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2024-05-20

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通用8篇)

篇1: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多数澳大利亚白色人种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当中大部份均是当年被英国押解到来的罪犯。来自其他国家者也很多,澳大利亚与美国一样是外来移民人口比例占绝多数的国家,其外来移民数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欧洲的德国、希腊、意大利和一些亚洲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台湾、印度、中国大陆、香港、越南和西亚诸国。

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根据人口普查,有37.13%的人自称为澳大利亚人,接着是英格兰裔澳大利亚人的31.65%、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9.08%、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亚人4.29%、德裔澳大利亚人4.09%、华裔3.37%以及希腊裔1.84%。

近年来澳大利亚东岸的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尔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经济氛围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中国和印度近年来超过英国等欧洲国家成为澳大利亚单年度最大移民的来源国。

篇2: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16,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VaezdeTorres)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涉足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并命名此地为“新荷兰”。

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JamesCook)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

英国人首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BotanyBay),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Sydney)。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殖民区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马尼亚。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为土著人。

19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

19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联邦,成立澳大利亚联邦。同时通过第一部宪法。

1927年,澳大利亚首都迁往堪培拉。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

1986年,英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获得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

篇3: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其培训内容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笔者拟对澳大利亚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特点作一些分析, 旨在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所启迪。

教师培训与认证的规范性

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执业资格要求比较严格, 担任技术与教育学院的教师必须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该认证不像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那样具有通用性, 而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的认证。即使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要获得这样的认证, 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相关的培训学习与考核, 且培训与考核一般要经历一年以上时间。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内容是按照澳大利亚国家培训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8个“培训包”的标准要求进行的, 培训教材由各培训单位自己开发。

在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后, 学员要完成规定的作业, 并要接受考核, 所有“培训包”的考核全部通过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因为培训的内容涉及8个“培训包”, 所以考核分八次完成, 每个“培训包”培训结束后都有一次考核。根据不同的“培训包”的要求, 考核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有的只要求学员完成规定的作业, 有的则需评审教师观察学员在模拟教学或真实教学中的表现及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况做出评价, 有的则二者兼而有之。作业与评价结果作为培训与考核的证据保存在培训学校。

职业教育特色的鲜明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 它本身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为保证职业教育按照其规律进行,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牢固掌握其特征。澳大利亚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 精心设计了一套方案,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对教师的培训是按照“培训包”进行的。“培训包”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设立的, 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全过程中, “培训包”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初次接触“培训包”的教师对“培训包”的用途、结构、如何使用等方面一般缺乏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将“培训包”的使用贯穿于培训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师逐渐掌握“培训包”的应用, 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思想。

其次, 对教师的考核是按照职业教育的考核办法进行的。职业教育的考核方法设计非常特别, 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关。职业教育是针对工作岗位的教育与培训, 最基本的特征是基于“能力”的培训, 强调的是通过培训之后学员能干什么。“能力”体现的是学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及按照工作场所要求的标准对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水平, 学员需通过多种方法 (例如直接接受教师考核、案例分析、大作业、工作表现等) 、经过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考试通过, 还要在工作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 、在各种工作条件下 (当工作环境改变等情况发生时) 证明自己已经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考核方法就是基于这个特点形成的。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节, 教师如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恐怕很难通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时采用这种方法, 使受训教师在受训与接受考核的过程中对这类考核形成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这样, 教师以后使用同样的方法考核学员时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可以说, 澳大利亚对教师培训考核方法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教师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澳大利亚对专任职业教育师资, 除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特殊教育能力、环境教育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能力、编写教学计划能力、讲授理论课与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等。因此, 澳大利亚在设计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内容时, 考虑得非常全面, 其培训内容涵盖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8个“培训包”, 分别为:

1.小组培训 (train small groups) 。具体内容是准备并实际完成一次至少有1名学员参加、大约15分钟的培训, 并按要求准备教学材料, 写出教案, 为学员安排实现该培训目标所需的训练次数及实践场所等;

2.系列培训授课计划 (plan a series of training sessions) 。具体任务是准备3次30分钟的、至少有6名学员参加的授课, 写出教案, 并要求3次课要有学习上的逻辑联系, 同时要准备有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还要为学员准备一份培训效果评价表, 以便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

