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2024-05-22

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通用10篇)

篇1: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班级活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把环境称之为“隐性课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怀特曾说过:“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的组成是全方位、立体、多元的,班级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直观、形象、互动、可感知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一致的。近年以来,“研究性学习”逐渐以更新的高度与起点进入我们的教育领域,它致力于改变幼儿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尝试为幼儿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技能,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加以整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这两者能较好的联系、融合,将给幼儿的和谐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与收获。几年来,我们在“研究性教育环境”的创设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越来越感受到“研究性教育环境”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积极促进、对幼儿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创设富于变化的动态性环境。

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与惯例中,教室环境创设往往只是教师的任务,由教师一方进行设计、布置,作为另一方的幼儿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的地位。很多幼儿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只是在开学刚刚来到班级的时候对环境表现出有兴趣,一旦适应在园生活,就对环境不再关注,教师辛苦创设的环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处于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幼儿是单纯接受,没有不断变化的刺激。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人不应被动接受、适应环境,而应该主动改变、创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如此形成人和环境之间不断提升的作用。教室环境建设的意义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调整了环境䵂dR(଒଒ÿ଒ö଒ëꋇp଒åÿȄȄȄȄ感,环境变得生动起来。我们惊喜的发现:活动室环境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下,变得丰富、多变、鲜活起来,幼儿时刻都在关注他们自己创设的环境,在课间、饭后、家长来接时幼儿都会在这些环境前留连。班级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环境育人的观点,转变以教师为主,刻意追求装饰效果的观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让孩子真正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

二、建构师幼互动的亲和性环境。

在进行“研究性教育环境”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深深的感触:通过环境的创设更加拉进了师幼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都紧密围绕、关注周围的环境,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也在悄然转变。这时的教师已经成为幼儿学习、探索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在创设进程中与幼儿相互给予、吸纳、启发、更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1、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真正了解幼儿。

“每个幼儿究竟蕴藏了多少‘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敢也不能妄加评定。回想以前,我们总是在各种活动之前,为孩子准备很多、很细、很全,只要孩子能按照事先的准备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可是,经常是事与愿违,幼儿总会出现“意外”。看来“顺利”未必是“胜利”。究其原因:我们是不敢、是害怕、是不相信孩子。在开展了“研究性教育环境”创设活动后,我们逐步发现了我们其实不了解的孩子,孩子们总是给我们一次次的震惊!趣例一:关于“面包与海绵”的争论

一次,我们进行关于“理发店”的活动,幼儿在观看“理发”录像后,回忆、讨论理发的过程。进行讲述时,幼儿对录像中出现的一个“椭圆形、淡黄色”的东西产生了争执。有的说:是面包;有的说是蛋糕;有的说是棉花。会是什么呢?教师不作答,反问幼儿:面包、蛋糕、棉花在理发店里有什么用?幼儿继续争论:“录像中的小朋友在掸头发,面包不能掸,会碎的”;“棉花太软,不行”。到底是什么?教师仍然不作答,让录像中的幼儿揭晓:原来是一块“海绵”。幼儿争论的兴致勃勃,对自己发现的最终结果很满意。

2、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为幼儿已有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提升。

我们可喜的看到孩子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但是,幼儿的积极投入不等于教师可以“退出”。相反,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是更高的挑战。作为教师,要具备了解幼儿现状、驾驭幼儿发展的较高能力。在幼儿的各种探索、操作活动中,他们表现的已有经验还是零散、片面的,需要成人的整理与提升。这种提升可以帮助幼儿获取更加全面和完整的信息,促进他们向更高的方向迈进。在整合与提升中,教师要会“等”、“看”、“帮”:等幼儿尝试以后;看幼儿探索方向;帮幼儿实现想法。为此,我们提出:

一、互动中学关注个体学习、玩伴游戏和小组项目,强调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取各种感性的直接经验,并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得到发展,而不是教师通过“说教”使幼儿发展。

二、选择中学

幼儿来到幼儿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选择中学的特点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选择,而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选择。”

三、研究中学让儿童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教师经常做的工作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我们不怕孩子犯错,相反还鼓励幼儿多遇问题,多走弯路,多犯错误;经常做错事的孩子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师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的是理解和鼓励的态度,这样孩子就越发有探索的愿望,不会因多次的不成功而失去信心。

