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安案例分析知识点

2024-05-06

注安案例分析知识点(共5篇)

篇1:注安案例分析知识点

1、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3、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4、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5、应急预案的6个级别

6、应急预案的类型

7、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8、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

9、应急预案编制方法:分为5个步骤

10、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11、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2、应急训练和演习类型

13、事故调查步骤

14、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5、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16、事故调查取证的一般原则

17、事故有关物证收集

18、事故事实材料的收集

19、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20、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

21、事故间接原因分析

22、伤亡事故统计内容

23、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24、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25、伤亡事故的分析方法和事故性质的认定方法

26、事故性质认定的程序

27、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认定的依据

28、事故调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29、总结事故教训30、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

31、火灾应急程序的内容

32、本会议中心的应急预案可包括以下应急程序

33、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

34、事故调查组组成35、工厂老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该

36、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37、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38、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39、安全培训和教育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哪3个层次面进行40、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41、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

42、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3个条件如下

43、简述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

44、简述制定预防可燃气体爆炸措施的原则,并针对每项原则举3个例子

45、简述锅炉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

46、简述锅炉的主要安全附件

47、简述发生锅炉缺水事故的常见原因

48、防止锅炉发生缺水事故的措施

49、简述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50、简述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安全要求

51、简述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型

52、如何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53、简述钢丝绳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54、简述煤矿井巷施工中的常见的事故

55、简述防止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原则

56、简述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

57、涂装作业的主要防火安全技术措施有

58、机械安全技术措施

59、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类。

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2)总平面布置:a.总图:功能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b.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3)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4)工艺过程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5)生产设备、装置:a.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b.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c.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d.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e.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f.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g.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三、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b.类比方法: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四、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2.设置安全装置,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3.机械强度试验:隔一定时期进行,使机械(如蒸汽锅炉及其主要附件、受压容器、起重机械及其用具,以及直径较大、转速较高的砂轮等)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剩余变形或其他缺陷,就认为合格,准许运行。4.电气安全对策: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安置机器设备,使之符合工人操作习惯,操作方便,使加工物品所经过的线路最短;工作场所的通道,设备与建筑物的墙壁、柱子之间的距离要符合安全要求;工作场所有存放工具、毛坯和成品等的箱、柜、架板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和地面平整。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五、应急预案的6个级别Ⅰ级(企业级)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Ⅱ级(县、市/社区级)事故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Ⅲ级(地区/市级)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Ⅳ级(省级)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的省级事故应急预案。事故是灾难性的、规模极大,或需要用事故发生地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V级(区域级)事故影响范围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需邻近省、市力量援助。VI级(国家级)事故影响范围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

六、应急预案的类型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针对已辨识的危险源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那些应急措施,这种应急计划主要起提示作用,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有时将这种预案作为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补充。2.应急响应预案: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3.互助应急预案: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4.应急管理预案: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七、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1)一级文件—总预案。包含应急管理政策、应急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由一系列为实现应急管理政策和目标而制定的紧急管理程序组成,包括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恢复以及训练等。(2)二级文件—程序文件。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内容十分具体,比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程序格式要简洁明了,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3)三级文件—指导说明书。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过程检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4)四级文件—应急行动记录。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应急队员进出事故危险区的记录、向政府部门递交报告的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八、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1.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3.预警和预防机制: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4.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7.附则: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8.附录: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

九、应急预案编制方法:分为5个步骤(1)组建编制队伍(2)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a.法律法规分析b.风险分析:包括历史情况、地理因素、技术问题、人的因素、物理因素、管制因素c.应急能力分析:包括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是否配备齐全;外部资源能否在需要时及时到位;是否还有其他可以优先利用的资源。(3)预案编制(4)预案的评审与发布(5)预案的实施

十、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原则为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2.社区居民培训。3.企业全员培训。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十一、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1.报警2.疏散3.火灾应急培训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5种水平应急者:初级意识水平;初级操作水平;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危险物质专家水平;事故指挥者水平)。

十二、应急训练和演习类型1.基础训练: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目的是使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2.专业训练: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3.战术训练: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4.自选课目训练: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开展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不论什么性质的演习,都可以分为全面演习、部分组合演习和单项演习。演习既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演习既可由机关单独进行,以指挥、通信联络为主要内容,也可由机关带部分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演练。

十三、事故调查步骤1.事故的通报2.成立事故调查小组3.事故的现场处理4.物证搜集5.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6.证人材料搜集7.现场摄影8.事故图绘制9.事故原因分析10.事故调查报告编写11.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十四、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1.背景信息(1)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3)事故涉及到的人员及其他情况(4)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5)操作人员及证人(6)事故应急救援情况2.事故描述(1)事故发生的顺序(2)破坏的程度(3)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4)事故的类型(5)事故的性质(6)承载物或能量(能量或有害物质)。3.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能量源)(2)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教训及预防事故发生的建议(包括立即采取的措施以及长期的行动规划)5.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6.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名单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五、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1.故障树分析方法(FTA)2.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FMEA)3.变更分析方法(与“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类似)寻找与标准、规范相背离的东西,调查有非预期变更所导致的所有问题。(1)确定问题,即发生了什么(2)相关标准、规范的确立(3)辨明发生什么变更、变更的位置以及对变更的描述;即发生什么变更、在哪儿发生的变更、什么时间发生的以及变更的程度如何(4)影响变更的因素具体化的描述和不影响变更的因素描述(5)辨明变更的特点、特征及具体情况(6)对发生变更的可能原因做一详细的列表(7)从中选择最可能的变更原因(8)找出相关变更带来的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十六、事故调查取证的一般原则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全面完整。

十七、事故有关物证收集1.收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2.在收集到的所有物件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4.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十八、事故事实材料的收集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情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g.其他可能与事故原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十九、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2)分析伤害方式:受伤总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能量源和危险物质。(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包括: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挡车栏;其他。2)防护不当。包括: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他。(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包括:通道门遮挡视线;制动装置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梭;其他。2)强度不够。包括: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其他。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包括: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他。4)维修、调整不良。包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他。(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2)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2)通风不良。包括: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瓦斯超限;其他。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包括: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包括: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8)贮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4)忘记关闭设备。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7)奔跑作业。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9)机械超速运转。10)违章驾驶机动车。11)酒后作业。12)客货混载。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14)工件紧固不牢。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16)其他。(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1)拆除了安全装置。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3)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其他。(3)使用不安全设备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2)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3)其他。(4)手代替工具操作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2)用手清除切屑。3)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冒险进入涵洞。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5)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6)冒进信号。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8)易燃易爆场所明火。9)私自搭乘矿车。10)在绞车道行走。11)未及时瞭望。(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2)未戴防护手套。3)未穿安全鞋。4)未戴安全帽。5)未佩戴呼吸护具。6)未佩戴安全带。7)未戴工作帽。8)其他。(12)不安全装束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于肥大服装。2)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3)其他。(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二

十一、事故间接原因分析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劳动组织不合理。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7.其他。

二十二、伤亡事故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各类事故发生的起数、伤亡人数、伤亡程度、事故类别、事故原因、直接经济损失。

二十三、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2)丧葬及抚恤费用(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2.善后处理费用(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2)现场抢救费用(3)清理现场费用(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3.财产损失价值(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二

十四、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2.工作损失价值3.资源损失价值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6.其他损失费用

二十五、伤亡事故的分析方法和事故性质的认定方法1..事故类型分析;2.事故原因分析;3.事故责任分析;4.事故性质的认定;5.事故经济损失分析。对伤亡事故性质的认定可以依据国家法规和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来评定。二