3.培训的实施 (deliver training sessions) 具体任务是实施一次有一组学员参与的30分钟的培训课, 可以从上面准备的三节课中选一节, 也可另外准备一节;

4.培训的设计与筹划 (plan and promote training) 。具体任务是设计一个培训项目, 并代表本单位宣传该培训项目, 要求为培训项目写出一份培训计划报告, 为该培训项目设计一个宣传广告, 给本单位主管培训的领导写一份推荐该培训项目的报告;

5.培训的评审 (review training) 。主要任务是熟悉本单位培训记录保存的情况, 对一次已经实施的培训进行培训效果的调查与评价, 并写出一份评价报告;

6.考评的准备 (plan assessment) 。具体任务是准备一套对某个学生进行考评的材料, 要求为考评准备一份由国家制定的能力标准, 依据该标准设计一份用于评价学生在考评过程中表现情况的考卷, 并给出标准答案, 为学生准备一份考评通知书, 告诉学生应注意的事项, 为自己准备一份评估要点备忘清单;

7.考评的实施 (conduct assessment) 。具体任务是按照要求实施一次大约20分钟的考评;

8.考评的评审 (review assessment) 。主要任务是写出一份对自己实施的某次考评的自我评价, 进行自我评价的目的是确保考评的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与公平性。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培训包”包括了从教学材料准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培训及考评准备、实施考评、考评证据材料的保存、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宣传等各个方面, 内容非常全面。按照这些内容培训出来的教师必然能够独立完成与培训相关的各项工作, 这样的培训也使教师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非常熟悉, 保证了培训工作全过程的严谨、可靠。

教师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培训非常注重实用性, 由于在设计培训时采用了职业教育的模式, 目标非常明确, 因此培训内容直接、简洁, 接受培训并达到考核要求的教师能很快适应相关工作。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在教育思想方面, 重实效而不拘泥于理论。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中深奥的概念, 而是把由专家分析或经验总结得出的结论交给教师, 由他们直接应用。例如, 在培训的实施 (deliver training sessions) 中论述了与学员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告诉教师在应对不同的学员时应采用哪一种交流手段;论述了教学环境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影响, 提出了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分析了不同学员的学习特点, 告诉教师在面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员时应注意的问题, 甚至对怎样帮助学习困难的学员也提出了具体办法;分析了学员在组成学习小组时相互间的影响, 告诉教师如何处理他们中出现的问题, 以促使学习小组有效运作;告诉教师教学辅助工具的用途及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等。这些内容直观而有效, 特别对那些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非常有用。

其次, 对教学材料与教学程序的要求非常规范, 对培训教师实施考核以及受训教师对照自查非常方便。例如在小组培训 (train small groups) “培训包”中规定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准备培训教学: (1) 培训准备 (prepare for training) ; (2) 培训实施 (deliver training) ; (3) 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e) ; (4) 培训过程回顾 (review training) 。同时, “培训包”对上述每项内容的内涵都作了详细规定。如在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e) 一项中要求教师明确自己是否做到了: (1) 要求学员练习; (2) 发现学员的进步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3) 让学员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4) 与学员讨论怎样确定自己是否已经为参加考评做好了准备; (5) 对学员参加考评应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材料提出建议。这些规定涉及非常细微的地方, 并且都是教师考核的要点,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任何一项未能完成都会视为不合格。这些要求也非常便于教师进行自我检查, 确保自己的工作没有疏漏。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体系在澳大利亚已经运行多年, 对教师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 其培训体系、培训理念等方面都值得我国认真学习并积极借鉴。

摘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具有突出的特色, 探讨澳大利亚教师培训与认证的规范性、职业教育特色的鲜明性、教师培训内容的全面性与实用性等方面的特色, 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晨光, 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J].职教论坛, 2007, (9) .

