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管理制度

2024-05-06

评审管理制度(通用10篇)

篇1:评审管理制度

黑龙江省大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业务评审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担保业务管理制约机制,建立审保分离、分级审批的内控制度,规范公司业务决策行为,控制担保业务风险,确保公司担保资金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担保评审委员会是公司常设业务审查、决策机构,履行担保业务决策职责。

第二章 担保评审委员会成员构成

第三条 担保评审委员会成员由时代担保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部部长、评审组组长、风险部人员组成。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评审委员会 主任

闫军 黑龙江省大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总经理 评审委员会成员

王忠校 公司财务总监

郭洪德 公司副总经理 李桂华 公司风险部经理 高建平 股东代表 列席成员

公司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章 担保评审委员会的权力和义务

第四条 评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

(1)对各项目组通过的《项目评审报告》和风险管理部门出具的抵押资产审核意见进行集体审议,对报告描述不清或有异议事项提请项目经理给予解释,对项目的抵(质)押反担保措施和重要风险点进行研讨,科学评价项目风险,出具审查意见,并进行表决。

(2)评审委员会主任的主要职权是全面负责公司担保业务审查工作,对担保项目有一票否决权;并督促检查评审委员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3)评审委员会主任主要职权是组织召开评审会,并主持会议进程。

第四章 担保评审委员会决议

第五条 评审会按照担保项目的要求随时召开,每次例会必须有5名以上评审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召集人必须提前半天通知参会人员,评审会上主要是对《项目评审报告》进行集体审议,提出问题,研究落实反担保措施、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

第六条 评审会上审查人员需对每个审查项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分为:通过、补充调查、未通过。必须60%以上参会评审人员同意担保,才视为公司对该项目最终审查通过;如60%以上评审人员同意补充调查,需由项目经理做进一步补充调查(补充调查项目只能再上一次评审会);未通过评审的项目,不得重新上会评审;特约评委、评审委员会主任有一票否决权。

第七条 评审会决策内容属公司机密,与会人员应严守保密制度,未经评审委员会主任(总经理)同意,其他成员不得转告他人。

第八条 风险部参会人员对委员意见进行整理,最终形成《评审会会议纪要》,发放到项目相关的业务部门,相关业务人员要对评审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落实,并按评审会审查结论办理相关手续,最终落实由风险管理部负责。《评审会会议纪要》由参会委员审阅签字后,风险管理部负责存档保管。

第五章 工作纪律和要求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评审决策职责。

第十条 评审委员会在对担保业务决策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发表决策意见,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第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弄虚作假。第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得与担保申请人进行不正当的私下接触,不得接受担保申请人的现金、贵重礼品等。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担保资金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工作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工作制度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篇2:评审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集团公司各类评审会议的工作效率,规范评审会议的组织工作和议事程序及方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中的评审会议,是指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对重要计划、规划、方案、合同、制度等专题材料,组织有关人员、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或审定的会议。评审会议为不定期会议,通常以一案一会为原则。

第三条评审会议承办部门负责会议方案的制订和报批、会议通知的拟定、会议资料的整理及分发、会议记录的整理、会议纪要的撰写和报批以及会议审定事项的落实。

第四条 行政部负责会议通知和资料的发放,会议纪要的核稿、发放和归档。

第五条 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各公司,部门参照执行

第二章 会议类别与范围

第六条 评审会议分为项目工程前期类、工程管理类、营销策划类、行政管

理类及其他类。

第七条 项目工程前期类评审会议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策划书、规划方案、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环境设计方案、综合管线(道路)设计方案、智能化设计方案等。

第八条 工程管理类评审会议内容包括:标书拟定方案、施工方案、桩基施工方案、施工图、重大设备造型、外装饰方案(试样)、“四新”技术应用及推广方案等。

第九条 营销策划类评审会议内容包括:户型设计方案、广告策划方案、销售方案、项目标识系统方案、定位协议、预售协议、销售合同、定价(调价)方案、前期物管协议等。

第十条 行政管理类评审会议内容包括:企业发展规划方案、各类重要合同(协议)、各类规章制度(规程)、重要会议(活动)方案等。

第十一条 上述各类未涉及,但需要进行评审的其他各类方案。

第三章 会议准备与召开

第十二条 召开评审会议前,应由承办部门制定评审会议方案。方案内容包括: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二)会议主持人;

(三)会议评审内容及议程;

(四)会议参加部门(人员)及拟邀请的专家和来宾;

