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2024-04-13

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精选8篇)

篇1: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的特征,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以及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三个方面论述,根据特征从内因到外因,多角度、多方位阐述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根治这种现象的几点具体措施,来满足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目的需要。

【关键词】学困生现象的特征;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视学习数学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现象,进行剖析其特征及产生的因素,对及时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本文谈一下自己对这一现象及措施的认识:

学困生现象的特征

1.1 阶段性。学困生现象出现的阶段性至少包括以下两点:①时间的阶段性。主要指处在各过渡期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学困生现象。如小学升初中时期,初中升高中时期,在各过渡时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新的学习要素和方法的不适应性,进而形成学困。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处于过渡期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在教学中做好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链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使后继学习能顺利进行。②知识的阶段性。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两大体系,各体系又分为若干章节,整体相互联系,各章节又相对独立,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学困生现象的阶段性,学习代数知识学困现象少些,而学习几何知识学困现象则多些。

1.2 连续性。①知识的连续性。数学知识往往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这一连续性的特征决定了学困生现象的连续性。例如:学不好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就很难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内容。②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因此学困现象一旦发生,往往能持续较长时间。

1.3 普遍性。学困生现象是相对学习而存在的,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存在着学困现象,只是发生的时期、延续的时间、严重的程度各不相同。对于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其发生的次数少一些,时间短一些,程度会轻一些。而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表现尤为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的话,就会形成永久的“双差生”。

1.4 隐蔽性。学困生现象的发生具有隐蔽性。①从测试成绩看,有些学生成绩极差可以看出学困现象。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某一章节,或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学困危机,在试卷难以体现。因为测试试题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容易掩盖学生在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学困现象,这一情形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②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隐性的学困诱发因素,如果教师平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指导,很容易形成学困。

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

产生学困生现象不是单一的、死板的,而是复杂的、抽象的,也许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学困因素,但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心理研究粗略归纳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2.1 知识方面的因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的努力达到新的水平,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程度,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但仍然达不到那个规定的标准,就会产生困惑和无奈,进而产生可怕的回避的想法。

2.2 心理方面的因素。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处在萌芽状态,因此,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明确。学习上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强心。这一动机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学困现象便发生了。

2.3 生理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学生不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苦苦地体味着这“成长的烦恼”,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封闭等情绪。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而出现早恋现象,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若得不到及时而又恰当的疏导,不仅易形成学困,而且还会影响学校和班级的秩序。

2.4 情感方面的因素。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情感态度给予了极大关注。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则情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在知识学习、方法探究、思维启迪等方面产生共鸣。如果在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不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矛盾,很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致使学困生的出现。

2.5习惯方面的因素。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很容易造成学困生。

2.6 教困方面的因素。教师如果发现自己所教的班学困生较多,这时就不能在学生身上找理由了,应该在教者自身找一下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困现象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对教材把握不准,拔高了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难于理解、接受;②没有吃透教材,使得知识程序出现混乱,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③没有仔细地研究教法,使得课堂呆板、生硬,没有艺术性;④违反新课程教学方法,搞一言堂;⑤情绪急躁,不能与学生很好的配合,最终出现许多学困生。

2.7 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社会的发展,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8 家庭方面的因素。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外出打工,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深感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困难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而沦为“学困生”。

2.9 突发事件方面的因素。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

3.1 做好数学知识衔接,学新带旧。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导入新知识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新知识的导入有理有步,与旧知识有层次的链接起来,形成树状体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学困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都要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初步认为学好数学并不难,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2 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3 进行青春期教育,走出烦恼。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各种失常现象,及时、定期的开展针对性青春期教育课,或以谈心的形式加以正确引导,将学生从“成长的烦恼”中走出来,回到“数学乐园”中来。

3.4 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习惯等方面向数学学习有利的方向上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5 及时纠正,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也要及时给予否定,并帮助其改正。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解剖、自我认知优差,增强自身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3.6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