篇4: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一)澳大利亚法治概述

迄今为止,人类有两大发明,一个是科学技术,一个是法律。科学是解决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界的重要武器,而法律则是人类解决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武器之一。法治是把法律尊崇为治国的方式,以追求政治民主、社会正义、保障人民权利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法治是社会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她与人类进步事业息息相关。并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

澳大利亚是法治国家,法律至上、重视程序法、司法判例、权力分立与制衡等都是基本原则。在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制度都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州议会可以就任何与所在州有关的事宜进行立法。但是,在宪法限定的权力范围内,有效的联邦法律可以推翻州法律。司法独立于立法与行政。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法官独立于政府。联邦法官的任期得到宪法保障。澳大利亚高等法院是所有事项(无论是属于联邦还是属于各州管辖范围)的最终上诉法院,而根据宪法授权,联邦议会有权赋予州法院联邦管辖权。由于深受英国普通法的影响,因此具有典型的普通法系的特点。

(二)原则与妥协的产物——《澳大利亚联邦宪法》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是澳大利亚的最高法律,规定了澳大利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联邦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則、法治原则、主权在民原则等。整个宪法条文勾勒出了联邦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这部宪法为澳大利亚的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意义巨大。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的起草与通过经历曲折,是因为各殖民地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首先是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其次,自由贸易派和保护关税派之间存在分歧。再次,关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限方面的分歧。最后,关于首都所在地的分歧。经各区代表反复权衡与选择,最终将首都定在堪培拉,以平衡各地区,尤其是墨尔本和悉尼的歧见。至今还有两座代表墨尔本和悉尼的大厦巍然屹立在堪培拉,表征着这段历史和澳大利亚的民主和平等。

(三)澳大利亚公民具有浓厚的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

澳大利亚人的平等意识、自由意识、法律权威意识、守法意识等观念深入人心,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得益彰。民众对法律普遍怀着一种敬畏心理,总是竭力恪守法律的相关规定(特别明显的是,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住房都没有高围墙,没有防盗门窗,阳台全是开放式的,社会治安比较好)。有人说,在澳大利亚享有自由与平等,这依赖于每个人都履行其责任,此言不虚。人们忠于澳大利亚并支持其民主生活及其深层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尊重法律、自由、平等、兼容、公平以及同情处于困境的人。

澳大利亚人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敬业精神与其教育水平很高、文化生活丰富有密切关系。澳大利亚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大力投入。2006年澳大利亚教育投资占政府支出的8%;同时,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也是澳大利亚教育发达的另一要素。澳大利亚历史虽然不长,但38所公立大学中已经有17所入围世界200强。据说,目前澳大利亚人的人均购书册数已居世界各国前列。

(四)严格规范国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根据澳大利亚的宪法和法律,澳大利亚的政府体制反映了英国和北美的模式,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在由普选产生的议会基础上。议会实行两院制——众议院和参议院。凡在众议院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联邦政府,内阁部长从参、众两院产生。总理不是由人民直接选举决定,而是由在众议院赢得大选的政党任命。在澳大利亚各级议会,议员可以突袭提问。而在(部长答复众议院所提问题)议会质询时间,政府与反对党之间有严格的轮流提问安排。在质询和辩论期间,那些措辞严厉和跌宕起伏的场面都会得到现场直播和广泛报道。这种做法使澳大利亚赢得了公众辩论机制健全之美誉,同时对行政部门的权力构成了非正式的制约力量。此外,还有严格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等。

在澳大利亚,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议会大厦,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可以到市政大厅找市长攀谈,也可以去议会大厅聆听议员辩论。国家的所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必须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政府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必须接受选民的公开考评,公共机构的支出及其绩效必须接受公开监督,政府的可信度是建立在健全而透明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基础之上的。

(五)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高福利国家之一。津贴繁多,工资很高,养老充分。澳大利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非常完善,有《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过渡法》《重新就业和开业法》《学生与青年津贴法》《产妇津贴法》和《寡妇抚恤金法》等。这些法律所规定的社会保障范围非常广泛,项目较为齐全。

目前,澳大利亚养老金体系是典型的“三大支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养老金、雇主提供的职业年金和个人自愿性的养老金储蓄。三个支柱互相支持,为公民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通过法治推进生态文明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政府环保部门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各州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1000人以上,每年的环境保护投资都约占GDP的1.6%。澳大利亚政府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建立起了包括自然资源、生物、生态等各方面的50多部环境法律,还有《清洁空气法规》等20多部行政法规。各州根据自己的管理职能还制定了几十部地方环境法规。政府投资与市场运作有效结合,使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成效十分明显。

