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调研

2024-04-22

基础教育调研(共6篇)

篇1:基础教育调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40804037

姓名:张林林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创设最佳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实现和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资源的合理整合。

现代化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课程实施后,多媒体的运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让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脱离课本,所以,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我们要适用,慎用,绝不能滥用。

首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设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更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生机。如在上人教版必修二unit2时,可以在上这堂课之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搜集和储备有关Olympic Games 的相关信息,如它的起源,发展,会旗,标志,比赛项目 以及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以PowerPoint 的形式做成课件,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这样一来就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充分利用平时收集的课件素材,设计了有关Olympic Games 的精彩的英文视频和彩色图片的PowerPoint,在授课起始,利用精美的英文视频和彩色图片,用英语对Olympic Games作简明的介绍,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同时,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有关常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时在第一边阅读之后,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仔细阅读之后,可以设置一些需要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最后,由本节课提出拓展性问题,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可以鼓励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利用多媒体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觉器官。传统上课进依赖于教师的口授言传,学生若想在脑海中建立一个逼真的教学场景,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都不会或懒于建立相关教学情景,更不用说联想。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还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语言的运用、接受、表述能力,启迪了心灵,升华了思想,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鼓励每一个学生努力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准”,使其获得了学习成功后的愉悦的精神感受。我所在的实习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基本完善,电脑、投影仪等基本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设施利用直观的手段,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媒体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教学实践中有众多的教学案例都表明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设施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上人教版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s, 这一课时,就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有关唐山大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视频及图片资料。通过视频和画面向学生们展示了我们目前的“地球状况”,特别是汶川5.12 大地震的那些令人震撼的图片,更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几段英文原声有关地地震的视频画面,随后让学生用英语讨论,为何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会频频发怒,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面对地震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采取怎样的措施将损失减到最低,尤其是我们的生命?稍复杂有难度的问题学生竟也能一一总结回答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地震带来的灾难,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并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此外,如必修二的Cultural relics,Wildlife protection以及Music,都可以用多媒体来导入。

再次,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能更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使多媒体所提供的图象、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本套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容量大,体现在内容多,词汇量大,课文难,语细,而每个模块都有其限定的教学时间,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应该根据我们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己的习惯、特长来作出选择,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地把新教材中的内容作弹性处理和整合,或增加,或删改,或浓缩,或简化,突出重点,巧破难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特别是在上语法复习课时,我们将各项语法讲解及例句输入电脑(尽量制作精美,恰当使用美术体、黑体、斜体、下划线、颜色、背景及演示方式等),上课时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多媒体语法课,能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的效果。此外,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教师可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了英语的教学效率。

最后,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适用。利用图片、音频以及视频文件,以增加语言材料的趣味性,但是,课件的设计一定要合理。第一,课件不能太过花哨,如在课件上方放一个一直旋转的地球或是其他卡通人物,这样学生总是在琢磨这个好动的地球,而忽略了课堂内容;第二,课件的设计字体与底板颜色搭配一定要对比鲜明,否则坐在后排的同学看起来比较吃力,进而影响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第三,不可让学生只关注课件, 最好时刻提醒学生该看书还是看课件。如有一次我讲人教版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因Games为08奥运刚过不久,同学们对其印象还很清晰,所以我尽可能多的运用各种资料,有视频的,音频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还有大量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了,课堂气氛也特别活跃,但是当我要求他们快速阅读课文时,他们仍兴致勃勃地在看屏幕;第四,课件的每一张不要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只需列出重点即可,还有,即使有屏幕,最好也有板书。这些是我在讲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当然是因为我也曾经犯过这些错误。课件总是不能适用于一切形式的教学,所以在选择使用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总之,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的应用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在以“chalk + talk”(粉笔+ 谈话)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其独特的功能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视听环境和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这就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英语教学科学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多媒体英语教学、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投身多媒体英语教学实践,我们没有理由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前景担忧。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技术的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开发和利用网络等多种资源,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继续努力使多媒体教室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学功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篇2:基础教育调研

系部名称:电力工程系专业:输电

年级:大一班级:输电1112姓名:冯鼎学号:201101090213 实践单位:村居委会

实践时间:2012年2月4日

实践目的: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情况和有关的建设方案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

