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2024-05-01

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共8篇)

篇1: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客体单

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更好落实多元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如下:

一、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完整制定和落实。

制定的明确、恰当、实际、具体,一定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态自然、仪表端庄、语言准确简捷、板书设计合理、实用、新颖。

2、教学过程设计

(1)科学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有序、合理、教育、实践五性)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巩固、深化、应用。

(3)教学程序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

(4)在适当认知层次上处理难点。

3、教学方法

(1)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

(3)能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5)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看学生参与程度

(1)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

(2)学生能不能主动探索、自由表达

(3)学生能不能善于合作、富于想象

(4)学生能不能敢于质疑、兴趣浓厚

2、要看学生学习状态

(1)每个学生都能不能全身心的自始至终的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之中。

(2)能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强

(3)能不能倾听、接受、修正他人的意见

(4)能不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效果

(1)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能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满意

五、要用发展眼光来评价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评价结合提高,既要找到不足和改进,又要发现亮点。

六、评价还要注意教师的虚心态度和对教学的准备情况。

篇2: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1、每位教师必需在开学后一周内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具体实际,制订出 学期班级工作和教学进度计划。

2、在期初、期中及期末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3、汇总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对教育质量的意见,经过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及时反 馈给有关当事人。逐步实行教考分离(流水阅卷)。

4、期末每位教师必需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自评,写出学期工作小结。

5、分管领导对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评价。每学期至少面谈一次。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

1、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我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以人 为本的质量观、要坚持全面的质量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和要坚持均衡发展的 质量观等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2、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那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教 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安排课程和课时,进行教学和辅导,切实完 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实用 主义的应付考试的所谓教学。这种教学质量是逐步的有阶段性的,是适应学生年龄特征 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的,而不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止境的无限度的扩大教学领 域或教学内容,不是为了谋取高分,超前地学习学生不堪重负的学习内容,不是为了提 高学习成绩,侵占学生所有活动时间,甚至加班加点,无止境地补课,轻视德育和体育,让学生失去愉快而美好的童年。

3、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主要依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小学实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的基本组 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学校领导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些功夫,加强教学研究和探讨,改进教 学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强课堂检测和反 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精讲多练,注重实效。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校长要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工作。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 学质量负全责。校长要深入教学管理、深入教学改革、深入课堂教学,做学校教学管理 工作的当家人,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领路人,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发言人。校长要 负责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

2.教学管理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要求,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者的作用。加强自身专业 理论学习,深入学校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抓好过程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思 想端正、工作科学规范,使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每周至 少听一次对本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课,及时了解教学工作情况,校长和教学管理 人员要带头上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并认真作好相关记录。

篇3: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关键词:绩效评价,教育问责,内在张力

教育绩效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它以“标准化教育”改革运动为契机,以“保障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卓越”为使命。美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迂回曲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开启以学校为主要责任单位的新的教育绩效责任机制。进入21世纪,基于教育绩效责任理念而推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进一步加大了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干预力度,掀起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新的浪潮。此次改革的一个根本宗旨是落实教育绩效责任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但谁来负责任,负什么样的责任,如何负责任却是个问题。教育责任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评估的形式,如评估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包括学校领导、教师教学、政府财政支持和社区协助等。基于此,美国现行公立教育系统绩效责任机制普遍建立,但不同的州和学区在具体的评价方法、绩效政策、实施途径和奖惩措施上却有所不同。本文以马里兰州的教育绩效责任政策为例,透视当前美国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政策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有所裨益。

一、教育绩效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

美国教育绩效责任政策可以追溯到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该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把教育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该法授权联邦政府从各种渠道资助教育的发展,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美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且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持续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目标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课程、教学和评价为突破口。20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教育危机重重,《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敲响美国教育的警钟,引起全美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公众责任。诸多因素促使美国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要求教育部门和立法机构通过制定或修订教育责任立法来规范和评估基础教育。

