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

2024-05-10

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通用6篇)

篇1: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

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行政纠纷。努力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和工作水平,我们收集整理了行政复议工作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及其解答(包括典型案例),以行政复议知识问答方式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总则;

(二)行政复议范围;

(三)行政复议管辖;

(四)行政复议程序;

(五)行政复议证据;(六)行政复议法律责任。这些问题在行政复议工作的实践中经常碰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我省行政复议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篇幅较大,分三期登载,供工作中学习参考。

目 录

(一)总则

1、什么是行政复议?

2、行政复议有哪些不同的种类?

3、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是什么?抽象行政行为能否成为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

4、行政复议与行政信访、申诉有什么区别?

5、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有哪些不同?

6、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什么关系?

7、行政复议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8、什么是行政复议法律关系?

9、什么是行政复议机关?哪些行政机关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10、哪些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11、什么是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12、什么是行政复议当事人?他们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13、什么是行政复议申请人?哪些人可以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

14、什么是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转移?

15、什么是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被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哪些行政主体?

16、什么是共同行政复议参加人?

17、什么是必要共同行政复议?

18、什么是普通共同行政复议?

19、什么是行政复议第三人? 20、什么是行政复议代理人?

21、什么是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期间应当如何计算?

22、什么是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送达的方式有哪几种?

23、行政复议机关是否可以向申请人收取复议申请受理费?

24、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境内申请行政复议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25、行政复议机关在办理复议案件时应如何解决有关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冲突问题?

(二)行政复议范围

26、《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包括哪些?

27、什么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28、什么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29、行政机关改变许可证、执照、资质证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哪几种情形? 3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哪些行政确权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1、什么是经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2、什么是农业承包合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等违 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4、公民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等,行政机关没有发放的,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2

3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红头文件”不合法,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8、公务员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内部处理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9、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0、驾驶员不服交通民警对其违章行为的记分处理,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1、不服公安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2、公民不服公安机关作出的留置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3、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4、公民不服劳动教养委员会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海关作出的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哪些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48、不服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的商标复审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9、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50、国土资源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包括哪些?

51、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范围包括哪些?

52、不服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3、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4、当事人不服人事仲裁部门作出的仲裁裁决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5、患者或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6、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公证处拒绝办理公证有异议,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

57、公民对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办理结婚登记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8、纪检监察对象对纪检监察部门采取的“两指”、“两规”措施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59、公民对乡政府强迫要求自己参加 “计划生育学习班”的行为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总则

1、什么是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适用准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在国外又称为行政诉愿、行政上诉或行政救济。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并纠正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具有如下特征:(1)行政复议的主体是享有行政复议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行政复议机关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如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能成为行政复议机关;其二,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享有行政复议权,没有行政复议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行政复议机关。我国行政复议机关一般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

(2)行政复议的客体是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出的复议申请被受理以后,该具体行政行为便成为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审查的内容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果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为不服,则不能单独申请行政复议,而只能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请对其所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3)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监督制度,同时又具有准司法性。确立行政复议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作出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依法对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行政复议还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制度,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对于 4 发生在行政复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行政争议居中进行公正的裁决,以保障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比一般行政程序正式、严格,较司法审判程序简便、灵活,它兼顾公正与效率,具有准司法性。

(4)行政复议决定的效力通常不具有终局性。由于行政机关不能做自己案件的裁决者,行政复议决定的合法性要接受司法审查的检验,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一般可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

2、行政复议有哪些不同的种类? 在实践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复议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照行政复议的对象为标准,行政复议可以划分为:公安行政复议;税务行政复议;工商行政复议;物价行政复议;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复议;海关行政复议;外汇管理行政复议;交通行政复议;国土资源行政复议;环保行政复议;卫生行政复议;药品监督行政复议;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人事行政复议;知识产权行政复议等。

(2)按照复议决定的效力为标准,行政复议可以分为:a终局行政复议,是指复议决定一经作出即可终结案件,当事人如果不服,则既不能再申请复议,也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b非终局行政复议,是指复议决定虽然一经作出,但并不能立刻终结案件,当事人如果不服,仍可以再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我国的行政复议决定大多不具有终局性,当事人对复议裁决不服一般可提起行政诉讼,这体现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复议是终局的特殊情况下,行政复议才为终局复议,例如《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的复议。

(3)按照行政复议机关为标准,行政复议可以划分为:a原机关复议,是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向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例如,对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只能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省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b上级机关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向作出原行政行为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这种由上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情形在我 5 国最为普遍。c专门机构的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向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处理某类行政争议的专门机构申请行政复议。

(4)按照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行政复议可以划分为:a国内行政复议,是指复议申请人和第三人均为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复议。b涉外行政复议,是指复议申请人或者第三人为外国人的行政复议。这里所指的外国人,包括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其他组织等。涉外行政复议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由我国行政机关作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并向我国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的行政复议。

3、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是什么?抽象行政行为能否成为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 行政复议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行政管理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它对业已发生的特定事项和特定的人具有拘束力,而对以后发生的同类事件则不产生效力。如对违反交通规则行为的罚款处理,就一次违章而言,交通管理机关的处罚只对一次违章行为有效,如果再次违章,则需要对其另行作出新的处罚决定。

抽象行政行为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另一类行政行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是:(1)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它是针对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作出的,其行为对象具有抽象性,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2)法律效果具有间接性。它不能对行政管理对象的权利义务直接产生法律效力,而只能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规范性的依据。(3)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它是针对以后的事件制定的,并且只适用于其生效以后的行为和事件,在其生效的时间内对于其所调整的同类事项具有反复适用的法律效力。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比较难以把握。划分抽象行政行为与可复议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仅根据特定性和反复适用性还不够。实践中,可结合以下几方面加以正确 6 区分:(1)特定性与非特定性,具体行政行为指向特定的人和事,抽象行政行为指向非特定的人和事;(2)一次适用性与反复适用性,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反复适用性,而具体行政行为属一次性适用;(3)直接性与间接性,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抽象行政行为不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要以具体行政行为为中介;(4)强制执行性与非强制执行性,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直接强制性,抽象行政行为不具有强制执行性;(5)向前效力性与向后效力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对将来要发生的行为或事件的规范,具体行政行为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事件的处理。

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被单独提起行政复议,但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这类一并进入审查范围的仅限于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等。

4、行政复议与行政信访、申诉有什么区别? 行政信访是我国信访制度的一部分,专指国家行政机关接待和处理公民或组织来信来访的活动。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都是国家行政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对行政活动实施监督的重要渠道。二者的区别在于:(1)受案范围不同。行政信访的受案范围非常广泛,凡属于依据《宪法》第41条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事项,都属于行政信访接待受理的范围。相比之下,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则要窄得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就有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争议案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项都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2)当事人不同。信访中的来信来访人可以是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而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的利害关系人。(3)处理方式不同。由于信访机构只是上呈下传的信息集散部门,对于所受理的信访案件一般只具有程序性的处理权,需要按照“归口”原则转送有权机关处理。而行政复议机关既有程序性的处理权,又有实体性的处理权。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后,有权依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撤销、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和限期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

行政申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国家机关申明不服,请求重新处理,以及受理机关审查申请事项,并作出处理决定的各项活动的总称。《宪法》第41条规定,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利。当行政管理对象向作出违法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时,实际上他就是在行使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因此,行政复议是属于行政申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行政复议与其他形式的行政申诉又存在着不同,表现在:(1)法律基础不同。行政申诉的法律依据是《宪法》第41条的规定,这是申诉制度的宪法基础。行政复议作为申诉制度中的一项具体制度,虽然也是以宪法为其根本依据,但它最直接的法律基础是《行政复议法》及其他行政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行政法律、法规的特别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没有行政复议申请权,而只能依据《宪法》行使一般申诉权。(2)申请范围不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是特定的,一般限于《行政复议法》所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其他行政申诉的范围往往是不特定的,几乎对所有行政行为都可以提出申诉。(3)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享有复议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一般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受理。而其他行政申诉的受理机关则可能是各级行政机关,还可能是其他国家机关或党委纪检部门。(4)提起期限不同。行政复议的提起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如果超过法定期限没有提起复议,就自动丧失复议申请权。行政申诉则没有法定期限的限制,当事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申诉。(5)处理方式不同。行政复议机关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正式的书面决定。其他行政申诉的处理方式则比较灵活多样,受理机关既可自行处理,也可移交其他有关机关作出处理决定。

5、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有哪些不同?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都是行政机关解决法律争议的准司法活动,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着许多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1)所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行政复议的对象是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的行政争议,而行政裁决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相联系的民事争议。例如,因土地、草原、森林等资源的权利归属问题而引起的争议,因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所引起的赔偿争议,都属于行政裁决的范围。

(2)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不同。在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中,行政复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是不对等的,他们与复议机关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复议机关与被申请人之间是一种内部行政关系,而与申请人之间则是一种外部行政关系。在行政裁决法律关系中,作为被裁决者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与行政裁决机关的关系都是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3)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申请人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复议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服行政裁决决定,有的可依法先申请复议再提起行政诉讼,有的为终局裁决,有的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6、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什么关系?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已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并由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提起的原因、审查的对象、适用的程序和目的作用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点:(1)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行政复议适用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适用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诉讼法》。

(2)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作出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少数情况下是原行政机关或特设机关;行政诉讼的受理机关则是人民法院,它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

(3)法律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其全部过程都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的一种司法行为,表现为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

9(4)审理程序不同。行政复议遵循行政程序,除特殊情况,大都实行一级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行政诉讼遵循司法程序,在审级上实行两审终审制,而且应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5)当事人的称谓不同。行政复议的当事人称为申请人、被申请人和复议中的第三人;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称为原告、被告和诉讼中的第三人。

(6)审查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又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而行政诉讼,一般情况下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7)处理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除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间内提起行政诉讼。而行政诉讼的终审判决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密切,但不能针对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同时适用,而且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只能是行政复议在前,行政诉讼在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关系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形:(1)复议前置。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某些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行政决定不服时,须先向行攻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没有经过复议程序,人民法院则不予受理。

(2)两者选一。即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之间,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其一是先申请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二是直接起诉,即不经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复议终局。行政复议属于法律规定的终局裁决,那么当事人就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7、行政复议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4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行政复议活动的全过程,是行政复议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1)合法原则。所谓合法,是指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被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10 并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合法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履行复议职责的主体应当合法。复议机关应该是依法成立并享有法津、法规所赋予的复议权的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对复议案件必须依法享有管辖权,参加复议的工作人员必须符合法定的资格和条件。b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应当合法。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必须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c审理复议案件的程序应当合法。行政复议从受理申请、调查取证到审查决定,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否则,就无法保证行政复议决定的合法性。

(2)公正原则。所谓公正,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应当居中裁决,不偏不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同种情况相同对待,对待申请人和被申请复议的行政机关,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官官相护”。所作出的复议决定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当合理,不可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3)公开原则。所谓公开,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整个过程应当向社会公开,并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行政复议公开是确保行政复议合法、公正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公开原则,有利于增加行政复议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确保办案质量,为公正、合法地处理复议案件提供程序性保障。

(4)及时原则。所谓及时,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对复议案件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这一原则是对行政复议机关工作效率的要求。行政复议机关遵循及时原则,主要包括及时受理复议申请、及时进行审理、尽快作出复议决定等方面。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能作出复议决定的,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复议审理延长手续。