十六、事故性质认定的程序1.区分事故的性质,按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2.确定事故的责任者,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找出对应于这些原因的人及其与事件的关系,确定是否属于事故责任者;按责任者与事故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3.事故责任分析的步骤a.按照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b.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劳动组织、规程标准、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操作方法)及生产技术因素(如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维护检修、生产指标),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事故隐患)的责任;c.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不追究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d.根据事故后果(性质轻重、损失大小)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抢救和防治事故扩大的态度、对调查事故的态度和表现)提出处理意见。

二十七、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认定的依据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分清事故责任。1.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2.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a.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b.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的;c.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3.领导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有关领导应负领导责任:a.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b.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c.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或因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d.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e.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尘毒治理和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二十八、事故调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根据事故调查的结论,对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落实防范重复事故发生的措施,实现贯彻“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3.公正、公开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能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有利于挽回事故的影响。)4.分级分类调查处理的原则。二

十九、总结事故教训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2.是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5.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及贯彻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6.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是否到位。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9.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十、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1组织查明事故原因,控制抢修危害源。2组织消防灭火、抢救人员。3组织群众防护和撤离危险区,维护救援现场秩序。4组织抢救、转移危险品及物资设备。5组织消除危害后果,恢复正常秩序。6组织协调救援的指挥通信、气象、物资、设备、器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保障工作。三

十一、火灾应急程序的内容(1)本单位可能出现的火灾种类。(2)明确可能发生火灾的装置、设各或场所,及火灾的后果。(3)确定各种火灾的灭火方式和使用的消防器材。(4)本单位重点消防部位的消防器材配各(地点、型号、数量等)。(5)火灾应急机构及有关人员—总指挥、特殊作用人员(消防队员、急救人员、点验员、核泄漏或毒物泄漏专家等)、一般人员的职责。(6)火灾初起时立即采取的措施(报警,急救,火势控制,保护现场)。(7)对内警报、对外(应急机构、执法部门、邻居、公众、煤体等)通报和联络。(8)疏散组织、不同风向时的疏散路线。(9)重要记录和设各的保护及危险物品的处理。(10)灭火过程中应急人员应佩戴的防护用品。(11)应急期间的必要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程序、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三

十二、本会议中心的应急预案可包括以下应急程序(1)应急指挥程序。(2)接警与通知程序(3)通讯联络程序。(4)警戒、治安与交通管制程序。(5)事态监测与评估操作程序。(6)应急物资和设各设施供应程序。(7)消防应急程序。(8)人员急救程序。(9)人群疏散程序(10)公共信急发布程序。(11)应急结束于恢复程序。(12)事故处理与善后工作程序。三

十三、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县区级或市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当地应急救援机构,公安消防部门,本企业附近的医院,本企业周围的甲一位及公众。三

十四、事故调查组组成(1)若是死亡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2)若是重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3)若是特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4)若是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监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务院行业主管部委、省级人民政府负责人组成事故调查组。

十五、工厂老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该:(1)向119报警。(2)向当地(县区级或市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如实报告事故情况(时间、地点、伤亡、火势)。(3)组织抢救受伤害的人员,立即送当地医院。(4)实施火灾应急抢险,控制火势。(5)组织疏散人员。(6)尽可能保护好事故现场。如果工厂制定了应急救援顶案,立即启动预案,不应该:(1)逃跑。(2)不积极组织抢险和急救。(3)不组织疏散被困人员。(4)不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5)谎报事故情况。

十六、防火防爆技术措施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空气、强氧化剂)、引燃能源(明火、撞击、炽热物体、化学反应热等)同时存在;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与引燃能源同时存在。利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燃物料,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聚集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次是防止空气和其他氧化性物质进入设备内或防止泄漏的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取代或控制用量;——加强密闭;——通风排气;——惰性化。2.消除、控制引燃能源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对下列着火源应引起充分注意,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明火和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防止电气火花。

十七、电气安全技术措施①.接零、接地保护系统。按电源系统中性点是否接地,分别采用保护接零系统或保护接地系统。在建设项目中,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电网应优先采用TN—S,TN—C—S保护系统。②.漏电保护。按《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1992)的要求。③.绝缘。④.电气隔离。隔离变压器的原、副边间应有加强绝缘,副边回路不得与其他电气回路、大地、保护接零(地)线有任何连接;应保证隔离回路(副边)电压U≤500V、线路长度L≤200M,且副边电压与线路长度的乘积U•L≤100000VM;副边回路较长时,还应装设绝缘监测装置;隔离回路带有多台用电设备时,各设备金属外壳间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所用的插座应带有供等电位连接的专用插孔。⑤.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安全电压电源(42V,36V,24V,12V,6V,),(即在潮湿、狭窄的金属容器、隧道、矿井等工作的环境,宜采用12V安全电压)。用于安全电压电路的插销、插座应使用专用的插销、插座,不得带有接零或接地插头和插孔;安全电压电源的原、副边均应装设熔断器作短路保护。当电气设备采用24V以上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⑥.屏护和安全距离。遮拦、护罩、护盖、箱匣等装置,是将带电部位与外界隔离。屏护挂有警示标志,还应设置声、光报警信号和连锁保护装置。安全距离是指必须保持的带电部位与地面、建筑物、人体、其他设备、其他带电体、管道之间的其他安全技术措施。⑦.连锁保护。变电所的程序操作控制锁、双电源的自动切换连锁保护装置、打开高压危险设备屏护,报警和带电装置自动断电保护装置、电焊机空载断电或降低空载电压装置。

十八、安全管理整改措施①.安全管理整改措施与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其在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与前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安全管理对策措施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整合、完善、将人、机、物、环境等涉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正常开展,使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③.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能落实到人。④.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从资金和设备等物质方面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进行,也是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一项内容。三

十九、安全培训和教育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哪3个层次面进行①.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侧重面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规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脉络,掌握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②.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③.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加强对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专业培训和考核,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转岗、复工人员应参照新职工的方法进行培训和考核。对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

十、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1)机械伤害。由于机械设备旋转部位(齿轮、联轴节、工具、工件等)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装置失效,人员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等可能导致发生咬、绞、切等伤害;由于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工件装夹不牢固,操作失误等造成工件、工具或零部件飞出伤人;机械设备之间的距离或设备活动机件与墙、柱的距离过小,活动机件运动时造成人员挤伤;切削加工时长屑未断屑或短屑防护不当造成割伤或崩伤;冲剪压作业时由于防护装置失灵、人手误人冲剪压区等造成伤手事故;机械设备上的尖角、锐边等可能引起划伤;检修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配合失误,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等,都有可能导致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2)触电。由于设备漏电、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可能导致人员触电。(3)起重伤害。由于起重设备质量缺陷、安全装置失灵、操作失误、管理缺陷等因素均可发生起重机械伤害事故。(4)火灾。机械设备使用的润滑油属于易燃物品,在有外界火源作用下可能引起火灾。由于电气设备故障、电线绝缘老化、电气设备检查维护不到位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5)车辆伤害。(6)噪声。(7)振动。(8)高处坠落。

十一、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1)应选择本质安全性能好的冲压设备。(2)在冲压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装置:如固定栅栏式或活动栅栏式防护罩,双手按钮式或双手柄式操作的安全装置,光线式、感应式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连锁装置等。(3)工模具选用、安装合适,防止其飞出伤人(4)冲压工人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前仔细检查并进行试车;设备运转时,严禁容韶手或手指伸人冲模内放置或取出工件;在冲模内取放工件必须使用手用工具;冲模安装调整、设备检修,以及需要停机排除各种故障时,都必须在设备启动开关旁挂警告牌;工作结束时关闭电动机,直到设备全部停车,并清理设备工作台面,把脚踏板移到空挡或锁住。(5)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发现机械设备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6)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十二、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3个条件如下(1)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2)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3)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十三、简述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1)温度。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2)含氧量。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爆炸上限提高得更多。(3)惰性介质。如若在爆炸混合物中掺人惰性气体,随着惰性气体所占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亦可使混合物不能爆炸(4)压力。爆炸混合物的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也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显著提高。(5)容器。容器直径越小,火焰在其中越难蔓延,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则越小;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火焰不能蔓延,可消除爆炸危险。(6)火源能量。火源能量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十四、简述制定预防可燃气体爆炸措施的原则,并针对每项原则举3个例子1)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设备、管道、容器密闭,防止可燃气体泄漏。(2)取代可燃气体或控制可燃气体的用量。(3)负压操作。(4)通风换气。(5)惰性介质保护等。2)控制火源(1)禁止明火、禁止吸烟。(2)防止静电积聚、静电火花。(3)防止摩擦、撞击引起的火花。(4)防止电气设备、线路引起的电火花等。3)消除或减低爆炸威力(1)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仪。(2)安装安全泄压装置。(3)可能发生爆炸的设备尽量布置在露天、敞开或半敞开式的建筑物内。(4)可能发生爆炸的厂房有足够的泄压面积等。

