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

2024-04-25

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精选9篇)

篇1: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

孔庆东推出读金庸的新书.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孔庆东推出读金庸的新书.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孔庆东推出读金庸的新书

日前,修改版金庸全集以口袋本的面目全新亮相,而与此同时,“北大醉侠”孔庆东亦推出妙趣横生的品读金庸的新书——《笑书神侠》。

从2005年开始,孔庆东数度出现在CCTV“百家讲坛”上,讲金庸小说,讲中国武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观众表示:“武侠小说原来可以这样读,这是我看了百家讲坛后的第一感受。”近日,这一系列讲座的讲稿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书名《笑书神侠》,除了收入孔庆东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做的金庸系列讲座的全部讲演稿,还收入了孔庆东解读金庸的精髓文字,堪称孔庆东研究金庸的集大成之作。

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在亿万华人的心中生根结果,但一直为主流文化和正统学术圈所排斥。作为“金迷”,孔庆东曾在数以百计的大学、媒体及公共场所举办关于金庸的讲座,还将金庸讲到了韩国、新加坡。在《笑书神侠》之前,孔庆东没有出版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金庸研究著作。孔庆东表示,此书是他解读金庸的阶段性总结。

在书中,他饶有趣味地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金庸小说中的奇情怪恋、金庸小说中的武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金庸小说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的作用等等,还对金庸的若干作品进行了细读。由于作者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人生体验、独到的思想见解、幽默的行文风格,使得他谈论金庸纵横捭阖,气势恢宏,妙趣横生,使人时有豁然开朗之感,时有开怀大笑之乐。

亮点:孔庆东,金庸,百家讲坛

关键词:孔庆东

这个人,自称“长得像东北胡子”,或者像“抗日联军”,十年前他初登北京大学讲台时,学生们竟以为走来一位“电工师傅”。

这个人,曾以令人“笑喷”的《47楼207》、《北大情书》、《口号万岁》等绝妙之文享有“北大醉侠”之美誉。2003年西岳秋风中,他与金庸大侠等“华山论剑”,成为流传江湖的一段佳话。

2005年伊始,他又数度出现在CCTV“百家讲坛”上,讲金庸小说,讲中国武侠,同时也“夹带”出他自己的故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8年起以一本《47楼207》火爆登场,此后的《空山疯语》、《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均大受追捧。近作《匹马西风》亦同时推出。

篇2: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

孔庆东简介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

。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3: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

关键词:水质模拟,WASP,氨氮,东辽河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水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综合污染指数居全国七大流域前列,辽河源头——东辽河水环境问题突出,大量工业、生活以及面源污染物的汇入致使本已 无环境容量的水体的水质严重恶化[1,2],已严重制约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3]。对东辽河流域进行合理、有效的水质评价、预测和治理刻不容缓。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该流域水质模拟模型,无法建立污染物排放与水质的响应关系,对流域水质防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急需建立水体水质模拟与预报模型,对东辽河流域进行合理、有效的水质评价和预测。

河流水质模型包括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运用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对河流水质进行模拟[4]。由科研机构开发的QUAL、WASP、MIKE等综合水质模型,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5,6,7]。他们将影响河流中污染物质浓度的各部分因素考虑进去,为加大河流水质模型的模拟精度,对某些考虑因素进行了概化处理[8]。本文根据东辽河的水流特性、水文、污染源的调查资料及水质实测资料,应用WASP模型最新版本WASP7.3建立东辽河水质模拟模型,对东辽河2009年的水质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主要污染物(氨氮)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东辽河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东辽河是辽河上游左侧的大支流,发源于辽源市境内的萨哈岭山。流经吉林省辽源、伊通、梨树、怀德、双辽,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市县,全长448 km,流域面积11 306 km2,在辽宁省昌图县与康平县之间山东屯附近与西辽河汇合。

东辽河地处吉林省中部,气候变化受太平洋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四季明显。降雨量由上游至下游递减,多年平均雨量从上到下由700 mm降到450 mm。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占年雨量的75%,7-8月占年雨量的50%。降雨量年际变化,西部大于东部。丰、枯水年及实测最大与最小年雨量比差达2~4倍。

东辽河地区地表径流分布与年雨量相似,由上游低山丘陵到下游平原区,径流深由150 mm递减到25 mm以下。在双辽县境内,由于年雨量少,地势平坦,土壤沙性大,产流条件差,年径流深不足10 mm。每年由11月平均气温转负,降雨转为降雪,地表冻结,径流终止,靠地下水补给河流,流量小,甚至断流,冰期最长可达5个月,6月进入汛期,6-9月径流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东辽河平均含沙量约5.00 kg/m3。

近年来,东辽河水环境问题突出,大量工业、生活以及面源污染物的汇入致使本已无环境容量的水体的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发黑发臭,已严重影响沿河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活动。

2 WASP模型概述

2.1 WASP水质模型简介

本文使用WASP最新版本WASP7.3进行东辽河水质模拟研究。WASP(The 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由USEPA开发的一种水质模型,有“万能水质模型”之称。它能够模拟河流一维、二维和三维不稳定流、水文动力学以及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并且能够分析和预测由于自然原因、人为污染造成的各种水质状况。

WASP7.3模型是由两个独立的可连接运行,也可以分开执行的DYNHYD5和WASP7.3计算机程序组成的。其中DYNHYD5是水动力程序,WASP7.3是水质模拟程序,水质模拟程序能够与其他水动力程序连接运行,还可单独运行[9,10,11,12,13]。

WASP7.3水质模拟程序由两个子程序组成:富营养化模型EUTRO和有毒化学物模型TOXI。EUTRO可模拟和预测BOD、富营养化、DO等物质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过程。TOXI模块可对溶解态和吸附态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这两个程序可单独运行,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模拟[14,15,16,17,18,19]。

2.2 WASP水质模型的原理

2.2.1 DYNHYD水动力模型程序原理

运动方程:

Ut=-UUx+αg,λ+αf+αw,λ

式中:UUx为位变加速度,m/s2;Ut为时变加速度,m/s2;x为沿渠道的距离,m;U表为沿渠道的流速,m/s;αf为阻力加速度,m/s2;λ为沿渠道方向重力加速度,m/s2;αw,λ为沿渠道方向风加速度,m/s2;t表示时间,s;λ表示渠道方向。

运动方程能够预测流速及流量。

连续性方程:

Ηt=-1BQx

式中:Q为流量,m3/s;B为宽度,m;H为水面高度(水头),m;Ηt为水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率,m/s;1BQx为单位宽度水体积变化率,m/s

连续性方程可预测水位及河道体积。

2.2.2 WASP7.3水质模型原理

质量守恒方程坐标系见图1。

对于任一无限小的水体,水质指标C的质量平衡式为:

Ct=-x(UxC)-y(UyC)-z(UzC)+x(ExCx)+y(EyCy)+z(EzCz)+SL+SB+Sk

式中:Ux,Uy,Uz为河流的横向、纵向、垂向的流速,L/T;Ex,Ey,Ez为河流的横向、纵向、垂向的扩散系数,L2/T;SL为点源和非点源负荷,L/T;C为溶质浓度,M/L;SB为边界负荷,L/T;Sk为动力转换项,L/T。