3.7 摆脱“学困”,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教育不是学校单一的职责,应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配合,父母的正确观点,社会好的舆论引导,对于学生摆脱“学困”是十分重要的。在家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中,给学生公正的评价和物质支持,对于学生摆脱“学困”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3.8 化悲痛为力量,大爱中永生。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家庭变故而导致的学困,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安抚教育,发动全班同学对其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到并不孤独,而且还感到在这个大集体中温暖和快乐,使他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学困生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不能回避与学习过程并存的现象,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并研究出相应的措施,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长春市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资料

汇编,2002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数学,200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2: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一、初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经过对多年来的初一学困生的分析,发现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2. 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调查表明,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归纳,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他们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初一数学的学习,最终逐步形成了学困生。

3. 考试障碍

调查发现,不少初一数学学困生往往在数学考试中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这种心理障碍大体在考试中表现为:①惧怕心理,考试时速度慢而来不及完卷 。②心理焦急造成审题马虎,发生各种审题错误,甚至漏做题目。③处理不好,造成全题失分。考试障碍严重影响学困生正常数学水平的发挥,使学困生得不到满意的数学成绩,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4.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一数学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1)教师教学上要求“一刀切”。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几十个知识、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

(2)教学方法上灌输型盛行,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3)作业布置过多或偏少,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有效度极低,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因此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作针对性的辅导。

二、初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因此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转化。

(1)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2)创造条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改变陈旧的、不适应现代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现实数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开展探究性活动。

3. 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对于一些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学困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 ( -3x ) 2 =6x2” ,班上有 1/3 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4.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这对学困生特别有利,课内补强于课外补,大大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

四、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具体策略:

1.重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在作业或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而且还给予学习与德育考核方面的加分,并发“表扬信”给家长,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状态。

2.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把后进生分组进行谈话鼓励,帮助树立目标,鼓励他们相互竞争。

3.制定帮教计划,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帮教对象,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困生”的学习。

4.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把学困生转化对象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根据当天学习内容设计过关检测题,利用课余时间交换题目抽测竞赛,并把小测的成绩计如平时考查成绩,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有第二次补测的机会。对取得好分数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及大力表扬,促进他们重视每天的知识过关。

篇3: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笔者拟从两个具体案例出发, 探讨数学探究活动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作抛砖引玉.

一、两个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片段) [3]

教师先设计以下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1) 计算并观察下面每组算式

(2) 根据 (1) 中的规律 直接写出19×21 =_________.

(3) 你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 研究上述式子的特征,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式子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这个规律吗? (即平方差公式)

(5) 你能证明你所得到的规律吗?

(6) 平方差公式的巩固应用 (题目略) .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片段)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线段和角的对称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的探究性设计如下:如图1, 用纸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将三角形对折, 使它的两条腰AB和AC重合, 记折痕与底边BC的交点为D, 然后把纸片展开铺平. 依次思考下列问题.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 ∠BAD与∠CAD相等吗?为什么?

(3) ∠B与∠C相等吗?为什么?

(4) 折痕所在直线AD与底边BC有什么位置关系?

(5) 线段BD与CD相等吗?

(6) 你能总结一下折痕所在直线AD具有的性质吗?

二、对案例的剖析

对于案例1, 老师确实作了精心的设计, 在五个问题链的“指引”下, 学生确实发现了平方差公式, 并且在教师的适当点拨或纠正下, 用式子 (符号语言) 表达规律也并不困难, 这样, 就“顺利”完成了对“平方差公式”的认知任务. 而且, 从形式上看, “平方差公式”并不是老师讲的, 而是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发现”的, 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这样的设计应该看似“天衣无缝”, 很多教师也是这样安排探究型活动的.

但是, 总觉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未真正展开.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开始时为什么要研究这四个算式?是学生想出来要研究的吗? (2) 四个算式确实揭示了一定的规律, 但为什么要研究这种规律呢? (3) 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活动经验?

对于案例2, 从形式上看, 学生确实经历了“探究发现—逻辑推理”的全过程[4], 学生也能在一系列问题的“指引”下, 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等重要性质.而且, 这些性质也全是学生“发现”的, 并不是教师“告知”的, 完全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但是, 我们不妨理性地思考一下, 这些性质真的是学生“发现”的吗?我们仍然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要折纸呢? (2) 为什么研究∠BAD与∠CAD是否相等?∠B与∠C是否相等? (3) 为什么研究直线AD与底边BC的位置关系? (4) 为什么研究线段BD与CD是否相等?

