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2024-04-23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共6篇)

篇1: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南昌市三眼井小学 杜 君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以实验稿的形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无疑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外语水平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标准》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适当提高了对词汇量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评价方式多元化;从基础教育的整体考虑出发,以目标分级的方式取代老的教学大纲分学段、分级的设计方式,等等。

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尊重其个性发展,加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学生素质的培养,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建立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由于长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由于受教材的局限,我国的英语教育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仍未能彻底改变;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极少,往往是被动的听课;“翻译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有很大的市场,学生基本没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致使语言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语言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掘和培养。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陈旧结果。

(二)教师队伍教学技能不高

教师自身素质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然而,一些教师自身听、说、读、写能力低下,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过英语教学法理论,对不同的教学流派缺乏认识,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无论是对话课还是阅读课,都上成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灌输课。造成了老师讲语法、抄例句,学生听讲座、做笔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很难发掘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分析和把握教育过程及学生心理特征,对自身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调节;在教学手段上,不但不会使用用录音机、录相机、投影机、影碟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手段,而且就连实物、挂图、小黑板、简笔画等传统媒体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也少有出现。由于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索然,语音地方化、表达汉语化、思维机械化,对所学知识不能保持长久记忆,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三)小学英语师资短缺

在新标准下,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每周设四课时。然而,我国许多小学的专职英语教师却大大的匮乏,许多学校采用由其他任课教师兼职的办法,虽然这样具有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益处,但是由于英语教学具有其强烈的特殊性,如果不具备一些特殊技能和教学经验,势必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影响到学生们今后的英语学习。还有些学校干脆讲若干班级合并,共同上课,这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素质

(一)职业道德

北京市著名的小学英语特级教师王一曼被采访问到什么驱动着她在岗位上如此兢兢业业,她回答:“是职业良心。作为一位教师来说,教学经验缺乏可以积累,知识不足可以不断学习,但是职业良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 的确如此,我们的英语老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刻认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了解英语学习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勇于担当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并以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二)知识水平

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有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技能,能熟练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语音、语调正确,口语流利非常重要,因为小学英语教学是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发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音。首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包含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较大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其次,应熟悉本国和英美国家的文化及其差异。再次,还应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等。

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具备较好的智力水平(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等)和开展教学行为研究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现代教学意识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教学技能 1. 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只有英语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自然流畅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计划。换言之,只有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灵活操纵语言工具,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提供可能性。对于教师来说,语言表达要遵循以下原则:(1)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时,要简单明了、规范准确,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2)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 触及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认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使用贴近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总是在关注着他们。

(3)节奏性。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节奏感,掌握语言表达的轻重急缓,做到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4)启发性。启发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指导思想。启发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充分运用教学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和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book”的时候,不要指着一本书说:“This is a book”,而可以表达为:“Look!What is it? This is a book.It is useful!”如此一来,既使语言生动,又让学生有了一定思考空间。

2.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面临着一个变革的时代,21世纪的外语教学也将面临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小学英语教师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切实提高信息时代学习研究、交流交际的基本技能,增强接收利用信息的本领。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是现代化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总的说来,教师应尽量做到“两个三”:一是要掌握三种媒介:大媒介(电子系统)小媒介(幻灯、投影、录音)综合媒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结合构成的信息网络);二是要掌握三种技术:编制技术、使用技术、维护技术。

3. 课堂控制能力

教师实施“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室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学生吵闹、搞小动作、看漫画书、用母语聊天等。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在渗透新课 程理念的同时,需要提高教师的群体控制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具体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课堂的推进能力与课堂的观察能力等几部分。其一,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着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计划,全面安排好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具的使用等。这些都要有周密的安排,又要能灵活地运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其二,课堂推进能力。教师应该保持教学结构的稳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调整自己的推进速度,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掌握学生在课堂上交替出现的振奋、疲倦、愉悦和松懈等现象的特点。其三,课堂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情绪表现、语言表达、思考及判断等方面进行观察,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节奏和步骤,对自己的教学节奏略微进行调整。

三、在新标准下英语教师新的角色

新课程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就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和重塑。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给自己重新定位。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语言学家Holec曾经提出,语言教学具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和交流能力,二是帮助学习者学会自主。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从而为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教师还应当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指导者。在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时,教师应该积极地观察,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对 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教材、教法的研究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材料。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的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也相应地加大了。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基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书教”,即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以及科技的发展整合在日常教学当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努力去适应这一变化,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经常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因此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助、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其量是“首席合作者”。

四、总结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对原“英语教学大纲”的一场全新的改革,它要求广大教师重建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总之,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作为《标准》执行者的英语教师,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和职业良心,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富强。

篇2: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不仅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农村新教师补充途径受阻;城市教师资源相对过剩,但向农村辐射与交流的机制脆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巩固“普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及苏北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极不适应。正是基于此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在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希望以此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运用型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薄弱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教师个案研究,揭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教师特征、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区别于城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典型学校的培养个案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索和总结农村小学教师的建设模式、方法和途径,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上级教育执政部门和有关教育科研部门的调查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研究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B、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