趣例:“理发指南”的制作

在进行“怎样理发?”的活动中,教师以幼儿个体学习入手,借助绘画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表达“理发”的过程。每个幼儿的表达都不一样,有的幼儿能表达完整的理发顺序;有的幼儿想到用“”表示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也有的幼儿所反映的信息比较零散。接着,幼儿以小组为学习团体对自己及同伴的记录进行再次讨论,提供小组幼儿都认同的“理发顺序”,这时,幼儿的经验得到相互的交流、补充、纠偏。最后,经过教师的整理与提升,幼儿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理发指南”。在进行墙面展示的时候,幼儿对自己的活动发现比较满意与欣赏。

“理发指南”的活动流程:

幼儿个体感受小组交流教师整理、提升幼儿进行再现

三、营造乐于体验的活动型环境。

四、提供家园开放的共享性环境。

“环境”不仅是幼儿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活动平台,它也是家园相互了解的途径与通道,家庭、幼儿园、社区;幼儿、家长、教师共同营造这个共享环境。

家庭配合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作用于幼儿,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而班级环境创设也是如此,这虽然是幼儿园的工作,但是倡导家长参与此工作,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可以使幼儿、家长和老师三者都得益。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与老师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上达到一致取得“合力”的教育效果,又和孩子在一起创作的过程中加强了亲子关系,还可通过墙面环境与别的家长相互学习,共同交流教育方法、分享教育心得。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孩子们学会了与父母的合作,与同伴间的交流,发现了许多与别人不同的事情,并学会主动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展现出来,家长们也切实体验到了自己也是班级的主人和一员。

趣例一:亲子活动“环保小卫士———亲子登山”

在这个活动中,家长志愿者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他们与老师一起共同商量、筹划活动的细节,如:安全提示、天气状况、登山准备、站点贴花等。经过分头的准备,呈现了以下的活动资料:

活动举行的开心极了!小朋友们克服了饥饿、口渴、疲劳,自己坚持登山,获得了胜利,挑战了自我!家长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与支持!

趣例二:亲子玩具总动员

家庭中总是有许多废弃的物品,幼儿可以利用这些进行创新制作,这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在双休日,家长与幼儿共同开始了制作,有的幼儿很有主见,很快的确定了主题;有的幼儿会与家长进行商量,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无一例外的遇到了各种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做出的小玩具让幼儿、教师、家长都很喜欢,许多家长说:“我们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没有这么吸引他们!”

五、“研究性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几点研究启示。

启示:

1、培养每一位孩子有效地处理和环境互动的能力。

2、发展孩子和社会、同伴的关联性及认同度。

3、鼓励创造,创造性并非只有集中在于成果上,而是尊重每一位幼儿的创造过程。久久地回味着每一个与幼儿共同设计和布置的环境空间,它们蕴含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尊重-满足孩子所需;信任-放开孩子的手;发展-给孩子以挑战!

附图一

附图二

幼儿的原始记录

整理后记录

登山倡议书

登山海报

运动员记录牌

运动员奖状

玩具照片

幼儿自己的制作讲述

Times New RomanTimes New Roman

!),.:;?]}¨·ˇˉ―‖’”„∶、。〃〄〆〈《「『〕〗!"'),.:;?]`|}~⦅([{·‘“々〇〉》」〔〖(.[{⦆¥ ÿ죍Ä଒Ûꋇpﯾèÿ̅ЂЂЂЂ

SummaryInformation

篇2: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鄞州区首南街道中心幼儿园 章军波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在对环境的认识上,我们教师偏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只重视装饰布置教室、活动室不惜花气力、花财力,而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对幼儿教育缺乏耐心,训斥指责的情况多,引导、帮助的时机少,幼儿对老师始终存有一种畏惧心理。这样很难使教师精心布置的物质环境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幼儿园环境布置表面看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花里唿哨,很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原因在于这种环境布置单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很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布置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针对以前的误区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我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根据幼儿的年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环境创设,让每一块墙面能说话,能为每一个主题活动服务,能使幼儿在环境中学习,促进幼儿发展。

一、创设生机勃勃的植物角、动物角,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篇3: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发展