(五)评审资料目录;

(六)会务安排。

第十三条 承办部门应将会议方案报分管领导审批后,原则上应于会议前3天将方案和会议评审资料送综合管理部。综合管理部须提前2天将会议通知及评审资料印发给与会人员。

第十四条 承办部门要提前做好会议场所的安排与布置,准备好演示板、书写笔、投影设备、签到册等相关会议用品。

第十五条 与会人员必须进行签到。承办部门应指定人员负责会议记录。

第十六条 会议发言和评审程序应按会议通知的议程进行,特殊情况可由主持人在会议开始时明确。会议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持人明确会议要求和目的;

(二)承办部门负责人详细汇报评审材料的基本内容,提出需要研讨解决的中 心议题等;

(三)与会人员对评审材料提出建议、意见及理由;

(四)承办部门应详细解答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

(五)主持人应对将要形成会议纪要的内容进行复述,对未能形成一致意见的议事内容提出复议要求,达成基本统一后作会议总结,并形成决议。

第十七条 会议对评审材料应充分讨论,力求取得一致,当有较大意见分歧,且暂时不能统一时,则由承办部门会后对材料作进一步深化和修改,提交下一次评审会议重新讨论。

第十八条凡是需要保密的评审资料,会议结束后由承办部门负责收回

第四章 会议纪要及实施

第十九条 承办部门负责安排人员整理会议记录和撰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

力求全面、客观、准确。由综合管理部核稿,并送与会人员会签后,报公司领导审定和签发。

第二十条 会议签到册、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按《文书档案管理办法》进行归档。第二十一条 承办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会议纪要要求,切实做好各项落实工作。第二十二条因评审疏漏而使公司产生经济损失或导致不良后果的,会议主持人及评审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泄露或传播不宜公开的会议内容和议定事项。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行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篇3:能源管理初始能源评审分析

1 能源评审的标准要求

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对能源评审的要求[3]:组织应将实施能源评审的方法和准则形成文件, 并组织实施能源评审, 评审结果应进行记录。能源评审内容包括:

1) 基于测量和其他数据, 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包括:识别当前的能源种类和来源;评价过去和现在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水平。

2) 基于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 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的区域等。包括:识别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及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识别影响主要能源使用的其他相关变量;确定与重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的能源绩效现状;评估未来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3) 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并进行排序, 识别结果须记录。

机会可能与潜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 (如余能) 的使用有关。组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进行能源评审。当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时, 应进行必要的能源评审。

2 初始能源评审

2.1 初始能源评审步骤

确定评审范围——组成评审组——现场评审前的准备——现场巡视考察——初始能源评审计划——评审实施——编制初始能源评审报告。

2.2 初始能源评审的原则

1) 明确工作依据。开展能源评审主要依据包括三个方面: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GB/T 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4];国家及地方出台的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节能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

2) 确定过程单位。可以按照能源流程顺序开展能源评审, 即按照能源的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以及各环节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的顺序进行评审。

3) 明确重点工作。在覆盖能源管理和利用全过程的同时, 突出能源评审的重点, 包括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确定主要能源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现状;识别能源绩效改进机会并排序等。

4) 运用成熟方法。实施能源评审时可灵活应用实地核查、能量平衡分析法、能效检测法等方法, 并充分应用能源审计的结果、设备效率测试结果、综合能耗计算结果等, 确保能源评审的效果及质量。

5) 全过程记录。按照标准要求应该对能源评审从前期策划、具体实施及出具报告等整个过程, 依据主要结果进行详细、客观记录, 一般为制定能源目标指标、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6) 全面深入。能源评审应覆盖法律法规及其他方面要求、能源管理方面、能源利用方面这三个方面;能源评审应遵循评审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这三个步骤;查找人员、设备、技术工艺、管理、能源、产品、过程控制、余热余能及其他这九个方面。

7) 客观公正。在能源评审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评审人员要充分结合能源管理和利用实际,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 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对存在的问题, 不能隐瞒不报, 也不能一味夸大。

8) 全员参与。能源评审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人的任务, 标准要素涉及的所有部门都应当参与进来, 每个员工都应当为企业发现问题和寻找潜力建言献策[1]。

3 初始能源评审的内容

3.1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贯穿于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评审应按照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节能遵法贯标机制的要求, 评价目前本单位节能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贯彻落实现状, 具体包括以下7个方面:收集获取现状、识别评价现状、沟通传递现状、贯彻落实现状、监督检查现状、定期评审现状、总结评价, 提出建议。