澳大利亚优美的生态环境,得益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得益于公众具有强烈而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公众不仅自觉遵守环保法律,而且还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监督和管理。

二、澳大利亚法治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教育为基础,提升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

1. 重视权利、平等、责任等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普及。古大德在25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就是我们思想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决定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在澳大利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现在各个方面,他们认为,无论是总理还是一般官员,无论是教授还是清洁工,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我们应当重视权利、平等、责任等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普及。

2.丰富公民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决不可低估。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积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堪培拉的国家战争纪念馆,布里斯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设立的标志,悉尼、墨尔本19世纪英国欧式建筑与现代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些建筑铭记前人,启迪后人,增加了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厚重感,增强了全民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另外,澳洲的大小城市市中心都建有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最大限度、润物细无声地普及历史与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历史意识及责任感、使命感。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澳大利亚,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比较高,澳大利亚的孩子,从生下来国家就给予补贴,每月还有牛奶费,高中以前是国家所养、所教,大学的学费也很少,孩子的发展个性化明显。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诚信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澳大利亞经济运转良好,科教事业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有力,国民安居乐业。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因为澳大利亚2006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40000多美元。正是这样,政府才能把开支的42%用在社会福利、18%用在医疗保障上。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十七大报告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关键。当前,中央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最显著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民生情结与执政能力。科学发展离不开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最得民心。在澳大利亚,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很少见到官员政要,但政府却无处不在,这是政府深得民心的根本原因。除了政府为市民提供最优越的休闲环境外,政府的服务精神与服务手段也可圈可点。比如,对于失业市民,只要提出申请,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条件得到政府救济,把政府职能的效率提高到最大化。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制度。从澳大利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项成熟的制度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无一不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无一不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2.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由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政府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政府应当积极地履行其职能,保障社会法律制度的顺利推行和发展。

3.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网络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力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管理体制。

此外,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生态法治建设,促进环境、生态文明,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篇5: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各相关学院:

我校近期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 网站。研究生院郭老师,电话65103162,电子邮件 guoyu@cqu.edu.cn

10.请相关学院做好交换项目宣传和推荐报名工作,并按照其专业培养方案指导交换学生的选课,做好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

国际处、研究生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五日

附件:1.重庆大学学生赴国(境)外大学交换学习申请表

篇6: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设计咨询、广告业、出版业、制造业的包装设计、设计研究、设计管理

Industrial Design:

制造业的产品设计、设计咨询、展览(展台设计,展馆设计)、环境规划、家居设计、

设计研究、设计管理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展厅设计、展位设计、饭店/零售业的室内设计、剧院设计、博物馆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Multimedia Design:

设计咨询、信息技术公司、娱乐/媒体工作室、游戏工作室、广告、动画/网页设计

关于澳洲的设计行业协会:

澳大利亚留学专家指出:这里主要谈到认证最为广泛的最具权威性的澳洲设计行业协会――Design Institute of Australia(DIA),澳大利亚设计协会,前身是始建于 1947年的澳大利亚工业设计师协会,之后经历不断的拓展和屡次更名,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Design Institute of Australia(DIA)。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后,都可以成为DIA的Associate 会员。但是如果想成为正式会员,至少还需要3年的设计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其他的澳洲设计协会还有:澳大利亚平面设计师协会(AGDA,Australia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s);澳洲建筑师协会(RAIA,Royal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等。

1.澳大利亚留学传媒专业五大就业方向

2.关于美国留学动漫专业就业方向

3.产品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4.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

5.建筑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6.美国本科留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解析

7.关于数控专业就业方向

8.关于美国留学就业方向指导

9.游戏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篇7: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代表:土耳其外交部部长迈哈德·达武特奥卢先生阁下 陈潇玲

土耳其常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其他国际组织代表 大使 顾雪可 学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委员会:联合国大会 国家:土耳其共和国 议题;叙利亚危机

尊敬的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总理阁下:

2011年1月下旬,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巴沙尔·阿萨德及其政府面临严重的执政危机。事件爆发以来,随着叙利亚反对派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升级,叙利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当地及周边的安全和平状况同样受到严重挑战。