3 东辽河水质模拟与分析

3.1 河流概化

研究区综合考虑了干流和支流,在支流输入干流位置、水文测站附近、河流断面产生巨大差异处、水库的取水口处分段,还将水功能区考虑了进去,概化后将干流分为13段。分段如图2所示。

3.2 模型参数输入

选择WASP7.3系统主菜单File中的New,建立一个东辽河水质模拟新输入文件,按WASP7.3软件的要求输入参数。

(1)模型系统信息。

模型网格概化单元体总数为13段;选择氨氮这一水质指标使用EUTRO模块进行模拟;根据模拟需要确定模型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本次所建模型没有输入非点源文件;选择静态河、湖底床模式;采用EULER差分;选择一维网格运动波理论进行水动力学模拟;最大、最小时间步长调整系数取用模型默认值。

(2)单元控制体数据。

单元体控制数据含有4个选项,segment选项主要用于输入模型计算初始时刻单元体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网格概化,单元体基础数据具体系列如表1所示。

初始浓度选项主要是各污染物指标的模拟计算初始浓度,在东辽河水质模拟中,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监测数据系列,论文主要考虑氨氮这种常规污染物指标, 污染物溶解比例采用模型默认值1。

(3)流量。

根据课题需要和研究工作量的要求,论文分别采用东辽河2007年和2009年监测断面(杨木水库、拦河闸、辽源、泉太、二龙山水库、城子上、桑树台、王奔)实测流量数据。

(4)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数目为12个,取值分别选用东辽河2007年和2009年监测断面实测氨氮浓度数据, 以2009年东辽河模拟河段首尾边界进行介绍,首尾边界氨氮浓度见图3。

3.3 模型参数的率定

利用东辽河2007年1-12月份实测流量、水温及主要水质指标等资料初步建立模型,选取第9段的氨氮这一水质指标进行参数率定。

各个水质指标实测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ε=C-CC

式中:ε为相对误差;C实测值为水质指标实测浓度;C模拟值为水质指标模拟浓度。

第9段氨氮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拟合曲线见图4。

WASP7.3模型对东辽河水质进行参数率定的结果表明,模型第9段的氨氮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02%,最大值为13.3%,相对误差均值为4.4%,拟合图中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很好,且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规律趋于一致。说明所选参数合理。率定后的东辽河水质模型参数如表2所示,表中未列出参数采用模型默认值。

3.4 模型验证

以东辽河流域2009年1-12月实测水温数据、水质、污染负荷资料以及边界条件对模型进行验证。各个水质指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与参数率定相同。

基于第9段单元体的模拟结果,对验证结果进行说明(见图5)。

WASP7.3模型对东辽河水质进行验证的结果可见:拟合图中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模型第9段单元体的氨氮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1%,最大值为14.4%,相对误差均值为5.3%,模型验证成功。

3.5 模型结果输出与分析

3.5.1 氨氮年内变化特征分析

选取2009年东辽河下游代表河段第1和3段、水库(第7段)、上游排污口密集段(第10段)和东辽河源头(第13段)进行氨氮年内变化特征分析(见图6)。

从以上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1段到3段的氨氮浓度在1月份是一个高峰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9-10月份为浓度最低期;从10月份开始氨氮浓度呈上升趋势。

第7段为二龙山水库,8-9月份浓度迅速降低,分析原因可知,此时流量较大,对污染物浓度稀释作用很强。

第10段在4-7月份为浓度最低期,从7月份开始呈上升趋势,这段时间正是丰水期,流量较大,对污染物浓度稀释作用很强。

第13段为东辽河源头,氨氮浓度很低,水质较好。

3.5.2 氨氮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从图7可以看出:在枯水期各段氨氮浓度最大,其次是丰水期,平水期最小,第8段、第9到、第10段是严重污染段。第8段到第10段在枯水期水质情况最为严重,主要受点源污染的影响,由于此段位于工业密集区,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流,加上丰水期随地表径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造成此段水质恶化。第1到3段,位于东辽河下游,工业数量相对较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贡献较大,只是此段水质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均较差。

同时,近几年,降水量有所减少,加之东辽河干流上修建的杨木水库和二龙山水库,大量的河水被拦截,水库下游流量明显降低,枯水季节影响特别严重。东辽河缺水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4 结 语

本文以东辽河监测断面实测资料为基础,应用WASP7.3模型中的EUTRO模块对东辽河水质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污染物(氨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应用WASP7.3,对东辽河河网进行了概化,确定了主要计算参数,并用2007年和2009年逐月水质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东辽河水质模型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误差较小,数值曲线相关性很好,WASP水质模型在研究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2)应用建立的东辽河水质模拟模型分析了氨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年内变化特征看,在枯水期各段氨氮浓度最大,其次是丰水期,平水期最小。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在第8、9和第10段氨氮超标严重。这主要与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向河流的排放和流域降水量的减少有关。

(3)本文重点模拟研究东辽河干流水质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把重点向东辽河的支流扩展,同时将GIS与WASP模型集成进行更深入研究。

篇4:看孔庆东教授的“敌情观念”

说心里话,看了这样的言论,我是一点脾气都没有,什么话都不想说了。但它在网上流传所及,后面都是大量表示茅塞顿开幡然醒悟从此要做一个有觉悟的革命青年之类的跟帖。可怜这些孩子,我又忍不住想理论几句。

可怜的孩子们,不错,那个年代是公开地设定敌人,并且对“敌人”采取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无需他们有“现行”。但30年前,我国开始了新时期,放弃了这条路线,不再预设敌人。理论上,现在只有法律意义上的敌人,未经法律审判,任何人都有同样的自由和权利。

可怕的是,孔庆东教授的敌情观念,跟30多年前一模一样:只要过去有过或者现在“继续过着奢侈的生活”,“毛巾天天换”,“腐乳都要吃二十多种”,就是敌人。就连史良女士和“小白脸”的爱情“小资”了一点,孔庆东教授也对学生表示“感到万分恶心”。

要知道,孔先生对你们的这种教育可不新鲜,“文革”时期说刘文彩“罪该万死”,不也是这个理由吗?但是,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这种观念是危险的。对“奢侈生活”的“原罪”,不能无故“清算”;对任何个人和阶层,也都不能无故清算。

首先,他们不是“我们政权的敌人”。被孔先生指名道姓的章诒和和康同璧(康有为之女)本身没有任何罪过,至于她们的父辈,则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功臣。章伯钧先生有很深的革命资历,他曾经是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副主任。共产党革命胜利后,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被毛泽东邀请进入新政府,任职交通部部长。按现在的说法,是国家高级公务员。

其二,章家过的是部长级的生活。国家那时和现在都有部长,其享用奢侈不奢侈,那时是按规定配给,现在我们不知道部长的工资是多少,所以无从评说。

其三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他们时刻梦想着骑在人民头上。”孩子们,章伯钧先生不是“翻身求解放”型的革命家,他早年去德国研究哲学,属于知识分子革命,有着浪漫的民主理想。他响应帮助共产党整风的号召,提过“政治设计院”,说过“轮流坐庄”,可是,这跟“梦想骑在人民头上”不沾边。如果按照章先生的理想,只有法律罩在所有人的头上,而不会有什么人总是“骑在人民头上”。可是,这个理想在中国要实现,太艰难!