(5)便民原则。所谓便民,就是要求行政复议要尽可能为老百姓提供方便,为申请人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提供便利条件,免除不必要的麻烦。《行政复议法》在这方面的主要体现是: a规定了较长的复议申请期限,一般为60天;b复议申请既可以书面提出,也可以口头申请;c在申请人难以弄清向哪一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复议申请,由其代为转达;d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不收取任何费用等。

8、什么是行政复议法律关系? 行政复议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复议法律规范调整的,行政复议机关与行政复议参加人及其他行政复议参与人之间,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以解决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争议为目的,与行政法律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包含以下四层含义:(1)行政复议法律关系是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形成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复议申请被行政复议机关受理以后,受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调整,在行政复议机关、复议参加人、复议参与人之间,就形成了行政复议法律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产生以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复议申请为条件。(2)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实质上是行政复议机关与其他复议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他复议主体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都要通过行政复议机关来进行,没有行政复议机关,就不存在行政复议法律关系。(3)行政复议法律关系是一种程序性法律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是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它在解决行政争议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并伴随着行政争议的解决而消灭。(4)行政复议法律关系是行政复议法律规范调整的产物。行政复议行为必须以行政复议法律规范为依据,没有相应的行政复议法律规范,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变更和消灭。

9、什么是行政复议机关?哪些行政机关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机关,是指承担并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机关。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机关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法》第13条规定:“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国务院一般不能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但《行政复议法》第14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12(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行政公署)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行政复议机关即为该派出机关。

(3)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该部门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可以作为其行政复议机关。

(4)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从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来看,有些行政管理事项是属于中央专属管辖的事项,如金融监管、海关管理、国家税收等。为此国务院设置了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实行垂直领导的专门行政机关。这些机关虽然设在某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内,但不受该人民政府管辖。在发生行政争议时,当事人不能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而只能向其上一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10、哪些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以下几类行政机关不承担行政复议职责,因而不能成为复议机关:(1)不设派出工作机构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之下如果没有设立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派出机构,则不具有行政复议职责。设立派出工作机构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如果派出工作机构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此部门即具有行政复议职责,例如县级人民政府之下的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它们领导的派出所、工商所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其上级部门的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成为复议机关。虽然下设派出工作机构但该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那么,这个上级部门也不能成为行政复议机关。

(2)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关,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不同,它们没有设立工作部门的权利。实践中,虽然乡、镇人民政府也有一定数量的工作机构,但其法律地位与政府工作部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工作机构在实施行政管理时没有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必须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由于没有比本层级更低的行政机关,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不可能行使具有层级监督性质的行政复议职权。

13(3)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它们都是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与乡、镇人民政府一样,这些派出机关不承担行政复议职责,不能成为复议机关。

11、什么是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行政复议机构是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查和裁决工作的办事机构。行政复议机构不是独立的行政主体,不能以自已的名义对外行使职权,而只能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复议权,并对其所属的行政机关负责,上下级行政机关各自设立的行政复议机构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和领导关系。一般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即为行政复议机构。例如,卫生部设立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由部长、副部长和有关司局长组成,在部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委员会下设行政复议办公室,负责行政复议日常工作,卫生部行政复议办公室设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有专人负责。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1)受理行政复议申请;(2)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3)审查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作出行政复议决定;(4)处理或者转送《行政复议法》第7条所规定的对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5)对行政机关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6)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12、什么是行政复议当事人?他们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行政复议当事人,是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因该具体行政行为发生行政争议,而以自己名义进行行政复议,并受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约束的人,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行政复议当事人是行政复议活动的主要参加人,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及行政复议的进程,他们应当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1)行政复议当事人具有下列权利:a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申请人有行政复议申请权,并有权委托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b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复议的权 14 利;c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之前,有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权利;d在复议期间,申请人有申请停止执行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e申请人有申请复议机关的审理人员回避的权利;f申请人有提供证据和请求勘验、鉴定的权利;g申请人有权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h申请人对因被申请人违法行政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有请求赔偿的权利;i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有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j被申请人有提出复议答辩,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有关材料的权利;k被申请人在复议期间有停止执行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权;l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有权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复议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a当事人应依法行使行政复议权,不得滥用权利;b当事人应按照复议机关的要求,提供或者补正证据以及其他材料;c如实陈述案情真相,不得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不得对证人、鉴定人及其他与复议活动有关的人进行打击报复;d接受复议机关的传唤和调查,自觉履行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

13、什么是行政复议申请人?哪些人可以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 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因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体而言,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行政复议机关重新审议,变更或者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相对人。

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必须是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行政管理相对人,而不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包括:(1)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行政机关发生行政争议时,也有权以公民个人身份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也可能成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当其认为我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也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15(2)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民法通则》第37条的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我国,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它们作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如果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从而成为行政复议申请人。在我国境内的外国法人,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3)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不具备法人条件,未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和经济实体,其法律特征是:a合法成立;b有一定的组织机构;c有一定的财产;d不具有法人资格。现实中,非法人组织大量存在。例如,法人企业所设立的分支机构,未办理法人登记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等,都属于非法人组织。这类组织虽然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却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作为行政管理活动的相对一方,当其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时,也同样享有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

14、什么是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转移? 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转移是指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或者法人和其他组织终止,他们的申请人资格依法自然转移给特定公民或者法人和其他组织。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在申请行政复议期间内死亡,公民的近亲属可以代为提起复议。所谓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近亲属申请复议,其性质属于在法律承认的特定条件下,申请人资格的自然转移,等于近亲属作为承受者从死亡公民那里取得了申请人的资格。因此近亲属是以自已的名义申请复议,其法律地位等同于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本人。近亲属代死亡公民申请复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近亲属所承受的是一种申请复议的权利资格,因此他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既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不申请复议,申请以后还可以撤回申请,而不是必须申请复议。(2)《行政复议法》并未规定近亲属提起复议申请的先后顺序,只要是近亲属范围内的人,就可以单独或者共同提起复议申请。(3)近亲属申请复议的,要受行政复议机关复议决定的约束,依据复议决定的内容承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言,如果其受到了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但还没有申请复议就已终止的情况下,如法人合并、分立、撤销、解散、破产等,其复议申请人的资格也可以发生转移。对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消灭的,即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在法律上归于终结而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复议申请权,由依法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组织行使。(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立的,即一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法定程序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新的法人或者新的组织,这时则由分立后的若干新的法人或组织共同承受原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复议申请权。(3)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即两个以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合并为一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则由合并后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承受其权利,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还应当注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人在复议过程中发生变更的,由新的代表人继续进行复议,但这不属于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转移问题。新的代表人应向行政复议机关提交新的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原来进行的复议行为仍然有效。

15、什么是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被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哪些行政主体?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指由申请人指控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并经行政复议机关通知参加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范围包括以下几种:(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2)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申请人。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都是行政主体,如果是行政主体与另一非行政主体共同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则不能视为共同被申请人,非行政主体可视为行政复议第三人。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组织是被申请人。需要注意的是,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不能授权非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使行政管理权。

17(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因为受委托的组织本身没有法定授权,只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委托代为行使行政权,由于受委托组织的行为引起的争议,自然应当由委托机关作为被申请人。

(5)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在行政处理决定书上签名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因为批准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说,直接对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才是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派出机关是被申请人。例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地区行政公署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公署就是被申请人,而不能以省或自治区政府为被申请人。

(7)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如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授权派出机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该派出机构是被申请人。否则,设立该派出机构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8)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如果原行政职权已经被取消或者转变,不再属于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那么撤销该行政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16、什么是共同行政复议参加人? 行政复议申请人一方或被申请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行政复议为共同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申请人一方为两人以上的,称为共同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一方为两人以上的,称为共同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共同行政复议申请人和共同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合称为共同行政复议参加人。

共同行政复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一个申请人同时对几个被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例如,某一个体户针对工商、卫生等几个行政机关联合执法中所共同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以他们为共同被申请人所提出的行政复议。(2)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对同一被申请人提起的行政复议。例如,三家造纸企业就环保局对他们向同一条河流超标排污所作的行政处罚不服,而以共同申请人的身份对环保局提起行政复议。(3)几个申请人同时对几个被申请 18 人提起行政复议。例如,张某、王某、孙某对房管、公安和城建部门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行政复议。

共同行政复议的构成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必须为两人或两人以上。(2)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同一的或者是同一种类。据此可将共同行政复议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7、什么是必要共同行政复议?

所谓必要共同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对发生争议的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合并审理的行政复议。必要共同行政复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1)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因共同违法行为而被一个行政机关分别给予行政处罚。例如,甲、乙二人共同殴打丙,分别被公安机关给予拘留和罚款的处罚,甲、乙二人不服该处罚决定,向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就属于这种情况。

(2)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因违法而被处罚,该法人或组织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同时被一个行政处罚决定处罚。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害人,对行政机关的同一行政行为不服而共同申请复议。例如,一家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水给多户农民的稻田造成了污染,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环保部门对该污染企业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但农民们认为处罚太轻,因此提起复议。

(4)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以同一个决定的形式,对一个或若干个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理或处罚,当事人不服该决定而提起行政复议。

在必要的共同行政复议中,几个当事人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共同行政复议的当事人应一同进行复议活动。首先,复议申请人应共同申请复议,行政复议机关也有义务通知未申请复议的其他申请人参加复议,即追加复议申请人。但经通知后其他申请人不愿参加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不能强行追加申请人。其次,被申请人必须共同参加复议。如果申请人在申请中漏列了其他被申请人,复议机关有权追加被申请人,被追加的被申请人有义务参加复议,无权加以拒绝。

18、什么是普通共同行政复议? 19 普通共同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复议标的是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予以合并审理的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对普通共同行政复议案件是可以分开审理的,因为在普通共同行政复议中,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并非仅有一个,只不过是属于同一种类而已。因此,共同复议当事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也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复议机关合并审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力浪费、简化程序,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对同样问题作出不适当的或者相互矛盾的复议决定。普通共同行政复议的成立须具备两个条件:(1)实质条件,即复议的标的是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首先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次是这些具体行政行为属于同样类型,即作出这些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或者行政机关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属于同样的类型。(2)程序条件。由于普通的共同行政复议主要是考虑复议程序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程序性条件更复杂一些,包括两个方面:a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审理。这可以由当事人申请后经复议机关同意合并审理,也可以由复议机关直接依职权确定并案审理。b属于同一行政复议机关管辖,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客观条件,行政复议机关不得违反复议管辖的法律规定合并审理复议案件。

19、什么是行政复议第三人? 行政复议第三人,是指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因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经自己申请或者经行政复议机关通知,而参加到复议活动中来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三人在行政复议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其参加行政复议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行政复议中不依附于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具有与复议申请人基本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行政复议第三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行政处罚案件的共同被处罚人。在一个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主体处罚了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人,其中一部分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另一部分人没有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那么后一部分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2)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受害人的情况下,如果被处罚人提起行政复议,则受害人可以成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如果受害人提起行政复议,则受处罚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20(3)行政确权案件中的被确权人。在土地、矿产、森林等确权案件中,主张权利的人可以成为第三人。如在房屋确权案件中,有关机关确认房屋产权归甲所有,乙不服提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确权决定,因为这一复议请求与甲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其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4)在食品卫生、药品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争议案件中,与申请人所受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有利害关系的另一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成为行政复议第三人。例如,某食品卫生监督站,以某个体肉店出售不符合标准的猪肉为由,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该个体户不服处罚决定,提起行政复议,并称所出售的猪肉是从某肉联厂购进的。此时,该肉联厂就可以以第三人身份参加到这一行政复议之中来。因为,如果复议机关维持原处罚决定,就会对肉联厂产生不利影响。