一、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 是开展互动学习的前提

物质环境的创设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的物化, 也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 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 让环境、材料与幼儿“对话”, 以环境育人, 是我园努力追求并力图实现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特点, 他们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 他们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 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 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 因此可以说, 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在我们每个教室内, 都置有一个“百宝箱”, 里面收集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小挂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材料, 也有蟹壳、蛋壳、西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物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孩子们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楼、汽车, 把易拉罐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 让蛋壳变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娃娃……用这些作品来装扮我们的教室, 孩子们可真开心, 面对收集寻找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则更有兴趣了。幼儿在这个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 其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目前, 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 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 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 缺乏针对性, 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环境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我们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在我们所创设的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的环境中, 幼儿主动活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 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 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 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而老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 及时调整活动环境, 使环境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马路上的车”时, 通过与开展系列活动并与孩子共同创设相关环境中, 我发现孩子们对交通规则感兴趣了, 他们的谈话言语中出现了“你瞧, 红绿灯!最厉害”、“交通警察更厉害”、“我爸爸说, 警车执行任务时可以闯红灯”等等, 绘画作品中, 关于斑马线、红绿灯的内容多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适时调整环境创设, 活动也由“汽车”引伸到“交通规则”了。

三、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1.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 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他们能做得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 他们能想得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 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 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 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3.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 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 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 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 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 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 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 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从“教师讲, 幼儿听”转变为“让幼儿主动探究, 自己找答案”, 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 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4.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 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 我们都应积极支持、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 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 东西是否乱了, 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 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篇4: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关键词:个别活动;语言环境;幼儿;语言能力

个别化的活动是人为活动的一种创设,更是幼儿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个别化的活动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其内在意义和表现形式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和创设语言环境这一目的的结合,使得这一活动安排必须达到完整、创新、实践等等目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创建讲故事的个别化活动,改变单一的听讲模式

给幼儿讲故事是传统的创建语言环境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时候,老师采用的就是单一的讲故事的形式。即老师在前面讲述故事,孩子在下面听,然后偶尔做语言上的交流。这样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减少了幼儿知识的获得量。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创建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故事能够给幼儿情境的感染,让幼儿更容易接触生活。但是如何才能发挥故事的真正作用,就要设计一些个别化的活动。比如,举办讲故事大赛,让幼儿自己去讲故事。也许他们不能够完整地说出一个故事,但是他们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思维逻辑也能够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展示自身才能,能够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自己。另外,个别化的活动还可以是生活琐事的表达,例如,让幼儿对某一事物进行语言描述,这样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在创建个别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幼儿才敢说、想说、有的说。特别是对于大班的幼儿,他们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只有循循善诱才能够开启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改变物质环境进行个别化活动,让情境更加丰富

个别化的活动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这是一种形象的感触,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可以真实看到的,这要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语言环境创设的必要元素并不仅仅是语言的丰富度,更多的是物质的一种支持,使用道具,让幼儿感悟到更多的东西。物质环境包括有活动道具、墙面、头饰、玩具等等,这些简单而实际的东西能够给语言创设带来真实感。例如,想要让幼儿描绘“心目中的卧室”时,不要单纯地让幼儿去用词汇和语言表达,而是将真实的小道具或是模型,如窗、衣柜、小玩具、书、衣物等,让幼儿一边讲一边摆弄这些东西。这样他们对于方位、实际的物品等都能够了解。有些幼儿的词语和对事物的认识有脱节,即使知道这个物品,但是却和名字之间有了一定的差别。

再者,个别活动的组织还能够以动手能力为基本的途径,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和其他幼儿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方法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放开他们想象力的翅膀,更能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创新向幼儿提问的技巧,让语言沟通更有魅力

要想在个别化的活动中创设语言环境,就必须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摆在第一位,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语言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乏的是老师的提问,因为幼儿不能够自己去探索这些语言,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老师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一定要尽量去开拓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教师要将单一性的问题变为多样性的问题,将回忆式的问题变成开放式的问题,将封闭式的问题变成开放式的问题,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去模仿和改编,将故事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语言和问题往往是具有启发性的,如果只是教给幼儿一些对事物的特定描述词汇,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只是一种模仿式的学习,不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机会和空间。

在老师组织的个别化活动中,要明确活动的目的,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这些语言技能。例如,在创设一个商场购物的环境时,教师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幼儿设计好情境,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想,自己去实践这样的情境。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给幼儿做必要的引导,还要不断给幼儿设置“障碍”,这样他们才能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语言的学习。这种提问模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使他们真正地了解生活。

总之,个别化的活动是一些特殊的活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创设语言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感染幼儿,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无论采用何种个别化活动,都要以幼儿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切忌盲目模仿和“揠苗助长”。

参考文献:

[1]杨春林.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M].管理学家,2010(5).

[2]柳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之平台[M].考试周刊,2007(16).

