设了上底是2厘米,下底就是5厘米,算出的结果也是这样。”张爽总结陈词:“我们举了几个例子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认为梯形的面积一定是14平方厘米。”

我先鼓励他们善于思考,然后追问:“举例是个好方法,但我们不能找出所有的情况。你们从举例中除了发现梯形的面积不变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纪丞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总是7厘米。”

赵宇杰突然大叫:“哎呀!我们‘上当’了,用不着举那么多的例子,因为无论怎样,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一定是7厘米。这面积也就一定是14平方厘米了。”

第七小组也发表了他们的见解。陈石跑到黑板前,边指边像评论员似的说:“其实,我认为赵宇杰他们小组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整体上看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无论这两个梯形是什么形状,每个梯形的面积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从图中很容易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7 × 4 = 28(平方厘米),所以梯形的面积是28 ÷ 2 = 14(平方厘米)。”对他的精彩发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该小组陈凯佳继续补充:“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要求梯形面积就要去找上、下底和高。其实并不是这样。我是受到书上‘练一练’里一道题的启发想到的。这道题有一幅图并告诉我们一个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求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知道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其中每个梯形的面积。”

张钰接着说:“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多少,如果能知道梯形上、下底的和与高,照样可以求梯形的面积。”

对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我兴奋不已,水到渠成地总结:“是啊!我们在计算梯形面积时,不要死抱着公式不放,应该灵活根据题中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我留给同学们一道思考题:

下图是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8厘米。两条线段把梯形分成的三个三角形中,有两个是等腰三角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反思】

1.从学生的茫然中反思教学的失误是我们进步的源泉。新知学习一段时间以后甚至到了总复习阶段,我们还是发现不少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感到茫然。与其责备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不灵活,不如反思初次教学时学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先入为主地建构了怎样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寻思一下不经意间常问的“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会感到汗颜。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不能原谅的误导学生的错误提问,这是教师自身被公式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固化和僵化。

2.对公式的应用克服机械操练,凸显本质把握是教学的真义。寻思学生面对新问题情境发出的疑问,我们不难发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机械反复操练也是学生思维定势的重要原因。在形成技能的初始阶段,实在不宜过早地对同一类型的习题进行大量练习。形成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认识更为重要。

篇5: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梁国庆在第11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指出,检察改革要坚持宪法规定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权力腐败的根源就在于权力缺乏监督。然而,近年来自上而下打击不可谓不严,为何职务犯罪却屡禁不止,甚至似有更加猖獗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时下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重打击轻预防,在国家对职务犯罪预防立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对如何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深入研究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职侦工作干警,对此有一些粗浅认识,在此与各位同行从职务犯罪预防角度就检察预防与一般法律监督的本质区别做一些探讨。

一、我国法律监督体系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一词,在我国法学界有不同理解,通常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监督。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二)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

1、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

2、法律监督的客体,即监督谁的问题。法律监督的客体包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但法律监督客体的重点,应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公务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总的说来,凡是法律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都是法律监督的内容,都在法律监督的范围之内。 法律监督的内容,既包括对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的监督,又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还包括对社会组织和公民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三)法律监督的种类

法律监督从执行监督的主体、监督对象、实施监督的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笔者把法律监督分为专门国家机关监督-检察监督和一般社会主体实施的监督即一般监督。

二、检察预防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我国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其检察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特定的法律适用,这种监督表现在对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和适用法律的具体行为进行监督,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则主要是对政府和两院的抽象国家行为进行监督和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实行监督。因此检察监督权的定位应是国家权力中的监督权,是一项与行政权、司法权相对独立的权力。其旨在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防止行政、司法专断和腐败。同时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公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任务。所以无论是从宪法、法律定位还是按照科学的逻辑推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都应该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本质体现和职责要求,检察预防工作应该体现法律监督的性质,法律监督是检察预防的

篇6:检察职业道德面临的冲突与对策

检察职业道德面临的冲突与对策

法律职业道德是在法律职业化建设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检察职业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我国检察职业道德的涵义、主要内容、面临的.冲突及应对的方法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作 者:金文彤 作者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科技信息中心,河南,郑州,450003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B822.9关键词:道德 职业道德 法律职业道德 检察职业道德 检察官职业道德

篇7: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论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冲突与发展