(5)行政机关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成为行政复议第三人。当某一具体行政行为是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的,而申请人只针对其中部分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时,原则上复议机关应在征得申请人的同意后将其他行政机关均列为共同被申请人。但是,如申请人不同意追加的,复议机关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20、什么是行政复议代理人? 行政复议代理人,是指在行政复议中,根据法律规定,或者经复议机关指定,或者受当事人委托,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行政复议的人。实行行政复议代理人制度,不仅有利于为行政复议当事人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使他们更有效地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复议机关正确、及时、合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办案质量。

根据代理权产生的依据不同,可以将行政复议代理人分为以下两种:(1)行政复议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根据法律规定行使复议代理权,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行政复议的人。法定代理人制度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代理制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指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已行为的精神病人。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行政 21 复议。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法定代理人一般由被代理人的父母、配偶、子女或养子女以及监护人等担任,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行政复议机关为其指定代理。行政复议法定代理人与行政复议当事人在行政复议中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被代理人的一切行政复议权利都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被代理人应履行的一切行政复议义务也都由法定代理人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者第三人是自然人时,才可能存在行政复议法定代理人,对于法人、其他组织和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来说,不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存在法定代理人问题。

(2)行政复议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是指受行政复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的委托而代为参加行政复议的人。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委托人的授权而产生,其代理权限和代理事项,由双方以委托合同的形式确定。委托代理权的变更和取消,一般由委托人决定。委托代理人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律师、申请人或第三人的近亲属、所在单位推荐的人或社会团体负责人以及经复议机关许可的其他公民,委托代理人的人数一般为1至2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时,应当向行政复议机关提交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

21、什么是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期间应当如何计算? 行政复议期间是指行政复议参与人进行和完成某种复议行为的期限和日期。行政复议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复议机关指定的期间。参加行政复议的行为主体在法定期间内依法实施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而不遵守法定期间者就丧失了在法定期间内进行某种行为的权利,即使进行了该行为,也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指定期间则是指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复议案件审理的需要,依职权决定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行政复议行为的期间,例如行政复议机关要求申请人补正复议申请的期间即为指定期间。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期间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1)期间以时、日、月、年作为表示单位。(2)期间开始的时、日,不计算在期间内。(3)行政复议期间有关“5日”、“7日”的规定指的是工作日,不含节假日。节假日是指国家法定节假日,如元旦、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及双休日等。(4)复议文书的在途期间不包括在期间内,复议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无论是否在原定期间内到达均不算过期,该复议文书的交付日期,以交邮时邮局在该文书邮件所盖的邮戳上的日期为准。

如果期间由于当事人的原因被延误,那么即使当事人进行了有关的复议行为,也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但是,如果期间的耽误是由于不可抗力或非当事人主观方面的过失所造成的,那么法律允许当事人申请延长有关期间。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延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

22、什么是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送达的方式有哪几种? 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是指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行政复议文书送交当事人及其他行政复议参与人的行为。送达是行政复议机关的职权行为,当事人向行政复议机关送交复议文书不是送达,送达应以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未按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的送达,不产生送达的法律效力。送达回证是行政复议机关用以证明完成了送达行为的行政复议文书。

根据《行政复议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方式有以下几种:(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是指由行政复议机关的送达人员,将需要送达的行政复议文书直接交给受送达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代收人员的送达方式。受送达人有复议代理人的,复议机关也可以向受送达人的代理人送达复议法律文书。

(2)留置送达。留置送达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向受送达人或者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送交需要送达的复议文书时,受送达人或者有资格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送达人将复议文书依法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在进行留置送达时,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3)委托送达。委托送达是指行政复议机关直接送达确有困难,而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将需要送达的复议文书送交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

(4)邮寄送达。邮寄送达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邮局以挂号的方式将需要送达的复议文书邮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相符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23(5)转交送达。转交送达是指针对受送达人的有关情况而将需要送达的复议文书,交有关单位转交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例如,受送达人为被劳动教养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劳动教养单位转交。负责转交的机关在收到复议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6)公告送达。公告送达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采取上述方法均无法送达时,而将需要送达的行政复议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公告,公告经过一段时间即产生送达后果的送达方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23、行政复议机关是否可以向申请人收取复议申请受理费? 《行政复议法》第39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也就是说,行政复议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复议申请人交纳受理费、鉴定费、保全费、公告费、办案费等。即使申请人的复议请求未获成功,也同样不必交纳任何费用。行政复议机关如果向申请人收取复议费,就是违法行为,行政复议申请人有权拒绝缴纳。不向申请人收取复议费,有利于充分保障行政复议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利,如果向申请人收取复议费用,就会使一些申请人由于难以承受相应的经济负担而放弃复议权。因此,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对公众权利的充分尊重。另外,行政复议制度还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监督机制,通过行政复议,重新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纠正行政机关内部所犯的错误,这是行政机关的职责所在,也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为此,《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活动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因此,任何行政复议机关都不得以缺少经费为由拖延、中止,甚至拒绝复议。否则,就违反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24、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境内申请行政复议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正日益扩大,在行政管理中也就必然增加越来越多的涉外因素。根据国家主权原则的要求,外国公民、组织在我国境内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行政法在内。因此,当外国公民、组织不服我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也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据此,《行政复议法》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24 外国组织在我国境内申请行政复议,适用该法。这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在实际适用过程中还应当针对涉外行政复议的特点,结合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处理好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在涉外行政复议中必须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汉语,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申请行政复议提交的申请书,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都要使用汉语。当然,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为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提供翻译。再如,对于在我国境内无固定居所的涉外行政复议当事人,在送达行政复议文书时,则应适用《民事诉讼法》中涉外民事程序关于送达的特别规定。具体的送达方式为:一是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我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二是通过外交途径送达。三是向送达人委托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代理人送达。四是向受送达人在我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五是受送达人所在国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六是不能用上述方式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满6个月的,即视为送达。

25、行政复议机关在办理复议案件时应如何解决有关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冲突问题? 现行《行政复议法》施行以前,我国制定的许多专门性行政法律规范中对行政复议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行政复议法》的具体规定在很多方面都较以往的法律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尤其是在复议申请期限、管辖以及受案范围等方面。《行政复议法》从便民原则出发,取消了提起复议的种种限制,赋予申请人对复议案件管辖的选择权,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充分行使行政救济权。这些规定可能造成与以前其他行政复议法律规范中有关规定的相互冲突,因此根据 “新法优于旧法”的法律效力原则,《行政复议法》第42条规定:“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有关行政复议的规定与本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法的规定为准”。

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民不服治安管理处罚的复议申请期限为5天,而《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复议申请期限少于60日,根据解决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对不服治安处罚的复议申请期限应当以《行政复议法》规定的60天为准执行。

(二)行政复议范围

26、《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包括哪些? 行政复议范围也即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角度看,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对哪些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从复议机关的角度看,是指其依照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规定可以受理哪些行政争议案件。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11类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最后一条是概括性规定,凡不属于前10项列举情形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要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他们就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27、什么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行政处罚是指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授权的组织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的行政惩戒。根据 《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可以分为五大类:(1)人身自由罚,是指对违法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的行政处罚,如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实施的行政拘留。(2)声誉罚,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名誉、荣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行政处罚,这类处罚的主要形式有警告、通报批评、剥夺荣誉称号等。(3)财产罚,是指由违法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剥夺其一定财物从而使被处罚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的行政处罚,财产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罚款、没收、追缴非法所得、销毁违禁物品等。(4)资格罚,是指以剥夺或限制被处罚人的资格为内容的处罚,这种行政处罚剥夺或限制行为人从事某一方面的特定职业或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主要形式有吊销许可证、职务证书、驾驶执照,取消资格,停止或取消某种优惠等。(5)责令作为或不作为,是指对违法者科处一定的义务,直接要求其作出某种行为或不得作出某种行为。这类处罚的主要形式有停止生产、暂停营业、限期整顿、关闭企业、责令拆除违章建筑、责令降价出售、责令追回不合格产品、限期出境、驱逐出境等。

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处罚主要有以下8种具体表现形式:(1)警告。警告是一种影响被处罚人声誉的行政处罚形式,是指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组织对违法者所实施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谴责和告诫。警告既具有教育的性质又具有制裁的性质,其目的是向违法者发出警戒,声明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违法,以避免其再犯。警告一般适用于情节轻微或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既适用于公民个人又适用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另外,它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罚形式合并适用,如当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比较严重时,可以同时适用警告和一定数额的罚款。

(2)罚款。罚款是指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的组织强制违法者承担一定的金钱给付义务,要求违法者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量货币的处罚,罚款既具有经济方面的内容,又具有行政强制性。罚款在行政处罚中是适用最广泛的一种处罚形式,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实践中,许多行政争议案件都是由于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服罚款处罚决定而引起的。

27(3)没收非法所得。没收非法所得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行政违法行为人的非法收入和违法所得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这里的非法收入和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财产,如赌博所得的财物、销售伪劣商品获取的收入等。

(4)没收非法财物。没收非法财物是指行政机关将行为人非法占有的财物、违禁工具、用具和物品、违禁品等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非法财物通常包括用于从事违法活动的物品、违法工具、违禁品等。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从事赌博活动的赌具就属于违法用具;在车、船、飞机上查出的易燃、易爆物品、淫秽物品、反动宣传品则属于违禁品。

(5)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产停业是指行政机关强令违法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停止生产或经营活动。如《食品卫生法》规定,主管机关对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企业可责令其停业改进。责令停产停业一般附有限期整顿的要求,如果被处罚人在限期内纠正了违法行为,就可以恢复生产、经营,因而与企业关闭不同。企业关闭是永久性的,企业被勒令关闭而注销登记后,就已不复存在。

(6)暂扣、吊销许可证和执照。吊销、暂扣许可证和执照是禁止从事某种特许权利或资格的处罚,它是行政机关依法收回或暂扣违法者已获得的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证书,目的在于取消被处罚人一定的资格和剥夺、限制其享有的某种特许权利。吊销与暂扣是有区别的。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是对违法者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其享有某种资格的取消;而暂扣许可证和执照,则是中止行为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待行为人改正以后或经过一定期限后,再发还许可证或执照。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第1款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这里即是指暂扣驾驶证。该法第101条第2款还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里则是指吊销驾驶证。

(7)行政拘留。行政拘留也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它只适用于自然人而不可能适用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行政拘留决定由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公安机 28 关作出。行政拘留的期限一般为7日以上15日以下,有两种以上违法行为合并处罚的不在此限。关于行政拘留的法律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集会游行示威法》、《戒严法》、《消防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8)其他行政处罚决定。比较常见的有通报批评,这是一种影响被处罚人声誉的行政处罚,它以公开公布的方式,使被处罚人的名誉受到损害,既制裁被处罚者本人,又广泛教育他人。通报批评虽然和警告一样都是对违法者以书面形式予以谴责和告诫,指明其违法行为及危害,以避免再犯,但二者在适用范围、处罚内容、决定形式、处罚程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实践中应注意加以区分。

行政处罚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因此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否则就会侵犯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无论是对哪一种处罚行为都有权申请行政复议。

