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8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作业:

1.讲义本课内容

2.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及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二、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1。

补充:12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国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恶果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芳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手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十二月党人为什么值得尊敬?

明确: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虞,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屈原有相似之处)。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推翻专制的沙皇统治,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受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问题探讨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强调了12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

(用许多“不会”与“会”,突出志向不会消亡,大家的期望的时辰回降临,爱和友谊会来来到你们身边,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自由的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对革命具有必胜的信念,同时激励朋友坚持斗争。)

(3)“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4)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5)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6)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5.诗文分析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真挚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课堂一部分内容

六、教后记:

篇2: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2、在诵读品读、问题探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至少一种的诗歌品读方法。

3、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拟以混读、独读、齐读等方式加以具体的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2、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拟以品字动全篇、辅助性材料助读等方式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和灵魂,从而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处。

教学设想 本文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以“文本研习”方式呈现。其编写意图“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本设计着重于文本内涵挖掘,充分考虑到本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加以辅助性材料助读,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中,与十二月党人的形象、灵魂、价值追求紧密接触,浸泡其中,方得真谛,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涵养埋下一颗种子,使其在内悟中而产生、滋养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而不是以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这一板块的子题目是什么?(殉道者之歌)什么叫殉道?(为了理想而献身)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领略了屈原的“美政”的理想,最后屈原在祖国灭亡之际,在“美政”幻灭之际,抱石投河。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我们今天来看看俄罗斯人面对理想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俄罗斯文学的源头。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以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因而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他的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诗体小说三类。普希金

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自由颂》(18年)、《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年)、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年)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

普希金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基础积累

3、时代背景

师补充:课下注释1。12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国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受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关系梳理:十二月党人是什么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什么性质?普希金跟十二月党人是什么关系?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

生: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贵族在首都彼得堡发动的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普希金跟他们是朋友关系,是建立在皇村学校同学关系基础上的朋友。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追求?

生: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帝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从题目中能看出作者这文章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第一段的哪个词?

明确:表示敬意的,并指出“致”的意义,表尊敬。“榜样”。

3、那这里面的囚徒是谁?作者问什么写给他们并对他们表示尊敬?

明确:参看课文注释①师补充: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他们有社会地位,不像“老王”“格斯拉”一样生活无着,但是他们是最早觉悟的一批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了推翻专制的沙皇政权,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了国家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家别子,1925年,他们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的镇压,沙皇绞死五个为首的十二党人之后,把其他人都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中间有作者的许多同学和挚友。1927年,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赴西伯利亚与丈夫共患难,(唐狄,法国人。中国有句很有名的话:女人,你的名字叫柔弱。爱情的力量确实伟大。)普希金托他带去了这首诗。

4、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5、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12月党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这黑暗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而这些人能放弃自己原来优越的条件,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可见他们的可贵,值得敬仰。

思考:“我”对“你们”说,“你们”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每小节都出现了,诗是托一个女的去带给他们的,应该用“他们”,为什么用“你们”?

明确:用“你们”拉近距离,成为一种交谈呼告,像信,表明自己站在“你们”这边。

师补充: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十二月党人被判处绞刑和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消息使普希金大为震惊。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犹豫不决,无法决定流放中的诗人的命运。于是,尼古拉一世决定要召见并收买普希金,使之能够为他的政权服务。9月3日晚,诗人在信使陪同下启程前往莫斯科。尼古拉一世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在什么地方,普希金答道:“我会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讨论:“会”比“你们”出现的频率还高,有8次。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决不会”,语气坚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现实“悲痛的工作”和思想“崇高的志向”决不会陡然消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现实是黑暗的;二是“会唤起”“会穿过”“会传进”这是随着大家看到这封信、这首诗时,就能感受到的希望、爱情和友谊以及自由的歌声,三是“将会降临”“会掉下”“会覆亡”“会迎接”“会送到”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才会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会”,层次不一样。

四、合作探究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明确: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5、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明确: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6、“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7、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8、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9、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词“临降”,意思是“降临”,为什么说成“临降”?

明确:为了压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

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

讨论明确:感情真挚,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五、比较阅读

讨论:有人说,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与屈原有共同的特点,你看得出么?

