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阅读题

2024-04-27

科利亚的木匣阅读题(通用6篇)

篇1:科利亚的木匣阅读题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1、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果然”的意思是答案

2、认真读画横线的句子,用“不是„„而是„„”造句。答案

3、科里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为什么挖木匣时只走五步就挖到了呢?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4、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周答案

5、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事物,看看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在起着什么样的变化?举一个例子。

篇2:科利亚的木匣阅读题

四年后十岁挖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篇3:《科利亚的小木匣》初读策略

读文而后知事, 文章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写来, 层次清楚。从篇的层面看文本的语言有“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特点;从句子的层面看文本有两处语言极富个性, 一处是科利亚学妈妈的样子埋木匣的过程, 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表达简洁明白;第第二二处处是是描描写写科科利利亚亚思思考考的的过程, 思维缜密, 推理合理。读懂故事的内容即“知事”, 这是促进孩子阅读的“思点”。在以“知事”为手段的阅读策略中,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 感悟带有文本个性特点的语言, 并期以个性化语言的内化、运用作为该文本例子下的教学目标。鉴于以上思考, 为实现“读文、识字词;了解文本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线索;认识事件人物”的初读目标, 可把“识物”“知事”“论人”作为阅读思路。

初读, 识物

师:今天, 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 他的名字叫 (板书:科利亚) , 谁来读读这个可爱的名字?

师:科利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木匣, 板书“木匣”。 (指名请学生反复读“木匣”)

师:谁知道什么是木匣?

生:用木头做的小箱子。

师:那么用铁做的小箱子就叫———

生:铁匣。

师:用铜做的呢?

生:铜匣。

师:如果这个小匣子里装的是饼干,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匣子叫作———

生:饼干匣。

师:如果里面装的是你的宝贝, 那这个匣子就又可以叫———

生:宝匣。

师: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 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 你猜猜看, 这个小匣子装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话语。

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匣子叫———

生:话匣。

师:科利亚给我们带来的是木匣, 一起读:科利亚的木匣。

(“匣”是形声字, 受先前所学“甲”的干扰, “匣”也极易读成“jiá”。“匣”是一个含有独立意义单位的字, 它在生活语言的运用中是活跃而有规律的。所以, 通过对话一方面继续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强化“匣”的正确读音, 一方面从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发现“匣”的构词规律, 使其尽可能多地积累词语。在“识物”中识“语”,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师:读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科利亚的木匣是怎样的?

生:科利亚的小木匣里装着些什么?

……

师:好, 那么咱们一起去看看, 科利亚的木匣子里到底藏着些什么?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 认认真真把课文读一遍。请读准每一个字, 读通每一句话。动动笔, 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生:“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师: (屏幕出示句子) 要读好这个句子, 得关注这些词语:盛着冰鞋小手锯小玩意儿 (幻灯下移动这些词语)

师:谁能读?

(生读)

师:再把它们请回句子里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儿, 你心里觉得怎样?

生:高兴、惊奇、羡慕。

师:那么我们就 (高兴、惊奇、羡慕) 地读一读。

(生读)

师:科利亚会怎样向你介绍这个小木匣呢?

(生带着自豪、高兴、得意的感情读句子。)

师:真好, 读一遍不但认识了一些生字新词, 还解决了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 真会读书。

(“木匣”是文本叙述的线索, 由读题而思考小匣子里装的是什么, 这是孩子在自然状态阅读时特别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这是孩子阅读的首要“视点”, 由此而进入文本也就自然而然。另外, 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所呈现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识字的意义, 句子中“锯、鞋、斧”的认读识写是必须在本课达成的, “小玩意儿”的儿化是南方的孩子在诵读时应该特别关注的;二是句子内容表达的特点, 虽然只是一句话, 却运用了总分结构方式来进行叙述, 这是三年级的孩子应该训练并学会运用的一个句子形式;三是这个句子为故事的合理发展埋下伏笔, 因为装着“好玩的东西”, 才有了学妈妈“埋木匣”, 有了四年后动脑筋“挖木匣”的情节。当孩子真正读懂这个句子的时候, 也就悟到了这个句子背后还蕴含着一份感情:科利亚为有这些小玩意儿而高兴、自豪、得意, 于是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 也就带着这一份情感。唯此, 才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 实现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为教学的有效提供了可能。)

再读, 知事

师:科利亚围绕木匣子做了些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 想一想。

(学生再读后可以自由言说,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主要信息即“科利亚埋木匣”和“科利亚挖木匣”, 并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师:能把这两件事的前后顺序排一排吗?

生:四年前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 科利亚挖埋下的木匣。

师:听明白了, 他说的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

(以整体感知的方式走进文本, 策略是读;话题情境是“科利亚围绕木匣子做了些什么事”;对话目标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行文的思路, 即文本是以时间的变化为标志,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另外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在“知事”的内容理解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读, 再知事也论人

师:快速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画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句子。

(生读完后首先交流怎样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有关句子。

师:透过这些句子你觉得科利亚这个小朋友怎么样?

生:聪明。妈妈埋箱子, 他也跟着埋木匣, 善于模仿;才五岁就会数到十了, 特别聪明。

生:能干。先挖坑, 再放木匣, 盖上土, 踩实泥土, 撒上细沙, 做得一点儿也不含糊, 非常有条理。

师:看来大家已经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朋友了。你能把这些句子重新组织一下, 完整地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吗?