在思考了针对上述两个案例的问题后,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个案例中的所谓探究, 其实是老师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链, 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 完成了几个问题, 无论哪位老师, 面对怎样的学生, 只要精准地按照问题执行, 都能得到预想的结果. 但是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 这些问题是教师要求研究的, 并不是学生自己想到应该研究这些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 是如何想到研究这些问题的, 它们与原有知识有何种逻辑关系, 学生一概不知!学生只是钻进了老师所设的“套”, 学生没有形成有效思考, 也没有从中得到数学活动和数学研究的经验.

因此, 从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看, 上述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而是一种貌似探究的“假探究”.

三、什么样的探究才是“真探究”

1. 什么是探究学习

国内外学者对探究学习的解释有很多种. 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 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表述不尽相同但又有共同之处:探究学习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从问题的提出、制订问题探究计划, 到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和得出结果、验证结论都贯穿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其实,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都是新课程下涌现出来的提法, 从课程标准的论述和标准解读来看, 这些提法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而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也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分, 课程标准提倡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积极的元素或手段, 接受学习也可以含有探究、自主和合作的成分. 因此“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样的说法只是讨论的需要或强调的侧重.

而且,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有积极思维的参与、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 探究学习必定包含这些数学活动形式, 探究学习只是具有问题性、主动性、过程性等一些特征的学习方式.

因此, 从本质上看, 探究学习不是某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仍从属于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2]

2.“真探究”的几个要素

要素一:教师问题选择得当.

数学探究的本质是构建适宜的问题情境, 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 在问题解决的再创造中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 探究始于问题, 问题引领探究, 问题的选择是否得当决定着数学探究是否顺利展开、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起点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体现前后知识的联系, 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并要有一定的数学结构和丰富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能数学地思考问题.

要素二: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 一个数学探究活动是否为真正的探究学习, 归根到底要看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是形式参与还是思维参与. 所谓学生主动参与, 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 不要教师设框框, 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 所谓思维参与, 就是不仅考虑课堂的热闹, 更要考虑思维的容量和深度. 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猜想、从解题思路的探索到问题的彻底解决、从数学结论的证明到结论的推广等, 都要有学生思维的实质性参与.

要素三: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从而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感受、体会和领悟, 会逐渐成为一种经验———“学什么”、“怎么学”. 这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真正的探究学习, 就是让学生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四、对两个案例的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对数学探究活动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对上述的两个案例做出如下修改建议.

1.案例1 的修改建议

(1)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你能说说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吗?你是怎么推导的?

设计意图:回顾运算法则, 强化“用运算律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意识.

学生回答:m (a+b+c) =ma+mb+mc, (a+b) (c+d) =ac+ad+bc+bd.

(2) 探究公式.

问题1:上述公式中的字母a, b, c, d, m可以是数吗?可以相等吗?你能举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 感受公式的具体应用.

问题2:根据以上运算法则, 你能对 (x+b) (x+d) 利用公式直接写出它的结果吗?与 (a+b) (c+d) =ac+ad+bc+bd比较, 它实际上是上述公式中的哪一种特殊情况?

设计意图:渗透从一般到特殊. 让学生感受:“考察特例”是进一步认识数学对象的重要方法.

问题3:除此之外, 在 (a+b) (c+d) =ac+ad+bc+bd中, 你认为还有哪些情况比较特殊?你能得到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 (x+b) (x+d) 是一种特例 (a=b) 后, 根据这一类比对象, 再次“考察特例”, 逐步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4:通过上述活动, 你能得到几种特例?今天我们研究其中一种 (平方差公式) , 其余的留待后续课堂继续研究.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平方差公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并能用符号语言正确表达公式.