明确:他们都出身贵族,没有生活之忧,他们的觉醒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他们的理想最后破灭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他们共同书写了“殉道者之歌”。

篇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回归语文的本色。笔者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以及有效传承以语文为载体的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尚文先生指出,不管语文的“文”是文字、文学还是文化,但语文的“语”首先必定是语言,这是根本。而这“语言”放到语文课堂上操练,就变成了“言语”。说到底,语文课应该是言语实践课。李海林先生也指出:“文章作为言语作品来学,我们学到的是统一言语动机和言语效果的心智技能以及统一言语、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关系的言语智慧。”因此,我们的阅读课就是探求文本作者语言运用的意图或者欣赏文本语言运用的妙处的实践课。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当语文课真正成为言语课后,语文课自然能轻装简从,事半功倍。笔者认为经由课文标题切入文本,并辐射整个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肌理,体会言语运用之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策略。下面笔者以《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为例,谈谈在“课眼”模式下的经由标题之点进而透视整个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策略阐释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也是文本的灵魂。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文本的作者总是百般斟酌标题,以取得给人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既然标题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那么从阅读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则可以通过读“题”、识“法”、明“理”、解“情”整体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由于标题具有以点带面的极强辐射功能,也具有由面到点的极强凝聚作用,因此借助标题这个透视点,从解读标题或标题的“题眼”入手,分析其浅层含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进入文本的腹地,直达文本内部的灵魂,可以建构以标题或“题眼”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预案。笔者暂且把这种模式命名为“标题透视法”。

浙江省丽水市名师应慈军老师曾提出,所谓“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标题透视法”是“课眼”模式下的一种更简捷更直接的建构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策略。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学原则——“让学”,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王尚文先生还给语文课的“让学”明确了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爱上语文;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实践,即所谓“授之以渔”。笔者所提的“标题透视法”也在理念上践行着这个“让学”原则。在具体运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从标题切入,组织学生研究课文标题,围绕标题设计一些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知识结构实际的深浅之间有坡度的问题链——如标题的短语类型怎样,标题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什么、文章内容是怎样阐释标题的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凭借这个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对文本的透视与解读。这样单刀直入,由题设问,合理引导,能够抓住关键,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例实证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此诗以“文本研习”的方式呈现,针对《学科指导意见》和本文内容,笔者聚焦于标题中的“致”字,从“致”的主体、“致”的客体、“致”的原因及“致”的内容四个方面设计问题链进行对文本的透视解读,从而完成对文本的研习。这个“致”字就是标题的“题眼”。

问题一:谁“致”

这个问题意在引出作者简介,同时明确作者的思想倾向及他与西伯利亚囚徒的关系。这个通过聚焦标题设计问题而引出的作者介绍,是把作者介绍融入到对标题的解读中,而非生硬地介绍作者。

明确:是俄国的普希金所“致”。

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自己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由于书本中的注释不多,所以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普希金简介略)

问题二:“致”谁

这个问题可引出本诗创作的特定背景,离开了这个特定背景,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理解难免产生偏颇。

明确:从标题可以看出,“致”的是西伯利亚的囚徒。这些囚徒是起义失败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这些人是俄国的贵族革命者,他们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是被俄国人民视为英雄的人。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将百余名起义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标题中的西伯利亚囚徒正是这些正在服苦役的贵族革命者。

问题三:为何“致”

此问题是要引出本诗的写作缘由。要走出“阅读近视”或浅阅读的沼泽地,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培育学生文本透视能力上。问题三和问题四就是围绕这个文本透视能力而设计的。

明确:“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从普希金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文本中“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一样”也可以表明普希金的思想倾向。他虽然没有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但在政治和思想上,普希金与他们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这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许多同学和朋友,文本中“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一句中的“弟兄们”其实也暗含诗人自己。普希金十分关心这些苦役犯的命运,想到朋友们正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诗人写下这首诗,并在1827年初托十二月党人尼·穆拉维约夫的妻子带去了这首诗,以表自己对友情的慰藉。文本中“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所提的友谊正是诗人与西伯利亚囚徒的情感定义。

2.在明确第二个问题时已提到了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他们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有高尚的品格。即使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但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个人的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谋求普通民众的幸福。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是一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使然,普希金要把这种人格理想和追求写进诗歌,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问题四:“致”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即全诗最关键的实质——意图,进而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交流。

明确:此诗共四节,各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节写“来自正义的力量”,第二节写“来自希望的力量”,第三节写“来自爱情和友谊的力量”,第四节写“来自信念的力量”。这四种力量汇集起来,可以说,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向在残酷的环境里受难的革命者“致”以自己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和崇高的敬意,让战友们相信只要爱情和友谊仍在,就能实现理想,同时也以此来激励诗人自己。尤其是文本中的那些带“会”字的诗句和那句充满辩证力的诗句——“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等最能体现诗人所要“致”的这些情感。有历史事实证明,这首诗使在西伯利亚受难的革命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而也完成了这首政治抒情诗的“致”胜使命。

以上是依据“题眼”设计的问题链,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若干关键性教学细节的支撑。所谓关键性教学细节,是指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对于诗歌来说,在品味诗句之后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而且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解决上面四个“致”的问题后,指导学生诵读本诗以加深对诗情诗旨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完善对文本的把握。

三、教学反思

课眼教学模式下运用标题透视策略,教学内容会相对集中,课堂结构会相对严谨,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因此,面对一个文本,教师不要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参考教案,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啃”文本,钻进去。

