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9-11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创新, 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那么,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 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因此, 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 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这就要求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 放下架子, 不以权威形象自居, 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多提供让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 多与学生交流, 多点表扬, 多点赞美,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善意的微笑, 或是一句温馨的话语, 都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存在的价值, 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 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乐于学习,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 我在教学“玩一玩、剪一剪”的活动课上, 我对学生所剪出的图形都给予肯定与赞赏, 活动结束后, 许多学生纷纷把拼好的图形送给我, 并表示会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图形送给我。这样, 每一位学生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从而不断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二、激发好奇心, 是学生创新的源动力

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 它是人的天性, 每一个正常人的成长时代,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 他们见到外界的任何一件新鲜事物, 几乎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当他们在认识中遇到困难和难题时, 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可以使他们坚持探索、发现目标。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学生勤学好问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 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形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跃跃欲试, 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另外,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创新的故事, 课中多设置一些悬念等以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激励学生从小立志成才。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是创新的前提

曾听一位教学专家说过:“一堂好的课总是在激起疑问中开课, 课堂始终是学生一疑刚了解又生一疑, 最终带着疑问下课。课堂是学生产生疑问, 解决疑问又产生疑问的循环声所。因此, 数学课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 只要老师要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即使他们质疑“出错”, 也给予鼓励。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从而喜欢上质疑。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这筐水果不超过三十个, 其中苹果的个数是梨子个数的75%, 问这筐水果最多有多少个苹果, 多少个梨子?”学生见了这道题一脸雾水。我笑道:“这道题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有学生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水果的具体数, 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只告诉苹果的个数是梨子个数的75%这个条件, 又应该如何求出它们的具体个数呢?”......对于这些学生提的问题我当场称好叫绝, 并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这样, 激起学生更多的问题:“水果的个数应该是整数吧, 能把75%化成分数来看吗?”只要他愿意提我都让他提, 通过梳理问题, 我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很快便得出结论。因为75%=3/4, 4+3=7。因此, 这筐水果最多是7的4倍28个。这样鼓励学生反复质疑, 使他们自信和勇气倍增, 并能从中喜欢上质疑。另外, 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 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敢质疑, 喜欢质疑, 更应该让他们学会怎样质疑。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 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 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认真观察。

四、培养动手实践, 是促进创新的必要条件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 掌握得快。”学生要发展, 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 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是一问一答式的, 即从问题到答案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要对原教材加工、改造、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把现成的结论变成动手实践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 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 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 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 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是产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显然, 如果缺少了观察力, “发现法”将寸步难行, 问题也就难以创造;想象也是客观现象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我们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情境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想象。我常常利用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利用测量、作图等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 我在教学第四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 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椭圆) 让学生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图形分类, 并说说理由。接着学生利用学具 (长方形、正方形等硬纸板)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有些小组将这些图形分为两类, 有些小组分为三类, 分法不一, 但都能说出理由。这样, 通过观察、合理想象然后小组交流, 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努力地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创设恰当的情景,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地调动学生大胆质疑、动手实践、合理想象,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上一篇:加强危机预防管理创建和谐医患关系下一篇:浅谈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及古代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