28、什么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授权的组织,为了预防或制止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以及不利后果,或者为了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身自由、财产予以强行限制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根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行政强制措施分为人身强制措施和财产强制措施。

(1)人身强制措施。主要是指公安、海关、国家安全、医疗卫生等行政机关,对于那些对社会有现实威胁或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迫使其履行人身义务的强制措施。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a、强制隔离,是指对拒绝按法律规定隔离治疗或隔离期间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患有某些传染病的人所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例如,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 29 疽中的肺炭疽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再如,为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2003年4月卫生部将其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要隔离治疗,对其接触者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观察。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b、强制治疗,是指对那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或者有危害社会危险的精神病人所采取的强制其在专门场所接受治疗和监管的措施。除了精神病人以外,那些因卖淫、嫖娼而患有性病的人,也属于强制治疗的对象。

c、收容教育,是公安机关对卖淫、嫖娼人员所采取的剥夺其人身自由,强制其接受教育、挽救的行政强制措施。收容教育的机构是各级政府设立的收容教育所,在收容教育过程中,被收容人员的人身自由受到剥夺,收容教育所还要对被收容人进行强制性的医疗检查,对患有性病的人要进行强制治疗。同时还要对被收容者进行强制性的法律、道德教育,并迫使其进行一定的生产和劳动,收容教育的期限为6个月至2年。

d、强制戒毒,是由公安机关设立的强制戒毒所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采取强行戒除、进行治疗、教育的措施。强制戒毒的期限为3个月至6个月,经过延长后一般不得超过1年。经过强制戒毒后重新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可对其采取劳动教养措施。

除以上几种强制措施外,针对人身自由而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还包括公安机关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所实施的强制传唤、对在公共场所酗酒的人实施的强制约束、对闹事者采取的强行带离现场或驱散等措施。

(2)财产强制措施。主要是行政机关为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涉案财产所采取的具有保全性质的行政强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a、查封,是指对动产或不动产就地封存,防止财产所有人对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被查封的财产不转移到实施查封的机关,一般是就地贴上封条。未经行政机关的允许,财产所有人不得自行启封或对财产进行转移、藏匿。

b、扣押,是指为了取证或者防止当事人擅自移动、处分其财产,有权机关依法将其扣押于一定地点并置于行政机关监督之下的行为。例如,根据《海关法》第6条的规定,海关有权检查进出境运输工具,查验进出境货物、物品。对违反该法或者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可以扣留。对与违反该法或者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有牵连的,也可以扣留。

c、冻结,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行政机关的要求,冻结当事人的账户,不准其动用存款的行为。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关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除了查封、扣押、冻结外,对财产的强制措施还包括强制扣缴、强制扣除、强制铲除等。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主要是:(1)实施主体必须是有行政强制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法律授权组织;(2)被强制的对象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3)必须办理必要的法律手续,符合规定的期限;(4)必须按照法定的种类运用行政强制措施。不符合以上条件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采取的任何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不服,均有权提请行政复议。

29、行政机关改变许可证、执照、资质证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哪几种情形? 许可证、执照、资质证等行政许可证书是指有权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通过考核程序核发的,准予其从事某一职业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证明文书,如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引航员证书、海船船员运行证书、施工企业资质证书、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证书、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等。行政许可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从事哪些活动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应当由法律、法规来加以确定。只有临时性行政许可,才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来设定。

《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因此,只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才可以改变原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改变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31(1)变更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是指取得行政许可证书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其活动不符合原许可登记或核准的范围和条件,许可机关应相对人的申请而予以变更或者由许可机关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直接决定予以变更或强制变更的行政行为。例如,根据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企业按资质标准就位后,由于情况变化,当构成及影响企业资质的条件已经高于或低于原定资质标准时,由资质管理部门对其资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中止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制止和纠正行政许可证书持有人的违法行为,令其暂时停止从事被许可的活动的行政行为。例如交通管理部门对违章驾驶的司机吊扣其一定期限的驾驶执照。

(3)撤销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是指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政许可证书持有人依法收回并注销其所持有的许可证,从而取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撤销许可证或资格证是一种严厉的处罚手段,是终止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某项行为能力或资格的重要措施,撤销行政许可必须履行严格的法律程序,如行政机关在决定撤销许可证前应经过公告、调查、听证等。并且,只有在违法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才能适用这种手段。例如,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证书是从事勘察设计的资格凭证,只限特定单位使用,不得转让……违者由勘察设计主管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处以降级,直至吊销资格证书。”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3)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哪些行政确权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确权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某些特定财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问题而发生的争议,依法确认其权利性质及归属的行政行为。所谓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然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谓自然资源 32 的使用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然资源加以事实上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确认的本质在于使个人、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行政机关在处理权属纠纷中广泛采用行政确权的方式,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认和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2)确认和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根据 《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由人民政府处理。

(3)确认和处理草原权属争议。根据《草原法》的规定,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受到侵犯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牧部门处理。

(4)确认和处理水事争议。根据 《水法》的规定,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请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处理。

(5)确认和处理水面、滩涂权属争议。根据《渔业法》的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水面、滩涂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6)确认和处理矿藏资源争议。根据 《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山企业之间的矿区范围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核定的矿区范围处理。

行政机关作出对以上权属纠纷作出的确权决定属于其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些确权行为纳入到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根据该法第6条第(4)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31、什么是经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3 经营自主权是指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按照自已意愿调配和使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它由三项权能组成:(1)人事权,即经营者对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工人的使用、聘任、解聘、晋升、奖惩、辞退等权利;(2)财产权,即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3)组织经营权,即组织其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由此产生的效益的权利。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权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因每个经营者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包括以下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自主权:(1)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a、生产经营决策权;b、产品、劳务定价权;c、产品销售权;d、物资采购权;e、进出口权;f、投资决策权;g、留用资金支配权;h、资产处置权;i、联营、兼并权;j、劳动用工权;k、人事管理权;l、工资、奖金分配权;m、内部机构设置权;n、拒绝摊派权。

(2)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公司法》、《乡镇企业法》、《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的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a、按照国家规定决定本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劳动组织形式和用工办法、录用和辞退职工、奖惩职工;b、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村民大会、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有权按照国家规定选举、罢免、聘用、解聘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c、厂长(经理)有权按照国家规定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d、对其全部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有拒绝任何形式的平调和摊派的权利;e、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服务活动;f、除国家规定由物价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控制的价格以外,企业有权自行确定产品价格、劳务价格;g、企业有权按照国家规定与外商谈判并签订合同,提取和使用分成的外汇收入;h、依照国家信贷政策向银行申请贷款;i、依照国家规定确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经济责任制形式、工资形式和奖金、分红办法;j、有权吸取职工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持有其他企业的股份;k、有权按照国家规定自愿组建、参加和退出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l、有权依法与外商举办中 34 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m、依法自主支配企业的税后利润;n、有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形式和标准;o、有权依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p、享有国家规定的各种优惠待遇。

(3)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主要有:a、国家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补偿;b、外商投资企业有权在批准的合同范围内,自行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筹措、运用资金,采购生产资料,销售产品,自定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和奖励、津贴制度;c、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聘用或者辞退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或者辞退职工,以及在当地招聘和招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d、对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一定后果的职工,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直至开除的处分;e、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交纳税款,并可以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待遇;f、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各种摊派与不合法的收费。

(4)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根据《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私营企业享有以下经营自主权:a、在规定范围内对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的专用权;b、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自主经营的权利;c、决定企业机构设置和招用、辞退职工的权利;d、决定企业工资制度和利润分配形式的权利;e、按照国家价格管理规定,制定企业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权利;f、订立合同的权利;g、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的权利。

(5)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体工商户享有以下经营自主权:a、在核准登记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b、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的权利;c、依法雇佣帮工和学徒的权利;d、使用经批准的经营场地的权利;e、按照规定程序开立账号和申请贷款的权利;f、自主采购的权利。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5)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以上各种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均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32、什么是农业承包合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农业承包合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农业企业与其成员及其他公民之间为从事粮食、林木、畜牧、水产等种植、养殖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承包的方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包括书面合同、口头合同、任务下达书、以及其他能够证明承包经营关系的事实和文件。农业承包合同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而来的。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可以由个人或者集体承包从事农业生产。个人或者集体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农业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农业承包合同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故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要严格依法进行。农业承包合同,经发包方和承包方就承包合同条款协商一致、签字盖章以后,即告成立,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或者废止。行政机关对于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应当积极给予支持与维护,充分尊重承包人的各项权利,不得随意进行干预。但是,在实践中,行政机关非法干预农业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例如,有的干部借管理合同为名,采用行政手段解除未到期的农业承包经营合同;有的乡政府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甚至单方面撕毁合同;有的地方利用职权强迫当事人变更合同等。以上这些行为不仅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也严重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行政复议法》明确将此类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农业承包合同与其他合同一样,在特定条件下也允许变更或终止。例如,根据有关法律解释规定,承包经营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可能发生引起合同变更的事项作出约定的,可从其约定。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请求终止合同的,应当允许:(1)承包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的;(2)承包人在承包期内因健康原因丧失承包能力或者死亡,继承人无力承包或者放弃继承,且又不进行转让、转包和入股的;(3)因一方不履行承包合同约定的义务,致使承包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4)承包经营耕地的承包人弃耕抛荒的;(5)承包方进行破坏性或者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6)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除此之外,行政机关不能轻易变更和终止农业承包合同。否则,公民、法 36 人或者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3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等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在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依法确定的,对于法定义务应当认真履行,否则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其履行。但是,行政机关无权要求公民、法人履行法定义务以外的其他义务。如果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某项义务,就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犯。

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主要有两种情况:(1)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条件以及违反法定程序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如未按核定税率或超出税率标准要求纳税人纳税。(2)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某种义务,以及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的某种义务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例如在法律、法规规定以外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国务院颁布的《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第3条中规定:“禁止任何国家机关、人民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向企业摊派。” 现实生活中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有:(1)违法集资,即违背群众意愿,强行要求群众缴纳兴建各种工程设施和举办各种事业的费用。(2)违法征购财物,例如有的行政机关自行决定向企业、事业单位收取治安费、绿化费、精神文明建设费,“五好”社区创建费。(3)违法摊派费用。例如有的行政机关将本单位的会议、招待、差旅费等应由本单位财政经费列支的费用,要求受其制约的企业 “报销”。(4)违法要求无偿提供人力、物力,例如行政机关无偿向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征用劳力修建工程、道路。(5)违法要求作出某种行为,例如强行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购买有价证券、订阅报刊书籍、参加各种保险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7)项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这一规定有 37 利于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行为,摆正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制止社会上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三乱”歪风,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4、公民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等,行政机关没有发放的,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抚恤金是公民因工或因病致残或死亡时,由本人或其家属依法领取的生活费用。我国的抚恤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遗属抚恤金,发放对象为革命烈士、因公牺牲或某些特殊原因死亡人员的家属;一种是伤残抚恤金,发放对象是因工致伤、致残者本人。社会保险金是公民在失业、年老、疾病、生育、工伤等情况发件时,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发放的社会救济金。社会保险金包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和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是向城镇居民发放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救济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防线。各地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确定一个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最低生活保障费主要由民政部门发放。

符合法定范围和条件的公民,享受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并给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失去劳动条件的人提供物质帮助,是行政机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0)项的规定,公民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发放、未足额发放或者错误发放的,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需要注意的是,公民所享有的生活保障和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不限于上述三种形式,凡法律、法规等有规定的,都属于公民生活保障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范畴,对具有法定职责而没有依法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申请人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