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而且农村人员呈现居住分散、环境条件艰苦等特点,这为国家的教育投入设置了难题。这就像一张大饼,分的人多,分到的饼就少了。通过一味增加教育投入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又是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相符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分好这张饼,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

2、农村基础教育中,教育资源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一方面,农村人口居住面广、分散,环境艰苦,由此带来了教学点设置多,而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必然导致各校分得的可利用资金就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小,不够规范等问题。同时,教学点多,也为教育编制带来了压力,出现了教师编制紧缺,教师工作量大,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但与之对应的是,学校生员严重不足,十个、二十个学生开一个班,甚至出现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现象。以陈河镇20*年上半年为例,全镇共有中小学生约3600人,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各一所,村小5所,教学点2个,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共有学生2600余人,有的村小只有几十名学生,有的教学点出现了几个学生组建一个班的现象,学生人数少,教师工作量却没有减轻,包班的现象相当普遍。学校教育资源的分散缺乏整合,成为教育公平的又一难题。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现在基本上呈现的是学校教育单兵作战的倾向,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本得不到落实,留守学生问题、失学问题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除了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带来的资源浪费外,还有就是教育中各种软硬件设施浪费严重。购置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电子器材散置或挪作它用,缺乏专业设备设施使用管理人才,使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无法被利用。

4、农村基础教育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艰苦,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辞职下海、通过各种途径的考调、跳槽,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奉献了一生而濒于退休的老教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城乡教师待遇的差异,导致农村教育留不住优秀人才,各种大中专毕业生、艺体院校学生根本不愿到农村任教,想方设法也要进城。据我所知,陈河镇中心初中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音乐课和美术课只能安排给非专业教师兼职代课,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老的初中生、高中

生,他们奉献了一生大多濒于退体了;有通过各种途径的在职或脱产进修取得文

凭的中专生,更多的是师范毕业的中专生,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为教育、培

训带来了难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活力。很多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知识更新较慢,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

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长期繁重而又重复的教学工作,让不少教师产生了精神疲

劳,工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知道教育不同于其它行业,它是针对人的事业,直接关系着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又怎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呢?

3、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人员培训、学历提高作用有限。教师素质的提高不能

一蹴而就,这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了,这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目前国家

实行了对中西部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体育教师培

训等多项培训,目的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学历提高仅仅依靠一纸文凭更是流于形式,我认为,要提高教师

素质必须靠教师自己的进取和不断学习的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4、教师群体文化匮乏。所谓群体文化,我认为是指一个群公务员之家

http://体所具有的能反映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它直接关系一

个群体在社会上的认同感。刚强、威武、纪律严明、不畏生死,这是军人的群体

文化,因而我们每当说到军人,就会想到用这些词语来赞扬他们。而我们教师群

体文化是什么,教师的特质又是什么,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恐怕难以描述。我们虽

然以各种形式来宣传要尊敬教师,可我们要尊敬的到底是教师的哪些方面呢呢?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少数教师耐不住那份清贫,经受不起各

种丑恶现象的诱惑,公然参加各种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从而影响了教师在群众中的地位。我认为要倡导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法律法规

或是大肆宣传就能形成的,关键还是要教师自己形成有值得社会认可的群体文

化,由此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文化,从道德、行为上规范教师行为,潜移默

化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境界,使其真正成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成为我国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呢?

1、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短时期内不可能在教育投入上增加更多。因此我认为,减少教育网点,建设规范、标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农村很多教学点,有很多学校都

存在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制度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基本上

就是语文、数学和玩耍,其它的教学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而且很少的学生也要

占用学校编制。一个乡镇建立一两所规范、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以扩大

学校的办学规模,制订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制度,从而规范学校的教育行为,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教师也集中到了一起,方便于各种管理和培训。

再者,由于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匮乏。

当前外出务工热潮使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由此带来的留守学生问题困扰

着各级政府。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呼唤

社会教育的出现。将学生和教师相对集中,成立“留守学生之家”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这恰恰补充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师资薄弱的矛盾。“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国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说到底是师资水平的差距,推行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

支援农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

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可以缓解当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突

出问题。同时,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支教,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磨炼和提升,也

