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2024-05-14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精选8篇)

篇1: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战略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实施战略管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因此,探讨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对接意义重大。

要解决企业文化与战略 管理如何对接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需要对接的内容,然后找到对接的载体和方法。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对接的内容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对接的内容,就是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和协调的战略导向型的企业文化。首先告诉员工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要明确企业战略,围绕企业战略的要求进行文化理念体系等的建设,使它们更好地体现战略要求。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制定了新的企业战略,但原有企业文化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碍力量,而不是促进新战略的实施。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协调和更替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对接的载体

明确了对接的内容,并不能自动保证对接的完成,还必须找到实现对接的载体和通过载体的对接方法。载体可以分成两种:宣传载体和管理载体。宣传载体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具备,企业文化理念手册、故事、文件、评先活动等不一而足,总之,可以是一切有助于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管理载体是与战略、组织和内控体系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1、让战略管理体现企业文化理念

战略管理就是根据企业战略,提出企业未来所采取的行动,并付诸和监控实施、评估实施结果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先确定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战略管理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在通过宣传载体传播企业文化的时候,强调与战略管理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行为和习惯等,能够使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促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都是构建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2、用领导团队身体力行践行企业文化

领导既是战略的制订和主要推动者,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导向者。企业文化理念并不像管理职能一样清晰可见,也无法在短期内见效,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相信愿景并愿意去实践与战略相适应和协调的共同的价值观,领导团队的身体力

行最为重要。领导者的作用是,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组织所有成员的心理以及客观的环境,透过口号和行为引导,形成共识,让大家行为一致,形成优势文化,形成强势力量。

3、让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无缝对接

战略如果不能产生切实的价值,就难以产生持续的变革激励,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也难以形成。这就要求在推行新战略的过程中,能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绩效和阶段性的成果。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目标是需要经过层层分解后,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和各员工的,而且战略监控、战略评估等环节,都不得不涉及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人们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只会做你考核的事情。”这是一句非常流行和广为人知的话,它深刻反映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之间的现实关系。很多时候,公司的考核指标并不是从公司战略目标和年度重点工作中推导出来的,而是根据岗位说明书中的职责推导出来的,这样的考核指标无疑不能代表公司经营的重点,因为绩效管理没有与战略目标体系进行对接,没有形成对战略目标的支撑,造成公司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脱节,战略监控和评估也很难体现实际的意义,出现战略目标没有达成,而各部门、各岗位及各员工的绩效却很好的状况。因此,让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实现有效对接,通过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紧密关联,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对接。

1.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范文

2.如何升职_升职笑谈

3.职场新人如何生存

4.如何让员工更有热情

5.职场中如何交际

6.如何走好职场之路

7.职场新人如何生存?

8.职场如何上升

9.如何管理好员工

10.教你如何快速升职

篇2: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武汉市交通学校肖树伟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就两种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及其对接途径进行探讨,旨在寻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对推动中职学校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发挥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职教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实际,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就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途径作些探讨。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1、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在校园里面,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相对少一些,竞争味道比较淡一些,校园文化总体上是含蓄和内敛的。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因而显得比较显性和外化。

2、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学校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关系,个人追求高学历和高理论水平。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弱化学历、职称,强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非程序文化。学校讲求计划性,程序化决策,按部就班,管理相对比较宽松,有弹性。企业虽然也有计划性,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因而更强调速度、灵活和随机应变,决策常常是非程序化的,而且管理严格,相对比较钢性。这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