(3) 通过习题巩固并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一批习题:选题主要是通过变式 (字母a, b取数、式等变形) 及反例, 让学生明确:第一, 具备形式 (a+b) (a-b) 就可以用公式;第二, 要注意哪个代表a, 哪个代表b. 第三, 顺序不完全符合时, 要用加法交换律调整顺序.

第二批习题:选题改变a, b的位置、符号再次巩固,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公式的多元应用.

问题4:我们知道, 如果a, b表示线段的长, 则“a2, b2”分别表示正方形的面积. 你能根据公式的形式, 自己构造一个图形表示上述乘法公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构造几何模型表示公式, 通过形的直观, 理解式的运算规律,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 并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5) 小结.

1请你总结一下本节课讨论问题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代数公式的“基本套路”, 即“多项式乘法 (一般) —乘法公式 (特殊) —公式特征分析—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2为什么要讨论“特殊情形”?是如何得到的?

设计意图:体会“如何提出问题”.

3你能否循着上述思路, 策划一下刚才讨论的其他特例的研究过程?

设计意图:与问题4相呼应, 并为后续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等埋下伏笔.

2.案例2 的修改建议

引言:对于三角形, 我们已研究过它的组成要素 (内角、边) 的关系, 请你说说角有哪些关系?边有哪些关系 (内角和定理、边的不等关系) ?也研究了三角形的相关要素, 如:外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 这些都是一般三角形均具有的性质.

但有些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 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你能说说它们特殊在哪里吗? (分别是内角特殊、边的关系特殊)

下面我们来研究等腰三角形除了一般三角形都具有的性质外, 还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先回顾一般三角形的性质, 便于与接下来要研究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比较, 感受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问题1:你认为可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即类比一般三角形的研究内容,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研究内容.

问题2: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设计意图:研究问题具体化, 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是:内角的关系, 相关要素 (高、中线、角平分线) 的特性;等腰三角形进一步特殊后的性质;等.

问题3:前面学习过轴对称图形, 知道角是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根据这些经验, 请动手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并说明你得到的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 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让学生说明“一定是”, 目的是强化操作过程中利用了“重合”.

问题4:“剪”的关键步骤是什么?数学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操作步骤中每一步的数学意义, 明确“折叠”是为了得到“对称轴”, “剪一刀”就得到了两条腰, 由“重合”保证了“等腰”. 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

问题5:从“剪”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等腰三角形的哪些元素是重合的?由此可以得到哪些性质的猜想?

学生给出猜想后, 再提出:如何证明?并提醒:要注意操作过程中数学含义的启发.

设计意图:先猜想, 后证明. 可能有些学生不善于把操作的经验用于证明, 所以提醒从操作中获得证明思路的启发.

问题6:对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还能进一步推出哪些特殊结论?

设计意图: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 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获得.

小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顶角的平分线就是对称轴.“三线”重合于对称轴, 这是等腰三角形所有性质的根源. 后续学习还会发现, 等腰三角形的这些性质在平面几何中是非常有用的.

五、结语

“假探究”不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 不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的, 也不能真正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防止“假探究”现象, 笔者认为, 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 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起始问题的设计, 应考虑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 体现前后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让知识发生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不要仅为了情境设计的新颖而切断了知识的联系.

第二, 探究问题系列的设计, 应考虑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打动学生的心灵,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是探究活动的前提.

第三, 教师不仅应组织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活动, 更要设计高品质、有思维价值、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又与实际学习紧密结合的数学问题, 促进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维参与. 问题要有恰当的思维含量, 不要用不需思考即能脱口而出的问题串, 设计的问题不以数量的多少来衡量, 梯度要适中, 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第四, 教师的引导应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方法体系,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 要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 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对于不适合进行探究的内容, 不要强求用探究活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探究式学习的天时地利人和[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08 (7-8) .

[2]顾继玲, 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6) .

[3]李树臣.关于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若干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 2011 (12) .

篇4: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一、编写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表

在编写时,我首先认真分析了影响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几大要素,主要是家庭环境、数学教师和学生自身三大方面。

二、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内容基本情况

你对数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

A.上数学课B .做数学题目C.课外读物D.预习复习

70%10%10%10%

你的父母能辅导你的数学吗?