是加强师德建设,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

方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应建立切实可行的交

流机制,提倡本县教师在城乡之间交流、村组之间交流;制定灵活的留人用人机

制,尽量解决优秀教师在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用感情、用政策、用

机会、用真心留住近些年到农村资教的优秀资教老师或志愿者。

3、规范教师培训,使各种教师教育培训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素质的提高是

一个终身过程,因此首先应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全体教

师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热情,要采取切实有效手段,抓好教师学历提高教育,尤其要加强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培养,注重农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并逐步

使小学教师向大专化、初中教师向本科化目标迈进。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

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教师岗位业务培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适应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4、构建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文化,重塑教师形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

分利用学校的工会组织,在教师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和培训,品味古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感受世界各国优秀人物博大的胸

怀和深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真正担

负起教书育人、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殷切希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果能立

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相信我国农村

基础教育一定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

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而

且农村人员呈现居住分散、环境条件艰苦等特点,这为国家的教育投入设置了难

题。这就像一张大饼,分的人多,分到的饼就少了。通过一味增加教育投入的办

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又是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相符的,所以农村基础教育更明显的显示除了其作用。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研,才真正的了解到农村基层教育的重要性,正是这种重

篇3:湖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调研与分析

●调研过程

2014年6月1日至13日,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抽选、组织教育技术专业48名学生, 在13天时间里走遍了湖南省的东西南北中, 对8个地州市区, 44个县区, 共计288所中小学 (96所初级中学, 192所小学, 每个地州12所中学, 24所小学) 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湖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均衡

根据对各所学校的材料进行分类统计, 8个地州市区所在地抽样学校中中学28所, 电脑拥有量3345台, 小学59所、电脑拥有量2790台;44个县及县级以下中学68所, 电脑拥有量3303台, 小学133所, 电脑拥有量2768台。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城乡差距大。60%的资源集中在不到30%的省城和地州市区学校, 而镇和乡村级学校很多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据我们实地调查有14所县及县级以下中学无机房, 49所小学无机房和电脑。在多媒体教室建设方面, 除省城学校外, 每个地州市也只有不到20%的学校教室配有现代教学设备, 近60%的学校只拥有一至两间多媒体教室。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2.学校编制设置不合理, 信息技术教师短缺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需要专门的信息专业人才, 这样不仅能保证各所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转, 也是保证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的关键。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队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专门服务于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教育技术支持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调查的288所中小学中, 有218所中小学拥有机房, 但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不到50%, 50%以上学校基本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编制, 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短缺, 信息技术课程有部分学校由其他科任教师承担, 还有个别学校由于缺乏信息技术教师, 机房长期搁置不用, 人为造成设备的老化和过时。

3.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不足, 水平不高

尽管国家层面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但由于受升学率和考核方式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及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在调查中除长沙地区中小学校教室大多配有现代教学设备, 60%以上教师有意愿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外, 各地州市学校教室配有现代教学设备的不足20%, 有意愿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不足30%。而且大多数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不够, 没有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不能正确把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另外, 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 仅把信息技术简单地理解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加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忽略了对相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 只片面追求形式, 未能根据新的教学要求更新教学方法。特别在乡镇级中小学由于普遍存在教师老龄化现象, 大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没有接触过电脑等现代教育设备, 工作后接触电脑的机会也很少, 培训的机会也不多。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落后, 信息技术应用无法顺利开展。

●建议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作基础, 满足基本的日常工作, 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投入, 但大多数学校软硬件建设还不能满足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 因此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 如硬件设备的配置, 特别是对县级及以下中小学在财政上给予保证, 专款专用。二是要加强对已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升级, 如有的学校的机房是6年前建成的, 一直没有升级改造, 现在基本不可用。三是学校可充分挖掘社会力量, 争取企业和团体的支助, 如新化有一所小学得到几位家长的支助, 在教室配置了现代教学设备, 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都很高。

2.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素质的提高, 有待于专业化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队伍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技术支持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数量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政府要从制度上保证各学校专业化信息人才的引进和编制, 与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对接, 保证信息人才的质量。另外, 基础教育的教师大多信息化应用意识不强, 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信息化发展。因此还要大力强化基础教育师资的信息技术培训, 要求教师要不断了解信息技术的变化, 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 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 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力度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 都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统筹负责, 行政职能处室归口统筹落实, 务必做到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所以, 各地州市应成立教育信息化促进小组, 保障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的广泛应用。同时,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为信息化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必要的经费。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鼓励或奖励。对信息技术应用好的教师在评奖评优中给予加分, 以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学校信息化设施、师资、应用三方面对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展开了现状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Z].教技[2012]5号.