C、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 D、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09-2007.12)申请课题,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形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各子课题形成文献资料目录,完成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并形成文献研究综述若干篇。

2、实验研究阶段(2008.01-2008.07):各子课题深化第一阶段形成的研究论文、案例和调查报告;开展校本培训,四个子课题形成实验报告或总结1篇;完成中期研究报告1篇;各子课题形成3-5篇论文;集中交流,继续探讨研究;整理实验研究的资料汇编1册;整理教师成长案例研究汇编;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汇编1册。

3、总结阶段(2008.11-2008.1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五、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1)政策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使之成为经常性制度。(2)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向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引导。教育领域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教育学依据。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需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智能、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5)系统论的依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实施管理网络优化构建,以及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系统进入良好的运作状态,以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促使整个系统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这对提高师训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践依据:我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非常关注,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从2000年以来,先后参加了省、市、区多个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教师也受到了一定的培训。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为教师们科研素质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加上有盐城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和科技处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课题研究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调查法:用问卷、谈话等手段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

(3)系统研究法。以教育哲学、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突出培训目标,整体构建运作体系,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运作体系。

(4)案例研究法: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和形成的个案,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技能。

(5)经验总结法:适时适度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人经验。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总结自己培训、管理、研究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不断锤炼和推介,探求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原则。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行动”,所以,行动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在教育科研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大量有事实根据的材料,总结分析而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继承与创造相结合原则。教育科研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创造,才能使认识深化,使理论完善和发展。要不迷信本本,不迷信权威,敢干冲破守旧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要不断锻炼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克服习惯性思维的障碍,善于在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树立百折不回的恒心。

4、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原则。我们应当在当前实施新课程和农村教育的背景上去分析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要从行动原则出发分析教师群体问题,同时结合某教研组或学校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并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八、研究的实践成效

1、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查表明,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41.2岁,平均教龄20.2年。这反映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师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职业技能薄弱,不能针对教育现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选题,开展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有的甚至连传统教育中的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等等,还没有做正确、规范,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可想而知。而且,学科分布极不均匀,语数教师较多(就村小而言,绝大多数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英语、计算机和其它一些技能科教师普遍较少,在一些村小,一台录音机上音乐课的现象较多。(2)教师质量下降,数量上超编与缺额共存,人才溢流问题严重。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学历不合格的教师比率仍然不小,并且达标率的上升比较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而且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形式上的达标并不代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有名无实。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原因在高压面前,纷纷“剑走偏锋”,采取其它的非常规措施来达到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学历的要求,比如,买文凭、换文凭等,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学历合格率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根本不能从综合素质上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就现有情形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实质学历层次、文化素养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乡镇中心小学许多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造成农村小学的人才危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紧缺;高学位、高学历、高职称、高知名度的教师奇缺,新老交替任务紧迫。由于受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制约,在农村中小学核定教师编制时都压缩了人员数额。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小学师生比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4.5,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加之大量农民工进城子女随读,生源急剧下降,致使二三十人、十几人的班级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有几人的班级,一位教师带五六门课甚至八九门课的现象,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谈什么进修研究呢?所以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编制比例,或者重新规划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3)生活状态。应该说,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工资能够正常发放,教师的生活待遇普遍提高,但是,农村教师在住房等待遇上与驻城教师仍有一定的差别。岗位设置比例要针对实际情况,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按照现有比例许多教师难以兑现,教育和人事部门对村小要适当倾斜职称聘任指标,以消除不稳定因素。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师资是流动的,但流向却与我们的单向集中流动相反,城市的老师往往要到乡镇、农村学校去上课,但是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不会因为到乡镇、农村而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由于师资力量的均衡,保证了义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从而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教育机会。(4)专业发展。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还因为当前教师待遇的不高而满腹怨言。他们把教书更多地看作是“混日子”,每天上完规定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一般会帮助家人做些小生意,还有些就是与麻将和扑克为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潜伏,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非所学”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不配套,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农村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关注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农村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城乡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2、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1)自觉融入科研管理网络。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科研网络,具有一定的科研氛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置身于这个网络之中,成为这个网络中一辆不断前进的“列车”,能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即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能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能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2)自觉寻求发展提高平台。每学期学校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集中培训、公开课、示范课、教案评比、课例研究、读书活动、技能达标等,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一体化,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参与,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外出学习等多种渠道寻求提升自我的空间,只要一心求学,锲而不舍,就会一步步地脱颖而出。(3)自觉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师个体来看,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教师研究和审视自己,使教师在叙说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在反思某个具体教育事件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