十五、简述锅炉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1)锅炉爆炸事故(超压爆炸、严重缺水导致的爆炸、缺陷导致的爆炸等)。(2)缺水事故。(3)满水事故。(4)汽水共腾。(5)炉管爆炸。(6)水击事故。(7)炉膛爆炸。(8)尾部烟道二次燃烧等。

十六、简述锅炉的主要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温度计、超温报警和连锁保护装置、高低水位警报和低水位连锁保护装置、锅炉熄火保护装置、排污阀或放水装置、防爆门、锅炉自动控制装置等。

十七、简述发生锅炉缺水事故的常见原因(1)运行人员疏忽大意,对水位监视不严,或者运行人员擅离职守,未对水位及其仪表进行监视。(2)水位表故障造成假水位而运行人员未及时发现。(3)水位报警器或给水自动调节器失灵而未及时发现。(4)给水设备或给水管路故障,无法给水或水量不足。(5)排污后忘记关排污阀,或排污阀泄漏。(6)水冷壁,对流管束或者省煤器管子爆破泄漏。

十八、防止锅炉发生缺水事故的措施(1)加强运行管理,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水位变化进行严格监视。(2)轻微缺水时,立即向锅炉上水,使水位恢复正常。(3)严重缺水时,必须紧急停炉。

十九、简述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1)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应符合要求,禁止使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等运输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2)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在车辆上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器材、消防器材等。(3)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其排气管应装阻火器。(4)车厢应有防止摩擦打火的措施。(5)槽、罐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齐全的安全设施及附件(6)运输车辆应有防止电火花和导除静电设施。(7)运输车辆应按规定设置危险物品标志。(8)车辆的技术状况必须处于良好状态。

十、简述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安全要求(1)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应有相应的资质。(2)运输工具、车辆必须符合要求,并设置明显的标志。(3)托运剧毒化学品应向公安部门申办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4)驾驶员、装卸员、押运员等应经过相应培训,持证上岗。(5)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下。(6)不得超装、超载。(7)必须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有关人员须了解所承运的化学危险品的特性及应急措施。(8)按规定时间、路线行驶。(9)严禁超速行使,与其他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10)中途停车住宿或无法正常运输,应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剧毒化学品运输途中出现意外,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

十一、简述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型(1)高处坠落。(2)物体打击。(3)触电事故。(4)机械伤害。(5)坍塌。

十二、如何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1)脚手架搭设符合标准。(2)临边作业时设置防护栏杆,架设安全网,装设安全门。(3)施工现场的洞口设置围栏或盖板,架网防护措施。(4)高处作业人员定期体检。(5)高处作业人员正确穿戴工作服和工作鞋。(6)6级以上强风或大雨、雪、雾天不得从事高处作业。(7)无法架设防护措施时,采用安全带。

十三、简述钢丝绳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1)使用检验合格的钢丝绳,保证其机械性能和规格符合设计要求。(2)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必要时使用前要做受力计算,不得使用报废钢丝绳。(3)坚持每个作业班次对钢丝绳的检查并形成制度。(4)使用中避免两钢丝绳的交叉、叠压受力,防止打结、扭曲、过度弯曲和划磨。(5)应注意减少钢丝绳弯折次数,尽量避免反向弯折。(6)不在不洁净的地方拖拉,防止外界因素对钢丝绳的损伤、腐蚀,使钢丝绳性能降低。(7)保持钢丝绳表面的清洁和良好的润滑状态,加强对钢丝绳的保养和维护。

十四、简述煤矿井巷施工中的常见的事故冒顶事故、立井的悬吊与提升事故、水灾事故、火灾事故、瓦斯及煤尘爆炸事故等。

十五、简述防止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原则(1)防止瓦斯积聚。煤矿应优化布局,完善通风系统,先抽后采;建立完善瓦斯检测系统;为井下人员配备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等。(2)防止瓦斯被引燃。防止瓦斯被引燃就是要防止火源:矿井中禁止吸烟,防止煤层自然发火,防止电气设备故障、电缆电线绝缘破坏等产生火花,防止静电火花等。(3)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

十六、简述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1)“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出措施。所谓“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出措施,就是说首先应对开采煤层及其对开采煤层构成影响的邻近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对确认的突出危险区域,应采取区域性防治突出技术措施,对确认的突出危险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治突出技术措施。在采取防治突出技术措施后,必须对防治突出技术措施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效果进行检验,如果检验有效,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如果检验无效,必须补充防治突出技术措施,直至再次检验为有效时方可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否则,必须继续补充技术措施。(2)防治突出的技术措施。防治突出的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大类。区域性措施是针对大面积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局部性措施主要在采掘工作面执行,针对采掘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一定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目前区域性措施主要有3种,即开采保护层、大面积瓦斯预抽放、控制预裂爆破;局部性措施有许多种,如卸压排放钻孔、深孔或浅孔松动爆破、卸压槽、固化剂、水力冲孔、金属骨架等。(3)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措施是控制突出危害程度的措施,也就是说即使发生突出,也要使突出强度降低,对现场人员进行保护不致危及人身安全,如震动爆破、远距离爆破、反向防突风门、压风自救器、个体自救器等。

十七、涂装作业的主要防火安全技术措施有(1)喷涂间应设置配套通风净化系统。(2)喷涂间室体及与其相连接的送风、排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备,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备,或铺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3)喷涂间应按相应的防爆等级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4)喷涂间内所有金属制件,如排风管道、送风管道和输送可燃液体的管道,必须具有可靠的电气接地。(5)对处理油漆、稀料等的设备和管道均设有静电接地,通风系统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6)在有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地方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以便及时报警。(7)与喷涂设备配套的风机、泵、电动机、过滤器等部件易发生故障处,宜配套有响声的,或声光组合的报警装置,并与喷漆操作动力源连锁。(8)喷漆间设禁火标志,并配备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9)喷漆操作中使用的物料不得与皮肤接触,宜采用防护服、防护眼镜或长管面具与人体隔离(作业人员应该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10)喷漆间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风系统效能技术测定和电气安全技术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记入档案。(11)喷漆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喷漆作业专业及安全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喷漆间,进人人员要严格进行防火防爆教育。

十八、机械安全技术措施a.采用本质安全技术——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安全距离的原则;——限制有关因素的物理量;——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b.限制机械应力;c.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d.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e.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机构启动及变速的实现方式;——重新启动的原则;——零部件的可靠性;——定向失效模式;——关键件的加倍(或冗余);f.自动监控;g.可重编程序控制系统中安全功能的保护;h.安全防护措施——结构的形式和布局设计合理,具有切实的保护功能,以确保人体不受到伤害;——结构要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安装可靠,不易拆卸;——装置表面应光滑、无尖棱利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险,不应成为新的危险源;——装置不容易被绕过或避开,不应出现漏保护区;——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使人体各部位(特别是手或脚)无法接触危险;——不影响正常操作,不得与机械的任何可动零部件接触;对人的视线障碍最小;——便于检查和修理。

