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之美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之美

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感受古典诗词之魅力

情境导入 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高中学生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思维活动的活跃与否,首先取决于他们对具体作品的第一感觉――听觉、视觉等的感受是否强烈。由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品鉴古典诗词。

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朗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在康桥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在紧扣《琵琶行》诗歌内容而不断幻化的精美画面中,感知《琵琶行》的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从而产生妙不可言的艺术鉴赏审美体验,还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产生随着音画视频中的节奏与韵味高声诵读《琵琶行》的强烈愿望,继之顺利走进流播千古、脍炙人口的《琵琶行》文本,跨越千年时空与远古诗人白居易和诗歌中的琵琶女艺术形象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再如,教学李煜的词《虞美人》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邓丽君演唱李煜《虞美人》的音画视频供学生观赏,引导学生在聆听邓丽君的温婉吟唱与观赏音画视频中精美拟古画面的过程中,顺利走近李煜,走进《虞美人》文本,继之探究古典诗词《虞美人》中蕴含着的诸多美学意蕴,品味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细读深品 古典诗词与所有文学作品一样,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质,读者需要细读深品方可感知与体味。以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为例:

1.一读求顺畅 引导学生一读《蜀道难》时,提醒学生利用文末注释将文本中未曾相识的“凫”、“猱”、“?Y”、“?f”等生字正音,还要根据语境给“塞”、“参”等多音多义字正音释义。此外,这首诗运用古体诗的写作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句式极富变化多姿,三言、 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二言等皆有之,不仅如此,换韵也极为频繁。因此,一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已有的古典诗词诵读经验,准确判断每一句诗句的停顿、抑扬、顿挫、缓急等。如此,才能顺利通读全诗。

2.二读明诗意 引导学生再读《蜀道难》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利用诗末注释及已有的古典诗词学习辅导资料,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不仅要了解体现在这首诗歌中的表层意思,还要了解隐含于这首诗歌中的“功业难成”之深层意蕴。对于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不仅要反复品读与深层探究,还要及时背诵默写。

3.三读探文脉 引导学生三读《蜀道难》时,让学生梳理出诗人写作全诗的抒情线索,理清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叹蜀道之高峻而难行――叹蜀道之险凶而可畏――叹蜀川战祸之惨烈而告诫友人须“居安思危,防险戒逸”。

4.四读品手法 引导学生四读《蜀道难》时,鼓励学生尝试品析诗歌中采用复沓、夸张等修辞手法极言蜀道奇险高峻奇丽风光的写作手法,品鉴这首诗歌“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间”(沈德潜《唐诗别裁》)章法灵动、气象宏伟之艺术风格。

比较拓展 不同的作家所抒写的情感世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所憧憬的美好未来等,呈现着风格迥异的内在特质。比如,曹操诗歌以慷慨苍凉悲壮见长,陶渊明诗歌以平淡醇厚质朴凝练见长,高适诗歌以雄浑质朴苍劲悲壮见长,柳宗元诗歌以明净简峭见长,李清照诗歌以婉约清丽幽怨见长,辛弃疾诗歌以明快激越豪放见长等。可谓各有各的气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情调,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抒情方式与表现手法,这就是古典诗词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表现在古典诗词作品的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中。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欣赏古典诗词的不同艺术风格,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视野,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

比如,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可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引入学生的比较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对二者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进行多视角的比较阅读鉴赏。虽然李白与王维都钟情于风景如画的大自然,其《蜀道难》与《山居秋暝》分别是二者山水诗的杰出代表,都以其璀灿夺目的光辉垂耀千古。但由于李白与王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大不相同,所以《蜀道难》与《山居秋暝》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引导学生将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蜀道难》笔势纵横、雄浑飘逸的艺术特质,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独特个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王维《山居秋暝》的清幽宁静、物态秀美,感受王维诗歌清幽恬淡的艺术风格。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粹内涵的艺术载体,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学业测试、升学考试等的重要考查内容。中国古典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位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美好民族情感等有着其他文学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蕴美、通过细读深品逐层深入鉴赏古典诗词的内涵美、通过比较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风格等,迅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与古典诗词鉴赏品位。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

第二篇:中国诗词之美

选择题

C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因此次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

联想

E “二八花钿”里的“二八”指称

年龄

F “放郑声,不若远佞ning人”中的“郑声”怎么解释

淫靡的作品

“甫自京金光出,间到归凤翔”中“间到”的意思是

走小路

H “菡萏香销翠叶残”的下一句是

西风愁起绿波间 “和光同尘”这一成语最早源自

《老子》 “和光同尘”这一成语最早源自

《老子》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

老子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

老子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书写手法

拟人

J “鲛珠”是传说中鲛人的

眼泪

K “槛菊愁烟兰泣露”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拟人 “恐美人之迟暮”中屈原用美人指代

