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4-20

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副主席

何庆贵(2009年10月16日)

自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按照安排部署,我和同志一道根据调研内容和标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建设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现将有关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治办及专职中心户长的情况

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目前共有专职人员3人(其中专职副主任2人),兼职人员2人(2人兼信访办办事员)。办公用房2间(约55平方米),办公用品、通迅工具基本齐全,办公经费按人均0.5元由镇财政列入年度预算。目前,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5名工作人员全部初中以上程度,其中自修法律专业1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39岁,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较高。2008年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办公条件比2004年有很大的提高。

我镇专职中心户长是2007年根据县综治委的统一安排成立的。目前有专职中心户246人,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45岁。专职中心户长中大专文化程度0人,高中文化程度38人,初中文化程度158人。通过学习培部,中心户长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执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工作状况和职能发挥情况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镇社会治安综合-1- 治理工作在2007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有了一批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中心户长队伍中,我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综治办的工作人员和治安中心户长按照各自的分工,做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在防范和处置“法轮功”问题上,我们对一般“法轮功”习练者采取了帮扶、教育、转化等方式,使其走向正常人的工作、生活;对“法轮功”痴迷者,采取了教育、强制转化、亲情感化等方式,使他们早日摆脱“法轮功”的阴影;对“法轮功”顽固分子及敌对分子,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与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目前我镇“法轮功”习练者未出现赴县以上上访等违法活动,实现了“双零”目标。

在稳定工作,特别是退来的老民师、老村干稳定工作方面,我镇采取了帮扶、谈心、讲法律、讲政策等方式,并对思想不稳定的人员进行严密监控,目前我镇未出现较大规模串联、上访等违法活动,确保了我镇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标志,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有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来保证。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我镇审时度势,根据县综治委的统一安排及时组建了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治安中心户长队伍,在镇村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深入开展安全防范活动,强力开展巡防工作,使全镇的中心户长队伍建设和治安防范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较好地担负起了“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被誉为“百姓的-2- 保护神”。广大中心户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全镇社会大局稳定,严打各类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在各项工作中,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镇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辖区基本达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总体要求,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上级领导的认可。目前,中心户长协助公安机关抓获扭送违法犯罪嫌疑人17人,提供案件线索52条。

三、当前我镇综治组织建设中的工作形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镇下辖21个行政村,41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6万人,城区人口2.7万,12.29万亩耕地,1458名党员。目前全镇2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综治、治保、民调组织,21个村有综治、治保、民调办公室,大多数村的综治、治保、民调组织能积极发挥作用,部分村由于人员调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未能发挥作用。我镇村级综治、治保、民调组织建设发展还不平衡,部分村的综治、治保、民调组织业务还不太熟悉,有的村出现非常小的民间纠纷,村民调主任不清楚如何调解,不清楚如何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

四、下步的工作任务和重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正视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

-3-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滋长,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一些地方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社会转型期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短期内还不能根本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对当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针对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建设,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多渠道筹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资金,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四是严格奖惩,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的落实,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高效的激励机制;五是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浓厚的舆论范围。

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基础工作上,抓好治安防范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各单位、部门之间要通力协作,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

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老同志和治保会、民调会等在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社会治安大家治”。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严

-4- 打”整治斗争的辉煌成果,宣传社治安综合治理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浓厚的舆论氛围,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通过组织、队伍和阵地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使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章可循”。要健立健全镇、村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扩大队伍,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人管”。在现有专兼职骨干工作队伍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以离退休干部、党团员、教师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延伸工作手臂,建立联动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实现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是着眼长远发展,探索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广泛调动公民、家庭、学校、企业、新闻传媒、社会团体以及各种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网络,形成总体合力,建立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规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施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县的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的目标而努力!