最伤天害理的是,孔先生指责这些大右派要求“平反”属于“卑鄙”,“人格有问题”,并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敢作敢当,做“堂堂正正的英雄”的“右派”!

基于党已经承认大多数右派属于“错划”,几乎所有右派都受到过非法的对待,具体到章诒和先生,仅仅因为被非法抄没的私人日记中的言论就被判20年徒刑,几至死去活来。想想看,孔先生的问题属于人格问题呢,还是知识问题?而最令孔先生感到不高兴的,正是右派们得到的“报应”不够悲惨,他说:“要斯大林那样的党,就枪毙,到斯大林那儿,全部要消灭。”

如此崇尚暴力的言论,虽然目前在我国属于最有自由保障的类型,但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大学教授向学生煽动族群仇恨,鼓吹阶级暴力,是无法立足的。而按今天的人文观念,孔先生确实有必要为他的言论向章诒和先生、他的学生及其家长道歉。

篇5:孔庆东 解读《阿Q正传》

《狂人日记》可能是最能代表鲁迅《呐喊》风格的。现代文学一开篇就是这样一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血泪的作品。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作家的作品觉得很好,会不自觉地希望他沿着这个顺序、沿着这个样子写下去,但不能轻易地理解一个作家还有其他的侧面。看看《阿Q正传》,如果你不知道这是鲁迅写的,骤然遇到这样一部作品,也许有的人会怀疑:这是鲁迅写的吗?其实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表面上看上去不严肃的东西可能是最庄严的,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如果你看《阿Q正传》前面的部分,你怎么看都觉得它太不正经了、太不严肃了。现在的语文课就是先告诉我们作家、时代背景,已经把这个调子给定下来了:哦,鲁迅写的一部重要作品,而且还是他的代表作,一定有很深刻的思想意义,所以你就不去注意自己的第一反映了。我小的时候能看到的书不多,到处去找书看,借来看。这些书经常是不完整的,有的时候没头没尾,有的时候第一篇、好几篇都被撕去了,不知道作家是谁,没有任何介绍,经常只从一个情节开始入手看。如今回想起来这是一种偏得,因为我能够零距离的接触这本书,不知道他的时代背景,作家是谁,没有任何别人的旁白解说。多少年之后,我上了北大,学了文学史,讲到某一个作家写了某一篇作品,我怎么听老师讲,越讲我越熟悉呢,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孙犁写的那什么什么啊,原来是茅盾写的那什么什么啊,才知道原来我小时候都看过。这时候我才觉得,人,赤裸裸的接近那个文学作品是多么好。我觉得良好的阅读文学的状态就应该类似,就凭你生命的本能去接近这个作品。如果在这种状态下你读《阿Q正传》你能直觉地感到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那说明你的文学程度是非常高的。什么叫一个人有文学鉴赏能力?说他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不是看他是不是拿到中文系的硕士博士文凭、看他写过什么论文。这东西就像古董鉴赏家一样,我们说哪个古董鉴赏家水平高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论文,而是你给他一件东西,他短时间内略一看,一敲就知道这东西是哪朝哪代的、值多少钱,这才叫功夫。可以说就叫做“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人必须得练出这种功夫来。

作品背景

《阿Q正传》的产生背景是很有意思的。1918年鲁迅写了《狂人日记》之后说“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同时又写杂文。伟人嘛,从来就不规定自己应该干什么必须干什么,而是逮着什么干什么,这是伟人的一种表现状态。但它的反证不能成立,不能说逮着什么干什么的就是伟人。鲁迅就被到处请去写文章、写杂文,到处请去上课、做讲座,反正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如果跟他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伟人,你觉得他特别俗,长得又瘦又小,一个小老头,每天穿一黑胶鞋,冬天不穿棉裤,这一个人怎么是伟人哪?特别是今天他的作品印成一本一本很精美的书时,我们觉得好像很庄严,其实当时都发表在破破烂烂的报刊上。当时的印刷技术很差,有时候新的期刊一拿过来就散页了,那报纸就是粗粗糙糙的。《阿Q正传》本来就发表在报纸上,而且也是连载小说。我们想到连载小说就会想到通俗小说、会想到市场文学、不严肃文学。我们回到文学的原生态中去。你不要在餐桌上看“这是玉米这是大米饭”,你回到田野里,到田野里你能不能分出各种植物来?这才是本事。大学者都不是在餐桌上来分辨东西的,你看看袁隆平,这么大的名气,天天在地里面走,穿个靴子。他要保持对研究对象的零距离接触。

就在1921年年底的时候,——1921年应该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达到高峰的一年,北京有一个著名的报纸的副刊,叫《晨报副刊》,《晨报副刊》上有一个专栏叫《开心话》。这和今天的报纸很相似了,我们今天的报纸有那么多的副刊专栏,你想,一看到“开心话”就知道这是一个很俗的专栏嘛,写一些有意思的事,让读者一笑。我前几年曾经误解,觉得这编辑怎么这么低俗呢?后来这种情况多了,我就不反感了,原来人民群众需要这个,他们都想要开心话。后来我又想到鲁迅不就写过这些东西吗?原来在《开心话》这个栏目里依然可以写不开心的东西,那何必计较这个名目呢?就在1921年底北京这个《开心话》专栏每天都写这些开心的小玩笑的时候,有一天出现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就叫《阿Q正传》,而且这个作者署名叫“巴人”。鲁迅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署名鲁迅的,鲁迅的笔名有一百多个,考订鲁迅的笔名也是鲁迅研究中的一门具体的学问,到底哪个是鲁迅写的哪个不是鲁迅写的,这都很有意思。《阿Q正传》的署名叫“巴人”,很多普通的读者就不知道这是周豫才先生写的,甚至他的一些朋友也不知道这是他写的。就看这个名字一般人就说“啊,这是一个四川人写的吧”。所以在《阿Q正传》发表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川渝的人士感到惴惴不安,以为是某个人在揭发自己的隐私,都在那想:这是谁干的呢?我干的这点事他怎么都知道了呢?很有意思。你看鲁迅一开始写《阿 1