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发展史,是不同学派动力观之间的争论与冲突的历史。本我与自我、无意识与意识、过去与现在未来、环境决定论与自我选择论、单因素与多因素的争论,促进了人格动力观发展由以往对本我、潜意识、过去、环境、特质的强调,过渡到对自我、意识、现在与未来、认知的`强调;由对单一因素的片面强调转而采取多因素整合交互作用的观点。

作 者:李文虎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5(1)分类号:B848关键词:人格理论 动力观 冲突 发展

篇8: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师生冲突,原因,对策

一、师生冲突概述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师生冲突的表现形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为显性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发生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抗和攻击等。如师生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争吵,以致采用暴力攻击对方躯体等。另一类为隐性冲突,表现为师生双方对待分歧和矛盾采用间接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对抗,表面上没有公开的行为冲突,如教师故意疏远冷落与之冲突的学生或借机惩罚学生,学生在受到批评后找理由不来上课或课堂上不听讲、不交作业等。

师生冲突是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交互作用的产物。师生冲突大部分情况是在课堂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鲜明,因此在课堂上师生冲突的现象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证明,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互不信任、彼此戒备、相互冲突,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二、中职学校课堂师生冲突原因探析

我根据课堂教学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中职学校课堂师生冲突的原因加以分析。

1. 教师方面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师生冲突的主体,由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属于教育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担任着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示范的角色,因此,这里先分析教师方面引发冲突的原因。

(1)教师的权威引起的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往往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而行使自己的权力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教师的权威力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教师以拥有的权力,不断用训斥代替交流,用命令代替引导,并用强制、惩罚等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强制学生服从。学生在长期压抑的状态下,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发展,缺乏教师的关爱和理解,和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的观念产生矛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引发冲突。

(2)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

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行动倾向,它包含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中职学校,大多数教师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但仍有个别教师或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有意无意地损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或者不善于向学生学习,有错不改,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继而引发课堂上师生冲突。

(3)教师对学生的偏爱。

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们能公平地对待他们,不因为成绩的好坏,不因为个人的喜好,不因为学生家境的贫富而有区别,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一个学生。可有的教师常常对肯听话、学习成绩好、品貌好的学生比较偏爱;对喜欢顶撞、成绩差、品貌上有缺陷的学生比较厌烦;有的对亲朋好友的子女、干部子女比较偏爱,对与自己直接利益关系不大的学生态度冷漠。教师的不公正引起了一些学生内心的不服,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师生冲突的隐患。

2. 学生方面引发冲突的原因分析。

冲突的发生对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冲突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负面情绪,如沮丧、后悔等。与教师相比,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冲突对于师生关系具有破坏作用。

(1)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稳定和谐的课堂秩序是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所希望看到的。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最基本的准则。但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会做出一些违纪行为来干扰和破坏课堂秩序,影响周围甚至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秩序、学习效果,严重的会蔓延成许多学生的类似问题行为。一些引起师生争议的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把违纪的学生和希望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师推向对立的位置,从而引发师生冲突。

(2)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绪低落,厌学情绪严重,这有悖于现代学习型社会的潮流,既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与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倦怠会导致品质低劣,纪律问题也会增多。厌学问题会为学生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会增大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难度,而且会极大地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感,让教师感觉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把工作看成是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反映在师生交往上,会表现出尽量减少或者拒绝接触学生,用固定化的语言对待学生,对学生缺乏同情心,等等,这些表现无疑也会极大地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3)学生对教师尊重程度不够。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会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不仅应该在学业上坚持探索、积极上进,而且应该在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注意礼仪,与教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互动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尽管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应该尊敬教师,然而到职业技校就读的学生,大都是因“中考”失败,而被迫来的,部分学生家长也是抱着让孩子混日子得文凭的想法送孩子就学的。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某些偏见还未根本改变,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难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会采取抵抗、反抗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校集中表现出对教师的不尊敬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中职学校课堂师生冲突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的根源在于教师权威的运用不得当,教师和学生由于价值取向、沟通方式、相互尊重方面的认知差异所导致的,因此,要想减少课堂上师生冲突,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 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深入中职学生当中,积极主动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当前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以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本,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课堂上师生冲突的发生。