-5-

篇2: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席团成员、各位代表: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围绕“把握历史机遇,深化城乡统筹,把我市建设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和试验区的示范”这一主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09年工作要点和《监督法》要求,按照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安排,10月30日,在灌口镇人大王平副主席的带领下,由镇人大主席团部分成员、人大代表及主席团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到辖区就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群众基础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灌口镇全镇幅员总面积17.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设南桥、文庙、瑞莲、柳河等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高埂、灵岩、百花、万岭4个农村新型社区。辖区总人口106977人,流动人口在灾后达到高峰,据估计已达2万人。因辖区常住人口多、外来人口多、商家店铺多,涉稳群体较为复杂、涉灾矛盾突出。

二、主要工作成效

灌口镇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健全基层综治维稳工作“六支队伍”,进一步夯实综治维稳工作基础,较好地维护了辖区社会稳

定,1-9月全镇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1.5%,治安秩序好转,为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四高”措施,打造高素质巡逻队伍

为适应灾后综治维稳工作,灌口镇对专职巡逻队员实行了“四高”措施(高标准训练、高要求管理、高效率工作、高待遇留人),实行了半军事化管理和“月评季考,末尾淘汰”制度。在管理上明确责任,实行巡逻队组长带队包片,队员联系社区、安置点,配合社区(安置点)干部和社区民警做好涉稳人员稳控和涉稳重点人群排查登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排查登记及开展治安防范等工作。在治安复杂场所和地段加强巡逻力度,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不留管理盲点。

今年以来,镇治保巡逻队采取重点时段巡逻、蹲守和便衣抓现相结合的措施,重点整治了新东门大市场、杨柳河五桂桥街和幸福路等部位的扒窃、盗窃现象,使新东门大市场和五桂桥扒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挡获偷盗者15人。为确保国庆60周年活动喜庆祥和,灌口镇及时组织镇治保会巡逻队员配合辖区公安派出所,强化白天治安防控和夜间的治安巡逻、岗亭值守,有效地维护了国庆前后治安秩序。

(二)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建立“红袖套”队伍

为了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的作用,灌口镇组织各社区、安置点的党员、团员、民兵和低保人员、离退休人员采取自愿原则,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综治协管员队伍,统一佩戴

“治安执勤”红袖套标识,要求小区、商家、店铺、物管必须佩带红袖套,配合社区、安置点开展治安防范。

各社区、安置点干部和社区民警分别对“红袖套”队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宣传、培训,在基层积极开展治安防范和民事调解工作,不但加强了基层治安防范力量,同时使大量的纠纷在基层得以及时化解。

(三)政法和社区干部参与,建立法制宣传队伍

以镇司法所为主体,组织民警和各社区干部参与,成立法制宣传队伍,定期在社区、安置点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专栏、板报、座谈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让群众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同时还发动辖区内酒店管理人员作为义务法律宣传员,向旅店客人宣传法律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在灾后重建、环境整治、项目推进等工作中,通过法制宣传,让群众理解,配合、支持政府对项目工作的决策、实施。派出所民警也经常在居住小区、安置点等场所举办群众治安防范知识的座谈会,让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四)利用社会关系,广泛发展维稳信息员队伍

灌口镇把发展综治、维稳信息员队伍作为维稳工作的一条有效措施来抓。他们积极组织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栋院长党员代表主动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朋友,多渠道了解、收集信息。同时,针对灾后涉稳人员的情况,利用“朋友”、“亲戚”、“同事”等社会关系网发展维稳信息员队伍,第一时间掌握涉稳内幕

性、预警性和行动性情报信息。灾后以来,灌口镇通过信息员队伍收集涉校、涉灾等各类重要信息100余条。

8月23日,灌口镇在通过社区信息员了解到蒲阳路新1栋28户业主对房屋鉴定结论存在异议,第二天将到省信访局上访的情况后,镇分管领导和蒲阳路社区干部立即赶到其重点人员家中进行解释、疏导化解,防止了越级上访的发生。9月8日,通过灌口镇安置点信息员得知部分非法营运三轮车主第二天将到市政府聚集,围堵交通的情况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当晚,市领导立即召集公安、交通、城管等职能部门对此情况进行安排部署,并与三轮车主重点人员进行谈话,对其宣传法律法规、做好疏导化解工作,有效阻止了此次非法聚集。

(五)以社区为主体,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

为了把矛盾纠纷较好地化解在基层,灌口镇以社区调解员为主体,相关人员参与,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面对面给信访人和纠纷双方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宣传,避免了矛盾扩大化。灾后,灌口镇调解矛盾纠纷535件,调解率100%;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政策咨询万余人,完成交办件、转办件150余件,办结率100%。

今年5月,灌口镇接到市信访局《关于建兴社区见义勇为居民盛忠想申请一个邮亭来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的信访件,镇信访办、司法所和社区多次到市邮政局及相关部门协调,为盛忠成功申请到一个邮亭。6月5日,灌口镇接葛红林市长“关于地震