A.能B.一般C.不能

11%25%64%

你会和你的同学一起讨论数学题目吗?

A.经常B.一般C.偶尔D.从来不

2%45%43%10%

你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什么?

A.抽象枯燥B.总是做错 C.不喜欢数学老师

95%5%

数学作业你能否认真完成?

A.每道题都能认真完成B.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就不做C.从来不做

26%74%

数学成绩考差了,你会如何

A.没有信心B.更加努力 C.和以往一样

70%20%10%

当你在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落后时,你会如何

A.克服困难,迎头赶上,B.开始的劲头很足,后来慢慢懈怠了C.无所谓,得过且过

4%61%35%

当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如何做?

A.严肃批评B.提示后仍让你回答 C.肯定回答正确的地方,再指明错误

26%74%

你喜欢下面哪一种老师的讲授方法

A.每题都讲;B.每题都讲,但每节课都会留时间给学生反思和训练;C.先征求学生的意见,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重点讲解,提倡学生自我反思和练习.

50%23%27%

平时,数学老师对你如何?

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

12%88%

上数学课时,你能很专心地听讲吗?

A.能B.偶尔C.从来不

20%80%

如果你上数学课时能认真听讲,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能自己完成吗?

A.只能写一点B.经常会写错 C.一点也不会写

50%50%

你放弃数学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A.听不懂,作业不会写B.解题方法太多,把自己搞好晕 C.数学没有用

D.自己努力想听,但成绩一直上不去,心理受到了打击

9%28%1%62%

如果有老师愿意为你单独授课,讲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你是否愿意重新学习数学?

A.非常愿意B.试试看C.不愿意

92%8%

三、从调查表中的启示

1.家庭环境

我校处于城乡插花地带,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来自附近工厂和农村。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校外数学辅导方面比较欠缺,但多数学生家长度子女的学习还是比较关心的,只是苦于没有辅导能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因素

中考指挥棒已经将教育偏离了轨道,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顾,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学生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再看看我身边这些被沉重的学习包袱压得失去灵性的孩子,我不禁为他们感到惋惜。因此,只有在师生和谐、快乐的配合下,只有在学困生自身努力、认真听讲、永不言弃的前提下,学校教育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

3.教师

数学老师基本上能认真授课,对于学困生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受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区与区的竞争,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观念的陈旧、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我校有一位女物理老师,从没见过她骂学生,可是不管是重点班還是普通班物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想从她身上可以验证教育家霍懋珍说的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4.学生自身

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比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等等。

学困生自学能力差,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慢,有些题目的基本意思不能看懂,自控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到难题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而是采取不究不问的态度,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乱七八糟,没有逻辑性。

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做的事

(1)教师要积极参与解困工作,主动帮助学困生,让其能够迎头赶上强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保质保量完成,遇到学习上困难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要尽可能让数学与生活联系。扭转学生的“数学无用论”,让他们从内心喜欢数学、佩服数学。

(3)加强教师个人修养,培养感情,尊重、爱护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篇5: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学生底数不清,课堂上忽视了数学学困生的存在。

2、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急于求成,对学困生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讲课的内容和速度让学困生适应不了。

3、教师对学困生缺乏情感交流,有时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和尊严,甚至于冷落学困生。

4、部分学生智力因素偏弱,观察力不敏锐,记忆力不强,思维力薄弱。

5、部分学生非智力因素不完备,表现在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自信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6、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转化措施

1、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任课教师首先要抓好和谐课堂建设,建好学困生转化档案,安排好帮扶对象,对学困生实施全程跟踪。

2、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不能千篇 一律,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基础题做,慢慢地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3、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教师要给学困生创造“闪光”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要适应学困生的最近发展要求,课堂板演也让学困生一显身手,课堂巡视要让学困生感到学有靠山。教师要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成绩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困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智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程度的决定作用。数学教师应在平时上课中,有意强化学困生对数学的敏锐感,多引导他们对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如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数学题目,多做一些带有图形、图象的直观性题目,针对思维力薄弱的学生可采取以情境促思维的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仿佛自己进入故事情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积极的思维以强动力。还可以采取以动手的方式促思维,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协同大脑的主动思考,使知识的获得更容易,记得更牢固,达到真正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语言训练促思维也是弥补思维力薄弱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鼓励指导他们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5、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韧的意志、独立思考的性格是学困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心理素质,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要注意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情境教学,把教材复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或转化为疑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困生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态,充分信任他们,扬其长避其短,让他们信心百倍地努力学习。在引导数学学困生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有意让学困生动脑,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怕困难,知难而进,要让他们感受到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

