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范文

2024-04-27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通用8篇)

篇1:古典文学作品范文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篇2:古典文学作品范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作品特点: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过程,往往孕育着成功。

推荐理由:《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让我们百读不厌。

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品特点: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启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理由:一群豪杰人物,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反抗精神,一部英雄传奇,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心目中的英雄。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描写了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青梅煮九论英雄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人爱民。

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造木牛流马运粮草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关羽: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英武神威、义薄云天,忠肝义胆。

张飞:桃园三结义 刚烈耿直、疾恶如仇、机智勇猛。

曹操:青梅煮九论英雄阴险、狡诈、专横的一代枭雄。

推荐理由: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林黛玉: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天性率真,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薛宝钗:在贾府人眼中是“完美”的,因为她不仅遵从封建礼德,并且八面玲珑;但比起叛逆的黛玉和宝玉,她显得过分地世俗了,她虽然举止娴静高雅,却信奉封建仕途,常常因此惹得宝玉生气;人们在谈起她的端庄美貌时,也会同时想起她极深的城府。

相关故事情节 :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

篇3:刍议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形象刻画是文学创作的中心和灵魂。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性作品,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温文尔雅,或足智多谋,或武艺高强……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技巧来呈现的。

一、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呈现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形态各异,往往是依托一定的典型事件来实现对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中逐渐丰满起来,尤其当人物处于情节的高潮或矛盾冲突点时更能体现其性格。譬如《晏婴传》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来塑造晏子的人物性格。晏婴跋山涉水来出使楚国,楚王却没有以礼相待,轻视他,甚至侮辱他,要晏婴自己钻过狗洞进城。这时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高潮。晏婴明白了楚怀王的敌视和侮辱,便说道:“出使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去,难道我要去见的人是狗王么?”晏婴就这样巧妙地应对了楚王的刁难。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晏婴同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楚王对他的刁难,既赢得了尊重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正是在这一连串的故事情节中,晏婴的人物形象逐渐显现出来,情节愈推进,人物形象愈饱满,最终作品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的爱国者形象。

二、人物形象注重突出主要特征

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人物形象活的灵魂,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般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凸显、描绘人物的主要特征,譬如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关羽的威武忠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等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中刻画婴宁形象的时候,也抓住了婴宁“爱笑”的这一主要特点。例如文中写“媪唤宁姑”这一片断:“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忍笑之,生揖之”,“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笑”在这一片断中可谓出现了好多处,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婴宁的外貌特征,而是着重写其笑态,笑着走来,笑着离去,生动地刻画了爽朗、天真的少女形象。

三、人物形象在对比映衬中得到体现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对比衬托的手法,将正反面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以鲜明地突出真善美,或将两类人物加以对比,衬托出主人公的形象。譬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写到:“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在这里,作者将李广与程不识的带兵作风进行了对比,从侧面衬托了李广带兵宽缓简易的特点,又从士卒的不同反映突出李广令人敬慕的人物形象。

四、人物形象在个性化语言中得到体现

老舍说:“要知道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包括身份地位、品格修养等方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深度揣摩后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而实现的。譬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府饮酒行令赋诗时描写了宝钗和刘姥姥不同的语言风格。从宝钗应答的诗句如“双双燕子语梁间”、“水荇牵风翠带长”、“三山半落青天外”等看出她是一个知书达礼、文雅多情的才女;而刘姥姥说的“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等通俗的话中体现了她粗俗爽快的农家妇女的形象。正如小说中刘姥姥说的那样:“我们庄稼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儿。”她们形象的差异正是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是人物的“本色”说话。

其次,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也会通过描写人物前后矛盾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形象,同时也使作品具有讽刺性的效果。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胡屠户语言的描写。范进中举前向丈人借缠费,却被丈人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结果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而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改变了态度:“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小说正是通过描写这些前后不一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胡屠户庸俗势利、凶暴粗鄙的市井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顾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4.

