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2024-05-10

《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的教案和板书设计(通用7篇)

篇1:《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三年级五文《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⒈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⒊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⒋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⒉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齐读

⒉释题:

科利亚:是原苏联战争年代的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木匣:木盒。

⒊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过课文以后便可以解决。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标出生词。

⒉检查初读情况

⑴检查字词

⑵指名读课文

⒊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或“主要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

三、理清脉络

⒈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⒉按上面的顺序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一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注: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的启发。

四、指导写字

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一段

⒈指名读第一段

⒉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战争刚开始的时候。)

师:介绍“卫国战争”(见附录)。

⑵此时,他几岁?如何知道?“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说明什么?(突出科利亚年龄小特点。也为下文他只数十步挖坑作了铺垫。)

⑶科利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科利亚埋的过程讲得很具体,也很真实,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从中可看出他不仅具有一般孩子爱玩、喜欢小玩意儿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

⑷科利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妈妈埋东西的启示。说明科利亚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并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⑸妈妈的东西同科利亚有什么不同?妈妈为什么埋木箱,有是怎样埋木箱的?

师: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

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与妈妈埋木匣的意图所在。

⒊小结

三、学习第二段

⒈指明读

⒉理解重点

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⑵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的?从埋东西到挖东西中间经过多长时间?(法西斯被赶走后。经过四年时间。)

⑶经过四年时间,妈妈和科利亚各有什么变化?(妈妈和科利亚都长了四岁。但妈妈个子没有变化。而科利亚个子长高了,上小学了,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师:课文讲“他们家的房子还在”看似平常,其实这同妈妈能很容易找到埋木箱的地方和科利亚最终也能找到下木匣都有关系。如果房子不在,情况就不同了。

⑷妈妈是怎样挖到箱子的?说明什么?(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

⑸科利亚开始挖到了木匣没有?他是怎样挖的?(从家门口量十步,虽挖得深,挖的范围大,却没挖到。)理解“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

⑹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原来的设想,妈妈很快挖到了箱子,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这使他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⑺科利亚开始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么挖到的?

板书: 四年前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现在 九岁 步子大一倍 五步

⑻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课题是《科利亚的木匣》,应主要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就行了,为什么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科利亚埋木匣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做的;写妈妈一下子就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开始费了好大工夫仍没挖到木匣,正是为了便于对比:妈妈是大人不会再长了,可是科利亚是小孩,每天都在长高。)

⑼为什么要写小伙伴的嘲笑?(一方面说明小伙伴们也并未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小伙伴的话又从侧面衬托了科利亚的毅力、决心和善于动脑筋的特点。)

⑽理解:“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⒊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和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写妈妈挖出了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这里通过对比写;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第三段

⒈指名读

⒉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为什么高兴?(他不光找到了木匣,更重要的是从这件事受到了启发: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

⑵理解:“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举实例说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能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问题,就能把事情办好,反之就一定会把事情做错: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例子:打飞行中的鸟和飞机要打它的前方才能射中;反面例子《刻舟求剑》。

三、全文总结

⒈指导朗读

⑴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厦-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⑵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

⒉本文的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密切联系是什么?(题目起到了串起全文内容的线索作用。)

⒊思考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本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已结合课堂学习进行了处理;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⒋中心:本文通过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四、板书设计

埋木匣:战争开始时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科利亚的木匣 挖木匣:四年以后 九岁 步子大一倍 五步

启 发: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五、课堂练习

⒈练笔

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柯利亚的木匣》想到的……” 为题目写下来。

⒉选词填空 仍然 突然 果然

⑴张红平时身体非常好,今天(突然)住院了。

⑵爷爷(仍然 )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⑶气象台昨天预报今天有雨,中午(果然)下起雨来。

附:参考资料

⒈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写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作品。四十年代因写作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记》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后从事翻译工作。

⒉卫国战争: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⒊词语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免得—以免。如,你把雨伞带上,免得挨淋。

当初—时间词。指从前,特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如,当初这里是一片荒地。

玩意儿—①玩具。②指东西;事物。如,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玩意儿?

躲避—①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如,这几天,他好象有意躲避我。②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如,我们不应该躲避困难。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⒋多音字

吗:má 干吗 吗事;ma 行吗 好吗

量:liánɡ 测量 量体温;liànɡ 重量 力量

篇2:《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 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 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 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 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 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作者邮箱: huangjian@sina.com

篇3:《科利亚的木匣》公开课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篇4: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开火车,正音): 数数 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免得 抢

走 难过 算术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 回答,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和其他小玩意儿。指导朗读。

3、老师给你一个句式,请你们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句式补充完整。()木匣——()木匣——受到()

(三)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读生字,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据此分段: 第一层(1至3):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4至12):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13):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理解下面的问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3)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2.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解答: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四年后)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用数学方法在从前埋物处挖到了箱子。(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4)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5)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6)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2.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3.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课后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 通过对()木匣——()木匣——受到()的整理补充,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以“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进行埋木匣、挖木匣的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通过对关键字的理解进行解读,从而感受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篇5: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木匣的图片)生:木盒子、木匣子

师:对,你们说的都对,木盒子又叫木匣(板书木匣,注重强调一下匣的笔顺和读音),那同学们预习完课文知道这是谁的木匣吗? 生:这是科利亚的木匣

师:非常好这就是科利亚的木匣。(板书26 科利亚、出示一张科利亚的图片)你看,这位小朋友就是科利亚,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和他的木匣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想读读课题?(指生读,全班齐读,)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字(ppt上的闯关生字)。谁相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师:刚才的小老师读的真棒。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下这些生字。