3.2 评审能源管理状况

评审能源管理状况是依据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能源管理类标准及现有能源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记录等, 对现有能源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情况见习全面系统梳理, 一方面将满足标准要求的做法和经验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调整晚上不规范、不合理及存在缺项、漏项的管理环节, 做到“查缺补漏”为制定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确定职责权限、有效分配资源、编制体系文件、构建节能工作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3.3 评审能源利用状况

评审能源利用状况的目的是根据标准条款要求, 摸清单位能源利用状况, 分析能源使用, 确定主要能源使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能效状况, 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 发现问题, 寻找潜力, 确定能源绩效改进机会并排序;同时, 明确企业的能源绩效参数, 确定能源基准及能源目标、指标。

3.4 能源评审报告

在完成上述评审工作后, 工作小组根据评审的过程和结果, 编制能源评审报告。报告编写完成后, 应组织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补充完善, 由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报告的审核确认后, 报最高管理者审阅。能源评审报告应做到细致、简洁、清晰, 涵盖能源评审的所有工作, 并对需要改进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2]。

4 结论

初始能源评审是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前, 对能源管理现状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自我摸底过程, 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 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后期制定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基础和依据。初始能源评审能否真正的、全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系到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建设质量, 关系到能源管理体系在后期运行中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旭东.能源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82-85.

[2]周湘梅, 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110-112.

[3]GB/T 2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篇4:试论工程造价评审的管理

【关键词】 控制工程造价评审管理

引言

工程造价评审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对建设项目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具体指由评审机构,按照相关法规和各项技术指标,对建设项目投资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实施的审核与监督;并通过评审监督,保证建设项目投资的真实性、准确性及竣工决算编制方法的合法合规性。

1. 工程造价评审的程序

1.1事前评审方法

工程造价评审大多是对工程竣工决算的评审: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图纸和交工资料来审查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失误,例如大的建筑工程是经过招标确定的,它的造价按图纸造价是一次性包死的,在结算时只是发生一些变更和签证。此类工程在竣工决算评审时大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很容易出在投标报价上,一些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沟通后,建设单位做高标底故意提高造价,这样投标方就可高价中标。而在评审时却审查不出问题。

1.2事中评审方法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评审监督,尤其是对隐蔽工程的监督。深入现场调查、取证、记录,必要时进行拍照,跟踪评审勘查,记录要由甲、乙双方和评审人员三方签字认可。例如基础工程,当地勘不详时就会出现超挖和基础加深情况,如果施工方和监理作弊签证虚假加大工程量,在决算时不会发现,只有亲自到现场监督才能保证签证量属实。所以事中评审必不可少。

1.3事后评审方法

1.3.1对于有图纸的工程项目,要仔细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否故意计算和合计错误以及笔误等。同时还要审查工程项目是否按图完成,有无取消部分后结算仍计价等。

1.3.2对于无图纸的项目要深入现场,对照结算项目采用现场实测以确保造价的真实性。决算评审除了核定工程量外还应对定额套用及费用标准进行评审,避免高套定额和不合理取费现象。

1.4材料价格评审

竣工决算中的材料及设备价格是直接影响建设项目评审质量的重要因素,评审时要特别注意对材料价格的审查。材料价格虽然是定额中规定的,但主要材料价格需按市场价格加以调整,即材料调差是工程的组成部分。施工单位往往是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而材料调差仍按质量好的材料价格调整。评审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建筑安装工程材料价格调查信息网络,定期调查。二是审查施工企业材料成本账。三是调查了解建筑市场材料价格情况。四是直接到供应厂(商)考察认证。只有在做好上述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最终决算价格。

2. 建设工程造价评审方法

2.1全面评审法

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评审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评审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评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评审法。

2.2标准图评审法

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评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结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评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评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评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2.3分组计算评审法

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评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评审速度的方法。

2.3.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分为一组这一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土的体积按下式确定: 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3.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层分为一组。在这种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顶棚饰面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以地面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以楼板的折算厚度(查表);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再乘以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的工程量。

2.3.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分为一组。在这一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然后再计算工程量。在求出墙体面积的基础上,减去门窗面积,再乘以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各项数据均可借鉴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评审工作效率。

2.4对比评审法

用已经评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评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评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评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评审方法进行评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评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评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评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2.5筛选评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评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评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评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评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评审审查条件的工程。

2.6重点抽查评审法

确定工程量大或造价较高、工程结构复杂的工程为重点,确定监理工程师签证的变更工程为重点,确定基础隐蔽工程为重点,确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工程为重点,确定甲乙双方自行协商增加工程项目为重点。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进行评审。

结语

加强建筑质量的造价监管与评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造价评审管理制度,从立法体系、行业创新、计价模式、人才培育、业务建设等多方面应配套的工程造价体系,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程造价评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桂琴.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3).