篇5: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一、活动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及《指南》精神, 促进幼儿园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开展区域活动,兼而提升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教师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寻找差距,从而提高区域创设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1、班级环境创设情况,教师对班级物品的管理及摆放。

2、活动区区域设置、设施设备的配置、材料的提供和幼儿区域活动实施情况。

3、区域操作材料是否具有操作性、层次性。

三、评价标准:

1、区域设置: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设置相应活动区域,在空间的分隔上、区域的选择上要便于幼儿活动。每个班级至少应设置4个区域,至少包含一个固定区域。(小班娃娃家、中班语言区、大班数学区)

2、环境创设:整体氛围美观、大方、区域标题明显,有网络图、有规则图(能让幼儿所理解的);幼儿作品呈现多元;体现墙面与幼儿区角活动的互动。

3、材料投放:

(1)教育性:区域的创设与材料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与材料的教育价值。

(2)适宜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兴趣及能力来提供材料玩具,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3)操作性:材料能引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活动,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不断探究的活动材料。

(4)多元性: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材料的选择和利用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巧妙利用废旧物品;

(5)创意性: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区域活动游戏,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趣味性、艺术性,达到美观、新颖、多功能的要求。

(6)安全性:本着安全、卫生、耐用的原则,区域设置便于幼儿活动,材料便于消毒,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四、评比办法

1、实地查看各班目标与实际操作相匹配。

2、实地察看各班幼儿活动情况,听教师介绍幼儿的操作活动,对各班级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

3、实地查看班级区角活动过程性、结果性材料(包括幼儿作品等)并调查幼儿活动情况。

4、奖项设置:全体教师及园办整体赋分,评出优胜班级;现金奖励:全园设一等奖一名(奖金2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100元),其余均为三等奖(奖金50元)。绩效评分奖励:一等奖80分

二等奖50分

三等奖30分

五、评比时间: 2014年11月30日

保教部

篇6: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本学期,我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中重点研讨,我读了《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这本书,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经验。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是以游戏为主。而区角游戏,是我们每天在园都在做的事情,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幼儿在自由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地位,时时把握好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并进行适度的指导。从而让幼儿能在区角活动中通过自主活动达到教育目标。但是,在看似简单的区域活动中,区角的创设、活动氛围、活动形式、材料提供、幼儿兴趣及发展需要、活动作用、教师的观察指导等等都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地方。结合朱园长的讲座及自己在区角活动中的困惑及问题解决作如下总结与感想:

首先,理清区角活动定义,了解其活动功能。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指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托,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它能够促进幼儿自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发现自主的游戏、学习的,他们在寻求游戏中的快乐;在游戏中锻炼、发展其某些方面能力,学到新的知识、本领。

其次,把握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首先需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程度,设定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的创设和开展不光光仅停留在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时间里,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开放。各班级中的区角安排要考虑到班级中的整体环境与之相互和谐的。这其中也加入了教师的一些主观因素,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审美等方面来决定环境的创设,努力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下更好的游戏生活。总体就是做到“敏感捕捉,理性筛选,适时投放”。

同时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添置是关键,它是幼儿活动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活动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和玩具的提供。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在投放区角材料时,需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采用层次性策略。投放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游戏区角后,接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对于游戏的规则,预设和生成的灵活把握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合理的观察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其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单纯灌输,而喜欢在活动中自己尝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因素,他们认识的知识,只是周围生活中最粗浅的,所以有时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正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因此,我觉得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等等。

教师在活动中,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再进行观察,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

篇7:区角活动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芽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通过观察,我发现,区角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区角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区角活动的设置是自由的,开放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探索、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娃娃家这个区角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商讨和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和负担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由交往,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他们一会儿做妈妈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带娃娃去理发店剪头发,高兴时还可以和娃娃一起去看表演,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尽情活动,游戏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就越投入。我们班的洋洋一直比较孤僻,平时不爱与人交往,话也很少,开展区角活动后,他非常喜欢当菜场服务员,每次都会选择在菜场里当服务员,当有顾客来买菜时,他总是积极地介绍,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性格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家长反映在家也愿意和周围的小伙伴交流了,变得开朗了。

二、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理发店游戏中,有三个孩子都想当理发师,可是理发师只能有两个,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或者改变角色,当理发师的小助手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相互协调。

三、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广泛的范围

“小菜场”等等区域是孩子们自己的天地,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发现和创新,自由自在地交往。孩子们一会儿是娃娃的妈妈,带着娃娃去买菜,一会儿又变成了菜场服务员,为大家称菜,一会儿又变成了顾客去光临理发店,孩子们你来我往,十分忙碌,孩子的双手和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操作,获得了更宽广的交往天地,精神得到了愉悦。