篇2:注安案例分析知识点

噪声、振动、粉尘、高温、低温、气压、气流、辐射

GB13861-2009(找隐患)

人的因素

生理: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禁忌作业

心理:三个周期:疲劳周期、智力周期、情绪布置与整治;7个人防护用品。

报告事故的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七、事故调查的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组;2事故现场抢救、处理;3事故有关物证的搜集;4事故事实材料搜集;5事故人证材料的搜集;6事故现场摄影、录像;7事故现场图的绘制;场采取的救护(或应急)措施;7肇事者和受伤害者所在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四不放过:1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2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3职工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4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为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1应选用本质安全性能好的相关装备;2在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装置;3工人应严格执行XX操作规程;4配备防止XX事故伤害的必要的防护用品;5加强对设备的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使用。4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汇报生产安全事故。

4、提出为防止现场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2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3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4加强强相关方管理,严格审核相关单位的资质和条件。5加强从业人员周期,外界因素压力大:抑郁症,辨识功能异常:色盲

行为:违章指挥、监护失误、指挥错误

物的因素 物理性危害: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无防护装置)

危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焊接)、运动物伤害、明火、引起灼 的高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识缺陷、其他风险。

化学性危害:爆炸品、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自然性物品(白磷)、甲纳镁与水反应、腐蚀品,粉尘生物性危害:治病微生物、致害动植物 环境因素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场地通道、照明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道路狭窄等

地下(水下)作业环境不良:有毒有害气体 管理因素 组织机构,安全卫生责任制,管理规章制度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其他因素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的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4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条件。

四、事故预防优先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五、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1改进工艺过程、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4电气安全对策;5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工作地点的8事故原因分析;9编写事故调查处理报告;10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归档。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3人员伤亡情况4直接经济损失5认定事故性质和责任的分析6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7总结事故教训8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9提交事故报告

事故应急处置:1启动事故应急预案2组织抢救3事故发生地有关人民政府负责和负有安全的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抢救4保护现场,不得破坏毁灭证据。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人民政府,安监局,负有安全的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工会,监察院,专家。

事故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应包括的内容1撤离的方式方法;2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3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4方法或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或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事故教训: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

5、安全培训教育是滞到位,职工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6、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

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整改安全防范措施(教训)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3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4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5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大投入;6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事故调查取证中主要资料和证据1发生事故单位名称和发生时间;2肇事者和受伤害者的自然情况;3事故发生当天肇事者和受伤害者工作情况;4事故发生地点内设备、物料位置图;5设备损坏情况,现场残留物,破损部件描述;6肇事者和受伤害者受伤情况描述,现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发现设备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6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制定针对XX事故的应急预案 应配备的救援设备1通讯设备2报警设备3个体防护设备4、相关数据及所需技术资料5各种急救和救援设备

应急程序应用包括哪些内容1可能出现的灾害各类;2明确可能发生灾害的装置;、设备或场所3及灾害的后果;4重点预防部位的防灾器材配备相关数据及所需技术资料;5灾害应急机构及有关人员的职责;6灾害初起时立即采取的措施;7对内警报、对外通报和联络;8疏散组织不同风向时的疏散路线;9重要记录和设备的保护及危险物品的处理;10救灾过程中应急人员应佩戴的防护用品;11应急期间的必要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

事故应急程序: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应急准备的不足1员工应急教育不够或培训不足;2预案应急演练不足;3应急救援器材不足或防毒面具不够或防4护面具不足;5未确保应急救援器材有效或应急救援器材不好使、陈旧不好用;6应急组织权限不明确或没有统一指挥或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安全生产投入: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2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物品支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估支出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 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5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支出6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2迅速控制事态;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应急救援响应程序1接警2响应级别确定3应急启动4救援行动5应急恢复6应急结束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1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安全意思。6现场派专业技术人员监督保证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整改措施:防火安全技术措施: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2密闭和负压操作;3通风除尘;4惰性气体保护;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6严格控制火源;7阻止火源的蔓延;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9组织训练消防队和配备消防器材。

防爆安全技术措施: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2严格控制火源;3及时泻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建筑的损坏;6检测和报警。

电气安全技术措施:1接地,接零保护系统;2漏电保护;3绝缘;4电气隔离;5安全电压;6屏护和安全距离;7连锁保护;8设置防爆电气设备。

机械安全技术措施:1采用本质安全技术;2限制机械动力;3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4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5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6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管理整改措施: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2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3机构和人员配置;4保证安全生产投入;5加强安全检查和现场巡查;6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和教育。

受限空间:1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2隔离(必须导盲板和管道拆除)清洗.置换干净;3进入设备内前30min必须取样分析,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氧含量。作业时间长,必须每隔2h分析一次。

4加强通风;5设备内照明安全电压,潮湿或狭小空间应小于12V;6个人防护7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作业安全许可;8监护,保持有效联系;9撤离后,重新进入必须重新办证;10确认无人员,设备,杂质后,封闭设备孔 安全规章制度流程: 1起草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3审核4签发5发布6培训7反馈8持续改进

安全协议的主要内容

1、发包方提出安全要求

2、承包方确保安全的措施

3、承包商的安全规章制度

4、发包方的奖惩制度

5、有关事故的报告、调查、责任划分。

6、对承包方的安全教育和入场手续要求,7、资质条件审查

8、不得转包、分包、返包

9、施工中不的更换主要岗位人员

10、不得用童工、和职业禁忌, 对承包商的管理内容主要有4点:

1、明确责任

2、资质条件审查

3、现场安全分析、4、现场监督管理、7.职工健康监护等。

安全措施计划的编制内容:

1、措施应用的单位和场所

2、措施名称

3、措施目的和内容

4、经费预算和来源

5、实施部门和负责人

6、开工和竣工日期

7、措施预期效果及验收检查 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的不同之处:1可能会发生第二次爆炸2感应时间是气体的十陪3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和爆炸物质自身分解产生的有毒气体3最少引燃能较大

安全条件论证:

1、项目内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2、项目周边的厂矿、居民区对项目的影响

3、项目周边的自然环境对项目的记录

8、其他

特种设备使用应遵守的安全规定。1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3按规定在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登记;4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5按规定作好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 7及时消除事故故障;8按规定进行特种设备的报废注销;9编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10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2做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13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专项预案内容:

1、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组织机构和职责

4、行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4在证书有效期满前60天内,由申请人向考核发证机关提出申请。

安全检查:1准备2实施3分析4对策5整改6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

安全检查表依据:1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2事故案例及有关经验3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法规和标准 检查的内容:1查思想2查管理查制度3查隐患4查整改5查事故处理

硬件系统:1查生产设备2查辅助设施3查安全设施4查作业环境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流程:五个基本保障:1目标 2组织机构保障 3安全生产投入保障 4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5 教育培训五个重要保障:1 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 2 作业安全 3 隐患排查和治理 4 重大危险源监控 5 职业健康 三个事后监督应急救援 2.事故管理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为3级,一级最高。安全文化建立的操作步骤:1建立机构2制定规划3培训骨干4宣传教育5努力实践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措施:(对策)1改进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增强机械强度;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5按规定维护和保养,检修机器设备;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和整洁;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的内容:(重要考点)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3隐患的治理方案。事故发生后,进行现场处理的工作是什么?:(1)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安全评价程序:a 前期准备(法律法规)b 风险源分析 c 划分评价单元(根据单元特征)d 定性、定量评价 e 提出安全措施和建议 f 做出安全结论 g 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报告内容:A 目的 b 评价依据 c 概况 d 危险源辨识 e 划分单元 f 安全预评价方法 g 安全对策和建议 h 安全评价结论(4)管理对策 1.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落实;2.安全操作规程及其执行;3.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隐患整改; 4.安全培训教育;5.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6.对设备、设施、装置、工具等检查、维修管理等;影响