6、要帮助数学学困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指导他们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要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要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篇6: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

1、辅导人员:班级中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问题的学生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上的这部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都低于一般水平学生,他们不善于区分教材中的重点,概括分析能力差,思维独立性差;基本学习技能,如计算能力、转化能力等有一定的缺陷;实际知识中存在缺陷,使后续学习发生困难,缺少应有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存在较多的情意障碍:如成就期望较低,学习缺乏胜任感,学习的坚持性差.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非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对.

3、方法措施:

A,重视过程性评价

(1),重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在作业或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必要时给予物质奖励,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状态.

(2),制定“一帮二”,“生教生”计划,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帮教对象,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困生”的学习.

(3),每次质量检测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与他们进行谈话鼓励,帮助树立目标,鼓励他们相互竞争.

B,分析“学困生”的成因与其特点,使辅导有针对性,成效性

(1)在教学每一章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做好本章的计划与实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有一个充分的预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视学生错题成因分析是提高辅导成效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检测中出现的错误,把这些错误系统地加以整理,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从而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预习,加强课前铺垫辅导,有利于缩小“学困生”和其他同学学习新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篇7: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数学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部的因素。学生本身存在智力缺陷,无法接受正常的学科知识,这部分学生是先天性的学困生,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学困生。其次是外部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次是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和价值观等造成的。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学习中就没能打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到中学,随着数学学科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使这部分学生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出现课上接受慢,课后无法消化课上知识的现象,进而发展为数学学困生。第四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造成的。学困生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分数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第五家庭因素也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使孩子缺少应有的爱,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进而发展为对社会不满,对学校不满,对班级不满,对班中的老师同学不满,学习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数学中的学困生,其他学科中都会成为学困生。

二、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用真爱去关心和帮助学困生。数学学困生多表现为课上反应慢,课后无法独自完成作业的共同特性,他们对数学学习不太关注,反而更关心教师对尖子生的态度并进行比较,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不满。因此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备好“学困生”这一课,充分了解学困生的状况,把握好学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掌握学困生的认知规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教学画面尽可能新颖,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以吸引学困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力求有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问力求低起点,让绝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能有话说,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每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回答错问题的同学,千万不要打击,即使批评,也应婉转表达善意,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困生在情感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保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照顾和关怀。课下多与他们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谅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时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能把老师做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设法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要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进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点成绩,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上只要是学困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鼓动学生通过掌声进行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做到以表扬鼓励为主,以侧面教育为辅。

3、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树立学困生主人翁精神。在数学课教学中力求分层教学,让转化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对需要转化的学生心中要有数,课上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后辅导要有目的性,抓重点,促局部。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把习题系统分类,采取难易筛选,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受益。 课堂上把简单的题目让给他们做,让学困生也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作业有目的布置,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教师加以指导。转化学困生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切不可流于形式。

4、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密切联系家长,学校家庭双结合,共同辅差。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家长沟通联系,互通信息,及时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为进一步转化做好信息储备。同时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好坏也从侧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关系好就会让学困生消除对老师的看法,而主动地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对学困生学习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大多学困生都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的普遍现象,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校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在家则需要家长配合教师监督做好这项工作,所以,与家长关系的好坏也是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5、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总有一部分“学困生”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有进步就应该鼓励,让他知道点滴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有付出就有回报。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

篇8:剖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及相关措施

一、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传统意义上, 这些“乖孩子”是学习成绩, 活动、纪律、能力都一般的潜力学生, 但发现和触动这些孩子性格中“闪光点”, 使之从“温水状态”持续升温, 教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行动方法。 经过学习反思与实践摸索对这个群体消极表现有以下四点认识:

(一) 定位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 随大流, 看样子:某天, 我上课的内容是迎面接力的游戏, 方法是从规定的起点把毽子运抵规定的终点, 再返回到起点, 拍下一个组员的手后, 重复练习直到最后一人。强调安全和游戏规则后开始了, 第一次, 在运送毽子的过程中, 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则有序进行。 可是在第二轮练习时, 平行小组一组员, 在没有跑到规定地方时, 就把毽子扔掉了, 也不管有没有扔到指定地点, 就返回了, 这下后面的学生马上跟着学样了,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象, 最后是各小组间相互指责, 怨声载道, 场面一度失控。

2.原因分析。 这个案例就是由于部分同学为了一味求快, 而不顾游戏的规则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导致结果:1给教师以不可靠的信息反馈, 影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2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影响课堂常规的正确形成;3影响学生正常品格的完善。

(二) 见异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 无判断, 盲屈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指定的地点上课时, 要经过一片草地, 当小组长从草地上踩过的时候, 班上其他学生90%的会跟着从草地上踩过, 问起原因, 回答惊人一致:我看到×××从上面经过的, 所以我也就这样了。

2.原因分析。 这是其他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以权威人物 (带队的小组长) 的行为为准则。 导致结果, 1压制学生的创见,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影响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判断能力;3不利于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 不利于平等、和谐小组的建设。

(三) 畏难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 惧困难, 频后退:学生分成四组, 正在进行着打“保龄球” (实心球撞击矿泉水瓶) 的游戏。 场地上不时传来成功的“哦耶”声。 此起彼伏数声, 随着打中个数的增多气氛愈加热烈。 然而, 学生A可不一样, 每次轮到他的时候, 他都是随手一扔, 也不关注有没有打中瓶子, 马上就逃到队伍的后面去, 感觉毫不在乎, 却满脸惊羡地看着别人表演, 两轮下来之后, 干脆就不玩了。

2.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现象都是几个运动能力相对较差, 交往、沟通愿望不强的学生。 为了不被别人笑, 干脆就放弃自己尝试的权利。 导致结果:1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 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参与;2阻碍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 长此养成学生行为的依赖性和惰性;3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会让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出现怪异的举止。

(四) 违规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 附强势, 常妥协:在一节以自主练习为主的快速跑 (发展动作速度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引导下进行了体验“快”为主的各种练习后, 各组开始练习, 一段时间后某组里有个能力强的学生在多次“独孤求败”之后, 开始怂恿了别组和他进行速度的对抗, 一些其他学生在他的蛊惑下, 开始远离上课的地点。

2.原因分析。 上述的案例中该同学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 而让其他同学从众, 从而形成一个小团体势力。 导致结果:1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正常的学习和交流, 影响课堂正常生成, 降低教学的达成度;2容易形成哥们义气, 只顾小团体的利益, 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 带来学风不稳。

二、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现象的消散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体育课堂中, 以上四种类型消极从众现象, 常见于“乖孩子团队”, 这是小组合作课堂不好把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了解“乖孩子”表象背后的形成原因, 有利于运用这些因素的积极面, 改善“乖孩子团队”进取状态, 使之向巡导团方向发展。

(一) 提高正误的分辨能力

1.辨别消极从众。 对学生进行“从众行为”教育, 让学生明白从众行为的一般心理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以便使学生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从众行为, 哪些是消极的从众行为, 提高学生对事物正误的分辨能力。

2.预见不良现象。 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从众行为教师应具有预见性, 在每个项目练习之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向学生讲明, 防止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 学生就会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3.信息对称反馈。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是真从众还是假从众, 教师得到部分反馈信息, 可能不能全面理解掌握状态和程度的真实情况, 会作出错误的、不真实的评价, 会使教学策略的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失去针对性。

(二) 确立健康的榜样导向

1.区分是非。 对于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是非观的教育, 其原则是行为的选择是否有利于进步提升, 是否会伤害到他人, 是否触及法律, 是否屈从于某种势力。