[2] 郑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

篇5:《管理制度评审和修订制度》

目的为了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保证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加油站范围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

职责

3.1

安全领导小组应负责组织相关单位组成评审组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修订。

3.2

相关单位负责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由安全领导小组审批。

控制程序

4.1

评审和修订的时机

4.1.1

当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4.1.2当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

4.1.3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1.4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时;

4.1.5

当上级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4.1.6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涉及到规章制度层面的问题时;

4.1.7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

4.1.8其它相关事项。

4.2评审和修订的频次

应每两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一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适用性评审工作。

4.3

评审和修订

4.3.1

制度评审和修订的原则;

a.制度评审的区别包括:目的、适用范围、术语、责任、控制要点及方法、相关/支持文件、相关记录。

b.注意把上级制度评审与部门制度评审相结合,将上级制度和部门制度评审结合起来,做到“审点带面”,从而推动制度的健全有效和经营管理手段的科学完善。

c.注意制度评审意见的建设性,不仅要找出制度制定、执行中的漏洞,更关键的是要提出客观、科学的建设性意见,要体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d.注意制度评审的科学性。评审组成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评审,完善制度。

4.3.2

评审组的组成评审组应由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工会代表参加。

4.3.3

评审组根据评审结果对本单位相关制度出具修订草案,提交领导审批。

4.3.4领导审批后,评审组将相关制度制定成册,注明生效日期,并下发各部门。

4.3.5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修订后,应及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学习。

相关文件

无。

相关记录

6.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修订录》

6.2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发布件

6.3关于《操作规程》的发布件

END

篇6: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制度

本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方式、时间间隔、评审内容及评审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大连惠腾机车焊材有限公司。2 职责

2.1 技术部

a)负责制定质量管理评审计划及质量管理评审会的召集;

b)负责组织起草、审定质量管理评审会所需的资料,包括:专项报告、综合报告等资料;

c)负责起草质量管理评审会议纪要(质量管理评审报告),制定专项改进计划,并组织落实。

2.2 经销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及各生产单位

a)参加质量管理评审,并按需要负责起草质量管理评审专项报告(准备本部门体系运行的汇报资料);

b)负责在相关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c)负责落实质量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与本单位有关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工作。3 评审方式

3.1 质量管理评审以质量管理评审会议的方式进行。3.2 质量管理评审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不超过12个月),但在下列情况下应适当增加:

a)连续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b)公司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化;

c)公司适用的质量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较大更改; d)产品或生产工艺发生较大变化; e)顾客及相关方有严重抱怨等。4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内容

4.1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情况及方针目标是否适宜可行。4.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情况(内部审核、外部审核)。4.3 顾客满意情况。

4.4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4.5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4.6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4.7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4.8 质量管理体系要改善的领域及努力方向。5 评审准备

5.1 制定评审计划

5.1.1 技术部编制质量管理评审计划,内容包括: a)质量管理评审的目的; b)评审会议时间; c)评审主要内容;

d)需审议的报告及汇报人员; e)参加人员及相关事项。

5.1.2 质量管理评审计划由质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5.2 准备会议报告或资料

5.2.1 以下单位负责准备相关资料,根据管理评审计划安排,提报报告编制部门。

a)技术部负责提供产品实物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b)经销部负责提供产品合同履行及配件采购情况; c)生产部负责提供配件采购情况; d)办公室负责提供人员培训情况。

5.2.2 技术部负责在评审会议召开日7天前,将评审计划、会议报告发给参加会议人员。6 评审实施

6.1 技术部按照质量管理评审计划通知相关人员。

6.2 质量管理评审会由质量管理者代表组织,总经理主持。

6.3 体系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领导按照评审计划规定,汇报专项及综合情况报告。6.4 参加会议人员对专项及综合情况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方针、目标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等方面的改进。6.5 总经理组织与会人员针对会议提出的改进建议进行评审、论证,明确体系需改善的领域及努力方向。