自叙利亚危机爆发开始,我国一直采取持续高度的关注和积极主动地外交策略。可以说,此次叙利亚的危机对我国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上的地位的提高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良机。权衡我国自身的地缘优势,军事实力以及在北约的军事影响,我国有必要在叙利亚问题上表明坚定态度并且为此作出更大的努力,同时在外交策略上采取更为灵活的多边机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此次,我国受邀参与“叙利亚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就将是一次很好的契机。以下请容许我对叙利亚问题及各方势力作一个简要分析。

此次叙利亚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多重利益矛盾的结果。就叙利亚国内来说,叙反对派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本质上为政权之争,也是叙利亚问题由来的主因与核心。其次,叙利亚问题涉及到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阿拉伯国家联盟对此作出的反应和态度将是我国对叙问题决议上不可忽视的参考因素。而对大国之言,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在此次叙危机中围绕“势力范围”展开的角逐,美国欲借“人道危机”推动叙利亚“政权更迭”,而俄罗斯则为保持其在中东地区传统影响力的最后据点不遗余力,决心对阿萨德政权进行有力支持。虽然矛盾错综复杂,但矛盾双方的目的无非是进一步壮大自己、夺取利益。叙利亚地区持续的**以及动荡局面的存在,将对于其他更广泛区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土耳其而言,作为我国的邻国,叙利亚的一举一动直接牵扯到我国的利益,而作为北约成员国中唯一的伊斯兰国家,我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一举一动,无疑都将引起叙利亚盟友及对手的密切关注。随着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国地位日益稳固,已具备在叙利亚危机中发挥较大作用的物质基础,在解决中东问题上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如果土耳其能够主导叙利亚今后的政局走向,将大大提升其在中东地区,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但在另一方面,我国虽为北约成员国,却很难得到欧盟的认同;作为伊斯兰国家,又很难得到伊斯兰世界的认同,因而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外交策略不应过于激进,同时也不应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提升本国在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机会,保持一种积极参与解决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态度。

目前,在叙利亚问题上,各方势力皆已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意图。以美国为代表的多数西方国家、北约、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组织已明确加入反叙利亚阵营;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则明确反对任何国外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和对叙利亚政府进行制裁行为;俄罗斯对阿萨德政权采取了支持态度,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叙利亚侵犯人权问题进行的决议草案表决中投了反对票,可见各国对叙利亚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已见分晓。

我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也已表明自己的外交立场。首先,叙利亚政府与反动派之间持续升级的武装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安全,而阿萨德政权在此过程中对示威民众采取的暴力镇压造成了严重的地区动荡和难民迁移,对我国的政治,军事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其次,作为北约成员国和中东的主要大国,我国有必要权衡西方国家以及北约、欧盟、中东国家等的势力走向,以此制定最有利于我国的外交策略。因此,对于此次的“叙利亚行动小组”会议,请允许本人代表土耳其外交部向尊敬的总理阁下提出外交部初步制定的外交方针:

首先,在本次会议上,我国应继续明确立场,严厉谴责叙利亚政府采取的暴力反**行径,赞成安南提出的解决叙利亚问题六点建议,要求叙利亚当局进行人道主义停火,释放随意被羁押人员。

其次,我国目前应主张在和平基础上解决叙利亚问题,同时通过寻求与西方国家以及相关利益联盟的合作达成对叙利亚政府实行进一步的经济和政治制裁的共识,以此要求和胁迫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就目前形势来看,西方和俄罗斯的博弈仍在继续,中国和伊朗的反战立场也很坚定,短期内国际上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军事制裁的呼声并不会很高,并将难以实现。因此在此次叙利亚行动小组会议中,我国应寻求多边合作机制,争取与西方国家达成共识和合作,避免单方面过激的外交策略触动俄罗斯与中国的外交防线。

接下来,我国可在此次会议上积极谋求与多方力量合作,争取在叙利亚境内成立叙利亚安全管理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我国可以集结各联盟及西方各国的力量,将国际势力渗入叙利亚本土,同时也可借叙利亚安全管理委员会推行一系列政治措施以实现对巴沙特政府的控制和打击。土耳其将争取在该委员会中扮演积极角色并提出我国对叙利亚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计划等,以掌握我国对叙问题上更大的主动权,展现我国的外交姿态。