美国早期的绩效责任测试项目的形式结构一般比较单一,存在诸多缺陷。如马里兰州1972年通过教育责任立法,进行全州教育绩效目标设定和测试,并每年公布《马里兰州绩效责任测试项目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全州24个学区所有学校3、5、8年级学生在阅读、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测试成绩。但报告没有提供每个学校学生的缺考情况以及与其他学校办学业绩的比较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报告的可信度受到质疑。[1]事实上,教育绩效评价一直是美国教育评价改革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尤其是教育家和政治家之间有关政策制定的讨论更是立法的焦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学校功能和作用的讨论又一次成为高潮。美国联邦政府开始推动以改革学校教育为主旨的新的教育绩效责任机制,把教育改革重点放在学校系统改进和教育重建上,要求州政府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关学校责任的政策框架,用以监控学校改进。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改进美国学校法》,1998年又通过了《公立学校绩效责任法》。同时,各州相继制定了适用于本州的公立学校绩效责任法,促进教育绩效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马里兰州教育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框架

美国教育绩效评价政策形成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学校应该保证他们的学习;学校本质上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实体;教育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等。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马里兰州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提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完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和监控学校系统的改进。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PreK-12评估体系

1. 高标准的课程绩效目标

美国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各州、学区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最核心的条款之一是提高学术标准和评估学习成绩。标准是教育评价改革的蓝本,教育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追寻教育的结果和评估时,都以标准为依据。过去,马里兰州每个学区按照州的学习内容标准来分别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由于州的学习内容标准只是列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整个阶段需要学习的最基本内容,而未列出每一个年级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各个学区制定的课程标准差别很大。联邦教育法律颁布以后,马里兰州根据联邦政府和州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州的课程纲要(Voluntary State Curriculum,VSC),用来规范全州的教学和评估。以数学为例,3~8年级数学课程纲要在原州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整合为7个部分,重点是突出基础和核心课程,其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2]

课程纲要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提高学术标准,即高标准要求课程目标,并以纲要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课程纲要是改进课堂教学以及实施州教育评估的重要指南,由州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制定,对马里兰州每个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均有清晰而详细的规定。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分三个部分进行编写:内容标准、评价指导和具体学习目标。它对学生学习应达到什么要求,评价范围是什么都有详细的说明;二是均衡与统一全州学生学习目标和难度要求。马里兰州共有24个学区,其地方学校系统均已采用课程纲要或将其融入当地学校系统的课程纲要中。不论学生在哪里上学,课程纲要是学业标准的一把标尺,衡量他们掌握的知识难度与全州其他学生相同,以保证学生通过全州的评估考试。

2. 完备的学业评价考试体系

美国中小学学业评价考试基于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响应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行动,满足教育绩效责任的要求;二是为了检验州范围内学区、学校和学生是否实现了设定的内容标准,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马里兰州PreK-12的每一年级都设立了州层面的评估考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体系。[3]该体系主要包括:

(1)幼儿园入学准备计划(Maryland Model for School Readiness,MMSR)。这是马里兰州的教育评估特色之一,它将儿童早期保育和早期教育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MMSR是一种诊断性评价,是为学校、家长和教师提供儿童在语言、思维、身体发育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以作出教学决定。

(2)学校评估考试(Maryland School Assessment,MSA)。它是全州3~8年级的阅读和数学考试以及5年级和8年级的科学考试。MSA为州、学区和学校绩效系统提供数据,是州及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制定与落实,财政投资与资源流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3)高中评估考试(High School Assessment,HSA)。它是9~12年级的学业成就检测与毕业考试。马里兰州规定,自2009年起,高中毕业生只有参加并通过HAS考试,同时达到平时学习的具体学分要求(如表2所示),才能高中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4)各种替代考试(Alt-MSA,Mod-MSA,ModHAS)。这是经个性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小组认定有严重认知障碍的学生或符合适应性政策、适合参加经调整的学校评估考试的学生,可参加特别参与标准的考试。替代考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机会,以帮助学生通过州评估考试,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 公开的评估报告系统

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透明化体系已初步形成。评估信息报告主要有两种:一是文本报告。通常考试成绩揭晓后,当地的学校系统给家长递送一份列有孩子考试分数的家庭报告单,提供有关学生成绩的信息,其中包括学生总分(含每一科目的各个内容项目的分数)、成绩等级以及成绩在学校、学区、州中的平均成绩对比卡,显示学生成绩的相对位置;二是网络报告。马里兰州教育厅从课程纲要、考试信息、成绩报告到家长指南、服务系统等都设有相应的网站,指导教学和评估,公布学校、学区和州的评估情况。