生: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 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 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 就从家门口向前走, 数了十步, 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 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他放好了木匣, 盖上土, 用脚踩实, 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 免得被人发现。

(朗读从整体走向部分, 虽然这些句子散落于文中, 但是句子间却隐含着一条事情发展的暗线:因为看到妈妈运用算术走三十步埋下了箱子, 又因为自己只会数到十, 所以学着妈妈的样子走了十步埋木匣。如此把文本的语言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整理而成一段带有学生主体阅读理解的语言, 完成了从语言理解到言语运用的过程。另外, 孩子在言语运用的过程中“知事”, 即知怎样埋的过程, 同时也在知事的过程中识人, 认识了一位聪明能干可爱的前苏联小朋友科利亚, 实现了孩子与科利亚的对话。)

师:接下来交流怎样挖木匣的句子吧。

出示有关句子。

师:透过这两个句子, 你又了解了关于科利亚的哪些信息呢?

生:有耐心。虽然挖了很长时间, 仍然没有放弃。

生:爱动脑。走十步找不到木匣, 动动脑筋, 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在“挖匣子”的事件背景中,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相关句子, 以整体关照部分, 以部分理解整体, 既理解事的过程, 又感知人的形象, 也为埋木匣走了十步而挖木匣只需五步的矛盾呈现奠基。)

质疑, 下课

师: (引导学生读板书) 同学们, 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 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呢?

师:老师知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些疑问, 相信再给一节课的时间, 你不仅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启示呢!

篇4:澳大利亚小学生的分类阅读

从学前班开始,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图书借阅时间,学生自己从图书馆选一本书带回家,由家长带读一周,长短、难易都由学生决定。当然图书馆对图书都进行了非常精准的分类,学前班可以选择借阅的图书都是趣味性强、简单易懂的类型。升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对阅读的要求逐渐提高,阅读的内容也渐渐加深。

关于阅读范围,老师建议,不要只局限在从学校带回家的故事书上,要尽可能的增加孩子的阅读广度。如杂志、报纸、各类电器说明书、游戏介绍、菜谱、信件,甚至广告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读。

学校每周都有“校报”,每隔一两天会有各式各样的通知。我常常让多多读从学校带回来的信,许多单词他会说,却不认识,但因为是有关学校里的信息,他大多能猜出意思。短时间内看不出任何明显的效果,但我相信这是一个量的积累,某一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为了帮助小学生们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家长可以根据一本故事书,向孩子提出如下问题:

1、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这个单词(或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4、谁是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

5、故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6、这个故事让你学到什么?

7、叙述主要内容。

8、预测故事的发展。

通过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处于初步阅读阶段的孩子提升对故事的字面理解能力,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提高总结、叙述等本领。

随着孩子阅读水平的提升,老师对阅读的要求也会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向更高层次的推理能力发展。目前,多多同学正处于阅读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阅读水平。能进入推理能力发展阶段,相信读书就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每个一年级学生都有一本“读写书”,这本书装在写有他们名字的塑料袋里,每天晚上带回家。在拼写页上,是他们每周学习写的新单词。这些单词说新也不新,因为都是他们一年级第一学期反复读过的,从第二学期开始练习写。

每周五老师在学校进行拼写测试,所以,从拿到新拼写单词的那天开始,多多每天都会读一读,写一写,每个周四进行家庭小测试。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多多拼写测试目前都是满分通过。

在阅读列表上,记录着学生们读书的情况,这些书都是老师挑选出来,每天晚上带回家的课外读物。一般两天读一本,每天都要由家长记录阅读的详细情况。阅读列表上除了有阅读日期、书名外,还有最重要的三个选项,分别是:R.T——家长读给学生;R.W——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R.I——学生自己阅读。因为,老师让孩子带回来的课外读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图书,所以一般情况下,多多在第一天和我们一起读(R.W),第二天他就可以独立阅读(R.I)了。少数时候,多多可以完全靠自己读完一本小故事书。目前,老师推荐的图书里还没有一本是需要我们读给他的,出现陌生单词的概率也非常小。每次书拿回家后多多先是自己翻一翻,看看凭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读下来。因为,他对于可以在“R.I”后面打勾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期盼,对他来说,这是小小的荣耀。

在拿到一本书时,先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同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技能。首先看封面和标题,问孩子们认为这是一本讲什么的书?再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和孩子讨论一下会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在书里,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对将要阅读的内容充满期待。正如学校老师所说,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技巧与策略,帮助孩子们成为合格的阅读者。

每天多多放学,我问他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过得快乐吗?”他总是满脸灿烂地回答我:“快乐!上学真快乐。”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篇5:26 《 科利亚的木匣》

一、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1、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展示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亚 埋小匣子 走10步

3.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 找到木匣的?

(1)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走10步

没有挖到小匣子(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4.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 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3)随文理解“不光„„还”。(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 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 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1)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2)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3)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1)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四、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1)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2)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

(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学生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教学课题:

《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 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学习6——12自然段

(1)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对。我们的科利亚不但挖出了木匣还得到了启示,我想你们也很棒,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谁也像他一样从生活的事情中得到过“情况变化,方法要变”启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三 巩固全文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

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

2、名

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

6、名

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

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7

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

人长大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8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9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上一篇:知识达人秀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巉口镇民政工作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