中一侧墙壁倒塌,造成楼下数户房屋墙壁长期渗水,群众意见较大”的信访督办件后,立即调查取证,确认该处为楼顶违法建筑后,多次对该户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最终依法拆除该违法建筑,切实维护了该幢楼其他住户的合法权益。

(六)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组建应急处置队伍

灌口镇在基干民兵中抽调政治素质高、体质好的退伍军人30人组成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统一配置服装、防护头盔等专业装备,每月定期进行训练,培养他们在处置过程中“快、准、稳”的协调配合能力,提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地震以来镇应急处置队伍共处置应急事件20余件。

震后一周年当天,个别遇难者家属情绪激动,在蒲阳路口非法集会,聚集了许多围观人群,严重阻碍了交通,镇应急处置队伍及时赶赴现场疏导,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6月23日,在紫东社区西蜀酒店强拆现场,部分居民无理取闹,阻扰拆危工作,应急队员果断处置,劝离了相关人员,使拆危工作顺利进行。9月2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我市考察指导恢复重建工作,在临时增加天和盛世“好又多”超市考察点的情况下,灌口镇立即组织应急队伍30余人,镇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及时、有序地疏散群众,确保了此次安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主要问题

1、现已接近岁末,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关系摆上了维稳工作重要日程,矛盾冲突的对抗性增强,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2、年底同样是刑事案件高发期,由于灌口镇流动人口的急速增加,情况更加复杂,群众满意度的提高有一定难度;

3、拆迁安置工作困难较大,辖区涉及的高埂、百花、灵岩、平义社区群众分歧较大,需进一步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四、意见建议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后果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篇3: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一) 生态理念:从“环境保护”到“美丽中国”, 再到“美丽射阳”

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建设任务艰巨, 提出“人定胜天”“向自然界挑战”等口号。随着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环境保护提上了议程, 我国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 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现, 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将环境保护立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我国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 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则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美丽中国”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 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总书记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 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 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再到“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映了时代趋势, 体现了人民呼声, 凝结了民族和集体的智慧,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国家发展战略下, 射阳唯有在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过程中, 自觉地既考虑到同代人的利益平衡, 也考虑到隔代人的利益应当, 才能不因资源的滥用而破坏生态环境, 也才能在合理而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的同时, 改造和创制更加美丽的环境, 唯有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低碳生活并举, 才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充分保护, 进而言之, 一个节约资源、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的射阳才可称得上美丽射阳。

(二) 建设现状:融入社会建设水平低, 各镇参差不齐

我国环保部门从1994年起开始制定《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1996-2050) 》, 此后, 生态示范工作逐步展开。近年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保部于2008年制定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产业支撑、环境安全、道德文化体系。射阳已有海通镇、千秋镇开展了生态镇建设, 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

但是, 总的来说, 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水平较低, “融入”路径尚不清晰。同时, 老百姓对美丽射阳建设现状还不完全满意, 对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与期待显著提高, 美丽射阳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 由于我县各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异, 美丽射阳建设出现了各镇之间整体水平差距大,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比如, 临海、黄沙港镇由于化工、造纸的污染, 造成百姓很多不满。

(三) 建设前景:污染严重, 投入不足

“美丽射阳”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当前我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人口众多, 资源短缺的基本县情难以改变, 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断开采化日益加剧。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 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发展。

目前射阳生态已亮起红灯, 环境进一步恶化, 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突出。位于人口密集区域的大小河流、池塘等众多地表水域, 由于各种固体弃弃物、禽畜粪尿及各类废水直接或辗转入河, 加上无人管理, 又基本不加疏浚, 使大多数水质从量变到质变, 从清澈到黑臭, 甚至成为天然垃圾箱, 连储水功能也逐渐丧失。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黄沙港渔业产量下降;秸杆随意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每到夏收、秋收时节, 大量剩余秸杆堆放在田间地头, 最终被付之一炬, 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 而且烟雾弥漫, 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对人的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汽车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城镇化建设加剧了生态问题, 由于城市建设加快, 能源消费扩大, 机动车使用量剧增, 产生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疾病问题, 也是生态破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美丽的农村也成为污染重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或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以及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会引起土壤质量严化。有些农民污水灌溉肥田, 直接造成土壤严重污染, 带来农副产品污染, 危害食用者健康, 造成农作物发育障碍和植物体内积累残毒。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 生态改善力度不够。2012年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等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县公共财政收入的9.47%;节能环保支出占全县公共财政收入的2.33%, 2010年至2012年, 我县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支出逐年增加, 但比重逐年下降, 从2.7%下降到2.33%。同时, 我县在生态技术研究、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