3、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参与教研转化为日常规范。首先要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教师在每课后要完成教学后记,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每学期要结合自己的优质竞赛课,或结合本学期内给自己重大影响的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之处、经验教训等,至少完成一篇专题反思论文、课例反思论文或教育随笔等。其次要让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或经典教育故事,必须完成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期举办一次学习汇报会,每年至少请一位专家到校讲学,让每位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一次已经成为制度。再次让让教改研究成为职业生活方式。每位教师每学期初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拟订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阅读理论书籍,深入开展研究改进实践,期末填写“研究进展情况表”并撰写研究论文,每学年评选教改先进个人并于下学期初召开其个人研究成果报告会。(2)联系实践,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显著提升。教科研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在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很多疑惑不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疑难和问题,促使教师自觉接受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教科研又是教师展示主体性的最好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增加才干。另外,教科研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它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校本培训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分析了我校几位优秀教师,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反思和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进提高。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在组内上一堂汇报课,每学期必须选其一节面向全校进行优质课竞赛,中老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示范课,在课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3)营造成长发展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全力打造适合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环境。刚实施新课改时,教师是形式摹仿。就拿语文教学来讲,听人说要建立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热闹。显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学科文化素养。一年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从事学科性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系统地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师认真研讨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即以学论教,来引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提升,并开展丰富的培养实践活动,由此造就了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无形之中一种全员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得以生成,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发展之风,培养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教师们越发自觉地学习、借鉴、琢磨与改进,每个项目就成了教师发展性素质培养的有效习练所。(4)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学科各个成员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建立教研网,在网上创立科组主页,具体分设五个大类: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下载,这样能大大地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信息来源。

4、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1)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在理论修养上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方法、有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上做到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此我们学校开展的“文明教职工”“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学校突出贡献个人”等任何一项活动使广大教师意识到,不能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应把它当成一项事业,用一生的精力做好。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要他们自主地更新观念、自觉走进新课程是很难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设条件,选择符合教师实际需要,并能被大部分教师认可的培训专题,广泛开展跟新课程有关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逐步树立“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借助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契机和空间,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最大的空间。只有当教师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时,整个教师队伍才有生命和活力。(2)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要使他们静下心来读书并非易事,需要学校采取措施来激发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在一学期里按照新课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搜集与模块解读相关的文章,组织学习交流,探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报告会;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座谈会;开辟黑板报专栏定期刊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各类师资培训,充实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理念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学校教研部门在开学之初,就应制定一学期的教研计划,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教科研氛围,以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教师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牵动”的实施策略。说实在话,农村小学的师资、设备、资源经费等,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还有待完善,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束缚。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学校发展,推行行动研究,提升课改理念,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宗旨,切实把课题研究抓起来。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推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题研究以教学案例为切入口,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我们凭借教育科研的凝聚力、提升力,把课题研究的担子重点压在青年教师身上,让他们围绕“仿——悟——创”的研究方法,按“细、小、实”的研究思路,不断研究,不断提升,引导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成长起来。仅今年,我校就有二十多篇设计、反思等文章在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篇3: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专业素养不足, 业务能力不强。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部分中学对化学实验工作的不重视, 导致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职化学实验员, 只安排其他教师临时承担化学实验工作, 他们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没有深入进去, 常常出现只讲实验, 不做实验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化学教学的效果。还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专职化学实验员, 但是大部分化学实验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 对实验管理不熟悉, 对新教材和实验也不熟悉。从总体上来看, 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工作态度消极, 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学校对从事实验室管理的教师定位不准, 在使用、培养和待遇上区别对待。主要表现为:首先, 中学化学实验教师归属于职员, 常被误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勤杂人员;有的学校在人事不足时, 就随意让实验教师兼任其他工作, 充当学校的“万金油”。其次, 化学实验工作事情杂、任务多、压力大, 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实验教师长期与化学药品接触, 但他们却很少得到相应的关怀和补贴, 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最后, 在工资待遇上, 采取全天8小时坐班制的实验教师, 他们的绩效却不足其他教师平均绩效的一半;在评优评职称上, 一线教师有优先权, 学校很少对实验教师的付出进行过肯定, 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情绪。

二、实现化学实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对策

实验教师是化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促进化学实验教师专业化发展, 需要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化学实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环境。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不仅仅是学历上的合格, 还应包括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所需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研水平, 还有资料和账目的管理、仪器设备保养与维修等通用知识的掌握。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建立健全实验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 填补实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空白, 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及参加各级实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活动, 为实验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丰富其化学实验专业知识, 提高其的实验操作能力, 以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师。

2.保障中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一是,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创设重视实验教学、尊重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地位的大环境, 从而营造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氛围。二是,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按照有关规定配齐配足化学实验教师, 有条件要设立专职实验教师, 并将化学实验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中。三是, 提高化学实验教师的地位, 在待遇、职称评定、工作计量上等问题, 争取与一线化学理论教学教师一视同仁;在确定实验教师工作量时, 不能单纯定性考核, 应该把参实验课辅导以及从事教学仪器管理均应计算工作量;而且实验教师的课时补助金额应尽量达到同学科教师的平均水平。

3.化学实验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反思, 开辟职业发展道路。随着化学学科、实验仪器和实验理念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实验教师熟悉新理念, 熟悉新课程标准和仪器配备标准, 掌握新技术, 这就要求化学实验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不断学习先进实验技术, 进行必要教具和学具的改进、创新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教学论文的撰写, 发展成为中学化学实验的专家, 让实验教学更好服务学生, 服务教学。化学实验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行动和反思, 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可能最终实现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教育理想。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学化学实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也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源泉, 更是学生潜能开发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新课程突出了实验教学,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师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化学实验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态度消极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值得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贯彻并实施好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 提出化学实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篇4:新课程下管理教师队伍的艺术