篇4:芬兰学前教育调研

一、芬兰学前教育体制

芬兰的学前教育分为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是为0~5岁幼儿提供的教育与护理,主要是在白天进行保育活动,称为“日托中心(daycare centre)”或幼儿园,这是学龄前幼儿所去的主要教育机构。学前教育则是针对即将接受九年制基础教育的6岁儿童所设置的为期一年的入学前教育,或称小学入学前的预备教育。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关注每个孩子正式入学前的准备情况,包括情绪以及认知的发展。

1.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由以下三种形式组成。

一是政府运营的日托中心,它是日托教育的核心机构,有两种主要类型:日托中心和家庭日托。日托中心多数收费,费用视家庭收入及托儿时间而定。全日制每天开放8~10小时,半日制每天开放4~5小时,师幼比不能超过1∶7,师幼比因年龄班、班级规模不同而不同。日托中心比较重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丰富的餐点;家庭日托则是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政府要求保教工作者必须进修过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备相应工作经验,家庭日托只能照看4名7岁以下儿童。

二是私立日托中心,通常由两个或三个具备幼儿教育资格的教师一起开办,采用公司的运作形式。国家对私立日托中心同样给予补贴。

三是孩子从0岁开始的3年里在家里受家庭护理教育,得到国家的援助,享受家庭式的照顾。在芬兰,除了在教育机构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也被认为是学龄前教育的组成部分,受到高度的重视。

2.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受芬兰政府的重视,为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健康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主要在芬兰全国各地的日托中心接受入学前教育,但也有一小部分在小学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入学前教育。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以及艺术和文化等,主要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近一半的学前班中,孩子们还有机会学习使用电脑。与此同时,从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素质出发,学前教育机构还对其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儿童早期发育特点,学前教育通常采取多种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通常情况下,每名学前儿童每天接受4个学时的入学前教育,全国一半以上的学前学校中,孩子们一年接受的入学前教育时间达到或超过700个学时。

根据芬兰基础教育法,全国各地的市政当局有义务为本地区的年满6岁的儿童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入学前教育,包括免费的课本、学习材料及手工材料,但是否接受入学前教育是自愿的。2012年,芬兰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59600名学龄前儿童中,12200人参加了学前学校,47400人在日间护理机构接受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入学比例達到100%,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据芬兰政府提交给议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入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很大,为期一年的入学前教育使儿童的技能有所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其对学习的兴趣。学前儿童的家长普遍对芬兰学前学校感到满意,孩子们也愿意参加入学前教育,对学前学校的学习活动非常感兴趣。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教育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算术等方面也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孩子们在学前学校通过对自然知识的学习,懂得了应该如何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二、芬兰学前教育政策

1.早期教育政策

芬兰的学前教育贯彻“教育即生活”和“游戏是教学与学习的最佳媒介”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基本能力。

2002年颁布《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的国家政策解读》(The Government Resolution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Po1icy Definition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强调教育、卫生、福利相结合,为芬兰综合性的早期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2003年颁布《芬兰早期教育与保育国家课程纲要》(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in Finland),规范幼儿教育。

芬兰早期教育的目标是保育与教育同等受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园的旧有区分被取消,教育与保育被规划融合在同一个早期教育体系内。芬兰学前教育并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重在开发儿童智能与创造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追求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芬兰十分注重幼托机构与家庭的合作,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与父母的宗教信仰对儿童的影响。芬兰早期教育也十分着重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价值,践行自然教育的理念,采取情景教学的模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儿童对环境的关心。

根据《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的国家政策解读》和2003年颁布及2005年修订的《早期教育和保育国家课程指导》等国家教育政策文件,芬兰早期教育目标如下:一是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儿童个性成长和身心全面发展;二是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儿童的各种活动,使儿童感受到安全、温暖和爱;三是以儿童的需要、家庭的文化传统、父母的宗教信仰为基础,促进儿童在身体、社会性、情感、艺术、智力、道德、宗教上的发展;四是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培养儿童热爱和平、关心环境的精神;五是培养儿童抵抗寒冷的能力和意志,使儿童能较好地适应这个除冰岛以外世界上最冷的国家的环境。其中第五条教学目标是芬兰独有的,无论天气多么寒冷,芬兰幼儿园的孩子都必须在户外等候学校开门,每节课后也不能呆在温暖的教室里,必须到室外。只要不低于零下15摄氏度或遇上大风雪,教师都会带着全园的幼儿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步两三次。