(四) 深层次问题亟须重视

“生态”“生态文明”“美丽射阳”等概念人们已耳熟能详, 有关方面也在不懈努力, 为什么情况还是不乐观呢?调研组发现了一些重要原因。

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

当前射阳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然是全县发展的第一要务。长期形成的“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仍是我县发展的无奈选择。调研中, 一些部门讲述了他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尴尬和困境。地方民生的改善, 要靠地方经济发展, 而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工业经济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很难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之, 没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没有百姓收入和就业的稳定与增长, 又会引起新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了, 老百姓不满意;“饿着肚子, 瘪着钱包看风景”, 老百姓也不满意, 甚至更不满意。

调研组还发现, 一些部门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但是, 服务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充分的工业化、现代化, 而射阳没有强有力的工业经济成果支撑, 大规模的服务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如何在未充分工业化的经济基础上, 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面前的一大难点。

2.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

生态环境立法不完善、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特定领域配套制度不完善, 如我县尚未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目前政绩考评仍然多以GDP为主要指标,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规范较少, 政府基于政绩考核等因素,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同时, 考评与任职周期短, 造成了政府偏重短期效益, 生态建设的长期效益被人为忽视, 个别主要领导干部缺乏生态建设的动力。

环境管理体制不顺阻碍生态文明建设。我县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分属不同部门主管, 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较难。甚至由于部门间各自出发点不同、成绩考核标准不同, 形成了生态环境建设部门博弈, 环保部门与经济部门协同难度大, 互动机制不健全, 最终造成政府生态环境政策失灵。个别上级部门和上级领导对地方建设的干涉, 成为影响县城生态建设不可抗拒的人为因素。当一些有背景的大企业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相要挟时, 地方政府往往被动接受企业的生态违规行为。

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我县尚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补偿领域过窄、标准偏低、“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

3. 老百姓缺乏“生态生产观, 生态消费观”

目前“美丽射阳, 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淡薄, 制约着“美丽射阳”建设, 美丽射阳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个人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利己诉求过重, 公益心小, 使得人们在生产、消费时, 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个人方便, 而非他人、集体、社会的长期利益, 出现了农民“自己的菜不打药, 打药就打商品菜”, 市民“一边堵车骂雾霾, 一边打车造雾霾”的社会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享乐主义价值观和炫耀式消费行为在人群中滋生。一些人通过炫耀性消费博得社会艳羡, 满足自己虚荣心, 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有扩散的迹象。若不及时制止, 人们的利己型生活观将加剧人们需求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威胁、成为影响美丽射阳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对策与建议

当前, 建设“美丽射阳”重在选好关键点, 抓好着力点, 解决好突出问题,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1) 政府要切实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三同时”的政策法律原则, 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纠纷隐患, 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综合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协调指导。

(2) 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职能, 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各类环境污染制度,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社会综合治理部门应吸收同级环保部门负责人参加, 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防治列为社会治安的专项治理内容,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 建立健全基层环境监察队伍, 加强管理与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 通过环保法律和法规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的国策意识, 建立起排污者和受污者损害之间协商解决纠纷的良好思想基础和正常渠道。

(4) 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 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 除去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 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 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碳的无机盐等, 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以后, 达到国标排放标准, 就可用于灌溉和工厂的冷却用水。

(5) 开发绿色食品, 是我县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产物, 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射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改变的产物。绿色食品的开发, 不仅有利与提高我县人民的身体素质, 而且能够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 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

篇4: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综治委:

根据市综治委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就前一阶段开展村级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情况

1、领导重视,建好一套领导班子

为切实抓好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把平安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我区专门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任组长,武装部长任副组长,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管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综治办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各村也加强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对创安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综合治理办公室,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2、完善制度,重抓落实