一、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班主任队伍

以老带新,新老共进。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行班主任资格聘任制,同时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副班主任。充分发挥老班主任“传帮带”的作用,从分发挥年轻班主任的开拓进取精神,营造老少共进的良好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挑选出优秀的副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给他们指路子、压担子。

经验交流,榜样示范。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请工作有成绩、有特色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班主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班级管理沙龙、开展“讲师德、讲奉献、比工作、比成绩”的竞赛活动。

建立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学校对班主任按“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评选制度。学校依据《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采取调查、问卷、汇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进行多方面考核,量化积分。考核结果与一年一度的评选先进挂钩,与表彰奖励、晋级晋职挂钩。

二、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能水平

“师资大计,师德为本”。即使在忙,政治学习不忘。近年来,我们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师德规范及有关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等方面的文章为重点,从而使广大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习质量,我们建立了学校一处室---教师人人的三级学习管理制度,坚持每周组织两次的学习时间。

扎实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创优”活动,学校制定实施意见和《潢川五小群体创优活动实施细则》明确了“创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并提出具体“创优”的重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學生、研究学生、关心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学好课程标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学生作业本要“卷面整洁、评改规范、数量齐全、训练量合理”,备课要“格式规范、字迹美观、重点突出、富有创意”,课堂环境要“秩序井然、节奏明快、活泼生动”。“创优”活动的开展,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自己的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并呈现了一系列动人的事迹。

三、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构建“集体备课”与“综合教研”结合的常规校本教研模式皆再在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研究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分期分批对全体教师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教学交流,掌握最新动态。学校每年都要派送教师参加省、市、县及兄弟学校举办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推送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让他们把最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带回学校,带进课堂。

开展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理念,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先导位置,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课改。近三年来,学校有已结题和 新立项的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9个。学校把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强化校本教研的一项重点工作。定期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交流、总结、反思,进行课例评析,进行以思考、研讨为重点的教学研讨。

抓好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提升。为总结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提升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以教研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并通过“双稿酬制”等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近几年学校每年均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四、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培训制度

扎实开展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教科研专题、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等。为了确保培训工作的落实,学校进一步完善“校长室统一抓,教导处具体抓,工会、支部配合抓”的教师全员培训机构,每学期期初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内容,做好三定工作(时间、内容、人员)并对各类培训提出明确指标,学期结束后进行专项考核,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构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确立以“专页发展”为教师评价激励之根本的理念。我校现行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完全是从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观念与活动进行反思,在反思和批判中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建立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基础,重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内容。我们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各种条例或方案中都计入了能促进教师进步的发展性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职业道德;二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三是教学设计与实验;四是交流与反思。

六、 加强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

规范管理,建立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我们在已有教师业务档案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成长档案袋,将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师德表现、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教学研究考勤记录、教育教学质量、个人荣誉、奖惩情况、进修提高、优秀教案、论文、个人发展规划、阶段性自评总结等全部纳入成长袋。进一步完善月、学期、学年三个层次的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内容,并与月考核奖、学期预发考核奖、学年总考核奖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秀优酬的奖励机制。

篇5: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强调教师角色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构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我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我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相互合作下通过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

著名教育学家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把学习的实践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看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在学校中要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要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来源于其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其中每个个人的愿景。它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的关系,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得到发展,在教师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各层面的教师建议,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

(一)集思广义 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我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与学、学生辅导与学校德育、学业成绩评估、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校舍办学设施及其他资源、学校文化十方面来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体现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与勇气。同时,教师发现在学校的规划中有自己提到的内容,有自己建议的影子,就更容易接受改革,更愿意按照规划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们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形成并认可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敬业型”教师——是指能“跟着走”的教师,有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策略;肯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注重梳理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愿意与同事做工作交流与探讨,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践行学校办学思想。“成熟型”教师——是指能“自己走”的教师,能经常研究教法、学法并学以致用;善于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把握,按照教学目标自如地驾驭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同行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探讨,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和策略被同行认可,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经验交流中生成成熟的见解;关心学校和谐发展并有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带头走”的教师,能坚持在工作中反思,充满哲学思考,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带头人;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文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舆论;在行为上实现“四个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知识型向学者型转化、创新精神向创新人格转化;将学习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经常生发并及时捕捉智慧的灵感,构成系列经验并且在各类刊物发表;全部教学过程与学生个体和群体自然地发生心灵碰撞,师生心理相通相融;主动承担并愿意带领同行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坚持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帮带、持之以恒。学校这个分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 “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让教师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教师先对自身进行定位,再根据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下面来看一下我校一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

某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基本情况:1992年参加工作,任教数学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多个市、区级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优势:(1)学习能力: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师德修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及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3)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新,对于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其他版本的各类教材比较熟悉,擅长运用多种教材中的优势材料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4)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

不足:(1)学习能力:学习不够主动,常常到需要用时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水平:尚未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3)教育科研水平: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但教育科研研究深度、力度还不够。