4、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在企业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构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责任关系,企业里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责任是非常清晰具体的,因而责任感特别重要,更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协作。而在学校里教学或做研究,更多的是靠使命感,学校和教师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新型文化的使命,因此更强调个人奋斗和个性化。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1、是学生实现就业“稳”的客观需要。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毕业生没上岗几天,因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而被企业淘汰。这并不一定是学生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和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欠缺,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能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如学校的教育是“诲人不倦”,企业奉行的是“没有下例”,因而学生不可能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去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哪怕是情景式教学也难以真实感受到的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实际场景。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就业“稳”的目标。这就客观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研究、探索两种文化的对接途径,积极吸收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2、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需要。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而这种素养仅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就能逐渐感受和了解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提升和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优秀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架起企业与校园之间的沟通纽带,促进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调查、企业专家讲座、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直观而感性地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在打造“双师型”队伍的同时,让这些教师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肩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使者”的任务,把自身体验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企业的需求同步;请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从生产一线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4、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应有计划地加强引导,让学生尽早地融入企业,带着问题、目的去感受企业文化,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为今后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5、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从军训开始,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采用视频资料,从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工作环境等加强教育和教化。尤其是“定向班”、“委培班”等用人企业相对明确的,其教室的环境布置都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的意识,从班级管理,也可视专业情况,将班委改为“车间主任”、“项目经理”、“班组长”等职务(称谓),培育学生职业人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只是结合中职教育实践的一些拙见。要办好中职教育,能否因此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需到再经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作者:姜汉荣2008年第五期《交通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途径》作者:王斌《读览天下》2011年8月下

《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作者:安祥、李光辉《科技资讯》2008年第27期

二○一二年七月

篇3: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1.1 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职业类

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操作型人才。而且, 现今, 职业类院校现已成为向企业输送操作型人才的主力军。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了解用工市场, 也就是了解现代的企业。了解企业, 除了要了解企业的框架结构、性质特点之外, 最重要的, 其实是了解企业的的文化。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 除了了解企业文化, 要尽可能将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对接, 这样, 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1.2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

解、理解和掌握, 能使其更加了解将要面对的社会, 在走出学校之际, 能产生更好的适应性。对于企业文化来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有一个更好地开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 并且更加适应将来的工作。

1.3 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

化对接, 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可以降低大学生的跳槽率, 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 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 减少重复招聘, 降低招聘风险。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学生在就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 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有利于这些新员工的迅速转型, 因此, 这些新员工能更快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核心文化的对接

校园文化, 广义上是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 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狭义上是指:“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 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外显形象等内容的总和。

从文化的内涵来看, 文化是由理念文化 (核心文化) 、制度文化 (中层文化) 、行为文化 (幔层文化) 、物质文化 (表层文化) , 四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很多现有的研究认为,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主要应注意: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着力点应在精神文化, 切入点应在物质文化, 突破口应在课程文化, 落脚点应在制度文化。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的现实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 在具体落实上, 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落在了对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上, 对于精神文化的研究较为缺乏。

目前, 很多学校, 把豪华气派的校门、高耸挺立的办公大楼、各种赋予意义的雕塑作为了校园文化的重点去关注。很多学校认为, 在校园内张贴企业的信息、标语, 将企业的雕像、徽标矗立在校园内较明显的地方, 将学生校服定制为企业的制服, 将企业的制度适当转换为学校的实习工作制度等, 便可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事实上, 文化的对接的重点应该是是核心文化的对接, 也就是理念文化的对接。因为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核心文化制约着组织文化的中间层面、幔层、表层文化, 决定其他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所以, 如果想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必须从意识形态进行着手, 也就是施行核心文化, 也就是理念的对接。

2.1 核心文化应该包括什么核心文化, 也就是理念

文化, 即精神层面的文化, 是一个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长期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 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一般而言, 核心文化包括这个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和组织精神。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是统率组织理念和指导组织行为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往往会持久不变, 长期、深刻地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愿景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定, 描绘组织发展的宏伟蓝图, 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 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组织”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愿景不同于一般的短期目标, 更为笼统, 体现出宏伟、振奋、清晰、可实现性的特点。

组织使命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组织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明确组织使命就是要确定组织实现远景目标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回答了我们干什么和为什么干的问题。为组织指明方向。使每一位成员明确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成员内心深处的动机。

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表达方式有:组织的专有歌曲、专有训诫、专有规定、专有徽标等。它集中反映了组织领导者的追求, 组织发展的主攻方向。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