在此次会议中,我国将与美国、以及一些欧盟及阿盟国家(法国、德国、伊拉克等)进行积极协商,争取在对叙问题上达成共识。

由于此前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欧盟、阿盟都明确表明反对叙利亚政府的立场,因此在此次会议中,我们应就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叙利亚问题与这些国家进行协商,寻求合作。因为随着我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地位不断地得到巩固,在中东地区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所以在与美国进行协商时,我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美国进行协商,为我国在本次大会上的提案争取到更大的支持。同时考虑到我国加入欧盟并在阿盟中获取更多的大国认可度的战略目标,我国在与联盟进行协商时,除了借助自身的外交优势外,还应积极借助美国的大国影响力与外交号召力优势,团结更多的国家以赢得他们的支持,从而实现我国的外交意图。

篇8:关于澳大利亚的论文

何谓“语言规划”?Kaplan将其定义为“为了在一个或多个社群中实现有计划的改变或阻止某种改变而制定的一整套思想、信念、法律、法规、政策、规则和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1]。按照这个定义, 中国大陆的白话文运动、汉字简化运动和推广普通话运动, 以及美国的“English-Only Movement”, 都属于语言规划。语言学界一般认为, 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减少语言的冲突, 但语言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 却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

一、澳大利亚多语格局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众所周知,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该国最早的居民是号称有“几万年”历史的土著人, 而最早的白人居民则是Arthur Phillip用11艘船从英国运过来的一批罪犯。之后移民澳洲的人士中, 则以劳工、商人、技术移民以及为逃避饥饿和政治宗教迫害而移民者居多。1901年,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曾经通过一个《移民限制法案》, 对白人以外的其他人种移民澳大利亚实施限制措施, 该法案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实行“白澳政策”的标志性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出于增强国力和建设一些重大工程的需要, 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开始一步一步对非欧洲裔移民松绑, 直到1970年代, 才最终将按种族来挑选移民的条款从移民法中完全去除, 让该国实行了多年的“白澳政策”最终划上了句号, 从而为澳大利亚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族裔的移民铺平了道路。

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使得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并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进入澳大利亚的同时, 也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了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 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一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大“熔炉”。“多语”和“多元文化”一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化之最鲜明的特征。

二、政策的调整以及有关争议

然而, 从2006年开始, 澳大利亚在政策和政府架构方面做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调整, 这些调整包括:

1) 2007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移民、多元文化和土著事务部” (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悄悄地改名为“移民与公民事务部” (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 原名称中的“多元文化”一词不见了。

2) 对技术移民之英语能力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雅思5分提高到雅思6分, 并在移民评估时对英语能力突出的申请者给予较大力度的奖励。

3) 从2007年起, 申请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者需要参加一个“入籍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政治、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

澳大利亚所引入的入籍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样题现在已经发布在澳大利亚移民与公民事务部 (以下简称“移民部”) 的官方网站上[2]。入籍考试的题目涉及的主题有: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观 (如自由、平等) ;澳大利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宪法、选举和全民公决的知识;澳大利亚的国家体制;澳大利亚的传统节日;关于澳大利亚的历史和宗教的知识;关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知识。此外, 移民部还发布了一本名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我们共同的纽带》的小册子, 供申请入籍者阅读[3]。

显而易见, 以上措施无疑将巩固和加强英语和英语文化在澳大利亚社会的地位。澳大利亚虽然迄今为止并未立法规定何种语言为“官方语言”, 但传统上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语”早已是板上钉钉、不言自明。作为旁观者, 我们这些多年习惯于强调“统一”的中国大陆人士,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在一国之内做到“书同文, 行同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尽管我们中国目前实际上也是一个多语国家, 只不过普通话和简体中文的影响范围较大而已) , 而澳大利亚则不然———自1970年代以来, “多语”和“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 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魅力之所在。因此, 这些政策 (尤其是“入籍考试”的设立) 在澳大利亚一经推出就激起了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这是“白澳政策”的回潮 (注:1901年澳大利亚推出的“白澳政策”也是以一个英语考试作为筛选移民的工具) , 是通过设定语言门槛将部分族裔的新移民排除在大门之外。比如, 绿党参议员Kerry Nettle就称入籍考试的设立是“敲响了种族主义的锣鼓”, 将会导致社会族群撕裂, “令澳大利亚蒙羞”。她说:澳大利亚政府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帮助移民在澳大利亚安居———至于入籍考试, 由于移民在进入澳大利亚的过程中, 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测试, 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测试, 所以专门设立一个入籍考试没有什么必要[4]。澳大利亚难民委员会也反对这项政策, 该委员会在其文告中称:很多难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而无法通过这个考试, 因此, 该考试的设立将令很多已经获得避难资格的难民无法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这将不利于弘扬澳大利亚一向秉持的人道主义精神[5]。面对各种批评的声音, 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做了辩解, 他说:“这不是一个歧视性的政策, 而是为了保证新移民能完全融入澳大利亚的主流社会”[6]。