才德贤能的人

L “莲叶何田田”中“田田”的意思是

茂盛

Q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出自

《诗经.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语言”出自

诗经.毛诗序

S “诗言志”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一本书

《尚书》 “士要志于()”

T “桃之夭夭”中的“夭夭”的意思是

少,好之貌

W “为政必先放郑声”中的“放”,与下列哪个词中的意义相似

流放

X “向晚幽林都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用“寻”而不用“行”意味着

寻找归宿

Y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所用词牌不是

《菩萨蛮》

“因值孤生松”的“值”的意思是

遇到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句对词的评语的作者是

李之仪

Z “早被蝉娟误,欲妆临镜慵”,这里“婵娟”是指

美貌 “直襦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qi葺之诗尔”,这是谁给苏轼词风的批评

李清照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那位诗人所做

杜甫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所作

晏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高楼断天涯路”出自哪位词人的蝶恋花

晏殊

A 《爱莲说》的作者是( )时期的()

北宋,周敦颐

C 《采莲曲》不是

律诗(是乐府诗,五言诗,古体诗) 《车轩笔记》的作者是

魏秦

H 《花间集》称其所收为()曲子词

诗客 《花间集》中18位作者的性别是

都是男的

W 《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所写的不是

相思(是执著,旷达,希望)

H 《蕙风词话》的作者是

况周颐

L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修复吾初服”,“离”的意思是

遭遇

Q 《七绝一首》所咏之地为

马蹄湖

R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王国维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王国维

S 《诗经.硕鼠》用了那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比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所说的出使国为

辽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许慎

B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是

温庭筠

C 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提到“美志不遂”的是

应德琏

D 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采用诗的那种表现手法

赋 杜甫的诗句“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德“致”是指

使 E 尔雅曰“荷,美、、、、、、、其华(),其实()、、、、、、”

菡萏handan,莲

G 古人称三十年为

一世

H 花间派的词人不包括

李煜yu 花间派的词人不包括

李煜

黄庭坚认为小词是“空中语耳”,这一典故出自

《冷斋夜话》 K 孔子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L 律诗和词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请选出古诗词里的平仄

N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歌评论专著是

诗品

南唐冯李词的作者不包括

李珣 南唐冯李的作者不包括

李珣

Q 请选出使用隐喻手法的诗句

豆蔻梢头二月初

(不是美人如花在云端,绿窗人似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S 上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包括

诗词中语言符号的联想来自于哪里

读者的读书背景 诗和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别主要是

语句齐整与否

说“词”是“意内而言外”的最早著作是

《说文》 说“词”是“意内而言外”的最早著作是

《说文》 苏东坡为官时的政治倾向是

刚正不阿,不盲目认同任何党派 苏轼在《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描写的是什么花

杨花 T 陶渊明《饮酒》中德“鸟”是

自比

W 王国维《蝶恋花》中“手把纨相决绝”典故出自下列那位中国古代女性

班婕妤

王国维从李璟的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从感悟到了什么的美感

众芳芜秽

王国维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其中“要眇宜修”出自

《九歌.湘君》

王国维认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原作者是

柳永

王国维提到的三种境界是()自身的体会

王国维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新帖绣罗襦”,其中的“襦”是指

短袄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是

花间集

X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连贯的一条线是

文本 西方诗歌与中国的实习不同,关于前者,错误的是

客观(对的事包括史诗,戏剧,格律不同) 下列不属于清代常州派的是

王鹏运 下列哪部著作不知张惠燕所写的

《词综》

下列哪句诗不是起“兴”的作用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是兴的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下列哪项不是词的别称

歌诗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礼记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的是

礼记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

立行(立言、功、德)

下列那一句不是张蕙言在《词选.序》中所描述的小词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下列那一句不是张蕙言在《词选.序》中所描述的小词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黄屋非 意,瑶台安可论 下列选项中与〈诗经〉里的“风”无关的是

风雅

X 谢安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古代的那个朝代

东晋

Y 叶嘉莹《向晚二首》“向晚出林独自寻”中的“寻”的正确理解是

思考未来 叶嘉莹的《向晚二首》写作背景是

申请回国

叶嘉莹先生认为,有些小词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是因为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以下不是词的别称是

以下关于诗和词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错的诗能写国家的离乱,而词不能写。诗言志,因此诗的文学创作只能论述志意。词以境界为最上,因此词有境界,而诗无境界) 以下哪句是体现《诗经》兴的表现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下哪篇著作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做