Q正传》就非常合乎《开心话》的题旨,很合乎这个栏目的要求,开始就在文章的名目、立传的通例、传主的名字等问题上反复地纠缠考证。

调侃标题

第一章开始鲁迅这么讲: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这第一句话他就是幽默的,“正传”是一个非常庄严的东西,《阿Q正传》本身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效果。“阿Q”——它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土名字,而且这个“土”本身还是有矛盾的,“阿”是中国的土名字的叫法,Q又是一个外文的字母,而“正传”本身是一个非常庄严的词汇。正传是要给高级人物写的,一般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个级别的才能写正传。如果给一个海淀区的地痞无赖写正传,那么搞笑的效果就出来了。所以小说从一开始就显得很不正经,可是敷敷衍衍写了一大篇,一面要做,一面又要往回想,终于回归到传阿Q身上,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这个表面上的调侃,其实中间有一个东西:你怎么辨别出这个不正经的东西它是了不起的呢?就是你应该感到它中间有一个坚韧不拔的东西。他在表面的不正经当中,实际上一有机会他就要散布他正经的东西。这就是小卒与百万军中的大将的区别,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这个思想里的鬼是什么?鲁迅多年所积淀的、他要写出一种民族的灵魂来的东西。反思民族性、反省民族性、刻画民族性,是鲁迅“五四”时期坚持要做的一件事,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其实他认为的这个国民的灵魂已经用杂文直接写出来了,但是光写出来还不够,他还要画出来。因为写的东西太深刻,影响理解影响传播,如果画出来可能就行走得更远。孔子不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吗?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人的缺点是什么,国民性的劣根性在哪里,但是很多普通的人都知道阿Q,都觉得这家伙可笑,好像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下面他就在文章的名目上反复地纠缠,说“文章的名目”啊,“名不正言不顺”,然后又举了外国的例子。又为什么不写成“内传”不写成“本传”“大传”“小传”,反正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要写成“正传”,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得特别扎实,就好像必须得写这个“正传”了。这里当然有和当时风靡一时的“考证学”调侃的意思。鲁迅自己本人是一个考证大师,但是什么东西一旦蔚然成风,它就俗了。这两年流行一本书叫《恶俗》。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这不是固定的,这是变动的。一个事刚一时髦的时候是雅,很多人一蜂拥上来的时候它立刻就变俗了。第一个穿喇叭裤的人、第一个带蛤蟆镜的人、第一个染黄头发的人,可能都是雅的但是当半数以上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它就变成俗了。你再为这种行为去辩解,说它如何高尚的时候,这就恶俗了。考证也是这样,有很多人不认真,就有很多认真的人来考证,说《水浒传》是谁写的、《红楼梦》是谁写的,这是很严肃的。因为大家都来考证来了,考证来考证去,足球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什么什么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时候这个东西就恶俗了,所以鲁迅他就调侃,你看他连给阿Q为什么要作“正传”都写得这么堂堂正正。

姓氏模糊

鲁迅一边写着这个调侃的话,一边就开始了对传主的介绍和描述。在第二讲立传的通例的时候就开始讲阿Q的姓氏。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然后讲赵太爷跟他的关系: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他比秀才长三辈意思就是说赵太爷是孙子。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有些肃然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朱色的朱,意思是说满脸绯红,满脸杀气。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抢进”写得很形象,一个富豪人家对村里阿Q这样的一个人居然用“抢进”这样的动作。“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我们看看赵太爷的逻辑,阿Q如果不姓赵,你应该拿出一个证据来,比如说“你爸爸不是姓刘吗?你应该姓刘啊,你怎么到我们姓赵的家来了?”或者找出什么证据来证明他不姓赵。但是我们看见赵太爷说的是“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关键在于“你这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该姓什么不是由你的血统决定的,而是由你的身份决定的。你这样不对,你这个样子就不配姓赵。“赵”不得了啊,百家姓的第一个,老赵家当过皇上啊,能随便姓吗?这姓赵是不能随便姓的。所以阿Q以前的历史我们不知道,反正他现在这个样子看来是不配姓赵了。起码在赵太爷生活的这个地方、这个村庄里,他已经不配姓赵了。所以他好像在调侃,其实非常严肃的故事、非常严肃的主题已经展开了。我们今天虽然不会说一个人配不配姓什么,但配不配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依然存在。“你也配是北大学生吗?”这样的话也有,就是说他是不是北大学生主要是看他配不配,不是用别的东西来作证据。我还记得前年吧,好像前年我开鲁迅课,好像在座的有一些朋友也在听,好像课前有两个同学因为占座位吵起来了。最后因为已经上课了,其中一个就愤然离去了,离去的时候说了一句“你也配听鲁迅”。当时大家听了都笑了。所以这个

姓赵,关键有个配不配的问题。其实在这里已经透露出,赵太爷跟阿Q,他俩的思维是有一致性的,尽管地位不同。阿Q说自己姓赵也没拿出什么证据来。他为什么一定要姓赵,也还是为了“配”自己的某种身份,觉得姓赵了好像就好了似的。然后阿Q因为这件事情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谢”字都用得非常好。怎么还谢他呢,其实是被迫的、被勒索的。比如说今天你出门,遇到某种交通事故,你开车或者骑自行车,被警察训了一番,为了免于更大的惩罚,你可能要“谢”了警察一百块钱,就是这个“谢”字。这就是先用一大篇文字写阿Q的姓,他没有姓。然后再考证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原来大概是阿Quei(方言音),但是鲁迅不知道该写成哪个Quei,是富贵的贵还是桂花的桂,鲁迅搞不清楚,所以把它的韵母都省去了,就单留下一个声母,后边的人就把他的名字叫做阿Q,这篇作品就叫做《阿Q正传》。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写一些文章说我们都读错了,因该读阿Quei,说哪有叫阿Q的,生活中绝对没有一个人叫阿Q,说是浙江一带有很多人叫阿Quei,按照鲁迅原来的写法他也应该叫阿Quei。这些考辨文章也都有道理,其实你叫他阿Q还是阿Quei都无所谓,都不影响这篇作品的思想。所以大多说人叫他阿Q的时候我们也就叫他阿Q,万一哪一天大多说人都改了都叫他阿Quei我们再叫他阿Quei也可以。我上大学,我们宿舍里就争论过,有的人说:“啊?原来你们一直都读阿Q啊,我们那里一直都读阿球”。有的说:“不对,我们那里都叫阿零。”还有一个省的同学说:“我们那里最有意思,我们那里都叫阿皮蛋。”总之是说他是一个值得调侃的一个不正经的人物。鲁迅用了上千字,竭尽其考证之能事

阿Q籍贯

到了第四点,又说到阿Q的籍贯。姓赵按理说他应该是陇西天水人,赵匡胤的后代,但他又不见得姓赵,籍贯不能决定。他住在哪呢?未庄。这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未庄,就相当于咱们的未名湖。实际上是说它没有名字。未名湖大概原来也没有名字。我听到一个说法,说当年斯诺先生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嘱,美国政府跟中国政府交涉,说他要埋在北京大学的燕园。然后美国人就说:“听说你们北大里面那个湖好像还没有名字,就叫斯诺湖吧。”当时办理交涉的周恩来总理反应很快,说:“不,我们这个湖已经有名字了,就叫未名湖嘛。”所以这个湖从此就得名了,叫未名湖。其实未名湖也好,未庄也好,它都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不肯用一个名字把它确定了,不叫赵家庄李家庄。未庄,它就可能是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它在暗示它的普遍性。所以后来有一些学者努力去考证鲁迅写的到底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哪个地方的具体的事,从出发点上可能就错了。甚至去考证鲁迅到底跟谁有仇,哪个村子里有一个人得罪了鲁迅,鲁迅就把它编成了这么一个故事,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是荒谬的。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文学跟生活的关系。哪能那么研究文学呢?那就直接读历史算了吧。所以鲁迅指出:考据是不可迷信的。文学作品关键不是去写一个真事,而是活画出灵魂,提炼出来的抽象出来的灵魂,这才是关键。