发展计划:(1)通过发展突破自我,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一名有思想、敢创新、勇实践的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2)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成为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的教师。

该教师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对于自身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提出了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这是出自于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中要“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又强调突出体现自身特点,提出要成为“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与“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间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的互动平台。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需要改变教研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按照工业模式建立和运作,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教研组越来越像“行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的听课、评课等。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几个备课组(校本研修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学校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例,采用“同课异构”研讨模式,先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最后汇总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校音乐备课组以《常回家看看》为课例,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比了三位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的不同演绎,研讨课堂导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与思想,鼓励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数学组佘瑛、徐炜进行了三年级《周长》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节课虽然结构上完全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教师怎样使用教材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同课异构”研讨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这种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同课异构”研讨还促进了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校课题和教师教学需要建立子课题,坚持课堂教学、教学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研究、科学研究一体化。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个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学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理性的会诊,从而形成一个课题。以研究课、互观课的形式,交流、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研组的“语文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数学组的“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研究课题等,都将研究方案、教学案例发布于网上,引发教师交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实施策略,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浓郁氛围的研究,同时也让教师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四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来展开,并且将工作不断细化,措施明确。仅以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例一窥共同研究的魅力。

语文教研组2010学年教研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研工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坚持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着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主要目标:

1、强化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三类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2、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3、落实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4、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与措施

1、常规工作(1)加强理论的学习

○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利用校园网,进行心得体会交流,推荐优秀文章。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每个年级的阶段要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市教委关于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精神,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增强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学校的网上教研活动。(2)聚焦课堂,提升水平

教师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通过常规的互听课和研究课来互相学习。听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课重点为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的知识点、训练点等落实情况。结合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课堂观察任务分为三类: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对学生表达的关注。

听课前,组长将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以及教材分发给每位教师。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发观察任务。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学生表达的关注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文本表达的关注。

听课时,各备课组、各听课人员带着自己的观察任务来听课。

听课后,评课前,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总。随后,各观察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与执教者进行互动。

同时,教研组将结合上海市、新区的语文教学动态,以“关注表达”为主题开课堂教学研讨。主要是从“关注教材表达”与“关注学生表达”两方面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请语文专家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3次教学研讨。(低中高年级各一次)语文教师的课改计划的目标措施制定、案例撰写都紧紧围绕“关注表达”这个主题。

○围绕教学五环节,重点抓好备课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落实课堂的有效性。a.一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少于二次,重点放在备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各种形式的听课活动中检查备课的有效性,重点注重评价后的反馈,落实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b.完善单元测验检查制度,注重备课组每个单元成绩的上报、分析与反馈以及了解单元测验的批改、订正等情况。

c.每学期对教师的单元测验卷的批改,学生的订正情况、家长知晓情况等进行检查一次,并与教师及时反馈。

○每学年举行两次关于教师基本功的比赛。(下水文、钢笔字、板书、朗读等)

2、重点工作

(1)加强备课组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与备课组长的交流与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备课组长会议,进行各备课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升备课组长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以分析教材为主,重点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各单元教学“五个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使每个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活动之前,由主讲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填写好《备课组活动教材分析记录表》。主讲人坚持“六个讲”:讲教学的三维目标、讲教学的“五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讲教学的设计、讲有效教学的策略、讲练习设计、讲教学的预期效果。组员共同讨论备课,修改教案,做到组内教师人人清楚。

○行政领导深入到备课组,及时了解各备课组活动情况,给予备课组帮助和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年级:王万红 二年级:倪 蕾 三年级:宋惠龙 四年级:倪 蕾 五年级:张 华

(2)关注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注平时的单元测验:

单元卷由组内教师轮流出,出卷教师在出卷前认真回顾单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练习题型。备课组长把好第一关。

每次单元测验后在一周内完成阅卷、订正工作,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成绩。单元测验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完卷情况作分析,尤其是年级内的不合格学生,要分析其原因,商讨对策。

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年级单元测验情况分析,并上报教研组。教研组及时做好整个学校单元语文测验的情况分析。

教务处和教研组将不定期抽查单元卷的阅卷、订正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每月有质量监控,具体安排如下 9月: 五年级 全面抽测 10月:四年级 作文 11月:所有年级 全面抽测 12月:一年级 单项抽测——拼音

五年级 单项抽测——作文

1月:所有年级全面抽测(其中四年级参加新区质量抽测)关注班级学困生,努力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认真分析班级学困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辅导措施,切实提高补缺补差的实效。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监控,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失点,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

配合教务处,成立命题小组,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 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

○针对语文作业以简单、机械抄写为主的现象,加强作业的设计。语文的作业布置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高年级必须有一本课堂小练习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将课堂的口头表达落实到笔头。

特别关注四、五年级,力争在新区的质量监控中取得好成绩,力争合格率达到100%。分管领导深入五年级备课组,关注毕业班工作。力争在五年级毕业考中打个翻身仗。

3、特色工作

(1)继续扎实地开展免考工作

总结免考制的优势与不足,推广“免考”制,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免考制,扩大免考受益面。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编写作文专辑《小荷》。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

