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2024-05-2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共11篇)

篇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阳俊凤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创造性教学。我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如下粗浅的探究。

一、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活动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位于何种位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将学生按学习水平,智能高低,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情况混合编成5—6人一个的合作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题,要求探究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先让学生围

1绕探究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能充分显示学生各自的思维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捕捉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信息,不断地进行交换、处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小组自主探索中得到了自由发展。这样,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记忆知识教学过程转变成了学生发展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创造思维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学“问”和学“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夜晚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推动实施新课程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子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子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一连串的问题。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容器,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在空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里,让学生数数,到几次正好装满。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较有价值的问题?

三、主体参与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彼此的思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学生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引导,启发和传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还特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智利训练、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因为课外活动能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完成一道数学题,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不到十分钟,奇迹出现了,同学们见写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算式。这时同学们无不欢欣雀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平时数学教材上的思考题,很多都是这样组织学生解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 吕世虎石永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阳俊凤,生于1974年6月,女,云南元谋,汉族,本科,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教师:阳俊凤

邮编:651304学校电话:0871-8391017 手机:*** 邮箱:ymjy8391017@126.com

篇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创新意识,而不是理论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节数学课几乎老师在不停地讲,不停地代替学生思考,生怕学生“跑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大胆地放手,不要担心学生“跑偏”,让学生勇敢质疑,提出各种问题,并尝试合作解决。教师“放手”并不是真正的不管,而是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悬念,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一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而是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因此我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2/

5、5.5、54%的大小吗?”“要不叫它们的大小,首先我们应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动手探究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那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疑问,那就说明他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提出难题,积极探索,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管对错,敢于提出就要给予表扬。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不进位加法”一课时,我出示“30+40=()”引导学生思考:30里面有几个10?40里面有几个10?3个10加上4个10等于7个10所以“30+40=(70)”新课讲完以后,我出示了几道同类型的练习题,然后说一说看谁有不同的做法?有两名同学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计算,我立刻表扬了这两名同学,让学生观察质疑,最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新的计算方法。虽然学生表述的不是十分完整,但是他们已经知道用心思考、质疑、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发自内心的有疑问,才会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深入。因此,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权威,敢于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有创新的自由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都不是某一位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反复的试验和实践才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新时间和自由是关键。数学课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一种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行动,使学生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彻底改变他们学习的状态。以前填鸭式的教学,看似节省时间,实际则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因担心学生参与了会浪费时间,就唱起独角戏,一口气讲完新课,然后给学生留大量的习题。学生可能掌握了你练习题中的题目,可是如果换种形式、换个数,学生都可能就会手足无措,你还要用大量的习题来填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消极的状态,推一步,走半步,甚至不走。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有什么创造能力呢?所以,在数学课中,光靠大量的习题是不科学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学生清楚而深刻地意识到,“果然是这么回事”。多种感官的参与,我相信教学一定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以养成。

四、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它能让学生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思考,一起交流、质疑,相互争论,互教互学,让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让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加强、让友情在交流中得以传递。实行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在互相促进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有创新的冲动。让学生从机械地记忆过度到主动的思考发展。教师不要反感学生抓着一个问题不放、不要反感学生有那么多新奇的问题。而是要创设情境,给予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设想、去思考、去解决,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自主,这样数学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篇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疑问,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了疑问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本, 主动自觉地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必须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使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全部放在课本当中。

例如,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实例来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大概都知道, 都会说出身边这样的物体。比如, 砖块和四方的盛水的容器等等。但是如果说到体积, 好多学生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出一盒橡皮泥, 盒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边放一个长方体木块, 用力压下, 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 这时教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这个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 整个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调动了起来。然后, 教师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是需要理解的, 死记硬背是无法知道什么是物体的体积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 用直观的实例把一些概念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加深印象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思。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会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敢于向教师提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个内容时, 让学生回顾全课, 联系新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说成‘组成’?”通过摆学具, 画图形进行验证后, 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果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就不严密, 就变成错误。因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除了三角形外, 还可以组成很多个形状不同的图形, 只有说成“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这三条线段头尾顺序相交, 才是封闭图形, 反映出这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它只能是三角形。这样,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问题, 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三、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 公式和定理是固定的。但是有些数学题可以通过好几种方式得出结果,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在数学的学习中通过多角度思考, 获得多种解题途径, 可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几个简单的例题谈一下一题多解的方法。