2.2 为什么关于校园核心文化与企业核心文化对接

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1) 从理念层面看, 学校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从表层看有很大的区别, 组织目标的不同, 导致组织核心文化难以对接。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很多家长认为, 职业院校或者高校, 应该是进行知识教育的地方, 而不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地方。有些有信仰的家庭, 因为各种原因反对学校对学生畸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 我们现在的职业类院校或者高校的主要核心文化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的人才。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资本、利润、效益的最大化,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组织目标的不同, 导致了核心文化的不同。 (2) 从操作层面上看, 一个学校有很多对口行业, 每个行业又有很多不同的企业, 而每个企业的文化各有不同, 如果完全依照对口企业的文化对学校整体文化进行塑造, 会导致校园整体文化不统一。因此, 很多学者认为, 核心文化的对接是最难以实现的。

从具体的操作看, 文化的对接, 在中层文化、幔层文化和表层文化上比较容易实现。也就是表面上的对接很容易, 实质的兼容很难。这导致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貌合神离”的现象。

2.3 如何将校园核心文化与企业核心文化进行对接在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核心文化对接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表象中抽出最本质的东西———从最高的角度出发, 实现组织的最高理想———关爱社会, 自我实现。

从狭隘的角度看,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生存和发展, 是赚取利润。但是,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发现, 但凡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不把实现利润实为自己的核心目标, 而是把是否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 是否能实现社会使命作为自己的目标。

比如, 海尔的企业精神从“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到“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它的企业理念是“真诚到永远”。再比如, 华为的企业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使命是:“华为的追求是实现客户的梦想”, 其企业文化有一条是:“坚持为祖国昌盛、为民族振兴、为家庭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双重利益驱动原则”。

成功的企业, 其最高理想一定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类。一定是对社会负责的企业, 是有爱心的而企业。这样的企业对于员工也会从最高的角度去要求, 要求员工符合企业的这种关爱社会的企业文化。

职业类院校和高校的教育主要目标是什么?当前, 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 直接冲击着目前大学教育的教育模式。“一切为了学生”,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定单式教育”等等口号应运而生。由于压力很大, 在名校, 有政策压, 在一般院校, 有就业以及资金压制, 歪曲了职业类院校和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 走向了以就业以及为了所谓的科研为目标的办学体制。当前很多院校忽略了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保障学生就业外最重要的任务———“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 具有理解和关怀世界和人类能力的, 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这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 应该被所有学校定位最高教学目标。

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的角度, 如果从最高的精神出发, 从最高的意图出发, 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精神都是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看, 对学校而言, 培养出的学生会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更负责、更有爱心、更容易融入社会。从这个角度看, 对于企业而言, 从学校招收的新员工会更有责任感、更有使命感、更有自觉性、更加积极。

所以从根本上讲, 校园核心文化与企业核心文化对接, 要从最高的角度出发—实现组织的最高理想—关爱社会, 自我实现。

总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在对接的具体实施上不应该过度关注与中层文化、幔层文化和表层文化。更应该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核心文化上, 这样才能使学校和企业产生根本的实质的融合, 才能为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许少玉.加强校企文化结合, 打造职业特色校园文化[J].价值工程, 2010 (16) .

[2]邓宗轩.人文理念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23) .

篇4:文化如何与市场对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升格为“决定性作用”,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从理论和实践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标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但是文化有独特的属性,崇尚精神追求、艺术欣赏,同时还具有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等特殊功能。

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市场?文化应该怎样与市场对接?现实中遇到的难题促使政协委员不停顿地思考,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撞击着他们的 心灵。

“拿钱造成的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必须拿文明解决”

人们至今还记得,在“两会”上,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为文艺界政协委员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面对观众热追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全国政协委员、《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很淡定,“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韩剧流行也说明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开放的”。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说:“我们一定得认识到观众说了算。现在韩剧在我国受欢迎,我们不要压制,不要批评这种娱乐文化。”