四、区域活动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为孩子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8: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诸暨市荣怀艺术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索性活动已有三四年了, 前两年来, 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创设了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通过本班老师和全班幼儿的共同努力, 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意识到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就是大课堂、是看不见的老师,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成为环境中生活的主人, 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付出智慧和能力, 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让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按照以往的经验, 在主题活动之前, 教师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装饰好墙面和区角。但通过学习了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学习, 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们从环境的改造开始, 让幼儿真切地感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在这里, 整个活动区从屋顶到地板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气息, 孩子们处处感到他们是主人, 他们受到成人信任, 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以“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为例子,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尝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创设环境。月月小朋友带来他和爸爸妈妈去郊游时捕捉到的蝴蝶, 引导小朋友们极大兴趣。老师将蝴蝶放到昆虫盒里让大家观察。小朋友们围着它议论纷纷:“蝴蝶的翅膀真漂亮”, “蝴蝶的脚细细的”, “蝴蝶头上两根尖尖的是什么?蝴蝶的嘴巴在哪呀”, “妈妈告诉我蝴蝶和蜜蜂一样是昆虫”。老师给予肯定, 并提问:“谁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是昆虫?”大家争着回答:“蜻蜓是昆虫, 七星瓢虫是昆虫、蚊子也昆虫”, “我爸爸还给我买了一本《昆虫画册》呢, 明天我带来给小朋友们看”。这时, 老师便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 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昆虫”的主题就展开了。孩子对昆虫感兴趣, 可是幼儿园不能提供更多的昆虫, 我们就带领幼儿去幼儿园附近的花园参观昆虫, 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星期一的时候小朋友们就收集来了各种有关昆虫的资料, 让人看了都眼花缭乱了!这种积极的情感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信任, 他们成为了环境中生活的主人, 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付出智慧和能力, 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整合的创设环境

我们在环境创设上重视从主题活动的整体性考虑, 既注意幼儿在环境创设中得到认知、技能方面的发展, 也重视环境对幼儿情感的熏陶;更重视精神环境对幼儿情感、个性品德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 我们在环境创设上, 要力求各方面相互协调统一, 形成合力, 体现课程体系的整合性。我们在活动室里所设置的区域有计算区、语言区、美工区、音乐表演区、建构区等, 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个领域。在各区域所投放的学具材料都体现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相互渗透。如, 在进行“汽车”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对汽车的兴趣非常大, 发现他们最喜欢讨论的是红绿灯和斑马线, “红绿灯最有本领, 警车执行任务时可以闯红灯, 警察叔叔更有本领。”“我们过马路时就要经过斑马线。”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 老师也不停的记着, 于是老师鼓励孩子们将自己以前看到的情景用交谈、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们将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东西都笔画了下来, 放在了美工区。此活动还延伸到了“交通规则”, 使孩子们更加懂得了要遵守交通规则, 要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 还要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 要小心开车, 幼儿与大人之间的互相关心, 大胆交流自己的思想, 从而给孩子创造了一种温馨、和睦、安全的氛围, 使幼儿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协调的环境中, 情绪愉悦, 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让环境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环境创设不是教师主观意识的体现, 而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记录。觉得所有的主题都生成于幼儿与环境的关系之中, 幼儿探索事物的态度也来源于环境对幼儿的激励。老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观察和聆听, 从幼儿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中, 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比如, 在“纸”的主题活动中, 当小朋友们对纸是如何做成的感兴趣时, 老师便抓住的教育时机, 及时的在主题墙上张贴造纸的过程, 让幼儿明白我们中国的古代早就已发明了纸;又如, 当幼儿对蚕宝宝的一生感兴趣时, 老师便请家长帮忙弄一些蚕宝宝来, 让小朋友们自己饲养、观察;当幼儿对兵器感兴趣时, 我们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玩的所有兵器类玩具“搬”到幼儿园来。就这样使不断调整的环境一次次引发主题走向新的高潮。可见, 老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时机, 积极回馈信息, 合理规划设置环境, 从而激发幼儿的认知需要, 教与学的鸿沟也在师生共同作用下环境的活动中消失了。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深深体会到主题探究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 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正如专家们所说只有在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环境里,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2]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儿教育, 2002, (7) .