篇4:如何认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所先生对高效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无可厚非,三点启示笔者也能够接受,只是在所先生对第一个课例《静女》的理解方面和对上课教师的指责方面笔者不敢苟同,并且对所先生似乎就由此断定上课的教师“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少认知”,“在处理《静女》一文时没有从文化的背景去定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文化上的迷茫”等指责不以为然。

学生的思想是可以复杂一点的,单纯不见得就一定好,愚昧的单纯或单一就很没趣,大可不必担心教师对教材有几种不同的处理就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至于一篇文章的讲解就会导致学生文化上的迷茫,就太令人好笑了。这样的“帽子”扣在讲这堂课的教师身上还真是太冤屈了一些,更何况这位教师原本的理解比所先生更高明呢。孟子有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糊不糊涂迷不迷茫是要看授课的教师明不明白,同理,被点评的教师糊不糊涂迷不迷茫也要看点评的专家们明不明白。笔者希望自己读了所先生这篇大作不至于使自己混乱和迷茫,就着所先生的不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没谈清楚,只当是与讲这节课的老师一起共同承担一下可能让学生思想混乱文化迷茫的责任了。

所先生认为,《静女》“体现了人要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智慧”,《静女》一文“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礼”、“儒家”这些词或许就是所先生所作的“文化价值”的联系了,孔子的“删诗说”想必所先生一定是坚信不疑的,因此诗以载道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我不知道所先生是否读过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文章,是否读过李敖先生对诗经的一些解读文章,是否读过当代叶舒宪先生的专著《诗经的文化阐释》。在《诗经》的理解方面,我相信我们的一线教师自然不会绕过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的解读。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以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开辟的治学路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不待多言,当代叶舒宪先生循着这条路运用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知识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对《诗经》的文化作了深度阐释。其实,读《诗经》这样历史久远的民族文化著作,需要走进《诗经》所在的那个历史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背景,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历史时期作我们民族文化源头的探究,这样才能还原到那个鲜活的有着我们民族原生态生活场景之中,这样才能摆脱充满封建卫道者立场的古板的认知和枯燥的说教。

《静女》这首诗并不是以静女的贞节守礼讽刺卫国的国君和夫人的道德败坏,它是一首描绘青年男女幽会定情之诗。《静女》之“静”,并非“贞静”之意。马瑞辰先生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这样解释:“亦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男子对美丽女子称赞的流行语,也可以看作是爱称。其余内容无复赘言,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下面看看所先生认为讲课教师错误解读教材的依据。“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讲课教师将“彤管”解释为茅草,所先生认为后文“自牧归荑”的“荑”指“初生的茅草”。于是,所先生写道:“专家们质疑:为什么静女要连续给我送茅草?为什么‘彤管不解释为一种乐器呢?”单单因为前后都解作茅草就否定一种看法,是否理由太简单了一些呢,而且是“专家们”在质疑在否定,这就有些令人想不通了,专家们想必一定都应该是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的,不至于不知道“彤管”有几种说法,也不至于或者就因为讲课教师只取一种说法就说教师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乏认知。不知道所先生所说的“专家们”是指“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团”的专家,还是指评课的按照资历和头衔选定的“专家”,抑或是所先生自己呢?

在相当多的教材教辅上面,对“彤管”都有不同的解释。评课时专家们似乎不至于非得只按一种理解来评判一个教师的理解正误吧,几种不同的理解也不一定就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文化上的茫然。在笔者看来,将“彤管”解释为“茅草”,可能比“管状乐器”、“环形玉器”“毛笔”之类的物件更符合那个时代和场景。

首先,所先生认为诗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都写了茅草,是连续地写,连续地写就构成了诗节内容的重复,诗的三节内容绝不重复才好。其实,“彤管”和下文的“荑”同指茅草并不构成单调的重复,诗经中的篇章重章叠唱正是其重要特点,这样的篇章比比皆是,所先生不喜欢重复,笔者这里也就不再举《诗经》里的篇章为例重复。

其次,诗歌的第三节是男子的叙述口吻,是男子在甜蜜的幽会后幸福的回味。“自牧归荑”的主语应是静女,表明这静女的身份是一位年轻的牧羊姑娘。牧羊姑娘是从放牧的工作中或者是从牧场回来送的“荑”,那么在诗章的第二节为什么非得要送个什么乐器才好呢?送“管状乐器”、“环形玉器”“毛笔”之类的物件相比较随手而摘的茅草似乎更不靠谱吧。

再次,“彤管有炜”,“荑”则“洵美且异”,诗章当中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乐器就比茅草贵重,就能显出送礼的人情义就重,就能体现出什么“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来。“有炜”且“美异”的茅草是美的,拿着草的静女也是美的,物人二者皆美;当然男子心里的感觉更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物美是因为人美,人美更因为是情美,爱屋及乌!钱锤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得好:“卉木无知,却胞与而尔汝之,若可酬答,此诗人之至情洋溢,推己及他,我而多情,则视物可以如人!”此言得之。