4. 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美国教育绩效责任评价的支持系统表现在立法管理、财政支持与家庭参与上。首先,服务支持是教育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能。马里兰州考试与教学分离,考试由教育厅和考试签约商负责实施,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家长委员会成员等共同参与开发,形成一整套计算机网络化考试技术和管理标准。其次,财政支持是教育绩效改革的杠杆支点。除州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外,马里兰州共有366所学校接受联邦政府Title I的资助。此外,家庭参与政策近年来日渐成为焦点,在各地方教育系统制定其总体计划中,这一政策成为各学校改进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学校绩效责任评鉴

马里兰州学校绩效项目(Maryland School Performance Program,MSPP)是基于标准的参照性评估系统,包含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学校年度表现报告、学校改进计划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学校是否实现适当年度进展(Adequate Yearly Progress,AYP)。AYP有9个指标体系衡量学校进展,即全体学生、5个族裔小组(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区居民、亚裔/太平洋岛区居民、非洲裔美国人、白人/非西班牙裔、西班牙裔)及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和享受免费或减价校餐的学生。学校每年在数学、阅读、出勤等方面都必须达到9个指标所规定的工作目标,方能达到适当年度进展的要求。学校的工作目标就是每年适当进步,实现至2014年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方面达到100%优良这一联邦规划目标。

马里兰州依据州评估考试,实行学校年度评价。总体规则是在Title I学校的改进中,若连续两年、三年、四年和五年,学校未能取得适当年度进展,则分别被化归为“学校改进计划第一年”、“学校改进计划第二年”、“采取纠正措施类学校”、“学校须改组”。“改组”是州接管地方学区对持续落后学校的控制权,这是绩效责任制中州或学区对学校采取的最极端的干预措施。

三、马里兰州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马里兰州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它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绩效评价制度改革推动了中小学学生的学业发展,统一了学业考核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PreK-12评估体系,促进了学校和教师更加努力的教学;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制度改革促使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总体发展目标,密切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孕育业绩文化和绩效责任文化。马里兰州绩效评价制度改革集中反映了目前美国教育改革的方针大略:标准为本、绩效责任制、学习评估和分权领导,这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当然,美国社会形势在改变,教育的变迁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必然的规律。

但我们应当看到,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辩证的,它也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上看,教育法案具有一些争议,政策和行为之间存在偏差,其理论假设过于理想化;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校有失公平,教育效果也未如理想等。客观地分析原因,绩效评价制度改革所形成的政策、方法及其运行机制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第一,教育绩效政策的形成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教育绩效政策是教育改革的产物,教育一向被视为社会改革的工具,要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因而教育绩效政策背后的价值和观念在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例如,绩效政策潜藏着教育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效率价值、平等价值等问题,它是教育者和立法者在相关价值冲突中寻求平衡所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进一步说,教育绩效政策的形成首先要考虑政策主张有什么价值,是否存在价值冲突,其背后的政府和社会对该主张有何假设,它坚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观念等。[5]

第二,学校及相关责任主体追求本体利益,绩效评价制度缺乏内在张力。绩效评价制度受到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在这场博弈中,教师、学校、学区和州等相关责任主体都存在改革利益冲突。在美国当今教育环境下,诸多利益关系,如教师增加工资福利、学校生存与发展、官员的政绩升迁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绩,教育绩效数据所代表的符号价值(分数或成绩)是各利益主体追求的惟一效标。这样,绩效评价制度的许多负面影响是潜在的。例如,迫于提高学生测试成绩,学校教学走“捷径”,缩小教学目标范围;教师教学活动集中在测试项目,把学生分等级教学;标准考试要求较高,致使贫弱学生失学率增加;在教育绩效责任压力下,对办学不力学校进行人事撤换,导致人际关系松散,校长和教师队伍不稳;学校改组引发人员安排、资源配置、费用增加等很多问题。总之,教育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教育绩效评价政策的理论假设存在一些学理性质疑。其一,教育改革家认为创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教育市场,采取激励措施,学生学业成绩就能提高。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成分,实践也表明,绩效责任政策能够激励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并为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研究表明:学校和教师有达到目标的能力但缺乏达到目标的意愿。“意愿”体现一种内隐的专业精神,是学校和教师的内在认识和自我效能感,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不是通过外在的激励机制所能完全实现的。[6]其二,在过去美国教育发展中,人们总是以为教育投入和学生成绩呈正相关,认为拯救教育危机的“诺亚方舟”就是增加教育投入。绩效政策实施以来,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界永无止境追寻的目标。但充足的教育资源是否一定会产生学生成绩优异的结果呢?答案恐怕是必要而不充分的,这也是教育改革家所深深疑虑的。[7]由此可见,教育绩效评价政策的理论假设仍有待考问与求证。有学者提出以专业精神为经,理论、实践和研究为纬,以实现美国教育发展的希望。[7]这一观点对教育绩效评价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有启迪的。