例1.某化肥厂去年生产化肥42000吨, 今年前六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 照这样计算, 这个化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化肥产量为:42000÷6×12=84000, 今年可比去年增产: (84000-42000) ÷42000=100%。

解法二:设去年的每月的化肥产量为“1”, 则去年的化肥总产量为“12”, 今年前6个月的化肥产量即达“12”。今年全年的化肥产量应为:12/6×12, 因此今年的化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 (12/6×12-12) ÷12=100%

解法三:同上, 去年化肥总产量为“12”, 今年前个月的化肥产量即达“12”, 生产同去年同样多的化肥, 今年可比去年少用 (12-6) 个月, 如这6个月继续生产, 则可比去年多增加化肥产量“6”, 因此可得, 今年的化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6÷6=100%。

总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 要让学生多练习多动脑。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 还可以对一些共性的东西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和技巧。只有让学生多练习才会有所提高。

四、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气氛和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课堂是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 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单边协作而是整体的协作。例如, 在数学活动课中, 提出问题, 分小组进行解答, 让学生讨论中得出结果, 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如, 在教学新课时, 先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 加上自己的想象和理解, 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 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也可以让学生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可以让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和其他同学共享, 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

总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当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 对于数学公式和定理要理解着去记忆不能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才会更好地运用于实际解题当中。在课堂上,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这些创新都来自于实践。新课改要求, 现在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工夫,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培养和提高。

篇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和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二、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四、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 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 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篇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摘要: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这就要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打破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用数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本课题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些探讨。

素质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教育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系到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标新立异,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性问题要及时予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从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置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才能有所创新。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生敢于置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知识或前人的 结论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只停留在前人的理论阶段,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发展,大胆提出问题,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个定理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等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和协愉悦的情境,设置疑问和查找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使他们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复杂的疑问转化成接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大胆质疑并设法去验证。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某个命题后,变更原命题的某些条件或结论去提出新的命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有问题不一定就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必须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舍的花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归纳与猜想,参与概念的引入,问题,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们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和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不仅希 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发现知识,更新知识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数学学习具有价值,赋予意义。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中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添(去)括号法则等等。在数学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的归纳训练,学完各章节后对章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类似的属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较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与除法法则的类比,角的比较,和差,倍分与线段的比较,和差,倍分进行类比等等,加强类比,归纳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为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提供有效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同时渗透数行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这样面对陌生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能将它和熟悉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 法都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图多做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数学中的逆向思维寻求结果,数学中得变置代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的几何化与几何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求一个问题的简便解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

六、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事物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不能实现,但寻求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多思多想。

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扎扎时时地地打“双基“,使学生有过硬的基本功,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各学科知识,积累经验。另外,除了利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化归等思想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反证,配方,分类等。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并渗透数形结合,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逐 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落实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实例教学,要进可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背景资料,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八、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成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材知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知识更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学习在网络空间里自主,自由探索,有利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情境,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习获得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的体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可以化难为易,使抽象话化的概念变的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7: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它主要从: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手段。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明确给我们指出了当今的教育趋势和使命——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个人见解。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创新的直接动力。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当时他们在发明前,如果不是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小学生经常由兴趣主控着学习动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其登堂入室,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

·1·

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一开始多要求学生先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相距是什么意思吗?全班同学都齐答是两车相互间的距离。紧接着,我又提问:“你们谁两个人上来表演一下,用走路的方式表示出两车运动后的相互距离?”这时候,同学们的兴趣动机被激活了,个个蠢蠢欲试。接着我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结果:这两位同学没有相遇,而是留下了一段距离。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谁还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两车的距离?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越烧越旺,都陷入深思。片刻,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走,不是也能相距出一段距离吗?”这时,其他同学听后,都对这位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的点拨。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现实的可能,社会也就将会停滞不前。而观察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类从蜻蜓飞行这一生物现象得到启发制造了飞机;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的偶然物件中发明了锯子;牛顿由苹果着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由此可见,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种智力因素,才能更有利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推导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你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个平行四边形(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分成两