篇9: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教育环境 发展 幼儿教师

前言

幼儿时期作为幼儿各项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否幼儿自身的潜在能力,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环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幼儿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幼儿的各项潜能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猛的,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对提高幼儿其他知识的认识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能凝聚员工的内心,促进团队精神,引导教师协同合作,有利于幼儿园整体形象的提升。要想建立高品位、有活力、有魅力的卓越幼儿园,必须注重校园教育环境氛围。

1.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基本含义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指的是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神校园的构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办学理念、人际关系、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环境的建设。办学理念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和精髓。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总结和运用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之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并对其进行创新,保持幼儿园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相吻合。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的规划,既要注重外在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强化内在软件文化建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深层发展。

2.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理念

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教育环境建设理念和方法的独特性,不要照抄照搬其他幼儿园的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全新幼儿园教育环境建设之路。幼儿与教师的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幼儿园教育文化要促进幼儿和教师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在校生活。构建和谐、平等健康的校园教育环境。宽容、平等的但对待每一个孩子,赏识、尊重每一位教师。让他们成为活泼、向上、快乐的人。

3.幼儿园教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营造健康、和谐、优美的幼儿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对幼儿有着隐形的影响,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文化品位和与人环境的高水准建设使幼儿和教师都能得到美好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加强教育环境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实现幼儿园的发展蓝图。其次,要营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逐渐丰富的今天,精神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要注重团队精神和师德的建设,充分展示幼儿和教师的精神风貌。第三,要营造规范有序的制度文化。有序规范的制度,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只有制定规范的制度,才能有利于各项任务的完成,对提高管理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文化,通过规范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各个部门的幼儿保教者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4.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4.1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自信、自制、自强的精神

自信指的是人对自己承担某种任务的能力的一种评估。首先,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必须要促进幼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这种氛围下,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幼儿园的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才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幼儿内心一定能够收到启发和感染,不知不觉中收到熏陶,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耳濡目染教师的言行,看着教师的努力,必定使幼儿从小对自强不息的品质有所向往。慢慢从敬佩到努力靠拢。

4.2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时效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时效性,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果,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幼儿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幼儿教师必须利用环境创设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4.3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指引学生前进的之路明明灯。教师必须时刻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好表率。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来感染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初期,有很强的模仿意识,教师的言行和风格,对幼儿的影响会伴随幼儿一生。因此,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建设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

综合以上,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建设提高重视,幼儿教师自身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拥有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使每一个幼儿的潜能都被开发出来,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静. 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73-174.

[2]李丹. 浅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幼儿发展的关系[J]. 新课程(上),2014,01:50.

[3]栗东梅. 浅谈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J]. 学周刊,2014,23:240.

[4]徐佳. 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0:149+154.

篇10: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

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

活动时间:2013年9月9日 活动地点:新楼一楼大厅 参加人员:大班年级组全体教师

张琳琳:《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末期,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在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四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各领域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大班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深刻的领会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已经成为当今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原则。我们在学习在《指南》中发现,《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将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今天我们大班年级组的老师就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三方面以案例的方式来分享下自己在工作中是如何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下面先请大三班的王老师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孩子开展活动时,在目标的制定上面是怎样体现幼儿学习的整体性的。

王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其中第一项就是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由此可见关注孩子的整体性发展有多重要。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活动目标制定上先是将幼儿的知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另外,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一次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同样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只有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班健康课《我们的鼻子》中,我的目标是①愿意与同伴一起,在音乐游戏中体验鼻子的重性。②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③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从活动目标中可以看出:目标中有情感,有知识和技能;同时有健康、有艺术、有语言等领域的体现。可以说,活动目标的整合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实施途径的重要方式之一,反之,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要靠活动目标来落实。

刘佳佳:王老师说的很好,我也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国庆到来之际,我们会生成一系列与祖国相关的课程。引导幼儿了解祖国妈妈,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在以这一主题为背景的情况下,课程可以覆盖五大领域的各门课程。目标的制定也从大到小由简到细。总体来说无论哪节课都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来制定。如在歌唱活动《小戏迷》中,就是在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的前提下学习的这样一首改编的幼儿歌曲。目标1定为知识的了解,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曲调及特色。在这条目标制定前,我们在近一阶段请幼儿欣赏了许多京剧的名家桥段。有了对京剧的最直观的欣赏和了解才能更加有利于这节课的掌握。目标2定位技能的学习,按京剧板眼节拍的变化学唱歌曲。目标2更加量化了这次活动的学习结果。目标3是情感的体验,喜欢京剧表演,热爱中国名族艺术。目标3升华的这次活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目标制定的角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每一层、每个阶段及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从而最终实现总的大目标或长远宏观的目标。

张:王老师和刘老师给大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如果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下面还有没有其他老师也想来说一说呢?