我区从长远考虑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年初制定下发了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意见和规范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标准,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重抓落实,要求不能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我区还把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列入平安建设年度考核,重考该项工作,对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比较好的村,优先考虑平安建设先进村,对开展工作不好的村,全区进行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3、建立一支联防队伍,健全治安防控体系

我区狠抓了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使32个村都设有六位一体综治办,在32个村中设立巡勤警务工作站2个,巡勤警务工作点30个,成立了治安巡逻队,要求200户以上的村至少8人,200户以下的村至少6人,巡逻队坚持常年昼夜值班,并有领导干部带班,同时确保人员制度、报酬、责任四落实。

4、抓点带面,全面启动

自市综治委要求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以来,我区高度重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突出抓好了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村2个,同时及时召开了全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动面上工作上水平,要求各村结合村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投入相应资金,高标准建设村级综治办,同时必须保证人员、责任、制度、报酬的落实。

二、村级综治组织的具体情况

我区共有32个村,改善了村级综治办办公条件,加强了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全区32个村级综治办村村有人员办公,有制度、有场所、有责任、有报酬,村级综治办主任全部由村委会主任兼任,配备一名两委成员具体负责综治办工作,32名村级综治办工作人员每年工资2000-3000元,都能及时发放到位,32个村级综治办都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开展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社会秩序良好,32个村都成立了治安联防队,把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责任心强的青年充实到联防队伍中,联防队员达到200余人,巡逻队坚持常年昼夜值班,减少了案件的发生,巡逻队工资待遇每人每年1000-2000元不等,都能及时兑付,其他工作经费及费用村都实行实报实销。

三、加强村级综治办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由市综治办统一制定村级综治办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先由乡镇、村自行建设,市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村进行资金或设备扶持。

2、平安建设考核中,加大对村级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配分比重,实行重考,以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3、今年下半年面临村两委换届,是否可直接明确村级综治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具体工作职责和工资待遇报酬等。

4、对乡镇综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业务,便于指导各村开展好工作。

篇6:关于综治基础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委政法委:

根据县综治办关于开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掌握全乡综治工作状况,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由乡综治委具体负责,从3月15日开始,集中两天时间,对全乡综治维稳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对推进全乡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乡综治维稳工作现状

1、基层基础建设情况。全乡共设立综治维稳委员会1个26人,综治维稳中心1处65人,综治维稳工作小组9个93人;综治维稳办公室9个45人,调解委员会9个65人,治安保卫工作小组9个93人,调解小组60个382人,公安派出所1所,司法所1所,人民调解室9个,建有专兼职巡防队8支155人,配备综治专(兼)职干部11人,治安信息员9人。

2、社会治安状况。今年以来,全乡共立刑事案件2起,破获 2 起,破案率为 100 %。与去年同期持平,共受理治安案件14件,查处14件,查处率为100%。其中:盗窃案件3件,赌博1件,处理违法人员17人。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件,调处6件,调处成功6件,调处成功率为100%。总体来看,全乡社会大局较为稳定。

二、我乡综治维稳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提供政治保障。乡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综治维稳组织领导。将综治维稳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明山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的任期目标,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对综治维稳工作亲力亲为,亲自抓动员部署,抓组织落实,有效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综治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基本形成了指挥顺畅、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综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齐抓共管机制,提供合力保障。工作中各包村领导导落实“谁包村、谁负责”的原则,把综治维稳的任务措施细化分解到每个领导头上、每个干部身上,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综治维稳无小事。总体综治工作由综治办牵头协调,形成包村领导及村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村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职责分工和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努力营造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建立责任落实和督查督办机制,提供奖惩激励保障。根据中央、省、市、县对政法综治工作的要求,我乡结合实际,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综治、保平安的责任进行分 2

解,明确了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建立了各地各部门平安建设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其目标责 任挂钩、干部考核挂钩、评先评优挂钩,并完善了落后警示、督查督办、责任查究等责任落实制度体系,切实将平安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肩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当前我乡综治维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影响当前社会治安的因素

一是偷盗案件时有发生。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带来流动人员逐渐增多,交通日益发达,农村人、财、物流动逐步加大,流窜作案现象,侵财型可防性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边远村社偷马案件有所抬头。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乡共发被盗案件 起,直接经济损失达 万元。二是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在新农村建设中,因政务和村务公开不透明,劳动力和物资等分配问题引发的矛盾仍然存在;在落实当前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特别是农村低保问题)方面因透明度不高引发的矛盾,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农村山林、土地、水资源纠纷频繁发生。三是赌博迷信活动严重。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赌博迷信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发展蔓延,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四是治安防控薄弱。近年来,我乡的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可是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治安联防工作很大部分未能坚持下 3