小说里写的阿Q的故事是从第二章开始展开的。这时,读着读着你就发现这个故事开始严肃起来了。当时编辑叫孙甫园,是一个有名的现代作家,也是鲁迅的一个朋友。从第二章开始他就把故事移到《新文艺》栏目里面去了,觉得放在《开心话》里好像委屈了它。

阿Q的“行状”

第二章延续第一章的风格,大词小用,比如说他的什么“行状” 啊。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人关心俗人的行状,俗人那有什么行状好写呢?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阿Q一切都是不固定的,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边。庙里面是可以随便住的,是村里的慈善机构,它靠这样的地方来生活,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虽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无业游民,处在社会的下层,可是他也有自尊的一面,他看不起别人,用空想来支撑自己。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一会个说我们家先前很阔,再一会个就是说我儿子很阔。当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处在发展的低潮的时候,处在劣势状态的时候,这样想是难免的。当民族最困难的时候会这样想:我们曾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还将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这样想绝对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我们战胜困难,但是关键是要激励你去奋斗。如果没有后半句,不能激励你去干活、去奋斗的话,那就变成阿Q。阿Q就老是想:我老子比你阔、我儿子比你阔,但他不想我现在干什么,甚至连儿子都没有。

还有阿Q他的城乡观很有意思。他进了几回城,却很鄙薄城里人。为什么呢?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没学问;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他站在未庄的立场上看不起

城里人。那他认同未庄吗?也不是。他反过来又看不起未庄人,认为未庄人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听过长凳叫条凳,觉得自己又见多识广了。阿Q一点都不土,他其实就是未庄的“海归派”。因为进过城、见过世面,所以回来一面看不起未庄,一面还看不起城里的,而且还能找出证据来——“他们搞错了”。

阿Q的避讳

阿Q自己有一个生理上的缺点,就是长了癞疮疤。他避讳这个“癞”字,后来跟“癞”有关的都避讳,“光”、“亮”,到后来连“灯”、“烛”全都避讳。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中国文化要避讳名目,非常重视名目。鲁迅、胡适、周作人都指出,中国人是名教的奴隶。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名目,把名字看得很神秘、很神圣。这是中西文化的一大不同,外国人经常是孙子的名字跟爷爷的名字是一样的,爷爷叫约翰,孙子还叫约翰。你问他:“你为什么叫约翰啊?”他说:“我爱我的爷爷,我纪念他。”有的时候,还给自己的小狗也起名叫约翰,他说:“我爱我的爷爷,我爱这条狗,我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就叫一个名字。”这在中国是大逆不道的,在中国怎么能这样呢?一定要分开,一定要避讳。不但皇帝的名字,皇家的东西要避讳,就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也清楚着呢。所以中国文化的避讳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发展到阿Q这样的极端又变成没道理了,他变成不顾事实的避讳。他越避讳,人家就越拿这个当回事。闲人们继续撩拨他,发展尖锐了,只好打起来。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被人打了之后他怎么想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阿Q的 精神胜利法

他越避讳,人家就越拿这个当回事。闲人们继续撩拨他,发展尖锐了,只好打起来。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被人打了之后他怎么想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人生失败是难免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按照当今社会的游戏规则,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你不是在小学考第一吗?给你弄个重点中学你排第二十;你好不容易在中学排了第一名了,跟你弄到北大来,让你排第五十。但是阿Q这种想法,他不是去想自己真正的长处。比如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失败了,你想一想自己的长处,这是正常的心理补偿机制。而阿Q想的是“被儿子打了”,那个人真是他的儿子吗?并不是。于是这样他就抹煞了胜负,后来人们就知道他的这一种精神胜利法了,揪住他之后就抢先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他又不肯照着人家的原话说打畜

牲,他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比畜牲又降了一格。

所以阿Q是两极,一极是自尊、自大,一极是自轻、自贱,而不管是自大也好自贱也好,都是没来由的、没根据的。有时候细想阿Q其实挺辛酸的,人实在没办法,怎么办呢?就是想各种办法把那种遭罪的时间混过去。混过去之后,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地的走了,却不是悲惨地的走了。为什么得胜呢?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你看别人都做不到我这境界,你看我这境界多高啊。人家说我是畜牲,我还不止,我说我是虫豸。所以阿Q就是不可战胜的。他自己处在一种飘飘然的状态中,问题是这种状态并不能真的使人幸福。

然后阿Q去赌博,赌博是他的精神生活。写他赌胜这一回,就写出穷人是保不住自己那点福气的。看一看西方社会、看一看香港,每个月都有中大奖的人吧,有的穷人一下子发财了。但是有人调查发现这些大多数中了彩票的人,一年两年之后又恢复了原来的贫困。穷人是保不住自己的福气的,他没有能力,他不知道怎么用钱。那个钱不是自己挥霍掉了,就是不会理财弄掉了,或者被别人骗去了,或者买一些他自己认为有价值其实很没价值的东西,或者被别人忽悠着买点这个证券那个证券,几个月就完了,多数这些人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去了。

所以阿Q好不容易赢了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转眼就没有了。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可这回没有人打你,不能说“儿子打老子”了。阿Q有办法,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便心满意足地得躺下了。

其实阿Q维持自己生存的办法是精神分裂。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会把自己分裂成两个,假装自己是打的那一个人,被打的是另一个。其实这已经是人苦得不能再苦的时候了,但是鲁迅似乎用调侃的办法写出来。他制造出一个超压抑的本我来,这个本我是极其痛苦的,极为压抑的东西。把它放大到一个民族被压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民族自我分裂,民族的一部分人去欺压另一部

分人。这部分人觉得自己活得很好,觉得是世界一等公民了。但是这个幸福的代价是以很多很多人的倍加痛苦做基础的,整体上并不幸福,整个民族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仍然是痛苦的。

阿Q生平第一件屈辱

第三章是前面的续集。由于赵太爷打了阿Q,他谢过地保钱之后,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高兴起来,而且从此之后,大家对他仿佛尊敬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毕竟跟赵太爷发生了关系。所以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讲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一个人叫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当年宋朝的时候,徽宗和钦宗不是被金人抓走了虏去了吗,把他们关在黑龙江那边。然后他们给自己的大臣写信,说自己生活很痛苦,说“朕最近身上长了一种无名小物,状似琵琶”,不知道长的虱子是什么东西,说像小琵琶一样。阿Q坐下来跟王胡一块儿在那里捉虱子。但阿Q争强好胜的心太大了,一个看不起的王胡捉的虱子很多,自己反倒这样少,这不是大失体统吗?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就骂王胡 “这毛虫!”挑衅。“癞皮狗,你骂谁?”他们两个人骂对方都是抓住对方的生理特点,王胡有胡子阿Q就骂他毛虫;阿Q有癞被骂成癞皮狗。然后两个人打起来了,但是阿Q打不过王胡,被王胡打了一顿。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现在竟然他看不起的人把他打败了,他觉得时代变了,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中国这个国家里,任何中央的一点政治变动会影响到最边远的地区。因为皇帝不重视秀才和举人了,而老赵家是有秀才和举人的,所以赵家的人不受重视了,连赵家人打过骂过的阿Q也不受重视了,王胡居然敢打他了。这也是未庄的政治**。