吕金莲: 针对《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并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曾设计过一节大班的社会活动《火灾自救我行动》,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丰富孩子的消防知识和自救意识,我设计了三点目标,第一;萌生保护生命的意识,懂得自救的重要性。第二;能积极参与关于火灾自救常识的讨论与交流;第三;了解几种火灾自救常用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我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活动涉及到的领域有健康、语言、社会;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收集相关资料,请消防员叔叔来园示范讲解,在消防员叔叔的讲解、组织讨论、游戏中,幼儿的安全知识丰富了很多;注重了方法、形式和手段的整合:在活动中运动了录像、图片、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操作法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注重了材料的整合:提供了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让孩子并充分参与与演练。整个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幼儿园、家庭、社区互动在活动中可以充分的展现。吴海燕:是的,吕老师说的很对,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一味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做法就是缺乏整体性理念的表现。长此以往,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几乎每节活动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某领域目标,而是渗透的、整合的。例如,美工活动《我喜欢的脸谱》的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自己喜欢的脸谱;

2、感受脸谱的艺术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力;

3、感受京剧文化的同时,对手工操作感兴趣。这三点目标既有美工技能方面的培养也包含了对脸谱的社会性认识,而不仅仅只是一节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美术活动。再如,中班诗歌《绿树叶》的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和童趣,体验诗歌学习的快乐;

2、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大胆地表述;虽然是一首诗歌教学,但是通过目标很明显就能看出,本活动的重点并不是片面的让幼儿学会诗歌,而是让幼儿感受、体验、理解、大胆表述,这样的目标便体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在中班健康活动《蛋宝宝》中,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有两条:“认识各种各样的禽蛋”和“能根据外部特征区分不同的禽蛋”,这两条目标都是认知方面的目标,显得比较单薄,可以增加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会自己剥蛋壳”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愿意蛋白蛋黄一起吃”。这样修改的目的并不在于刻板地追求“整合”和“面面俱到”,而在于体现教育者对同一活动的多方面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并使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活动本身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得以提升。

可见,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表述是否规范,要求是否适宜,将直接关系到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和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张:听了以上几位老师的介绍,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目标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请大二班的金老师谈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内容时是如何体现幼儿学习的完整性。

金灵灵: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各领域目标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首先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指南》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整体性”,将各门课程进行清楚的划分,忽律了各领域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原理,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了片面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进行着一门学科的内容,并不懂得融会贯通。记得一次在中班上科学活动《好吃的水果》,本节活动重在让孩子们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有的是生长在树上的,有的是长在藤架上的···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并让孩子们去摸、闻、看,一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基本都掌握了这些水果的生长环境,这时同班的班主任问我:会请孩子们分享水果吗?我说:是的,准备请阿姨洗好后分享。班主任问我:吃水果前你要请孩子们做什么?可以将健康活动渗入其中。听后,我突然明白了。后来在教学总,同班的主班老师经常听我的课并在事后与我进行探讨,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帮助我梳理上课的方式,使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学会了“整体性’,将各学科融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

郝旋:对于金老师的看法我也很认同,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就是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在活动中,老师就应尊重幼儿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遵循幼儿适应性原则。比如,在语言活动的故事讲述中,有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孩子还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所以在一节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幼儿积极发现和创造,这也就是说在活动的设计上要给教师和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幼共同建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再如,我在设计《小猪送果子》的时候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语言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的教学。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不做慢吞吞的小猪学习、练习新的本领,经过演练成为正式的运送员,利用音效营造运送的积极气氛,引导“小猪们”勇敢的过独木桥、跳过雷区、穿越电网送果子,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发现大灰狼怎么办?”、“跑错路线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即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当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把幼儿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他们一起呐喊:“我们胜利了!”他们互相拥抱,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张:通过金老师和郝老师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教学活动内容上的安排和真是非常的全面细致。真可谓:用心良苦啊,那么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发展的完整性,在生活活动中又是怎么做的呢?哪位老师愿意来说说呢?