2.表达观点。 引导学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建议、想法和意见, 不惧于权威;建立学生监督巡导团的机制, 学生对巡导团的建议如果是正确的, 巡导团不听从的, 对巡导团采取一定的教育, 对提建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3.同伴互助。 确立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个人优秀品质引导, 对于小干部 (体育委员) 和巡导团要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强调他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论, 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那些错误的舆论和行为。

(三) 设定恰当的进步目标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老师要结合“乖孩子”特点, 灵活运用教法和手段, 消除学生紧张、惧怕的心理。

2.持续小组分层激励。 在体育课堂教学分组时, 要有所考虑, 在进行跳远和投掷类教学时, 可先进行同质分组分场地进行, 得到学生有一定的进步和积累之后, 再进行异质分组进行练习。

3. 及时适度指导介入。 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的教学策略, 在时机上要恰到好处, 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 又要防止“滥竽充数”, 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 消除泛化的负面情绪

1多元肯定。 对于已经出现的学生 “ 势力” 一定要找准原因, 采取单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消除问题的根源。 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小组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预防学生强势小组的群体出现。 对于能发挥合作学习功能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奖励、评价, 扩大他们的影响, 张扬他们的个性。

2.增进互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和反馈关系, 减少群体的负面影响。 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搭建平等、民主、关爱、信任的对话互通平台。

3.消解依赖。 处于班级学生因教师否定, 会经常放弃自己的见解而从众。 英国著名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自我和思维几乎不可分割地缠结在一起。 ”因此, 思维上的依赖性, 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在散失自我意识, 依从他人, 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

三、优化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的性格层次, 建立发展保障机制

在课堂中, 优化他们性格的能量来源于教师, 平心静气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知识和情绪问题, 运用心理知识建构课堂的积极情绪大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爱的沐浴, 让他们的性格当中留下你耕耘的印记。

(一) 学习 “从众心理”因素, 约束依赖行为。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消极性从众要有预见性, 在每个项目练习之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有预判,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区分“真假”从众。 针对学生的“ 假” 从众, 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 可以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 改变学生的认同感。 对于“真”从众, 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入手, 分析事情缘由, 引导辨别正确与错误;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逐渐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 从而约束他们的消极行为。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引导健康舆论。

教师要想方法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增强集体凝聚力, 促进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使学生的归属感得以增强, 情感得到认同, 成就感得以满足, 使学生在认知上、行为上不会发生偏离。 例如:我们在以竞赛法进行的体育教学组织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是在安全、文明的前提下决出来的快慢 (强弱) 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不但没有成功的体验, 还失去竞赛本身的价值。

(三) 暗示和强制相结合, 分化不良行为。

对已出现的消极的从众心理和行为, 教师可以采取暗示控制的方法, 通过简明的语言、动作甚至眼神示意, 提醒学生自觉克制。 当暗示控制难以奏效时, 教师应该采取强制措施, 使学生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待他们觉悟以后, 再与他们沟通交流, 消除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潜在影响。

(四) 培养良好的个性, 加强独立思考。

在自由、公正的气氛中, 才能有效学习, 才最有利于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才能使学生不再从众。 中学生从众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信息, 对中学生而言, 减少中学生盲目从众的方式就是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使他们增强信心, 发展独立判断的能力。

(五) 发扬教学民主, 增进平等对话。

把教学中的单向传导转变为多向的民主交流。 这对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 角色理论认为, 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 教师要对善于动脑、敢于求异、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鼓励, 培养他们独立稳定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

总之, 教师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从众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控, 特别是教授“乖孩子”类型的学生时, 努力消除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 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从众行为, 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有预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减少群体带来的压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敢于质疑, 敢于陈述见解, 关注“乖孩子”的个性培养, 通过启发、鼓励、积极的示范等形式进行引导他们摒弃或转化消极的从众行为, 尽快成长为平行小组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257.

[2]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0-33, 40-44.

[3]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250.

[4]马启伟, 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罗恩·克拉克[美].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M].中信出版社, 2012.

[7]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369-370.

上一篇:单位工作证明免费下一篇:对比先进 查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