阿Q生平第二件屈辱

这个时候他又看见钱太爷的儿子,假洋鬼子。假洋鬼子这个名目是当时的通称,当时很多人都把海归派叫假洋鬼子。鲁迅自己也是个海归派,但是从日本回来的被从英美回来的人嘲笑,认为他们是假海归。被叫做假洋鬼子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有真才实学的,海归派里是有很多人有真才实学的。凡是有真才实学的地方就有假冒的骗子。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的假洋鬼子属于后者。说他回到家里来之后,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为什么腿直了呢?其实主要是因为他穿裤子了。以前中国人是穿长袍马褂,把两条腿挡住,所以你不知道他的腿是直是弯。后来穿了西装,直接两条腿就赤裸裸的走着,也就觉得他的腿直了。

阿Q虽然地位很低,他却有自己的文化观念,他看不起这样的假洋鬼子,其中一个理由是他的假辫子。你不要以为他没有上过学他就没有文化观念,他有文化观念。劳动者的文化观念,往往都直接来自于统治者。列宁虽然说,任何一个社会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统治者的文化,一种是被统治者的文化。但这两者不是截然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也不是平等的、势均力敌的,而是统治者的文化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因为它有话语权、有教育权、有传播权,它处在绝对优势地位。所以大多数被统治者自觉不自觉地,其实是按照统治者的思维在思维的,正像现在大多数国家是按照美国的思维在思维一样,包括你反对美国,其实都是按照美国的思维在反对它。因为它的文化占优势。所以阿Q的思想其实是富人的思想。

然后他就骂假洋鬼子:“秃儿,驴……”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这是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中国人赶时髦的一种新的装饰。觉得学习英国绅士学习欧美绅士,很多男人出门拿着个棍子拄着,不管年纪大还是年纪小,17八岁也拄着个棍子走。有一阵据说大学里也流行,很多大学生拄个棍来上课。早期叫文明棍。但老百姓一看,这不就是哭丧棒吗?阿Q骂了这个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就用这个哭丧棒打在他的头上,拍的一声。“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还想狡辩,说我不是说的你,我说别人。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所以阿Q一个是自大一个是自贱,还有一个宝贝叫“忘却”。人受了屈辱之后,如果能够忘却,这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吧,总觉得心里平衡了嘛。但有的时候人偏偏苦于不能忘却。一个人受的苦难,一个民族受过的屈辱,并不是说过了很长时间就可以忘却的,那个东西刻的痕迹太深了,不想一个实实在在的办法把它平复掉,想依靠忘却,恐怕是做不到的。有时候你以为忘却了,其实是藏在另一个硬盘里边,有时候不小心它就跑到界面上来了,那时候引起的灾害可能会更大。

阿Q欺负小尼姑

但是阿Q就真的能忘却吗?他只是表面上以为忘却了。如果真的忘却了,你应该平

和地生活,不再去闹别的事情,但是但是阿Q挨了打之后,他碰见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是还有比他活得更弱的人,就是女人。鲁迅在杂文里说过,其实还有比女人更低的,就是孩子。人为什么可以安于自己的奴隶地位?就是永远能找到比自己低的人,你再去欺负他。所以奴隶永远世世代代怀着幻想,这奴隶社会就没有办法改变。只要你永远想着不是去对付强者而是想着去对付弱者,那你那个屈辱的身份就没法改变。阿Q不忘却他要复仇,却找到了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惹不起他,要走。

旁边的人看热闹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对阿Q就不是可怜和同情了,而是觉得可恨,觉得阿Q欠揍,恨不得揍他一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本来是受压迫的,你本来是吃过别人屈辱的人,但是你没有能力去反抗去复仇,你却欺负一个更善良更软弱的人,这叫什么呢?这叫“在狼面前你是羊,在羊面前你是狼”。这样的人格叫变态人格是,典型的变态人格。你看准了人家善良你才欺负人家,你算准了你自己不会吃亏你才动手。这就是鲁迅《狂人日记》里写的那几句话:狮子的凶残、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其实是一种卑怯的人格。你有时候看他这样的举动你就不同情他,你说“阿Q活该,人家打你也活该,谁叫你这么卑怯,原来你是个这么坏的家伙”。就因为跟小尼姑这么一战,他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轻松得,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其实这是很悲惨的事情,鲁迅用轻松的笔调来写。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见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写东西永远是简单中透着复杂。这个小尼姑她是最低下的,她无可再欺负别人了,被阿Q欺负了,她只有骂阿他Q一声来作为报复。但是你看她骂阿Q骂的是什么呢?骂的是“断子绝孙的阿Q!”这尼姑她是信佛教的,但她骂人的话是用儒家伦理来骂人的。因为你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的话,断子绝孙不断子绝孙对人并不重要,只有儒家思想才讲传宗接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这个尼姑的思想也是一团浆糊,这尼姑的思想也是是混乱的,并不是她自己真正信仰什么东西,她一着急她骂阿Q的时候就骂断子绝孙,说明这尼姑认为传宗接代仍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写一个阿Q其实带动所有的人,他们都是有缺陷的,都是有性格缺陷思想缺陷的,所有的人都是不觉悟的。

篇6:老舍《北京的风》原文赏读

这一年,春天来的较早。在我满月的前几天,北京已经刮过两三次大风。是的,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住它。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黑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飞向天空。半空中,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阳光。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象凝固了的血块。

风来了,铺户外的冲天牌楼唧唧吱吱地乱响,布幌子吹碎,带来不知多少里外的马嘶牛鸣。大树把梢头低得不能再低,干枝子与干槐豆纷纷降落,树杈上的鸦巢七零八散。甬路与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不能不出门的人们,象鱼在惊涛骇浪中挣扎,顺着风走的身不自主地向前飞奔;逆着风走的两腿向前,而身子后退。他们的身上、脸上落满了黑土,象刚由地下钻出来;发红的眼睛不断流出泪来,给鼻子两旁冲出两条小泥沟。

那在屋中的苦人们,觉得山墙在摇动,屋瓦被揭开,不知哪一会儿就连房带人一齐被刮到什么地方去。风从四面八方吹进来,把一点点暖气都排挤出去,水缸里白天就冻了冰。桌上、炕上,落满了腥臭的灰土,连正在熬开了的豆汁,也中间翻着白浪,而锅边上是黑黑的一圈。

一会儿,风从高空呼啸而去;一会儿,又擦着地皮袭来,击撞着院墙,呼隆呼隆地乱响,把院中的破纸与干草叶儿刮得不知上哪里去才好。一阵风过去,大家一齐吐一口气,心由高处落回原位。可是,风又来了,使人感到眩晕。天、地,连皇城的红墙与金銮宝殿似乎都在颤抖。太阳失去光彩,北京变成任凭飞沙走右横行无忌的场所。狂风和日落,大家都盼着那不象样子的太阳及早落下去。傍晚,果然静寂下来。大树的枝条又都直起来,虽然还时时轻摆,可显着轻松高兴。院里比刚刚扫过还更干净,破纸什么的都不知去向,只偶然有那么一两片藏在墙角里。窗楞上堆着些小小的坟头儿,土极干极细。窗台上这里厚些,那里薄些,堆着一片片的浅黄色细土,象沙滩在水退之后,留下水溜的痕迹。大家心中安定了一些,都盼望明天没有一点儿风。可是,谁知道准怎么样呢!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啊。

篇7:老舍诗作赏读

【老舍《黄山小诗之一》】

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老舍《咏黄山》】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老舍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篇8:孔庆东妙说“和谐”

年轻学者说:“‘和谐’是现在比较时髦的词语,请问您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呢?我们也都知道您是研究鲁迅的专家,那么您能不能结合对鲁迅的研究成果,谈谈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呢?”