(4)配合教务处、学生处继续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本学期,将针对一至三年级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同时又坚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非常具体,针对性强。强调团队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还对行政领导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提出要求,这在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很少见到的,体现了作为校本研修最基层团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托市级龙头课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

跨学科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实施过程分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阶段。学习活动方式通常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学校依照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共开发了近30多门校本课程,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 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

跨学科项目学习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理念、策略、做法等迁移到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开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提问权、结论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学校专门汇编了《学科教育整合教案与案例经验集》。“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与教学资源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起到了整体引领作用。学校努力把项目学习思想整合在这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三类课程中,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如:基础型课程的延伸课程——思维训练、校本英语、语文大观园、神奇珠算、名著伴我成长、蒙学诵读;教育资源技能化的课程——十字绣、科普气象、数码摄影、硬笔书法、礼仪主持、京剧脸谱、校园音乐剧、少先队鼓号礼仪;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微型课程——走进“塘一”书画苑、考察张家浜水文站、我为世博场馆做导游、地铁沿线风光的游览解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一些既具有现代社会特点又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并能积极参与的限定拓展型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学校文化活动——学科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节庆;班队活动——入学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十岁生日、毕业典礼、读书俱乐部;自我服务——我爱我家、心情絮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劳动——大手牵小手;社区服务——红领巾气象站、走近名人;社会实践——春秋游、看影剧等。学校还尝试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在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下面是学校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的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见下图)

由于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开发需要学科教师间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过程,学科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得到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设计、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个体智慧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于是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自我激励手段、学习工具,又是评价方式。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成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开阔眼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饶有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充实甚至研究;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并促成教师个人知识的提炼和优化,直至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种包含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平台,我们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结构图:

其中“校本研修”栏目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涉及到相关文件的学习、提供各类的学习信息、各类培训记录、显现案例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涉及教师个人信息与发展规划、荣誉夹、教学资源、观课议课、学习心得、案例研究、培训记录、论文论著、个人空间等九个方面。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每年的荣誉夹进行编辑;把教学资源(“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进行整理、上传;通过自学师德修养、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四项必修课程、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学校组织相关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的形式,完成学习;校内互观课能及时以网络形式点评,作为研修内容之一;外出学习记录(包括听课)及时在网络上呈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现,供备课组、教研组共享;还包括网上教学案例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教研组组织问题沙龙,进行网上论坛等系列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学校“校园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分为“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方便教师检索,可以按任意关键词查询相关教学资源。互动窗口中被点评或赞扬,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不是纯技术的操作,也不是追赶潮流的时尚,而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教师们从中体验实现自身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反思、学习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优化、完善、丰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倡导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均要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启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可能出现的“懈怠”或“心理拒斥”现象,将自我驱动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构建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其重要内容是自我激励、情感整理,主动定标和增强自身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充分地挖掘自身具有的强烈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和形成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的境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从而真正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倡导的理论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要素至少应包括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五个要素。学校清醒认识到,当前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是一个架构,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则还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通过结合现实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深刻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培育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尚须进一步改变,相互之间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愿意去冒险和接受挑战。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学校管理。

篇6: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普安县盘水镇民族希望小学于广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推进,身处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何回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怎样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新变化?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把握教学的呈现行为与教学指导的行为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去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如何实施教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怎样实施有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评价?有不少困惑须要释疑,有许多问题须要解惑,有大量的难题须要破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和有益的实践探索。

导引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变化与发展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的变化 1.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教师讲授技能的变化。a.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自求得之”。

b.变“单纯讲授”为“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相结 合”。

c.变“关注学生的知识发展”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d.变“传统讲授”为“注重有效讲授的艺术”。

二、新课程下运用课堂讲授技能的意义

1.教师讲授下的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学习。2.讲授的恰当应用既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讲授下的接受学习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

4.课堂中适当的讲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程下运用课堂讲授技能的新发展 1.课堂教学讲授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 发展。

2.在讲授的课程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和 社会融为一体。

3.在讲授的方法上追求多种多样。4.教师应优化课堂讲授教学的艺术。5.讲授应不断创新。话题一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概述

一、课堂教学讲授的特征与功能

1.讲授技能的含义。讲授技能就是指教师从具 体的教学实际出发,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而灵活运用讲授方式的技术手段。2.讲授的特征。

(1).讲授自身所固有的优势。

a.从教的角度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 知识传输的系统性。

b.从学的角度说,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 知识。

c.从教学方式角度说,讲授有利于较集中、短时间、成批 量的教学,具有效率高、时间少、容量大、成本低的特 点。

d.从教学内容角度说,讲授法可以迅速更新知识内容,尽 快迎合时代前进的步伐。

e.从教学情境角度说,讲授法能实现师生的及时交流,便 于发挥集体的作用。f.讲授法发展成熟。

(2)讲授自身所固有的缺点。

a.从教的方面说,讲授是一种单向通道的信息传输方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教学应成为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多向传递信息过程”的理念背道而驰。

b.从学的方面说,讲授中,学生一般是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难以直接体验所获知识的价值,因而这些知识也就不易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一种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成效。

c.从教学方式上说,讲授适用于班级集体教学,面向学生全体,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利。

d.从教学内容上说,往往“教非所需”。e.从师生关系上说,师生间是一种“师授生受”的关系,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3).新时期讲授的新特征。