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为我们实施这种“标题透视法”提供了可能,但也并非所有的课都可以运用此法,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也并不是运用“标题透视法”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任课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以及是否能合理建构同学生的对话关系等基本功相关。

“标题透视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应用的妙处,而且还能让学生感悟到拟题和谋篇的关系,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达到读写互助共赢的效果。

虽然说教无定法,甚至有人反对模式,但本文的意图仍只是想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种策略以供尝试,不为别的,只为多做有用功,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崔业云《妙问: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语文教学通讯》2010(29)。

[2]沈林忠《让语文回归教学之本》,《文学教育》2010(1)。

[3]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语文学习》2009(2)。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5]王立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2007浙江省优质课教案及课堂实录》, 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ShowArticleasp。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7]窦桂梅《抓“课眼”是上好课的关键》,《现代教育报》2006-2-27。

[8]盛群力等《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篇4: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分析一首政治抒情诗,决不能脱离时代、政治和感情,因为政治抒情诗是特定政治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政治事件的反映,是特定阶级特定政治情感的结晶。诗人往往会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诗歌中,传递给读者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政治情感,起到了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致”是给予的意思,表达了诗人以朋友、战士、人民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向为黑暗的俄罗斯带来光明、希望而身陷囹圄的“十二月党人”的致意、致敬和致辞。

一、一位朋友向一群殉道者致意

“西伯利亚囚徒”中有许多是普希金的同学与挚友,要是当时普希金在革命现场,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全诗运用第二人称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对身陷囹圄的“十二月党人”的真挚问候之意。诗人虽与读者“西伯利亚囚徒”相隔千里,但普希金那颗火热的心与许多颗革命者的心连在一起跳动。诗句短小精悍,七个“你们”贯穿全诗,如鼓点一般有力。既有深情的呼告,又有进军号似的鼓舞。有对现实处境推心置腹的分析,也有对深情牵挂的娓娓道来,更是对摆脱困境,战胜黑暗现实的谆谆嘱托和热情鼓舞,热切期盼和充分信任。

二、一个自由勇士向殉道者崇高的志向与高傲的忍耐致敬

普希金是一个自由的勇士,自由是他诗歌的一个主题词。本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西伯利亚囚徒”的惺惺相惜。诗歌首先描述西伯利亚沉重黑暗的囚徒生活。“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悲痛的工作”,这是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在西伯利亚苦难生活和遭受沉重的政治压迫的真实写照。在西伯利亚蛮荒之地,繁重艰苦的劳役生活,疾患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折磨,使许多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非凡的意志,贵族出身的“十二月党人”就无法面对这地狱一般的生活处境。

诗歌又通过一系列与沉重的黑暗对举的词语,表现了殉道者们崇高的志向和高傲的忍耐,表达了同为自由战士的诗人的敬意。在关键时刻,他们“无人会往后退”。在困厄潦倒的处境中,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刻也不曾放弃斗争。他们在家信里依然诅咒黑暗的专制制度,揭露政府惨无人道的罪行。他们是现实的冷峻的思考者,也是自由思想的实践者。在寒冷严酷的政治迫害中,他们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投身到崇高的解放事业中去。“坚持”着“高傲的”“忍耐”,“崇高志向”,“希望”“降临”,这里有坚定的意志,这里充满对光明和希望的期望,民族的苦难赋予革命者最顽强的牺牲精神。《致西伯利亚囚徒》表达了普希金对为反对专制而流血牺牲、不屈斗争的殉道者的崇高敬意。

三、一位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呈献给殉道者的诗篇,鼓舞他们继续斗争的致辞

首先,一个“望”字,意为盼望、期望,既是广大人民望穿秋水,关心革命者的急切心情的流露,更是对革命者战胜困难、坚持战斗的爱的力量、希望和勇气的传递。

其次,一个“决不会”,掷地有声,是人民对殉道者投身推翻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事业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革命者内在力量的充分激发。“你们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决不会就那样陡然消亡”,铿锵有力的诗句,肯定了十二月党人面对的依然是黑暗的现实,曲折的前途,但他们的理想代表了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他们的理想决不会因此而消亡,革命尚未成功,殉道者将更愤然而前行。

诗歌的前两个小节着眼于对“西伯利亚囚徒”艰难现状的描写,着眼于对革命者革命精神的挖掘与肯定,后两个小节从外在力量的传递上下工夫。八个“会”既有广大人民对革命者内在力量的激发,又有外在革命力量对“西伯利亚囚徒”支持力量的传递——爱情的眷顾和友情的支撑。

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权利的斗争中,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是战斗的号角。他站在朋友、自由战士、人民利益代言人的角度上,向为争取民主、自由、幸福的革命者传递出友情、革命的情谊和时代的召唤。《致西伯利亚囚徒》被俄罗斯人们视为铿锵的战斗进行曲,也被全世界人们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欢送老生”策划书下一篇: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