再次,叶舒宪先生在他的《诗经的文化阐释》中通过《诗经》中的“采摘”和“投赠”母题分析了那个历史时期先民采摘植物投赠情人的文化符号:一些植物有着神奇的法术效应,可以让少女心仪的男子意乱情迷。叶先生从非洲、欧洲、印度等古代神话和古诗中找到佐证,并指出,希腊的美神阿芙洛狄忒之名出自一种叫“曼陀罗林”的草叶,原为女巫为增加媚力而用,亦可致幻。中国的高唐神女又称瑶姬,相传为瑶草所化,陈梦家先生干脆称瑶草为“野合时媚人之草”。现在我国傣族尚认为荑草有和胃催情之功效。有这样的解读,不知所先生还会不会坚持“彤管”一定要解释为乐器。

最后,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草类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有巫术、祭祀、药用、爱情的信物等,切不可看轻了其在古诗中的作用。笔者在拙作《中国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一文中曾做过探讨,“彤管”被作为一种充满了魔力和神力的草,表达了诗中静女对爱情的寄托,既是自己爱情的象征,也是希望这草能产生爱情的巨大神力,让自己心仪的男子沉醉与迷恋于其中。因此将“彤管”的释义解释为茅草会更好。有的学者另取名为“红色通心草”。这名称似乎专为青年男女爱情而设,温馨美好而又浪漫!

在对《诗经》这样的文化元典级的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必要拿现在的文化概念硬往这些远古的先民身上去套。所先生似乎没有必要因为要得出一个“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基石是文化”的结论,就一定要认为《静女》一文“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从而就一定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发出自己的质疑:“为什么‘彤管不解释为一种乐器呢?”如此理解《静女》真有点鼓瑟胶柱的味道,同时也与所先生自己认为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另外两个基石“人性”与“生活”相违背。实际上《静女》也许是整个《诗经》中最具有生活气息、充满着爱情美好的最生动活泼的篇章,所先生依此篇文章的教学案例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体现文化价值,真是可惜可叹!

篇5:走进古典文学

杉洋小学

朱老师

《走进古典文学,感受名族文化》是省级课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我校兴起了走进古典文学,诵读优秀古诗文活动,为了使活动扎实开展,各年段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差异设定了子课题,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本校老师有几点感受:

1、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晨读,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大部分班级利用黑板一角摘抄一篇古诗,争取每周一诗,熟读成诵。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3、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4、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5、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6、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

篇6:古典文学名句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1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3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3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39、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4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4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49、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5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5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6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6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6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6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6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6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7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7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7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77、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7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7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80、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8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8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8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篇7:古典文学评论文章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

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三)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想品格的突出特点。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他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2.追求人性自由。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