3、课堂教学讲授的功能

(1)、联系新旧知识,形成完整体系。(2)、启发思维,发展认识能力。(3)、培养求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4)、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情趣。

二、课堂教学讲授的目的与原则 1.讲授的目的。(1)、让学生好学。(2)、让学生想学。(3)、让学生会学。2.课堂教学讲授的原则。(1)、启发性原则。(2)、吸引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尖准性原则。(5)、易接受原则。(6)、创新性原则。(7)、情感性原则。(8)、个性化原则。

三、应用讲授技能的基本理念

1、讲授内容要精、新、深。

2、讲授时间分配均衡高效。

3、讲授方式要寓教于乐、寄庄于谐。

4、讲授要深入浅出。

(1).学会用一定形象去描述抽象概念。(2).注意用逆向思考解析要点。(3).运用侧面思考方式引发智慧之泉。话题二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类型与内容

一、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的类型。

(一)讲述式

1、叙事性讲述—叙述式

2、描写性讲述—描述式

3、概括性讲述—概述式

(二)讲解式

1、说明式讲解

2、解释式讲解

3、剖析式讲解

4、归纳式讲解

5、演绎式讲解

6、类比式讲解

(三)讲读式

(四)讲演式

二、课堂教学讲授的内容设计

(一)、熟悉讲授对象

1、生理特征

2、认知心理发展特征

3、情感发展特征

4、个性心理特征

(二)、完善讲授内容

1、教材的组合

2、确定科学的讲授程序

3、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

(三)、正确地运用讲授方法

1、合理地应用教学技巧

2、妥善地应用语言技能

3、灵活地运用教辅手段

4、适当地注重教师形象

三、课堂教学讲授的过程

(一)、原理中心式讲授的一般过程 1.提供感性材料 2.启发思维认识本质 3.综合概括准确地定义 4.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5.对概念进行分化和泛化

(二)、问题中心式讲授的一般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 3.得出结论

4.举例说明对新概念、新方法或新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话题三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方法与模式

一、课堂教学讲授的方法

(一)、解剖分析法

(二)、具体—抽象法

(三)、图示讲授法

(四)、温故知新法

(五)、举例说明法

(六)、演绎法

(七)、变换提示法

(八)、双向参与法

(九)、情感投入法

(十)、理性意象法

二、课堂教学讲授六大段型

(一)、怎样讲复杂推理 1.换行跃变 2.穿插暂停

(二)、怎样讲玄奥概念

1.运用丰富的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 2.抓住本质特征、深入浅出 3.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三)、怎样讲公式内涵

1.理解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明确各个量间的关系 3.掌握公式变形情况

4.注意由于公式的前提条件变更所带来的变化

(四)、怎样讲动态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和动态的意识 2.剖析变化过程的动态

3.引导学生把握变化规律,作定性分析 4.确定描述物体状态的量,进行定量分析

(五)、怎样讲解题方法 1.研究学生 2.精选例题 3.引导分析

4.有目的地进行规范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个别辅导与集中

讲评结合起来

(六)、怎样讲阶段总结

三、课堂教学讲授的模式

(一)、讲授中潜对话的操作模式

(二)、三种具体讲授模式例说 1.变式法(数学例说)2.串讲法(历史例说)

3.教学中的“灌输”法(思想政治课例说)话题四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的语言技巧

一、课堂教学讲授中语言应用技能的新要求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二、课堂教学讲授的语言类型

(一)、根据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分类

(二)、根据教学语言的信息流向分类

(三)、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分类

(四)、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分类

三、课堂教学讲授语言的转化

(一)、教材言语向教案言语转化 1.精研教材和了解学生

2.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初步教案言语 3.调整补充,形成教案言语

(二)、教案言语向课堂言语转化 1.课堂言语信息的集中高效性

2.关注“潜在课程”,利用好“潜在课程”,保证课堂言语信息交流的畅通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言语向辅导言语转化

1.针对性。2.激励性。3.点拨性。4.精当性。5.灵活性 话题五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中的情景创设技能

一、课堂教学讲授中情景创设的新要求

(一)、教学情景要以思想和精神境界为前提

(二)、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四)、创设的情境要遵循实效性

(五)、创设的情境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六)、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七)、创设的情境要与时俱进

(八)、创设的情境要多种多样

二、课堂教学讲授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一)、人化情境

(二)、物化情境

三、课堂教学讲授中情境创设的途径

(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思考能力

(二)、创设交流情境,实现合作学习

(三)、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四)、创设操作情境,增强学习趣味

(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六)、创设实验情境,增强亲身体验

(七)、创设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八)、创设游戏性情境,培养健康情境

四、课堂教学讲授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刻意求新,哗众取宠

(二)、过分追求生活化,淡化学科本身的内容

(三)、信息技术演示过多,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话题六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中的举例技能