对于以上争论, 澳大利亚政府似乎已经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在2006年9月份, 即入籍考试实施以前, 澳大利亚政府就发布了一份题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绝不仅仅是一个仪式》的讨论稿, 供社会各界讨论[7]。这份讨论稿的中心思想就是:澳大利亚公民身份不是任何人都理应享受的权利, 而是一种荣耀, 任何希望获得公民身份的人士都应该对澳大利亚有最基本的了解, 对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观有最起码的认同, 并且具备必要的英语能力从而能较充分地参与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在这份讨论稿出笼的同时, 澳大利亚政府还就设立入籍考试的问题对1644名受访者进行了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对设立“入籍考试”持赞成态度, 25%的受访者反对, 还有15%的受访者未明确表态[8]。由于得到多数民意的支持, “入籍考试”在澳大利亚最终得以成功设立。尽管如此, 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这场风波在澳大利亚所引发的争论并不会就此终止, 澳大利亚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的变迁带给人们尤其是语言学者们的思考还会长久地持续, 而澳大利亚的语言规划者们在制定新的政策和对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仍不免时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三、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作为一名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并长期关注澳大利亚的语言学者, 首先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从2006年而不是别的时候开始酝酿推出这些政策?在笔者看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亚裔移民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庞大的非英语母语人群的形成。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70年代以来, 亚裔移民的人数增长较快。在2006年, 澳大利亚全国1990万人中, 有274万人 (13.8%) 是出生在主流英语国家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而与家人以英语之外的语言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澳大利亚人更是达到315万之众———也就是说, 澳大利亚有15.8%的人不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9]。在澳大利亚, 正在被使用的语言多达两百多种, 于是有人担心:英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在不远的将来将受到挑战。

2) 对族群关系乃至国家安全的担忧。2005年, 在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的克罗纳拉海滩爆发了大规模的种族骚乱, 数千名澳大利亚白人青年和来自中东 (尤其是黎巴嫩) 的移民青年卷入其中, 几十辆汽车被砸被毁。尽管霍华德总理声称这只是一起“治安事件”, 并非“种族冲突”, 但并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对种族矛盾的担忧。无独有偶的是, 在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发生后, 欧洲多个国家如英国、德国等相继设立了“入籍考试”作为筛选移民的重要工具。