陶雯:上班这么多年,从一开始觉得生活活动的不重要,到现在觉得生活活动与幼儿园各个环节的联系很重要。晨间锻炼、用餐、就寝、自我服务能力等都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生活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能忽略生活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会影响幼儿的学习能力。班里的朵朵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家人很注意培养她。学钢琴,跳舞等。可对于朵朵的生活方面的培养就觉得无所谓。吃饭最慢,穿不好衣服,不会收拾自己的用具。在班里小朋友都叫她小妹妹,因为她总需要帮助。朵朵一度很难过,因为她很想当大姐姐。她父母像我反应朵朵学习的兴趣下降,老说自己学不会。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意识到生活能力也很重要。慢慢的,小妹妹变成了大姐姐。她家人也觉得朵朵自信多了,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好。一个班里的孩子能力的体现不单单是画画如何,背儿歌如何,而是孩子们的综合体现。包括生活和学习。作为老师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联系,相互应用。培养出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张:谢谢陶雯老师的发言。那么在课程实施的方法途径上我们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谁先来说一说?

徐可:中班有一节关于“小青蛙”的主题活动,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首先收集一些关于青蛙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察并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青蛙的由来、青蛙的变化过程、青蛙的叫声、青蛙吃什么、青蛙怎么跳,使幼儿形成一个关于青蛙的相对完整的整体概念。其次,通过让幼儿感受欢快的音乐形象,模仿青蛙跳、捉虫动作以及青蛙叫声的音乐节奏训练,喜欢听音乐做游戏并懂得青蛙是保护庄家的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再次我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用自己的创意去表现青蛙的各种形态,萌发幼儿对青蛙的喜爱之情,最后还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对青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整个过程中:从对青蛙成长过程的科学探索—到青蛙跳、叫声的音乐节奏训练—到绘画出青蛙的各种形态—到游戏中对青蛙更深入地了解—还有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让幼儿通过视、听、操作,激发他们保护青蛙的情感。我还利用美的渲染,让幼儿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创造和表现美的动作、美的节奏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体会美的情感、美的行为。我们要尽可能多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让每个幼儿都得以发展。

张:朱玉老师上一届也是大班毕业班级,请你也谈谈吧:

朱玉:大班的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职业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像是医生、护士这些常会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白衣天使们,让孩子们觉得及神圣又有些害怕。老师单纯的教授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于是,我们请来了安徽医专的老师和学生们,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在活动中,护士姐姐们为孩子们准备了有趣的动画片,激发孩子们对一些日常卫生的小常识充满好奇。接着便开始教授孩子们正确的保健方法,并编成了有趣的儿歌,让幼儿的记忆更深刻。最后护士姐姐们端着医疗用品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了解这些用品并不可怕,而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些白衣天使,并通过直观深刻的活动,逐渐养成健康卫生的好习惯。张:除了徐老师和朱老师所说的,其他老师有没有在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上还有自己的心得来分享呢?

刘彤:我们应该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为学习对象,通过科学的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将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的实现整体性。我认为,首先应制定一个活动目标,如何将不同的课程内容在同一个活动中体现出来,使其能够充分反映活动内容从而充分贯彻整体性的真实含义;其次,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歌曲内容等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最后,应当在活动结束后对其内容作一个具体分析与总结,善于发现活动中的不足,并将多方面内容在同一活动中体现出的疏漏或不足及时修护,以有助于我们下次更好的开展类似活动。例如我曾在一堂“蚂蚁家族”的生成活动课中,融合了不同学科领域内容。先是从语言活动入手,让幼儿从蚂蚁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言语上的口头阐述,从而提升并强化他们围绕一件事物的表述能力;其次,我还增添了音乐活动《蚂蚁向前走》,让幼儿在演唱歌曲时,透过歌词、图谱、形象且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蚂蚁;最后,数学活动《蚂蚁分类》和美术活动《美丽的蚂蚁》的融入,可使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先进行点数的活动,再根据颜色、大小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排序;并让幼儿尝试用手指拓印蚂蚁身体,大胆添画蚂蚁的五官与四肢,再涂上漂亮的颜色,让整节生成活动《蚂蚁家族》有机且紧凑的融合了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从而实现了在教师的课程实施中,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多门学科的衔接配合,最终达成且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王静:我在开展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时,我先以创设情境,幼儿亲身体验为主,我没有孤立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亲身体验,感知,理解,操作,从而使这节课让幼儿全方位的感受了单、双数,真正理解了单、双数的含义,并且,让幼儿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了实际生活中,让幼儿感受到了生活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紧接着,我让幼儿以自己感知五官中的单、双数,还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将1~10种不同动物结伴找伙伴,从而让孩子自己发现,感知单、双数的不同。在这时,我以引导的方式告诉孩子单、双数的定义。最后,再以开展游戏“抱双,躲单”的环节上巩固幼儿所学知识的结果,从而使幼儿获得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上一篇:学工学农小结下一篇:学生如何提高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