2. 正确运用教师权威,进行有效沟通。

教师需要权威,但是教师的权威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教师应该扭转传统的“教育者”的角色观,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自觉地弱化,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进行热情的帮助与指导。在与学生的看法产生分歧的时候不要粗暴打断,也不要武断命令,而是耐心倾听,心平气和交流,只有这样的倾听与交流才是真正的沟通与理解,否则就是一种表面化的、无效的沟通。因此,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权威的意义,而且有效利用权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人与人相互承认和理解的社会性关系。教师必须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育理念,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是防止师生冲突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真诚、信任、相互理解为核心的师生关系,能营造浓厚的民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尽量减少学生的认知、心理障碍,减少冲突的机会。由于师生的互动是平等、直接、全面的,故而当双方因各自的差异而可能发生冲突时,也会在一种理性的结构下得到缓解,并转化成积极的功能。

4. 善于运用课堂管理策略,形成丰富的教育机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师生冲突发生的伊始一般都不是对抗性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握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学生违纪或挑衅行为,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冷处理”、“公开处理”等不同方式,既有效处理事件又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运用非语言,用眼神、表情、动作给学生以欣赏、赞扬、尊重和理解,可以感染学生,有效化解冲突,保持师生关系和谐。有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课堂管理的策略,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课堂控制上。

参考文献

[1]吴艳茹.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模型建构与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74-80.

[2]田国秀.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探究.教师教育研究[J].2003, VOL15, (6) .

[3]吴永军.课堂教学中文化冲突的社会学分析[M].现代教育论丛, 1997.

[4]施建东.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5) .

[5]蒲勃.师生冲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4.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7) .

[7]张希希, 田慧生.课堂交往冲突研究[J].教育研究, 2005, (9) .

篇9: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1.主观上的高定位与客观上的低定位的冲突

提及教师,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许多赞美之词,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不管言者是出于景仰还是同情,教师均信以为然,但实际上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却并没有这么高。

2.强调自我价值、注重自我发展与外在功利的冲突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长期的脑力劳动中慢慢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点:比较强调自我价值,注重自我发展。他们多少有一些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的一大乐事、幸事。

3.重感情、重友谊、渴望学校管理民主化与学校管理中人性缺失的冲突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士为知己者死”“愿报知遇之恩”的思想,至今仍对教师有着影响。教师愿意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和才华发挥出来,希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渴望民主,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的发展愿意出力流汗、建言献策,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同时,他们渴望学术自由,希望在学术问题上,在教材、教法等教学改革问题上,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空间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4.劳动的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

教师的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只是传授人类现成的知识,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不能算是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教师劳动的极大误解。

5.教育惩戒中过与不及的冲突

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中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以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教育惩戒在目的、手段、方式和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体罚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管理对策分析

要缓解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心理冲突,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等应从教师管理理念与方式、教育立法与执法等方面多做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把教师的和谐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如遵守纪律等)而迫使教师个体就范。其次,要把教师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其人格和个性,以积极的眼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要知人之情、养人之长、念人之劳、量人之难、帮人之过;要多一分宽容,少一点苛刻;多一分赏识,少一点批评;多一分期待,少一点怀疑。教师的心就像敏感的琴弦,只要倾注真情,便会得到期望的回响。

2.根据教师的职业和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管理

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不能要求工作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过多的竞争会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压力,制造紧张。应尽量减少在教师中开展类似于“劳动竞赛”的评比活动,因为精神生产不仅起点不同,而且很难做到精确的量化。

第二,教师的职业需要相对稳定。对教师成长的研究显示,教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随意“上岗”和“下岗”,“安定雇用”方式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如果教师整天面临“下岗”的威胁,怎么可能有动力去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呢?当然,“安定雇用”不等于“铁饭碗”。

第三,不要给教师工作确定单一的硬性指标,或单纯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工作的优劣。教育、教学上搞承包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单纯按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来考核教师是极端功利化的短视行为,是不科学的。

第四,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强行规定、推广某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应允许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对教师备课进行大力改革。“八股文”式的教案不是为了运用,而是为了应付检查,不但劳民伤财,还助长了抄袭风和浮夸风。教案或简或繁,应该由教师自己来决定。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第五,对教师的“坐班制”进行改革,机关人员那样的“坐班制”并不适合教师。教学、教辅、后勤等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作范围不同,所以上下班的时间没有必要一刀切。尤其是教师的劳动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需要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许多老师聚在一起备课的效率并不一定高,效果未必就好。

3.制定、完善教育法规

谈到教育惩戒,学校和教师具有惩戒权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教师履行教育惩戒的权利有其合法性,但是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却不强,实践中常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加快制定学校惩戒制度方面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细化惩戒的范畴。