四、美国中小学教育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建立教学与考试分离的评价体系是义务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趋势

美国教育绩效评价考试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州级外部统一评估考试,即考试与教学分离,由独立的中介机构完成。外部统一考试是当前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权威性。马里兰州的学业评估考试体现国家和州的意志,从幼儿园到12年级(PreK-12)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如学前的MMSR的诊断性评价,是为孩子入学做准备的;MSA和HAS主要是检验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为州、学区和学校绩效系统提供数据;HAS与学分结合,又是学生就业、升学、授证的参考依据。不难看出,州学业评估考试具有诊断、监控、选拔、授证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多种考试,考试性质、种类繁多,考试制度比较杂乱,管理也存在多重干预,从而导致考试行为失范。鉴于此,实行教学与考试分离,建构外部统一考试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参考性框架。

(二)教育决策建基于评估统计资料是教育政策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美国基础教育决策多来自评估数据资料分析,各评估项目所获得的统计资料对于制定教育政策和学区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推动州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政策通常来源于教育行政体系,决策判断往往缺乏有效的证据。比如,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课程标准理解与执行上的偏差造成广泛而强烈的争论。对课程政策是否正确、课程标准是否完善、课程实施是否有效、课程目标达成度如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只能局限在价值判断层面进行理性思辨和学理论争,缺乏全国性的教育质量测查数据凿以事实诠释,也没有建立国家(省、市、县)层面上的学生学业成就的数据库给予佐证。所以,建立义务教育评估监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建立明确的绩效责任制度是完善义务教育监测体制的坚实基础

美国教育绩效制度的最终落脚点是追寻教育责任。例如,马里兰州有明确的年度充分进展责任制度,学校、学区和州都是相应的责任主体,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由此形成对教育的共同理念是只要了解儿童学习的长处,通过正确目标和有效方法予以指导,每个儿童都可以成才。而保证教育理念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在全社会创设基础教育业绩文化和绩效责任文化。目前,我国教育评价各个层级的权责界限比较模糊,彼此交叉呈无序状态,教育绩效责任制度很难实施。因此,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对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依法管理的支持与调适机制是教育评价实施的重要保障

美国基础教育评估体系比较完备,有一整套法制化程序规范评估行为。监控与调适程序是完善评估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保证评估考试的信度、效度和测试的公平性,保证绩效数据的有效性,这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评估制度和监测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朋.美国马里兰州基于统计资料的教育改革及其政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7-30.

[2]Voluntary State Curriculum-MathematicsGrade3-8.[EB/OL]. http://mdk 12.org/instruction/curriculum/mathematics/index. html.2004- 06-01.

[3]MSDE.A Parent's Guide,Maryland's for Prek-12 Education 2008[EB/OL].http://www.marylandpublicschools.org/ MSDE/newsroom/publications.2009-02-12.

[4]High School Graduation Requirements[EB/OL].http://www. marylandpublicschools.org/MSDE/Audiences/TeachersPrincipals /Overview.2007-05-01.

[5]弗郎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M].许庆预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7-98.

[6]陈霞,赵中建.美国基于课程标准的绩效责任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5):72-75

篇4: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评价;制度;建议

相对于其他的基础性学科,音乐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不高,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一直不受重视,导致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要知道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和优化小学音乐教育评价制度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工作,这对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评价制度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音乐的教育评价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现存的教育评价制度仍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

现代教育评价制度要求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进行,根据小学音乐教学新概念的基本要求,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应该含有以下内容:唱歌、表演、乐器、欣赏、和基本音乐元素的学习等。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确立,相对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创作能力、表演能力和选修的目标等,其所占的比例应该根据教学大纲中各个教学内容的比重进行确定,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音乐教育评价制度较为单一,评价的方式往往是根据一首歌曲或者是对学生的印象进行评价。

2.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

小学音乐的教学评价结果一般是以分数和等级的形式给出,评价的过程缺乏科学新。有的音乐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掺杂了个人的情绪,对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不及格的评定,这样学生或因为老师不合理的评定方法而失去了学习音乐的热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忽视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更加的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音乐成绩越来越差,整体的音乐教学成效得不到。