3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红头文件”不合法,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文化局会同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公安局和工商局对全市的游戏娱乐场所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某计算机公司网吧的32台电脑正从事计算机游戏活动。据此,38 文化局对该计算机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责令停止游戏经营;(2)没收14天的违法所得7000元,并处两倍罚款人民币14000元,两项合计执行21000元。计算机公司对处罚决定不服,向市政府提出复议申请,同时认为文化局作出处罚所依据的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及国家工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不合法,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对该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申请。

因为该文件属国务院部委制定,市政府无权审查,于是依据《行政复议法》,将该文件转送至有审查权的国务院。国务院法制办作为国务院复议案件的承办机构,经审查作出答复,认为该文件是合法的。市政府法制局由此将审查结果通知了提请复议的计算机公司。

《行政复议法》首次设定了对 “红头文件”提请审查的程序。所谓“红头文件”,是指由行政机关制定的除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根据《行政复议法》第7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上述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行政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红头文件”不合法,并不是谁都可以要求审查。只有依据 “红头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损害了其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才可以提出审查要求。这就是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单独就不合法的“红头文件”提出审查要求,而只能是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时附带性地提出对“红头文件”的审查要求。

3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城市郊区经营烤鸭的个体户王某,将一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患变形杆菌中毒的120只鸭子全部购回,烤制后充作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普通烤鸭低价出售。由于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何异状,许多人纷纷购买。有18人食用后相继出现了腹痛、腹泻,其中17人经治疗后在一周内脱险,有一名患者李某吃了从王某处购买的烤鸭后下肢发麻,当晚送至医院。三日后,肠道病已治好,但又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经抢救病情略有好转,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区 39 卫生防疫站根据群众举报进行调查,在收集了充分的证据后,确认这是一起由病鸭的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经过专家会诊,医疗鉴定诊断结论为:李某患的是脑栓塞,与王某的烤鸭没有直接关系,但不排除其为脑栓塞诱因的可能性。此后,患者向区卫生局提出要求王某赔偿损失的请求。在区卫生局的主持下双方在协议:王某赔偿17人损失2000元作为医疗、误工、补助费用的支出。卫生局又把王某和李某召集到一起进行调解。由王某向李某支付医药费、护理费3200元,并从出院之日起每月付300元生活费,直到恢复劳动能力之日止。王某不服,向市卫生局提出复议申请。市卫生局经审查认为王某提请复议的是卫生行政机关就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它不是卫生局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决定不予受理。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就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处理不服的,可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因此,本案中该市卫生局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是正确的。

行政调解是指由行政机关主持的,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以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调解具有如下特征:(1)行政调解由行政机关主持。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中立地进行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2)行政调解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行政调解不具有强制性,只有当事人双方主动自愿接受调解,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行调解。(3)行政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调解协议由当事人自觉履行,行政机关无权强制任何一方当事人执行协议约定的义务。(4)行政调解是一种诉讼外调解,它不是仲裁和诉讼的必经程序,不能限制当事人申请仲裁和提起民事诉讼。(5)行政调解所解决的争议大多是民事纠纷,如交通事故纠纷、民间治安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等。

因为行政调解解决的是民事纠纷,且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所以对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复议,而应依法申请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

3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村居民张某家从乡政府批得新规划的宅基地一处,建房时因邻居孙某在其宅基地后大路上堆放有200余块方砖影响施工,张某家人私自将砖挪开,为此双方发生口角,相互辱骂 40 并引起厮打,双方互有伤情。孙某在乡医院治伤用去医疗费323元,后又在县医院住院医治用去医疗费860元。经县公安局法医鉴定属轻微伤。张某在村卫生室治疗用去医疗费210元。该案经县公安局认定孙某辱骂他人依法给予其警告处罚;认定张某殴打他人依法予以警告处罚,并裁决张某赔偿孙某经济损失、负担医疗费用共计2000元。孙某认为赔偿数额太少,不服县公安局的赔偿决定,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县公安局的损害赔偿裁决是对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遂告知申请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该案是因民间纠纷而引起的打架斗殴案件。根据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规定: “对打架斗殴等情节轻微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负担医疗费用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按照行政复议法第8条第2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可见,市公安局的处理意见是正确的。

除公安机关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邮政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也拥有对民事纠纷的处理权。例如,《邮政法》第35条规定:“用户因损失赔偿同邮政企业发生争议的,可以要求邮政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而,这些行政机构都拥有对特定民事纠纷的处理权。但是根据《行政复议法》,对它们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均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而只能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38、公务员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内部处理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财政局公务员赵某因参与赌博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城区公安分局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的规定,给予其治安拘留15天和罚款3000元的治安处罚。赵某所在的单位在收到公安机关对赵某的治安处罚裁决通知书后,经研究作出了对赵某予以开除的处分决定。赵某不服,分别以城区公安分局和市财政局为被申请人向市公安局和市政府申请行政 41 复议。市公安局受理了赵某的申请后对案件进行了审理,而市政府则直接作出了不予受理其申请的决定。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内部行政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公务员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但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管理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针对内部相对方(国家公务员或相当于国家公务员地位的人)所作的奖惩、任免等行政行为。惩戒的内容主要是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分就是指行政机关对其所属的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依照行政隶属关系作的惩戒措施,其形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降级、开除等。其他人事处理主要包括停职检查、任免等事项。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机关在实施外部行政管理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行政争议的制度,而对内部行政管理行为则不予受理。因此类行为而引起的争议,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部门、人事部门提出申诉或者反映意见,由有关部门受理或解决。例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81条规定:“《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

39、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出租车司机王某,驾车途径一限速路段正由东往西行驶时,行人吴某骑自行车从人行道由北往南横过斑马线,被出租车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经市公安交警支队认定,认为出租车在限速路段超速行驶,其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35条第1项规定;吴某骑自行车从人行道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其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58条第3项规定,认定当事人双方负事故同等责任。吴某的家属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公安局认为交警部门对事故的责任认定不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作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请求重新认定。最后经交警总队认定,出租车司机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死者负次要责任。

在本案中,市公安局不予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是以公安部《关于对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为依据的。该批复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2条,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任认定书后的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而不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但是,在理论上一般认为,交通责任事故认定是一种行政职权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是勘验鉴定行为,不能将鉴定行为与责任认定行为混淆起来。因此,交通责任事故认定可以复议,但此类案件的审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申请复议时应谨慎把握,并且只宜向认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复议申请。如果同级政府也不予受理,还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对公安机关的认定行为直接进行司法审查。

40、驾驶员不服交通民警对其违章行为的记分处理,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县交警大队执勤民警发现一驾驶员驾驶摩托车在机动车道内逆行后驶入非机动车道,执勤民警上前将车拦下,指出其违章行为,要求其出示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接受处罚,并依照《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77条的规定,决定给予罚款50元的处罚,并出具了《公安交通管理当场处罚决定书》。当事人刘某在处罚决定书上签了字,并前往指定的银行缴纳了罚款。执勤民警在对刘某作出处罚决定的同时,还根据《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以下简称《记分办法》)第13条 “交通违章记分与对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处罚或者追究其交通事故责任同步执行”的规定,对刘某记6分。但在记分前,未将此告知刘某。刘某对交通管理行政处罚没有异议,认为自己确有交通违章行为,理应接受处罚,但认为执勤民警没有履行记分告知程序,程序不合法,遂向该交警大队的设立机关--县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该县公安局的复议机构受理后,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要求交警大队作出书面答复,但交警大队认为刘某不能就记分申请行政复议,并且复议机关也不应受理刘某的复议申请。据此,县公安局随即作出了不予受理的复议决定。

本案中,该县公安局的不予受理决定是错误的,交警大队的答复意见没有法律依据,刘某对交通民警的违章记分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理由是:(1)记分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具 43 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为。针对刘某的违章行为,在刘某的记分卡上记分,显然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2)记分是具有惩戒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即如果被记满12分,且无正当理由逾期3个月不参加考试的,将被撤销机动车驾驶证。这同时体现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也正由于记分具有惩戒性和单方意志性,才应当给予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寻求行政救济的途径。(3)《记分办法》并未明示记分不可申请行政复议。记分以交通违章或交通事故为前提,如果前提发生错误,记分理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但《记分办法》没有针对交通行政处罚正确、记分程序错误后如何处理的情形进行规定,而且《记分办法》也没有明确排除对记分不服而申请行政复议的可能。(4)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以及作为复议依据的规范应是经过公开发布的。公安机关的一些内部规范性文件未经发布,如与《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抵触,不能作为是否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和是否受理复议申请的依据。

因此,机动车驾驶员不服交通民警对其违章行为记分处理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也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41、不服公安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结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乡粮管所职工宿舍楼王某住房发生火灾。经扑救灭火后,从当日上午开始,县公安局消防科组织人员对火灾事故进行了调查,作出了《火灾原因认定书》。认定这起火灾从房内烧起,起火点在房内北面距房门2.35米的低柜处,是由于王某使用电器不慎,导致低柜燃烧而引起火灾。县公安局消防科将《火灾原因认定书》送达后,王某认为消防科对火灾原因的认定没有事实依据和科学道理,因为发生火灾时其房内无人在家,谈不上使用电器问题。为此,王某向县公安局申请复议,要求撤销该认定结论。但是王某的复议申请没有得到支持,因为对火灾原因认定申请复议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根据公安部《关于对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不属于申请复议范围的通知》精神,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属于申请复议范围。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第28条第3项也明确规定,对公安机关在处理火灾事故案件中作出的鉴定结论等不服的,不属于公安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对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依照《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31条的规定,自收 44 到《火灾原因认定书》、《火灾事故责任书》之日起15日内,向火灾事故发生地主管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申请重新认定,当地主管公安机关或上一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重新鉴定或者认定为最终鉴定或者认定。

42、公民不服公安机关作出的留置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日下午,孙某和妹妹到某市汽车站广场,向自行车看管员杨某索要寄存的自行车,与杨发生争吵、打架。杨被孙某殴打后头皮血肿、左膝皮肤擦伤,构成轻微伤害,次日住院治疗。孙、杨打架结束后,某公安分局接到举报,将孙氏姐妹及杨某带至分局谈话。谈话结束后,从当日18点30分至次日18点30分对孙某采取了留置盘问措施,后又延长留置盘问至第三日18点30分。事后,该分局以“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为由,对孙某裁决治安罚款200元。孙某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要求撤销原裁决,赔偿其经济损失。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公安分局对申请人的处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但对原告采取留置盘问措施,不符合《人民警察法》第9条的规定,属适用法律不当,对孙某限制人身自由两天,应承担赔偿责任。最后决定维持公安分局对孙某的治安处罚裁决;被申请人公安分局赔偿申请人孙某经济损失60元。