篇10:论冲突的本质与对策

作者:佚名 监狱学人来源:中国监狱学刊 更新时间:2007-11-16

一、冲突的表现及其调适途径

“监狱警察权是指监狱民警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权力。”“罪犯权利是指罪犯作为‘特殊公民’享有的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法律对罪犯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权利冲突是指合法性、正当性权利之间所发生的冲突。通常来讲,权利冲突应该发生于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法权利主体之间。”在基层执法实践当中,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权利冲突”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监狱保障罪犯人身安全的法定责任与罪犯人身安全不可控性之间的冲突;第二,监狱保障罪犯健康权资源的有限性与罪犯遇重病超额治疗之间的矛盾;第三,罪犯因生理自然规律导致的疾病、伤残、死亡与刑罚执行规律之间的冲突;第四,监狱现有的狱政管理制度与罪犯会见权、通信权、带入物品权等受限制之间的冲突;第五,监狱警察权与罪犯其他未被法律剥夺或推定享有权利的冲突。如罪犯的被选举权如何行使,结婚权与生育权如何保障等。上述权利冲突的存在引起了诸多的执法困惑,直接影响到刑罚执行的有序开展,同时也为寻求权利冲突的调适途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探讨空间。

目前,理论界在研究解决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调适途径上主要集中在立法途径和司法途径两个方面。立法途径是指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从法理上明确警察权与罪犯权利的属性和界限,从而解决引起权利冲突重点环节的法律问题。司法途径主要是通过建立行政诉讼的解决争端机制,起到及时排解矛盾,息诉止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两种调适途径在解决权利冲突的过程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立法途径的优点在于能从根本上解决一部分权利界限的问题,缺陷在于受到立法技术和程序的限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司法途径的优点在于具有“中立性、权威性和终局性”五,但往往要牵涉监狱大量的人力、时间、精力,同时司法途径本身又受到法律不健全的制约。相对于以上两种途径而言,通过行政调适来解决监狱警察权与罪犯的权利的冲突将会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首先,通过行政途径可以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合理引导执法主体主动防范各类执法风险,预防和减少各类权利冲突的发生,因此更具针对性;其次,通过制定和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填补因立法不健全而导致的制度空白,而且更具操作性;第三,通过监狱工作社会化,可以引入社会机制来解决权利冲突的矛盾对象,提高调适的效率,所以更具现实性。

二、行政调适的基本原则(一)惩戒与维权相均衡的原则

近年来,由于在某些地区过于强调人性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狱的惩罚功能,罪犯当中逐渐出现了义务观念淡化、功利心理突出的不良倾向。与此同时,一些监狱在粗放式管理阶段延续下来的传统惩戒手段,如静坐反思等,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使少数基层民警产生了“不愿管理”和“不敢管理”的执法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的冲突,前者运用行刑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往往会受到对方的质疑,而后者往往借助社会舆论或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方式,突显其作为“弱势群体”的受害程度,使正常的调适手段难以介入。因此,首先要坚持惩戒与维权相均衡的原则。既要维护罪犯作为服刑主体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将各类权利诉求通过正当的途径加以反映和实现,又要充分重视监狱警察作为行刑主体的地位,对于罪犯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有效的惩处,以体现监狱的惩戒功能和法律的威慑性,达到惩戒与维权相均衡的目的。(二)教育转化与制度保障相配合的原则

教育转化与制度保障是监狱工作两个重要的行政手段,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能够发挥“l+1>2”的功效。目前,在解决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教育手段与制度保障不相协调的情况。如在处理罪犯工伤和医疗事故的过程中,民警的教育工作由于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很大影响。又如在狱务公开工作中,虽然从制度上,明确了罪犯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地认识不统一加上地方财政保障不平衡,在教育工作中出现偏差或滞后,容易引起罪犯及其家属的误会和怀疑。因此,要坚持教育转化和制度保障相配合的原则。一方面,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使好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罪犯生活、医疗等物质保障水平和社会平均生活保障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监狱对于罪犯的物质保障主要体现在生活实物量供给、疾病医疗、劳动报酬、教育资源等方面,这往往也是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争议焦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日益广泛,罪犯权利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其原有的权利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必须注意到,保障罪犯的权利并不是一味地提高罪犯的物质水平,罪犯的物质水平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当前而言,罪犯的物质保障水平(特别是生活、医疗方面的保障水平)应平衡于或略低于社会平均生活保障水平,否则不利于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和惩戒作用,也不利于争取社会对监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行政调适的具体做法(一)理清权利价值属性,找准权利行使标准