6.6技术部形成会议纪要,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给与会人员及相关单位。纪要内容包括:

a)评审目的;

b)评审会议参加人员; c)评审时间; d)评审主要内容;

e)评审主要结论和措施及可改进的领域等。

6.7 相关单位按照质量管理评审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改进方案组织实施改进。7 资料管理

质量管理评审计划、评审报告、会议签到单、会议纪要等资料,由技术部统一归档管理,保存期3年。8 记录表单

篇7: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1分公司在总公司“抓质量管理,促效益增长”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积极响应贯标决议。现汇报1下今年QMS运行状况。

1分公司为落实和实现总公司制订的“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重新修订了《1分公司安全管理规定》和《优质服务奖惩规定》。加强了对员工,按计划进行“安全行车”“优质服务”的培训、教育。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是质量的保证,质量是效益的保证”,激发了员工抓好质量管理的热情。通过每日对车属单位人员的考核,明确了员工的职责,落实了岗位责任,通过对车辆营运状况的考核,端正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意识。尤其是“P.D.C.A”的过程方法,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循环运用,保证了各项工作计划的有效落实和实施。通过加大对事故隐患的整改力度,从而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通过考核和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及时找出不合格品的产生原因,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做到了防微杜渐,不仅使班车的正班、正点率有所提高而且为安全行车,规范服务,和保证车辆技术状况完好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了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质量管理手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在贯标过程中,1分公司紧紧围绕《飞鹿公司质量手册》的“方针”和“目标”,开展各项活动。始终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不间断......

篇8:质押评审与风险管理

一、评审成员既是杂家, 又要努力成为专家

为有效控制质押业务风险, 业务评审至关重要, 评审委员会一般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财务、法律、物流管理等人员组成, 对每一笔质押业务进行开点前的系统风险评估, 是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最重要环节。

质押业务的特点决定了质押项目涉及诸多的领域和知识, 这就要求评审成员既是杂家, 又要努力成为专家, 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出质人情况各异

随着质押业务的不断发展, 出质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有钢铁生产企业、钢材加工企业、钢材贸易企业、油料生产存贮企业、粮食经销储存企业、酒类经销企业等等。企业性质有国有公司、民营公司、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 不一而足。这些公司中有的是国营控股, 有的是国有参股、有的是民营企业。出质人的这些纷繁复杂的情况, 就要求评审人员对出质人要有基本的了解, 涉及质押中的某一个关键要素时, 又要做到精确掌握。

2. 银行要求各不相同

目前, 与我们开展质押业务的银行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 各家对质物的监管要求不尽相同, 银行的要求不同带来监管方的责任和义务的差异, 因此, 评审成员要了解各家银行的不同要求, 在评审中评估能否满足银行的监管要求, 会不会出现违约风险。

3. 质物品种不断增多

随着质押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质押品种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目前有铁精粉、球团、钢材、煤炭、油料、酒类、粮食、玻璃等等, 今后质押品种还会增加。在监管协议中, 都要求对质物进行监管、保管, 只有对质物的属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才能把握监管场地、监管措施、各种其他因素是否对质物形成风险, 才能更好地履行监管、保管责任。这就要求评审成员对各种质物的特性要有所了解, 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4. 财务数据认真解读

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质人违约的风险性, 除了从日常的经营行为中观察出质人的经营情况外,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更能反映出质人的经营情况和经营中深层次的问题, 出质人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对外担保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贷款卡记录等数据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质人的情况, 这就要求评审人员要能够看得懂财务报表, 能从财务报表中去发现问题。

5. 金融物流业务不断创新

金融物流业务指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授信融资、保兑、保理、信用证等) 并以企业自有或银行认可的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凭证 (仓单或提单) 作为担保, 为了保持动产 (包括权利凭证项下的) 的担保属性, 物流公司对动产进行物流及其衍生业务的运作, 是金融与物流的有机结合。金融物流业务分为动产监管业务和物流监管业务。对于金融物流这一全新的业务, 要通过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与风险分散四个步骤来完成。

金融物流业务模式有总量控制、逐笔、买方信贷、港口信用证等, 今后新的金融物流业务还会不断出现, 对各种金融物流业务, 评审成员要做到熟悉各个操作环节, 掌握相关知识, 否则就无法对质押业务进行评审, 无从发现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只能做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

6. 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金融物流是金融和物流的结合, 是银行的金融产品之一, 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国内的金融环境及国家宏观政策会影响银行的放贷规模, 进而影响企业间的资金流动。如近几个月来出现的南方诸多企业破产、老板卷款跑路等现象都与金融大环境有关。出质人出了问题, 合作方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因此, 要做好质押评审工作还要把质押项目与国际、国内环境相结合, 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这就要求评审成员重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研判, 把质押业务置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进行评审。