同样的题材,韩剧拍了,那么多观众一集接一集追着看。可是,假如我们也拍了这样的题材,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问题电视人自己怎么看呢?“我要是拍这种外星人来了的电视剧,你们肯定骂我,韩国人拍你们就不会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赵宝刚说。

“流行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流行一种东西。”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话引人深思。

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是一位画家。他说:“让国产片真正叫好又叫座,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有许多很好的故事没有人写,是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尊重自己的文化原创。”“韩剧热播,已经不仅是韩剧的问题了,这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

面对韩剧再次在国内成为热潮,美剧《纸牌屋》在全球热播,许多政协委员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市场,研究文化与市场的关系。”

《来自星星的你》无非是个引子,至于怎么看待“韩剧热”以及与此相关的跨境文化传播、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怎么直面“流行”及其与“雅”“俗”的关系、怎么认识今天的年轻人及其社会心理等等问题,这里有多年争论而结论不一的问题,也有当下遇到的新问题。但是各种问题都是绕不开的,也就是实践中要攻坚的问题——文化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冯骥才提出了“文化的终极目的”的命题。他说:“我不反对文化进入市场,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肯定要通过市场才能跟广大群众接触,但那不是文化的终极目的。一个民族全是拜金、全都为了钱,是没有希望的。而且拿钱造成的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必须拿文明解决。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文明。所以,文化不能产业化,我们需要建构的是一个立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发展政策。”

“文化是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说:“文化建设要人本化,不能经济化。”他这样分析:“的确,文化建设离不开市场。但我们不能以经济建设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将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为‘文化经济建设’,不能片面地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大为文化建设的中心 任务。”

只要抓住“原创”,就一定能够揭掉那些被诟病的“膏药”

“国产电影精神溃疡,原创疲软为首要危机。”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忧心忡忡。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电视剧、电影都大大缺乏原创力。结果导致国内市场的空虚,韩剧一进来,就占据了年轻人的收视。如果中国有足够多的好作品,能够反映年轻人的情感、中国的文化,即便有很多外来作品也不要紧,反而能够丰富文化市场。”冯骥才这样分析。

他们的话反映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共同想法:文化市场很严峻,也很挑剔,它喜欢原创作品,尤其钟情于优秀的原创作品。

当崇尚精神追求的文化遇到市场经济的挑战时,就会发生矛盾。尤其当很多方面都在转型的当口,矛盾和不协调性就会很突出,但并非是必然对立的。关键是要有受市场欢迎的好作品。这几年,我国有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比如《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等。这些作品,都是观众热追的原创作品。

然而,这几年我国影视剧“跟风”“翻拍”“戏说”被人诟病为电视剧题材的“三贴 膏药”。

“跟风”不能等同于“流行”。政协委员说,现在的问题是,一部作品火了,跟风就跟起来了。《潜伏》带来的谍战剧大潮至今未退;《宫》的热播,引起“雍正很忙”的调侃。高满堂讲了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我去横店影视基地看我的剧组。一到那里我发现,横店有50多个剧组在拍戏,其中48个剧组都在“打鬼子”,这样的“跟风”让人不好受。他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忽视了原创,会毫无出路。”

“翻拍”不应该是“模仿”。“忽如一夜春风来,所有经典全重拍,四大名著再翻拍,观众又吃回锅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电影《白日焰火》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没有好的剧本,影片不可能成功。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雷献火说:“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理念”,“一味地跟风抄袭,永远也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许多政协委员都说:“作品要上去,作家必须‘沉’下去,深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深入到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中,拿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戏说”不应该颠覆史实。有的政协委员说:影视人也有苦衷。《隋唐英雄》这部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观众批评如潮时,收视率却节节飙升,甚至完胜同期的历史正剧《楚汉传奇》。在某部电视剧中,演“妈祖”的演员说了两句英语,收视率就扶摇直上。但是这样“雷人”的作品算不算成功呢?