3.教育评价得不到重视

虽然小学音乐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小学音乐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部分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只是老师通过手提录音机引导学生学唱,甚至直接取消的音乐这门课程,导致基本的音乐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在学期末的教学成绩评定上,就随便的根据学生其他学课的成绩进行编造,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不受重视,音乐教育评价制度更不受重视。

二、教育评价制度的创建的原则

1.分清课堂上的教学主体和客体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将学生放在首要的地位,同样,在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上也要把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释放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2.创新性的原则

创新在现代素质教育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高,在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确立上要坚持创新性的原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和新的音乐教学理念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音乐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不管对错老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真正的释放自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要知道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把握好开放性的原则

素质教育教学要求下,传统的封闭式的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主体的教育评价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评价制度要求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为了实现上面的要求,教育评价制度应该把握好开放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一方面,评价的时间不能固定不变,对学生的评价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方面,评价的场所不能固定,这样才能在全校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三、完善和优化音乐教育评价制度和合理化建议

1.“因材施教”,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再加上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有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勇气比较差的同学,课堂上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对此,老师应该给予该部分同学一定的鼓励,找一些简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尽管该部分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到位,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2.科学的使用课堂评价表

尽管有的学生音乐的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在学生的闪光点上做些文章,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借鉴档案袋的思路,建立课堂评价表,每一个月对学生整体上评价一次,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缺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找到侧重点。课堂评价表要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填写,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老师发挥引导的作用,无形之间形成的评价方式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较高,有的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提高评价的标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适当的降低评价标准,这样合适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心。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四、结语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及其重要的部分,科学的教育评价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不断的为评价制度注入新鲜的元素,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艳侠.小学音乐教育面面观[J].学周刊.2012(18)

[2]韩琨.浅析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高师音乐教学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5)

[3]陈黛瑶.审美功能——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J].基础教育研究.2010(07)

[4]余小勇.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J].大舞台.2010(05)

[5]王玮.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众文艺.2010(16)

[6]胡家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7]汪莹.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9)

[8]张敬卓.小学音乐教育的圭臬与守成[J].科技信息.2011(02)

篇5:北赵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一项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并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因此,特制订如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一、观课形式

1、领导和教师随时进教室观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每月出一节公开课。

3、每学期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上观摩课,教师参与听课和评价,听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评价表》,在会上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评价办法

1、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有条件的还可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采取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评价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5、评价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6、出公开课的教师,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后在两天之内写出教学反思交于主管领导。

三、评价原则

篇6:小学班级评价制度

一 学习

1.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每次加1分(上课吃东西说话扣1分,被老师点名批评扣2分)2.小组课堂讨论有效激烈,课堂展示自信精新,每次加1分,被老师表扬加2分。3.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每次加1分,被老师表扬加2分(不交作业扣1分,抄袭作业扣2分)

纪律

1.每天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请假。(不请假旷课者扣2分)

2.早读,午练,自习课,课间操,不守纪律且不听班干部劝阻者扣1分,老师点名批评者扣2分。

3.课间活动注意安全,不做危险性游戏,推挤同学者扣1分,造成伤害者,除赔偿受害人损失外,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扣2~5分。

4.放学排队出校门。(乱队者扣1分)

卫生

1.认真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不达标扣1分,被老师批评扣2分)

2.课间做好保洁工作,发现垃圾及时清理(不达标扣1分,被老师批评扣2分)

3.搞好个人座位及周围卫生。(不达标扣1分,被老师批评扣2分)

行为习惯

1.进校园穿戴整洁,重视仪表。(穿拖鞋者扣1分,被老师批评扣2分)

2.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骂人说脏话者扣1分,被老师批评扣2分)

3.爱护公物,不在校内外墙面,黑板,通知栏上,桌面上以及厕所里乱涂乱画。(违反者视情节严重程度扣1~3分)

4.乐于助人。(做好事加2分,被学校表扬加5分)五

其它方面

1.给班级增添光彩一次加5分,给学校增添荣誉一次加10分。反之扣相应的分值。

注: 1.以上各项个人奖扣分数,小组将进行加倍奖扣。

2.各班每周将对各个方面进行总结评比,评比结果在黑板上公布。

3.各班每月要评出“月明星”和“月冠军”,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4.学期结束时按照得分情况评出 “最佳小明星”和“最佳明星小组”。并优先参与期末各项荣誉的评选。