去,活动正常的只占30%。五是留守问题困扰农村稳定工作。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义务巡防队伍力量削弱,农村治安防范存在盲区,部分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留守老人无人赡养。据统计:我乡常年外出务工4000余人。六是信访问题突出。近几年以来,由于很多群众对的相关农村政策存在偏见,信访事件逐年上升,问题长时间无法解决,难免会产生集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如:东街村村民对村委会账务公开情况不清楚发生连续上访事件等。

(二)当前综治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村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真正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工作中对本辖区稳定使命认识不清,政法责任意识不强,还存在不敢管、不愿管、嫌麻烦,怕承担责任。

2、经费保障困难。我乡属贫困乡,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列出了一部分保障经费,但对全乡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加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乡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名存实亡。就目前村级确定的综治专干而言,由于兼职太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综治维稳工作的正常开展。

3、法制宣传滞后。当前普法宣传仅仅限于在乡级集中开展的宣传活动,深入村社宣传较少,群众长期缺乏法律教育和法律 4

知识。与法制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基层工作难以开展。一是乡抓综治维稳工作的人员不能专人专职,村委会综治专干一兼多职,且人员变动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党员教育活动较少,许多村民对村干部不放心,意见大,反映村干部管理混乱,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办法不多,导致一些村民小组群众会议难以召开。一些村民反映:“过去维护社会稳定,缉拿违法犯罪嫌疑人,踊跃参加,觉得是一种荣耀,现在千方百计搞发动,又是标语口号,又是大小会议布置,又是专栏报道,有些人还是发而不动,价值取向偏差,视赚钱越多越荣耀,视社会治安工作为负担、麻烦,视见义勇为为管闲事和傻瓜等”,有事不愿参与、有问题不愿反映、有线索不愿提供,农村综治维稳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得不到正常开展。

5、民主监督不到位。部分村社集体财产管理不善,财务制度不健全,村务不公开或公开不规范,加之,少数部门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工作作风不扎实,对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不认真落实,处理问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推进综治维稳工作的措施及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新山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 5

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切实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稳定”的错误思想,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社会稳定工作,把综治维稳工作列入重中之中的工作任务来抓,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视为天职”,即守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克服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才会取得新的成效,从而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强化宣传,营造群众参与治安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作为基石,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而发动和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群众中形成大气候、大氛围,把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树立“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人肩上有指标,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把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当作自己的切身利益来看待,把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当作自己的事来维护,把发现犯罪或破坏社会风气当作是对自己的侮辱,即遇违法犯罪,人人挺身而出,以庞大的力量推波助澜,共同参与和维护社会治安。

(三)落实责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坚持和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制度,切实把排查化解的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的原则,化解矛盾在萌芽状态,努力避免因矛盾纠纷激化演变为“民转刑”案件、群体性械斗和群 6

体性上访事件。进一步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人民调解组织及司法行政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分清主次,明确矛盾纠纷的内在关系,巧施良策,实行对症施治,各个击破;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等,要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联席会议会办、交办、督办等办法,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整体联动,依法调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严密防范,有效遏制邪教活动势头。一是建立包村包对象责任制。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领导和每一名干部身上,逐一抓好落实。二是齐抓共管,加强警示教育。联合相关部门深入邪教重点人员家庭走访调查,做好回访帮教工作,并敦促其家属子女做好管控工作。在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学校师生的反邪教意识;要在邪教活动突出的村社、公共场所、公路醒目地段制作警示宣传牌、宣传标语加强宣传,使反邪教意识深入人心。

(五)筑牢基础,深入持久地抓好治安防控工作。一是全面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以及治安防范网络,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和治安巡逻。充分发挥各级治安巡逻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村与村、乡与乡的治安联防工作。二是针对农村“偷盗”犯罪突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科技防范能力。三是切实做好社会稳定预警工作。要高度关注当前的、拆迁、搬迁以及山林、土地、7

上一篇:《男生女生》评课稿下一篇: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