现。

(四)(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第五回里“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曲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三十六回也写到贾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枉凝眉〕曲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有关的“判词”也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所说之语)。各个家族又与当时社会的上层统治者瓜葛甚多。贾家的元春还是皇帝的妃子。第四回所记当时民间流传的俗谚《护官符》说: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足可见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这使我们想到了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昔日繁华景象。然而,《红楼梦》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抒写繁华方面。据专家考证,八十回本《红楼梦》只写了贾家15年时光,前6年是序引性质,整写只有9年(周汝昌《红楼记历》)。全书一开始便借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口,说贾府“荣宁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这种布局和描写是有深意的。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更有一件大事”,即“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后继无人,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衰败的根本缘由也正在于此。《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共5代人。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贾演、贾源二位先祖,跟从皇帝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见第七回焦大语)。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尚能守住家业。贾代善娶金陵世勋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小姐为妻,即贾母。第三代是拆墙的一代。宁国公贾代化死后,次子贾敬袭封爵位(长子贾敷早夭),却是“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一心想作神仙”,“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二回冷子兴语)。后来干脆把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不管家事,任凭儿辈胡作非为。不久因吃丹而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见第五回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荣国公贾代善有二子:长子贾赦,袭封爵位;次子贾政,即贾宝玉之父。贾赦无所作为,是个浪荡色鬼,威逼贾母丫鬟鸳鸯为妾,为霸占几把古扇而逼死石呆子,最后因包揽官司而被免爵抄家,发往边关。贾政与贾敬、贾赦有别。他“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后被额外赐了一个工部主事之职(后升员外郎,见第二回)。在个人品性上,贾政无吃喝嫖赌之恶习,表面看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出息。但是,他是个庸人、草包,无能之辈??才华,没有创造,做官清白但管理不善,任下人作恶。所以,作者笔下的贾政形象,并不是贾家的希望。第四代是垮掉的一代。早早袭爵的宁国公的贾珍,是个大色鬼,成天不务正业,和女人鬼混,与儿媳关系不正当,与尤氏姐妹作乐,还和儿子一起招集亲友中纨绔子弟,日夜饮酒聚赌,无所不至。贾琏是荣国公的贾赦的儿子,虽然良心未灭(对石呆子事件存有恻隐之心),还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是贾府男人里的干才。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玩弄仆人之妻,还不顾国孝家孝在身,偷娶尤二姐。至于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且叛逆无道,是个封建正统家族的败家子。显然,他也不是贾家的希望。第五代是烂掉的一代。以宁国公贾珍的儿子贾蓉为代表。贾蓉浪荡无行,与乃父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经常帮助贾珍、贾琏、王熙凤(贾琏之妻)等人做坏事(如调戏母辈尤氏姐妹,参与陷害贾瑞等等)。至于贾蔷等人就不用提了。《红楼梦》里的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才能,如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还有治理之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补大局。王熙凤的才华经常显露在损人利己、聚敛钱财方面。王夫人(贾政之妻)表面宽厚仁慈,实际上昏聩残忍。邢夫人(贾赦之妻)无子,只知奉承丈夫以自保,贪婪吝啬而又愚蠢。至于贾母,虽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但心思全在享乐中,对家族后辈的恶行,听之任之,并常常加以保护(如第四十四回中对贾琏的维护)。“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第五回中,借太虚幻境舞女之口,作者叹道: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 “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其中,探春、妙玉、王熙凤、晴雯、惜春的形象颇有代表性。探春出身低贱,但有魄力,善于管理。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显露出她非凡的才干。她还是贾府中的屈原,是个“独醒者”的形象。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片混乱之时,探春当头一棒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然而,探春的命运不济,正如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所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是苏州仕宦之家的女儿,因多病而出家。她的特点是高洁、漂亮、有才华,是恶浊社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对宝玉有感情,说明二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点。我们从中可看到作者的影子。王熙凤是作者倾心描摹的人物,也是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她不识字,但是个女中豪杰,有干练之才。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有管理才能。但她又有“弄权铁槛寺”、克扣丫鬟月例钱放高利贷等罪恶行为。她是贾家府的顶梁柱,又是贾府的蛀虫。她最后的命运是被休弃,流落狱神庙(高鹗写她病死)。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晴雯身为奴婢,却聪明伶俐,且心高气傲,是林黛玉的影子。从贾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但她的命运更是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寄托颇深的。惜春多才多艺,却早就看破红尘,目睹家族变故,最后遁入空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言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这其中包蕴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感慨。这些贾宝玉身边人物的命运遭际,最能够破灭贾宝玉的理想天国。尤其在《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厄运接踵而来: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驱逐而死,迎春苦嫁“中山狼”,金玉成婚,黛玉怨死,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贾母死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贾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入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作者的消极情绪也是明显的,但有愤激;否则,他不会去热情描绘那么多的美好形象。《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解注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有着独立的思想逻辑。艺术形象本身的蕴涵,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只能提供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作为人生的出路,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否极泰来”。作者最后让贾宝玉离家出走,抛却尘缘,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清·明义《题红楼梦》),逃避毕竟不是办法。我们并不会随着贾宝玉的指引而看破红尘,忘却那些美好的艺术形象,也不会将《红楼梦》的主题仅仅归结为表现所谓的“色空观念”。

篇8:古典文学作品范文

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经典形象。其中一些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向封建伦理纲常发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更显得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类女性形象。

1. 深明大义, 忠贞爱国

古代的女子多是以相夫教子为生活。这就使得充满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更为突出。花木兰算得上这类人物中的杰出代表。替父从军这一壮举, 虽不免有对父权至上的过分推崇, 但是文中花木兰表现出的果敢、坚毅为后世树立了完美的女性形象, 同时也证明了女子的才智、胆识并不比男子逊色。如果说花木兰是平民女子中这一类形象的代表, 那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则是贵族阶层的代表。虽然文中的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有过犹豫, 但是在面临着国家兴亡的考验面前, 她毅然放下了个人的情感, 以大局为重。作者刻画的这类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女性形象其价值不仅仅在当时, 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2. 勤劳睿智, 宜其家室