这些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也给出了相应的幼儿教育的多维课程取向,具体包括:数学取向,即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借助游戏的方式,利用幼儿熟悉又感兴趣的具体事务,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归纳、计算;自然科学取向,即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界的各种因果关系;历史社会取向,即利用人类社会以往的具体实物和事件记录,将历史情境与幼儿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幼儿了解历史和当代社会;审美取向,即通过观察、聆听、感受、创造、想象等多种方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伦理取向,即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辨别好与坏、对与错、真与假,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宗教哲学取向,即激发幼儿对自己的宗教或信仰的传统和实践的探索兴趣,帮助幼儿理解他们周围的不同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2.学前教育政策

2000年国家颁布《学前学校核心课程》,涉及语言与交往、数学、环境与自然、伦理学与哲学、健康、体育运动、艺术和文化等学习领域。全国教育委员会要求各学前教育部门在遵循《2000年学前教育核心課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制订符合各地实际的学前教育课程。

虽然芬兰学前教育强调为学校教育做好准备,但反对将学校教育内容移至学前,即反对对儿童过早的潜能开发。推出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强调个性但不忽视个人作为群体一员所起的作用。通过开设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儿童的习惯、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因此,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创设学习与游戏的环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

日前,芬兰政府正在为日托和学前教育制定一份新的全国性大纲,将适应性教育作为早期教育的核心,并将从2016年8月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是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和服务者,多样化需求交由市场提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学前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开放幼儿教育市场,改变政府统管的现状;注重家庭和儿童的需要,以儿童福利为发展学前教育的着眼点。远期的教育规划具有弹性,规划政策及课程指导只是提供学前教育准则和大框架,给地方政府留下极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

四、早期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成本分担情况

芬兰幼儿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日托公共费用占国家GDP的1.7%。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逐渐承担了照顾婴幼儿的职责,为家庭提供一定额度的物质帮助和津贴。1978年,父亲可以享有43周请假在家照顾孩子的津贴,政府对其工作提供法律保护。

自1997年起,90%以上的日托服务由政府提供,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进入当地政府投资开办的日托中心,而把孩子送入私人日托中心的家庭则可以得到政府津贴。虽然日托中心(幼儿园)没有纳入芬兰的全民免费教育体系,但相对于当地居民收入来说,其收费相当低廉,一般每个月200欧元(包括午餐和点心),约占家庭总收入的4%~5%。地方政府在早期教育方面的开支只有15%来自家长缴纳的学费。

学前班也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开办,大部分由日托中心提供。学前班儿童的教育费用在2001年以前是由国家、地方和家庭共同来负担的(中央财政42%,地方政府42%,家庭16%)。在2001年以后,这笔费用一般只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家长不用再交费。儿童还享受免费的定期体检、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等;可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对于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儿童及残疾儿童,则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免费的往返交通。正是得益于完善的福利保障,从而保证了全国接近100%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学前教育。

五、保障学龄前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及政策措施

芬兰教育一直贯彻“平等精神”和“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坚持每个儿童享有平等的成长与学习起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儿童,努力做到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芬兰公立幼儿园的收费基于家庭收入情况确定,大多是收费的,一般每月收费不超过270欧元,而低收入家庭和失业人员的子女免费进入幼儿园。6岁儿童参加的为期一年的学前教育也完全是免费的。

芬兰教育机会的公平主要表现在不同阶层的孩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无论是芬兰本地还是外籍移民,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由于家庭原因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如那些家长或监护人工作时间特殊,需要倒班的,其教育问题也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妥善的解决。

政府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都很重视,在经费支出和教育制度的制定上切实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各个“日托中心”和负责学前教育的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学质量和教师待遇方面差别很小。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不用为“择校”或“择园”花费心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宁可让学得快的学生等,也不能让学不会的学生继续不会”是每一位芬兰教师秉承的信念。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大大缩小了学龄前儿童由于种族、家庭背景、自身兴趣等带来的差异。