九辨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单音多意(有的独体单音,单音四声 破音字)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柳永的《定风波》和温庭筠的《菩萨蛮》都只是描写美女梳妆,都是淫靡之词,不能引起人任何联想 以下选项中与《诗经》里的“风”无关的是

风雅 阴历六月有被称为

荷月

应德琏令人叹息的原因是

有才华,又有理想,美志不遂 用了“兴”的手法的诗是

李商隐《西溪》

有些诗词作品死于句下的原因是

不能引起人的联想 语言符号的联想源自于阅读者的

读书背景 运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出自

《 妙法莲华经》

Z 在《》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集

云谣集

张蕙言称“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有“初服”之意。这里的“初服”是指

最初的衣服 张蕙言的著作不包括

《词论》

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是

《人间词话》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

平仄

最早理论性论词的文章《词论》的作者是

李清照 最早有自觉意识词诗化的作者是

苏轼

判断题

H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用“荷花”这个词替换,意涵完全不受影响

错的

R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源自诗经的句子

对的 S “士当天下为己任这句出自《论语》这部著作中

对的

X “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变为“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完全不影响它的美感

错的

“萧瑟悲秋今古同”中的“萧瑟悲秋”套用的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对的

Y “一朝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其中的“一世”是指三十年

对的 《尔雅》对荷花的解释中称其华为菡萏

对的 《花间集》中的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错的

《花间集》中的词是文人写给歌女演唱的歌词,不是市井的鄙俗的歌词

对的

《论语》中孔子与子贡论诗,也认为从诗歌当中有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不必与诗歌本意相关

对的

《鹧鸪天.一瓣心香万卷经》中德词句“秋莲摇落果合成”化自《妙法莲华经》

对的

词的音阶对词的美感很重要

对的

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又称为曲子

错的 次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

对的 次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对的 D 对于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王国维最推崇的是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错的

古文和儒家所说的“志”是指诗人内心的情志

错的

H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这个词给人的想象来自它的文化背景

错的

J 旧诗是指古体诗

错的 只有词有境界,诗没有境界

错的

L 乐府中有很多词谐音词

对的

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属于中国古代男子的额“三不朽”中的立功

对的

O 欧阳烔的《南乡子.二八话钿中德“钿”有平仄两个读音,这里音为仄音第四声的

错的

S 诗词常常连起来说,所以诗和词没有什么分别

错的 诗词是抒情写景的韵文

对的 诗和词不同,诗言志,是用以书写诗人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挚意,而词仅仅是配合乐曲所填写的词

对的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有关政府或者祭祀的歌诗,反映了当地的风情民俗

错的

苏东坡所谓“自是一家”和李清照所谓“别是一家”说的都是词之不同于诗

错的

W 王国维对张蕙言论词是完全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其牵强比拟

对的

Y 叶嘉莹用柔蚕自喻,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的诗词之美传递给年轻人

对的

Z 在古代女子注定是闺中的思妇

对的

张蕙言评价温庭筠的《箁萨蛮》中“照花”四句说有《离骚》初服之意

对的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论文学形式的审美意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这般宁静祥和的夜晚,一幅古典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个秋天的夜晚,落魄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羁旅之苦的游子。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夜霜透着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弥漫着漫天的霜华。他一夜未眠,在静夜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清愁······

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各类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对立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中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在是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独特的,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中国的古代文学,无疑是极具特色,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从一唱三叹、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从“神韵”“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得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这样的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花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简单的几句却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感伤,表现出一种凄凄的哀怨与无限的愁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则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孤寂的黄昏,习习的冷风,透骨的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秋鸾崩摧”,琅琅上口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就呼之欲出,令人回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优美的动人的春景,一种心跳的悸动,此起彼伏······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可从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强调与表现的不同,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崇高与范畴,于是,他们的审美追求却跃然于纸底。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诗词有着自己特殊的话语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明晰的概念内涵。它往往用简单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画面,或者给你再现一个环境或氛围,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而在这其中我们却能发现无处不发现“美”这个充满意象的色彩斑斓的世界,这种“美”显得圆润而不枯燥,蕴藉而不直露,综合而不零碎,证明着“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这样一个命题。

第四篇: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其地位很重要.至唐宋诗词已登峰造极.后历代词人难望其相背.唐宋诗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写景优美无比,其二是写情舒畅细腻.每每有身临其境而产生共鸣之感.又因当时词人的心境环境之不同,于是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词风,譬如苏词白诗,等等.后世之诗词虽然极力模仿,也出现了不少在格调比较可读的诗词,但毕竟时代不同,处境各异,很难看见有同样韵味的上好佳词.故此,如果要用现当代或某一代去比较唐宋诗词,就有削足就履之困难.唐宋诗词作品,不会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其往往是用词来个人抒发情感的.这些作品,因为有阅读审美励志等功能和价值,就传承下来,成为后学者模仿之典范. 古人无意中留下的诗词规格,使后人穷其一生去追求,而终不能脱离其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越来越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沦陷为现