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名著中, 也为读者塑造了许多这类女性形象。

《乐羊子妻》一文中, 塑造了一位睿智且具有高尚人格的女性形象, 她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面对着丈夫带回的不义之财, 她陈词激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况拾遗求利, 以污其行乎!”当丈夫意志动摇之时, 她又晓之以理:“一丝而累, 以至于寸, 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 则捐失成功, 稽废时日。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 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 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的胸怀和志向, 令很多男子在她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伴侣, 乐羊子最终学有所成。“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每一个想要使自己更具魅力的女性, 都应该以上述的女性为榜样,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 忠于爱情, 至死不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 其主要内容都是对爱情的歌颂。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描写美好爱情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 面对着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男少女, 更要适当地加以合理引导,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王实甫的名句“永老无别离, 万古常完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寄托了他对有情人的美好祝福。在古代,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成为禁锢自由爱情的枷锁。每每读到这样的作品, 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惋惜。《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刘兰芝, 她心地善良, 勤俭持家, 与焦仲卿感情笃深, 但最后仍逃脱不了被遣归的命运。面对着接踵而至的不幸, 她没有向封建家长制度和统治阶级屈服, 而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铺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的诺言。刘兰芝形象的经久不衰, 在于她对爱情的诠释。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付出的, 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更在于, 她为那些还没有做好准备为爱情做出牺牲的年青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艺术特色

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很难的。要想使人物形象吸引读者, 就必须从语言、外貌、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描写。古文中塑造的这些经典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

1.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载体。作者在刻画人物时, 特别注意了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正是由于个性鲜明的语言而使她们各具特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 邹忌妻的“君美甚,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情真意切地包含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刘兰芝的“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义正辞言地彰显了处于不平等地位中女性的尊严和自爱;崔莺莺的“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 再休似此处栖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大胆和执着。她贵为相国的女儿, 但敢于冲破门第观念, 直白地表露心声, 这在当时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教材中每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也正是由于作者善于对语言进行精彩的驾驭, 使主人公的抒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巧妙的烘托描写

侧面烘托描写也是在人物塑造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 在对刘兰芝的塑造中, 就运用了多处侧面烘托。在写她心灵手巧的时候, 并没有直言, 而是通过“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这些具体的句子从侧面烘托了她的贤淑。又如, 在对他们夫妇双双殉情表达惋惜之情时, 用到了“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无情的花鸟树木都为他们的感情而动容, 更何况有感情的人, 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侧面烘托描写,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趋向,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它除了要肩负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的深层次魅力, 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发掘的力量。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往今来, 美好的爱情一直都是人们歌颂的主旋律。它是生命中最崇高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很多人忘却了精神生活的价值, 青少年学生更容易迷失在各种诱惑之中。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已经为他们树立了典范。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 她所追求的爱情中没有一丝物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则是更高的境界:对于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在所不惜……教材中这些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挚爱真情, 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中除了爱情, 还有很重要的亲情和责任。然而, 在社会中, 出现了太多人情寡淡冷漠的事情。曾引起网上热议的“常回家看看入法”“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而花木兰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情和责任的重要。古代的一个弱女子, 尚且知道如此, 千百年后的今人, 又该做些什么呢?

2.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经典的意义在于, 它不但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在享受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素养。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 所运用的一系列手法, 对学生日后的写作, 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在解读这类作品的时候, 一方面要领悟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还要领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的艺术特色, 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中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是学生各种观念和素养提升的关键期。一名合格的教师, 不仅仅要“传道、授业”, 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解惑”的重任。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自古以来, 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广大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为数不多的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品中, 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形象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女性形象有花木兰、崔莺莺、刘兰芝等。她们抑或果敢、抑或忠贞, 追求女性独立并敢于突破时代的束缚。这些经典人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给读者以美的体验, 更有对读者深层次的启迪。本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古代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借以揭示出经典背后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代女性,经典形象,艺术特色,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雪芳.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魏朝忠.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J].教学参考, 2009 (04) .

上一篇:提纲式演讲下一篇: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翻译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