二、评审会是发现问题进而修正完善的过程

1. 评审会人员的构成要合理、参会人员数量要保证。

评审会成员应来自企业相关部门, 要有风险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质押操作管理人员、质押巡查人员等, 成员数量以奇数为好。召开评审会, 主要人员缺席或应到会人员不足三分之二时应推迟召开, 不能以会签代替会议, 不可流于形式。评审人员构成的合理、数量的充足、参会人数的保证, 是做好评审工作的基础。

2. 情况介绍要真实全面。

为了让评审会成员对项目有一个完全的了解, 需要考察人员对前期考察情况向评审会做出全面说明, 同时, 评审会也要听取质押开发部负责人的意见以及初审意见。对于项目的情况介绍, 考察人员要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要以客观真实为原则, 全面介绍项目情况, 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臆测, 否则会形成对评审人员的无意识引导, 影响评审成员对项目的分析判断。

3. 项目评审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和防范风险的过程。

所有参会人员的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 保证项目稳妥、顺利地开展, 因此, 业务开发人员应本着闻异则思、闻异则喜的态度对待评审成员提出的质疑和异议, 要耐心的听取评审成员的意见, 不能闻异则释——听到质疑和异议后急于解释, 更不能闻异则难——听到质疑后耍态度。几年来, 质押业务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企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少业务人员大有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之感。这时, 往往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 这是不可取的, 一定要牢记:在高风险业务面前, 应永远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

4. 评审会成员要勇于提出否定意见。

质押业务是高风险业务, 评审会成员要客观地、本着对企业负责、对项目负责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意见, 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认为风险高、可行性差的项目要勇于提出否定意见, 不能为了一团和气而致项目于风险之中。

三、系统性风险和过程中的风险都要引起足够重视

质押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业务的系统性风险;二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系统性风险的管控要求更高一些, 可以说是根本性风险, 是基础性风险, 也是最大的风险。该风险的管控应主要在评审环节完成, 如果在此环节没有识别出来, 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意识到, 很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过程中的风险也要高度重视, 不能顾此失彼。

1.

动产质押业务, 涉及三方或更多方, 监管方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是银行风险转移的承担者, 银行从事质押融资业务, 其作为质权人, 业务过程主要包括贷款的发放、收回、质物所有权归属的甄别、质物交付、验收、监管、质物提取、贷款收回等, 能否实现贷款系统的良好运行, 受到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及国家的金融政策及出质人的经营情况的影响, 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信贷系统产生影响, 给整个系统带来风险, 而对系统的影响因素又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 因此, 动产质押业务任何时候都属于高风险业务, 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

2.

在与银行、出质人签订的监管协议中, 都约定我方的监管责任从接受质物时开始, 到银行向我方出具解除监管通知之时止, 在此期间, 我方一直要承担对质物的监管保管责任, 因此, 业务风险贯穿业务始终, 在银行通知我方解除监管前, 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3.

业务不同环节的风险各不相同, 预防风险就要了解各环节存在的风险, 找准业务的风险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质押业务不同环节的风险主要有如下方面:

(1) 协议签订环节:银行管理人员与出质人串通故意骗贷;协议内容存在违背法律或不受法律保护事项;协议中约定我方无力承担的责任, 如对货物价格认定、监管物权属负责等;协议中没有约定相关有效要素或约定不清;对合作方资质评价不到位, 对其经营历史、经营业绩、业内地位、信誉度、相关资信掌握不全面或不了解;监管协议及其附属协议不配套;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 不能涵盖整个业务过程。

(2) 出质环节:出质人故意隐瞒监管物权属;监管物以次充好;其他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将监管物拉走自用或变卖, 货运代理人在操作过程中故意设置障碍;监管物权属存在法律上的瑕疵;合作各方衔接不到位, 交接过程不完善。

(3) 监管环节:出质人未经监管人员同意强行提取监管物;监管部门管理人员在无银行指令情况下通知监管员放货或未按指令通知放货;监管员无指令放货或未按指令放货;虚报质物质量、数量;发生危机事件时, 银行人员消极对待, 不作为;各方相关往来单据, 没有签字确认、及时收回或做好交接记录;没有向监管员下达明确书面指令;协议中指定具有签发单证的相关人员变更时没有采用书面方式通知监管方;监管场地存在防水、防火等安全隐患, 设施、设备不适合监管物的保管和进出作业风险;业务操作人员缺乏单据管理意识, 不能准确按照指令操作或管理措施不到位;业务巡查人员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差错。