政协委员认为,只要抓住“原创”,就一定能够揭掉那些被诟病的“膏药”。

高满堂被人们称为“金牌编剧”,他的《温州一家人》《闯关东》等佳作深受观众好评,他是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他的体会是“一定要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 原创。”

高满堂对我们的电视剧有个“四气”概括:“以电视剧的创作为例,我们当前是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当代剧缺乏地气,我们探索缺乏勇气。这几个‘气’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所以,今年的政协提案我就想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

首先,要提倡原创。原创是生产力。我们看到,中国电视剧的恶俗、媚俗,观众都已经愤怒了。婆媳剧、家庭恶战剧、谍战剧、抗战剧占据荧屏,戏说、穿越成风。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太多。其次,要保护原创。只要是原创的,我们不仅要在播出平台上保护它,让这些电视剧在最好的播出平台播放,而且在版权纠纷上,涉及到原创的,要格外予以保护。再次,要激励原创。没有激励机制,原创就发展不起来,保护不了。现在国家广电总局每年拿出1500万元设立原创奖,这就是激励原创。

只要紧紧抓住原创,抓住这个文化工作中的“第一生产力”,我们电视剧的繁荣和发展就具备了一半的条件。对此高满堂很期待。

中国的梦想是当今的人去实现,不是那些“大辫子”,不是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给世界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形象需要现实题材

文艺界政协委员对各类文艺作品的审查问题,提出过很多看法。

高满堂讲原创是电视剧繁荣的“一半”要素,他所说的“另一半”恰恰也是审查问题,他认为,我们“就是要树立审查自信。”

对影视剧进行审查是必要的,否则更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问题是审查要有利于原创,有利于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这是很多政协委员的共识。

我们经常呼吁要有现实题材,提倡要写我们当下的生活,写改革开放30多年。但事实是对历史传奇、谍战剧、家庭戏审查宽尺度宽,对现实题材则审查很严。谈及这个问题,高满堂举例:比如我编剧的一部电视剧,海外华人圈看了都说好,但这部剧在审查阶段颇费周折,仅中央电视台就需要六层审查。有关部门明确指示,此剧涉及到公安、工商、外交等部门需要再审查,最后才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我这不是个案,只要想在央视播出,都必须经过这个审查过程。这样何来反映现实题材的好作品?高满堂说:“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不对其做出客观真实的反映,就对不起这个时代。”

“对国内剧和引进剧应该采用统一的审查标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国立说:“常有人说国内剧不好看,但我们即使拍出《纸牌屋》这样的剧作,能通过审查吗?”他认为,统一审查标准,有利于国内剧高水平创作。

政协委员认为,我们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的审查也应该更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创作和生产这个阶段,等文化产品出来后,我们审查的时候,当前还是不够自信。要认识到中国走出去不仅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是让世界清楚地了解当下的中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和世界同步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我们对当下世界的思考,而穿越的纯娱乐作品只能消解很多现实的思考。

篇5: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为社会需求面直接接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实施长、短时间的不同策略,在短期内,他们注重选择素质优秀的员工进厂,在对一般民工、经短期专业培训民工与合格的专业职校毕业生三者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后者,在对后者的选择中,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挑选。

也基于此,企业更注重与职校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就业洽谈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学校楼宇冠名等方式灌输学生企业文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为单向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相对显得单薄。如何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效交融。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将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针对职校中单向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情况,通过具体调查,分析目前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载体、具体进行的活动及产生的效果,以期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交融与对接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企业人”服务。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2.企业文化: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有效对接:是指各个单位在管理、指挥、后勤、通讯等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完全一样。当由一个单位指挥其他单位时,如同指挥自己的单位。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现状:

职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总体文化积淀不是很深,但由于其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理论专家把目光聚焦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并把研究重点着力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中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突出“职业”的特色。这里的措施包括把中国的、世界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介绍、展示给学生;学校橱窗展示突显企业特色;开展学生下企业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巡讲;楼宇冠名等等。从文化表层上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衔接。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创新:

本课题组意识到,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两种文化相互衔接过程中的表层化趋向,对于这种趋向缺乏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本课题组的研究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环境、条件、建设方向等的不同之处,在校园文化中有效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评价方法与措施,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即增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最终的目的仍是实施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工之间的平衡过渡,达成真正“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政策法规依据和强大推动力,从而既保证了选题的正确,又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可靠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学校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而作为职业学校要把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目标,把企业文化提早渗透到学校文化中,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的共赢。

我们旨在根据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继续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同时,要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尝试把企业管理中的“7S”(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安全、节约)规则、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方法、“ABC”策略等融入学校文化、特别是班级管理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交融对接,打破以往的只注重形式不融入实际的现象。

2.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

本课题理论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

其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其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模式、方法研究;

其四、基于校企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研究。

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者均为职中一线教师,本着“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对象还是实施者都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诉求。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职高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前国情、校情、学情组织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多元构建。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9——2011.10)

主要填写申报表,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2)

1.组织教师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分析、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

3.用校园网络,设置企业文化进校园教育板块,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形成老师、家长、学生、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4.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进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完成阶段小结;

5.课题组成员在开学初期、中期分别完成本学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中期进行充实和完善,形成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框架和提纲;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3——2013.6)

1.汇集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形成论文集;

2.汇总相关校本教材;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企业文化进校园实例;

3.校本教材;

4.教师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的配备结构合理,既有教育教学的资深教师,也有在教学第一线,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课题组部分成员,曾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余几位成员也参与了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

2.学校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中职校,已在企业文化进校园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道路皆于本市骨干企业名称冠名,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课题总历时两年整,每学期二十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4.学校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此课题的研究,确保研究经费及时到位,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将投放足额的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本单位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具有较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2011年,学校成功创建为高级技工学校,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课题组

篇6: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与企业对接。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只有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守纪、勤奋、诚信、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25-03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让他们今后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着”。

但从实际看来,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适应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并能在企业中立足,势必要求学校在短暂的在校教育中引领学生认识企业。这种引领,就迫使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此外,中职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点的、百花齐放的中职特色校园文化。

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建立起的新型中职校园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别于纯粹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同时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特征;更加有助于中职学生对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意义的理解,推动企业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专业素质塑造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有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执行。企业文化的引入是新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通过吸纳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来激活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两种文化的最佳对接点。

一、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精神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建立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在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汲取企业文化精华、反映学校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文化在很多中职学校是与办学定位相吻合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积聚活力共享互进的精神成果。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在经济社会,魂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而现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在于很多学校的精神文化没有彰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对接和有机交融的内涵。很少见到能与学校培养定位相吻合的精神文化的概括,很少见到能体现于优秀企业文化相对接的理念性精神文化表述。这就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因此,精神文化重在强化树立校企文化的对接意识,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角度,从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自己良好传统和专业特点,认真研究和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校本精神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奋斗目标,从而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然后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服、校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等多种途径的宣传和推介,去张扬校本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物质文化,发挥其基础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设备、宣传设施和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通过物质文化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通过文化设施来体现优秀企业文化,通过氛围营造来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如在中心广场建立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介绍,在校园小道建立优秀企业家语录,在校园显著位置建立省市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与选手风采等,这样就很好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强化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学校通过引进企业,与企业联合办班,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就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入岗位角色。

三、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制度文化,发挥其保证作用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需要从制度层面去科学发展、规范化发展,需要强化制度文化来保障,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建设。中职学校不少学生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长远考虑和先人后己的精神,缺乏责任感,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而企业则要求员工具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遵章守纪,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是中职学校的职责所在。于是学校需要将企业管理的元素灌注到日常的管理之中,通过各种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体现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适合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顺德一些中职学校将校园制度与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学习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将名企业的员工手册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照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参照“企业式班级管理模式”实施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把企业的制度、措施、办法等尝试迁移到班级管理上,大胆尝试将“班级操行分表”改为“学生工资表”,将学生的各项表现量化成“工资”用分数体现出来,日日结、周周算、月月评,将扣除或奖励贴上墙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会更接近企业管理。