留置虽不是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但却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根据公安部相关批复的规定,《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的留置对象既包括犯罪嫌疑人员,也包括违法嫌疑人员。留置对象经留置盘问后,公安机关未对其依法刑事拘留或者治安拘留的,当事人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43、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湖南的赵某开办的肉食冷冻加工厂和广东的叶某开办的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冷冻分割肉定购合同,赵某要叶某以现金提货,叶某当时没有钱,便和赵商定一起去广东拿钱。在广东数天,叶没有筹集到现金,赵空手而回。赵某对此心存抱怨,便与他人合谋报复叶某,要让其钱货两空。此后,赵某加工了约9吨分割肉存于另一家冷库,又通知叶某提货。叶带汇票来到后,赵和他就货、款问题算了账。叶某到冷库准备拉货回广东,但赵某则暗地指使其同伙刘某及冷库工作人员不准叶某拉走货物,并将冻车上的冻肉全部卸回了冷库。赵某又 45 于当天下午将下午刚刚转进账户的货款全部提出以其亲戚的名义另立账户转存藏匿。次日上午,叶某见钱货两空,又找不到赵某,自知上当,便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以赵某、刘某有诈骗嫌疑立案侦查。在侦查期间,某县公安局决定对赵某、刘某实行监视居住。赵某、刘某对某县公安局监视居住决定不服,向地区公安处申请行政复议,请求撤销监视居住这一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公安处认为某县公安局对诈骗嫌疑人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是刑事侦查行为,不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决定不予受理赵某和刘某的复议申请。

刑事强制措施是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强行剥夺或者加以限制的强制方法。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五种方法。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是行使刑事司法权的侦查行为,不是行使行政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第28条第(1)项规定,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刑事侦查措施等刑事司法行为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复议,而应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要求办案机关予以变更或解除。

44、公民不服劳动教养委员会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吴某是某市居民,受雇经营固定线路的客运服务。其间因齐某等人的客货两用车在吴某经营的线路上经常搭客收费,引起了吴某的不满,吴某纠集他人对齐某进行了言语威胁。齐某找到梁某为其说情,而吴某则找到肖某出面商谈。在商谈期间双方发生口角,进而又互相殴打,多人受伤。事后,某市公安局以涉嫌伤害罪为由对吴某刑事拘留。之后,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以欺行霸市为由对吴某劳动教养2年。吴某不服,申请复议。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经复议后认为齐某行为违反了《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属违法行为。而吴某只是用不当或违法的手段维护其合法经营权,不是欺行霸市,某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行为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因此撤销了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吴某的劳动教养决定。

劳动教养是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危害社会秩序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但尚不够刑事处罚,又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实行限制其人身自由,强迫接受劳动教育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46 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至3年,必要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延长1年。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劳动教养具有教育改造和惩戒双重作用,是行政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按照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凡需要实行劳动教养的,必须经省、自治区和大中城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在公安机关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2)项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公民对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劳动教养决定不服的,向该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申请行政复议。

4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海关作出的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行政复议法》和《海关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海关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十分广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海关作出的以下各类具体行政行为都可申请行政复议:(1)对海关作出的罚款,没收货物、物品、运输工具,追缴无法没收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等值价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时停止或者取消给予特定减免税优惠,暂停或者取消与办理海关手续有关的经营资格,暂停报关员的执业或者吊销报关员的执业证书及其他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海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海关作出的扣留、封存、冻结财产及扣留、封存账簿、单证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4)对海关作出的责令退运进出境货物、物品等行政决定不服的;(5)对海关作出的收取保证金、保证函、抵押物、质押物等的决定不服的;(6)对海关作出的有关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7)对海关关于该企业的分类以及按该分类进行的管理决定不服的;(8)认为海关违法收取滞报金、监管手续费等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47(9)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海关依法颁发资质证、资格证、执业证等证书,申请海关依法审批、登记有关事项,或者申请海关办理报关、查验、放行等海关手续,海关没有依法办理的;(10)申请海关履行法定职责,海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1)对海关在完税价格审定、税则归类、原产地、税率和汇率适用,缓征、减征或者免征税款,税款的征收、追缴、补税、退税,征收滞纳金,从银行账号划拨税款,拍卖或变卖财产抵缴税款及其他征税行为有异议(纳税争议)的;(12)认为海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海关的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例如,某外资船务公司与某集装箱运输公司签订协议,以互租舱位形式租用集装箱公司的A、B两轮,租期均为1年。A、B 两轮均由G外轮代理公司代理,但均未向海关缴纳船舶吨税,累计应缴税款分别为277977元和221152元,共计499129元。某海关立案调查后根据《海关船舶吨税暂行办法》第14条的规定,责令船务公司限期补交税款并对其科处罚款人民币500000元。船务公司不服海关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理由是:a A、B两轮在由集装箱公司经营时不需缴纳船舶吨税,集装箱公司在与其订约时疏于提醒其应在新的模式中缴纳船舶吨税,挂靠港也未要求其缴纳,船务公司作为外资公司对该种合作形式下的纳税问题难以全面了解。b 申请人主观上没有违法动机,客观上已经及时补税,并未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被申请人某海关的处罚显然过重。为此向上一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请求减免罚款。

上级海关机关经审查认为,原处罚决定对申请人科处罚款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处罚程序合法,但考虑到申请人在了解到船舶吨税的征管规定后能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于是作出变更被申请人所作的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免除对申请人罚款处罚。本案以原处罚决定被复议机关变更而告终。

4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哪些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某县购销公司缴纳税款时发现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账联丢失,当天向县国税局报失,次日又在财务人员的柜子中找到。但是,县国税局仍然决定对该公司处以1万元的罚款,并 48 停止使用专用发票半年。该公司对此处罚决定不服,向市国税局申请复议,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原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但处罚畸重,于是直接变更了县国税局的处罚决定,对该贸易公司处以1000元罚款,撤销了县国税局停止购销公司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半年的决定。在本案中,由于原行政处罚决定显失公正,因此复议机关依法作出变更决定,从而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下列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可申请复议:(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a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b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行为。

(2)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

(3)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a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b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4)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等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5)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a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b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6)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a罚款(包括逾期交纳罚款的加罚行为);b没收非法所得;c停止出口退税权。

(7)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a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b不予抵扣税款;c不予退还税款;d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e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f不予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g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

(8)税务机关作出的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行为。(9)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10)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

此外,申请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一并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国家税务总局和 49 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定;其他各级税务机关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根据《行政复议法》,前款规定不包括各部、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也规定,对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某些具有规章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应比照部、委员会规章免予审查。

4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均可提请行政复议:(1)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有关执照、许可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吊销的决定不服的;(3)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侵犯合法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5)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不作为行为;(6)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未使用经济合同示范文本被市工商局罚款9900元。该房地产开发公司不服,提起行政复议。经书面审理和实地调查后,复议机关省工商局了解到市工商局及建设行政部门自1995年以来从未提供过合同示范文本,该房地产开发公司于1999年初成立时曾到上述两部门查找过可以参照的标准合同文本,但因本市没有该文本,申请人不得不使用自己设计的合同文本与用户签订合同。在市工商局告知其应使用国家统一的合同示范文本后,又及时主动地购买和使用了新合同示范文本。市工商局对该申请人未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的行为罚款9900元,虽然符合国家工商局有关规章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的规定,50

篇2: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申请人是公民的,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所、邮政编码;申请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写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邮政编码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申请人如果有委托代理人的,还应当写明委托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内容。

此外,申请人还可以写明通信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以便复议机关和申请人联系,有利于案件的审理和调查,维护申请人权利。因此,申请人应当保证所填联系方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

被申请人的名称应当写正式名称,不能随意使用简称或者不完全的名称,以保证认定被申请人的准确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申请人还要写明被申请人的住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这实际上加重了申请人的负担,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被申请人的上级机关,应当知道被申请人的地址等基本情况,不需要申请人去帮助查明。申请人知道不知道被申请人的地址、法定代表人等情况,不应当影响其申请复议权利的行使。

三、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这是行政复议申请书中的核心部分。

(一)行政复议请求,是指申请人通过申请行政复议希望达到的目的,主要包括:

1.申请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请求行政复议机关撤销或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这是行政复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复议请求。

2.申请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申请人要求复议机关确认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在这种情况下复议机关可以同时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3.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申请人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社会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对于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上述职责的不作为行为,申请人均可申请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履行。

4.申请行政赔偿。《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根据本款的规定,申请人在申请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同时,可以提出行政赔偿的请求,要求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在依法决定或者变更罚款、撤销违法集资、没收财物、征收财物、摊派费用以及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同时责令被申请人返还财产,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赔偿相应价款。根据本款规定,即使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依职权确定被申请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应紧紧围绕行政复议请求,主要写明:

1·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间、地点、事实和法律依据;

2·与复议要求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例如要求撤销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有证据,可依据哪些法律、法规等;

3·申请复议的法律依据。例如,要求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属于申请复议的范围。如果不

属于复议范围,无论申请人的理由多么充分,也不能予以复议;

4.其他相关材料。

四、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篇3:浅议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

一、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 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 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与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 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780年首先使用,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 以“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为口号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 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 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 丰富了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简言之,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形象、生动的案例将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合作协助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 案例设计环节

1、案例设计环节是公共行政课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大多是针对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在实践经验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而普通本科生则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提高学员的实际决策和领导能力, 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倾向, 而普通本科生的主要目的则是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了解公共行政的实践。这个重要区别要求对高校本科生进行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时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在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 也不能直接模仿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方法, 而要运用符合本科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

本科教学过程所选取的公共行政案例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事件或场景, 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 它常常与公共行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案例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谓“课件”, 它至少有三个要素需要考量:一是必须从公共行政的实践中择取具有代表意义的, 能够反映行政事件客观规律的案例;二是必须结合本科教学的特点, 选择有一定深度、难度的案例;三是必须对提升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有帮助。首先是案例的选择。公共行政案例应该是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一个缩影, 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 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案例的材料源很多, 如图书报刊、影像资料中的行政事件和历史影像资料;政府网站上的公共行政事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信访事件, 等等。针对教育对象不同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 案例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 如法律素质的提升, 可以从一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中取材;能力素质的提升, 可以选择一些政治名人如何在复杂情况下破解政务难题的事例等。其次是案例的加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不是排斥案例的加工。有的案例要从大量的图书报刊、影像资料和文字素材中选取反映同一个主题的相关材料进行整合加工;有的案例是通过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原始材料, 然后通过整理、剪辑和技术加工等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处理, 最终制作成的教学案例。为了教学效率的需要, 对有的行政案例要去粗取精, 否则, 案例事件过于冗长, 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公共行政学具体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所蕴含和针对的理论内容匹配起来, 进而重新调整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 实施“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循环滚动方式。在这种循环滚动的课程安排中, 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启下”即“先案例启发后理论学习”, 从案例教学中引导出即将学习的新的理论内容;“承上”即“先理论铺垫后案例检验”, 在案例教学中来检验和扩展学生对刚学习的理论的掌握情况。这种循环滚动模式, 要求将这种课程安排到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内容的一个综合性案例, 其所包含的两个理论一个是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 一个是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第二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但由两个简单案例组成的案例组, 其中一个案例包含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 而另一个案例不仅与第一个案例在背景、领域、主题等方面相关, 而且还包含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这样, 可以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的“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式的循环滚动进行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 理论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60%左右, 案例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40%左右比较合适。

(二) 组织实施环节。

这个环节是一个由“需求调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三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