(4) 其他风险:监管人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责任心及流动性风险;业务开发人员开发能力和项目考察能力风险;业务操作人员操作能力风险。

4. 评审会实际上是风险评审, 主要进行风险性评估

质押项目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级别:一级 (低风险) 、二级 (较低风险) 、三级 (一般风险) 、四级 (较高风险) 、五级 (高风险) 。评审会就是要根据相关规定对质押项目进行风险等级评估, 从而确定评审项目是否可行。

5. 找准业务风险点

每一项业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质物、出质人、银行等都会存在差异, 做好风险防控, 就要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 找到具体的风险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风险防控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防控, 要找准业务的风险点, 尽早规避业务中所存在的风险。

6. 明晰风险防控重点和措施

明确业务风险点之后, 要制定准确的防控措施。对于风险的防控措施可采取以下几种:

(1) 通过协议方式在监管协议中添加免责条款, 针对无法控制的情况做出特别约定, 在监管过程中仅承担过错责任。

(2) 通过保险方式按照保险保障范围结合业务实际风险投保财产保险, 包括基本险、综合险和一切险等。

(3) 通过担保方式担保分散措施主要是指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自然人对监管过程中的无过错责任承担赔偿责任, 包括《个人承诺书》、《第三方担保书》、《保管人承诺书》、《承诺与担保书》、《互为连带担保承诺书》、《多方连带担保承诺书》等。

四、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

1.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评审会成员毕竟不是质押从业人员, 这就要求评审会成员要多学习质押业务知识, 包括金融、法律、财务、经销、贸易以及与质物有关的知识等,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 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评审会成员要能从出质人的背景资料中发现出质人可能会存在的风险, 从出质人的会计资料中发现其中的经营风险等等, 为此, 评审会成员要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对出质人的情况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3. 不断提高责任意识。

质押业务是高风险业务,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因此, 要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外部环境、出质人经营状况、股东情况在不断变化, 即便是老项目、续签项目也要当做新项目来做;对于额度范围内的项目, 评审时更要慎之又慎, 增强责任心。

4. 始终坚持风险第一的原则。

质押业务是高风险业务, 环节多、额度大, 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将会遭受巨额损失。因此对质押评审工作要永远保持如临深渊的心态, 不盲目为了做业务而降低风险要求, 时刻提醒自己风险猛于虎。

5.

为更好地做好质押评审, 评审人员要深入一线、深入实践, 贴近业务, 这样才能对质押业务有切身感受, 对质押品种、监管流程等有更深入地了解。

6.

开展质押业务的单位很多, 其中不乏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成功做法, 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 因此, 要放宽眼界, 把他人的经验教训用于项目评审之中, 取长补短。

五、结语

篇9:评审管理制度

文件指出,在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已连续7年成功开展了“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评审工作。此项评审工作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纺织行业追求质量管理典范。自评审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超过100余家纺织企业被评为“质量管理示范单位”,在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的行业形势下,这些企业严控产品质量,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成为服装品牌多年来值得信赖的优质面料供应商。

文件强调,2015年度“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评审活动已经开始,凡在产品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企业均可申报。与此同时,已经通过专家严格评审、现场评估以及产品抽样检测的60余家“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将有资格优先申报评审。评审根据企业申请资料、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推荐、面料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上下游供应商市场认可度等综合评定。

评审结果将于11月在上海举行的“2015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公布,颁奖典礼也将同时举行。本次活动将借助国内大型会议平台,宣传“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同时,“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将携手获奖企业,借助国家纺织面料馆行业资源,为其与服装品牌之间搭建良好的供需平台和产品对接活动。(筱露)

篇10:二级医院评审制度

2、1.2.2.1有保证所有住院医师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制度。

3、1.3.2.1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4、1.3.2.1有对特定传染病的特定人群实行医疗救助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

5、1.3.4.1有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的数据与其他信息的制度与流程6、1.4.2.1有信息报告和发布相关制度。

7、1.4.2.1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8、1.4.5.1有应急物资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审批程序。

9、1.5.1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10、1.5.3.1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制度11、1.5.4.1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

12、1.6.2.1医院有相关的工作制度与程序予以保障(建立与完善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3、1.6.2.1有以本医院为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工协作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工作制度与程序。