孔庆东稍加思索后,笑了笑说:“说到‘和谐’二字,政府有政府的解释,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解釋,我是一个咬文嚼字的人,我的理解就是:‘和’字左边是一个禾苗的禾,右边是个口,所以人人有饭吃才叫‘和’,它讲的可能是物质分配、资源分配、利益分配方面的和谐;和谐的‘谐’字,左边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在我理解就是要让人人有话说,讲的是精神层面,比如,机会平等,充分表达等等。一个社会如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这就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初始条件,否则就不叫和谐社会。鲁迅与‘和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鲁迅先生所生存的时代,中国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很多人没有饭吃,更不要谈人人有言论自由。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战斗正是为了让中国人‘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这是鲁迅先生了不起的地方。”

(编辑/袁恒雷)

篇9:孔庆东《老舍的散文语言》赏读

老舍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或戏剧,都反映出浓烈的现实意义。他是北京人,本是出身低下阶层的满族人,对于活在社会最低层面、终日在上层欺压和穷困的罅缝中委屈求存的贫苦大众,不但有深刻的同情,而且切身体会当中的苦楚。因此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1 正是由于出身低下,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北京大众的生活方式、细节和态度;也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个中的甜酸苦辣。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中那些粗俗而不失风趣、嘻笑却发人深思、兴味无穷的语言,例如把幽默作油抹、以黑狗的狐假虎威譬人性沉沦等,务求以平凡通俗的表达方式,把国家民族和社会最深层次、最值得忧患的文化意识展现于大众眼前。他被称之为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2,就是因为能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出普罗受众的趣味,走出健康的发展方向。更加生活化、平民化的表述,在老舍作品里不但不落俗套,而且能在反复的探索和总结后,使幽默成为温情的自我审理,讽刺洋溢出宽厚的民族寄望。老舍的文学语言是“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3。老舍的多篇经典,例如《二马》、《赵子曰》和《老张的哲学》等,都是他文学语言艺术取得成就和贡献的代表作,过往也有很多评论和著作分析这些名著沉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4,但老舍散文的语言研究却不算多,原因除了散文的陈述结构不像小说般严谨,表现的语言文字不及小说的直接分明之外,散文的中心思想和语意内涵,都不如小说易懂、明确,反而需要细细品味和咀嚼,才能体会个中滋味,感受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意。如果说小说是当眼的盆栽,形象鲜明而惹人注意,擅于向公众展示其优美姿态的话,散文就是暗藏在幽谷的野花,虽然千娇百媚却需要有心人寻幽探秘才能找到美的所在。下文就以老舍的四篇散文为例研究其中的语言,掌握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炉火纯青的表述技巧,从而内窥这位文学泰斗的思想和心灵。

讽刺和幽默——《科学救命》中语言叙述反映出的现实生活

《科学救命》发表于1933年,他从英国回来后不久,目睹中国的落后,国人的愚昧,不能讳言的是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动荡、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刚落潮,新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虽然犹在,对五四思想的反省和批判却已经开始。在这个无论外在环境还是内在意识形态皆存在疑惑和彷徨的年代,对国家民族充满使命感的作家们,包括老舍,都在苦苦思索将来的路向。《科学救命》正反映了他对时势和现实的无力感,科学真的可以救命吗?救的又是何等模样的性命?

文章开始,老舍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发明个机器,来帮助他在不需思索的瞬间“手指一热,热到脑部,于是就立刻有个好笑话”5。原来立刻有个好笑话就可以救命,原因何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细细诉说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让人捧腹大笑的重要。在社交圏中:

有人请吃饭……酒过三杯,临座笑得像个蜜桃似的——请来个笑话!

在家庭生活中:

回到家,孩子们都钻了被窝,可是没睡……好吧,说个笑话。

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到了学校,学生代表来了——先生,我们今天开联欢会,您说个笑话?

原来,笑话关系着一个人的社交、家庭和事业,似乎真的是性命攸关的事了,难怪作者要靠科学发明个制造笑话机来救他的性命,而且在文未大声疾呼:“不然,人生绝对幽默不了,而且要减寿十年。”短短的几句叙述,读者感受到时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聊和无力,当友人聚会、父子沟通和师生相处的实质和全部内容,几乎充斥着毫无意义却大受欢迎的笑话,一个国家的社会人文素质又如何有望能改进?

那么笑话又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生活当中?老舍以插科打诨、自嘲又嘲人的语言,铺述了一名教书先生生活的日程表,展现了这位教书先生亲朋戚友活灵活现的嘴脸和神态:

而有这么一两位眼死盯着咱,因为笑话听过的,所以专看咱怎么张嘴与眨巴眼……

刚一张嘴,小将军们一齐下令──“不听那个臭的!”

咱的脸上笑着,别人的都哭丧着。说完了好大半天,大家想起鼓掌来,鼓得比呼吸的声音稍微大些。

从上面几段话之中,充分体现了老舍要求在语言艺术上讲求的“俗”和“白”6,以“眼睛死盯”、“张嘴与眨巴眼”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以“臭”来暗喻过时老掉牙的笑话;以鼓掌“鼓得比呼吸的声音稍微大些”来表现听笑话的人牵强而又无可奈何的反应,这些通俗得俯拾即是的字眼,带来引人发笑却深意无限的效果。也正是他自己所说用字要找现成的活字、比喻要给予读者深刻印象、句子则须自然流白,“维持言语本来的美点,不作无谓的革新”,以及不作聊的装饰的原则。7

嘻笑与悲痛之间——《鬼与狐》、《天下太平》的深切民族省思

《鬼与狐》之所以是老舍众多散文中让人印象深刻和津津乐道的一篇,很大的原因,在于写了对鬼和狐的看法背后发人深思也值得正视的文化批判。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对两类异物——鬼和狐的印象和评价,其中又将鬼再细分为“黑夜的鬼”和“白天的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狐最可爱最浪漫。黑夜的鬼虽可怕但其凶有其理、其恶有其由,而且按牌理出牌,让人能有所防备知所警惕。但白天的鬼却最可怕最龌龊,因为他们是“不知死的鬼”:

这种鬼虽具有人形,而心肺则似乎不与人心人肺的标本一样。他在顶小的利益上看出天大的甜头,在极黑暗的地方看出美,找到享乐。8

很明显,这不是典型的“鬼”,他们不会面目狰狞、双脚悬空在半空中飘浮,反而是外形与常人无异,害人于无形的异物,说穿了,也就是人性的贪婪、自私甚至无耻,这类异物很可能存在人的身上,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心中有鬼”。字里行间,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这些心中的鬼塑造成某些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劣根性:满嘴仁义道德,实在则口蜜腹剑;又擅于联群结党,为了私利无所不用其极:

白日鬼很讲道德,嘴里讲,心里是男盗女娼一应俱全……他们永远有团体,有计划,使你躲开这个,躲不开那个,早晚得落在他们的手中……

这些平淡的语句,通俗、流畅,没有对国民劣根性忿怒的慷慨陈词,也缺乏激情的批判,更没有一般爱国作家面对国家人民如此不济的性格时,所显露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苦和焦虑。老舍是个很平淡,很容易释怀的人,他并非无情或冷漠,读者总能从这些平铺直叙的闲话家常中,感觉到人性的凉薄和可怕而心生寒意。这些对国家对民族甚至对整个人类的省思在字里行间,随意地表露,只有老舍的语言造诣,才能营造出如此平和但又如此深邃,联想和讽刺的范围,远大于本身文字的表述。老舍的幽默语言达到了“失去了原有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9的效果。

《天下太平》则是一篇典型的讽刺文章,特别的是,本文以近似古文的形式写成,表达了老舍对于以守旧为彰显礼教、落后为谦让不争的阿Q式民族自慰的批评。这篇散文的语言不似老舍一向平和以及随意的风格,反而显得急进,“哀其不怒,怨其不争”。说到中国的国势,是:

物则广有,鱼鳖虾蟹,酱醋油盐,葱蒜大烟,一应俱全。10

说到中国的人才,则:

当今之时,豪俊尤多,咸能率一旅之众,替天行道,杀人无数,民死而弗怨。

说到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则是:

夫天道恶争,我得其旨,行见夷狄之自亡,无劳抵抗。

至于中国的传统礼教,就是:

民咸吸鸦片而无太极拳,三妻四妾各通一经,七子八婿俱贤达而崇吕祖。

所暴露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赤裸裸的,毫不留情。老舍具有文化自觉,他热情,有人甚至认为他对祖国对人民和文学的热情都是同时代作家中罕见的11,而老舍对国家民族的感情的真挚使人印象深刻,他要求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作家,“必定是用从心眼中发出来的最有力、最扼要、最动人的言语,使人咂摸着人情世态,含泪或微笑着去作深思。他先要感动人。”12

知识分子的无力——顾影自怜的《猫》

相对于上述的几篇散文,《猫》显得优美而纯真,这篇文章缺少了上述这篇散文的调侃、幽默和讽刺,反而文笔细腻,描写得深刻动人。文章以平铺直叙的写实手法,具体地描述了猫的形态、神情、习惯和脾性,文字浅白却形格俱全。例如,说到猫的脾气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13

猫的性格:

这小动物确是古怪。不管你多么善待它,它也不肯跟着你上街去逛逛……它好像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

至于对猫的评价:

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点甚么心思。想想看罢,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会减少了呢?

最后,老舍还是发挥了中国文人的诗言志传统,对猫的命运和所得到的待遇发一感慨:

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我想,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机械了,不是连驴也会点问题吗?可是,谁能因耽懮驴马没有 事作而放弃了机械化呢?

就整体而言,《猫》的表达贴近中国文人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手法,对比上文的各篇,显得内敛和深藏多了。其实老舍的作品终始不渝地贯彻了他对世态人情的忧虑与思考,所差的只是表达得清楚而尖锐、还是含而不露罢了。如果前面几篇散文风格属于前者,那么《猫》无疑是后者,是老舍口中的“用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或性质”14的比喻手法。那么比喻的又是什么,可以在最后两段论述中找到答案,什么和猫一样,老鼠被灭了,存在价值就每况愈下,甚至最后会被取缔、被淘汰呢?很多文学理论家作出过诠释,有人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文学中已不能承担救亡这般神圣重大的使命,越形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和随时被辗碎于时代的巨轮下的悲惨命运。15若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文本解读的原则,应把着眼点由外部的读者、时代反应转移到对内部,尤其是语言和文章的根本立场的解读上16,那么猫到底有否特定的暗喻对象,已是不得而知。但老舍所暗指的世态炎凉,以及在娓娓道来的优雅言语中所陈述的猫,有个性、有风骨、有能力也不趋炎附势,他欣赏和厌恶的是什么,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结论: 新文学的先驱、新时代的谛造者:老舍民胞物与的胸襟

正如钱理群所言,老舍“第一个把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互相撞击的影响下,中国小巿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引进现代文学领域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认为老舍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作品中的“老京味儿、幽默风,以至以北京语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凈的语言。”17而老舍能成为一颗在现代文学优秀作家群中,最夺目恒久又使人耿耿不能忘怀的明星,除了他可悲可泣的死亡之外,最可表述的是他在文学语言上的杰出成就。这与他的先天背景不无关系,他从小在北京长大,“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语言艺术加工,重视从北京土语中提炼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18所需要的功力,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夫和文学底蕴以外,加工者即作家的思想、情怀和艺术动机,也是不能忽视的。

老舍的艺术成就,也在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写民间世界的高手。他不同于其他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作家,没有以五四知识分子所看到的一个“现代化”的新世界作参照,来批判传统文化,也批判民间文化。19老舍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眷恋,痛恨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不是其他五四作家眼中的封建文化所造成,而是中华民族性格的显现。正是这样的民族性格,形成这个事事敷衍、处处妥协、欺善怕恶,无法承受任何破坏和变动,也无法有任何进步的无聊而“和平”的灰色的社会。五四运动给了老舍一双新的眼睛20,对中国的不足作文化批判,希冀追求国家的富强,反省中华民族性的问题,并期待借此来强调认真尽责的国民观念。正是这份民胞物与的胸襟,使老舍的作品在浅白的语言表达下,显得格外地真挚、动人。

(本文作者:澳门理工学院科研暨出版处高级技术员)张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77-8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孔庆东:《老舍的幽默》,出自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272-27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孔庆东:《老舍的幽默》,出自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老舍:《科学救命》,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第17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下文相关语句皆引自同一版本。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35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老舍:《言语与风格》,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第296-29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老舍:《鬼与狐》,选自《老舍幽默诗文集》,第158-163页,台湾辅新书局1987年版。下文所有文中语句皆引自同一版本。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273-27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老舍:《天下太平》,选自《老舍幽默诗文集》,第158-163页,台湾辅新书局1987年版。下文相关语句皆引自同一版本。吴义勤:《文化启蒙与国民性批判的双重变奏》,见吴义勤主编《解读老舍经典》,第4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老舍:《我的“话”》,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第31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下文相关语句皆引自同一版本。老舍:《猫》,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下文相关语句皆引自同一版本。老舍:《言语与风格》,第298页,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老舍:《猫》,选自傅光明编《老舍散文》,第62-6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周忠厚主编《文艺批评学教程》,第421-4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王玉宏学习心得下一篇:冰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