师:老师还给这些字组了一些词(ppt后两张)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及时评价,纠正读音)师:看来咱们同学生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那老师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词语大闯关)。看看都会读吗?(学生自读)谁相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指生读,纠正读音,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学过的难字外,还有没有发现多音字? 生:量,数 师: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把多音字都找出来了,我们先来看看量,量有哪些读音?(ppt多音字,指生回答)量有两个读音,二声的量是动词 四声的量是名词指的是数量。谁来组词?„„老师也组了词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读拼音和组词,如果学生组词说道打量这个词一定要强调打量的量读轻声)师:看看课文中的这句话这个字应该读什么?(科利亚量了五步„„)生:读二声。

师:非常好,在这句话中量是动词,测量的意思。因此这个字在这里读二声 师:好,我们接着看数这个字。怎么读?(指生答)三声是动词,四声是名词。谁来组词?„„老师同样给他们组了词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读拼音和组词)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科利亚的木匣,那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写了那几件事?

生: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然后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

师:那同学们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埋木匣的事? 生:1——3自然段

师:那哪几个段落写了挖木匣的事? 生:4——12自然段

(如果有争议,这样解释:师:第四段写的是四年过去了,科利亚长大了。那埋木匣是什么时间?生:四年前 师:那么第四段就应该写的是挖木匣。)师:那受到启发在哪一段? 生:最后一段

师:谁能根据这些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多个学生回答、补充)师:那首先让我们回到战争开始的时候,看看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先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呀? 生: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那老师有个疑问,科利亚的木匣里有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要埋起来呢? 生: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

师:是呀,法西斯要打到村子里了。在这里法西斯指的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攻打科利亚村子的就是德国侵略者。

师: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请你再读课文的前三段,找答案。师:他先做了什么?(指生答,补充)

生: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师总结:走十步,挖坑)

师:那他又做了什么?

生: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放木匣)师:最后又做了什么?

生: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盖上土,用脚踩实,撒细沙)

师:好咱们同学已经说完了,老师也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放在大屏幕上了,大家一起来看看。看看这几句话找出里面的动词(学生先找并回答,然后教师用红字标注)

师:从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认真、细心

师:是呀,从他埋木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细心和认真。师:妈妈也埋了个箱子,妈妈又是怎么埋得?

生: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师: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里亚和妈妈、奶奶回到村里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房子倒了,家里的东西都被抢光了,周围一片狼藉。

师:是呀,战争使周围变得一片狼藉。看到此情此景科利亚心情怎样? 生:非常难过、非常伤心

师:那正在大家都伤心的时候,妈妈说了什么?谁来读读妈妈的话? 生:“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师:是呀,他们还有东西埋在地下呢。那就要把它们挖出来,看看妈妈和科利亚都是怎么挖的?结果怎样?

生: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师:妈妈挖出了自己的箱子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是呀妈妈挖出了箱子心里多高兴呀。那看着挖出箱子的妈妈,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期待、期盼、迫不及待

师:是呀!那是科里亚心爱的木匣,他当然想要快点挖出木匣了。看看科里亚是怎么挖的?

生: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看完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了6个挖字。

师:是呀,为什么用这么多挖?这说明了什么? 生:科利亚一直在挖说明他非常想找出他的木匣。师:结果呢?

生:仍然没有找到。

师:仍然是什么意思?(指生答)生:依然,还是

师:非常好,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怎样挖卡利亚还是或依然没有找到他的木匣,那这时科利亚德是什么心情呀? 生:着急、难过

师:找不到心爱的木匣科利亚多着急呀,用着急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全班齐读)

师:我们知道了科利亚最开始是以一种期待的心情挖木匣的,但是现在不管科利亚怎么挖都没找到,他的心情现在很失落。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来体会一下科利亚的这种心情的变化。(全班齐读)

师:我们又读了这段话,读完你有什么疑问? 生:科利亚为什么没有挖到他的木匣?

师:对呀,为什么呀?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是不是被挖走了?

师:是呀,小伙伴也是这么说的。现在谁来当科利亚的小伙伴读读小伙伴们的想法。

生: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师:孩子们你们现在就是科利亚,你们觉得小伙伴说的对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位科利亚真爱思考)生:不对,因为妈妈的大木箱都没被挖走,科利亚的木匣这么小就更不会被发现。(这位科利亚也善于思考)

师:既然这样,那一定有其他的原因。科利亚找到原因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师:你们理解科利亚说的这个原因吗? 生:理解或不理解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因咱们看一个图(出示画线段表示的图)师:看完了图,我们再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科利亚这次找到木匣了吗?阅读第12自然段,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和科利亚原来想的一样

师:也就是说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师:是呀,科利亚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木匣,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师:科利亚确实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找到了木匣心情怎么样呀? 生:高兴、兴奋、喜悦

师:是呀,找到了心爱的木匣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呀。可是还有让科利亚更高兴的事呢!读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他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师:这里有一个关联词不光„„还„„,什么意思?(再进一步的意思,也可以造个句子理解一下)生: 师:科利亚找到了木匣还明白了道理心里可高兴了,用高兴的语调再来读读这段话。那学习了课文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谁来说一说? 生: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师:非常棒,我们的周围也随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想想你的周围都有什么变化?(请多个学生回答)

师:周围的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怎么样呢? 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师:告诉我们在看人和事物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勤于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科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 认真、细心

挖木匣 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篇6: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篇7:《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上一篇:创新农村民主监督体制工作汇报下一篇:第一次去故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