14、4.15.2.1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规定各个场所、各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安全准则。

15、4.15.2.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16、4.15.2.4建立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

17、4.15.2.9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18、4.15.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19、4.15.4.2严格执行检验报告双签字制度(急诊除外)。

20、4.15.4.2制定复检制度并保留相关的复检记录。

21、4.15.4.4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

22、4.15.4.5建立检验与临床的科间协调会议制度,每年1~2次,共同改进检验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23、4.15.5.1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的相关制度。

24、4.15.5.1有试剂及校准品使用登记制度。

25、4.18.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设输血科或血库。

26、4.18.1.1有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27、4.18.1.2有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与规范:(1)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2)有应急用血预案。(3)有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和输血管理流程。(4)有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28、4.18.1.2输血科和各临床科室(如各手术科室、急诊科等主要用血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共同落实输血管理相关制度。

29、4.18.4.1有用血申报登记、血液入出库管理、血液核对、血液贮存及相容性检测的制度,服务项目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30、4.18.4.2有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规范,且保存。

31、4.18.4.2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再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各项内容,执行双人、双

核对、签字制度。

32、4.18.5.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33、4.18.5.1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34、4.18.5.3医院有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35、4.18.5.4有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

36、4.18.5.4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

37、4.18.5.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

38、4.18.5.4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

39、4.18.5.5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40、4.18.6.1有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41、4.18.6.1有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应急预案汇编1、1.4.1.1各级各类人员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内容。

2、1.4.1.1有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以及医院的执行流程。

3、1.4.3医院有明确的应对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4、1.4.3.1定期进行灾害易损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对相应预案进行修订,并开展再培训与教育。

5、1.4.3.2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6、1.4.3.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7、1.4.3.2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8、1.4.4.1医院有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应急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及应急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训,组织考核。

9、1.4.4.2有停电的医院总体预案和主要部门应急预案。

10、4.15.2.5制订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11、4.15.2.8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实验室建立微生物菌种、毒株)

12、4.15.2.9有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

13、4.18.1.2有应急用血预案。

14、4.18.4.3医院有紧急用血预案,有具体保障措施。(1)有紧急用血的应对预案文件。

(2)有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措施。

15、4.18.5.5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培训考核1、4.15.2.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4.15.2.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4.15.2.5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并作相关记录。

4、4.15.3.1医院若设置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IV 初筛实验室等”,则检验人员经培训考核后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方可独立工作。

5、4.15.3.2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6、4.15.3.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评价培训效果。

7、4.15.3.2培训及考核记录完整,有授权人员的定期评价,工作人员无超权限范围操作。

8、4.15.4.5定期对咨询情况和沟通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培训。

9、4.15.6.2对临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10、4.18.1.1有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11、4.18.1.2有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与教育,并有记录。

12、4.18.2.1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13、4.18.2.3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14、4.18.5.3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15、4.18.5.5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16、4.18.5.5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17、4.18.5.5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涉及“督导”的条款1、1.4.4.2A有主管职能部门的督导检查和持续改进资料。(医院有停电事件的应急对策)

2、4.18.1.1B职能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成效评价,有记录。(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3、4.18.1.2A职能部门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持续改进有成效。(医院有临床输血反应处理规范和应急用血预案、采集血标本等制度与流程,并遵循)

4、4.18.3.1B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血库)对各临床科室(如各手术科室、急诊科、血液科等主要用血部门)合理用血,落实输血适应证的规范要求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督促整改。(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用血合理)

涉及“监管”的条款1、1.4.5.1B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记录。(制定应急物质和设备计划,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有适量应急物资储备,有应对应急物资设备短缺的紧急供应渠道)

2、1.5.4.1B职能部门对工作有监管,有追踪、有评估与持续改进。(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取得成果)。

3、4.15.1.4B有职能部门监管记录。(有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

78、4.15.2.7B职能部门有监管记录,有改进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置符合要求)

4、4.15.2.8B职能部门有监管记录,有改进措施。(实验室应建立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并安排人进行监督)

5、4.15.2.9B有职能部门监管的记录。(实验室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6、4.15.2.9A针对监管情况,持续改进危险品管理工作。(实验室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7、4.15.6.2B实验室与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有监管流程与记录。(有完整的标本采集运输指南、交接规范,检验回报时间控制等制度)

8、4.15.6.2B根据监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有完整的标本采集运输指南、交接规范,检验回报时间控制等制度)

上一篇:51单片机实验报告下一篇:乡镇务虚会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