4、其他需要论证的内容

安全评价为安全验收评价。1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2发生事故与职业危害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3与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符合性评价。4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量、定性分析。5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1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并使危险有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2起重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实行作业许可证制度。3作业许可证上应有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4爆破、吊装作业要派专业人员现场监督,保证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8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9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0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特种设备技术档案:

1、出厂文件:生产厂家的安全资质证明、安装使

用说明、合格证、参数说明等~

2、特种设备登记备案的资料

3、特设的现场使用记录

4、特设的事故和故障记录、5、特设的维护保养记录

6、高耗能评估资料

7、年检和自行检查预防与预警

5、信息报警系统及程序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完整的预案主要包括6方面:1应急预案的概况2事故预防3准备程序4应急程序5现场恢复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预案编制程序:1成立工作组2资料收集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6评审与发布。

编制应急预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2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3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5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7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检查人员的职权:1现场检查权2当场处理权3紧急处置权4查封扣押权,职业危害申报的内容:1生产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各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危害因素的人员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固有危险性评分值:5.56 固有危险性:3645000万元 现实危险性:262400

工作损失:工作日*上年税利/上年平均人数*上年法定工作日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下列管理:

1持证上岗;2按照规程进行操作;3定期进

安全预评价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组建评价组;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等内容。

安全评价报告的内涵除包括:1是评价对象完善自身安全管理、应用安全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2可为政府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察部门、行业 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对评价对象的安全行为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的符 合性判别所用3是安全评价过程的具体体现和概括性总结4是由第三方出具的技术性咨询文件5是评价对象实现安全运行的技术性指导文件

事故严重度使用下面的折算公式:

中S——事故严重度(单位:万元);

C——事故中财产损失的评估值(单位:万元);、、——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人数的评估值。则该事故的严重度

S=1 080+20×[3+0.5×22+(105/6 000)×56]=1 379.60万元

演练总结报告:1演练的目的2时间和地点3参演单位和人员4演练方案概要5发现的问题与原因6经验和教训7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8改进计划9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等

篇3:地质作用中易混知识点分析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外力作用,都是指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相对于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侵蚀作用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由于风化作用中有“风”字,学生顾名思义地认为,风化作用一定只与风有关,风是大气的运动,这样就容易与侵蚀作用混淆,从而出现理解错误。其实,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可能涉及侵蚀作用。

U型谷:第一种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字形的谷地。第二种是河谷发育成熟后的形态,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形较平坦,流速慢,河流对地表侵蚀弱,主要以侧蚀为主,在下游形成U型谷。两者都是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都是谷地,都是U型谷,因而容易混淆。在实际地貌上,两者差距很大,河流侧蚀形成的U型谷极为宽、浅,分布在河流下游,而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

岱崮地貌与火山口地貌:岱崮地貌,是指以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火山口地貌,即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岩浆通道口堆积而成的锥形山丘。

两者都是山峰或山丘,远观时有较大的相似性,两者的差异可以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示坡线看出来,一个是向内示坡,一个是向外示坡,同学们如果读图不细致,就不会发现。

风蚀地貌与海蚀地貌: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初看时,许多同学会认为两张都是风蚀地貌。实际上,右图为台湾省台北市野柳公园的海蚀地貌“女王头像”。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当观看微观的地貌图片时,要了解它的来源或出处,或者了解它周围更大范围的地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名师简介

篇4:注安案例分析知识点

2.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辆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矿车或放飞车所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运输挂钩、跑车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辗、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构缠压住等。常见伤害人体的机械设备有:皮带运输机、球磨机、行车、卷扬机、干燥车、气锤、车床、辊筒机、混砂机、螺旋输送机、泵、压模机、灌肠机、破碎机、推焦机、榨油机、硫化机、卸车机、离心机、搅拌机、轮碾机、制毡撒料机、滚筒筛等。但属于车辆、起重设备的情况除外。

4.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包括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机械伤害,但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式跌倒。

起重伤害事故是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包括吊运、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重物(包括吊具、吊重或吊臂)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倾翻、触电等事故。

起重伤害事故形式

1)重物坠落

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物件捆绑不牢、挂钩不当、电磁吸盘突然失电、起升机构的零件故(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断裂)等都会引发重物坠落。处于高位置的物体具有势能,当坠落时,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上吨重的吊载意外坠落,或起重机的金属结构件破坏、坠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起重机失稳倾翻

起重机失稳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操作不当(例如超载、臂架变幅或旋转过快等)、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等原因使倾翻力矩增大,导致起重机倾翻;二是由于坡度或风载荷作用,使起重机沿路面或轨道滑动,导致脱轨翻倒。

3)挤压

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或与建筑结构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距离,使运行或回转的金属结构机体对人员造成夹挤伤害;运行机构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造成碾压伤害等。

4)高处跌落

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

5)触电

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其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与高压带电体距离过近,感应带电或触碰带电物体,都可以引发触电伤害。

6)其他伤害

其他伤害是指人体与运动零部件接触引起的绞、碾、戳等伤害;液压起重机的液压元件破坏造成高压液体的喷射伤害;飞出物件的打击伤害;装卸高温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品,由于坠落或包装捆绑不牢破损引起的伤害等。

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适用于触电、雷击伤害。如人体接触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或棵露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手工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6.淹溺,指因大量水经门、鼻进入肺内,造成呼吸道阻塞,发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

7.灼烫,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8.火灾,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比如,居民火灾蔓延到企业。此类事故居于消防部门统计的事故。

9.高处坠落,指出于危险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适用于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适用于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但排除以其他类别为诱发条件的坠落。如高处作业时,因触电失足坠落应定为触电事故,不能按高处坠落划分。

10.坍塌,指建筑物、构筑、堆置物的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的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

山冒顶片帮事故,或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垮落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为冒顶片帮。适用于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发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适用于井巷与含水岩层、地下含水带、溶洞或与被淹巷道、地面水域相通时,涌水成灾的事故。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适用于各种爆破作业。如采石、采矿、采煤、开山、修路、拆除建筑物等工程进行的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14.瓦斯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15.火药爆炸,指**与**在生产、运输、贮藏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适用于**与**生产在配料、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振动、明火、摩擦、静电作用,或因**的热分解作为,贮藏时间过长或因存药过多发生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以及熔炼金届时,废料处理不净,残存**或**引起的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干0.7表大气压(0.07兆帕)、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以下简称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17.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作,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18.其他爆炸。凡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为其他爆炸事故,如:

1)可燃性气体如煤气、乙炔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

2)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气引起的爆炸;

3)可燃性粉尘以及可燃性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

4)间接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气与空气相混合(如可燃固体、自燃物品,当其受热、水、氧化剂的作用迅速反应,分解出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火源爆炸的事故。

炉膛爆炸,钢水包、亚麻粉尘的爆炸,都属于上述爆炸方面的,亦均属于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如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牛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的事故,也不适用干慢性中毒的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2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即给出一个案例并就案例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出开放式的分析。这种考法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虽然不会得不到分,但要得高分也较困难。要能很好地解答这种题,考生既要认真阅读案例,又要有清晰的分析思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同时案例分析一定要熟练掌握技术、法规、管理三门课的重点内容,并能够综合运用。关于分析题的解答技巧,需要补充的还有以下几点:

™1.严格掌控答题时间。前面两道选择题尽量控制在半小时内,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以免后面笔答题时间太少。™2.先看问题再看案例。因为分析题的问题一般比较短,考生可以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关键词划线,容易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3.要认真审题。问题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地看,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4.不要急于动笔。看完题目后,考生不要马上动笔,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应先花几分钟时间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框架建立起来后再动笔回答。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且不容易遗漏要点。™5.不求深,但求全。案例分析涉及到问答题,评分是按照采分点规则,每一点有固定分数,在回答时答出一点即可得到相应分数。所以案例分析核心的部分是不追求深而追求全。