四、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行为文化,发挥其实践作用

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重点是落实在学生的实践上,关键是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上。因此,中职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中自觉地建立和实施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行为文化,用精神文化去引领学生的行为,用物质文化去熏陶学生的行为,用制度文化去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及早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定的基础。

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一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三是进行“订单”培养,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师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按照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实行企业化运作,教学形式三点一线(教室、车间、企业),培训实现五合一,即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效益合一。

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1)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2)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3)举办“企业杯”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4)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一个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从他们接触的学生个体行为上予以判断,一个学生就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中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必须坚持体现职业学校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沟通乃至融合的理念对其内涵进行建设,即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接与共融,努力创建职教特色鲜明的职业校园文化。

篇7: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作者:孟光雪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并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

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篇8: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如何对接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体学生会成员感到温暖、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生会的文化传承, 关系到学生会文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和延续。学生会应以制度建设和干部培训为依托, 从物质传承和精神传承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 学生会干部要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地维护各项规章制度, 继承并发扬学生会精神, 并将工作感悟、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下一届成员传递;其次, 邀请专家在学生会内部开展各类讲座, 提升成员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素质;最后, 在日常工作中, 成员与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 集思广益, 为学生会长远发展出谋献策。

三、学生会文化建设的特色创新和时效性

学生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年轻学生, 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对教条性的说教存在潜在抵触情绪的诸多特点。因此, 学生会的文化建设很忌讳盲目照搬, 流于形式。要想文化建设有实效, 就必须强化特色创新和活动需具备时效性。

我校学生会的特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为有勤工兼职需求的同学提供切实帮助。由团委、学生会牵头开展勤工岗位专题调研, 及时准确了解勤工助学学生的需求。通过积极协调联系, 我校设置了多种适合学生工作的勤工助学岗位, 如食堂餐盘收集员、图书馆书籍整理员、校园超市营业员、校园咖啡厅服务员等, 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需要。

2.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全校师生校园生活的版图上绘出绚烂的一笔。例如生活部举办的厨艺大赛, 文艺部举办的CS电子竞技大赛、摄影大赛及卡拉OK大赛、学习部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 深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

3.设立学生会工作意见箱, 举报电话, 完善校学生会宣传橱窗, 做好校园稳定工作。我们不断加强素质拓展建设, 提升校园活动的品牌效应。包括积极开办学术、文化水平较高的讲座;以创新为理念, 组织学生团体及各类社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 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 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类似于其他校园文化, 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 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 因为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物质文化的一道亮丽的色彩。

其二, 制度文化。建章立制, 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团创办精品活动;连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益的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活动, 从实践上发展学生、从实效上服务学生, 全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主动适应社会, 积极面对挑战。

文化建设的实质是精神建设。学生会应紧紧抓住具有时效性的大事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 效果显著。

在令全国人民心灵怆痛的“5.12”四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学生会立即动员全校师生加入到校团委组织的捐款活动中, 全校仅学生、团员捐款就达13368.2元。2008年6月8日, 来自四川灾区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的20名学生来到我院就读。为了帮助这批同学尽快愈合心理创伤,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 校学生会主动请缨, 组织骨干成员与灾区同学结成一对一的互助伙伴, 并多次组织生日宴会、交友联谊等活动, 不仅消除了四川学生异地生活和学习的生疏感和不适应, 增强了他们勇度难关的信心, 同时, 学生会的全体成员也接受了一次不一般的心灵洗礼。如此调动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共同参与到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的过程中, 教育成效甚为显著。

多年来, 在各级团组织及校党政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紧紧围绕“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校园和谐氛围”这一文化建设核心, 校学生会工作结出了硕硕成果。多位学生会干部获得市、局级“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称号, 多位成员获得省、市级“三创优秀”学生、市级“三好学生”等荣誉。

综上所述,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会文化建设,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绝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实践、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过程。努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学生会文化, 是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和永久动力。

运行, 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 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 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 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其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 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一般来说, 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府都有自己的学校精神, 或称为校园精神, 它以一种凝炼的语言体现出这座学府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对于高职校园, 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如同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精神一样, 是学校办学的箴言。