1、需求调查。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就是在刚开始实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前或在实施完一个周期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后, 以座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需求和反馈。需求调查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基本方面:第一, 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基本评价, 包括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对课程内容难度的感觉、对课程内容的自学程度、对当前案例教学作用的评价及其原因等方面;第二, 学生对教学案例的需求, 包括对不同时代的案例、不同地区的案例、不同难度的案例和案例的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三, 学生对案例教学具体操作的要求, 包括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案例的布置方式、案例的展示方式、案例的讨论方式、案例教学中的分组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 我们与本专业相结合, 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问卷调查。恰逢2009年教务处开始在全校大力推广教学改革, 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以本专业的课程《公共行政学》为例, 针对全校开展了一个关于教改的问卷调查。具体措施:第一步是对我校所有开设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专业的学生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和整群抽样的问卷方式进行了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的学生需求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学生需要怎样的案例教学——襄樊学院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学生需求调查报告》;第二步是依据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落实和运用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方式, 在案例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形式上进行多方位的探索, 在此基础上挑选在教学中效果良好的20个案例并制作成规范的案例课件;第三步是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完成教改论文《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意义及其模式构建》;第四步以“如何了解真实的公共行政?如何学习公共行政理论?”为主题进行公共行政学学习交流活动, 以学生自己经验漫谈的形式很好地推广了如何利用案例来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改的意义, 也使教师们了解了学生所需, 提供了课改的方向。

2、教学准备。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准备是根据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的结果来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做好基础性工作,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需求的公共行政案例库。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习观察等方法来广泛搜集公共行政案例, 入选案例库的案例要符合明确的理论针对性、现实性、可分析性与可争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案例库中每一个案例的资料要包括案例标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来源说明、相关附录资料、适用章节、教学目标、分析要点、课堂安排等各个部分, 并尽量将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资料以提高案例资料的可读性;第二, 提高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承担组织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参与讨论、总结与点评案例等多种功能, 这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提问能力、思维引导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学习、互相观摩教学活动、参加相关交流和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第三, 必要的物质准备, 包括多媒体教室、挂板、卡片等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工具。

3、教学实施。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就是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活动。

三、教学具体实施环节

由于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与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课程在课时数量和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要求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既不能将其当作简单的举例说明, 也不能过于复杂繁琐, 而是要求适用、简洁、高效。这种具体操作包括“案例布置”、“案例讨论”、“总结点评”三个基本步骤。

(一) 案例布置。

案例布置就是向学生提供案例内容并规定讨论的议题和具体要求。案例的布置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事先布置, 即在一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 在紧接着的一次案例教学课上进行具体讨论, 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案例多采用这种方式, 以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案例本身及相关资料, 能够利用两次课之间的教学间隔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第二种方式是当场布置, 即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即时布置, 然后就开始讨论。无论是那种方式, 需要根据案例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案例展示方式, 包括由教师口头表述、由学生口头表述、由学生阅读分发的书面文字材料、观看多媒体课件、观看影视资料以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表演等不同方式。

(二)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最少可以运用以下四种基本方式:第一, 全班自由发言, 即在案例布置之后, 让课堂上的学生围绕讨论的议题畅所欲言, 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 小组代表发言, 即将全班学生分组, 先由各小组讨论, 然后让小组推举代表总结本小组的观点在全班发言;第三, 小组辩论, 即先将全班学生分组, 然后各组之间展开辩论, 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发言都代表本小组的观点;第四, 主题式发言, 即先由一个或几个准备充分的学生做完整的主题发言, 然后由其他学生自由向主题发言者提问, 主题发言者尽最大努力回答这些提问。在案例讨论中, 可以采取的分组方式也是多样的, 包括按名册顺序平均分组、按当时座位情况就近分组、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以及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等。其中, 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和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的讨论效果更为良好。

(三) 总结点评。

在学生讨论发言完毕之后, 教师必须要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点评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案例本身, 包括案例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案例的理论意涵、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和障碍以及实际情况的发展趋势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发言的情况, 包括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创新观点的可取之处、语言表达的情况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四、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后, 让学生尤其是兴趣浓厚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渠道, 作为对时间有限的课堂案例教学的补充。比较实际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扩展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一) 行政论坛, 即举办定期的行政论坛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举办定期的公共行政论坛, 作为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制度平台。每一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体现在公共行政领域新近发生的案例中。每一次论坛既可以由教师做主题报告, 也可以由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担任报告人, 还可以邀请有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作为主题报告人。

(二) 考察实习, 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习活动。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课堂, 还需要走出去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建立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 广泛扩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 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或见习实习, 让学生亲身体验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会带着课堂内容, 要求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作真实的场景再现及具体操作。对此, 笔者曾经带领公共事业管理学生深入走访了襄樊市周边的几个乡村, 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调查, 之后各组合作写成调查报告。之后, 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优的调查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学习过程强化了同学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当然, 这种校外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困难, 可就地取材, 如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公关大舞台, 包含着多层面的公共行政实践活动, 只要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 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多。

参考文献

[1]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2]何颖.改革行政学教学方法与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力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5.

篇4:行政复议知识问答(包括典型案例)

关键词:档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行政处理;评析

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已有的档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对以后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但是,一些案例对档案违法行为的处理结果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令人遗憾,有必要给予评析和纠正,以防其起到不当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1  丢失国家所有档案案例

案例描述:2002年11月,临沭县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时,发现两个镇政府档案室存在档案丢失现象,其中一个镇发现缺少33卷(包括组织人事方面的档案19卷),后来从组织委员处找到8卷,尚缺25卷,缺少的案卷中永久卷17卷,长期卷8卷;另一镇发现合并到本镇的一原撤销乡镇档案缺少11卷,均为1992年至2000年的长期卷。县档案局对此高度重视,反复研究制订了查处方案。先行下达时限一个月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在无改正结果的情况下,按照有关法律程序,成立了由档案行政执法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立案调查,制定了《临沭县档案局立案报告表》,于2002年12月展开调查,调查过程中形成《陈述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和《案情调查终结报告》,并认真填制了《违法行为处理意见审批表》。经局长办公会多次研究,最后决定对两镇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收到告知书回执;告知期内,两镇并无陈述和申辩,县档案局于2003年5月19日制发《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两镇,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完备的情况下,分别对两个镇政府作出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在规定期限内,这两个镇将罚款如数上缴财政罚款专户。日前已形成《结案报告表》予以结案。[1]

存在问题:行政处理不当、自由裁量偏失。

处理结果评析:本案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行政处理不当。档案行政处罚必须坚持处罚法定原则,必须严格依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它是档案行政执法合法性原则在档案行政处罚中的具体体现。《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三条第一项规定:档案行政处罚以《行政处罚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于丢失国家所有档案(以下简称“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也就是说,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对于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理的第一选项应是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视情节给予不同的行政处分。第二选项才是行政处罚,视情节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而且这种行政处罚还是有条件的,即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时发生丢失档案违法行为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由此可以看出,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对于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除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发生丢失档案违法行为时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外,其他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均应根据不同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那么,作为临沭县所在地的《山东省档案管理条例》(1996年版,以下简称《条例》)对丢失档案是如何规定的呢?《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丢失档案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第二款规定:有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丢失档案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从《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来看,对于丢失档案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其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与《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其第二款去除了《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的限制,将行政处罚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丢失国家所有档案的违法行为,并明确了行政处罚的数额。按照《条例》规定,对丢失档案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第一选择仍是给予行政处分,第二选择才是给予行政处罚。即便是给予行政处罚,首选是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也就是说,在给予警告行政处罚时,可以并处罚款,也可以不并处罚款,罚款只是选择项,而不是必选项。通过以上《档案法》、《条例》对丢失档案违法行为行政处理有关规定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丢失档案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理的第一选项应是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第二选项应是行政处罚。在选择行政处罚时,只有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的选项。也就是说,行政罚款只是给予警告的附属性选项,只能与警告行政处罚同时出现。《档案法》、《条例》并没有单独给予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规定。至此,可以说,临沭县档案局对两乡镇单独处以2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显然缺乏法律依据,行政处理明显失当。虽然《暂行规定》规定,档案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三种,并可以单独使用,但是,本案所依据的《档案法》、《条例》等实体法中没有单独使用行政罚款的法条规定,所以不适用于本案。至于档案实体法法条与程序法法条之间的不协调,只能通过修改相关实体法的法条来解决,而不能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突破实体法的法条规定,使档案行政处罚失去处罚依据。就本案来说,正确的行政处理应该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首先建议临沭县监察机关给予两乡镇相关的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然后给予两乡镇行政警告并处2000元的行政处罚。

本案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自由裁量偏失。《暂行规定》规定:档案行政处罚要坚持事实清楚、处罚适当的原则。处罚适当原则实际上是涉及档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档案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事实要件确定的情况下,在法律规定的裁量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法律结果的权力。在档案行政处罚案件中,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会大量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如果行使不当,不仅会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自身也可能因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或者不当而导致不必要的行政诉讼。按照处罚适当原则要求,在档案行政处罚中,对违法程度较重的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对于违法程度较轻的违法行为给予较轻的行政处罚。不能重过轻罚,也不能轻过重罚。本案中临沭县档案局自由裁量是否偏失,取决于两个问题:一是两个乡镇丢失档案的性质是否一样。二是对两乡镇行政处罚的幅度是否恰当。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两个乡镇丢失档案的行为都违反了《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款的规定,临沭县档案局适用上述法律法规对两乡镇丢失档案的行为定性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对两乡镇行政处罚的幅度是否恰当,这主要看适用法律和两个乡镇丢失档案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上。本案中,一个镇丢失档案25卷,其中永久卷17卷,长期卷8卷。另一个镇丢失档案长期11卷。临沭县档案局对两个乡镇都按《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给予了2000元罚款的最低行政处罚。问题是这样的行政处罚是否适当?从《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的规定来看,对违法单位处以2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是对违法单位行政罚款的最低下线。从两个乡镇丢失档案的数量来看,都应该是较重以上的丢失档案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临沭县档案局对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两个偏失:一是两个乡镇都是较重以上的丢失档案行为,适用对违法单位罚款标准的下线进行行政处罚,显然是重过轻罚。二是两个乡镇丢失档案的数量、价值不一样。一个镇是丢失档案永久17卷、长期卷8卷,应该是严重或者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一个镇丢失档案长期11卷,相对于另一个镇来说,其违法行为明显较轻。在对两个乡镇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当有所区别,而临沭县档案局都以2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进行处理,显然是处罚失当,不足以彰显档案行政处罚适当的原则。

2  出卖国有档案案例

案例描述:西部山区某县肉联厂,原是该县较大的国有企业,共有职工近二百人,年产值上千万元。2006年10月,该厂正式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在改制期间,县档案局接到反映,说该厂档案有可能已丢失。档案局随即派人到该厂进行现场查看,发现该厂档案柜内文书及会计档案数百卷已全部不知去向,于是立即展开调查,后调查到原是负责看守该厂的留守人员张××(原在该厂食堂)当废纸全给卖到造纸厂处理了。因本案档案数目较大,经请示县政府同意,对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以及当事人张××分别作了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2]