™6.找根源,抓本质。案例分析题往往会问“怎么办”、“应采取什么对策”,对这种问题,考生不可一上来就摆措施、列办法,而应首先分析事故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事故的原因又是什么,然后再针对分析结果设计对策。分析的过程

是这样,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可按同样的思路设计自己的答题框架。

™7.语言简练,突出重点。对分析题,首先要象简述题那样做到要点完整;而跟简述题不同的是,对每一“点”,考生都要稍展开一些论述,阐述该“点”包含的内容。但应避免经验之谈,对不同的“点”又不可平均用力,重要之“点”,应详细论述;一般之“点”,讲清即可。论述过程中应遵循“从重点到一般”的顺序,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8.行文流畅,结构清楚。写文章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是一种好习惯,这既能给评阅教师一个好心情,也有利于保持自己思路的清晰。考生回答分析题切忌从头到尾一大段,结构混乱,乱涂乱画。

™下面的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考生写出

一份漂亮的答卷:

(1)分段合理,在此前提下,段落宁多勿少;(2)用不同层次的数字,如

一、1、(1)、①表示结构层次;(3)每一要点最好先用一两句话、一两个词概括,然后再简单论述几句。

事故案例分析报告的一般格式

一、事故经过(概述)

二、事故性质认定和原因分析

1.性质认定2.直接原因3.间接原因

三、事故责任划分与处理

1.直接责任2.主要责任(重要责任、间接责任)3.领导责任

四、事故教训

五、预防措施与对策

1.技术措施与对策2.组织管理措施与对策事故案例中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为

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在《企业职工

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中有规定注:答题时最好引用文中原句

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一

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事故责任分析(3类)

™直接责任者——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主要责任者——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负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

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

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

3)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

™领导责任者——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有关领导应负领导责任:

1)由于安全生产规章、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事故的;

2)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末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造成事故的;

3)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4)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事故的;

5)新、改、扩工程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造成事故的。

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为: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指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即使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指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事故责任追究

™责任分为三类™行政责任: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刑法》相关规定和罪名™民事责任:违约民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安全生产领域:财产损失赔偿责任和人身伤害民事责任)

事故教训

™找出事故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原因后所得出结果即为教训™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事故教训、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方面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2)是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

(责任制、操作规程)

(5)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贯彻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6)是否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7)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是否到位。

(8)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安全投入不足。

(9)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10)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11)是否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2)组织保障:机构、人员配备

(13)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是否执行

(14)是否执行了安全标准化

™《案例分析》题型预测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分析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1)按事故类别(GB6441),指出某类作业场所/生产过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按导致事故的原因(GB/T13861),指出某类作业场所

/生产过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3)针对现场某事故/某一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防范的安全对策措施(安全技术措施);

(4)指出某装置/设备运行/生产过程/作业活动中的常见事故类型;

(5)分析某作业场所/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6)防止职业中毒/粉尘/噪声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7)分析某装置/设备运行中某类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止该类事故发生。

这一方面的问题极有可能涉及以下专业/行业领域:

★机械加工——金属切削机械、铸造、锻造、热处理等;★特种设备——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电梯;

★危险化学品——油库、有毒有害物质、常见的危险物质★防火、防爆——建筑物(构筑物)防火、厂房防爆,以及火灾爆炸基本知识;★电气安全技术。

(二)应急预案方面的问题

™指出某应急预案的制定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指出某应急演习计划中存在的不正确做法; ™指出某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应补充的内容; ™指出某应急预案响应、恢复的步骤和内容™指出某单位在应急演习/演练过程的不足、错误、不恰当之处等。这种题主要考查大家对应急预案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方面的问题

™确定事故的类别、起因物、致害物、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调查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应搜集的情况和材料; ™事故原因分析: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确定事故的性质:责任事故™事故责任者分析: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事故教训、对策措施分析™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的计算;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事故调查的程序/如何进行事故调查; ™写个简单的事故调查报告

纯知识型方面的问题

一般这种题与给出的现场或场景没有直接关联的关系,题目给出的资料/信息,答题一般也用不上,属于纯知识型问题。如:

(1)简述火灾爆炸的发生条件/三要素;

(2)影响可燃性混合气爆炸极限的因素;

(3)简述制定预防可燃性混合气发生火灾爆炸措施的原则并按每项原则举出三个实例;

(4)简述某装置/设备运行/生产过程/作业活动中应有的安全附件/安全设备/应急装备;

(5)简述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安全要求;

(6)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7)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安全要求;

(8)危化品储存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9)主要负责人的法定安全职责;

(10)用人单位应采取哪些职业病防治措施。这种问题,大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出: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技术通用基本知识。

★可能出简答题的重要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493号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一个打击(物体打击)三个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四个煤矿(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五个爆炸(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五个常见(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

坠落)一个中毒和窒息一个其他伤害

2、事故性质分析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3、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人、物、环)2)间接原因(技术、教育、管理、人的身体、精神)3)主要原因

(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直接原因,也可能是间接原因)

4、事故责任分析

1)直接责任者(一般来讲“三违”者,都属于直接责任者)

2)领导责任者(一般来讲违反《安全生产法》第17条的内容者属于领导责任者)

3)主要责任者(一般来讲,谁离事故越近,谁就是主要责任者)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往往还会用到以下描述责任者的词语(因为以上分类并不能概括所有责任者):

重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一般责任者,可将这几个词语用在以上三类责任者的前面,例如:重要领导责任。

5、事故教训分析

从3E的角度分析。即: 1)安全工程技术2)安全教育3)安全法治(或安全管理)

事故教训、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是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责任制、操作规程)

(5)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贯彻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6)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是否到位。

(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安全投入不足。

(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9)是否落实了有关 “三同时”的要求

(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1)组织保障:机构、人员配备

篇5:注安管理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某企业2011年发生了17起轻伤事故,轻伤17人,根据海因里希事故法则,该企业在2011 年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数量为()起。

A.17 B.120 C.176 D.246

2.根据系统安全理论的观点,下列关于系统安全理论的概念中,错误的是()

A.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B.安全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C.可以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

D.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3.国家对危险行业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下列危险行业企业中,不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和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是()

A.非煤矿山企业

B.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D.建筑施工企业

4.某企业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后,企业负责人要求生产车间一律停产,全面开展隐患排查,评估检查合格后,可恢复生产,此种做法,符合安全生产管理原理的()

A.监督原则

B.动态相关原则

C.行为原则

D.偶然损失原则

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种,下列监督管理内容中,属于事中监督管理的是()

A.电焊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审批

C.危化品企业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审批

B.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管理

D.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6.某检验检测机构从事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等业务,为扩大业务范围,拟新增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服务,下列监督管理部门中,可以批准检测检验机构新增业务范围的是()

A.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7.国家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对象、内容、程序和监察结果的处置要求均有明确规定,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特种设备经甲省机构检验合格后到乙省使用,应由乙省机构重新检验 B.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均有权独立随时实施现场监察

C.监察人员应做好现场监察记录,并由被检查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D.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必须以口头形式发出

8.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J4 号),负责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公告和授牌等具体办法的行政部门是()

A.县级有关部门

B.设区的市级有关部门 C.省级有关部门

D.国家有关部门或授权单位

9.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下列有关生产设备设施管理的要求中,属于设备设施运行管理的是()

A.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

C.建设项目安全设备设施“三同时”

B.安全设备设施定期检维修

D.生产设备设施到货后执行验收制度

10.在办理受限空间内动火作业许可时,需要检测的项目应至少包括()

A.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C.温度、可燃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B.温度、有毒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D.有毒气体浓度、温度、可燃气体浓度

11.根据安全预评价程序的要求,在履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前,需要做安全预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列工作中,属于安全预评价前期准备工作的是()