在芬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被赋予很多关注。考虑到特殊幼儿早期预防的重要性,芬兰实施了“早期健康宝宝筛选”计划,每一个儿童从母亲怀孕期间至7岁都需要定期接受检查以及时发现特殊儿童。芬兰专门设立特殊教育中心,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服务,旨在早诊断、早治疗。此种学前教育机构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教育对象为身心障碍、学习障碍、社会情绪障碍儿童,以及因文化或语言因素所产生的特殊需要的儿童。由儿童保教专家、中心教师和父母共同协作,制定儿童的康复训练计划。20世纪70年代《儿童日间照顾法案》颁布,国家提倡将特殊儿童回归到一般幼儿托管教育机构,与正常儿童一样参加教育活动以获得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

六、早期教育师资队伍情况

芬兰学前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有一支高素质的学前教师队伍。芬兰对全国2000名儿童成长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学前班教师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教师能力强,并能对学前班的孩子倾注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变化,并对每一个孩子予以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芬兰的师范教育创立于19世纪后期。自1995年起,幼儿师范教育开始由大学教育系承担。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申请人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结业考试,入学测试的内容包括笔试、能力测试和笔谈,有的还要求考生展示其组织能力。

芬兰自2007年开始实施全面的教师招考和培育改造計划,重中之重为教师教育。首先是通过考试分数筛选出一批学生,接着各大学的教育院系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的通过率一般为5:1,最后按照3:1的比例筛选出教育院系学生,平均录取率为6.4%。教育系的学生必须拥有可以被教导的潜能、合格的人格特征和学习动力等综合条件,他们必须是有思想、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能力、有包容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候选人。这种严把教师教育入口关的做法保证了教师的高素质与能力。

按照《芬兰教育法》的规定,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都必须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学位,并且还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申请早期教育教师职位者,须具有4年制大学的学士学位。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托中心”也要求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芬兰的幼儿园,保育员工也必须具备社会健康领域的三年高职学历。而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的教师,还需要比其他普通教师多学习一年,接受更多的技能和专业培养。

在芬兰,教师被视作专家来尊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与律师、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不同教师团体的基本工作量和工资待遇由教师工会负责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洽谈并以集体合同的形式予以确认。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使得师范教育十分发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成功和儿童学业的进步。

七、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监督

在芬兰,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属于公共事业,允许公众对其进行监督。如果教育质量达不到公众的要求,学生家长或其他与教育有关的人士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虽然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运作主要受市教育局等市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但实际上这种监督是一种被动的而非主动的监督,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依靠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干涉学校的活动,如果学校有违规行为被检举揭发,会被地方政府限期改正并处以罚金,情节严重的将失去国家资助。

由于学前教育没有专门的官方评价系统,教师不作绩效考核,所以孩子的发展状况成了评判该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评价的重点是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以教师和孩子的交流为基础,通过定期与孩子家长或监护人交流获得反馈意见。《2000年学前教育核心课程》十分强调与家长的广泛合作,通过与孩子家长的合作,制定孩子的学前教育计划。该计划重点放在孩子的发展上,制定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并对孩子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评估。

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资金投入、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灵活的教育指导和监督、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为芬兰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芬兰有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致力于为每个家庭提供有益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看护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专家称,正是这种优良的幼儿教育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编者略)

篇5: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数学系2009级数学1班陈晓静

2012年9月11日,我来到即墨新立小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华丽转身。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勤学苦练,虚心求教,;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颇多,但收获了更多。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新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放学后课后活动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而展开的。为了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资料,我不仅仅限于对实习所带的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实习所在的实习学校进行调查。重要的调查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情况。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对新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放学后课后活动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的一些看法。其中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帮助。

首先,开始给学生上课后,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时常会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不少学生过于活跃,导致课堂乱哄哄,难以掌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在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面对此种情况,我便开始思考是何种原因造成这种局面。于是,我便开始对学生放学后的活动情况进行相关调查。

虽然新立小学地处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条件并不太发达,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农村家庭生活均属富裕。有的学生是家里的长子长女,父母均很年轻;有的孩子是家里的次子次女,家里还有个姐姐,生活条件都相对