·2·

部分,可能由哪两个图形组成?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是由两个梯形,有的说由两个三角形,有的说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的说是由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组成。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引导,顺利地进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是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向前发展就是人们劳动创新的体现,没有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没有发展的结果。有所发明的科学家,在发明前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出了事物的本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里·居里,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时,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证明,终于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那么我们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也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具。拼成一个生活实例接近的图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满有信心地拼了起来。一会儿,我要求拼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的模型,这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像一个机器零件,有的像一个机器人,还有的像一项尖尖的帽子,真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组成,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特有创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

众所周知,“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

因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传统的做法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吃苦头,浪费时间。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抑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我们教者,平时应该多些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钻研,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敢于打破权威,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通过分析解答后,都得出了同一种答案:先求出甲乙两辆汽车5小时后所走的路程,再求出路程差,“65×5-45×5”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思维的大海推波助浪,引导探索,寻找最好的解法。不一会儿,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用“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65-45)×5”这种好办法。

篇8: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学生只有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拥有好奇心, 才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以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勇于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 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2. 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组织集体讨论、小组探究、分组操作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抑感和沉闷感, 让学生各抒己见, 触发灵感, 充分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问题, 渴求解决问题, 这样, 他们的创新意识易于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 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 学生不禁要问, 既然相等为什么不能说是一个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表明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为创设新情境, 在教学中, 我还不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创新例子。如“司马光砸缸”的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数学王子高斯快速计算“1+2+3+……+100”的方法等。另外, 还经常出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的非常规问题, 这是让学生向常规解题模式挑战。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改变以往单纯的师生关系, 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知识, 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地位, 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多让学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 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要放手, 让学生去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课后的想想议议, 组织学生积极讨论, 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操作实验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可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能使学生的创新智力因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和独到的见解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 和学生共同分析并逐步引导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喜悦, 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活泼好动, 富有想象, 爱好模仿, 在他们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创造资源。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去充分挖掘, 去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想:给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 给学生思维广阔的天空, 创新能力便水到渠成, 创新人才也便呼之即出。

四、精心把握师生关系, “乐”于创新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种心理活动过程具有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信赖的关系, 通常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融洽,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为了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 我的做法是:当有个别学生出现思想不专一时, 而走神的时候, 只是暗示、提醒或提问题使其集中注意力;当个别学生对问题回答不对, 或犹豫不决时, 要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负担, 平时对待学生, 关心热爱他们,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精心组织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和收获。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把握知识, 开阔学生的思路, 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 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 逐步养成主动创新、善于创新的习惯, 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持之以恒, 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以很好地开发, 保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摘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学。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因此,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开发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积极探索, 寻求创新精神,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篇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培养 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

中国分类号:G633.6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更新。二、创造新的东西。三、改变。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1.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2.严密叙述推理,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述(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4.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教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这也即是教育评价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2]佐藤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田发志

论文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

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

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

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1、设问质疑,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方法。

面对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求果中,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思考不到点子上、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羞怯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教育论文激发他们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对于优等生,要及时了解思维情况,并根据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和补讲;对于学困生更要做到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才能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

2质疑设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

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比如教”梯形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亲自动手用图形的拼、摆、演练,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低的和,于是得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学生通过引导法得出结果时,又提出是否能用别的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把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法。

三、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它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途径,甚至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可以得出直径的长度。把硬币跟两边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心就是圆心。

3、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既能找到它的

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

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使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篇1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摘 要: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情境激趣,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讨论了小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四种途径: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善用课件,动手操作。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以下就是我在三十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说:“同学们,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很多同学很快得出:10平方厘米。

我趁机问:“你是如何得到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身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各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种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联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地创新,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例如,讲授“分数初步认识”时,学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横向纵折、纵向对折、沿对角线折。这时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在比划着、琢磨着,一会儿,她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经过中心这点的任意一条线都能把它平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来了兴致,纷纷折起来,结论和那个同学说的一样。富有创意的操作,不仅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以文明礼仪礼貌为主题演讲稿范文下一篇:食品广告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