寇店镇东朱小学

2016.9.1

东朱小学班级评价制度

寇店镇东朱小学

篇7: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对此,我们的理解是:“面向全体”是相对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讲的,指的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全面发展”是相对与学生来讲的,从学生的个人角度看,指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求得自身不断发展,从学生的集体角度来看,指每个集体都得在各方面均有人才出现。综合素质评价从根本上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了从重教学到重育人的转变;从重分数到重品行的转变。明确了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种好的学习品质。

2、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原则下制订出来的 ,它随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再者,学生全程参与了评定,在评定过程民主化的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了课堂教学中主次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3、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

篇8: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1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初创期 (1979—1989年)

以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扬州会议”为标志, 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开始步入制度化阶段, 逐步形成了以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等为特征的制度体系。

1.1 实行体育课考勤和体育工作考核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 纠正了“文革”以来以“军体”为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传统, 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去衡量。为此, 对于学生要实行体育课考勤制度, 凡全学期缺课超过体育课总时数1/3以上者不予评定成绩, 成绩达不到良好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体育课应作为决定学生升留级的学科之一。而对于中小学体育工作成绩的评定, 其着眼点是“六看”: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体育教研组发挥的作用;看体育教学的质量;看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过的人数;看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程度;看学生的健康状况。这“六看”包括了组织领导、教学质量、课外体育、学生健康等重要内容, 是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形。

1.2 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 尤其是学生健康状况的依据。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具体规定了中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和考核办法。《办法》提出, 对中学生应实行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 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每学年按要求逐项登记, 学生毕业时将登记卡放入学生档案并转入高一级学校。《办法》规定, 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 毕业时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只发结业证书, 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的实行, 对提高中等学校体育工作地位、鼓励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由政府发布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既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标准, 也为评估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依据。1989年11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与《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提出了一套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的最低标准, 并严加监督落实, 推动各级学校规范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切实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1]。

2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发展期 (1990—2011年)

以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标志, 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开始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 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

1990年1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对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部分项目和评分评级标准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与此相适应, 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出台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两项法规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规定, 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定, 其主要内容是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以及学生参加“两操一活动”的情况[2]。同时, 《实施办法》强调了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的作用, 将其作为决定学生可否毕业、可否报考高一级学校并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之一。

2.2 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发布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 凡初中毕业生升学 (即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 都要参加体育考试, 其成绩合格则计入升学总分, 并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这项制度与高中学校实行的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制度相衔接, 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初中学校的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出台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的管理。2002年, 教育部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大纲的精神, 对1989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进行了重新修订。新修订的《目录》分为必配类和选配类两大类。必配类器材设施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确定的, 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按照《目录》要求配齐;选配类则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的器材设施[1]。2005年10月,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要求, 全国小学、初中学校体育器材、场地, 凡是已列入《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的, 原则上按照新标准进行购置、配备和建设;体育课教学、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学校运动会等所涉及的有关体育器材、场地的内容, 应逐步与《标准》规定的体育器材、场地标准相一致。这些法规的出台, 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工作评价提供了依据。

2.4 实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发布之后, 国家把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的督导检查体系。2003年11月和2005年3月, 国家教育督导团两次对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于2008年8月制订并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 要求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 落实限期整改、结果公报和问责奖惩等制度。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2]。《指标体系》的颁布施行, 完善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

3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完善期 (2012年至今)

2012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体育报告公示制度3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监测评价机制的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 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进入体系化新阶段。

3.1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就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此, 教育部要求从2012年起, 各级学校需按照《标准》每年开展一次覆盖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监测的重点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体质健康素质及其变化趋势[3]。测试工作结束后, 要做好测试结果上报、公布和向学生家长通报等工作。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3.2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是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的评价。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评估工作分学校自评、教育部门复核、国家教育部抽查3个层面实施。从2013年起, 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自评;各级教育部门对所属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进行复核;教育部将组织抽查, 并于次年3月底公布各省 (市、区)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4]。

3.3 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

这项制度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落实。从2013年起, 各省 (市、区) 对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总结, 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重点报告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4], 并分析学校体育关键指标信息, 填写年度报表。教育部在汇总各地年度报告的基础上, 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统计信息。除此之外, 各级教育部门都要对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报告进行公示,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做法、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信息, 以各种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S].教体艺[2002]11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S].教督[2008]3号.

[3]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S].教体艺[2007]8号.

上一篇:网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