对各自权利价值的片面理解和认识,是导致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监狱警察如果对自身的权利价值认识不清,容易引起执法不作为或是执法乱作为;罪犯如果对自身的权利价值夸大理解,就会对监狱警察权的正当行使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公开对抗。因此,首先要使两类权利主体理清各自的权利价值属性,找准各自的权利行使标准。

就监狱警察权而言,根据《监狱法》和《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监狱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严格保障,并且具有强制措施执行权。这些权利价值属性不因罪犯权利的伸张而改变或削弱,即“罪犯基本权利的实现不能导致监狱警察权的放弃,超越此界限的罪犯基本权利不能得到监狱警察权的积极保障”@。就罪犯权利而言,由于其人身自由权已被剥夺,因此其权利具有“相对性”;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对罪犯权利采取的是基本的保障模式,因此其权利又具有“有限性”。同时,在目前法律尚未明确划分两类权利界限的情况下,应强调罪犯权利相对与监狱警察权利的“从属性”,即罪犯服从管理、履行改造义务在前,伸张权利在后,这样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相对顺畅的管理秩序。

(二)制定和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强制度层面的保障

造成监狱警察权和罪犯权利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制度保障不到位。表现在:一是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概括性和抽象性;二是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不完善以及立、改、废工作的滞后。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文件。监狱的行政相对人是罪犯,涉及罪犯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的规定理应可以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但由于受到上位法的限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订立和修改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笔者认为,要善于从法律法规中寻找有利的执法依据,加强制度层面的保障,变被动为主动。虽然《监狱法》作为监狱制度体系中的一项上位法,存在着过于原则化的问题,影响着下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但这同时也给基层执法者留出了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如《监狱法》第四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了“罪犯有其他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可以使用戒具;第五十八条第八款规定了罪犯“有违反监规纪律的其他行为的”,可以给予警告、记过或者禁闭。这些“其他情形”的规定,可以作为我们制订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依据。从规范执法的角度来讲,用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定,有利于统一执法标准,保证自由裁量权的准确行使。

当前,尤其应该在通讯、会见、邮汇、劳动报酬、工伤补偿、疾病医疗等涉及罪犯合法权利方面,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运用法律和制度来处理和解决监狱警察权与罪犯的权利冲突,是一项根本性的办法。(三)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有效防范各类执法风险

实践表明,监狱警察权与罪犯的权利冲突大都发生在监狱的执法领域当中,因此,要按照“依据充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要求,对有可能引起权利冲突的几个重要执法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1.对于罪犯普遍关心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工作,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合议、公示、申诉等制度,并辅之以必要的教育解释工作;2.对于罪犯日常的奖惩考核,要对自由裁量权设定统一合理的执行标准,使罪犯的改造成绩不因监区的调动而改变,不因监区管教领导的改变而改变;3.要加强对事务犯使用的管理、监督、考核工作,对部分事务犯拉帮结伙、打击报复、勒索他犯财物、对民警交办的各项任务不尽责尽力等行为,要给予相应的扣分、行政处罚或撤销其事务犯的岗位。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营造起一个安全稳定的改造秩序,使引发权利冲突的对立情绪消除在萌芽当中,从而也将各类执法风险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四)积极引入社会协调机制,寻求多元化的调适途径

目前,监狱警察权和罪犯权利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罪犯因狱内案件致害引发的争议、罪犯因工致伤致残的补偿争议、罪犯看病医疗的争议”。这三个问题或是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或是由于内部标准不被罪犯家属认同,使监狱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多种行政力量,积极引入社会协调机制,寻求多元化的调适途径和渠道。

在处理狱内案件致害的问题上,应该明确监狱对罪犯人身安全所负保障责任的合理范围,在该保障范围以内,如发生罪犯人身权受损,监狱应负国家赔偿责任,超出该保障范围以外,则可以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设立相应的险种进行投保。在处理罪犯因工致伤致残的问题上,要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协商,合理提高罪犯因工致伤致残的补偿标准,确定伤残等级鉴定的权威解释部门以及争议的最终裁决机关,使监狱给予罪犯的补偿金额具有权威性和终局性,防止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在处理罪犯医疗争议的问题上,要积极利用地方医院做好监狱危重病罪犯的救治工作,走罪犯重病、大病、疑病到社会定点医院治疗的新路子。另外,设立“重大疾病保险基金”是目前西方监狱比较普遍的做法,根据我国监狱的实际情况,该保险基金的来源可由罪犯现有医疗标准、监狱生产利润中的一部分以及罪犯或其家属自愿储蓄的方式组成。同时,对因监狱机关职能所限而无法自身承担处理的刑释人员和罪犯亲属上访闹事等问题,应该争取纳入当地党政机关的管理范围。(五)完善狱务公开制度,创造和谐的外部执法环境