A.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

B.收集相关法律法规

C.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D.选择评价方法

12.驾驶员甲在一家物流仓储仓库驾驶电瓶车时,不慎将一货架撞倒,导致落下的一箱重物将员工乙的大腿砸伤。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这起事故类型是()

A.物体打击

B.起重伤害

C.高处坠落

D.车辆伤害

13.某建筑工地,在使用塔吊起吊模型时,发生钢模板坠落,模板从5米高空落下,地面一工作人员躲闪不及,被砸成重伤,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这起事故类型是()

A.机械伤害

B.物体打击

C.起重伤害

D.高处坠落

14.((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I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人、物、环境、管理的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了分类,根据该标准,下列危险有害因素中,属于物的因素是()

A.防护装置、设施缺陷

B.物体打击

c.脚手架、活动梯有缺陷

D.高处坠落

15.安全承诺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每个员工各司其职是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下列行为中,属于员工职责的是()

A.制定企业安全发展的战略规划

B.对任何安全异常和事件保持警惕

c.清晰界定全体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

D.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合作

16.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AQ/T9005-2008)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要素、指标、减分指标、计算方法等。下列要素中,属于安全管理评价一级要素的是()

A.安全指引、安全行为、安全机构、行为习惯 B.重要性体现、适用性体现、充分性体现

C.安全权责、管理机构、制度执行

D.安全态度、管理机构、行为习惯

17.某化学品企业,有A、B、C、D库房,不同类别放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各库房之间的间距都在600米以外,A库房内存有8吨乙醇、5吨甲醇,B库房内存有12吨乙酶,c库房内存有0.8吨硝化甘油,D库房内存有O.5吨苯。根据下表给出的临界量,各库房中属于重大危险源的是()

危险化学品名称

二硝基甲苯

硝化甘油

硝化纤维素

汽渣

临界量(吨)

200

危险化学品名称

甲醇

乙醇

乙醚

D.D库房

临界量(吨)

500

500

A.A库房 B.B库房

C.C库房

18.下列关于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中介组织提供技术指导

B.企业应向公安部门提交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报告

c.政府有关部门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行分级管理

D.储存剧毒物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应设置监控系统

19.某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重新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该制度应由企业的(后实施。

A.分管安全的负责人

B.总工程师

c.分管生产的负责人

D.主要负责人)签发20.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分为4个阶段,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事先采取相应措施的阶段,称为()阶段。

A.预防

B.准备

c.响应

D.恢复

21.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J16号],下列费用中,不属于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的是()

A.配备应急器材费用

B.操作器械竞赛费用 c.安全标准化建设费用

D.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费用

22.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谁保证应根据企业性质而定,个体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予以保证。A.董事长

B.总经理

C.投资人

D.法人

23.根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下列行为中,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规定的是

A.专户存储

B.单独核算

c.专款专用 D.统筹使用

24.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可采取防止和减少两类安全技术措施。其中,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指采取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的技术措施。下列安全技术措施中,不属于防止类的是

A.选择无毒材料

C.采取降频设计

B.失误一安全功能

D.电路中设置熔断器

25.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遵循一定的优先原则,下列安全技术措施中,属于优先原则排序的是()

A.个体防护,隔离,避难与救援,设置薄弱环节

B.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隔离,避难与救援

C.隔离,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避难与救援

D.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避难与救援,隔离

26.根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6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是指()A.用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卫生措施、辅助措施以及安全宣传教育措施的总称 B.用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设计、施工以及使用的安全技术总称

c.用于防止事故损失措施的总称

D.用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和其他技术措施的总称

27.根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6号),跨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主体是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B.其共同的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28.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未予批准的,生产经营单位经过整改后应向()

A.原审查部门申请再审

B.原委托的安全评价机构申请再验收

c.原建设项目设计部门申请再审

D.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再审

29.某企业检查班组员工甲在家长休,一年后回企业继续从事原工作,甲重新上岗后,负责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单位或者部门是()A.企业安全管理部门

B.企业人事资源部门

C.甲所在车间

D.甲所在班组

30.某小区一住宅电梯检验有效期截至2012年12月8日,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应于2012年11月8日前向相应的()申报定期检验。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D.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31.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B.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治理所需的资金 c.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整改

D.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制定整改方案

32.某特种设备检修单位检修一台中型塔吊,根据此次设备检修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除采取清理作业现场、防火、防高空坠落等措施外,还应()

A.设置作业管制区,保证安全警戒

B.定期对检修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c.向发包方缴纳风险抵押金

D.向发包方提供安全标准化等级证书

33.A省B市C县某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应由()组织。

A.A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A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C.B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B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34.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小时。

A.48

B.36

C.32

D.2

35.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新上岗就业人员开展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和控制对策、有关事故案例,以及()等。

A.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B.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C.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D.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36.某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从事本工种作业,已连续工作十年,根据有关特种作业操作证复审的规定,无特殊情况,该作业人员复审的年限是()年。

A.3 B.5 C.6 D.8

37.某氧化铝厂磨碎车间的一名电工调至焙烧车间工作,该电工调整工作岗位后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应由()实施。

A.特种作业培训机构

B.厂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C.焙烧车间

D.磨碎车间

38.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对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根据审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下列处置措施中,错误的是()

A.审核合格的,同意恢复生产

B.审核不合格的,责令改正或下达停产整改指令

C.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D.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关闭

39.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立即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下列内容巾,通常不属于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的是()

A.隐患治理经费来源

C.隐患产生的原因

B.隐患的治理方案

D.隐患的危害程度

40.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各类职业危害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A.触电、窒息

B.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C.噪声、辐射

D.窒息、高温

4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有害因素来源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以及生产环境,下列职业有害因素中,属于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是

A.粉尘

B.不良体位

C.高温

D.碳化氢

42.在作业场所中可能接触的电磁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下列电磁辐射中,属于电离辐射的是()

A高频和微波

B.红外线和X射线

C.紫外线和激光

D.氡子体和高能电子束

43.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或使用的化学物质散发到工作环境中,会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下列关于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表示 B.毒物透入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C.毒性大的物质其危害性一定大

D.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

4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职业卫生监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 C.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卫生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和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45.根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施细则》(安监总规划字[2005J149号).下列按照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进行分类的是()

A.防坠落用品、防触电用品、防机械外伤用品 B.防护服类、防护鞋类、防坠落护具类

c.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眼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

D.防尘用品、防毒用品、防辐射用品

46.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下列有关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A.根据员工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配置 B.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c.免费向员工提供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

D.发放现金要求员工到指定商店购买劳动防护用品

47.生产经营单位应统一采购劳动防护用品,到货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查验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B.查验安全鉴定证、安全标志 C.查验机构代码证、生产许可证

D.作外观检查,必要时试验

48.甲、乙两家施工企业分别承包丙建设单位两个标段的土建工程,并签订了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了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下列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丙企业负责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B.甲、乙企业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可以通用

c.丙企业负责甲、乙企业的现场安全管理 D.甲乙企业不得擅自将工程转包、分包

49.乙企业承包甲企业某建设项目,下列对现场安全管理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场施工作业应由甲方进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B.甲、乙双方的安全监督人员均有现场监督责任

C.甲方应组织对乙方施工用起重机械设备进行使用前验收

D.建设项目开工后,甲方无权决定终止合同的执行

50.甲企业拟将一废弃厂房的拆除工程发包给乙企业,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甲企业无需审查乙企业的()A.拆除工程资质及安全生产许可证

B.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

C.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D.近三年安全施工记录

51.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控制危险源

B.营救受害人员

c.消除危害后果

D.查清事故原因

52.某单位针对可能发生的液氨储罐氨气泄漏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下列应急救援人员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穿防酸工作服

B.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c.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阻燃防护服

D.佩戴长管面具,穿防酸工作服

53.某企业在一次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现场和场外的监测和评估程序,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场应急结束后,终止现场和场外监测