(二)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为大多数员工认同与遵循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 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 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 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对企业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和桥梁, 是约束企业和员工的规范性文化、外显文化。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有形的、直观的物质财富。它是企业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载体。以物质形态存在, 是企业生产、销售、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一) 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 与企业、市场有着更加紧密和全面的联系。因此, 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是更注重与企业全方位的对接与联系。

(二) 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 而不是“学术型”人才, 这些“技术型”人才组成企业人才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 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为企业培养基层人才的需要。

(三) 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 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 提出了让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目标, 除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零距离”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价值理念的“零距离”, 也就是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因此, 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让学生在校园就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从而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零距离”适应企业, 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一) 制度文化对接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拥有实用性很强的制度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先于高职院校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检验, 优秀的企业具有优秀的制度文化, 是企业对长期以来的制度文化积淀的合理继承。优秀企业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优越性已经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认同。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必然要进行教学、行政事务管理, 也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性, 较普通高校更接近市场、更接近企业。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 应积极引入企业制度与自身的制度加以揉合和改造, 创新制度管理理念, 创造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 课程对接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学校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课程, 是学校具体实施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 可以通过课程这个教育主要载体和途径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其一, 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可安排到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中。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作用是为学生今后就业上岗准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学校通过各门基础课程的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具备健康心态, 形成思想积极向上的社会合格公民和企业员工。企业的物质文化内容 (包括企业的基本面貌、基本设施、企业产品等介绍) 可以安排到专业实践课程中。

其二, 课程对接的方式。把企业文化对接到课程内容中通常采用: (1) 教材方式, 以教材编写方式, 把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具体课程中; (2) 教案编写方式, 以教师编写教案的方式, 把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程的具体教学中; (3) 辅助材料编写方式, 通过辅导材料的编写, 以辅导材料的方式发放给学生学习, 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 (4) 参观学习方式, 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了解和学习企业的文化。

(三) 校企人员互动对接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讲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德国的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 把企业的相关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 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结构中, 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 主要讲授实践性课程, 由社区内的企业家, 某一领域的专家, 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也把校企人员交流作为内化企业资源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 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人员互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教师入企锻炼

高职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 不但要有一般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而且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能力, 也就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高职院校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 这种校企互动不但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把校园精神带入企业, 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 促进学生就业, 而且可以把企业文化带入校园,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更好地培养“零距离”就业的学生。

2. 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

聘请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聘请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纳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不但可充实教师队伍,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员可以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这些人员一般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 对技术理解和实际运用有着特殊的能力, 对技术发展和走向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这些人都是企业树立的楷模, 通过活动能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

3. 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成立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 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审定, 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充分听取和接受专家的意见,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有了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职业性, 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行业、企业的真实需要。

(四) 校企合作对接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 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才”, 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与企业共同建设的方式。如果由学校单方面设计建设, 不但建设投入较大, 而且设施设备的性能、生产流程等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相距甚远, 在此设施环境与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人才技能, 必然与企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 高职院校现在趋向于把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流程、设备管理、实践环境的要求等内容, 引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达到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仿真目的。这种共建的优势不仅遵循了教育规律, 而且高度模仿了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 同时还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东风雪铁龙把培训中心建在山东潍坊交通职业学院, 目的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学生的规范性。在校企业合作中学院看重的并不是企业提供的设备, 而是把企业培训员工的理念、内容与标准带到学校来, 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与贴近性。

2. 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限制,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力量是有限的, 因此, 开拓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是高职院校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把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场地、生产环境、技术人员等优势资源, 直接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

不论何种实习实训基地, 强调的都是一个真实、仿真的企业实体, 直接把企业环境转化为教学资源, 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 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触, 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心理的迅速形成,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

本文对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只是作了最基本的概述,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 在此基础上, 我们会创造出更有效的对接途径。

参考文献

[1]雷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2]曾海娟.高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与对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谭必翰.高职院校内化企业文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上一篇: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参观烈士陵园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