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一个国家 (尤其是移民国家) 来说, 其理想的语言格局是“多语”好还是“单语”更好?对于这个问题, 想必我们并不能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而且, 也许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Elizabeth Peal和Wallace E.Lambert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的智商更高[10];《科学》 (Science) 杂志专职撰稿人Yudhiji Bhattacharjee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双语的优势》也通过雄辩的例证阐述了双语是如何改进人脑的功能的[11]。然而, 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证明“多语”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理想的语言格局。事实上,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多语国家, 都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多语的格局, 而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多语的优势而主动选择了多语。其次, 我们需要明白: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社会基本的交流工具和为了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而学习两种以上的语言是两码事, 国家机关的工作语言采用单语还是多语与普通民众在各种非官方场合使用单语还是多语是两码事。事实上, 在诸如澳大利亚、美国这类的典型的移民国家, 关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国家机关的工作语言采用单语还是多语”以及“是否应该用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社会基本的交流工具”。旨在推动英语成为全美国的官方语言的非政府组织U.S.English的主席Mauro E.Mujica在该组织的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使用多种语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美国各级政府的工作语言只能是一种———那就是英语”, 因为“英语是美国历史上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的最强大的纽带”, 是帮助广大移民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必由之路, 而且,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 将用于翻译项目的资金用来帮助新移民更好地学习英语和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也是对纳税人的钱的最科学最合理的使用[12]。不过, 说到语言经济学, 人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花一些成本创造一个多语的环境, 不是更有利于吸引来自外国的投资移民和更好地发展本地的旅游观光业和文化教育产业, 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收益吗?“团结于多样化的旗帜下”一直是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所大力宣传的口号, 然而在与澳大利亚各界人士的交流中, 笔者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多样化”固然好, 但也需要考虑当地的人民对“多样”的接纳程度 (或者说“忍耐程度”) 。由于这种“接纳程度”往往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因此, 我们上面所说的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的“困境”也许不是一种真正的“困境”, 而是可以理解为当地的人民对移民问题和语言问题的态度处于一种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为周期的轮回变化之中。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我们知道, 中国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 而且, 在可预见的未来, 也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大规模移民入境的必要, 同时, 由于中国本身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所积淀的深厚的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像澳大利亚那样吸纳几百万移民, 也不必担心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造成太大的冲击。不过,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工作, 事实上, 已经有不少外国留学生 (尤其是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 在中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 非常希望终生留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七条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 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1) 中国人的近亲属; (2) 定居在中国的; (3) 有其它正当理由。然而, 当越多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定居, 并以各种“正当”的理由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时候, 我们是否需要引入某种筛选机制, 使得中国的移民政策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永续发展的需要?在引入筛选机制的时候, 除了考虑对方的专业技能、受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以外, 是否还应考虑:该申请者是否能够从语言和文化上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许到那时, 汉语能力测试和入籍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筛选工具, 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无疑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国家 (尽管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汉语占绝对统治地位) , 与汉语和汉语文化一样, 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 推行规范汉字。同时, 第八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由此我们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既能较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又保证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隔阂, 无疑是对中国的语言规划者和广大民众的一个长期的考验。我们希望并且相信, 通过分析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民族多语种国家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教训, 并认真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定能够在语言问题上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 使得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使得中华语言和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同时也使得各少数民族一方面能充分享受祖国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Kaplan, R.and R.Baldauf.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3.

[2]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 Practice Test[OL].ACT, Australia:2009[2012-05-05]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practice/

[3]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Our Common Bond[M/OL].ACT, Australia:NationalCommunications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Citizenship, 2009[2012-05-05]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_pdf/australian-citizenship-nov2009.pdf

[4]Nettle, Kerry.Citizenship test is all about the election[OL].2006-09-18[2012-05-05]http://waverley.nsw.greens.org.au/print.php?sid=317

[5]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Response to Australian Gov-ernment discussion paper:Australian Citizenship:Much More than aCeremony[OL].2006-11-17[2012-05-05]www.refugeecouncil.org.au/resources/submissions/0611_Citizenship_sub.pdf

[6]Hart, Cath.Howard faces revolt on citizenship test[OL].The Australian, 2006-12-12[2012-05-16]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nation/howard-faces-revolt-on-citizenship-test/sto-ry-e6frg6nf-1111112672664

[7]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n Citizenship:Much Morethan a Ceremony[OL].2006[2012-05-05]http://pandora.nla.gov.au/pan/64133/20061005-0000/www.citizenship.gov.au/news/DI-MA_Citizenship_Discussion_Paper.pdf

[8]Australian Government.Summary Report on the Outcomesof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on the Merits of Introducing a FormalCitizenship Test[R/OL].[2006][2007-06-19]www.minister.immi.gov.au/media/responses/citizenshiptest/summary_report_citizen_test_paper.pdf

[9]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The People ofAustralia:Statistics from the 2006 Census[OL].Australia:[s.n.], 2008:i[2012-05-22]www.immi.gov.au/media/publications/re-search/_pdf/poa-2008.pdf

[10]Peal, Elizabeth and Wallace E.Lambert.The Relation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 1962, 76 (27) .

[11]Bhattacharjee, Yudhijit.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N/OL].New York Times, 2012-03-18 (SR12) [2012-05-06]www.nytimes.com/2012/03/18/opinion/sunday/the-benefits-of-bilingualism.html

上一篇:三十讲心得体会下一篇:组织生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