狱务公开是监狱机关在依法治监的过程中,将刑罚执行的内容、依据、程序、结果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予以公开,并主动接受罪犯、罪犯亲属、社会各界广泛监督的一项监狱工作制度。从理论上分析,狱务公开的法理基础首先在于罪犯“知情权”的正当诉求,与罪犯“知情权”相对应的是监狱通过狱务公开满足这种“知情权”的义务性,推行狱务公开可以视为监狱在依法治监的进程中在维护罪犯合法权利方面所承担的一项基本义务。其次,狱务公开是保障和救济罪犯基本人权的重要程序性条件。被监禁的罪犯依然具有受宪法认可的“公民”这一法律身份,依法享有未被剥夺和限制的权利,狱务公开是罪犯获得自身合法权利的现实路径和程序性保证。从狱务公开的实际执行效果来看,有利于沟通监狱与社会的关系,淡化监狱工作的神秘感和封闭色彩,消除社会各界对监狱执法的偏见或误解,从而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警察权与罪犯的权利冲突。

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狱务公开制度,首先,要使公开事项的栏目设置保持整齐统一,特别是会见室和监内公示栏的内容要保持一致,以避免罪犯和家属出现误解;其次,公示内容的依据要充分、用语要规范,公示的程序和救济措施要明确;第三,要严格把握公开内容的范围和程度,不应将生产和劳动的情况在会见室里向罪犯家属公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严格落实狱务公开栏中涉及保障罪犯权利的各项规定和政策,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高狱务公开的公信度,显示监狱维护罪犯合法权利的诚意和决心。

四、行政调适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应对警囚矛盾激化的处置预案

在当前的执法环境中,罪犯的权利保障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监狱应充分预见到因权利冲突引发警囚矛盾激化的各种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以实现平安、和谐的工作目标。一般而言,矛盾激化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罪犯在刑满出狱后,通过各种信访途径要求监狱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二是刑释人员及其家属通过非正当的途径向监狱施压,以达到“赔偿”的目的,如静坐、闹监、在监狱大门口烧纸钱等;三是制造一些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相对于前一种方式而言,后两种方式都是以损害监狱的执法形象为间接目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要建立起四个环节的处置预案:一是罪犯在服刑期间要求手术治疗的,应以书面的形式确认自行承担手术风险,必要时可以邀请公证机构参与;二是对于因工伤和疾病造成后遗症的罪犯,且监狱确实存在管理过失或过错的,因努力争取在罪犯出狱前达成补偿协议,并建立个案台账记录;三是针对各类上访事件,抽调业务部门人员组成应急处置小组,分工明确谈判、保卫、协调、信息公布等事项,各司其职,有序应对;四是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利用主要领导“包案息访”等有利时机,联合地方政府的力量,及时化解和消除矛盾。(二)有效动员和科学配置监狱的警力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演练、考核和调整 监狱警察权与罪犯权利的冲突,就权利属性而言,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而就某一具体的冲突现象而言,则往往是发生在警察个体与罪犯个体之间。在基层管理实践当中,由于个别民警的法律意识不强、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过于依赖事务犯、遇事相互推诿等原因,侵害了一部分罪犯的合法权利,引发冲突和矛盾。这里面有执法不规范的问题,也有警力配置上的问题。我国的大多数监狱,警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机关办事机构和生产管理部门。现代化的监狱,应当在监狱警戒设施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基础上,腾出编制,尽可能将优质的警力资源配置在改造罪犯的第一线。首先,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管理和改造罪犯的需要,然后进行有计划的演练、考核和调整,使民警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能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考验。其次,要积极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完善各类教育培训和疗休养制度,使有限的警力资源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能够得到休整和补充,使民警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持久的战斗力。

(三)整合政法机关职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监狱工作“三个延伸”

上一篇:横箱分腿腾跃说课稿下一篇:实施6S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