窃以为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老妪能解”我非常认同,正是因为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才使得白诗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所以,作为一个当代的歌者,一定要像白诗那样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之态度。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用华夏文学最古老最唯美的格律诗词去倾情呕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毛润之,鲁迅,郁达夫等先贤当年做到了。那么,现在还在痴迷于拉帮结派占山为王,以中国所谓著名诗人自居媚俗西方,肤浅地“对牛弹琴”,整天无病呻吟无趣下流的那些自以为伟大的诗人们呢?你们的作品敢放在阳光下像白居易一样谦卑吗?能“老妪能解”吗?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吗?】,这是作为一个真正诗人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啊!!!

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丰富语言积累,注重熏陶感染。

古代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小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感悟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享受审美情趣,而且会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应该说,沈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展示的不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学习。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课下主动背诵了许多古诗,有的同学多达40首。我想,这和沈老师课下扎实的语文活动密不可分。开学初,沈老师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实施好诗推荐活动。由教师推荐到学生自荐,同时配合诗文诵读考级活动,使诗文的背诵深入孩子心中,学生兴味盎然地推荐、背诵,不知不觉积累了那么多故事。这种做法也给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启发:只有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循序渐进得以提高。

二、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兴味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在课堂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学生是否全面地、有深度的参与到学习中直接影响一节课的学习质量。参与面越广,参与程度越深,学习效果越佳。这节课中,沈老师在形式上可谓灵活多样。共设四轮比赛:诗情画意大闯关——心有灵犀一点通——数字诗句大比拼——好词佳句大家唱。这四轮比赛设计精巧,环环相扣,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家一直处于动的状态:动手画诗,动脑背诗,动口唱诗,各种方式演诗,学生在画、背、演、唱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合作学习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古诗大擂台是男队与女队的较量。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很强。在第一轮的巧演妙猜中,女生配合默契,三人演,两人猜,演的同学各尽所能,猜的同学全力投入。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中,猜出了好几首诗。而在最后一轮的好词佳句大家唱中,男生则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为诗配上曲子唱得有滋有味。这一定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语文的学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学科间地整合,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多个环节中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如第二关诗中有画,九十八语文与绘画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诗意画诗。学生在画、评中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好词佳句大家唱,把诗配乐演唱,有赋予了诗以旋律,学生又参与了演唱,应该说,多种感官的参与夜市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值得探究的艺术。这节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点不足。诗文本身是有音韵之美的,背诗本身也是一种熏陶与感染。而学生的背诵似乎只求快,忽略了诗文本身的音乐美。当然并不是要求三年级的孩子怎样声情并茂地背诗,而是说老师应引导学生在背诵中有意识地放慢一点速度,尽可能地把诗背出一点韵味来。我想,这是不难做到的。另外,在合作中,大部分同学都动起来,有个别学生发言次数很少,我想这与他们的依赖思想有关。他认为在合作中不必自己出头,所以,如果下次再举行类似的比赛,可以为学生编号,有的题目可以指定个人回答,一对一。这样,学生的依赖性会减少,为小组争光的意识会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大,真正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很少评这种课,所以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必背诗词积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中国古典文化赏析之古风诗词

(一)

姓名:

一、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子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作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词句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⑵思:想念,思念。 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白话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背景赏析】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作品鉴赏】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作简介】

1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亡妻王弗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背景赏析】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七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鉴赏】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

三、

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三、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作简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词句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 【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2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离思(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作简介】

《离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诗,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词注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诗作欣赏】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五、无题(节选)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作简介】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白话译文】

3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诗作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作简介】

《鹊桥仙》作者秦观,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诗词注释】

1.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3. 飞星:流星。一说指牛郎、织女二星。 4. 银汉:银河。

5. 迢迢:遥远的样子。 6. 暗度:悄悄渡过。

7.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8. 忍顾:怎忍回视。

9.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白话译文】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诗作欣赏】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七、君生我未生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沧月改编)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4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诗作简介】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而且别开生面地把诗题写于瓷器上,既达到当时用以装饰的目的,又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各种诗句数十首,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未见这些瓷诗,尤显其珍贵。

八、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作简介】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诗词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 4. 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3]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17.纵:纵然,即使。 18.那堪:怎能承受。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

5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背景赏析】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诗作欣赏】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九、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作简介】

《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诗词注释】

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 相知:结为知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i)【也可读作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 ⑤ 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白话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背景赏析】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诗作欣赏】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十、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诗作简介】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诗词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诗作欣赏】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课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