存在问题:违法行为定性不准、行政处理不当。

处理结果评析:本案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档案违法行为定性不准。本案例取自《西部山区县几起档案丢失案例引发的思考》一文,是以丢失档案案例的形式出现的。从案件的行政处理结果看,也是按照丢失档案来处理的。那么,案件中违法行为的性质真是丢失档案的性质吗?不是。笔者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工作失误造成档案损失和擅自出卖国家所有档案的综合性档案违法案例。第一,从起因上看,负责该企业改制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按《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对某肉联厂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处置,使其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以致最后导致被人擅自出卖,负有因工作失误造成档案损失的责任。第二,从案件反映的实质上看,留守人员张××将档案出售是档案违法行为的实质。档案丢失是指档案去向不明。本案调查初期以档案去向不明展开调查无可厚非,但在调查终结时发现档案是由留守人员张××将档案出售给造纸厂时,档案的去向已经明了。也就是说,档案丢失只是假象,某肉联厂的档案并没有丢失,而是留守人员张××擅自将档案出售,违反了《档案法》第十七条“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规定。第三,从留守人员张××的主观意图上看,某肉联厂的档案放在档案室的档案柜里,有明显的档案案卷特征,其与一般的废纸是有明显区别的。留守人员张××作为看厂留守人员,其职责就是看护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在明知企业档案是企业财产的情况下,仍将其出售,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故意。第四,从留守人员张××的行为结果上看,其出售档案给造纸厂,致使其损毁灭失,已经造成了国有档案实质性损失的客观结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案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一是负责某肉联厂改制的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暂行办法》规定,没有有效地处置某肉联厂的档案,致使其最终被擅自出卖,负有因工作失误造成档案损失的责任。二是留守人员张××违反了《档案法》第十七条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规定,擅自出卖档案,负有擅自出卖国家所有档案的责任。

本案例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行政处理不当。从本案作者介绍的行政处理结果来看,对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以及当事人张××分别作了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这个看似合理的行政处理结果其实也存在着不当。第一,对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是不对的。案例中没有提及给予相应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的依据,笔者不好揣测,但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与《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八种行为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六种行为都不相符,无法作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依据。而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符合《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行为,即违反本办法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且,这也是国家档案局专门用于调节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关系的部门规章,是特别法。所以,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应以《暂行办法》的规定来作为本案行政处理的依据。按照《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违反本办法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负有直接责任者及领导行政处分。案例中,经请示县政府同意,对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是正确的,但对原该厂及改制工作相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则于法无据,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错误行为。第二,对留守人员张××的行政处理是以行代刑、以罚代刑。在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中,擅自出卖或者转让国有档案是严重的档案违法行为。《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违反档案法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六条、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或者个人有上述行为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从案例描述中可知,留守人员张××出售的“档案数目较大”,符合《刑法》、《档案法》规定的情节严重情形,应当追究留守人员张××的刑事责任。而案例中只对留守人员张××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明显背离了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以行代刑、以罚代刑的息事宁人行为。针对案例中留守人员张××出售“档案数目较大”的违法行为,正确的行政处理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首先,是给予留守人员张××行政警告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没收非法所得;其次,是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310号令)第三条规定,将案件按照程序移送当地公安机关处理;最后,是根据法院判决结果决定给予留守人员张××行政处分的处理。第二是在案件调查核实过程中,发现留守人员张××出售的国有档案数目较大,涉嫌犯罪时,首先,是立即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将案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侦查处理;其次,是配合公安机关、法院进行案件侦查、审判工作,及时掌握案件进度和最终结果;最后,是根据案件审判结果,给予留守人员张××相应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等行政处理。

通过对上述两起典型案例处理结果的评析可以看到,档案行政执法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要做到行政处理于法有据,定性准确,处理适当,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就要不断地加强对档案专业和相关公共法律法规的学习,真正地熟悉法律法规。只有真正地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规,才能把法律法规准确地运用到行政执法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技巧和行政处理决断能力,防止对档案违法案件行政处理失当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临沭档.山东临沭县查处两起档案违法案件〔J〕.山东档案,2003(6):42.

[2]姚小春.西部山区县几起档案丢失案例引发的思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22/15/11384847_396281323.shtml.

篇5: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一、内勤包括

1、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推动

2、日常办公事务管理

3、办公物品管理

4、文书资料管理

5、档案管理

6、会议管理

7、涉外事务管理

8、生活福利

9、车辆

10、安全卫生

二、外联包括

1、办公室内部人际外联

2、企业外部公关外联

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必须有一个英明的决策层,制定高远的企业发展方向和计划;必须有一个坚实能干的团队,坚决贯彻执行决策层领导制定的各项企业发展计划。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如同一个转动的车轮,所有零部件必须严密结合,充分发挥本身的作用,才能跑的快,跑的稳;才不会在跑动的过程中散架。而行政管理工作就好比润滑油,适量的润滑可以使车轮跑的更轻、更稳、更快。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企业行政管理广义上包括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产会计管理四个方面;狭义上指以行政部为主,负责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具体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办公物品管理、文书资料管理、会议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还涉及到出差、财产设备、生活福利、车辆、安全卫生等。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人为努力使部门之间或者关系企业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使整个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成为一个高速并且稳定运转的整体;用合理的成本换来员工最高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公司目标发展任务。

二、对做好企业行政管理的几点认识

1、明确岗位职责: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协调控制、检查总结以及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办公物品管理包括办公物品的发放、使用、保管及采购以及相应制度的制定;文书资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书刊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前准备、会中服务、会后工作;其他事务视各公司具体情况而定。

2、加强沟通: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沟通和与下级部门沟通。与上级沟通主要是要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意思,把握住方向,同时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很好的传达给上级,这需要行政人员有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的决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横向沟通包括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与关系企业窗口部门和外界媒体政府机关等等。在传达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及协调各部门工作时,务必真诚、谦虚。与外界沟通需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即时提供给管理者。信息包括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具体包括:国家政治、法律、经济、政策规定;社会习惯、风俗、时尚变化;市场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层次的变化;竞争企业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突发事件等。内部信息具体包括财务状况;生产状况;产销状况;采购、库存信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才资源等。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发展变化和国家政府机关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变化。

4、培育传播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仅仅用薪金留人是不够的,还要用企业文化去吸引、感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

(1)组织结构清晰,战略导向明确。分工明确,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不仅应该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并制定近、远期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团结的团队。

(2)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充满竞争、激励、开放、交流的特征,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员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结果。任何人员能上能下。(3)注重企业形象建设。包括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物质形象包括司容、司貌、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设施等。精神形象包括员工精神面貌、企业风格、人文环境等。让工作“生活化”。

(4)重视人才,用企业的发展凝聚人,用榜样激励人,用员工成才教育人。企业在给员工发展空间的同时,注重提供给员工在再学习机会。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每个员工都能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对公司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踏踏实实地去执行:完善成熟的制度有了,即定目标有了,关键就是要做好。要做好执行需要注意:(1)什么事情该做,该怎么做。(2)如何更好更快完成该做的事情。(3)清除所有障碍。

(4)形成企业执行的制度和文化,让执行影响到每个员工。

怎样打造好企业文化

打造企业文化,就好像在荒漠中营造一片绿洲,首先要固沙,培植土壤,涵养水源,然后再种植作物。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打造一个企业管理平台,然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培养共同的愿景和行为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没有健康的管理平台,水土流失严重,既培养不出真正的共同愿,也培养不出共同的健康的企业习惯,也不可能拥有真和谐的企业环境,甚至连人才都留不住,更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做好企业文化要打造稳健的管理平台

企业的制度(特别是人力资源政策)和实际操作方法是企业理念的直接反映,员工能从中体味出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究竟是一个纪律严明、管理到位的企业,还是乱做一团、稀里糊涂的企业?是一个员工训练有素、欣欣向荣、精益求精的企业,还是员工一盘散沙、死气沉沉、随随便便的企业?是公平、公正、和谐的企业,还是勾心斗角、矛盾重重的企业?是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赏罚分明的企业,还是压抑郁闷、损耗严重、是非不分的企业„„看企业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看它是怎么干部管理,员工怎样做事的,这些是根本不需要听谁说就自己能感受到的,也是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掩饰的。

所以做企业文化要从改进企业管理着手,通过规范管理、强化执行切入企业文化建设,以先进的企业理念为指导,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建立一个优秀的、健康的、全方位的管理平台,这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和百年大计。

其次,做好企业文化要塑造正确的观念习惯

员工的心态是企业文化的反映,最终体现在行为方式上。企业文化始于观念习惯,终于观念习惯,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改造人和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企业文化以纪律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始,使员工养成习惯,认同观念,最终达到自我管理。观念习惯是无动机行为,具有相当强大的稳定性,员工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观念习惯必将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人是有很强适应能力的,进入什么样的企业其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影响而变化以适应企业的环境。员工的价值观在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类:①其他员工是怎样认为的?如果我不一样别人会怎样看自己?②这样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坏处?远期的、近期的各意味着什么?③我这样想和做结果是什么:得到认同、得到奖励、无所谓、受到惩罚?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出健康的文化,只有管理及时到位、赏罚分明才会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观念习惯。企业要以考核、薪酬、培训再加上人员的补充和淘汰周而复始地强化企业价值价值观,让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习惯。再次,做好企业文化要培养共同的理念愿景

企业员工有共同理念、愿景,是企业文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程度,决定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弱,影响着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要通过加快反应,加强执行,优化管理,建立一个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让员工有敬畏感、安全感、参与成就感,增强员工对公司的信心;通过高层次加强学习推动公司学习,改善企业风气,出台合理化建议及创新管理,通过常态化的引导和激励让员工施展才能,建立利益共同体,增加企业认同;以实际事例剖析企业理念,褒扬先进、鞭挞落后,通过大张旗鼓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企业理念愿景为更多的员工认知。最后,做好企业文化要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

“娱乐活动”和“亲情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具有重要的润滑和滋养作用。通过职能部门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文体活动、亲情活动和通畅的矛盾处理机制减缓企业规范化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进行人性管理,真诚实意地创造一个公平的、公正的、真和谐的企业环境。

员工福利包括哪些

我国的福利包括社会福利和员工福利两个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所有社会成员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员工福利是指企业为本单位的员工为解决共同的消费需要而采取的必要保障。根据提供的服务不同,企业对员工福利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工作日内的休息:包括中午餐的休息、午睡等。

2、每周休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应执行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工时制度,企业不得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如确实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 员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个小时,最长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安排劳动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 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300%的工资报酬。

3、年休假: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员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可享受带薪年假。

4、探亲假:根据1981年制定的《关于员工探亲的规定》规定在企业工作满一年的固定员工与父母或配偶不在一起,又不能用公假团聚的,每年可享受一次探亲 假。未婚员工探父母假为一年一次20天,而因工作需要两年探一次,可合并使用延长至45天。已婚员工探配偶一年一次30天,此外,还规定已婚在一起的员工 可四年享受一次探望父母的假期,假期为20天,在法定节假日期间探亲的,时间不足上述规定的可以补齐,探亲期间工资照发,交通费可全部报销或按照探亲假性 质部分报销。

5、法律规定的节假日:员工的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妇女节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节假日。

6、各种补贴:如企业为员工发放的交通补贴、伙食补贴、住房补贴、特困补贴、服装补贴、子女教育补贴、水电费补贴、取暖补贴、降温补贴、洗理补贴等。

7、修建的各种服务设施:如企业兴建的食堂、学校、幼儿园、浴室、俱乐部、电影院、图书馆等。

篇6:内部行政管理的职责包括

2、负责公司职员的招聘、选聘、录用;

3、督察公司职员考勤、出勤、公差、请休假等管理事项;

4、负责公司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管理;

5、负责公司文件的拟、收、发、存文档管理,公司管理部门例会及日常会议的组织及会议纪要的工作;

6、负责公司人力资源总体规划、薪酬、福利、新职员培训;

7、负责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督办工作;

8、负责做好公司来宾的接待安排,做好重要会议的组织、会务工作;

上一篇:儿童睡前三只小羊故事下一篇:运动会会徽征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