B.现场恢复阶段,终止现场和场外监测 C.将监测与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周边群众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D.可燃气体监测优先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54.桌面演练是一种圆桌讨论或演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协调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级应急部门、组织和个人明确、熟悉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A.风险

B.职责和程序

c.应急方案

D.应急措施

55.甲市具有一级建筑资质的A企业承包了乙市的某建设项目,因工作量较大,按照合同要求,将部分工程分包丙市B企业与丁市C企业,A企业分别与B、C企业签订了安全协议。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造成A企业1人死亡、B企业2人死亡、C企业3人重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是()人民政府。

A.甲市

B.乙市

c.丙市 D.丁市

56.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应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事故等级是()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9人受伤

D.900万元

57.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救护队连续工作20多小时,先后发现28名人员遇难,次日寻找唯一 一名失踪人员时,次日发生二次爆炸,造成5名救护队员死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的等级是()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58.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下列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的人员构成、主要工作程序与任务、责任和权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事故调查实行“政府领导、专家负责”的原则 B.事故调查组的职责应包括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

C.必要时,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D.较大事故调查组的成员组成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技术人员

59.某企业在进行下水道清污作业时,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下列事故原因中,属于间接原因的是()

A.未按规定设计强制通风设施

B.未进行有毒气体检测 C.从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呼吸器

D.现场未按规定配备监护人员

60.某矿山企业在爆破作业过程中,部分作业人员未及时隔离至安全区域,爆炸冲击波导致1 人死亡,1人重伤,这起事故的性质是

A.火药爆炸引起的责任事故

B.火药爆炸引起的非责任事故

C.放炮引起的责任事故

D.放炮引起的非责任事故

61.事故调查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事故性质和责任认定的主要依据是

A.对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问询情况

B.对事故现场的目击者的问询结果 C.被验证的问询或技术鉴定结果

D.事故的经济损失和伤亡情况

62.事故发生后,企业应立即进行上报,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间接经济损失

c.相关领导在现场指挥情况

D.现场影像资料

63.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安全管理措施的是

A制定相关人员安全培训计划

B.完善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c.明确设备管理责任

D.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64.某煤矿由高瓦斯矿井变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后,仍按高瓦斯矿井管理。在进行下水平巷道延伸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大量瓦斯涌入运输大巷,遇到电机车电火花发生瓦斯爆炸,造成这起事故的间接原因是

A电机车火花

B.高瓦斯矿井管理

c.大量瓦斯涌出

D.巷道地应力严重

65.隐患整改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隐患整改的效果,制定隐患整改措施时应优先考虑()

A.隐患整改资金

B.风险评价结果

c.安全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66.统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是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统计推断是指通过抽样等方式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特征的过程。下列关于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主要是通过编制频数分布表和构成指标来进行 B.参数估计就是通过区间估计来统计总体特征

C.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通常采用相对数指标进行

D.假设检验仅用于判断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如何引起的67.为研究某地区某工种从业人员职业疾病发病率,某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观察资料见下表。

时间(年)

观察人数

患病病例总数

新发病例数 2007-2009

2200

由上述资料可以得出该地区此工种从业人员职业疾病的发病率为

A.0.91%

B.1.36%

C.1.8Z% D.3.18%

68.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应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工作,事故统计分析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从而找出

A.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B.事故的伤亡数量

C.事故发生的规律

D.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

69.事故统计指标通常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下列生产事故统计指标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A.死亡人数

B.千人死亡率

c.损失工作日

D.直接经济损失

70.某市统计2011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5人,职业病发病死亡人数30人,该市年均人口为100万,其他人口死亡人数为2955人,该市2011年的粗死亡率为()

A.18%。

B.3%。

C.30%。

D.l%。

二、多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误选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O.5分〉

71.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0号),下列作业中,属于特种作业的是()

A.低压电工作业

B.等离子切割作业 C.机床车工作业

D.矿山井下支桩作业 E.硫化工艺作业

72.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中划分评价单元的方式有所不同,下列划分评价单元的方式中,属于安全预评价的是()

A.自然条件

B.辅助设施配套性

C.危险有害因素分布的状况

D.应急救援有效性

E.基本工艺条件

7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下列事故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电工在高处进行带电作业过程中,因电导致的高处坠落伤亡事故应为高处坠落事故

B.电工在高处进行带电作业过程中,因电导致的高处坠落伤亡事故应为触电事故

C.压力容器爆炸产生的个别飞溅物(爆炸碎片〉击伤人员的事故应为物体打击事故

D.压力容器爆炸产生的个别飞溅物(爆炸碎片)击伤人员的事故应为容器爆炸事故

E.电焊作业过程中,因焊接引发火灾而造成电焊工皮肤灼烫的伤人事故应为火灾事故

74.新建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时,评价机构首先需要依据建设项目前期技术文件要求,对安全生产保障实施情况和相关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建设项目前期技术文件主要包括

A.安全预评价

B.可行性研究报告

D.现场灾害事故报告

C.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E.初步设计中安全卫生专篇

75.某企业准备调整施工工艺和生产线。为了保证施工工艺和生产线的安全生产,需要对施工生产的危险性进行辨别,可以采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

A.对照、经验法

B.LEC法

C.风险概率法

D.系统安全分析法

E.事故案例法

76.某地铁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时,需要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条件验证。下列内容中,应纳入安全条件论证范围的有()

A.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

B.建设项目与周边设施(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在安全方面的相互影响 C.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D.法律法规方面的符合性

E.人员管理和安全培训方面的评价

77.甲某是某企业冷库职工,从事制冷职业,根据有关规定,甲某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下列内容属于甲某必须接受的安全教育培训的有()

A.制冷作业安全技术理论

B.制冷作业实际操作技能 C.无损检测技术理论

D.岗位安全教育培训

E.热切割安全技术理论

78.安全带是从业人员从事高空作业必须配备的防止跌落护具。每次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检查,下列检查结果中,符合规定的是

A.组件完整,绳索无捆结

B.组件在使用时间内 C.绳索需编织,无铆钉加固

D.活梁卡子表面无滚花

E.配备的防坠器制动可靠

79.某年4月12日,施工队长王某发现升吊篮钢丝绳有断股。要求班长张某立即更换,次日,班长张某指派钟某更换钢丝绳,继续安排其他工人施工。钟某为追求速度,擅自决定先把7名工人送上6楼施工,再换钢丝绳。当吊篮接近4层时钢丝绳断裂,造成3人死亡。下列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认定中,正确的有

A.钟某是事故直接责任者

B.王某负有事故的领导责任

C.王某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D.张某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E.钟某负有事故的领导责任

80.本质安全是通过设计等干涉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建设项目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操作失误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下列属于本质安全设计的是()

A.失误一安全功能

B.事故一 校核

C.控制措施一管理

D.故障一安全设计

E.修复或应急一功能

81.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包括()

A.防止能量积聚

B.采取控制措施

C.开辟释放渠道

D.完善管理缺陷 E.改变工艺流程

82.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评价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下列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

A.安全检查表

B.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c.危险指数评价法

D.概率风险评价法

E.因素图分析法

83.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下列评价对象中,可以化为同一个单元进行评价的是

A.同一堤坝内的全部储罐

B.同一厂房内的装置

c.建设在地上的装置

D.同一楼层的全部设备系统

E分布于不同楼层介质相连的设备系统

84.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下列危险、有害因素中,属于不安全行为的有

A.未锁紧开关

B.工具靠放不当

c.机器运转时修理

D.防护装置缺乏

E.拆除安全装置

85.我国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下列有关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A.企业是申报的责任主体

B.新建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

c.作业场所每年申报一次

D.卫生监管部门是申报的接受部门

上一篇:消防培训总结及照片下一篇:物业保安队长工作计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