一、课堂教学讲授中举例技能的新要求

(一)、要“科学、精确”

(二)、要“典型、精辟”

(三)、要“新颖、有趣”

(四)、要“适时、适量”

(五)、要“真实、正面”

二、课堂教学讲授中举例的基本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通俗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知识性原则

(五)、针对性原则

(六)、思想性原则

(七)、教育性原则

(八)、创造性原则

三、课堂教学讲授中举例的类型与方法

(一)、直示性举例

(二)、逆向性举例

(三)、虚拟性举例

(四)、勾联性举例

(五)、解释式举例

(六)、论证式举例

(七)、比喻式举例

四、课堂教学讲授中举例应注意的问题

(一)、举例要有主有次

(二)、举例要结合远近

(三)、举例要正反互补

(四)、举例要情理交融 话题七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中的拓展技能

一、课堂教学讲授中拓展技能的新要求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拓展

(二)、课程综合化生活化需要课堂教学拓展

(三)、实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需要课堂教学拓展

二、课堂教学讲授中拓展技能的作用

(一)、文化对比的拓展中,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二)、古今对比的拓展中,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三)、在探究学习的拓展中,学会生活

(四)、在向思想的拓展中,正确认识生命,全面理解人生

三、课堂教学讲授中拓展的途径

(一)、向本学科作纵向延伸

(二)、向各相关学科作横向迁移

(三)、向实际运用拓展

(四)、向生活大课堂拓展

四、课堂教学讲授中拓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与教学紧密结合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

(三)、要有一定的广度

(四)、要自然适度 话题八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艺术的优化

一、优化讲授技能中的幽默艺术

(一)、教学幽默的构成环节

(二)、教学幽默的主要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2、消除疲劳,调节学生情绪

3、开启心智,活跃课堂气氛

4、改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

5、培养良好品质,优化学生个性

(三)、教学幽默的类型

1、谐趣式幽默语

2、讽喻式幽默语

3、避窘式幽默语

(四)、运用教学幽默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教学幽默的目的 2.教学幽默应服务于教学内容 3.教学幽默应做到适当

二、优化讲授技能中的悬念设置艺术

(一)、讲授中悬念设置的构成环节 1.设置悬念2.发展悬念3.解决悬念

(二)、讲授中悬念设置的功能 1.设置于课始时的悬念—“兴奋剂” 2.设置于课中时的悬念—“催化剂” 3.设置于课尾时的悬念—“强化剂”

(三)、讲授中“悬念”设置的类型 1.激疑巧问—思维自疑问始

2.设障示错—培养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才 3.求“变”求异—学会思考,接受多元 4.结尾留味—为传授新知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讲授中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

三、优化讲授技能中的节奏艺术

(一)、教学节奏的意义

(二)、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1.快与慢有变换2.动与静有交替3.张与驰有错落 4.疏与密有间隔5.起与伏有波澜

(三)、课堂教学节奏的类型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来掌握节奏 4.过渡技能的应用是掌握节奏的关键

(四)、运用课堂教学节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2.节奏的掌握要因人而异 3.节奏的掌握要因课而异

(五)、优化讲授技能中的留白艺术 1.在课堂教学讲授中“留白” 2.课堂教学讲授中“留白”的类型

四、优化讲授技能中的应变艺术

(一)、教学应变的环节

1.处变不惊2.寻找症结3.解决问题4.回归计划

(二)、课堂教学讲授中教师应变技能的基础 1.广博的知识2.丰富的经验3.精通教材4.谙熟教法

(三)、课堂教学讲授中应变技能的类型 1.琐释2.释理3.研读4.侧答5.比较6.接纳7.让步

(四)、课堂教学讲授应变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对症下药2.要因势利导3.要沉着冷静 话题九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的误区及案例分析

一、廓清对讲授技能的一些模糊认识

第一,传统的填鸭是由于过度讲授,讲授不当造成的,讲授≠填鸭。

第二,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两面性。第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四,讲授与探究不是对立的。第五,讲授法宜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二、讲授常见的误区及其案例分析

(一)、迷信教参,重难点认识不清

(二)、讲授用语不严谨科学,随意性过大 1.错误使用非言语信号2.使用不恰当语言 3.用语言强化学生的有意误答

(三)、对讲授时间的度把握不当

三、运用讲授技能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讲与学的关系2.讲与练的关系 3.多与少的关系4.有声与无声的关系

四、走出新课程改革讲授误区的策略

(一)、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起科学的讲授水平评估体 系和评价标准。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形 式相结合。

(三)、在考试方式上,要体现考试目的与教学目的的 一致性。话题十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训练指导

一、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训练的迫切性

二、课堂教学讲授技能训练的程序 第一,观摩示范录像。

第二,选择恰当的讲授方式进行教案设计。第三,教学训练。

三、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的训练内容与方法

(一)、叙述性讲授语言的训练

(二)、归纳性讲授语言的训练

(三)、说明性讲授语言的训练

(四)、描写性讲授语言的训练

上一篇:村冬季党员培训会总结下一篇:包书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