不错。班上几乎所有学生家里都有电脑,电视就更不必说了,更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家里是联网的。现在,中小学教育要求给学生减负,所以低年级学生课后没有作业,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也只允许有半个小时的作业,所以对学生而言,放学后的时间是很充裕的。经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有80%的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写完作业再玩其他事情,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会无视老师的要求,放学后就只顾着玩自己的。随着电视、电脑的普遍化,网络游戏的玩家也越来越低龄化。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像十几二十年前的我们一样放学后在户外活动了,他们更习惯于待在家里,与电视电脑为伴。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完或者是未写完作业的情况下,都会第一时间冲向电脑。不可否认,有些学生会用电脑来查一些学习知识,但大部分学生是用来玩的,网上聊天的,打游戏的均有。这样的情况显示,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活动已经被网络侵占,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调查结束后,我开始将学生的课后活动情况与平日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前一天晚上在家玩网络游戏的学生次日在课堂上均会表现的无精打采,精神萎靡,神情呆滞木讷,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回答不踊跃,听课不认真:而前一天晚上在家进行网络聊天的学生次日在课堂上虽然能稍微优于玩游戏的学生,但总会异常活跃,经常跳脱于老师所讲范围之外,以致课堂混乱,难以控制;而只是利用网络来进行一些疑难问题解答或查询资料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上课认真听讲,始终紧随老师的节奏,踊跃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甚至有部分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老师的疏忽,对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助益。此外,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次日课堂上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能够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成绩均不错,课堂上反应灵敏,能够认真听课,并及时与老师配合;能够完成但质量中差的学生,课堂上虽然也在听课,但从他们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听,但并未能够

融会贯通,听课效果并未能达到预期;最后是那些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他们在课上的反应可谓差强人意,有的学生虽然目光在老师身上但神色木然,一片呆滞,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无视老师的存在,无视课堂纪律,径自做自己的事情,对课堂影响极差。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联系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家庭环境,以及教师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对此,我通过自身努力及向周围老师请教,对改善学生课后活动及课堂表现情况总结出几点建议。以下是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有可能自主的学习。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激发性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讲授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应注意课堂教学的新鲜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大部分东西教给学生去自己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而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多样化,促进其学习发展。

三、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成绩好与差,老师

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不得不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诚恳的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大部分老师都很难做到,但是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他们同样能够识别人的真诚与否。能够真心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更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我在实际调查中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四、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与家长配合,共同督

促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只是少部分,他们最常待的地方还是家里,最能够直接影响或是左右他们的还是他们各自的家长。放学后或是周末节假日,学生几乎都是与父母待在一起的,那时他们的行为只有父母能够约束的了。所以家长在家里应该要求学生少接触或尽量不要接触电脑等影响学生学习的东西,一定不能让学生玩网络游戏。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全将电脑否定,存在即是有道理的,电脑在某些方面对人的生活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电脑的这一优点,或许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家庭生活有一些合理的规划。适量的户外活动无疑比独自在家玩耍要好的多。所谓学习源于生活,完美的融于生活,体验生活对当代的小孩子的长足发展具有良好的帮助。此外,家长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让小孩子能够体会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心与期许。有压力、有目标的生活才不会乏味,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养成。

以上就是我在实习期间调查的相关情况以及个人的相关见解。其中一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践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够变成现实。

篇6: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县**彝族、布朗乡是我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为巩固我乡“两基”成果,创建和谐教育,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全乡共有17所小学,在校学生7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84人,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84%。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2人,教师2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辍学率达:1.8%。

20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41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27%。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0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2%,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1%,小学辍学率达:0.27%。

20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63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0013%。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1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1%,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2%,辍学率达:1.23%。

**乡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利用群众会、家长会、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在这贫困民族山区得到良好了的落实。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xx年起,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全部学生书费和杂费,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380人,人均12元每月。

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60人,生均28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720人,生均30.0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100.00元。

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169人,生均23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300.00元。

三、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1、学校硬件设施较差。

一是目前全乡善有一师一校学校7所,涉及学生200余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度较大。

二是教育设施满足不了现在的教育水平,很难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智力开发。

2、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教师素质偏低,教法单一,对 “新课改”掌握不深,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上收不到良好得效果。

二是教师力量不足,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大部分都在上两门以上的课程,致使自己的专长难以发挥。

3、学校软件设施较差。

4、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

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多数群众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得兴趣不浓。

5、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较底,经济意识淡薄。

一是全乡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烤烟为主,而粮食、烤烟产量低,全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送子女到高一级学校深造。

上一篇:歌曲甘心情愿_歌曲歌词_相关阅读下一篇:策划必备20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